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向心力教案 >

向心力教案系列八篇

向心力教案系列八篇

向心力教案。

真诚向您展示精彩的“向心力教案”内容,敬请收藏本网页链接以便浏览。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属于基础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需要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向心力教案【篇1】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本节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加上老师的即时演示实验,其现象更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最后把课本35页的“讨论与交流”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而突破这一点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由于本节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必要时做出指导。实验中提倡学生敢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归纳结论。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1.通过实验,体验和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进行实验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1.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教师提问、讲解相结合。

质量不同的小物体(钢球、木球)、小绳、圆珠笔杆、向心力演示器、圆环轨道、CAI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的怎么样?(例如4100米接力赛)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必须怎么办?

3.教师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轨道滚下时,观察通过圆环运动的情况。(例如娱乐场所里玩“过山车”游戏)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1.由于学生对前面的两个问题有很丰富的日常经验,会大胆发言。

2.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悬念。

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做课本实验,提出问题:1.你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2.如果增大或减小小球的线速度,手的感觉有何变化?3.如果松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4.小球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

1.承上启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向心力。

2.配合演示动画片。

向心力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向心力的实例分析》是学生在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后的一节应用课,也是必修2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在整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对匀速圆周运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匀速圆周运动基本规律的理解,又为接下来要研究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奠定了基础。并且本节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学好本节课,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为接下来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从如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果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的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它就是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会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能理解运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分析和处理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会求变速圆周运动中物体在特殊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在变速圆周运动中使用,渗透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几个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

(2)通过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3)养成良好的思维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到是谁提供向心力的,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关于对临界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对变速圆周运动的理解和处理。

二、教学方法

基于学生的这种现状,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整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演示实验使凹凸桥等抽象问题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物理问题及规律,并采用问题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学生们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过程中自行解决。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法指导

虽然本节课的理论探究性更强,但鉴于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还是应该以丰富翔实的物理情景做载体去物理规律在生活中应用。所以学生应当采取这样学习方法:

1、在具体的物理情景及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由物讲理的基本方法。

2、学生应当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学会独立的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归纳与总结。具体的做法应当是在物理情景中去思考我们的问题,分析它的特点,用我们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演绎推理,最后去归纳总结新的物理规律。

3、总之,学生要学会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从哪“来”往哪“去”,这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四、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就要对学生的学情有一个具体的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匀速圆周运动规律等的基础知识,但在公式的熟练应用上还存在有问题;在思维能力上,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顾并叙述出对于圆周运动你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基本知识?(用线速度、角速度、转速和周期等来描述做圆周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知道了圆周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一定具有加速度;掌握了对于圆周运动的有关问题还必须通过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去认真分析和处理。)

(二)新课教学

1、铁路的弯道

6.8—1并提出问题:火车受几个力作用?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

火车受到4个力的作用,各为两对平衡力,即合外力为零。其中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为零,那火车转弯时情况会有何不同呢?

提出问题:

(1)转弯与直线前进有何不同?

(2)画出受力示意图,并结合运动情况分析各力的关系?(转弯时火车的速度方向在不断变化,故其一定有加速度,其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转弯时合外力不为零,即需要提供向心力,而平直路前行不需要,那么火车转弯时是如何获得向心力的?进一步受力分析得:需增加的一个向心力(效果力),由铁轨外轨的轮缘和铁轨之间互相挤压而产生的弹力提供。

问题:挤压的后果会怎样?(由于火车质量、速度比较大,故所需向心力也很大。这样的'话,轮缘和铁轨之间的挤压作用力将很大,导致的后果是铁轨容易损坏,轨缘也容易损坏。)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结合学过的知识加以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画出受力图,加以定性说明。

交流与讨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结合知识点设计方案,结合受力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图6.8—l所示:(火车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对内外轨都无挤压,这样就达到了保护铁轨的目的。)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分析进一步讨论:实际的铁路上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

2、拱形桥

问题:质量为m的汽车在拱形桥上以速度v行驶,若桥面的圆弧半径为只R,试画出受力分析图,分析汽车通过桥的最高点时对桥的压力?通过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在最高点,对汽车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出汽车受到的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求出桥面受到的压力:F’N=G—mv2/r可见,汽车对桥的压力F’N小于汽车的重力G,并且压力随汽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

请同学们进一步考虑当汽车对桥的压力刚好减为零时,汽车的速度有多大。当汽车的速度大于这个速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把F’N=0代人上式可得,此时汽车的速度为,当汽车的速度大于这个速度时,就会发生汽车飞出去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在电影里看到过。)

下面再一起共同分析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汽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大些还是小些?(汽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汽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力大。)

如果汽车不在拱形桥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前面的结论还是否能用?如果不能直接运用,又如何来研究这一问题呢?(前面的结论能直接运用,不过此时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不等于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即要用上一节研究变速圆周运动的方法来处理。)

课堂训练

例1:一辆质量m=2.0t的小轿车,驶过半径R=90m的一段圆弧形桥面,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若桥面为凹形,汽车以20m/s的速度通过桥面最低点时,对桥面压力是多大?

(2)若桥面为凸形,汽车以l0m/s的速度通过桥面最高点时,对桥面压力是多大?

(3)汽车以多大速度通过凸形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刚好没有压力?

解:

(1)汽车通过凹形桥面最低点时,在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F和阻力f,在竖直方向受到桥面向上的支持力N1和向下的重力G=mg,如图6.8—2所示:

圆强形轨道的圆心在汽车上方,支持力Nl与重力G=mg的合力为N1—mg,这个合力就是汽车通过桥面最低点时的向心力,即F向=N1—mg。由向心力公式有:N1—mg= mv2/R

3、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从刚才研究的一道例题可以看出,当汽车通过拱形桥凸形桥面顶点时,如果车速达到一定大小,则可使汽车对桥面的压力为零,如果我们把地球想象为特大的“拱形桥”,则情形如何呢?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驾驶员躯体各部分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

假设宇宙飞船质量为M,它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傲匀逮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R,航天员质量为m,宇宙飞船和航天员受到的地球引力近似等于他们在地面上的重力,试求座舱对宇航员的支持力,此时飞船的速度多大?通过求解,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可解得:宇宙飞船的速度为,再对宇航员进行分析可得,此时座椅对宇航员的支持力为零,即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

4、离心运动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的作用,它会怎样运动呢?如果物体受的合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它会怎样运动呢?发表你的见解并说明原因。(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的作用,它会沿切线飞出去,如体育中的“链球”运动,运动员手一放后,“链球”马上飞了出去。)

如果向心力突然消失,物体由于惯性,会沿切线方向飞出去。

如果物体受的合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物体虽不能沿切线方向飞出去.但会逐渐远离圆心.这两种运动都叫做离心运动。

讨论与思考: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物体做离心运动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离心运动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你能说出这些例子中离心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吗?

板书设计

第3节向心力的实例分析

1、铁路的弯道

(1)讨论向心力的来源:

(2)外轨高于内轨时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是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3)讨论:为什么转弯处的半径和火车运行速度有条件限制?

2、拱形桥

(1)思考:汽车过拱形桥时,对桥面的压力与重力谁大?

(2)圆周运动中的超重。失重情况。

3、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4、离心运动

(1)离心现象的分析与讨论。

(2)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向心力教案【篇3】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的内容。标准要求“知道向心加速度,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该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什么是向心力,知道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能分析一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本节知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章后面应用部分打下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和有关圆周运动相关知识作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条目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条目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该条目的要点是在理解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概念的基础上,弄清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关系,能分析一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向心力。

本节内容是继平抛运动后,又一个变速运动的典型实例,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但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学习该内容前,学生对变速运动概念已有较为全面的理解,知道什么是变速运动,懂得变速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以及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同时已有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经历。教学中可以尝试应用提出一些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抛体运动,对变速运动、曲线运动有一定了解。但对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学生还是普遍感到比较难学,而且受错误前概念的影响,难以建立正确的新概念。因此,可以利用高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抽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的特点,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学生需应用已有知识,积极思维,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探究、获得概念、得出规律,以达到对知识深入理解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对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的概念,且概念本身较难,但学生已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如:知道变速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以及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会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多次经历了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思维的逻辑,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对一个个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后获得新的知识,即根据问题教学的有关理论展开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能力和交流、讨论的习惯。

1、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通过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半径的定量关系。

2、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公式的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来源。

学会有关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从物理学的角度比较明确地表述发现问题。

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圆周运动的规律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

领略圆周运动的神奇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所隐藏的物理规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交流合作的良好的习惯,懂得应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探究向心力大小的实验设计。

投影仪、多媒体、CAI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铝球、细绳、印泥、白纸

多媒体课件、威士忌酒杯、乒乓球、自制环形挡板实验仪、自制水平转盘实验仪、自制向心力笔、向心力演示器。

做“水流星”实验,并设下疑问:为什么盛水的杯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圆周运动,水不从杯里洒出,甚至杯子在竖直面内运动到最高点时,杯口已经朝下,水也不会从杯里洒出来?

⑴物体分别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外力F合与速度ν0存在什么关系?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呢?

生: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它的速度方向不断发生改变。速度方向变了,就存在一个速度改变量,有速度改变量,就有一个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有加速度就有力。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有何特点?加速度有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些问题。

演示实验: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一根细绳,一端系一小球,另一端固定在一枚图钉上。将图钉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用手指沿小球与图钉连线的垂直方向轻轻弹击小球,当绳子未伸直前,小球先做匀速直线运动。

用手指弹击小球,方向同上,加大弹击力量,使小球运动时细绳伸直。细绳伸直后,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绳绷紧后,小球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分析:小球在桌面上做圆周运动时,受到三个外力的作用,即重力G、桌面支持力N和绳子的拉力F,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F。绳子的拉力的方向呢?

很好。小球受到的拉力方向虽然时刻在改变,但它始终沿着绳子的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圆心。拉力是球拉绳子使绳子发生形变产生的,说明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有远离圆心的运动趋势。

显然,正是这个拉力使小球做圆周运动。

结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的绳的拉力就是它的合力,这个拉力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该问题情境中包含当前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探究新知的动机。同时教学游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实例。引入起到了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又呼应之后教学,为向心力概念建立和向心力来源创设情境。】

那是不是只有弹力能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这是一个蒙有毛巾的转盘,毛巾上放一个木块,现在我让木块随着转盘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请大家对木块受力分析。木块受到哪些力呢?

很好,木块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那这个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呢?

对了,是静摩擦力。其中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那静摩擦力方向呢?

对了,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圆心。我们学过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趋势相反,又从上面的实验得到启发,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远离圆心的运动趋势,所以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这个运动趋势相反,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正是这个静摩擦力使木块做圆周运动。

或: 那是不是只有弹力能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如图4-15。木块随着转盘近似做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以人为研究对象,请大家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人受到哪些力呢?

很好,木块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那这个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呢?

对了,是静摩擦力。其中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那静摩擦力方向呢?

对了,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圆心。我们学过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趋势相反,又从上面的实验得到启发,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远离圆心的运动趋势,所以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这个运动趋势相反,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正是这个静摩擦力使木块做圆周运动。

我们再来看图4-16,链球运动员用力轮着链球做圆周运动,金属链与水平面并不平行,对链球进行受力分析,它受到哪些力呢?

链球受到重力,金属链对它的弹力,我们可以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那是什么力使链球做圆周运动呢?

很好,是重力与拉力的合力,还有没别的说法?我们将拉力和重力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怎么样?哎,对了,也可以说是拉力的水平分力,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正是这个力使乒乓球做圆周运动。

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前面三个例子中小球、人、链球,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1.都做圆周运动。

2.都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

很好,他们都做圆周运动,都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样的力就叫做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定义中提到了向心力的方向,大家能把它找出来吗?

那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呢?

第一个例子中是弹力,第二个例子中是静摩擦力,第三个例子中是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或者说是支持力的水平分力。还有,我们以后学习的其他性质的力,比如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也能使物体做圆周运动。可见,向心力是可以由这么多不同性质的力提供的,我们不能说向心力就是弹力,就是静摩擦力,它是按效果来命名的,所以向心力是一种等效力。

那么向心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沿着半径指向圆心,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可见,向心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向心力不做功。

同学们要注意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向心力,而不是产生向心力。向心力是按效果来命名的,不是一种新的特殊性质的力。

举个例子:刚才做圆周运动的木块受到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和一个向心力,这种说法对吗?很好,不对,因为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特殊性质的力,就是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了。

前面我们学习过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的方向沿着切线方向,而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如果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如果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时刻改变),向心力并非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我们以后会继续学到这种情况。

讨论与交流:假设你坐在一辆车上周围没有其他乘客,也不靠在车厢上,当车子转弯时,你的向心里是从哪里来的?

上述三个典型实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三个问题情境,学生很直观地总结出向心力的定义及方向,教师再以此总结归纳结出知识框架。但要学生注意: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向心力,不是会产生向心力。速度总是沿着切线方向,而向心力是指向圆心,它们总是垂直,即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能是由弹力、静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甚至是某个力的分力来提供,不要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特殊性质的力。

过程分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引出学生探究实验:请每位学生用手牵着一个带绳的小球,使小球在水平方向旋转,体验手的拉力对小球运动的影响。

说明: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绳的长短、球的大小、转速的快慢对手拉力的大小的影响。

做圆周运动,学生感受向心力的大小。先体验得出定性的认识,即得出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质量、半径、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分析,线速度、周期、角速度以及转速又有关系,都是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从而归结为: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质量、半径、角速度有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可能因素比较多,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向心力教案【篇4】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清楚运动过程中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这说明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物块,圆形瓶盖。

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

3.制作PPT。

向心力教案【篇5】

(1)能结合实例分析,知道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以及方向;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能够描述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与科学的距离,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发展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光滑的板上,如图所示:

师:给小球一个水平方向并垂直于绳的初速度,小球什么运动?生:圆周运动

对上述模型进行理想化处理(水平面光滑),对小球受力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概念。

(1)体验: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如图),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拉力如何变化。

向心力教案【篇6】

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的基础,正确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保证。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设计概念教学过程,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习得。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知识的习得可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其教学的过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的领会、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将遵从现代认知理论设计教学过程。

向心加速度是加速度概念的延续,同时是圆周运动与向心力之间的纽带。理解向心加速度将为理解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向心加速度分析圆周运动速度变化的问题继承了运动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复习直线运动的知识,更为今后圆周运动的解决提供方法。

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已经体会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对曲线运动条件的学习,让学生已经认识到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一定会产生加速度。对于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问题,学生应该不会觉得陌生。

本节整体设计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对向心加速度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通过花样滑冰、链球比赛这两个视频观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怎样的力。而后通过学生实验:朔料杯中的小球做圆周运动和细线拉着的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让学生亲自体会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是如何提供的。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由这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在推导向心加速度大小时,利用做好的泡沫板大圆和毛衣针、磁帖、磁条动态的演示△t 趋于零时△v的极限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做图,体会△v的方向和大小,进而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在应用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时,展示拆卸好的自行车轮盘和制做好的皮带轮,让学生感受从实际应用到构建模型,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

从观察圆周运动的实例,到动手体验圆周运动,再到理论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最后应用向心加速度表达式。这个过程遵从了对知识学习的认知规律,领会、巩固、应用。在应用阶段又是先从实际运动情景展开,向学生展示熟悉的自行车轮盘,而后再抽象为物理模型--教学用的皮带轮。

在教学中几项自制实验教具,给本课时的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效果。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时用到的,泡沫板大圆、毛衣针、磁帖、磁条为动态展示极限思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用皮带轮为学生从实际运动过度到物理模型起到了不可替带的作用。

本节课创设的情景生动自然丰富,设问有层次。问题中既运用了原有知识,又提供新信息做参考,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具有指向圆心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

会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知道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能根据问题情景选择合适的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并会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体会实例分析的方法。

通过推导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体会矢量法则;

通过推导向心加速度的过程再次体会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体会圆周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器材:

教师实验器材:玻璃大烧杯、乒乓球、泡沫朔料板制作的大圆、毛衣针6支、小磁铁6块、磁条4根,拆卸好的自行车、自制的皮带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下面我们一同回顾一下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打开ppt

(展示问题内容,节约教学实间,提高教学密度) 学生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教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老老实实的在圆周上运动而不能离开圆周呢?

是什么原因,使得链球被抛出前,总是围绕着人做圆周运动? 播放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际运动,体会物体受力关系。

视频中的运动在教室中无法演示,但它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所以选择视频。视频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个活生生的运动,让学生能够切实看到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对运动中受力的认识。

观看ppt(播放做好的圆周运动示意图以及圆周上某点的运动方向,利用ppt既节约时间更能画得准确)

板书(1) 学生 铁链对链球有拉力。 教师 拉力的方向? 学生 指向运动员,指向圆心。 教师 是什么原因,使得女滑冰运动员能够绕着男运动员旋转? 学生 男运动员对女运动员通过手臂施加了拉力。 教师 力的方向? 学生 沿手臂指向男运动员,指向圆心。 教师 这些都说明,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力一定会产生加速度,我们把由指向圆心的力产生的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加速度。

(板书:第5节向心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教师 加速度作为矢量有方向和大小,对于向心加速度的学习我们也将从它的方向和大小来研究。

首先来研究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刚才的视频启示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来感受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每位同学的书桌上有三样器材:一个烧杯、2个钢球,其中一个球上栓有细线。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让小球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从而感受小球的受力方向,进而得到它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实验完毕 教师 同学们如何做的实验?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方向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如何?

请学生描述实验过程,训练学生的物理表达。

观看ppt(强调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字母表示,落实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观看ppt(展示问题内容,避免花费大量时间去写板书,此处投影片留得时间稍长些,让学生做笔记,并且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

受力方向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都指向圆心 教师 根据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下面我们来分析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看这个实例:物体A绕着圆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半径为r,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ω ,请同学们用以上物理量表达向心加速度的大小。(投影片)

加速度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 a=Δv/ Δt 教师 我们只要算出Δt时间内的Δv即可。请同学们互相讨论,参照教材给出的方法,试着推导Δv。 学生 讨论(2-3分钟) 教师 请一位学生说说讨论结果。 学生合作学习,加强学习上的沟通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训练学生的物理表达和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

向心力教案【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这样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过程。

(三)【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四)【教学用具】:

为了强调了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为了突出媒体创设情景的有效性,我准备了多媒体器材、课件、向心力演示器、小球、橡皮擦、细线、小刀等作为本节课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在公开课上这样开门见山:同学们认识我吗?全体同学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认识。”,这时我自我介绍说“我叫向心力,我的兄弟叫向心加速度。”这样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1、理解向心力概念:

①播放视频:首先我播放我国运动员赵宏博和申雪花样滑冰夺冠视频、嫦娥一号飞天模拟视频以及过山车视频。这样就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且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②学生举例:接着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视频的基础上自己举例,学生可能会举:中国的杂技(飞车走壁、水流星),旋转餐桌上的碗等例子。

③提出问题:在学生对圆周运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圆周运动从力和运动的关系方面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后会提这样的问题:⑴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⑵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如何?等等

④实验研究: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切身体验,我让学生分组用手拉住绳子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圆周运动。

⑤观察思考:同学们实验后会思考这些问题:小球受到哪些力作用?是哪个力在使小球做圆周运动?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待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播放视频:小球在光滑的圆盘上运动并同时回答以上问题。

⑥教师总结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2、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提出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理解了向心力概念和方向后会疑云又生,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②大胆猜想:我首先让学生分组用绳和橡皮擦来体验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大胆体验(他们有的会把橡皮擦用小刀切一部分来体验向心力的变化,有的会改变细线的长度来体验,有的会改变转动的速度来体验),他们体验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有关。

③设计实验:接着教师提供向心力演示器,用视频介绍其结构和原理(匀速转动手柄,可以使塔轮、长槽和短槽匀速转动,槽内的小球就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这时小球向外挤压档板,档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同时,小球压档板的力使档板另一端压缩弹簧测力套筒里的弹簧,弹簧的压缩量可以从标尺上读出,该读数显示了向心力大小。)同时建议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④分组实验:紧接着学生分组演示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⑴学生甲组:首先学生甲组在保持半径和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m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比为2:1的钢球和铝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1: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

⑵学生乙组:接着让学生乙组在保持半径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⑶学生丙组:最后学生丙组在保持线速度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比为1:2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仍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⑤合作交流:学生实验演示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以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F=mv2/r或F=mrω2

⑥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最终指导实践。并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向心加速度:有力就有加速度,学生在知道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后,自然就会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公式或,同时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教学流程图

(六)【布置作业】为了学以致用,我布置了如下作业:课后练习五:(1)⑹(7)

(七)【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采用了网络式板书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向心力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新老教材比较

老教材是从日常现象观察、猜测向心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利用向心力演示仪)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再根据牛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对向心加速度表达式an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总体思路是由向心力这个本质到向心加速度这个现象。

新教材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教材先从生活,生产中很多圆周运动的现象得出速度方向变化必须要有加速度,在通过数学推导(体现极限思想)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再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教材到这儿本可以结束,但是新教材,通过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以前是向心力演示仪),这个验证实验起到了一举三得的作用:

①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的正确性

②验证了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正确性

③验证了匀速圆周运动是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向心力不是具体的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甚至是每个力的分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的曲线运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处理一般曲线运动时也采用微分思想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都是很重要的曲线运动,为了学习《向心力》前面已有很多知识铺垫,如:曲线运动的方向、条件、描述圆周运动的概念及物理量,包括向心加速度。这是前,那么后呢?学好本节可以为本章应用部分及万有引力知识做必要准备,所以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乃至本册的重要内容。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效果力;

(2)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会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提高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1、本节教学重点:

①圆锥摆实验的探究过程。

②牛顿第二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在前面学习抛体运动的基础上,有学习圆周运动,让学生了解牛顿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曲线运动,让学生体会牛顿力学的魅力。

③明确1、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2、向心力的确定方法与公式。

2、教学难点:

①圆锥摆实验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难就难在你不敢去尝试,我准备了这个演示实验,预先我也测了一下,结果还可以,误差很小,我觉得即使误差大,也要去尝试,做比不做好,让学生体会验证实验过程)。麻烦可能会出在

⑴怎样点悬

⑵怎样保证做圆周运动

⑶怎样测高度

②1、圆周运动中向心力的来源;

2、圆锥摆实验及相关物理量的测量。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活动约占课时2/5。课堂气氛将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流程(时间安排贯穿其中)

1、导入新课(3分钟)

创造学习圆周运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引入新课的知道思想。举例和展示生活、生产中、体育比赛中的一些圆周运动的例子,如我在课件里就安排了几段动画。如:①双人滑冰的动画②轻绳牵好小球在光滑冰面上做圆周运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他们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思考圆周运动的条件,以及怎样满足哪些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教学的轨迹。

2、新课教学(30分钟)

(1)受力分析及规律总结向心力(8分钟)

课件展示几个圆周运动实例,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指向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力命名的,再引导根据牛二定律及所学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到这儿会有疑问向心加速度本身数学推导得出,再推出向心力这两个公式可靠吗?有没有办法验证?

(2)进入圆锥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及实验验证(本部分既重也难,时间15—18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实验,课件展示问题(原理、器材、需测数据表格)时间2—3分钟可以讨论,好了以后学生汇报(照阅读提纲)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分析可不测r、m(通过投影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与学生共同参与演示实验(测长度、可以老师测,学生帮助,与学生一起数圈)采集好数据后,当场进行计算。改变高度,再做一次,学生讨论评估实验误差。有无改进办法。再介绍几个典型的圆周运动,如物理跟转盘一起转动,

(3)解决问题及课堂拓展(8—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向心力的特点及规律,得出向心力的公式,通过课本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所学知识点达到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3)课堂小结(2分钟)

(4)本和教学实施都落实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导学”的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亲身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活跃学生思维,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教师结合演示实验,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教学课件,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5)作业布置

(a)P22 1—5。

(b)尝试课本P22“做一做”实验,可以当场尝试,如就地取材,塑料胶带或线牵小球做圆周运动。

六、板书设计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1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