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项脊轩教案 >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教案

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老师们为学生们上课,每一位教师都需精心筹备教案课件。而设计教案时注重学生的社会化和视野拓展也很重要。那么如何根据课件来写教案呢?请您阅读我为您编辑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感动!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装修材料购销合同系列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知含蓄语句背后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人生阅历对文字的影响,了解一代大家的成长历程。

【课前准备】

1、发放学案。熟读课文并翻译重点句子,简答下列问题:

(1)家中老妪对作者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2)“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2、在学案中补充原文中删除的一段文字“项脊生曰……”,便于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

此文虽以书斋名称为题,但其大部分文字是在怀人。作者怀念了自己的母亲、祖母、妻子等三位女性,作者的生命中就没有出现过重要的男性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对文本的解读。

二、横向比较: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

(一)品读关键句段,解析作者生命中的重要男性

1、文章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开篇,为何不介绍项脊轩就是作者的书房,却介绍为“旧南阁子”?这其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项脊轩”得名由来,并联系古典小说中关于建筑物名称的繁复表述,结合下文的“百年老屋”品读“旧”字。作者曾说“吴中之归,皆宗宣公”,“宣公”是归家最早赢得功名的人物,类比屈原《离骚》中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可见作者对自己的家族充满自豪感。

明确:“旧南阁子”交代了作者的家庭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项脊轩”得名于作者的远祖归道隆,他是作者生命中重要的男性之一。这个判断句看似平缓,实则充满了自豪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这句话蕴含了祖母怎样的感情?祖母为何不将这块象笏传给作者的父辈们,却要传到隔代的孙子——作者的手里呢?

点拨:参考课文注释“象笏”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等内容,将父辈读书无成与作者静心读书进行对比。

明确:祖母的祖父太常公,是作者家族中另一个重要的男性。祖母将他使用过的象笏传给作者,语气中充满自豪感,同时又是对作者的肯定与期待。所以作者接过象笏时,其内心应充满着使命感。

3、研读下面“项脊生曰……”一段,思考:作者为何写蜀地清、诸葛孔明这两个人物?

PPT(补充原文):

项脊生曰:“萄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点拨:此段为作者十九岁时为此文所作的结尾。翻译“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体会用典的作用。蜀地清的典故出自《史记》,作者在《陶庵记》中曾说“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可见司马迁是少年归有光的偶像。

明确:十九岁时,作者以此段结尾,是为了说明典故中的两个人都曾默默无闻,后来扬名于天下,作者相信自己也终将如此。加之对司马迁的崇拜,这一段其实是在书写实现自我的抱负。

小结:分析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生命中有过很多伟大的男性,他们给了作者—荣耀、使命、梦想。他们虽然没有面对面和作者说过话,但是他们借助房子、笏板和书中的文字,传递给了作者家族的荣光、兴复家族的使命与实现自我的梦想。

(二)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生命中的女性

检测预习作业中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家中老妪对“我”讲述的,只是两个寻常的生活细节,为什么“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明确:作者8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家中老妪是他和已故母亲之间的一条纽带,所以才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作者通过老妪讲述的平常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问题二:“一日,大母过余曰”“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三个“曰”,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模拟情境,请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

明确:祖母的三句话中,语气从关心到激动,从激动到期待。

问题三:“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请学生在朗读中揣摩“小妹”说话的神情,推测妻子及作者听到这句话的心情。)

明确:由此句可以看出,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小结:母亲、祖母、妻子,这些女性给作者—关怀、期待、温情。她们为作者的生命注入了关爱与温情,使其在寂寞书斋中坚守梦想,也成为其后来书写散文时的重要情感根源。综上,我们由文本的研读过程看到,作者生命中的男性与女性,分别给了作者在书斋中读书的力量与支撑,是其坚持读书的深层原因。

三、纵向比较:作者在不同年龄阶段文字特点的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你更喜欢作者写的哪个结尾?请说一说理由。

PPT:19岁时,《项脊轩志》结尾:“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三十几岁时,《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明确:19岁时文章结尾直抒胸臆,昂扬向上,充满抱负理想;三十几岁时文章结尾以景结情,含蓄悠长,余韵无穷。由此表明每个年龄的不同表达,是因作者人生阅历发生了变化,文字的表达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二)比较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与第一段

1、最后一段中“庭有枇杷树”与第一段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两种树木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明确:“兰桂竹木”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表达了少年归有光的志向与审美情趣;“枇杷树”蕴含生活气息,甜蜜而温暖。枇杷树的茂盛反衬出作者生命中至亲的消逝,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2、最后一段中“余久卧病无聊”与第一段里“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中的“我”的形象特点有何不同?

明确:“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作者,是自在快乐的,而“久卧病无聊”的作者,是寂寞悲凉的,可见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

3、最后一段“今已亭亭如盖矣”与第一段中“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之景,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所描述的景致充满赞美欣赏,表达了作者少年时内心的愉悦,而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呈现的却是含蓄凄凉、哀婉感伤。“以我观万物,故万物皆着我色”,景致的不同,其实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投射。

小结:比较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可以发现:作者的生活环境、心境都随年龄和阅历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文字里,使文字由细密多言走向内敛安静,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四、课堂小结

19岁的归有光,以“项脊生曰”结尾,三十几岁的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结尾,从“说”到“不说”,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是生命流转的结果。远祖和偶像,给了他精神上的追求,母亲、祖母和妻子,给了他孤独寂寞中的温情。生命是流动的,作者就像是河床,这些人与事从他生命的河流里经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我们在《项脊轩志》中读到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更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历程。

五、布置作业

微写作:课后阅读归有光散文《先妣事略》,与《项脊轩志》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结尾在表达方式、情感上的异同,不少于150字。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

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

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

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

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习。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习。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习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

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习《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落实文言知识:迨、逾、凡、乳、所、类、比、效、殆、归、制……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3、 学习作者融真情于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平淡质朴却动人心扉的语言艺术。

4、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

2、诵读课文

3、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1、 关于归有光(投影)

明代散文家、字号、经历、成就

2、 题目:

志:记,文体,记叙事物、抒发感情。如:《三国志》、《寒花葬志》。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一说“项脊”乃方寸之地,言其小;一说作者之祖尝居苏州项脊泾,以此为书斋名,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诵读全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投影)

四、读懂文意

1、结合注释,逐节疏通字词(自主梳理,疑问处勾画、讨论)

2、学生质疑,集体解决疑难

3、老师落实重点字词句(投影)

五、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5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重点字词句抽查

二、梳理结构,理清思路

1、 问: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本文结构上的独特之处,这篇文章是否是同一个时期写的?哪里可以发现?

明确: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可知文章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2、 问:文章两部分之间相隔多少年?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明确:13年,“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

3、 问:文章是如何把跨越十三年之久的人和事贯穿在一起的呢?也就是说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项脊轩

4、 问:这两部分与项脊轩各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正文写了项脊轩的修葺以及与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借物忆人;补记写亡妻与我在项脊轩的生活及亡妻所植枇杷树,睹物思人。

5、 板书文章结构:

借物——项脊轩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

13 项 忆人 先妣

年 脊 先大母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三、品读内容,理解情感

(一)研读第一节,品味“喜”

1、 问:作者笔下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呢?

明确: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2、问:经过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怎样的新面貌?

明确: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雅——“兰桂竹木”“借书满架”

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3、问:作者为我们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作者的心情如何?

明确:“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集体朗读)

虽然物质上简陋,但作者的心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喜。

(二)研读第二、三节,品味“悲”

过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项脊轩虽小,但作者在此读书,精神生活充实,自得其乐,是否项脊轩内只有喜乐的回忆?文中哪句话提示情感的过渡?(“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问:第一件可悲之事是什么?作者用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诸父异爨。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不过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2、 问:大家庭四分五裂,人情淡漠,让作者叹息,而回想阴阳两隔的至亲更是悲痛,作者

想起了他的母亲。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①慈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叩”字轻柔,话语关切。

②仁厚的主子。“妪,先大母婢……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家中老妪对母亲念念不忘,母亲待人仁厚可见一斑。

总结:归有光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也只能凭借家中老妪的转述,一个“泣”字传达出一个幼年丧母之人内心的创痛。

3、问: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

明确: ①“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提问: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明确: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总结: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一个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又充满期待的老祖母形象写得淋漓尽致。

4、问:祖母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作者这时“长号不自禁”,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补充: 实际上,原来的归家在当地非常出名,是个大富户,到了归有光一代,家族已经败落得不成样子了。归有光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颖,9岁能文,但屡试不第,直到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会试是三年一次的,直到六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湖州长兴县县令。归有光写《项脊轩志》时只有18岁,大家清楚了吗?归有光为何长号不自禁?)

明确: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6、 板书总结:

借物——项脊轩 小 漏 暗 亮 雅 静 喜

正文 借物忆人 诸父分家 悲

13 项 忆人 先妣养育 泣

年 脊 先大母教诲 号

轩 睹物——枇杷树

补记 睹物思人

思人——亡妻

四、布置作业

《创新方案》P36第二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 研习补记部分,品味情感

2、 总结写作手法,领略语言艺术

3、 总结全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文内容回顾:项脊轩中的喜与悲

二、研习补记分,体味夫妻情深

1、 欣赏电视散文《情归项脊轩》片断。

2、 指名学生读4、5节

3、 问:作者回忆了妻子的哪两件事?他与妻子一起生活了六年,为何单挑这两件小事回

忆?

两件事: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妻子转述诸小妹语

原因:①这两件事都与项脊轩有关;

②这两件事足见夫妻恩爱,难以忘怀——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妻子在轩中凭几学书,夫唱妇随,温馨和睦;诸小妹之问可见妻子时常提起阁子及阁中之人,足见夫妻情深

4、问:如此恩爱的一对夫妻,如此美满幸福的生活,却转瞬即逝,作者是怎样的心境?文中哪里可以体会出他的心境?

明确:沉痛

①:室坏不修——妻子去世,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②:亭有枇杷树——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睹物思人,痛何以堪!

7、 问:补记部分与前文相比,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以乐写悲,以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

②今昔对比,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物在人亡,今不如昔;以景语作结,含蓄内敛。

⑥教师补充、深化:树长!人亡!物是!人非!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但却“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归有光以一棵枇杷树作结,却写出了足以令人动容的悲哀,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结尾。

三、讨论总结写作手法、艺术特色

师总结:

1、 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2、 哀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生举例分析:

如:从“东犬西吠”这个词来看家庭状况。在第二段中写道“多可喜,亦多可悲”,……多可悲之事就是通过描写家庭的破败来描写的,而“东犬西吠”包含了作者凄凉破碎的心情。暗示了前面提到的“诸父异爨”以此不和睦的情景。先前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已经被紧张的隔阂所代替了。这样就表现出作者的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

四、熟读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五、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

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板书设计

反衬

(景)喜项脊轩——————悲(事、人)

生活细节

项脊轩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2、诵读思考。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亲情 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 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 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 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解读文章抒什么情

2、研习文章怎么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体会文章语言质朴而动人的特色。

2、探究结尾处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这两段的作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商隐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情感”往往是一篇文章感人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起来走进归有光的情感世界。

二、研习

1、齐读课文

2、研习情感

(1)问——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请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2)问——请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3)过渡语设计——下面让我们沿着这条线索来具体研究一下文中的情感:喜与悲。

①研习“喜”

请一男生朗读第一段,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②重点研习“悲”

学生默读第二段至文末,然后问——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明确:

(a)是叔父、伯父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

师:“诸父异爨”这句话什么意思?

师:谁能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描述一下归有光为我们展现的家族败落图?

师:教师范读大家庭分崩离析的相关语句。“东犬西吠”该如何理解?

师:这个细节仅仅只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吗?狗叫有什么奇怪的?这里有更深的意味吗?

(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点拨:这里作者写的狗吠是狗之间互相叫还是狗向人叫?)

师:为什么对人叫?

师:再请同学想象一下分家前与分家后狗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此处的设计,目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到在细微处见深情。

(b)是师: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哪些细微之处?

师:从母亲的这个动作,从母亲的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些什么?

师:这一扣一问,固然写出了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但母亲去看女儿,到了门外,听到女儿哭泣,为什么不“进门”安慰?“进门”安慰岂不更能表现母亲对儿女的关怀、疼爱?是“母亲”家务繁忙,无暇照顾女儿?是“母亲”怕女儿撒娇,见到自己闹得更厉害?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师:作者通过老妪的回忆和指点,来写母亲生前对儿女的关怀、疼爱,这跟“悲”有何关联?

(c)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师:作者又是如何来写祖母的呢?

师:请一女生来朗读写祖母的文字。

师:作者写祖母跟“悲”有何关联?

(d)是婚后生活的回忆,睹物思人悼念亡妻。

师:齐读课文末两段。《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以下部分是作者若干年后补写的。在这个部分中作者补写了些什么呢?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来补叙?

师: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

师: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4)问——在前面分析喜与悲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说说本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特点?

(5)小结

课文后几节极力渲染悲情,第一段却极力描写喜情,这是否矛盾,是否会冲淡悲情?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归有光的另外两篇散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有人认为《项脊轩志》一文的补记是作者31岁时所写,有人认为是35岁时所写。请搜集有关资料,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扩展阅读

2024项脊轩志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教师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的参考标准,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趣祝福为大家整理的“项脊轩志教案”或许能够成为您的灵感来源,读完本文您将会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

项脊轩志教案 篇1

马新桥

教学目标: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难点及解决:理解课文2、3、4段并背诵。

学法指导: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随堂背诵。

教学步骤:

一 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并集体背诵。

二 检查课后练习二的完成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三 学习第2、3、4段

基础知识梳理

学生自读自译,教师点拨,强调如下内容:

重要实词 虚词 词语

逾:越过而:你 乳:名作动 用乳汁喂养 兹:这里 若:你竟:全 、整 类: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够 大母:祖母

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gū 小儿哭泣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 、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嫔。\”

一词多义

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然 沛公然其计,从之 凡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杂然相许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变矣

后秦击赵者再

特殊句式:

1 儿寒乎?欲食乎?

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四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背诵。

课文得第2、3两段叙写项脊轩得变迁,回忆母亲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贯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多可喜\”照应前一层,\“亦多可悲\”引起下边的内容。 第三段可以分为三层

1 \“先是……凡再变矣。\”

2 \“家有老妪……余泣,妪亦泣。\”

3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令人长号不自禁。\”

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第三层回忆和祖母的往事,回忆中对光阴易逝、有负亲人所望有着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导背诵时,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层内容,结合内容上的特点,语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与学生的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背诵。

第四段的背诵比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赘言。

学生反复诵读,教师从容指点,引导背诵,示范背诵,学生试背,集体背诵。

五 补充课文第四段省略的内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体味作者的情感。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教师点拨学生翻译。

这段议论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议论中加以感叹之词,和盘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业:

1 背诵2、3、4三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3 预习最后两段

项脊轩志教案 篇2

教学目的:1.了解归有光及唐宋派,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结构,读懂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读懂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读懂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教学导入:

大诗人杜甫写过这样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椋谏⑽拇醋魃显煲韬苌睿敲鞔艹錾⑽募摇K纳⑽脑闯觥妒芳恰罚》ㄓ谔扑伟舜蠹遥绺衿邮担星檎嬷浚环吹笔薄拔谋厍睾骸钡睦砺酆椭磺竺菜频男问街饕宸缟小9橛泄庥胩扑持⒚├げ⒊莆疤扑闻伞薄K纳⑽钠铀丶蚪啵匀徽嬷浚陨裎都ぃ壬埔约彝ニ鍪录耐姓媲椤!断罴剐贰断儒侣浴贰逗ㄔ嶂尽肺恚淖髌范郧宕┏桥缮⑽挠跋旌艽螅镜ピ摹兜翘┥郊恰罚ㄒω荆┯氡疚挠泻芏嘞嗨浦Α#ㄓ幸桓雒彰妫阂陆趸瓜纾?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

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

项脊轩志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4.感受亲情

5.理清思路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

1.诵读全文,理清思路(局部思路 全文思路)

2.背诵第一 二自然段

3.掌握并积累几个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 有 光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明代:

字: 号: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

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

被誉为:“明文第一” ﹑ “今之欧阳修”

2.作品简介:

项脊轩 :注解①

志:注解①

其它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三)品读

全班学生朗读全文:

自读全文:

提出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抄写在一张纸上)

朗读第一 二段:

朗读第三 四 五段:

(四) 集体朗读第一段,协作完成下列问题

1. 你认为该段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读?应读出什么效果?

平缓 亲切

2. 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何特点?作者嫌弃它吗?

特点: 小 旧 破 漏 暗

感情: 喜爱

3. 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如何了?

不漏

不暗 ( 亮 )

幽雅(美 )

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试用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受。

4.思考并讨论:

“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是写幽静还是写喧嚣?

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句。

(五) 理清思路,背诵第一段。

思路:

(六) 背诵练习:

理解记忆:根据写作思路练习

(七) 练习

1.课本第一题的1和2小题。

2.课本第二、三题。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项 脊 轩 志  作者:归有光

译 文

原 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简洁的语言寄托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2、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时数:

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和“唐宋派”

2、介绍“项脊轩”

“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项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既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3、介绍文体“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质疑解难

2、知识点归纳

3、编写结构提纲

明确:第一部分(1~4节):主体(18岁作)

第二部分(5~6节):补记(35岁左右作)

⒋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

四、具体分析

(一)析“可喜”

1、作者写了哪些“可喜”之事?

明确:变化之可喜(焕然一新)

喜〈独处之可喜(悠然寂静)

景色之可喜(姗姗可爱)

2、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

明确:

狭小明亮

破旧←-前―修葺-后-→幽雅

阴暗安静

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

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3、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⒋齐读、小结

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

(二)析“可悲”

1、作者写了哪些“可悲”之事?主要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诸父异爨

母亲早逝

悲〈祖母厚望〉细节(白描)

妻逝无聊

2、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归有光的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含而不露,以情动人,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感动读者,正是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特色。请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对哪些细节描写体会最深。

明确:

人物细节描写人物特点作者感情

诸父东犬西吠…

鸡栖与庭兄弟隔膜

天伦不再家道败落

无限感慨

母亲叩门扉曰关怀爱抚母爱难忘

【“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

【“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

【“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穿插名家评价:

“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林纾

3、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欢愉惨恻”的情感。

⒋小结

作者围绕项脊轩,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追念母亲祖母妻子,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清梅曾亮评:“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五、归纳写作特色

选取生活琐事,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人物风貌,寄托内心感情。

六、全文归纳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寄情,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明末清初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评:“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项脊轩志教案 篇5

教学要求和目标

一、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 体会课文以清淡朴素之笔抒发真挚情感的特色。

三、 准确理解“当、洞、胜、凡、兹、过、竞、此、殆”等九个实词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二: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自读法 读写结合法

教具

投影、投影胶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画面)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二、 解题:

板书课题

项脊轩志(居中)

归有光 (居左)明代散文家(居左)

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明确:1、作者有关知识 2、课题有关知识

明确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记叙日常生活琐事,抒发真挚生活感受,著有《震川文集》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三、 整体感知(出示教学目标一、三)

1、 结合注释,速读课文,完成p108,练习一的1、2、3题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投影)

2、 正音正字(投影)

栏楯(shǔn) 修葺(qì) 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 老妪(yù) 阖门(hé) 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 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 xiào) 万籁有声(lài)

呱呱而泣(gū) 婢女(bì)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朗读生字词,并一一在课文中标出。

3、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书)

四、 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1、 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 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 —— 一丈见方

当 —— 挡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 —— 明亮(洞若观火)

胜 —— 美

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小小书斋,给作者带来无限乐趣,借书满架,可见作者是好学之人,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三史,用五种颜色笔圈点《史记》。作者在项脊轩中冥然兀坐,静静地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在学业上有新的收获。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法:

明确:(投影)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房间静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房间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滴滴地走着”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

五、 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 作业: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研习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 指导自渎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明确:

忆分家

(投影)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1、 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投影:

庭中通南北为一 —— 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明确: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分家、加院墙、开小门、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 可悲之事二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 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 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话,既风趣,又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场面,平平常常的话语,平平常常的动作,就把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心、期望和信心写得淋漓尽致。

4、 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扃牖——关闭窗户

凡——共

来归——出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四、 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五、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六、 作业:

完成作文题:

一言一语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选材

点点滴滴总关情 ——谈《项脊轩志》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读书乐

明代散文家 多可喜

记日常琐事 环境美

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 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项脊轩志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落实文言文知识点

2.寻找文章的“动情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姚鼐)

⑴研读细节描写,注意其中所表现的作者内敛的感情;

⑵研读景物描写,注意借景抒情的手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二、教学步骤

1.读课文,纠正字音,感知内容与情感。

2.检查预习:文章最令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你最喜欢哪句话?

3.在预习字词意义的基础上,练习用简洁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目标实现方法:以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为例,列出两个模仿的句子:

假醉翁之亭(景)欧阳(作者)绘山水相映(内容)表放情林木之乐意(感慨及基调)

托鄙陋之室(景)禹锡(作者)寄仙龙之说(内容)议淡泊修业之洁志(感慨及基调)

参考答案:

借项脊之轩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

借项脊之轩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感慨

4.疏通词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⑴词类活用:下上前垣墙

⑵实词:顾胜

⑶古今异义:方丈三五

⑷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分析内容:

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是什么?用几个形容词表达。

寥寥数笔,却已经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渲染出一种颓败、阴冷的凄清氛围。接着作者并没有马上抒写自己的感伤情怀,而是从“悲”的反面“喜”来着笔。他喜的是什么?

修葺之时,劈窗置墙,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佳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尝试背诵

本段第一句是一个判断句,接下来写修葺前项脊轩的情况,作者着眼于"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三个特点,非常简洁地写出修葺前项脊轩的破败情况。余下的文字是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情况,作者也是抓住三个特点来写。"亮":余稍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静":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点,即四字句较多,抓住文段的这一特点,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诵。

第二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⑴重要实词:迨逾而凡再兹呱呱

⑵词类活用:西乳

⑶古今异义:往往

⑷特殊句式:妪,先大母婢也

⑸文化常识: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建筑方面: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室内空间较大,装饰考究,文中应指客厅。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如闺女、闺房。

分析内容:

“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请找出文中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说说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例:

⑴“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的镜头感很强,把分家后的混乱嘈杂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的悲伤与无奈。

⑵“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从“篱”到“墙”的变化反映出家人的疏远与隔膜,充满了人世的沧桑感,句尾的“矣”字,像一声叹息,表现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悲凉。

⑶“儿寒乎?欲食乎?”是“不要紧之语”,平淡处最为关情,短短两个句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听见孩子啼哭而动了怜爱之情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尝试背诵:

上段“多可悲”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表达作者的悲哀之情。第一层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从门墙写起,反应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主要是借老妪之口,表达对母亲的怀念。通过乳娘之口描绘“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等细节,表现亡母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加了内心的凄凉和孤苦。

第三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⑴实词:过若竟类比

⑵虚词:何以之

⑶文化常识:束发笏

分析内容,尝试背诵:

上段写的是对母亲的回忆,这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背诵时要特别留意祖母连贯的动作,充满温馨。

第四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⑴实词:故尝得

⑵虚词:而之

分析内容:

补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第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姐家有阁子,且谓何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⑴实词:归几书制盖

⑵虚词:或诸于

⑶词类活用:手

⑷句式:其制稍异于前。

⑸古今异义:无聊

⑹文化常识:归宁

分析内容:

这段是补记,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死后"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烈怀念之情。

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查找资料,了解归有光及其作品风格。

6.写作训练:

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写一篇短文,可以怀念亲友、怀念旧地,表现情致等,400-500字左右。

项脊轩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项脊轩志教案 篇8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 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1)、写出句中的通假字:

(2)、解释加点词意义和用法: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明“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他九岁能属文,嘉靖十九年(35岁)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此处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三五之夜, 桂影斑驳,

第二段首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阅读全文,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又是什么?

一喜劳动有获 ,二喜环境清幽三喜读书有乐四喜夫妻恩爱一悲“诸父异爨” 二悲幼年丧母 三悲祖母之亡四悲中年丧妻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说明归有光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3)归有光的家庭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这个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且看妪的回忆:

(先大母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另一方面,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么不令他伤心呢?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之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人亡物在,再加上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呢? )

5、本文情感变化是如何变化的?由此可见散文的什么特点?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

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项脊轩志课件范例8篇


如果您对“项脊轩志课件”感到好奇那么这篇文章一定适合您。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编写完整的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让我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分享一下这个有用的消息吧!

项脊轩志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项脊轩志课件【篇2】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三、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日过午/已昏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然/自后/余多在外

四、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五、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六、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项脊轩志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三、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

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①碑记②游记③杂记等(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

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

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

第二遍自读:①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

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

②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

(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

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

四、鉴赏品味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1、让作者产生这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明确:狭小——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

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

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

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

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鸡、犬、篱、墙”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

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

(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①《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②《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

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

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

(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

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

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学生找课文)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

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

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

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

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

(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

过去:

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此时:

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

——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顾各人的程度了。

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

(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

(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

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

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归有光的内心伤痛的重要内容。于是当作者瞻顾遗迹,回想当年祖母的殷切希望,又怎能不长号痛哭呢?

这是第二点不易言明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

(三)、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要求:请同学们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

痛失爱妻,有多痛,为什么,作者与妻子的感情如何?(同学回答)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说明夫妻感情亲密。从妹妹的好奇之问中可见,妻子并没有说实话。足以说明妻子对轩的喜欢,这里留下了他们种种美好生活的记忆)

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心境)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久卧病无聊依靠,依赖——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使文章余音缭绕,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当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有如自己对妻子的浓浓的怀念之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作者的感伤之情表露得非常含蓄深沉,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学生明确:

归有光23岁结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轩中不时传出夫妻间幸福的欢声笑语,姨妹子们的关心说明其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补充:其夫妻之情在当时有否特别之处,联系我们所学的课文进行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归纳: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这是第三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痛失爱妻的成年

五、小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2、小结:即一个书斋,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然而妙在写人却不是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通过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将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凸显在读者面前,令我们为之心恸,为之情伤。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3、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六、作业: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习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板书:

项脊轩志

归有光

记琐事喜:屋陋情怡托物言志

言悲情悲:物是人非细节描写

缺失母爱的幼年(母子情——慈爱关怀)

难言的伤痛有负众望的少年(祖孙情——殷切期望)不老的亲情

痛失爱妻的成年(夫妻情——恩爱情深)

项脊轩志课件【篇4】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课件【篇5】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雨泽:雨水

渗漉:渗透,漏下来。

顾视:环顾四周。顾,环顾,向四周看。

洞然:明亮的样子

冥然:沉默的样子

增胜:增添情趣。胜,美。

珊珊:明洁晶莹的样子。

再变:变化了两次。再,第二次,两次。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比,等到。

(2)注意下面几个人称代词

予居于此:我

而母立于兹:你

汝姊在吾怀:你,我

余泣:我

久不见若影:你

(3)注意下面几个加点词语词义或词性的变化

使不上漏:从上面

雨泽下注:向下面

垣墙周庭:用垣墙

前辟四窗:在前面

内外多置小门墙:在内外

东犬西吠:向西 以上名作状

乳二世:喂养 名作动

4、合作探究:

讨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状语后置。

鸡栖于庭:“鸡于庭栖”, 状语后置。

读书轩中:“(于)轩中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3)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问题设置: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

五、板书设计: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

4.感受亲情 。

六、教学反思: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基本了解作品的记事抒情,表达情怀的特点,口译第一、二、三段,继续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气氛。

三、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四、学情分析:在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注解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代表作。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五、课前预习:

“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把文章读熟。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渗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珊shān珊 爨cuàn

庖páo 先妣bǐ 呱gū呱 阖hé 象笏hù 扃jiōng牖yǒu

2.志”: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我们学过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也属这类文体。说说这篇文章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朗读翻译第一二两段,积累有关文言知识。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二、三段。

2.口译第一、二、三两段。

3.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1)结合课文,掌握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义)

雨泽:雨水

渗漉:渗透,漏下来。

顾视:环顾四周。顾,环顾,向四周看。

洞然:明亮的样子

冥然:沉默的样子

增胜:增添情趣。胜,美。

珊珊:明洁晶莹的样子。

再变:变化了两次。再,第二次,两次。

类:像。

比去:等到离开。比,等到。

(2)注意下面几个人称代词

予居于此:我

而母立于兹:你

汝姊在吾怀:你,我

余泣:我

久不见若影:你

(3)注意下面几个加点词语词义或词性的变化

使不上漏:从上面

雨泽下注:向下面

垣墙周庭:用垣墙

前辟四窗:在前面

内外多置小门墙:在内外

东犬西吠:向西 以上名作状

乳二世:喂养 名作动

4、合作探究:

讨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状语后置。

鸡栖于庭:“鸡于庭栖”, 状语后置。

读书轩中:“(于)轩中读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2)朗读第一、二段,思考:

作者说“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结合课文第一、二段,说说作者记述描写了哪些值得可喜或可悲的事?请大家抓住关键句(或文眼)概括文章的悲喜之情。

……

先看老屋:

⑴、文中写了哪些可喜的事?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

②母亲的慈爱

③祖母的关心与鼓励;

⑵、文中写了哪些可悲的事?

①老屋的破旧;

②诸父分家;

③母亲的去世;

④功名未就(不效);

(3)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等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问题设置: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

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

五、板书设计:

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句式。

2.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的写景及抒情 。

4.感受亲情 。

六、教学反思: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项脊轩志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断句练习:

1、日过午/已昏3、鸡/栖于厅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7、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

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

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项脊轩志课件分享7篇


如果您对“项脊轩志课件”感到好奇,请查阅以下为您准备的资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都要从事写教案课件的工作。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师教案的质量。请不要忘记收藏本文以便参考!

项脊轩志课件 篇1

《项脊轩志》教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⒈作者简介及作品简介。

⒉研习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长官)。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当时“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文必秦汉”的复古派,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反对“拾人之涕唾”,要求“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的感情。他的作品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叙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的感情,风韵悠远,富有艺术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⒉《项脊轩志》简介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第一自然段

⒈教师示范读课文

⒉学生初读课文

⒊出示生字词

尘泥渗漉shènlù余稍微修葺qì

旧时栏楯shǔn偃仰啸歌yǎn

冥然兀坐wù万籁有声lài

⒋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重点词句:

注意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雨泽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注”的状语。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义是用茅草盖屋顶,引伸为修房屋。

③垣墙四周:垣墙,名词活用作动词,“砌下垣墙”,“垣”也是“墙”的意思。

④亦遂增胜:胜,光彩,美观。

⑤小鸟时来啄食:食,名词,食物。

⑥珊珊可爱:珊珊,同“姗姗”,本形容女子行走时缓慢从容,这里形容树影婆娑摇曳的样子。

⒌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⑴问: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⑵问: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⑶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泠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⑷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⑸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怀怎样?

学生讨论后明确:修缮后的小屋有三个特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书满架”“桂影斑驳”

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⑹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⑺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喜(略)1、祖传老屋2、整旧若新3、环境宜人4、自得其乐

⑻教师范背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背。

四、课堂练习

翻译下列语句。

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⒊明月半墙,桂影斑斑,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业

⒈熟背第一自然段。

⒉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⒊预习后面文段。

第二课时

项脊轩志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一、解题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2、项脊轩名字的由来:①、祖辈曾住项脊泾,表达追怀祖辈之意。

②、项脊之位极小,形容此轩之狭小。

二、作者简介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3、归有光的身世:8岁丧母

18岁写《项脊轩志》

23岁娶妻

29岁丧妻

35岁后写补记

35岁中举,其后考8次进士不第,讲学20余年

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明确(板书):第一段:修葺前后的项脊轩

第二段:承上启下

第三段:思念母亲和祖母

第四段:项脊轩曾遭火

第五段:思念妻子(补记)

第六段:触景生情,思念妻子(补记)

五、投影片出示重点词语及句式,提问学生回答

1、一词多义

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放置)

内外多置门(设置)

得:不能得日(得到)

得不焚(能够)

过:日过午已昏(超过)

大母过余(探望)

然:室始洞然(……的样子)

冥然兀坐(……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但是)

而:而庭阶寂寂(表并列)

往往而是(表修饰)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凡:凡再变矣(总共)

轩凡四遭火(总共)

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

从:吾从板外相为应和(由、自)

从余问古事(向……学习)

语:语未毕(话)

自语曰(说话)

述诸小妹语(话)

自: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从)

自语曰(自己)

然自后余多在外(从此)

书:借书满架(书籍)

或凭几学书(写字)

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2、词类活用

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

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

垣墙周 庭(名词作动词)

小鸟时来啄食(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

乳二世(名词作动词)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名词作动词)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

3、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七、抓住第一段内容达到背诵目标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完成情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板书):托物 寄情

项脊轩修葺前后不同 喜(偃仰啸歌、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悲(往往、东犬西吠)

母亲音容 悲(余泣、妪亦泣)

祖母的期望 悲(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中苦读 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四遭火)

妻子伴读 喜(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妻子去世 悲(室坏不修)

庭中枇杷树 悲(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亭亭如盖)

三、合作讨论,完成下列思考题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②都是围绕项脊轩展开回忆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五、作业布置:预习《病梅馆记》,思考:文中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项脊轩志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词类活用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还有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品味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学习细腻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文中托物寄情及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

教学要求:在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能自行疏通文意,做到朗读熟练,并能当堂背诵文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导入:(回忆上个单元宋代散文)其表现手法:《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游褒禅山记》是托物言志,《伶官传序》是借古讽今等等。回顾散文的表现手法还有那些,例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小见大、虚实结合、修辞等。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篇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又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现作者对家人的思念的?

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也叫“记”、“铭”,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和〈陋室铭〉,这样的文体一般来说采用的就是托物言情的表现手法。

1、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被称为“明文第一”,他也被称为“今之欧阳修”。

2、其文章强调真情实感,言“人人心中有,人人手中物。”

三、听录音朗读,辨明字音,学生跟读。

四、请同学逐段朗读,注意读准作者的感情。然后概括一下各段的内容。

六、齐读全文,疏通文意。

教师引导:本段先后写了项脊轩的狭小、破漏、昏暗、不漏、亮、美化、作者生活其中、夜景。

八、课后思考:

本文运用了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记了哪些事、物,又分别寄托了什么情感。

教学要点:理解文中托物寄情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怀念。

二、齐声朗读全文,要求找出文中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有人认为正文与补记部分不应该放在一起,你认为呢?

明确:可放在一起,原因有二:①贯穿同一线索,即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感慨,感情线索也都是由喜到悲。

2、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例如:写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都有采用语言的细节描写。

3、文章在描写环境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答案应是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班驳”等都写出了项脊轩的寂静、优美,后来一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就是起到一种以动衬静的作用。

4、请找出文中叠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例如:寂寂、珊珊、往往、呱呱、亭亭等。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强音乐美和加强感情表达。

写一段关于人物的回忆性文字,采用细节描写手法。

项脊轩志课件 篇4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

年知乡愁

像一缕风跟随一片云,像一脉溪流怀抱一座山川,像一把稻谷眷恋腥香的泥土,像一杯烈酒缠绵一副心肠,像一挂鞭炮喜庆一个节日,年被一副副吉祥的春联拉出来,在时间醇厚的地窖中发酵成一坛坛芬芳的美酒。在游子缺席的盛宴上,每一抹清瘦的云都是忧郁的,每一双筷子都是木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惆怅的,每一个酒杯都是失重的。

高高挂在屋顶上空的大红灯笼是一双深情的双眸,在时空高处守望远走他乡的游子,清点他们挂在脸上的清澈泪水。一副副对联红光满面,幸福地偎依在门框上,那些浓缩希望和祝福的汉字,浑身散发着年意味深长的光芒。母亲斜靠在黄昏巷口的一棵老树上,望断天涯……年关将近,口袋里的车票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分别只是割断空间距离的河,决不是割断心灵相约的刀。思乡的泪水被风干成一粒闪着银花的盐,挥手之间的深情一瞥在心灵与故乡的时空间划下一道厚实的孤线,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家园,一头接通乡愁。飘过故乡上空的每一朵云,落在原野上的每一片雪花,覆盖回家之路的每层厚霜,都蓄着有股乡愁。

覆盖家园的大雪迟早会化去,给游子腾出归心似箭的路径;封锁河流的冰凌也必将散开,为乡愁让出足够通畅的河道;每一个白天,每一个黑夜,高高在上的灯笼不肯合眼,就连在家门口奔跑的牲畜也期待着久别重逢的欣喜。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思想。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年,像一根时间发出的射线,以故乡为圆点,拉长我们的思念,年知乡愁,就让这一串串激情的鞭炮引燃我们积蓄很久的眷恋,就让这一朵朵忧伤的白云,以雾的形式,雪的形式,大气的形式降落在故乡的脊梁上,深入故乡的腹内,把乡愁的种子扎在她宽广、仁慈、博大的胸怀,长成一株大树,生生息息,无论外界的风云有多繁华耀眼,因为年的熏陶,脚趾如根,今生今世,再也不肯分开。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意义却不同。或许,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有了年,游子就有了一种对岁月的浣洗,就有了一种从容而又绵长的呼吸,就有了从容而又幸福的欢笑。

(选自《思维与智慧》20xx年第8期)

问题:如何理解“年就是乡愁的壳啊,乡愁就是年的魂”?

明确年承载了乡愁,乡愁是年的主要内涵,年与乡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六、素材积累—归有光名句

1、儿寒乎?欲食乎?

2、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一已。

3、今已亭亭如盖矣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6、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7、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8、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9、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10、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11、法之理在天下。

项脊轩志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能体悟作者的感情;

2、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日常琐事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模式

自主学会合作探究——巩固延伸

一、自主学会

㈠、回顾检测

1、译。翻译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翻译)

a、前辟四窗,垣墙周中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说。回顾上节学过的内容,说出这篇文章都写到了哪些人和事。

a、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b、家庭的变迁以及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

c、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d、回忆妻子及婚后生活。

㈡、激情导入

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就来细细品读这些事背后的浓

浓深情。

㈢、自学感悟(解情)

1、出示学会目标

2、诵读思考。

①围绕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文中原话作答)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②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二、合作探究(品情)

1、品读第一段,体会其“喜”。

①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喜”的句子,并读出来。

②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多名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③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品读第三段,体会其“悲”。

①问题出示:本段的悲情有何变化?

②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三、巩固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悟情)

从写作技法上思考这两段文字为什么会如此感人?

2、写一写(抒情)

请同学们把自己生活中能够表达亲情的小事写下来。

要求:五分钟时间,写80字左右,写完之后,小组内交流,推出最好的,与全班同学分享。

3、回顾本节内容,以一首小诗《亲情之歌》作结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和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亲情是一片深情的海,

描绘着春天最美的画卷,

和夏日里瑰丽的诗篇。

博大的胸怀里,

贮藏着憧憬、思念和眷恋,

充满着欢乐、希冀和关怀。

亲情是一条金丝带,

让心相拥,让爱汇集。

历史分不开,岁月剪不断,

千年万年寻觅觅,天涯咫尺紧相连。

4、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项脊轩志课件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项脊轩志》第二课时(出示课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感情共鸣。《项脊轩志》是浅易文言文,抒发的是亲情,容易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我校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小环境出发,我想通过本文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以教材为例子,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使他们克服对文言文的陌生感,愿意学习文言文。

根据上述分析,在第一堂课学生已理解文意和掌握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能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完成能力目标。

三、教法与学法

为了使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将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通过讨论、课堂剧演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有光。通过新课导入融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教学上来。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把全班分为4个组进行讨论比赛,每组讨论解决一个话题;每组由学生推选1名组长来搜集组员讨论的信息,然后归纳作答。如有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补充,最后读懂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板书如下:

通过本话题讨论,突破教学难点。

(三)、拓展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剧演出,每组选出2名演员,要求3男5女。

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领悟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唤醒学生对亲人的感激意识。

项脊轩志课件 篇7

⑶问: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泠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⑷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⑸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点?作者的情怀怎样?

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⑹作者细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何如此渲染?

明确: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⑺小结本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本段写作者的喜,为略写,具体内容如下:喜(略)1、祖传老屋 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翻译下列语句。

⒈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⒊明月半墙,桂影斑斑,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全文,重点研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对旧南阁子的深情,以及作者亲手修缮、身处其中的自得其乐之情,使读者也随之陶醉于清静幽雅、鸟语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⒈熟背第一自然段。

⒉完成练习题一、二中的相关内容。

⒊预习后面文段。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1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