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歌声课件 >

歌声课件(热门七篇)

歌声课件(热门七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为了方便大家使用,小编整理了关于“歌声课件”的相关内容。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晚。教案应该有针对性,重点突出。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歌声课件(篇1)

1、能读准多音字,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轻蔑、沉寂、呻吟等词语。

2、抓住“隔行分段”,了解四部分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3、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师:看到过夜莺鸟吗?它的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聆听夜莺神奇的歌声。

课文说的是一只夜莺鸟吗?

师: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你对苏联卫国战争了解多少?(读读词语手册50页的内容)

1、字词

师:课文读了几遍,(预习得很充分,有勇气接受许老师的挑战吗?)

剥削钉子空旷瓶塞

削皮钉钉子空隙边塞(多音字)

耷拉蘑菇(轻声)

轻蔑呻吟宛转毁灭(指出毁字中左上部分的笔顺)

2、隔行分段

师:再考个难点的。这篇课文的段落格式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3、内容概括

师:第一部分在写什么内容呢?快速浏览第一部分。诱敌。

再浏览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带路,歼敌,再诱。

师:谁能加上时间,适当的连接词,把四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1、读了这个故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请你自由读引诱敌人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把感受到机智勇敢的词句用横线画起来。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语言描写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抓住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表面上是说一些动物,实际上暗骂敌人;

2、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小男孩是在装傻;东拉西扯的避开敌人的盘问。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师:小夜莺那时心里想着些什么?

2、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愤恨,小夜莺啊,你为什么不直接斥责德军呢?

(要这样说呢?他目的是让敌人觉得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麻痹敌人,让敌人消除戒心,相信小男孩的话。)

3、朗读指导

4、分角色来读读。

师:从人物的语言中读出一个聪明的小夜莺。(板书:语言)

师:在与军官的对话中,还有一些精彩的句子能体现夜莺聪明勇敢的,你能找出来吗?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小夜莺是在答非所问(装糊涂),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皮孩子。

1:军官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顽皮的孩子。)你们认为呢?

师:你认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小男孩说的话呢?

2、指导朗读

2、神态描写

过渡: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品质,我们还可以通过神态、动作、甚至外貌的描写去体会。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

(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动作描写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1句中那些动作词能反映出孩子的贪玩和天真?请在书上用三角符号画出来。(“唱、叫、甩、打、弯、拾、踢”)

2小男孩仅仅是在玩吗?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这句话。

他真的把身边的军官忘了吗?

3小男孩的镇定和从容能用朗读的语气体现出来吗?

4小结: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顽皮的小孩!其实,小夜莺是在麻痹敌人,也在向游击队传递着敌情。

小结: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此时此刻,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位小英雄说?写一写。

交流

一袭“冲击”,几掀波澜——执教《夜莺的歌声》之反思

歌声课件(篇2)

一、说教材

《歌声》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的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姑娘用歌声唤起自己和遇险人们求生的勇气,引来救生艇终于获救的动人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位面对困难,乐观、镇定、不屈服的小英雄形象。本文处于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题为“小英雄”,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旨在进一步树立学生的英雄品质,激励学生向小英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二、依据课标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已有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描写歌声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感受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小英雄形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受小姑娘面对困难时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英雄气概。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阅历浅,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大海,对落水人的境遇很难想象,理解起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就有一定难度。

三、结合实际说策略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采取“以读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策略,优化结合。采用的教法、学法如下:

1、直观教学的方法

2、悟读法。“言简意浓”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要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朗读、品悟、表达等诸多训练中,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情景教学法。俄国作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语言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条件和场合,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本产生共鸣,升华感情。

4、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5、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依据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将探究点确定为“歌声是怎样救大家的。”让学生在积极参与阅读、研讨中学会交流合作,提高语文素养。

四、情感互动说流程

(一)乐曲欣赏做铺垫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节奏的乐曲,并谈谈倾听时的心里感受,然后根据题目猜想课文会介绍与歌声有关的什么故事。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听一听、谈一谈、猜一猜的方式,使学生对歌声有了初步了解,即引出课题,又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在初读感知中生情

进入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书方法自读课文,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学习字词,重点强调“清脆,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的读音,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说一说这是怎样的歌声?怎样的一个小女孩?你喜欢她吗?为什么?在初读感知中使学生萌生对小女孩的敬佩之感。

(三)在自读自悟中动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时我遵循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积累运用,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1、品读感悟,体会歌声的特点。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隐隐约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圈画出描写歌声的词语,句子。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美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感受小姑娘的乐观,镇定,并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这部分教师以简洁的语言概括歌声的特点,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引起学生深层思索: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挖掘文章内涵。

2、边读边思,深入体会,感受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利用学生以往学习的经验,如《海上救援》《海上飞机》等,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在本文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引读、范读,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齐读等等。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同时积累语言,还能再现语境,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五)、由读到说,体悟情感精

想想得救的人们,在面对小女孩时,会说些什么?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我用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的主干,作为练习说话的句式。旨在激发学生发挥想象,表情达意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升华

英雄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国界。所有在灾难面前能够做到坚强勇敢,并努力去战胜灾难的人都是英雄。课下,小朋友们可以搜集关于小英雄的故事,下次的阅读课上我们一起来举行一个颂英雄、赞英雄的故

事会,好吗?

五、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年龄的什么特点),图文并茂的板书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

歌声课件(篇3)

执教者:

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⒉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重点:“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难点: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⒈学生汇报搜集有关夜莺和杜鹃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⒉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夜莺”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⒊简介背景。(出示幻灯片)

二、自学理解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出示自学步骤方法:⑴初读,学字词;⑵再读,知结构;⑶细读,明中心;⑷精读,表情感。

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⒊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⑴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⑵小孩对德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另外还有,“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指的是什么?(德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说明了小孩什么?(很憎恨德国强盗)

小结:这部分写了夜莺引诱德国兵,并主动和敌人接近,巧妙地回答德国军官的盘问,让敌人取得对他的信任,让他带路。(板书: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⑶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是为了让德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和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请一位同学表演)表演出孩子天真活泼的样子。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时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德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板书:引敌进埋伏圈)从这里可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品质?(板书:机智、勇敢)(请一位同学表演)

⑷游击队员听到了小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用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一声夜莺叫代表一个敌人,一声杜鹃叫代表一挺机关枪,由此可以想到,孩子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板书:巧妙报告敌情)表现了小夜莺的什么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怎么样?(板书: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互照应,首尾连贯的。(即首尾呼应的写法)都是说小孩在发出夜莺的歌声,以便配合游击队歼灭敌人。这样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总结课文

⒈课题为什么叫“夜莺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美好的。

⒉读了这篇课文后,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男孩什么?(机智、勇敢、热爱祖国。是个小英雄。)

⒊讲述有关小英雄的故事。

四、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后,谁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清楚、不明白?

五、课外延伸练习(出示幻灯片)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资料】

夜莺 指红鸲一类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一般体态玲珑、鸣声清脆,且多鸣于月夜。所以叫夜莺。

杜鹃 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一种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 引诱敌人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机智勇敢

经过: 引敌进埋伏圈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 全歼敌人,夜莺又叫

歌声课件(篇4)

一、说教材:

《嘹亮的歌声》是沪教版五年级音乐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一节歌唱教学的案例。是一首轮唱加合唱的歌曲。歌曲节奏平稳、旋律起伏不大,弱起节奏是歌曲的特点。歌曲表达青少年渴望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情感。教学重点:学生能精神饱满地演唱歌曲并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学难点学生能以平稳的速度,和谐的二声部,较好的音准演唱歌曲。

二、说学生:

五(3)班是我一直带的班级,我对他们非常了解,和他们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个班级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外学习乐器或者有过学习乐器的经历。这对我们老师上音乐课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个班级的孩子们是有一定的音乐素养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的发现问题。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老师做到观察、引导、适当的帮助。

三、教学理念

第一:《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学段目标:

1、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音乐的感受和欣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4、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地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第二:我校的教育宗旨:乐智教学。

我校的乐智课堂理念明确指出制定教学目标要:准确、适合,要有提高。对教学内容把握要准确,还要有机整合。教师的教学要民主,有趣味性,突出学科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于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并感受歌曲情绪。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轮唱及二声部合唱。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欣赏水平。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活泼欢快的.《剪羊毛》进教室。

教学意图:与《嘹亮的歌声》形成鲜明对比。乐器进课堂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几年。因为课堂中有竖笛吹奏的部分,所以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安排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指法。

(二)听赏中体验

教学意图: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围绕这一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听赏活动。

第一遍:听老师范唱第一段歌词。(听出歌曲旋律连贯的特点)

第二遍:听老师范唱第二段歌词。虽然歌词不同,但旋律是相同的,所以说学生又一次完整听赏了一遍旋律。(这一遍听出旋律的起伏不大,较为平稳)

第三遍:听录音范唱。(听出不同的歌曲演唱形式)从而得出结论:变化歌曲的演唱形式可以让歌曲产生不同的意境。

第四、五、六遍:(听辨出清晰的两部轮唱,并用律动明确表达)

第七遍:(听出合唱)得出结论:合唱能表现不同的和声效果,使音乐作品更为饱满,表现的更丰富。

练一练合唱部分。这里我设计用上我们学生平时上课的小乐器:竖笛。而且布置了学生课前预习。看来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三)实践中发现

听完了好多遍以后,学生试着跟着录音唱一唱。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四)拓展与提升

新课标中指出5-6年级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欣赏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所以我在这一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了经典的轮唱曲《保卫黄河》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和理解来欣赏音乐作品。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反思:

第一:轮唱与合唱虽然都是学生接触过的演唱形式,但因为教材中还是以齐唱歌曲为主,学生练习的机会较少,平行班中学生素质差异较大,所以这两种演唱形式对孩子们来说要想在一课时中完成的较好还是非常困难的。建议在后面的课时中不断练习。

第二:教具竖笛的运用我觉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运用在今后的合唱教学中。

第三:关于识谱教学。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在我的课堂中识谱的内容不是很多。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我知道要想最终达到这一目的。是离不开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的。我并不是舍弃了识谱教学而是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歌曲熟悉以后再进行唱谱,练习竖笛效果更好。反之当歌曲不会唱时又可以用竖笛帮助学习。

歌声课件(篇5)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是“战争与和平”专题,教材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结构清楚,文字浅显,情节引人入胜,从中可以体会出夜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在教法上,我将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初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品读时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读出轻与重,快与慢,虚与实,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在学法上,我将尽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回忆问题,引入主题

1、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在德国军官眼里,夜莺是一个()的孩子。

在我们眼里,夜莺是一个()的孩子。

2、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咱们先要走近小夜莺,了解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了解了这些,上面两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合作学习,感受品质。

你认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找出来在小组内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1、小组合作,找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看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了小夜莺?并体会一下它的作用。

(师提示:因为这篇课文很长,所以在读有关句子的时候,说出是哪一页的哪一段。以便让其他同学很快的找到。)

【设计意图】

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挺多,也就是这些句子体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要引导学生从写法、含义多文面去深入理解。

(1)“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

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为什么要把敌人比做野兽?是啊,走进沉寂的小村庄,透过弥漫的硝烟,我们看到:

原本美丽的房子,此时(变成黑色的瓦砾);

原本苍翠的树木,此时(变成焦木);

原本安居乐业的人们,此时(家破人亡)。

师生齐答。

小结: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正因为有了对敌人的恨,才有对祖国的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的小夜莺,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呢?

(2):“怎么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房

3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小夜莺也是在德国鬼子没有察觉的时候戏弄、骂敌人。

(3):“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我看出小夜莺故意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师:因为在俄语中,游击队的发音和蘑菇的发音很相似。孩子答非所问,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过渡:同学们刚才非常透彻的分析了小夜莺与德国军官的精彩对话,了解了小夜莺的目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们的对话。

2。指导朗读:你觉得小夜莺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天真、机智、稚气)德国军官用什么语气来读?(凶狠,残暴)

(1)同桌互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学到这,学生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在分角色朗读中得以发泄,他们十分乐意,也十分投入。】

(二)巧送情报

师:由于孩子很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是一个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解除了对小夜莺的怀疑,并让他带路。在路上,小夜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

“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跟在身边的敌人完全忘了。”

4 1、这段话是对小夜莺的()描写

2、圈出表示动作的词:唱、叫、一甩一甩、打、弯、拾、踢。(指名上台画)

【设计意图:这些动作是小夜莺故意表现出来的,这正是他糊弄敌人的巧妙之处,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一重点进行研读。】

(三)痛歼敌人

1、师:小夜莺在敌人面前的这场演出可说是酣畅淋漓,全无破绽,难怪敌人会乖乖地跟着他走进了游击队员的埋伏圈,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踏上的其实是黄泉之路。那导演了这一切的小夜莺做了什么呢?

生:“夜莺兴致勃勃地唱着、想着,突然一声口哨响,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

师:从这里,你见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夜莺?

“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结合全文,有没有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生:“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小夜莺钻进树林,不容易被发现,

师:这就是一种保护色,属于什么描写?(外貌)穿着绿上衣,和树叶差不多的颜色,小夜莺得以顺利的脱险,他真机灵。

2、小夜莺真是了不起,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安全地保护了自己,由于小夜莺成功地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游击队员才进行一场痛快淋漓的战斗,谁来读一读游击队员歼灭的军的痛快场面?

指名读:“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一时充满了树林。”

师:谁能用几个成语来描述一下这痛快的场面?

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贵神速

【设计意图】

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给平时爱积累词汇的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师:这真是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呀!

3、师:游击队员在小夜莺的帮助下,很快就把敌人消灭了,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当游击队员又和小夜莺见面时,他们会和小夜莺说些什么?(指名答)

【设计意图】

战争的胜利是最喜人的,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战后的会面场景,可以锻炼学生的`续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重迎战斗(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这样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十分完整,同时也强调了夜莺又在执行新的任务。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我们今后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认真运用这种首尾连贯、前后照应的写法。

【设计意图】

语文学科的学习始终是把“听、说、|读、写”结合为一体的,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是成功的教学。

三、回味故事,情感升华。

1、师:是呀,小夜莺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批又一批的敌人引进游击队员的埋伏圈,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小夜莺这样做呢?

生:爱国精神

师:热爱祖国的精神(板书)

师:小夜莺正是怀着对德国法西斯的恨,怀着对祖国的爱,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可是,可敬可爱的苏联小英雄小夜莺,还是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牺牲了。此时,你又想对这个穿着绿上衣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生1:真是太可惜了!

生2:小夜莺,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总结: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向往。夜莺的歌声本质上是呼唤和平的歌声啊!(板书:和平)

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小英雄,看看有关他的英勇事迹的书或电影,并向同学推荐和介绍。

要求同学们选择一个最喜爱的小英雄,记录一下你读懂以后给你的启发。

【板书设计】

歌声课件(篇6)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介绍时代背景。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苏联从此开始了炮火连天的生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借助工具书,并标出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

3、师:课文比较长,咱们的检查就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吧!在朗读的时候,我要求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从课文的自然段之间你会有什么特别发现?

4、领悟方法:课文读完了,文章最后的泡泡中有个问题……这个关系是什么呢?自由读读开头的三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首尾呼应)

5、刚才给大家的任务还记得吗?看看谁的眼睛最亮。(意义段空行,表示独立讲了一个意思。)

6、请快速地浏览第一部分,用自己最简洁又最明白的语言表达这部分内容。

7、检查交流,根据回答板书词语(诱敌上勾)。继续检查第二部分的朗读与内容,根据回答继续板书。(密报敌情)你发现老师对以上两部分内容的概括……(都用四个字)。三、四部分学老师试试。(消灭敌人、继续候敌)

8、认识小标题,整理内容。

师:这四个词语表示了我们对文章四个部分的理解,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小标题”。下面,看谁能根据这四个小标题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9、通过预习,请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10、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夜莺的歌声出现了几次?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2、昔日热闹的村庄在战火中变得荒凉寂静,这时候什么吸引了德国兵的注意力?

3、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地方也写到小男孩学夜莺唱歌?

4、从两处描写夜莺歌声的地方,你读出了什么?结合上下文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两处,也可以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1)为什么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这说明什么?

(2)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结合第二部分谈一谈你对小男孩这种行为的解释。

5、(1)小男孩巧妙地用学夜莺唱歌的方式引诱迷惑敌人,由此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小男孩?

(2)请画出课文第一部分里你认为能表现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语句。

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4)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6、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通过这些语句,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勇敢机智镇定的小男孩,所以读小男孩的语言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童声稚气、天真活泼。)

与小男孩比起来,德国军官总是想从小男孩嘴巴里探听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处理他的语言?(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歌声课件(篇7)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八册《风景如画》第一课时中的两首欣赏曲,和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1、 聆听音乐《森林的歌声》、《荫中鸟》,听辨各种动物叫声,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记忆力。

3、 模仿森林中动物和自然的声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音乐编创活动。

教学重难点:听辨各种小动物、乐器的声音,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

教学过程:

1、本堂课我采用二年级学过歌曲的《郊游》,师生演唱歌曲,通过郊游的形式进入课题,把学生带入幽静的山谷中,进入课题。

2、然后通过聆听《荫中鸟》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鸟的形象,由此引出演奏乐器—梆笛,通过观看梆笛演奏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器梆笛所表现的鸟叫声,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生闭上眼睛完整聆听,完整地感受整首乐曲。闭上眼睛聆听,让学生边听脑海中边想象乐曲表现的内容,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之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表现鸟的形象的乐曲,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丰富关于鸟的形象的乐曲。

4、在聆听《森林的歌声》,首先出现引子部分,让学生知道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引出乐曲,完整地聆听,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那种氛围,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生活在那里,那是一个纯净、清凉的世界。

5、通过乐曲的聆听,引出乐曲中三种主要演奏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师生谈话,让学生熟悉三种乐器,对乐器的音色、演奏方式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进入三段主题旋律的熟悉,这一步骤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三种乐器,其实这三种乐器平时同学们接触得也比较多,通过师的介绍,让学生再次了解并熟悉。

6、然后师把这三种乐器称为三位朋友,告诉学生今天由这三位朋友分别送上了节目的方式引出《森林的歌声》中的三段主旋律,并通过模唱、模仿乐器演奏等方式分别熟悉三段旋律。把三种乐器成为乐器朋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觉得更加地亲近,其实我们听到的所有音乐都是由乐器所表现的,激发学生对音乐以及乐器的喜爱。

7、乐曲当中的三段主旋律的听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我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去熟悉,如:模唱、表演唱、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去熟悉各段主旋律。由于这三段旋律情绪上的区别不是很大,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所以最后把这三段主旋律分别分给各组,每一组同学记住自己的旋律,最后完成乐曲各主旋律出现的顺序。采用分组记旋律的方式,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准确地完成这个作业。

8、让学生模仿动物和自然的声音,创作自己的森林音乐,通过编创,把学生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9、最后小结,通过谈话指导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爱护森林,给小动物一个温暖的家,教育学生做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以上是我对整堂课的构思,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予以指教!

扩展阅读

声声慢课件15篇


小编策划并制作出了这份“声声慢课件”期待您会喜欢。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是教师教学信息化的具体体现。要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请您继续阅读下文!

声声慢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 、 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课件 篇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⑴寻寻觅觅是指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是指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是指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是指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是指对付,抵挡。晚是指一本作“晓”。

⑹损是指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是指可。

⑻著是指亦写作“着”。

⑼怎生是指怎样的。生是指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是指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是指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指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声声慢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 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

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

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 悲 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妻永别 悲 美

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

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

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

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 风 雁 黄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

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

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

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 “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声声慢课件 篇4

一:导入: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屈原到曹雪芹,历代都有不少优秀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灿若星辰,名垂青史。

请同学们猜猜看,这其中我最钦佩的会是谁?

那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由于中国文坛几千年来都由男性统治,这位女中豪杰就更加光彩夺目!

现在我先讲一个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的夫君叫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出做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是一首绝妙好词!而我们今天要赏读的《声声慢》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词作。它的影响不止于中国,还漂向了国外……

二:先比较,完成整体诵读,整体感知。

找一个学生诵读克洛岱的《绝望》。(读得别扭,只因写得别扭_确实远不如中国古诗词的音韵)

然后全班齐背(学生已会背)李清照的《声声慢》。

问:1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痛苦、绝望、(至)愁(“至”字空出)

2这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但表达的方式(或抒情的方式)很不相同。能说说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三:一般地说,诗歌讲究含蓄蕴藉,讲究把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地表达出来。《声声慢》里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是愁(痛苦、绝望),这在词里也有极明确、极直接的表达。

3这是词里的哪一句?

明确:最末一句。

师结:这句也算得上是此词的关键句、主旨句。这一“愁”字算得上此词的词眼。

(需要插入背景――了解词人满腹愁绪的原因)

4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是意象的艺术。为写“愁”,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找——

秋风,淡酒,征雁,黄花,梧桐,细雨。

5这些意象是如何体现出“愁”来的?

学生作答——

秋风:秋风砭骨,天寒心冷。

淡酒:举杯浇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伤心”泪。

雁:相思,想丈夫,丈夫已逝,飘零金陵。人不如雁!

黄花:繁盛,无心赏,无人一起赏。

(人):衬人憔悴,不止是“为伊(丈夫)消得人憔悴”,还有家亡,国破呢。

梧桐、细雨:“噼哩啪啦,虽细不断,落在叶上,打在心上......(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_温庭筠《更漏子》)

小结:风寒心冷,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添思乡之痛.征雁、黄花又引发词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的感伤;后又以梧桐、细雨渲染,这份愁思已浓得化不开。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比之克洛岱声嘶力竭的呐喊,能带给人更多的艺术想象、艺术享受!

6为了写“愁”,词人巧妙地撷取了人生岁月里的一个小小时段,这个时段从何时起,又到何时止?

学生齐答:早晨(起床),傍晚?__黄昏(采用纠错学习法——我觉得该从早晨开始,有道理吗?)

师问:怎么看的出是早晨?

明确:学生难答时,作提示“乍暖还寒”。

设疑引导学生辩识:不同版本:教材作“晚”字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作“晓”字,哪个恰切?为什么?

(讨论:不求一致,但求自圆其说)

师个人认为:“乍暖还寒”表明是“晨”;下片有“黄昏”,上片当有与之对应的时间,“晚”则重复,“晓”则呼应;古人有早晨饮酒的习俗(扶头酒);若是“晓”,则从早到晚,词人“傻愣愣”守着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达!

7这首词中,有一句形式很特别,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齐答)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描述词人起床后的情状。

点明:依次写及动作、结果、感受,词人尚未从梦中走出,含有双重的哀愁!(寻寻觅觅——词人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东张西望,要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凄凄惨惨戚戚——是“寻寻觅觅”的感受。)

奠定了全词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与末句呼应)

《声声慢》原文和译文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声声慢》鉴赏

唐宋古文家以散文为赋,而倚声家实以慢词为赋。慢词具有赋的铺叙特点,且蕴藉流利,匀整而富变化,堪称“赋之余”。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以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这又是一个可争论的焦点。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云:

“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余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

这个说法是对的。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其说是也。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逐件事一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又确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难能可贵之作了。

声声慢课件 篇5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五、除了描写景物的词句外,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六、合作探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七、总结: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八、饱含感情的诵读《声声慢》

附【宋】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悽悽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②

最难将息。③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④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⑥

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声声慢课件 篇7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这首词,比较恰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实际和艺术风格的某些特色。但就词的内容看,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情调是低沉的,凄凉的。词中通过描写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忧患的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全词归结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若见其人的艺术魅力。表面看写得这样浅显,骨子里却是如此地深沉;感情的流露似乎淋漓尽致,但决不是一泻无余。而这,可说正是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李清照的一切遭遇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联的。如果没有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就不会弄到她家破夫亡,使她随年过着流离、孤独的寡妇生活。从这一角度去看,不能说这首词没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声声慢寻寻觅觅朗读]

声声慢课件 篇8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声声慢课件 篇9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 、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 教者 :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沉沉的亡国之痛。

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 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 朗读(3分钟)

教师: 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 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 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五、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 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 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 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 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 “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再读全词: 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 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声声慢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及词作的艺术风格。

2.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在品读中欣赏

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比较两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比较法:阅读欣赏、品味理解两首词的内容、感情基调。

拓展训练:课外阅读、摘录、收集与这两首词的内容、境界相似的诗词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文学作家灿若繁星,秦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令读者陶醉。其中,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无论他的豪放还是他的婉约,都以它独有的风格闪烁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里。今天我们将欣赏这座文学殿堂里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婉约派作家秦观和李清照的词作----《鹊桥仙》和《声声慢》

《鹊桥仙》和《声声慢》都是词牌名,不是词题。《鹊桥仙》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之事。《声声慢》原来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的比较平缓,李清照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便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

二、作者简介:

1.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他擅长诗文,词更享有盛誉,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而其词则在“四学士”中影响最大。词作风调凄迷幽婉,清丽典雅,属婉约派。

2.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是北宋向南宋过渡时期的词人。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在其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幸福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夫妻恩爱尤佳。后因北宋新、旧党之争,而回到家乡度过了近十年时光。南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李清照辗转流浪于浙江金华与临安一带,郁郁而终。她的词1

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则以家国之思为主。

三、朗读欣赏(根据词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1.学生试读

2.教师导读

(一)《鹊桥仙》词的上片写这对仙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全词人物的感情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读时以欢快为主。词上下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要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句须放慢语速,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声声慢》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丈夫病故,夫妻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作,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基调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读时以“愁”为主。

词的起句很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朗读起来,非常哀婉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当她自己还未开口时,听众已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忧伤的情绪还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3.学生齐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读中点拨、品味、欣赏(现在我们来边读边品位这两首词)

(一)《鹊桥仙》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那些正在飞驰长空的闪亮的星星仿佛正在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相思之苦,忧恨之长]。“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极力形容银河的辽阔,“暗渡”二字点出“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写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此句写牛女相距之远,相见之难,。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便抵得上人间卿卿我我,千遍万遍的缠缠绵绵。词人以“风”是“金”的、“露”是“玉”的来热情歌颂这种爱情的圣洁与永恒。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写爱情的回报]。可相会的时间又是那么短促,这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刚刚相见怎么又到分离的时刻!怎么让人忍心回头去看回去的“鹊桥归路”呢!“忍顾鹊桥归路”,是写别离,那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真是“相见亦难别亦难”(让人不忍心回头看)啊!此时无声……

词笔至此,词人忽又“柳暗花明又一村”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是写主人公互赠誓言,充分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久长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歌咏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是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心之相印。尾两句,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一反常人对爱情难舍难分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并巧妙的与上篇的议论遥想呼应,升华了人世间夫妻之间的感情。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下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我欣赏《声声慢》,并和《鹊桥仙》作对比]

学生自赏要求:

1.找对比点:基调:情感线索表达方式艺术表现手法

2.找关键词:

(二).《声声慢》

「寻寻觅觅」词人心中孤独空虚,想找到失去的东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然而,寻觅的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身的冷清和满心的忧伤凄楚,觅无所得。]这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冷清、凄惨、忧伤、极度空虚、孤寂无依的凄凉处境。

加之天气乍暖还寒[天气忽冷忽热],实为最难将息[调养休息]!

“三杯两盏淡酒”本应是借酒消愁,但愁仍难排遣,因为愁情,加之“晚来风急”三杯两盏淡酒“敌不过”。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可词人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一个“晚”字,暗示“到黄昏....”的处境。这三句,实为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蓄未说之事略加点明。仰望天空过雁,却勾起的是对往事的伤心回忆。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勾起了故乡之思,可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

鬓生华”《清平乐》;“旧时相识”也是作者早年写给赵明诚《一剪梅》词中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撩拨了思夫之情。“旧时相识”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把词人久经飘泊,独在异乡,今非昔比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真是死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生者独自悲啊!这就越发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和孤独无依之感

下片直承上文。俯视满地盛开的菊花,然而,自己却因忧伤憔悴而瘦损了,那有知己共赏共摘呢!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啊!

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又下起了绵绵细雨,这种境况,怎么能用一个“愁”字说得尽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一点雨就是一点愁,“点点滴滴”的雨就是千丝万缕的愁,连绵不断的愁。如果说自然界的风雨是吹打在梧桐树叶上,那么,一种比秋雨更令人心寒的无影无形的风雨却打在愁人的心上!愁啊!愁!愁-愁-愁!如果用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我倒认为这种愁还有量度,可以释怀、可以流放;而李清照的愁却如泰山压顶,又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词人重重的压住、团团的围住,让她喘不过气来!是掉进深渊的愁,是无限愁!这种“愁”也不是《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这种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愁,任何比喻在此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结尾的反问句式,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功效!使词人的愁显得无限的长….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感情基调(要求学生总结、归纳出一条线索)

《鹊桥仙》主人公有“弄巧”“传恨”的相思之苦——但也有“暗度”相逢的喜悦情怀——更有“柔情似水”的蜜意缠绵、互吐衷肠的回报——虽有“忍顾”时难舍难分的别离——但因有别后的互赠誓言、有久长情的安慰,为下次的相逢“暗度”增强了信念——可谓“天涯咫尺”,所以是情有所寄。

《鹊桥仙》人物的感情虽是喜忧交加,但基调是昂扬的。为什么呢?客观现实虽然是黑暗的、冷酷的,但主人公能“金风玉露”“暗度”“相逢”其生活的态度,奋斗的精神是昂扬、难能可贵的。虽然相逢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相逢是甜蜜的、幸福的。因能有下次的相逢而信心百倍、互慰互勉。

《声声慢》:主人公因孤独空虚寻觅——其结果依然是冷清、凄惨、忧伤、[觅无所得],加之“乍暖还寒”更加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难将息——虽想借酒消愁,但“淡酒”“敌不过”晚来劲风,却是愁更愁—-有旧时相识[却独在异乡、物是人非、阴4

阳相隔]――有满地盛开黄花[却无知音共赏共摘]—-只有独守窗儿[无奈地听雨打梧桐之声]这是多么凄惨、悲凉的处境啊!词人寻觅的结果是掉进了愁的深渊!—-无限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词的基调是深沉凝重、哀婉凄苦。“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以是情无所托。

2.艺术特色

(1)写法上都具有独创性:两位婉约派词人都是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心情的刻画

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但都各有特色。

(2)表达方式上。《鹊桥仙》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声声慢》是以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于一体,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受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附:板书设计

基调感情线索主旨艺术手法

写景抒情议论环境烘托

昂扬情有所寄:弄巧、传恨——暗度——风、露——柔情、佳期——忍顾——互赠誓言

(相思苦)—(相见难)-(胜却)-(回报)(别离)(情久长)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天涯咫尺

深沉凝重情无所托:寻觅——冷凄忧——暖寒酒——雁.花——独守——梧桐.细雨

哀婉凄苦孤、空觅无得难将息敌不过旧时相识凄凉愁无限

愁更愁睹物伤怀

铺叙写景抒情

声声慢课件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能力训练点

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美育渗透点

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剪梅》mp3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这么美的音乐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吗?(学生:《月满西楼》)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的《一剪梅》)那咱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词。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西楼月满。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何字?(生:愁),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美读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朗诵。

2、对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诵,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读得更妥当完美些?

3、放录音,听名家的示范朗诵。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

三、鉴赏:

(一)一提到《声声慢》,我们首先会想到哪一句诗词?(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寻寻觅觅

(老师点拨: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板书:动作——茫然 (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②冷冷清清:

(老师点拨:寻觅无果,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板书:环境——清冷 (应是轻读、降调。)

③凄凄惨惨戚戚

板书:心理——凄厉 (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开篇奠定了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①列出有关“酒”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②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李清照《醉花阴》)

教师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伴着音乐,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痕?

时间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

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它的内涵是?

(生: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四、结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

五、作业

准确理解了词中的意象,感受了词的意境,把握了词中愁的内涵后,请同学们将《声声慢》改写成诗歌或散文。

1、展示学生作品

2、展示教师作品

板书:

叠词 增强了音韵美 哀婉凄凉基调

曲尽思妇之情

淡酒 黄花

过雁 晚风 愁: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梧桐 细雨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声声慢课件 篇1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得!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心态。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冷风吹紧急。向南避寒大雁已飞过去,伤心是却是原来旧日相识。

家中后园中已开满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够?

声声慢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所用的铺叙手法,‘教案’声声慢教案。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辛弃疾而李清照,由李清照而课文。

二、初步感知

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回顾作者及作品。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3、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的大体意思。

三、分析理解

品读全词,回答问题。

上片(写自己的孤独和凄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大意?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不仅仅是由于乍暖还寒的天气,更重要的是内心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1、大意?

2、这几句主要写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主要写作者借酒浇愁,想抵抗悲哀的侵袭,但无济无事。这样写既可以表现作者那一颗坚强心灵的忧郁,又可以表现悲哀和愁苦的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大意?

2、这几句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进一步写悲哀的深重、难以抵御;同时,写出了作者悲哀寂寞的根源。)

下片(主要写作者忧伤不安的心境和渲泄内心的愁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1、大意?

2、这几句是怎样来写作者内心的愁苦的?(由眼前零落满地的黄花,作者想到时光易老,欢乐不再。因而顿生感慨。)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1、大意?

2、这两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主要写作者在无边的寂寞中度日如年,自觉难以挨到天黑。用以写表现作者内心难耐的寂寞和无边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大意?

2、这几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孤独和寂寞。)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虽是问句,却用感叹号收束,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内心难以言尽的哀愁。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做好练习册。

声声慢课件 篇14

学习目标:

1、 把握词中意象,鉴赏叠词等艺术手法。

2、 了解词人生平,体味词中的情感内涵。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情出众,一生写过无数美妙的词作,让我们铭记在心。据说李清照一生没有孩子,曾为此深感愧疚,可是丈夫赵明诚却说:“诗词就是我们的子女,《金石录》就是我们生命的结晶。”足见他们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也正因为此,在丈夫去世以后,李清照一个人更觉孤苦,晚年生活凄凉无依。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她晚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 明确目标:

我们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三、 诵读感知:

1、 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

师: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情感基调是什么?

生:诗歌的情感集中在一个“愁”字,这也是这首词的词眼。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哀婉的、凄凉的、愁苦的。

3、自由诵读体会: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4、个别同学读:

师生共评,从语速、语调两方面评价。

四、 品读赏析:

(一)、词人的”愁”表现在哪里?

1、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的?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写出了词人因苦闷而借酒浇愁,却抵不住傍晚时分急速而至的寒风的侵袭。

生:不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浓酒也成淡酒。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句子;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里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句子。可见,“西风”是秋风,有令人哀愁的意思。

生:雁是候鸟,春来秋往,总能牵动游子的思归之情,代表了思乡和思人的意义。词人看到北雁南飞很伤心,因为它是从词人故乡来的,是“旧时相识”,不禁引起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生:雁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  如今曾经为她和丈夫传达相思的鸿雁还在,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了。《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师: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词人自己;也有人认为“满地黄花堆积”是指残花满地,“憔悴损”也指的是菊花的枯萎凋零,你怎么看?

生:憔悴损,写出了内心的疲惫。由于心情不好,无心看花,虽值菊花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最早,梧桐叶一落,秋天就到了。“梧桐”在诗人的笔下,向来就有凄凉意。

苏轼《卜算子》中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句子;李煜的《相见欢》中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句子。可见,

而“细雨”的点点滴滴,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种点点滴滴的秋雨打在梧桐叶上,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雨滴不是滴在树上,而是滴在了词人的心里。杜牧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句子,可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而在这里,此人却将“梧桐”和“细雨”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得哀伤凄凉意更浓。

2、词人除了通过这些意象含蓄委婉的抒发愁绪,词中还有哪些句子是直接抒发感情的?

开篇十四个叠字的运用,被历代评论家称为妙句,到底妙在何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A、有音韵美:如果改成“寻觅,冷清,凄惨”行不行?为什么?

增加音韵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回忆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写愁层层递进:词语的叠加可以增加语义,加重情感的表达。“寻觅”只是一个寻找的动作,而“寻寻觅觅”则指的是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的寻找,不知道找了多少遍。把那种若有所失,又遍寻不到的失落、怅然深刻的表达出来了。“冷清“侧重的是环境的寂寥,而“冷冷清清”则不光写出了环境的冷清,还写出了内心的清苦,从而过渡到“凄凄惨惨戚戚”,内心的凄楚,凄苦,凄清,凄凉,凄惨,就入木三分,无以复加了。词人“愁”到了极点。

C、无斧凿痕:对于词中叠词的运用,人们的评价向来很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不是为文造情,而是情到浓处,自然而然从心中流淌出来的。如果改成“思思念念,惆惆怅怅,悲悲切切”行不行?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在这里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了。“愁”字之外到底还有怎样的心情呢?无法用语言说得清啊!

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最妙,给读者留下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

(二)、词人为什么而愁?根据了解的词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1),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父亲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擅文。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知书达理,  “善作文、工词翰”。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诗文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渡不久,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辗转逃亡时,她又丢失了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书画。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此词。

李清照的的这首词与她早期的此作相比,在情感内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失去了丈夫,词人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孤独和人生的乏味,往日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亮色。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活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小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直接抒情的语句,字字深切,句句伤怀。而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又把词人的“愁”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了。咀嚼这些文字,体味词人情怀,打开你的心窗。伴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诵读,感受这凄美的意境。(放音乐,音乐用林海的《琵琶语》)

五、 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一剪梅》,比较李清照南渡前后不同的愁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淡淡的愁 相思之愁 有盼头 少妇时期 细腻深婉 闺情离愁 清丽明快

浓重的愁 死别之愁 没盼头 万年寡居 凄凉孤寂 怀旧悼亡 凄婉哀愁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独特的。她通过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感受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纯净、唯美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的享受齐声背诵《声声慢》。

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鸣,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运用多种意象,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错落和谐的韵律,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美,一种文学的美!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声声慢课件 篇15

教学目的:

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导入:

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

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表现了她年轻时无忧无虑,无端生愁的情愫。

但其后不久,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颠沛流离。先是父母双亡,第二年赵明诚去世,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这我们在初中学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已有所了解。

《声声慢》就创作于这个时期。此时词人正飘泊江南,流落无依,形影相吊。

三.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提示:1、注意朗读时的重起轻落,语调舒缓。

2、注意通过准确的停顿、拖音传达出词人哀婉悲戚之情。

四.找出两首词的词眼,说说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愫。

……

《雨霖铃》: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解说:《雨霖铃》以一个冷落的秋景作为背景,表达了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上阕写了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的朋友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寂寞的清冷之情。《声声慢》写的是无法言说的“愁”,也是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的,表现词人因国破、家忘、夫死而只身流落江湖的孤苦无依。

五.寻找归纳婉约词中典型意象,理解它们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一)《雨霖铃》

1.找出主要意象:

寒蝉、长亭、晚、骤雨初歇 长亭 兰舟 泪眼 烟波 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 残月

2.说说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

缠绵绯恻,悲苦凄冷,难舍难分……

3.哪些意象我们在以前的诗歌里面学到过?

(1)长亭

长亭:(看注解)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使古人送别的地方。

明确: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

(2)兰舟

兰舟:“看注解”相传鲁班曾经刻木兰树做小船,后来“兰舟”变成了船的美称。

明确:本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要集中在“催”字上,本来应该上船出发的时候了,船夫催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让两人肝肠寸断。一个“催”字传神地写出了两人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情景,把离别的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3)泪眼

泪,是中国古典诗词中“送别诗”一类的重要意象,绝大多数别离者都难免泪下沾巾。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明确:泪眼,也就成了离别的典型意象,以致有了成语“挥泪而别”。

(4)清秋

清秋:本身就是万物调令,肃杀萧条的季节,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清秋意象就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记忆。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明确:“冷落的清秋”与上文“寒蝉”呼应,再次以情景交融来渲染,情意更浓。

(5)杨柳 残月

1.杨柳:古人便有折柳赠别之俗。柳成为寄别之物,自汉代始。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意,

中国古典诗词中“柳”意象在表赠别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例如:《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送别》“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确:面对杨柳、残月,作者不禁黯然神伤。

本句堪称柳永词的千古绝唱,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原因在于这两句中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

(二)《声声慢》

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表现愁绪的意象

……

酒 雁 黄花

2.酒

酒:常言借酒消愁,特别是离人更爱饮酒。如: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李白《月下独酌》: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明确: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本句中作者却不说此意,但言酒淡,不足敌急风,实则非指酒淡,更指愁浓,浓到任何烈酒都化不开,可见其词之含蓄婉约。

3.雁

雁:雁为候鸟,春日南飞,秋日北归,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有特征性的意象,人们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音信的盼望。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明确:于是“雁”就成了诗人用于寄寓离别伤情的典型意象。

4.黄花

黄花:菊花。菊花给人以幽静清瘦之感,颜色比较朴素。中国古典诗词中也经常提到“落花”这个意象,用它暗示着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如:

李煜《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还有像“梧桐 细雨”等,诗人运用这些典型的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国恨家仇,表达了自己的孤苦寂寞。

六.小结。

婉约派词表达情感含蓄委婉,喜欢用典型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雨霖铃》和《声声慢》都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品。

以后接触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背诵《雨霖铃》和《声声慢》;学习《雨霖铃》中“点染”法,理解《声声慢》中叠词的作用;再听名家朗诵《雨霖铃》和《声声慢》,感悟词人离别之苦和流离之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我们昨天学习了两首宋代婉约派词,它们的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二.朗读背诵《雨霖铃》、《声声慢》

……

指名背诵。

三.理解《雨霖铃》中“点染”的作用和效果。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警务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中再找出这样的句子1-2句,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和效果。

……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处”是“点”,“兰舟催发”是“染”。词人先用“留恋处”来说离别,再用“兰舟催发”来烘托离别的恋恋不舍。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别离”是“点”,“冷落清秋节”是“染”。词人先说出离别之苦古来如此,接着用“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已经超越了古人的。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是“点”,说明离别之苦,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渲染这种离别,让人更深切地体会词人的这种愁苦之甚。

归纳: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四.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瑞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

寻寻觅觅——反复寻找又找不到,渲染一种失落之感。

冷冷清清——这是寻觅不着的结果,这叠词给人一种渐次浓重的感觉。“冷冷”时外部环境,而“清清”却是内在感受。

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是由冷清的环境凝聚在心而表现的,“惨惨”比“凄凄”心情更凄凉,而“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更甚,似乎已无法承受。这三个叠词有浅入深,最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孤独、苦痛表现得淋漓尽致,道尽了流离颠沛之苦。

点点滴滴——“点点”是雨声,而“滴滴”却滴在词人的心上。这个叠词也是逐层推进,道尽了人世沧桑。

课外举例:

(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运用叠词法形象写出了声音的逼真和自然流畅,显示了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写出了秋的肃杀气氛;滚滚写出了长江的浩荡。

还有语气词的重叠,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噫吁嚱,危乎高哉,这些叠词的运用或加重语气,或加深情感,起到很好的表达作用。

五.小结。

天安门课件(热门10篇)


编辑为您收集了一些与“天安门课件”相关的重要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期。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

天安门课件 篇1

一、创设情境自由表达

1、自由读

2、出示图片

3、组织交流

4、为什么“五星红旗要与旭日一同升起?”

5、创设:你们看,东方又露出了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面对国旗,,你们心中有什么话想说

6、组织齐读。

二、合理想象自主学习

1、每当节日来临,天安门穿上了盛装,如同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上什么?

2、师板书:花、灯、礼花、人们

3、每一个成语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你划了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或说给大家听。

4、出示黑板

5、齐读

6、根据成语引背

三、表达心声自然总结

1、亲眼见过天安门广场的同学,一定有许多的感受。

2、没有去过的同学也一定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

3、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思索: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

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

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

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天安门课件 篇2

尊敬的备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说教材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天安门广场》的学习是在前面学生通过观察《节日礼物》,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着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卟I建筑物的儡立置禾口形状,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闺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说学生

学生已有的能力是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学生提供同一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判断这些画面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进一步发展学牛的空间想象能力。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基本技能。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口标

l.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和方位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由于这是让学牛透视二维的厕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o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通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获得观察经验,提升空间观念,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韦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空人,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反馈式教学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探究、班内交流分享、 评价质疑问难, 总结概括升华、拓展应用达标等六个环节展开教学的o

说过程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五个环节完成。

一一、创设情境(5分钟)

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让学牛观看天安门广场的组照片,然后提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口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以前学习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另一方面是借此提高学生的兴趣。

.一薰、小组探究讨论、班内交流分享、 评价质疑问难(15分)

教师多媒体出示课本58页的上半部分o

L师: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提出那些与观察有关的问题?

3.让学闭上眼想象从止面、左面、有而看到的天安门厂场的样子。

教师出水鲍页下面的四副图片口

4让学生讨论分别是从于卜么位置看到的。

丘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n

6评价学生的问答,生评或教师评。

7.验证猜想二禾口你前面的猜想有什么不同。

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的中应用,通过猜测、想象、判断推理建立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止具体现“做数学”的理念o

三、拓展应用达标(10分)

L课本S9页的第一题o

2课本60页的第二题。

让学生说出是如何判断的q

3游戏:出示学校照片让学生说出是从什么方位拍摄的。

四、梳理总结,课外延伸(S分钟)

五、 总结概括升华。 (S分钟)

L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到过或感受到的因位置不同而画面不同的现象o

l板书上课题o 2板书“位置”二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天安门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 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2 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3 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请幼儿说说去天安门参观的体会,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让幼儿对天安门城楼的外观进行描述和绘画。

二、看录相,让幼儿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国旗每天从这里升起。

1、幼儿参观时对天安门广场看的比较仔细,要求教师为他们留影。

2、了解并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并了解相关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

3、幼儿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5、绘画天安门。

6、幼儿基本上能对天安门的外观进行描述。

幼儿通过组织活动,每周一升旗的时候幼儿都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神圣自豪感。

教师能有重点的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介绍。幼儿都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重点指导幼儿在绘画天安门时表现的天安门顶盖是金黄色的琉璃瓦,有红色的城墙,城墙上五个城门。

天安门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至七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十月一日,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升旗仪式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动笔画下来。

三、检查初读情况,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易错字读音:摄 冉 冈 焰

重点识记生字:肃

3.理解词语

说一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彻,通。

四、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升旗仪式全过程。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哪些内容?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五、质疑

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于易于理解的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即时回答。涉及文章更深意思的问题,写在书边,留在深入读书时共同讨论。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八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升旗仪式?

2.深入读书,抓住重点语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升旗仪式中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认真读书,动笔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A“只见一队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城楼下走出,踏过金水桥……”说明武警战士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他们充分表现了国威、军威。想一想,这段话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B重点理解“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直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出示:“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升旗的全过程,有条理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五、练习

背诵文章第五——七自然段。

六、小结

天安门课件 篇5

1、尝试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看图形谱和节奏谱,并为歌曲进行伴奏。

2、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啊,那你们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广场吗?现在让我们坐上节奏火车向客人老师介绍伟大的天安门广场好吗?

价值点:用节奏火车的方式让幼儿回忆之前的经验,并且有节奏的说说他们眼中的天安门广场,用这种方式既能让幼儿有节奏的回答,又能激发起幼儿对祖国的热爱。

1、你们介绍的真棒!原来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伟大的、最能代表首都北京的建筑之一,它是那么的雄伟和壮观。

2、孩子们,还记得那首歌吗?(我爱北京天安门)。现在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把这首好听的歌唱给客人老师听好吗?

3、幼儿演唱歌曲。

4、孩子们,唱啦啦啦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激动、自豪等),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把这种情绪唱到歌曲里去,觉得站在天安门广场唱歌是多么得自豪。好了,让我们再来一遍。

价值点:通过复习歌曲,让幼儿进一步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熟悉歌曲,为之后用乐器伴奏作好铺垫打好基础。

1、你们唱的真棒!听了你们的演唱我也很想去天安门走一走、看一看,目睹它的风采。

2、前2天啊,朱老师收到一份邀请函,今天我拿来了,神神秘秘的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你们猜猜看。

3、教师故作神秘状,拆开事先准备好的信件,上面写道:他们想邀请我们大三班的小朋友组成一个乐队去北京天安门演出。

1、这是天大的好消息,那我们要行动起来咯。既然要组乐队,那必须要有什么?(乐器)

现在请你们喜欢谁就和谁做朋友。幼儿根据座位表拿取相应的乐器坐下。

2、教师依次出示铃鼓、小玲和响板的图谱。可以以集体、个别的方式在音乐伴奏中分别尝试感受三拍子的节奏。

3、真不错。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个音乐团队,团队讲求的是合作精神,我呢是你们的总指挥,所以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听从我的指挥哦,看看哪一队排练的时候最认真。

4、刚才是分开演奏的,现在我们3种乐器合起来,一起来演奏(教师出示图谱)

1、刚才你们演奏的真棒!朱老师为《我爱天安门》这首歌配了个图形谱,你们能看懂吗?(出示图片)

2、先请幼儿讨论。现在请你们先自己试试看,这份图谱要注意哪些地方?演奏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演奏的更好?(讨论)

天安门课件 篇6

【教学思路】

在主题《我是中国人》中,咱们班的幼儿经由过程各种渠道相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文化,他们晓得了京剧脸谱是中国的国粹,蓝印花布是咱们的平易近间特色等知识,当然,中国的代表性修筑——天安门,同样成了孩子们原料采集的一部门,孩子们能够考试测验在区角中画画天安门。然而,从幼儿的画面中发现,孩子们默示的天安门特征其实不显然,欠缺细致察瞅,是以,为了帮忙能更好的默示天安门,并我预设了本次教学。教学的内容重要围绕“天安门前照张相”贯穿全部教学,在向导幼儿表达默示自己以及天安门的同时,激起幼儿爱祖国的情绪。

教学分为三个枢纽关头,第一枢纽关头是向导幼儿鉴赏、感知天安门的重要特征,并经由过程做一做、摆一摆的形式帮忙幼儿直不雅感知人物照像时不同的动态;第二枢纽关头幼儿绘画默示不同人物动态以及天安门的重要特征,表达自己以及祖国的意味修筑一块儿照像纪念的快乐情绪。第三枢纽关头鉴赏、交流中,选拔幼儿有关人物动态的阅历。

【教学目标】

一、斗胆勇敢默示人物在天安门前摄影的教学情景。

二、经由过程绘画,默示表达自己深嗜祖国的情绪。

【教学豫备】

纸、暗记笔、蜡笔、天安门图片

【教学入程】

一、鉴赏感知——经由过程鉴赏天安门的照片,向导幼儿重点相识天安门

1、出示幼儿在天安门前照的照片这是谁?他在那里拍的照片?以及谁一块儿拍的照片?

2、天安门是什么样子容貌像貌的,有几层,每一层有什么同样以及不同样之处?

3、请幼儿上来摆不同的姿势:

(1)往过天安门的孩子:说说在天安门前照像的感触传染,并摆不同在天安门前照像时的姿势。

(2)没有往过天安门的孩子:假定你往天安门你会拍一些若何如何样的照片。

4、重点树模手以及脚的行径,如:拍手、叉腰、抬腿等。

小结:天安门是咱们中国颇驰名的修筑,代表了咱们庞大大年夜的.祖国,不少人到了北京,都要往亲眼瞅瞅,并会在天安门前照像纪念,代表喜欢以及爱自己的祖国。

二、察瞅树模——经由过程察瞅,向导幼儿相识天安门以及人物的画法

1、创作要求:那克期咱们到天安门前拍张照片纪念吧!

2、幼儿作画,师诱导:

(1)你想在天安门前哪个地方照像呢?中间?照旧两边?你以及谁一块儿拍了照片?他是什么行径的?

(2)向导默示人物的不同特征以及动态,默示你最喜欢的手以及脚的行径。

(3)天安门是什么样子容貌像貌的呢,你画明白明确然吗?

小结:图画中,咱们人物在前面,所以画的大大年夜一点,然后再画违面的天安门。

三、鉴赏交流——经由过程鉴赏大大年夜师的作品,彼此入修大大年夜师的益处。

谁照像的时光行径最神态,他是什么行径的?谁以及他不同样?谁跟不少人一块儿拍了照片?天安门拍明白明确然吗?

小结:正本经由过程不同的曲线,可以表达手、脚以及身段的不同的行径。

天安门课件 篇7

《天安门广场》是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的课文。为了给学生一个直观的了解,我购买了两张碟片,通过观看,我在其中看到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场面。我就实施了以下的教学:

1、观看清晨的升旗仪式的'场面课件:完了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普遍能回答此问题。接着问:“书上是怎么说的?”

学生就会去读文中的语句。这时就顺势处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意思。学生因为没有更深的体会,只能达到第一层次的理解:五星红旗每天和太阳一起升起来。至于五星红旗代表新中国,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学生就不会理解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第四小节,关于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是全国各族人们向往的地方的内容。

2、仍旧课件出示《开国大典》的相关内容,特别是毛主席的话,人们的群情沸腾的场面。在交流画面内容之后,

提问:“除了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还有什么象征新中国?“学生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五星红旗。再让学生读“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的句子,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把握第二层含义:新中国与太阳一起升起,预示着新中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美好前景。

3、课件展示1999年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式。它非常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从广场的装扮,到战士们整齐的方队,都非常能体现文章第六小节的内容(节日里的天安门广场)。布置学生观看时,细心观察电视画面,体会节日里的广场像花园的特点。(适时进行朗读练习)

4、提问,刚才观看阅兵式时,画面从许多角度拍摄了天安门广场,你能完成课后第四题吗?(天安门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填空)

5、有困难就开展第二、三小节的教学,着重解决天安门广场五大重要建筑的位置图。

6、总结:你现在觉得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先学生自己说,最后教师说或者与学生一起说:“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

评析:以上的设计,我觉得上得很顺畅,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很容易的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重点。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参与面很广,许多的启发,都在“于无声处“中完成。唯一遗憾的是,教室里没有窗帘,投影效果欠缺。

天安门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选择家乡有代表性的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介绍它的特 点,还可以加上想像,从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以阅读带动、促进写作,以写作丰富、内化阅读。

3、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情趣中习作,在评价和欣赏中感悟到“按顺序、写具体、有联想”这些表达方法的好处,并主动、自觉地加以运用,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学习《天安门广场》一课

2、参观体育馆

3、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理清顺序

1、出示天安门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天安门)你知道这张照片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吗?(天安门前的广场上)

2、是啊,站在世界上最宽广、最壮观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就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作者用一段文字对眼前的这幅画面做了非常有条理的观察和描写。这就是书上的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文字)

(广场北端是天安门。天安门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显得雄伟壮丽。天安门前是金水河,河上横跨着五座汉白玉石桥,这就是金水桥。金水桥两旁有一对汉白玉华表,上面雕刻着蟠龙花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

3、指名学生朗读,思考: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列提纲: 交代地点

天安门 天安门城楼

金水桥

华表

(课件演示观察点和观察到的景物位置)

4、作者还看到了很多景物呢(出示第三段文字)自由朗读,思考:作者站在哪个地点?看到了什么?根据刚才的方法将这段文字变成一个提纲。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广场南端是毛主席纪念堂。东西两侧,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巍峨壮丽的人民大会堂遥遥相对。)

5、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回答板书 交代观察地点

广场上的建筑物 纪念碑

纪念堂

博物馆和大会堂

(课件演示观察点和观察到的景物位置)

6、小结:同学们,这些文字、提纲、简易图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观察点不同,事物也不同)(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描写了观察到的事物)(板书:按顺序)

二、师生互动,激情

1、过渡:天安门广场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在我们江阴小城,也有属于我们家乡的骄傲。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也拔地而起了。体育馆、大剧院、长江大桥……无一不是我们江阴的骄傲。天安门广场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之一《卡罗纳》教学设计6走,我们去植树 教案2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搭石》导学案《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牧场之国说课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2、前不久,我们还专门去参观了具有时代气息的体育馆呢。(出示体育馆图片)你们对那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学生自由交流

3、回忆一下,我们在哪几个地方进行了观察?(出示文字:正门口、台阶上、体育馆内)

4、站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的事物也不一样。你印象深刻的是站在哪个观察点看到了什么呢? 指名交流(结合交流课件图片展示)

5、同桌合作任选一个观察点列提纲,并指明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6、(课件演示观察点的变换)描写《天安门广场》的作者从天安门前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他的观察地点有两个,我们观察体育馆从正门到登上台阶再到走进体育馆里面,观察地点有三个。你可以模仿作者,任选2个观察点按顺序进行描写,会吗?

指名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选择:(1)正门口→台阶上;(2)台阶上→体育馆内;(3)正门口→体育馆内

三、动笔习作,表情

1、 提出习作要求: 有适当的心理感受

有描述性语言,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五星级习作

四星级习作

有描述性语言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三星级习作

按顺序,有条理,语句通顺

2、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共享,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其习作,比较评议

2、我来当评委,请学生评星级,并说出理由

3、小结:第一篇达到了我们今天的习作基本要求,他过关了,可以获得三星级作文,恭喜他!第二篇不仅达到了这次习作的基本要求,而且他还能写得比较具体,更可贵的是他展开了一定的联想,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板书:说具体、有联想)他的习作可以获得五星级习作的称号!

五、布置作业

修改习作,邀请好朋友当评委,然后全班评比

天安门课件 篇9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学生对空间想象的难度。

1、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上课伊始,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将语文学科融入到数学当中,学生会感到新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第2课时只出示一组连续拍摄的照片,没有提供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让学生推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这样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缺少的必要条件,知道这些条件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那么在学习新课时就会留意观察,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对于本课时的内容,更适合动手操作加想象。学生用学具代替图中的建筑物摆一摆、走一走,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把自己当成坐船游览的人,这样多方面结合,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容易一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用的各种实物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景物照片若干张照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课文录音,谈感受。

师: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语文也密不可分,请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录音播放课文《画杨桃》)

(1)引导学生说一说“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形状,“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结合实际举例。

你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3、引入新课。

小玉假期到天安门广场去参观,她分别站在4个不同的位置进行拍摄,我们来看一下她都拍到了哪些景物。(板书课题:天安门广场)

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数学学习中,能够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了解物体的形状与观察角度有关,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上面的大图。

提问:这幅图上有哪些建筑物?小玉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

请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增进对天安门广场的了解,同时明确拍摄的位置。

2、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中间的两幅图。

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你是怎么区分的?

(学生观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一幅图是从位置①拍摄的,因为这幅图拍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

生2:第二幅图拍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和右面,是从位置④拍摄的。

小结:只要抓住照片中主要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能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

3、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下面的两幅图。

提问: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

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再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在位置②和位置③都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和左面及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但在位置③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范围要小一些,且看不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左面。因此,左边这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

小结:抓住图中主要景物的距离不同来确定拍摄位置。

4、想一想,从位置③拍摄,可以拍到什么?拍不到什么?

学生用学具代替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进行模拟拍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来进行充分的空间想象,进行判断或排序,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互动是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同时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天安门课件 篇10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诗歌,理解并学习有关的词,如:向往,雄伟壮丽。

2、进一步认识首都北京,增强对祖国的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天安门图片一张。

2、认识过首都,对天安门有所了解。

3、绘画用纸、笔,配合使用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谁去过北京天安门?天安门是什么样的呢?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看图。

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天安门城楼上的特征,学习“琉璃瓦”、“雄伟”、“壮丽”等词。

二、学习诗歌。

1、教师示范朗诵诗歌两遍。

2、幼儿跟念诗歌2~3遍。

3、幼儿学习朗诵。重点提示幼儿吐字清楚,发音正确。

三、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天安门的认识。

1、请能力强的幼儿在集体面前示范,增强幼儿绘画的兴趣。

2、幼儿集体作画。(使用幼儿用书)

3、展览幼儿作品。

四、边念诗歌边欣赏绘画作品。

活动评价

1、能响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表达出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能结合诗歌内容大胆作画,表现出天安门城楼的主要特征。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紧紧围绕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展开了教育活动。整个教育活动进行下来很顺利,幼儿的兴趣极其浓厚,课堂氛围较活跃。也达到了之前制定的目标。

声声慢课件(范本7篇)


希望这份"声声慢课件"能够激发您的思考,思想传递给身边的人便会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

声声慢课件(篇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⑴寻寻觅觅是指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是指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是指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是指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是指对付,抵挡。晚是指一本作“晓”。

⑹损是指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是指可。

⑻著是指亦写作“着”。

⑼怎生是指怎样的。生是指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是指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是指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是指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伤心,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伤心难过。(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说。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安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安慰了,使我伤心。(三)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堆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伤心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堆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兴趣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

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声声慢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

2、理解文中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中出现的意象及其体现的情感

2、背诵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幼受文学艺术熏陶。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难后,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流落异地,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而以词的成就最高。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语言清丽,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此外,她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善于以新颖的形象抒发情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 解题

词牌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诵,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 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 具体分析

㈠导入

思考: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反问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㈡探究

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

明确:

淡酒 / 急风――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

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

“愁”〈 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

梧桐 / 细雨――化用,以声衬情,顿挫凄绝

㈢名句欣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比较《乌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项羽视死如归的精神,谴责苟且偷生,屈膝投降的宋朝官员。

李清照见识志向,胸襟怀抱不输于男子。

六、 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课件(篇3)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

《声声慢 》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 ”,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晓”,通行本作“ 晚 ”。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

说“晓来风急 ”,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 ”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 ”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声声慢课件(篇4)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 动作若有所失 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 环境处境冷清 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 孤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 渲染愁情

雁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 一叶知秋 牵愁惹恨

细雨 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 冷清凄美的意境 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 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 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 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 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声声慢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寓情于景的分析方法。

2.感受《声声慢》的意境美,体会婉约词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

1.尝试让学生先背诵,然后质疑,教师再解疑的方法教授诗词。

2.尝试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声声慢》为重点,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就“情景交融”这一点让学生进行能力迁移。

教学难点: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教学过程:

1.“背”词:(全班齐声背诵)

2.“解”词:根据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将问题归类:关注字、词;关注感情;关注创作背景及词人生平;关注开头叠词的用法。

3.“读”词:(配乐朗诵)重现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4.“品”词:教师由学生的质疑,提出学生关注的内容:

何情?

何由?

如何鉴赏?

教师引出意境一词,诠释之后再指出分析意境的方法之一是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师提问:

l 此词写了哪些景?

l 这些景是如何体现作者情感的?

5.能力迁移

w 《踏莎行》王国维称秦观《踏莎行》中的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词境凄厉”,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总结本课学过的《雨霖铃》、《踏莎行》、《声声慢》三首词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提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可以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作业:

1自读李清照的《一剪梅》,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2课外拓展:查找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此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婉约词的特点

声声慢课件(篇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铺满了散乱的枯黄,枯槁憔悴的失落,如今谁能摘我?!整天守着窗户,寂寞,多么容易得到黑暗!黄昏时分,细雨绵绵,一点点,落在飞机制造一个心碎的声音的叶子。这种感觉,一种“愁”字怎能说得?!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声声慢课件(篇7)

xúnxún-mìmì,lěnglěng-qīngqīng,qīqī-cǎncǎn-qīq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zhà-nuǎn-huán-hán——shíhòu,zuì-nán-jiāng-xī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sān-bēi-liǎng-zhǎn——dàn-jiǔ ,zěn-dí-tā、wǎn-lái-fēng-jí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yàn-guò-yě ,zhèng-shāng-xīn,què-shì——jiù-shí-xiāng-shí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qiáo-cuì——sǔn, rú-jīn-yǒu-shuí-kān-zhāi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shǒu-zhe-chuāng-ér, dú-zì-zěn-shēng-dé-hēi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wú-tóng-gèng-jiān-xì-yǔ, dào-huáng-hūn,diǎn-diǎn-dī-dī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zhè-cì-dì, zěn-yí-gè-chóu-zì-liǎo-de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这首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作者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作者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作者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作者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作者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作者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作者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这首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这首词的难点之一。这首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这首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