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邪不压正观后感 >

邪不压正观后感

邪不压正观后感

趣祝福作文(编辑 巧克力糖)经过趣祝福小编日夜不懈的整理,今天我们诚意推荐了“邪不压正观后感”。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作品观后感呢?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的乐趣,建议您将本页收藏,以便日后阅读!

邪不压正观后感【篇1】

姜文所导演的影视作品,于20xx年上映,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电影与原著的主题都是关于复仇的故事,只不过二者表现手法不尽相同,而且有趣的是,作为一部武侠小说和其改编电影,二者都没有倾向于“侠”字。原著在这个复仇故事背后添加的更多是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美食,美景,老北京的谈吐,习惯,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一个自幼离开北京的海外作家来说实在难得,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的文艺价值与京派小说有着“同曲”之妙。

再来分析电影。有不少观众认为彭于晏的演技一般,拉低了整部电影的角色精度。我却认为比演技更重要的是姜文又一次提升了自己,将一向的男性荷尔蒙借用演员发挥到极致,这是其电影精神内核的重要表现手法。与《让子弹飞》相比,《邪不压正》显得更加放飞自我,姜文以一种非常自我的方式在使用电影语言,任性又刺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评价略显两极化。

希望破碎的时代,人们总是要信点什么,让自己有所依靠。归根结底两条道,要么迷信暴力,要么迷信虚妄。无论何种名义的暴力与虚妄,都牵扯到利益之争、流量之争,势必发生力学反应与化学反应。全民对抗全民,所有人干所有人。岂能不精彩,岂会不惨烈?精彩而惨烈,就是荒诞黑色的戏剧性。戏剧性背后,则是苍凉和虚无的底色。

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反套路创作式电影,他从来不会灌输给你什么,往往都是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把有深度的东西表现出来,推动你自己去思考。不过这也使这部电影有些美中不足,就是过量的戏谑使影片的台词密度和情感密度过于庞大,也导致了后半部分的节奏失控。

邪不压正观后感【篇2】

最近去看了电影《邪不压正》。这是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电影,戏谑中透着认真、荒谬中不失严肃,懂的人自然都懂,不懂的人也没法让他懂。

倒不是说这部电影有多好。就是觉得,这个年代仍然存在认真的人,嘈杂的声音中仍存在清流。当然,认真、清流等等品质,现在听起来已经像是在搞笑了。联想到最近网传的几篇证券行业经济学家的大作,更加印证了清者自清的道理。不是没有明白人,而是他们不愿意说、不敢说、没必要说。

电影主题是邪不压正,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许在长期内是这样的,可人都活在短期不对吗?将目光放长,每一个人都微不足道。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但不是同一群人民书写的。生在什么样的国度和年代,是无法选择的事。能不能盼来正义压倒邪恶的一天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对于特定个体的际遇来说,邪和正究竟谁能战胜谁?在本国悠久灿烂的文明中,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被一代又一代人抒发在诗词歌赋中。但换一个角度,能够让后世感怀、对文化传承和历史进程作出贡献的,也还是这样一些人。正是战胜了邪的。

邪和正的博弈会一直持续下去。但请相信,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此时不代表永远。心里有光,就能驱散一切阴霾。

最后,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还等什么呢?”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

邪不压正观后感【篇3】

上周看了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在影片开始之前,朋友就嚷嚷着说这个电影有几大看点,什么“彭于晏的腹肌”“许晴的臀”“廖凡的下巴”…一大堆的,也没记得太清楚,总之无关电影,都是些“肉体诱惑”。当然作为宣传噱头,这些的确能勾起不少人的猎奇心,但是电影作为故事的载体,其好坏还要归于故事的内容和其中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的开始,彭于晏跑步的场景,那棱角分明的肌肉,的确很是惊艳,连我这肥胖油腻大好青年都忍不住摸了摸肚皮上的肉垫子,心想自己啥时候都有这样的腹肌啊……回到正题,真正让我震撼的是雪中的老北京城,镜头从一处残破的城墙开始,慢慢呈现出一座破败荒草丛芜的城楼,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但也增加了一种沧桑和厚重的历史感,这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整个民族历史的见证,可惜的是这种见证已经被我们割裂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空洞的口号。而电影给我的震撼也仅限于此了。

电影的故事情节以“七七事变”前的北京为背景,以李天然复仇为脉络,讲述一个关于国恨情仇的故事。故事讲大时代融于个人的讲述方式,能将故事讲得丰满而不至于流于说教,这是一个导演功底的体现。姜文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从早期的《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到近期的《让子弹飞》,都能体现出姜文诙谐的风格,同时,姜文也善于将故事背景的时代烙印植入到影片中,这些烙印也是为当政者所忌讳的,这些也增加了影片的批判性和思想深度。《邪不压正》也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这些烙印通过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风雨飘摇时局的人而展现出来。

从开始到结束,可以说我是相当认真地将整部影片看完,中间没敢分神,从开始的震撼,到后来的乏味,再到最后的失落,看完整部片子,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片子是不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跳跃幅度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其衔接却也不那么自然。例如,故事的开始,李天然从美国受训归来,满脸的自信和睿智,可是后来的行事却显得那么轻率鲁莽,最后还被逼到在钟楼上惶惶不可终日,反差可谓巨大;姜文饰演的蓝青峰可谓人情世故中的人精,精于谋划,算计至深,眼线遍布四九城,可是最后还是被人吊起来拔光了满嘴的牙,落差也是巨大;裁缝铺的老板娘关巧红,占了整部影片的很大一部分篇幅,可是她这个人物却对整个故事推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唯一的作用就是说教,教那个自信满满的李天然怎样去复仇,可是这些说教细细想来,依然对故事主线没有什么推动;还有蓝青峰口口声声说谋划了xx年的计划,最后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结局,真可谓酒席吃了一半却突然撤了席面……

如果将整个片子拆开来,分成一个个小段来看,可以看出每个片段都是很精彩的,演员的演技和情节都相得益彰,可是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显得有些突兀了。这不是蒙太奇和多线叙事手法的问题,那些手法都是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需要,而那些片段对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和推动,完全是各个片段生生地串了起来,破坏了整部片子的和谐和连贯性……

从演员的演技来讲,姜文、廖凡、安地、泽田谦也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整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也就是他们的演技了,一个个的飙起戏来根本停不下来;许晴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有些做作,不出彩,除了那部臀之外也没有多少的加分;周韵是个大美女,她的美并不惊艳,属于那种内敛的美,如一壶老酒需要慢慢地细品才能觉得出来,她的美给她的表现增色不少;最后要说说猪脚彭于晏了,我觉着他在这部片子里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宣传这部片子的,作为一部商业片子的宣传亮点,他的表现是成功的,如果从故事的角度来看,他的表现至少在我看来,他是来跑龙套的。他所饰演的李天然前后的反差,在前面就提过很是巨大,他的复仇完全是在主角光环之下的复仇,完全不是情节推动的复仇,朱潜龙在经过一阵枪战之后,完全不带一个跟班独自去见根本一郎,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也跟他前面能将蓝青峰玩弄的表现也是不符的,他的“赴死”也完全是为了结局的需要,而不是情节的`推动,正也是这些因为结局的需要而展现的情节,破坏了故事的和谐与连贯。我想,这也是《邪不压正》在豆瓣上的评分一路下滑的原因。

可以说,《邪不压正》是一部局部好于整体、整体害了局部的电影。

邪不压正观后感【篇4】

今天好友请客,赶潮看了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为其中充斥着的浩然正气感动不已,中国的电影界又许久没有出过这么优秀的电影了。从《让子弹飞》到《一步之遥》再到《邪不压正》,姜文老师从来没有让观众失望过。这三部电影除了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更有逻辑上的纵深感——革命、国家、复仇、人性……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我们更能收获对现实的反照与反思;在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总结中,我们更能在波云诡谲的国际国内的大动荡、大调整中寻找到新的前进方向,《让子弹飞》是这样,《邪不压正》也是这样。

朱潜龙作为电影中的大反派,他为了个人私利背叛了国家和做人的良知,为了帮日本人在山庄种植鸦片,他杀害了自己的**、师娘和李天然的师姐。更可恨的是,他为了掩盖这些丑陋和罪恶将无辜的当时还是孩子的李天然塑造成了杀人**,说是李天然侮辱师姐时被**撞见,恼羞成怒把**一家都杀了。更重要的是,朱乾龙为了强化这种心理暗示,消除内心的恐惧,甚至在长城下塑造了自己的形象,跪在自己面前。

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朱潜龙自己是日本人的走狗。这种心理暗示最后竟然真的把他自己欺骗了,临死的时候,朱潜龙还在念念有词的说我没有杀人,是你李天然杀死了**全家,“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这类人身上没用。一个人邪乎,能邪到这种程度,也是古今屈指可数了。

但历史和现实中的确又是有这样的人存在的,从冯小刚对崔永元的攻讦到日本邪教头目麻原彰晃被处决,我们活生生地看到了文艺界、政治界、经济界、学术界、宗教界中的这样的“黑”“匪”“痞”“氓”:他们颠倒是非、卑鄙无耻、大言不惭、野心勃勃、见利忘义、诡计多端,他们喜挑拨离间、又见风使舵、还死不悔改……那么,朱潜龙这样的小人是怎样给自己洗白的呢?他又是怎样给自己“造神”,让许多不明真相的北京老百姓去仰望他、崇拜他,去到他塑的雕像前祭拜他的**呢?

1、通过伪造历史事实来洗白自己,夸大自己的功劳,推过揽功是他们惯用的手腕:电影中的朱潜龙就是这么干的,因为当时现场知情人很少,他可以大肆篡改了历史史实,并将这种错误的历史传播起来。朱乾龙杀人已经十五年了。当时发生的事情更十五法核实。

朱乾龙把历史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于他的弟弟李天然,并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想为共产党报仇的英雄。

2。通过对历史逻辑的重新梳理来洗刷自己:朱乾隆在杀人动机与杀人事实之间做出了错误的逻辑解释。当然,他并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比如可以上升为武术理论的派系斗争。

3、通过小恩小惠来蒙蔽群众:朱潜龙也杀鸦片贩,也要保证北平的治安,也可能杀了**犯,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个大英雄。

4、通过虚假宣传来塑造自己高大上的形象,充分利用****来炒作自己:朱潜龙很注意新闻记者的作用,甚至因为来的报道记者不够“国际”而大发雷霆。

5个。通过**机器的宣传,据说黑色是白色的:很明显日本人和汉奸射杀了爱国者,但是**可以宣传警察射杀了汉奸。

6。刺杀所有知道真相的人:当朱乾龙知道李然突然从美国回到北平时,他希望自己能立刻摆脱李冉。

7号。不断自我暗示自己是清白的:朱乾隆临终时还在这样做,因为他不敢面对自己丑陋的历史,没有勇气为自己的死道歉,也没有勇气从此立志做一个好人。电视剧《连城诀》中万震山杀人后把死人藏在自家的墙中,于是做梦都要通过不断砌墙来给自己找心理的安慰,他们这些人表面看似强大,实则内心非常脆弱。

所以,国民党反动派在见到真共产党员的时候杀意顿起,因为他们黑暗的内心承受不了光明。朱潜龙把他师弟塑造成了狗,这种把别人矮化以期拔高自己的人,其实他自己更矮了。

8、扯一面大旗来遮丑和找心灵的依附:大东亚共荣圈和朱潜龙的日本同伙根本一郎口中的“天下”成为他的心灵寄托。

9号。雕塑,做无害化处理:朱乾隆甚至给了他雕塑,这个意图是极其危险的。他把自己的**神化了,却失去了“为国家、为人民、不做日本狗、不种植鸦片”的精神。

10、傍大款,找到钱与枪的依附,为此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朱潜龙就是一个墙头草,谁强跟谁。

11、不断上交投名状,不断地要表忠心,从而让主子放心:走狗从来就不会让主人放心的,从古至今,无论是张国焘还是汪精卫或者是今天的大公知,当他们狗牙不够锋利再没有多少利用价值的时候,“走狗烹”是其必然的命运。况且现在美国也不给**了。

12岁。最高境界是在自己内心的确认中,自私的恶棍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英雄和绅士,但这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自欺欺人。

这堂堂12条手腕,让知道真相的人百口莫辩,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但“让子弹飞一会”之后,历史最终还会将真相呈现出来。从大的历史讲,颠倒的历史终究会被颠倒过来,这需要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底层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从小的历史讲,随着一些人的离去和另一些人的成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力量总是在此消彼长,想永远将冤假错案办成铁案,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

这几年,不正在上演新的“平反”吗?谎言永远是谎言,说一万遍也成不了真理。虽然谎言可以暂时蒙蔽群众,但毛爷爷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甭管你在台上的时候说得多好,用的辞藻多华丽,发的宏愿多为国为民,最后你朱潜龙却引着日本兵打进了北平,帮着日本人维持秩序,这个时候再说什么“曲线救国”,那再相信你说辞的人只能是别有他求了。李天然的上级蓝青峰请朱潜龙吃饺子时,两人边吃边吐槽蒋介石只会“写日记”成不了事,历史的事实不也是这样吗?

老蒋吹嘘的“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却成了法西斯,被“国粉”吹嘘的“**十年”,怎么在日本的铁蹄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呢?还是那句话,谎言就是谎言。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告诉我们,复仇是多么的难,安抚是多么的难!蓝峰为了国家和革命牺牲了两个儿子,他的老朋友亨德勒甚至李天然。在揭露真相,抗击外敌的过程中,有计中计,有谍中谍,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比他们更“阴”,或者换个词叫谋略。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维护公平正义就是要付出代价。电视剧《琅琊榜》中大梁皇帝疑心极重,听信谗言造成赤焰冤案。后在梅长苏设计下,终于冤案昭雪,真相大白,但中间所经历的坎坷曲折、流血牺牲实在太多太多了。

电影中蓝青峰对朱潜龙说的,“李天然不是一个人,是一支队伍”。在电视剧《爱国者》中也有相同的一句话:“颜红光不是一个人”——他是千千万万的反抗日本侵略的东北好男儿的共同名字。

这些人,是鲁迅笔下的民族脊梁。

而这种正义的维护,最根本的在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在于正义的一方从实力上战胜了**的一方,你得把敌人打趴下。电影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这个道理。影片中关于报仇的解决途径,“诉诸法律”无疑成了一句玩笑话。

一次是李天然谈到杀人犯成了警察,维护正义的公器被坏人把持着,难道要求警察开枪打死自己吗?一次是朱潜龙被李天然打败,他求饶的时候说,我们“诉诸法律”吧。这两次,观众笑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次是法律为弱者说话?

姜文通过艺术手法,将法律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强者代言,为强者遮丑,为强者做恶驴。电视剧《破晓》,更直观地勾画出了那些在国民党的法庭上将法律举得高高的丑恶之人。

最后,本片的风景非常美,据悉姜文大手笔在云南搭建了四万平米的老北京四合院屋顶,李天然在上边过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朝阳门的气势难道不只有中国这样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才有吗?而北京正阳门城楼上的那个炮洞,不也正象征着这个民族的死亡与新生吗?

最后的最后,给姜文老师的这部电影打打广告,去电影院看看吧,一定不亏的,况且这样的电影更需要我们的支持。

邪不压正观后感【篇5】

姜文宁缺毋滥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很少,在很少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风格的单一性,且这种单一性贯穿每部作品的始终。尽管这种单一性只为表现黑色幽默;尽管这种单一性已经金科玉律;尽管这种单一性已经成为姜文符号,还尽管这种单一性让人有些跟不上;还尽管这种单一性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还尽管这种单一性有些让众人自觉无幽默。但每位“姜粉”看姜的作品就是冲这种单一性,故事情节已经不重要。就拿这部新上映的“邪不压正”来说,之前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噱头,说是姜文10多年前就买断原著小说《侠隐》,一直压在手里,当然压在手里是没有时间下手,还是十年磨一剑,不得而知。可从故事情节上看,真的没有曲折没有波浪,一个平淡之极的复仇素材没必要十年磨一剑,更没必要作为噱头吸引人。

作为“姜粉”圈边的“姜粉”,在“邪不压正”公映第一天,我便带着媳妇冒着酷暑,乘104电车来到王府井百老汇影城,给姜文送去两个票房收入。

电影公映前一周,我像准备出去旅游那样先做了些功课,除简单浏览“邪不压正”故事梗概外,还在网上看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在脑子里回想了“让子弹飞”。1993年姜文自编自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他幽默的起跑线,虽然有王欮剧本助跑,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幽默。1998年姜文自导自演的《鬼子来了》以“黑色幽默”视角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农民面对侵略者的麻木、愚昧、奴性的一面。结果触了底线,几经修改仍未通过。20xx年姜文又自导自演了电影《让子弹飞》,可以说他的黑色幽默在这部电影里达到高峰,这部没触及政治的电影,让姜文放开胆子在黑色幽默里驰骋。他过瘾了,观众也过瘾了。

我只记住电影“邪不压正”里的一个幽默。当彭于晏来到东城区内务部街11号院,姜文领其入住时说曹雪芹当年就在这间屋子里写出了《红楼梦》。还有彭于晏光着身子披着一件披风在屋顶上跳蹿,算幽默吗?不算幽默的话,多数观众为什么爆笑,反正我没笑。其它幽默看不出来。

我还记住有一句不属于幽默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社会会改变我们。

我自以为是个幽默的人,看了电影“邪不压正”,我就不是幽默的人了,只能说是耍贫嘴。换句话说,我是低级幽默,人家是高级幽默;我是文盲幽默,人家是教授幽默。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1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