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

最新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精华

最新唐雎不辱使命课件精华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把握唐雎形象。

课堂预设

初读感知

1.裸读(不借助资料和注释阅读),了解难词句和课文大意。

2.就课文内容提出阅读问题。

【参考】

(1)“使命”指什么?

(2)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

(3)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再读理解

1.结合注释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并思考提出的阅读问题。

2.组内交流:

(1)解决难词难句。

(2)修正或完善对问题的回答。

3.师生互动。

重点引导:

(1)词语归纳性积累。

(2)回答问题要以原文为依据,完整作答,并准确翻译。

【参考】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三读感悟

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学生自由交流,可从唐雎、秦王等角度来谈。

课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3

《唐菊的使命》教学计划

学习任务:

1.查字典清除生词,朗读课文; 理解注释的内容并尝试翻译文本。

2.揣摩唐菊和秦王的形象,可以概括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3.学习如何使用文本中的“语言”、“动作”、“举止”和“心理”描述来塑造角色。

4.向唐菊学习优秀品质。

5?课后上网了解现状。

学习要点:

1.学习如何使用文本中的“语言”、“动作”、“举止”和“心理”描述来塑造人物。

2 揣摩唐菊和秦王的形象,可以概括出他们各自的性格。

学习方法:

分角色朗读课文;使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讨论等。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节课时间

1.导入新课:

从介绍的时候就从现状入手,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再介绍“战国策”。

二、发音,按角色朗读课文:

1 老师朗读解说部分,让三个学生朗读秦王安陵君,唐菊分别若。重点:根据人物性格和心理特点朗读语气,注意说话的节奏和轻重。阅读后,学生将判断利弊。

2 全班阅读。

三、说说对人物的初步认识。

4.完成课后练习

问题2和3。

V.黑板书写设计——

原因;

秦王的计划:

安灵君心想:

唐菊奉命:

秦王与唐王之争鞠:

斗争的结果:

第二课

1.唐菊与秦王形象对比,总结各自性格:

1.唐菊与秦王语言对比:

2唐菊与王对比秦的行为

3唐菊和秦王的风度比较

4唐菊和秦王的心理比较

5唐菊和秦王分别性格:

二、探索:

1、《王者之怒》和《平民之怒》的特点是什么?

2 文章中有哪些平民暗杀高官的例子,各有什么征兆?

3 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4 唐菊为什么不负使命?跟他有什么关系?

第三,发挥想象力,用现代汉语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摘要: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延伸:在生活中,为了正义,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六。作业:写一篇小作文“当班上有人打架时……”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6

《唐菊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文的对话描述学习人物形象的书写方法。

2.培养学生的复读、翻译、朗读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菊做小国臣而不怕强奸、敢打敢打、善于打仗的精神。

第一次

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

同学们可能听说过战国时期 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沂水与琰王告别时,大方地唱道:“风寒水寒,固土一去,便一去不复返。”这是《战国策》中描绘的燕赵游侠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并被杀,但他的故事一直是未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战国策》中的另一个人物——唐菊。黑板书题目:唐菊不辱使命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主要由刘翔撰写的史书在西汉末年。它的叙事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它持续了大约234到40年。研究战国史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比较明亮饱满;故事或寓言在辩论中经常被用作隐喻来说明抽象的真理,充满文学色彩。

第三,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写作障碍,根据注解把握大意。

第四,学生一起阅读,老师纠正错误的发音。

第五,教师要阅读并提醒学生注意标点符号。

六、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你说什么?

2. 可以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1)描述了唐菊派使到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2-3)描述了唐菊与秦王的面对面斗争。

第三部分(4)写道,秦王被唐菊威严的大义所折服。

七、学习第一部分。

老师讲解了“使者”、“预测”、“欲望”、“易”、“容易”、“虽然”、“于”等词的意思。原因是安灵大人不愿意跟秦换位子,派他去处理。

2、为什么安陵君不愿意换位子,却说:“换大换小就好”?

第二次

教学过程:

首先,学习第二部分。

,分角色读秦王与唐菊的对话。

2. 理解对话的意思。理解“and”、“with”、“with”、“wrong”、“reverse”和“and”等词的含义。

3.从秦王的话中你有什么感受?唐菊是怎么回答的?

《战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所著的一部史书,主要以记载为主,

是一个国家

一本特殊的历史书。

它讲述了从春秋战国时期,

下至秦灭六国,

两百三十四十左右

p>

岁月,

是我们研究战国史的重要著作。

叙事胜于阐述,

更夸张,

有声有色;

语言生动流畅;

善于处理矛盾和冲突

用对话来描写人物,

人物更加生动饱满; >

以故事或寓言为比喻,说明抽象的真理,

充满文学色彩。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7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8

1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2、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劝说艺术,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导入

活动2【讲授】二、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

2、梳理情节

(1)出示本文的情节:

开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发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发“天子怒”

结局:秦王长跪致歉

(2)请学生从唐雎的角度概括

开端:唐雎临危使秦国

发展:唐雎步步斗争

高潮:唐雎挺剑效古人

结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动3【讲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从情节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

唐雎:不畏强权、忠君爱国

2、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阴险狡诈,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占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强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狂暴、残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虚伪狡诈、盛气凌人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颜婢膝之态可掬。

小结: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不畏强权、视死如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智慧、勇敢

小结:唐雎:有勇有谋、忠君爱国

(2)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气

秦王:骄横、虚伪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秦王现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唐雎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运用

比较安陵君与唐雎的答秦王语: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对“易地”,拒绝的理由是相同的;

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说话委婉;唐雎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体味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了《战国策》。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取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读准字音

逆( )

抢地( )

傀( )

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词语解释

休祲:“休”是美好、喜庆的意思;“寝”本指阴阳二气相侵所形成的云气,被视为凶险、灾祸的征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主语是“布衣之怒”,这是由助词“之”用在主语(布衣)和谓语(怒)之间,形成的“主语·之·谓语”句式。谓语是。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由两个动词短语并列而成。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中,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伏”,“使……流”。伏尸、流血均指杀人。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寡人谕矣(谕同“喻”,明白.懂得。)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课文讲解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4、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于是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于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能力拓展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课堂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10

一、课文类型:

精读(必学课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的能力目标:

1.学一点文学常识。

2.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3.把握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即: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义异词、词类活用词)和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状语后置),会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学习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和性格特点。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唐雎爱国情感。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帮助学生读懂文意(即翻译)是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学习本课的方法是:点拨——合作探讨—自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的写作内容,掌握重要的词语,理解重要的句子。

2.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四、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呢?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谋臣策士的活动。

三、关于刘向: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作了全系统的分类整理。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他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资料,内容以人深省。

四、关于本文:

本文先自《战国策魏策四》。文中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谁有意来说给大家听听呢?

五、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说说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

六、破题: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七、整体把握课文。

(一)了解一点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周王朝一统天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秦国的崛起和强大,打破了务国的均势,各诸侯国间的斗争更趋于复杂尖锐。各间斗争的胜负,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国力的强弱,一方面在外交策略上也常一比高低,即决定于各国谋臣策士的政治手段。在这种形势的要求下,出现了一大批纵横家一类的人物,开成了一种养士的风气,于是“士”阶层就成为当时社会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力量。贵族所养之士,多达数千人。被养之人行行具备,有的为了猎取功名利禄,奔走各国之间,他们为了个人目的,朝秦暮楚,阴谋狡诈,不择手段。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解救国家危难挺身而出,做了一些于国于民有益之事。这些夫物的言午,构成了这部史料汇编的基本素材,史学家将其辑录加工成文,保存下来。

(二)本文的写作内容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期人,秦王企图并吞安陵国的故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了韩、魏。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王想以交换土地为名,来达到吞并安陵的目的。于是安陵君就派遣臣子唐雎出使秦国进行交涉。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三)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四)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正音: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八、小结:

(据情小结)

九、作业布置:

读熟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课件 篇11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且 以 以 措 广 逆 轻 与 而 守 虽 岂 直)(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 怫然 尝 伏 流 布衣 抢 耳 庸夫 士 之 仓 休祲 若 与 镐素 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 质问 怫然怒 色挠

唐雎:出使 沉着应对 反击 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习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 谢 谕 徒 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 语言 神态 动作 特质

秦王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不悦 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谓 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 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 长跪,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 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 挺剑 英勇无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谦虚婉转

弗敢易。 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 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小编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9篇


我们认为“《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是众多文章中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希望能为您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根据教案内容给学生上课,这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核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

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我准备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引导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其方法是;1,激趣,引入,解题。引导学生说说,对秦王,唐雎,安陵的认识。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注意做到有感情。3,学习本文的重点字词。4,学习课文第一段,弄清楚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背景。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六步进行。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史书的体例。复习本课文言词语。这一过程大约需要4分钟。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这一过程需要1分钟。

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学,这一过程需要8分钟让学生边读边想,圈,点,勾,划。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课文内容,找出自己的疑难点。

第四部:检查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释疑解惑,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8分钟。首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展示媒体画面。给学生创设声音,图画交融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围绕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接着,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提问,互动式的理解课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思考,在发问,在质疑,在探究,丰富了课堂形式,极大的挖掘了课堂潜力。教师在引发学生思考,在组织学生讨论,在点播学生思路。

第五步: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分钟。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部分回到整体。

第六步:当堂训练20xx年全国中考部分省市试卷中《唐雎不辱使命》的课标试题,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1分钟。

到此,这一课时的教学结束。我这样设计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读,说,演,做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作用,创设愉快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3、积累文言词语。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陈涉世家》,解题,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陈涉世家》。

a、本文的作者是谁?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谈一谈你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情况。

b、课文中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写法上你有何体会?

2、引出新课。

明确:《史记》在文学史上非常出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影响之大。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哪一本书呢?学本文又能给我们增加一点什么知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及文下注释。

二、解题

1、按要求默读课文。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目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你在前面的默读中读到一些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地告诉给大家。教师可以从语态、语气、语速、层次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可以由同学互相解决,老师点评。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

三、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1、了解课文内容。

速读。(抓住每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写概略的读书笔记。)

复述。(注意要点齐全,重点突出:文章中的人物有哪些?各自的说话中体现出怎样的思想性格?课文前的边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2、了解课文结构。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书上做上记号,标明情节的起止。)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先交待的内容有哪些?唐雎出使的目的是什么?到秦国以后遇到什么困难?后来又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

明确: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3、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重点文言字词;

2、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着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2、简介作者,释题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着作整理编辑而成。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休祲()缟素()色挠()

二、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教师强调以下重点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希望;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请广于君扩大;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违背;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交换;

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脚;与臣而将四矣成为四个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穿丧服;挺剑而起拔

2、学生翻译全文,全班交流。

四、达标提升

1、按注音填空正确的字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

(3)免冠徒xiǎn____(4)以头qiāng____地

(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____(8)huì____星袭月

(9)好收吾骨zhàng___江边(10)天上宫què____

(11)三年jī____旅客(12)低qǐ____户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3)岂直五百里哉!()()

(4)长跪而谢之曰()

3、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扑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之怒乎?D、秦王不悦。

4、填空。

1、《战国策》是____末年____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篇。

2、唐睢是____国的使臣,他是一位____的谋士,出色地完成了出使奏国的使命。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____;聂政之刺韩傀也,____;要离之刺庆忌也,____。

教后感: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听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本文发生时的时代背景。

秦灭韩亡魏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提问:比较曹沫与唐雎的事迹,说说当时的“士”有什么共同之处?

不畏强权

敢于斗争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文中典故的资料。

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三、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

教学设想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核舟记》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教学方法:

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读注释,了解《战国策》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

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

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

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气。余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

一生读课文。

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四.演读,读懂气节与精神

学生表演,余生在点评中获取新的认识

小结:结合全文说说:为何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五.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六,巩固与积累

1,背诵课文第三节的排比句。

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骄横狂妄色厉内荏)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沉着镇定坚强无畏)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

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7】

一、新课导言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1、学生自由大声读文,提出读不懂的字音、节奏等问题。

2、订正字音、节奏,强调重点句子的读法。

3、指生逐段读文,检查朗读的效果。

4、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意。

读了几遍课文后,大家能谈一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谈:

1、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2、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谈之并适当点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色完成出使任务的事。(对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面的教学。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则)

五、深入理解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样的一场谈判?请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样一步步给我们展示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用自己翻译,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一人读大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一节概括一节的内容。(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力,可以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3、唐雎一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以死相拼。

4、唐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或秦王屈服。敬服)

六、细部探究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点,你能谈一谈吗?

学生找,并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1、你觉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话是?最能震撼你的一个动作是?

2、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能体会出当时他的语气和心理吗?

4、你能读给大家听么?

5、老师改造一下,大家再评一评好吗?(如果学生不能体会出来,就用替换的方法,改语言,加修饰语,让学生体会。如:唐雎战战兢兢的说:“安陵君岂敢轻视大王,平时想巴结还没有机会,只是那地是他爸爸六给他的,希望大望就开开恩,不要再换了吧!”。唐雎哆哆嗦嗦地说:“俺想问问大王可以吗?你知道布衣发怒吗?”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

6、读,让生读,再找生读。边读边板: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等等。

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领会了唐雎这一任务形象,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声自由发言。

通过秦王的表现,我们也更能体会唐雎形象的高大。这就是对比、衬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节,可以让学生读之,思考可以看出什么,来引)

七、总结拓展

你能再举出其它外交官的么?能讲讲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吗?

八、练习:

《晏子使楚》相关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8】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课文范读录音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秦国和安陵位置图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唐雎不辱使命》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内容


以下是一篇详细介绍“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的文章,希望您能来看看。文章中包含了关于该主题的重要信息和知识。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老师的教案密切相关。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的勇士形象。

塑造人镄蜗蟮姆椒ā?br> 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

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雎jū怫fú跣xin

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词语解释:

虚词:

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

因:于是。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平民。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北师大版《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扩充,形作动。

轻:轻视,形作动。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4,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否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唐雎折服了秦王。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2)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四)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3)

A、自读设计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分析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课前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积累运用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2、韩傀()3、免冠徒跣()

4、以头抢地()5、天下缟素()6、寡人谕矣()

(二)难词难句有:

【参考答案】

(一)1、jū2、guī3、xiǎn4、qiāng5、gǎo6、yù

(二)略。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的内容。

2、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二)文本探究

1、唐雎是怎样与秦王展开斗争的?

2、简析唐雎形象。

3、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1、(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2、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

1、(1)通“措”,置。(2)交换。(3)道歉。(4)明白。

2、B。

3、(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小结整理

问题与疑惑

B、诵读设计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通过诵读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练习诵读

1、教师示范诵读。

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自主诵读。

(1)学习能力强者,要求做到全文诵读,并可提出诵读的问题。

(2)学习能力较弱者,可选择诵读部分。教师鼓励其全文诵读。

三、展示诵读

1、纯背式诵读。

可个人,可小组。可在座位上,可在讲台上。将课文诵读展示给全班。

2、问题式诵读。

如文意概括、人物分析等问题,诵读原文句,并适当分析来作回答。

四、总结诵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C、趣读设计

学习目标

趣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趣读课文

1、明确要求

(1)教师点拨趣读,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2)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趣读。

(1)速读比拼

比一比谁读得快。

(2)方式比拼

比一比读法新颖。

(3)创读比拼

比一比谁通过改写或创编朗读更优秀。

三、总结趣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4)

一、新课导言

战国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吞并小国,那是平常而又平常。有一天,秦国想用方圆500里的土地来换方圆50里地的安陵国。其阴谋那是显而易见的。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小小的安陵国如何自保,安陵国的命运有会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起去感受两千年前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二、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节奏等问题。

节奏,强调重点句子的读法。

3、指生逐段读文,检查朗读的效果。

4、齐读全文。

四、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大意。

读了几遍课文后,大家能谈一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吗?请试着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谈:

1、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吗?

2、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吗?

生谈之并适当点评。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揭穿秦王易地的阴谋,出色完成出使任务的事。(对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适当的点评,但不可浪费太多的时间,以致耽误下面的教学。但对于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概括的要指导:人、事、果。要注意全面、完整等原则)

五、深入理解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出使,在秦国的朝廷上又有着怎样的一场谈判?请大家疏通文章,看文章是怎样一步步给我们展示整个过程的。

可以采用自己翻译,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体合作的方式(一人读大家翻译)翻译各节。

翻译完一节概括一节的内容。(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接力,可以采用其他有趣的方式)

1、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2、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3、唐雎一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布衣之怒”反击“天子之怒”,并以死相拼。

六、细部探究

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点,你能谈一谈吗?

学生找,并谈感想。

师相机点拨:

1、你觉着最能震撼你的一句话是?最能震撼你的一个动作是?

2、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你能体会出当时他的语气和心理吗?

4、你能读给大家听么?

不畏强暴等等。

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领会了唐雎这一任务形象,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声自由发言。

通过秦王的表现,我们也更能体会唐雎形象的高大。这就是对比、衬托。(主要是文章的最后一节,可以让学生读之,思考可以看出什么,来引)

七、总结拓展

你能再举出其它外交官的么?能讲讲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吗?

八、练习:

《晏子使楚》相关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比较阅读题

一、解词

【1】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古今异义

1、以头抢地耳2、长跪而谢之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词类活用

1、且秦灭韩亡魏2、请广于君

3、天下缟素

【4】重点词语解释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4、秦王怫然怒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二、翻译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7、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阅读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②三百闾,张袂③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傧者①: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临淄②: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袂③:就是衣裳的袖子。

1、解词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岂直五百里哉?

(3)傧者更道(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译句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4、乙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甲文中唐雎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两文这些“士”的故事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孙膑①赛马

忌②数与齐诸公子③驰逐重射④。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⑤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⑥,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⑦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三千金。

【注释】①孙膑:春秋时大军事家,在魏国受到庞涓的迫害,成了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协助下达到齐国,受到器重。②忌:田忌,齐国王侯,大将。③诸公子:指齐国王室子弟们。④驰逐重射:以重金赌注赛马。逐,竞赛。射:赌博,比赛。⑤弟:同“第”,但,只。⑥临质:临场赌赛。质:对抗。⑦辈:等级。

1、解词

(1)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2)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2、译句

(1)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三千金。

(2)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3、田忌取胜的前提是什么?

4、忌取胜的关键是什么?

5、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田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从赛马这件事可以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附《唐雎不辱使命》阅读题答案:

(一)1、(3)改。(4)适宜。2、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3、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的维护国家权益。4、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5、唐雎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二)【参考译文】田忌屡次和齐国的王室子弟们以重金赌注赛马。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差距不大,马有上中下三个等级。于是孙膑对田忌说:“(这次)您只管下重金赛马,我一定能使您胜过他们。”田忌相信了孙膑的话,与齐国的王室子弟们下了千金赌注来赛马。到了临场赌赛时,孙膑说:“现在用您下等的马和他们上等的马比,用您上等的马和他们中等的马比,用您中等的马和他们下等的马比。”等到三个等级的马赛完后,田忌的马第一次没有取胜但后两次取胜,最后得到了公子们的千金赌注。

3、“孙子见其马足不其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4、“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5、充分信任下属。

6、可从足智多谋、知己知彼等角度来回答。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 )

2、韩傀( )

3、免冠徒跣( )( )

4、以头抢地( )

5、彗星袭月( )

6、天下缟素( )

7、寡人谕矣( )

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受地于先王______

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

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长跪而谢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文中典故的资料。

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习、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9)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以头抢(qiāng)地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板块通读──说读──评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集合10篇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如果写好,避免老师遗漏重点内容,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下面是趣祝福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

【目标导航】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学习导航】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听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本文发生时的时代背景。

秦灭韩亡魏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提问:比较曹沫与唐雎的事迹,说说当时的“士”有什么共同之处?

不畏强权

敢于斗争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怫然徒跣抢地韩傀缟素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习

1.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习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 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 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 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 整体感知 :

1、 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正音,范读。检查预习。再读。

3、 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导学生翻译课文按三步走:

1、不看注释根据自己文言积累翻译课文,不懂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书底下注释再译课文。

3、借助参考书规范译文

4、学生概括,归纳。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事件抓标志性词语理清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后恭。

三、 分段再读课文。串解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对于重点字词要指导学生归纳积累。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简明扼要。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并会用原文回答。

五、 品读。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 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人物性格。

三、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吞并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蛮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亲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得心理。

3、 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 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 秦王曰“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亲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 错”起“意”来,就会让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 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 文中亲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唐雎: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有胆有识、正气凛然、不畏强*。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镄蜗蟮姆椒ā?br> 4、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

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雎jū怫fú跣xin

抢qiāng傀guī祲jìn缟go挠náo谕yù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1)、词语解释:

虚词:

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

因:于是。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平民。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北师大版《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扩充,形作动。

轻:轻视,形作动。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4,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否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唐雎折服了秦王。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人物个性特征,品味古人凛然气节

教学内容

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雎不辱使命》,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着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阅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读者解到古文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以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了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中战胜强国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够了解学生。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所在单元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文章大意,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提高鉴赏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维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引导学生朗读法以及通过学生演绎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战国策》,进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这样的导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提高文学素养,而且会从情感上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待。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处方面:在初读部分,我会先请学生回顾《战国策》,明确本文出处及体裁:《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可当作文学散文或小说来读。

字词方面:我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全文,同时结合书中注释解决字词,我将在多媒体展示本文生字词,重点强调“怫然”和“以头抢地尔”中的“抢”字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通假字的方法。

环节三:析读课文,体会重点深入研读,这里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细节的解读来理解整篇文章,体会文中情感。

层次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里我会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结合相关语句说说秦王和唐雎是分别是怎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我预设学生会找到以下内容:

(1)关于秦王:

性格特点一:骄横狡诈学生将通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这个句子感受骄横狡诈这一性格。我将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思考秦王是如何说这句话的,体会秦王命令的语气并明确这一句是事件的开端,点明了故事的起因。最后通过“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再次感受秦王的盛气凌人。

性格特点二:色厉内荏我预设学生会找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针对这个句子,我将请学生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演出外强中干的性格,从而总结出秦王色厉内荏的性格特点。明确秦王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2)关于唐雎:

性格特点一:爱国忠君我预设学生会找到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针对这个句子我将提问学生:唐雎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秦王?从而把握唐雎的不卑不亢、不畏强权。我会请学生诵读这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唐雎的性格特点。我将顺势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最终明确唐雎和安陵君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但地点、背景不同,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性格特点二:机智勇敢我将引导学生分析“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通过询问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把握“布衣之怒” 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会不惜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安陵。顺势提问: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明确唐雎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层次二:品味语言艺术

最后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起初面对秦王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以退为进,在面对秦王的威吓后临危不乱,针锋相对言之有据,最后“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即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环节四:品读文章,感悟生活

这一环节我带领学生展开讨论:唐雎为什么能够不辱使命?通过唐雎的事迹感受唐雎高贵的品质,总结出: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通过唐雎也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反衬出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里我会总结本课所讲,进而完善学生的学习内容。并设计开放型作业:课下写一写你对唐雎精神的理解感悟。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的把握文章脉络和本课重难点。这便是我的板书。图文结合的板书精简却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可以擦板书了吗?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导入

由《完璧归赵》的故事引入。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四、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大意

第一段:

1、重点字词,

使:派遣以:用,拿,把,介词

易:交换其:加重语气,一定

加惠:给予恩惠大:大片土地,形容词作名词

虽:转折连词,即使然:代词,这样

于:从弗:不

使:派遣,动词使:出使,动词于:到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评析: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段:

1、重点字词:

以:用,拿听:听从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忙

以:凭借以:因为,介词

错意:置意错,通“措”广:使……扩充,形容词使动用法

逆:违背轻:轻视,看不起

与:通“欤”若:像

是:这样,如此虽:即使,让步连词

直:只,仅仅

2、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评析: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三段:

1、重点词语解释

怫然:盛怒的样子谓:对

公”先生尝:曾经

伏、流:使……伏;使……流布衣:平民

免:脱去徒:光着

抢:撞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仓:通“苍”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详若:如果

必:一定缟素:穿丧父

是:这样

2、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评析:唐雎跟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于秦王的淫威,唐雎毫不畏惧,用排比句式列出史上有名的刺客,表明自己的立场,让秦王感到恐惧表现出维护国土的誓死决心

第四段:

1、重点字词解释

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以:凭着

徒:指以:因为

2、品读第四段对话

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评析:写斗争结果,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五:整体感知课文,探讨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习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近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效果特别好。

唐诗五首课件精华十四篇


根据您的需求我为您准备了以下信息:“唐诗五首课件”。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促进学生课堂互动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官网!

唐诗五首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唐诗五首课件 篇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1)田园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想表达的是这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学习《行路难》。

【设计意图:理解诗人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3.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布衾 三重茅 飘转

塘坳 俄顷 丧乱 突兀 广厦 庇 见此屋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堂小结

《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只要我们每个人内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行路难》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还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2.积累李白的诗歌。

板书

《诗五首》 名句积累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诗五首课件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

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

2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教学后记:

唐诗五首课件 篇4

一、《初雪前的山间小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冬天的景色,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运用形象描写,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准确;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然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下山的曲线,上面分成四段,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形成山、树木和草地的样子。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冬天的山色,让学生体会冬天山间的宁静和美。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山、树和草地,提醒他们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二、《夏日田野》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季的自然景色,培养学生对夏季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夏季的大自然;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夏季的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播放一个夏天田野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夏天大自然的美。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夏天的田野景色,让学生感受夏天的阳光、绿色和欢乐。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麦田、太阳和蝉鸣声,提醒他们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三、《月下寻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月亮的赏析能力;

2.学会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月亮的美;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月亮的感受。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播放一个月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丽与神秘。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月亮,让学生感受月亮的美和宁静。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亮的光芒、圆润和明亮,提醒他们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四、《秋叶飘落的季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季的景色,培养学生对秋季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运用形象描写,将景色描绘得生动准确;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秋季的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去室外观察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独特。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秋天的景色,让学生体会秋天的变化和色彩。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树叶、阳光和秋风,提醒他们要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五、《春风吹醒了大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春季的景色,培养学生对春季景色的欣赏能力;

2.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季的大自然;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春季的景色。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带领学生去室外观察春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1.教师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春天的阳光、花朵和新绿。

2.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中的花朵、春风和鸟儿唱歌的声音,提醒他们要用生动的语言表达。

3.教师读诗,并对其中的生词或难点进行解释。

4.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自己的小诗,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诗句框架,也可以自由发挥。

5.学生将自己的诗朗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五篇诗的教案,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季节的景色的欣赏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然景色。同时,通过模仿和创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案可以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唐诗五首课件 篇5

1.师:同学们,通过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现在谁原意来告诉大家你的愿望是什么?

2.是呀,大家的愿望是那么多,那么美好。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书上读读吧。(师板书课题)

1.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全班交流每小节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师相机板书。

1.师:这么多个愿望中,哪个最令你神往呢?说说理由。

2.生再读诗,并在令自己神往的愿望旁做批注。

3.指名诵读令自己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说出理由。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引导小结:

a.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b.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c.押韵。

4.师配乐范读,生想象画面。

1.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1..诵读印象最深的童年生活镜头,划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同桌互读,感悟童年生活的快乐。

3.欣赏交流佳句。

1.默读诗,思考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与第一首诗的区别.

b.结构不同,每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c.不押韵。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生活的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布置作业。

1. 选择背诵诗歌。

2. 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

3. 有兴趣的同学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

儿童诗集:

唐诗五首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频道小编推荐: |

唐诗五首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挑战自我。

1、初读这两首诗,做到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

2、再读一遍,争取做到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可重读,知道读流利为止。

3、组内欣赏读。选组内读的最好的同学做示范,其他成员可以模仿的,也可以按自己的感受读。

三、我能做到。

1、写感受。

默读这两首儿童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组内交流感受,二次批注。

3、读感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准备诵读比拼。

每组选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练习。

五、准备汇报(20分)。

3、组内准备诵读比拼。

要求:声音响亮而不是大声嚷;站姿大方而不能太随意。一定要做到入情入境。

六、拓展练习。

1、搜集儿童诗读一读。

2、小练笔。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唐诗五首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唐诗五首课件 篇9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设计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唐诗五首课件 篇10

30、诗五首(教学设计)

主备:刘杰

备课组员:李晓莉 冯晓燕 董书香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诗五首》。

2、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入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分析

(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2)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3)感受诗歌所富有的情趣美。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诗歌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上的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师课前收集整理有关五首诗的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出示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并简介作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研读分析——情感延伸——目标检测及小结。

(二)、教学情景

第一课时 《饮酒》

1、情景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3、写作背景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4、课文研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诗文的赏析能力。(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教师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

作品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整体感知:(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文主旨。

(1)《行路难》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 5 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质疑字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3)全诗段意。

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诗文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 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诗人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 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其对边塞生活及边塞奇异风光的描写最为出色,其诗挺拔沉雄,新奇瑰丽。著有《岑嘉州集》。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2、研读:(4人小组,相互交流)。

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 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布置作业:

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己亥杂诗》

诗文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课堂小结:

本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的决心。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六、目标与检测

《练习册》P49第1、2、3题。

七、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

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诗五首》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整体感知并理解诗文内容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P49第1、2、3题。

四、学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配餐练习

A组练习(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B组练习(《练习册》P49阅读理解)

唐诗五首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唐诗五首课件 篇12

一、 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

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唐诗五首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2、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4、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6、有感情地背诵。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唐诗五首课件 篇14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最新祈使句课件


祈使句课件 篇1

祈使句课件

一、课件简介

本课件以祈使句为主题,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祈使句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语气功能、常用句型、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准确并熟练地使用祈使句。同时,本课件还通过丰富的练习和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主题范文

1. 指导学生理解祈使句的构成要素

祈使句是表示命令、请求、劝告等意义的句子,构成要素包括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一般省略,谓语动词用原形。如:

① Keep quiet!(保持安静!)

② Please come here.(请到这里来。)

通过课件展示图片,例如老师指着表说“上课迟到三次,就要进行处罚”,让学生理解“迟到三次进行处罚”的底层含义是令人遗憾的,同时又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祈使句的构成要素。

2. 介绍祈使句的语气功能

祈使句在语气上非常强烈,通常用于表示命令、请求、劝告、建议、警告等意义。例如:

① Don't smoke here!(这里不准吸烟!)

② Please pass me the salt.(请把盐递给我。)

此时,通过演示一位厨师在料理时精益求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祈使句的语气功能,并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声音的勇气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 教授常用祈使句的句型

祈使句的常用句型有肯定祈使句、否定祈使句、祈使句加时间状语、祈使句加条件状语等。通过演示一场密切相关的比赛,从喊口号到指挥进行,再到评价结果,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祈使句的相关句型。如:

① Keep on!(坚持下去!)

② Don't stop!(不要停下来!)

③ Come here at 2 o'clock.(两点钟到这里来。)

④ If it rains, take an umbrella.(如果下雨,要带雨伞。)

4. 强调使用祈使句的注意事项

祈使句的使用要注意语气、时态等方面的问题,例如:

① Please be quiet.(请安静。)与Be quiet, please!(请安静。)在语气上略有差别。

② Don't forget to turn off the light.(别忘了关灯。)与Don't forget turning off the light.(别忘了关灯。)在时态上也有区别。

让学生注意到这些使用上的问题,并在练习中巩固运用,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结语

上述主题范文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祈使句的相关知识,准确并熟练地运用祈使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祈使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常见,学生应切实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祈使句课件 篇2

祈使句主题:

怎样用祈使句激励自己

祈使句是表达一种强烈的建议或命令的语句,用于要求或鼓励某人做某件事。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祈使句往往用于强调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促进人们的行动,并使人充满信心和动力。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祈使句激励自己,成为一个更加自律、强大、自信的人呢?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 积极畅想将来的美好

人们常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很难有激情和动力。那么,我们如何为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呢?这时,可以利用祈使句完成这一过程。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我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要成为一名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的人。利用祈使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让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的实现愿望的信心和决心转化为具体的言语和行动。

第二, 寻求提高和成长的途径

改变自己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有时候,遇到困难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力。然而这时,祈使句的作用就特别重要了。我们可以对自己说:“不要放弃,坚韧不拔。”“相信自己,勇敢前进。”“不断尝试,每天都在成长。”这些祈使句可以激励我们积极面对困难,寻找自我提高和成长的途径,并发掘自己的潜能和才华。

第三, 告诉自己要珍惜当下

我们常常忙于生活的琐事,流连于网络的世界。而抽出时间来做我们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情,往往被我们搁置在一边。这时,祈使句的运用也很有必要。我们可以说:“抓住当下,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美好的瞬间。”“用心生活,享受每一刻的快乐。”这些语句可以激励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让我们彼此关注、相知相守。

综上所述,祈使句虽然是一种简单的语句形式,但它却可以激励我们做出行动,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一份动力和勇气。我们可以通过祈使句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寻求成长的途径,珍惜生活的每一个时刻。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平常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就一定可以收获到自己向往的生活。

祈使句课件 篇3

祈使句是一种命令或者请求的语气,通常采用动词原形+其他成分的形式。祈使句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在学校、家庭、工作中等。本次就祈使句这一语法知识的应用主题进行论述,探讨祈使句的正确使用和相关作用。

一、在教育中的作用

1. 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校中,老师们经常使用祈使句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例如,“请打开书本”、“请集中注意力”、“请写好作业”等。这些祈使句虽然简单,但却能够迅速让学生明确应该去做什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纪律意识

使用祈使句可以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秩序、保持安静,避免分散注意力的噪音干扰。例如,“请保持队形”、“请按时完成作业”、“请注意安静”等,这些祈使句可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使他们明确自己在校园中的角色和责任。

3. 提高团队合作水平

合作做事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作为学生,如何在课堂上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是很关键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祈使句厘清学生的团队合作任务和目标。例如,“请按照分工一起完成任务”、“请互相帮助”等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协同作战模式,提高效率。

二、在家庭中的作用

1. 教育孩子要有好习惯

家长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教育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而祈使句的使用可以让孩子更加容易地理解家长的意思。例如,“请你刷牙洗脸”、“请你收拾你的房间”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也能够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父母与孩子间的互信关系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人,家庭中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尤为重要。家长们可以使用祈使句来传递自己的意图。例如,“请听一下爸妈的话”、“请相信我们对你的爱”等等,这样能够让孩子更加了解家长的心意,建立起父母与孩子间的互信关系。

三、在工作中的作用

1. 增强员工工作效率

在公司中,老板们使用祈使句来指导员工工作。例如,“请注重时间管理”、“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请与客户保持联系”,这样能够让员工快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并且在工作上提高效率,为公司创造价值。

2. 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一个团队的工作效果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协作有关。老板可以使用祈使句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关系。例如,“请大家互相尊重和帮助”、“请认真听取对方的意见”等等,这样能够在工作中建立起更好的沟通和协作氛围。

总之,祈使句在各个场合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工作中,祈使句都能够在时效性、直观性、命令性、权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人际之间的有效沟通。因此,在使用祈使句时,我们要正确把握语境,尊重他人,注意礼仪,才能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充分发挥祈使句的作用。

祈使句课件 篇4

祈使句是指用命令、请求或建议的方式来表达想法或希望的语法形式。祈使句更多地是在口语交流和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可以有效地表达人们的意愿和情感,让人们更加自信和果断。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祈使句的主题范文,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祈使句的使用方法:

1. 生态环保主题

(1) 别乱扔垃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 关灯关掉水龙头,节约能源,呵护地球!

(3) 种树造林,净化空气,建设美好家园!

(4) 使用环保袋,拒绝塑料袋,为保护地球贡献一份力量!

(5) 垃圾分类,从现在做起,守护美丽环境!

2. 学业成长主题

(1) 别放弃,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3) 不要抄袭,树立诚信,做一个合格的学生!

(4) 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成为有思想的人!

(5) 踏实学习,保持冷静,走向成功的道路!

3. 社交交往主题

(1) 友善待人,以诚相待,赢得更多的朋友!

(2) 多交流,多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3) 尊重他人,体贴关怀,让世界更加美好!

(4) 善于表达,勇于沟通,成为话语的主人!

(5) 公正客观,正义热情,让人们更加信任你!

4. 日常生活主题

(1) 打开心扉,享受生活,快乐无穷!

(2) 坚持锻炼,保持健康,活力充沛!

(3) 爱护自己,爱护家人,幸福美满!

(4) 认真备课,心无旁骛,成为优秀的老师!

(5) 关注身边,放慢脚步,发现生活的美好!

以上这些祈使句的主题范文,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祈使句的使用方法,让民众更加自信和果断,表达出他们的意愿和情感,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相互交流和沟通。

祈使句课件 篇5

祈使句课件

祈使句是指表达祈求、命令、要求、劝告、建议等语气的语句。祈使句是最简单的句子形式,它没有主语,而是直接对对象提出请求、命令、建议等。

祈使句的基本结构是:祈使动词 + 其它成分。祈使句的祈使动词通常是原形动词,但需注意的是,在第二人称祈使句中,要在其前面直接加上主语“you”,再加上祈使动词,形成形如“you + 祈使动词”的句子形式。。

1.命令方面

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命令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祈使句是表达命令的常用句型。

例①

- Stop!

- 停下!

例②

- Come here now!

- 现在过来!

例③

- Do not talk to strangers.

-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例④

- Stand up straight.

- 保持挺直着。

例⑤

- Turn off the light when you leave.

- 离开时关闭灯光。

2.请求方面

在有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向别人请求一些东西或请他们帮忙做一些事情时,就需要用到祈使句。

例如:

例①

- Please pass me the salt.

- 请把盐递给我。

例②

- Can you help me with this?

- 你能帮我做这件事吗?

例③

- Open the window please.

- 请打开窗户。

例④

- Could you spare me some time?

- 你能抽空帮我吗?

3.建议方面

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希望向别人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是进行一些劝告时,祈使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

例①

-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 学习一门外语。

例②

- Take care of yourself.

- 照顾好自己。

例③

- Be kind to others.

- 善待他人。

例④

- Save water and electricity.

- 节约用水和用电。

例⑤

- Stop smoking if you want to live longer.

- 如果你想长寿,戒烟吧!

总的来说,祈使句语气强烈、简洁明了,直接有效,很适合用于表达命令、请求、建议等情况下。不过,使用祈使句也需要注意场合,不要轻易使用群体祈使句,以免造成歧义或者引发不必要的争端。

祈使句课件 篇6

主题:如何写好祈使句

祈使句是一种表达命令、请求、建议等意思的句子,由动词原形直接加上句号构成。祈使句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都非常常见,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祈使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而,写好祈使句也是一门艺术,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要注意语气

祈使句有一种强烈的口吻,它传达的是说话人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在书面语中,祈使句应该适当地减弱这种语气,以免读者感到过于强硬和急迫。

比如,“走开!”这样的祈使句,可以改为“请您离开一下。”,“抓紧时间!”可以改为“您可以尽快办理吗?”。通过改变语气,可以让祈使句更加礼貌、委婉,而且更容易被接受。

二、要突出关键词

祈使句通常只包含一个动作,因此,要让这个动作更加突出,可以在句子中突出关键词,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你的意图。

比如,“讲话不要大声!”可以改为“请轻声讲话。”,“别迟到了!”可以改为“请准时赶到。”。这样的修改,不仅使句子更加精炼,而且使动作更加明确。

三、要考虑句子结构

祈使句由于只含一个动词,因此在句子结构方面比较简单。但是,我们在编写句子时,仍然需要谨慎考虑句子结构,以便更清楚地表示我们所要传达的意思。

比如,“别再吃太多甜食了。”需要改为“请不要再吃太多甜食了。”,这样结构更加清晰,信息传递更加明确。

四、要考虑受众

写祈使句时也要考虑受众,针对不同的受众,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句式结构。

比如,给朋友写信时,“好好学习!”可以改为“希望你在学习中好好努力。”,这样更加友善和温暖。

总之,写好祈使句需要考虑语气、关键词、句子结构和受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传达我们所要传达的意思,达到预期的效果。

祈使句课件 篇7

祈使句是指要求、命令、劝告等语气的句子,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句型之一。祈使句中不需要主语,一般用动词原形。祈使句可以用来表达请求、建议、禁止等。下面分别列举几个主题范文。

一、请求

祈使句在日常交际中常用于表达请求,像请帮忙、请给我一杯水、请等一下等等。

晨昏定省祈防亡。百年依旧乱升平。岁位推?官随许?树阴生处读书声。

这首唐诗讲述了官场风云和人生感悟,其中“祈防亡”一词即为请求,意为“请防备意外发生”。

二、建议

祈使句也常常用于表示建议,如让别人多吃水果、要保护环境等等。

当接触到新鲜的芒果时,你可以用小刀或勺子轻轻挖出芒果果肉,这样会比较方便而且更能吃到果肉。

这句话属于基于专业知识的建议,可以告诉读者应该如何吃芒果。

三、禁止

祈使句还常常用于表示严令禁止,比如不要偷东西、不要大声喧哗等等。

请勿抽烟、吐痰、乱扔垃圾等,保持环境卫生,让大家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这是提示游客不可做的事情,以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和秩序为主旨。

四、命令

祈使句还常常用于表达命令,如烹饪时的加盐、添加食材等等。

把黄鳝放入清水中洗涤掉黑腔,把带鱼也放入清水中,但不要剖,用水和手轻轻摩擦鱼身。

这是一道关于烹饪的菜谱,其中的“把黄鳝放入清水中洗涤掉黑腔”和“把带鱼也放入清水中,但不要剖,用水和手轻轻摩擦鱼身”都是明确的命令。

总之,无论是请求、建议、禁止还是命令,祈使句都是表达各种语气的常见句型之一,使用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

祈使句课件 篇8

祈使句主题范文:爱护环境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提高环保意识,采取行动,贡献一份力量。以下是一些祈使句,希望能引起你的共鸣,并激发爱护环境的行动。

1. 不要随便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干净。请你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

2. 使用环保袋。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塑料袋被丢弃。这些塑料袋有害于动物,也会污染我们的土地和水源。所以购物时使用环保袋已成为一个必要的习惯。

3. 减少纸张浪费。纸张比我们想象的更难以分解。切勿随意浪费和乱扔纸张。在办公室和家中使用电子文件,减少打印的需求。

4. 节约能源。关闭水龙头、关灯,正确使用电器,我们都应该积极行动,从自身做起,节省能源,降低碳排放。

5. 种植绿色植物。在城市中种植绿色植物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切实行动,在爱护环境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我们的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呵护。愿你我一起行动,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0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