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拟实施新一轮税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现对调整20xx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核心,进一步夯实基础,明确导向,拓宽选择,强化实践,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本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总体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 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

2. 坚持“三商并举”、“五能并重”,把能力训练系统化落到实处。

3. 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走交叉复合的路子。

4. 建立学生毕业后以基本薪酬为主导的就业层次与就业率评价体系。

具体实施以下五项改革:

1. 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 大力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建设。

3. 切实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

4. 着力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

5. 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学科领域、职业指向以及学生面对的就业层次等,在综合考虑、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尤其要认真研究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规格,充分体现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学生将来就业的领域、岗位和行业,并在培养目标中进行准确描述,既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统一,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原则上不在现有专业中设置专业方向。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完善“2+2”分流培养的原则、要求、路径与举措,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导向、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课程结构分析表、教学计划进程表、必要的说明等主要内容。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5学分左右。其中课程教学160学分左右(必修课程118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2学分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15学分左右。

按照“通、宽、厚、透”的要求,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分类设置,由教务处统筹,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开设,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方案》。

(1)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2学分,第二学期、第七学期开设。

(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KAB创业基础》,2学分;《创新与创业》,1学分;要求学生修满2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1)“两课”:保持现有基本框架不变,开设4门,计12学分。

(2)大学英语课:继续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改革,其中“平台”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计8学分;“模块”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计4学分。

(3)数学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计16学分(法、工、文、理类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设置数学课程)。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应用,计10学分(其中1学分计算机基础模块课程学生需通过“自学+辅导+机试”的方式获得;其他课程,各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相互协商,取得共识后由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开设)。

(5)大学语文课:按照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3学分。

(6)体育课: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34学时1学分,计4学分。

(1)按照专业基础入主流、专业主干显优势、专业复合呈特色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

(2)专业基础课:经管类专业按照基本维持“2+2”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不变,前两年相对统一,坚持打通培养的原则,设置14门左右,42学分左右;法、工、文、理学类专业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模式设置,要求在各自学院内基本打通培养。原《学科导论》的相关内容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不再单独设置。

(3)专业主干课:按照“主、精、特、复”的要求,设置反映本专业领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课程6—8门,21学分左右,时间可以提前至第四学期起开设。应进一步拓宽基础,扩大专业适应面,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减少重复,体现专业的核心问题,避免课程越开越细。

(4)专业选修课:按照交叉复合、体现特色的思路设置选修课程。紧密型复合对应专业限定选修课,以体现专业要求;非紧密复合对应专业任意选修课,目的在扩大选择。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24学分左右。为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应提供数量充裕的选修课程;为避免选修课程类别过多,跨学科类选修课程暂不单独设置,纳入任意选修课程,希望各学院、各专业在任意选修课程中尽可能设置部分跨学科类选修课程。

(5)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双语课程,主要从通用性较强的课程中选择设置。

(1)基础实验纳入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

(2)课程实验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设置:经管类各专业至少开设2—3门实验课程;理工类各专业应进一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文法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

(3)综合性实验应立足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及学生就业领域所需综合知识的需要设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保证各专业设置1个,2学分;名称可以暂定为“某某专业综合实验”。

(4)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实验课程,提供学生选修,进行网上实验,并给予创新学分或奖励学分。

按照“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要求,设置社会实践、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7个模块,要求学生修满6学分。

具体实施办法参见《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各类创新活动获取学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1.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中加合作)专业和会计学(中英合作)专业的培养计划应按照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学校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是确保英语教学有的放矢,满足需要。

2.相关专业要为“专转本”学生专门设置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注重训练,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

3. 进一步明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流培养的方案及实施细则,应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本院领导下,统一认识,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必要时应组织校外专家咨询审核。

(三)各学院负责指导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并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汇编工作;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2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具备仓储业务处理、配送业务处理、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专业能力;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3)了解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技术、EDI技术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方可毕业。

(1) 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证书。(Qx54.cOm 群学网)

(2) 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A或B等级考试证书。

(3) 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①助理物流师;

②国际商务单证员;

③国际货代职业资格证;

④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证;

⑤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

(1)具备本专业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独立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应具备物流师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双师型”教师;从事辅助教学的实训指导教师要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熟悉物流设备操作;

(3)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讲师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4)专业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超过1:28,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5)师资梯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3:6。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1人,双师素质12人,“双师”素质达100%,中青年教师占75%,职称结构及年龄结构均较合理,涵盖采购与供应、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代、信息技术、物流系统规划、物流设施设备等专业方向。另有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40人。

1.20xx级《创业与职业通用能力》已开课。

2.综合实践课的上课时间根据场地情况灵活安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3

动画专业属于社会新型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动画毕业生为国家急需人才,专业转化效益明显,就业出路宽广。办学理念以培养科学精神,人文思想,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宗旨,艺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现代,面向国际的专业培养模式。

动画人才为我国急需人才,在国家大力扶植国内动画产业发展的大前提下,近年来,我院动画专业学生受到了相关就业单位的热烈欢迎,20_届、20_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根据学校有关部门的调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本科学生毕业的去向广阔,包括: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动漫工作室。这部分就业人数比例在逐年上升,这与高等教育“不但培养就业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和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中国的就业形式看,这种就业趋势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从这些就业信息来看,动画设计人员缺口仍然很大,这也是我院动画专业持续蓬勃发展的原因所在。

另外随着近年来动画教育的快速发展,动画类专业教师需求也不断增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看,近年来山东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的院校,以及江苏、上海、新疆、云南等省的专业院校都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从教。动画公司和游戏制作公司的制作和创意人才以及出版系统的相关设计人员,成为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些就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如动画、设计管理、广告学等。另外,在其他专业的课程上也增加了大量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课程,强化学生的民族民间文化知识结构,并体现在设计艺术的课程教学之中。

对我院动画专业来讲,目前正处于人才需求蓬勃发展和迅速增长的重要时期,就业途径和前途良好,这也是我们建设本校动画专业的动力和支持。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进几年的实施和改进,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了明确的实施,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今后五年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将着实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进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促使学科建设管理更加规范与高效。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目标基本确定,但在小的方向和细节上还应适应时下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更新和变革,确定每一时刻目标,依此进行学科建设和规划。

第二、争取更大的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改善支撑学科的工作条件。在本专业方向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做出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提高和改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能力。

第三、通过科研条件的改善,提高动画专业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承担较大项目及其它重要课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的改善首先要从教师科研队伍的整顿和改善开始,建设和规划良好的科研和实践环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教学实践科研,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理论修养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第四、结合教学与研究,编辑出版有指导意义的教材、专著,丰富设计艺术信息资源。尤其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具体实际,注重因材施教,立足教学培养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编撰相关教材和著作,指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更好的解说新的教学理论,新的培养方法。

第五、建立教学基地,进行设计教学实验性研究,提高艺术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较为关键的部分,人才的培养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该同实践作紧密的结合。因此本专业在下一步的人才培养中将注意加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从数量上,质量上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丰富学生锻炼途径,迅速提高其项目的设计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4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但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借鉴国外相关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针对我国高校实际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式,以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海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通识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一、海外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海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主要包括:(1)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和实验室已有设备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一些专业问题,达到展示和设计实验项目所需的基本技能的目的[1],这个过程是与国内高校培养的主要差别。(2)提供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以及辅助的数学、科学、计算机知识,通过这些基础知识学校,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3)对于海外高校而言,他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学习,能够为他们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在工作岗位上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4)海外高校同时还非常注重社会服务,很多高校在开设专业课的过程中,嵌入一些专业实践环节,这些专业化实践课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合作、领导力、服务和专业化的组织等方面。

二、海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简介

在美国高校当中,对于工程类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而言,大学要求学生在四年内修满120至180的学分。在这些学分中,基础课程学分一般占总学分的1/3,而且必须修满60学分的专业课程;修满8-12学分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对于独立项目或研究计划,要求高年级学生用1年至1.5年的时间参加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以此作为课外实践。近年来,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已经不是以往的工科专业课程为主,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美国人和高校发现了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美国高校甚至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也是目前相当多的美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与此同时,美国高校的电子工程专业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在四年内必须修满180个学分,其中数学和科学课程加起来大于等于45个学分。工程课程加起来大于等于68个学分,包括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程、专业写作、特殊领域课程、设计类课程及选修课程等。剩下的其他课程加起来大于等于60个学分,包括人文科学、通识教育、语言等课程。

三、海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一)每学期的总学分数适中,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海外高校通常将每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在每个学期内,学生的学分数一般在12-18学分左右,换句话说,学生每星期只上12-18节课,其余时间参与学术研讨、自学和工程实践等活动。

(二)数学、科学课程与工程学专业课相配套,且专业课涉及面较广

在给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前,开设与专业对应的数学课程作为数学工具,同时开设科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在这些课程当中,不仅包括了一般专业基础课程(如信号与信息处理),而且包括仿生视觉、机器视觉等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反映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发展超前的专业视野。

(三)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不可轻视

很多海外高校为了学生全面素养,开设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学生在四年时间内必须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人类和社会学四大领域,选择学习多门通识教育课程。

(四)为了填补工科学生表达能力的不足,高校开设专业英文写作课程

在前面三年的学习中,每一年的一个学期开设写作课程,而且是专业英语写作。在专业实践方面,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室科学研究工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电子工程科学研究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为了给学生提供接触实践的平台与机会,很多高校联合电子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甚至有些美国高校要求学生修满12个学分的项目,为此鼓励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

四、思考与启发

(一)应用型与创新型相结合原则

应用型与创新型是同一目标下的两个不同侧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驱动,以及创新意识的训练、创新成果的转化,而不断创新才能确保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原则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适当压缩学分学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课程群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专业学位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复合化。

(三)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凸现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对接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通识教育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系统优化课程结构。以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适用性与前沿性为着力点,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重点解决课程内容过时、分割过细等问题,增设社会经济发展最新需求的课程,构建逻辑严密、前瞻性强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丰富课程形式,鼓励开设讲座式课程。

(四)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原则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和“双创”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发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在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5

摘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是“根”的教育。小学教师承担着“根”的工程,是人生的“奠基者”,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进而影响到小学教育的质量和人一生的发展。就此而言,适应时代发展、紧跟社会需求,培养、训练、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1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1.2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结束语:

总之,在培养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科研实践,这几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实施的今天,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永远在路上,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涉及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为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把握时代脉搏。透彻理解新世纪的人才标准

(二)符合高校实际,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人才目标定位上.高校应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总体品质与规格,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和类型,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不同规格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不同需要。开创出一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来。当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高层次。盲目地追求专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在追求高层次办学过程中,一些过去十分有专业特色或专业优势的学校放弃了自己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综合大学为例.地方综合性大学由于办学历史、生源状况及地域条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需要,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本地区所需的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

(三)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精英阶段人才培养的主要区别是摆脱了单一的精英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市场需求是多样化,不同社会职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不一样。如果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以人为本、人职匹配的思想,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状况,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进行不同职业目标的培养,不仅大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能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个体的潜能和差异性也能够得到发展,这样的毕业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职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职匹配、顺利就业。"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学科本位”理念来构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的专、深、尖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量同类型、同层次人才的背景下.为社会输送众多高级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时期,伴随产业结构由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再单一,而呈现出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态势。如果再沿袭单一以“学科知识”为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学科专业发展的广度与交叉融合性.必然会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当前高校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和大学培养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我国现行本科课程体系的弊端表现为:普遍侧重于必修课程。忽略了选修课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论,轻实践;各类专业划分过细,相关课程交叉重叠,没有整合;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进人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学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只能说是学年学分制或半学分制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诸多因素制约: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不到位: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辅助部门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众阶段,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使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1.制定弹性学制.放宽修业年限

在规定标准学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发展,适当放宽转系、转专业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多开展校际合作,倡导跨校选课。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允许学生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一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与质量均取决于教师,因此,要推行学分制,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积极提倡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学习的辅导和指导。防止导致学生在选课、选专业或方向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证选课质量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3.加强课程开发.完善选课制

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充沛的课程可供选择。因此。要积极进行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的高质量课程。"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和就业适应性从根本上说是由教育质量决定的。教育质量集中体现于教学质量。而教学工作又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新教育教学思想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转变观念。为此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需要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教育观。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传授与启发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创新教育的结合。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为出发点。充分运用网络、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把网络教学、集中授课与分散讨论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入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能力。让大学生有自由的时间和余地,学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学习。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最为重要的竞争能力.参加实践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目前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弱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障碍。所以。学校要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从思想观念、措施上重视大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

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活动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确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并给予组织、管理、场地及资金的配套。使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利用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师范类的教学大比武,工科类的技能大赛,各类创新竞赛等。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

在城市、乡村、机关、学校、部队、企业之中广泛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实习基地、科技创新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军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实践基地。增加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早日成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岗人才”。

4.加强创业教育

把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纳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创业。学校要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学术讲座。定期请一些创业成功者与学生就创业之道进行交流与探讨.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借鉴。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为大学生实践、创业、成才的提供平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7

为了加快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根据《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任务书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专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按照“敬业爱生、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熟悉市场、改革创新”的要求,培养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全力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和评选认定专业带头人旨在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专业技术和课改理念培训,国内外优秀职业院校的参观考察,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评价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市级以上课题的立项研究,企业累积2个月的生产实践,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材的组织撰写,参与行业及企业专家工作室的专业技术科研等一系列方法,造就具有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设计及教学管理能力、较高科研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选拔,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教研热情,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办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学科带头人对其他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专业素养,促使其成为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并将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与推广。力争二年内培养或引进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3名。

三、专业带头人评审条件

1、坚持科学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全面履行职责,学风端正,具有相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在岗被聘人员;

2 、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教师年龄在五十五周岁以下,具有中级职称且取得硕士学位或高级讲师任职资格,有五年以上教学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条件特别优秀者,可破格;

4、应是具有“双师”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5、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讲授过本专业两门以上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完成教学基本工作量,教学效果优良,学生满意率高;

6、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7、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较好地从事和组织学生的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专业带头人评选标准

符合上述资格条件的骨干教师,按下述指标进行认定。

1、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对本专业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应属本专业建设的领先地位;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极承担教学工作,能系统讲授两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突出,教学质量评价良好,教学工作量符合学校要求;

2、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提出能力标准或课程标准的修订意见和建议,能对教学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成效显著;

3、具有学术民主、合作共事的作风,以及较强的组织科研、学术活动等综合协调能力;具有指导和带领其他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或技术服务的经验或经历;

4、近三年内,在专业建设中成绩突出,至评选之前至少具备本专业水平的下列条件: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或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2)正式出版一部学术专著,或参编、参审一部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或主编校校教材被采用;

(3)主持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4)主持完成校级科研课题一项以上;

(5)获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或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以上。

五、专业带头人的选拔方法

学校专业带头人选拔,每三年选拔一次,每次聘期三年。

1、选拔时间:每年7月初教务科组织申报,9月初公布评审结果。

2、选拔名额: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拟计划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

3、选拔原则: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格考核、宁缺勿滥”的原则进行选拔。

4、专业带头人选拔程序:

(1)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申报表》,同时提供能够证明本人工作业绩的相关材料;

(2)由所在专业部负责人组织小组,对申报人及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通过上报教务科;

(3)教务科审核申报人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业绩材料以及科研工作业绩材料。

(4)审核完毕后,教务科提请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评审。经校委员会评议,2/3以上评议通过者,确定为专业带头人人选;

(5)校内公示。公示期为一周,公示无疑义者,报确定为本本届专业带头人。

六、保障措施

1、成立校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龚中立

副组长:范永国、祁顺柱

成员:刘国晓、王彦、杨明家

评审的具体工作由教务部门组织实施。

2、设立专业带头人培养专项经费。

在国家级示范项目资金预算中设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专项经费,每年至少投入5万元用于专业带头人到大学进修、参加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业务培训、到企业单位参加专业实践双师培训等支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人选经费支持的力度,采取定向投入,重点资助的办法,由学校按培养目标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3、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专业带头人提高业务能力。确保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培养模式的建立。

七、培养内容和措施

(一)师德师风

通过加强政治学习和教师管理增强专业带头人的师德素质。专业带头人必须做遵纪守法和贯彻执行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模范;必须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热爱任教的专业,热爱学生,有奉献精神。学校专业带头人领导小组,定期对各培养对象的师德师风表现予以评议和监督。

(二)学历、职称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与任教专业对口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获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要求获得河南省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证书”。具体措施:

①积极鼓励培养对象参加更高学历的培训学习,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在职研究生学习,学习期间享受在职人员待遇,获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给予学费报销和相应奖励。

②对尚未获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要求两年内必须参加本专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考试,合格者的考证费用由学校报销。

(三)专业水准

专业带头人应做到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系统掌握任教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对任教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技能体系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准确地把握任教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在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到规划和把关作用;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种以上主要操作技能,具体措施:

①每个培养对象三年内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国家级或省级专业教师培训,培训时间一个月以上,以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

②让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学校专业培养目标、骨干课程目标、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计划的制订;

③每个培养对象三年内必须参加编写一本本专业的校本教材;。 ④每个培养对象每年必须到汽车相关企业单位培训学习一个月。

(四)教学和教研教改水平

专业带头人在本专业从事教学工作5年以上,胜任本专业2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效果好;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各门课程应采用的主要的2-3种教学方法;主持1项校级以上的教研教改课程研究,每两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具体措施:

①每个培养对象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并选定本人的主攻发展方向。

②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确定各门课程应采用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④每个培养对象必须主持1项校级以上的教研教改课程,并力争在两年内拿出成果;

⑤积极开展教研教改论文撰写,每期至少撰写1篇,每两年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

(五)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

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掌握任教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并在教学中充分反映,主持1项应用技术与引进、推广研究课题,每两年发表专业论文1篇,有较强的市场研究能力,每两年有1篇市场调查报告。具体措施:

①培养对象三年内必须参加一次的国家级或省级专业教师培训,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②积极开展本专业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主持1项校级以上应用技术引进、推广研究课题,每两年发表专业论文1篇。

③积极开展本专业的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每人每期必须写一份市场研究的调查报告,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指导本专业的教师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六)业务指导能力

对本专业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行示范和指导,具体措施:

①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教研教改、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本专业最新成果专题辅导报告、讲座2次以上;

②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2次以上;

③每个培养对象的教案在校园网上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④每个培养对象必须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每期带好1个年轻教师,使其业务水平尽快提高。

(七)培养的主要形式

①外出学习:有针对性地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省、市、县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②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以专家引领、集中培训、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学习和研究,探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并在实践中予以验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③到企业实践:开展校企合作,安排培养对象到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新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趋势,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了解岗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改革,使课程更好地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④课题引领和学术研讨:组织培养对象结合工作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积极申报各级立项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接触理论前沿,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态,激励他们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⑤考察交流:在培养周期内,组织培养对象外出考察,观摩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八、专业带头人待遇

1、对审定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的专业带头人,学校分别授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称号,发给证书,给予奖励。

2、被认定为专业带头人期间每年享受一定的教育科研津贴。

3、优先参加学校组织的考察、培训。

4、作为推荐县、市级优秀教师评审的先决条件。

九、专业带头人职责

1、保持专业带头人的基本条件、政治思想条件和业绩条件。

2、每年向学校提交一项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或课程建设或专业建设的调研报告或政策建议。

3、发挥德育、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根据学校的安排,每年至少完成一个学时的示范课或一次学术讲座。

4、根据学校的安排,参与培养1—2名青年教师,开展“传、帮、带”活动。

十、专业带头人的管理

1、任期

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人选由教务部门代表学校重点管理,专业带头人原则上三年为一任期。任期满,经过复审合格,可以续任。

2、动态管理

学校对评选出的专业带头人将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业绩成果、职责履行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行动态管理:没有达到要求的,下一学年度取消已授予的称号。通过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建立起结构的人才梯队,基本实现专业带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3、学校建立专业带头人档案。档案包括业绩、继续教育、任用、职责履行等方面的情况。

4、违法违规否决。获得“专业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如发生犯罪、重大师德师风、安全责任事故等,取消已授予的称号。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8

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630205)

一、专业定位

(一)职业面向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应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建设为己任的要求,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专业群专业之一,依据专业调研分析,我校保险专业服务面向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保险业务拓展、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风险管理咨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产品营销、投资理财咨询、证券交易操作、信托和期货投资业务操作等实务工作。

(二)岗位面向

可在保险承保、保险核保、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赔、保险客户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公司、商业银行柜台操作、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银行投资理财、银行客户服务、银行客户经理、金融产品营销、证券投资、期货投资、信托业务等岗位工作。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目标

保险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具有现代理念,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保险业务拓展、保险查勘定损、保险核保核赔、风险管理咨询、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公司、证券公司、期货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企业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营销、投资理财咨询、证券交易操作、信托和期货投资业务操作等实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能力

(1)熟悉保险产品,具备为客户量身设计保险方案的能力;具备市场信息分析,寻找新的客源,建立销售渠道的能力;具备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保险咨询、风险管理、保险方案、协助客户购买保险、安排保险等服务的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2)熟悉存、取款及各种代理业务的操作;熟悉对公存、取款、贷款及结算业务的操作;熟悉信贷业务的操作程序;具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催收的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

(3)具备证券投资分析能力、投资咨询及决策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和业务拓展能力;为客户进行人生风险保障、中长期理财策划的能力。

2.方法能力

(1)在专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保险、银行、证券、期货、信托等专业知识的融合能力,解决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

(2)具有市场行为导向的创业意识,具有信息搜集与遴选、市场机遇分析与捕捉、资源整合与利用、中小企业运作管理等创新能力和创业技能。(3)具有商务文书撰写、网络操作、软硬件安装及简单维护的能力。3.社会能力

(1)能在社会环境、行业分析和个人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自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规划职业生涯;遵守社会规范,表现良好职业道德;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发展能力。

(2)能运用交往技巧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交往渠道;能运用合作技巧建立合作氛围、选择合作对象、激发团队创造激情,培养较高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3)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金融、保险、证券、期货等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三)职业资格证书 1.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 2.保险执业资格证书 3.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 4.期货业从业资格证书 5.保险理赔员资格证书 6.助理财务管理师资格证书

(四)毕业条件

学生毕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各门课程(包括实践教学),成绩全部合格,学分满 130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含体育达标)。

2.获得以下一种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1)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

(2)保险执业资格证书(3)证券业从业资格证书(4)期货业从业资格证书(5)保险理赔员资格证书(6)助理财务管理师资格证书

3.计算机:获得国家计算机一级或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证书;

4.英语: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水平证书或职业英语水平考试TOEIC Bridge(托业桥)规定成绩≥70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