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

2023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2023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经过多次优化小编为您制作了这份精选的“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你知道作品名观后感应该先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撰写吗?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刻应当用文字记录感动,留住那份深情,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请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让大家一同分享知识!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篇1

今天,在学校观看了一部电影史上极具盛名的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开头讲述了主人公安迪因妻子与其情夫被杀而卷入其中,并被诬陷成为杀人犯,关进了肖申克监狱。

讽刺的是:在这个监狱的人全部是无罪关押的,来到监狱的第一天,就有一个囚犯死于警官的暴力执法下,而安迪总是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瑞德曾这样描述说:“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像是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他在瑞德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石锤,但是所有人都认为他只是忙于雕刻,并没有放在心上。

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安迪的才能闪露出来,他开始帮助狱警和囚犯如何“合理”的逃过税收,以及帮助典狱长洗白黑钱,甚至他还扩大了图书馆的规模,成为图书管理员,就像普通人一样。然而,当安迪从一个新来的囚犯哪里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安迪想被释放,但被贪婪的典狱长关了两个月的禁闭,并且把新来的囚犯杀害。安迪出来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做好典狱长要求他做的事。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从自己19年里挖开的洞逃离,而在此之前,为典狱长做的假账和假户都成为了自己身份的证明,并得到了里面的钱,他自由了。

自由的含义是人赋予的,当一个奴隶,如果他一出生即被人奴役,没有过自由,那么他就不曾知道“自由”的感觉,同样,一个虽然享受过自由,但是却跌入失去自由深渊近20年的人来说,他也渐渐地忘却自由为何物了。这就是体制化,但是安迪没有失去自己的希望,他说:“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人生只有两件事,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我们要去打破枷锁和束缚。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做下去,坚持活下去,寻找自己内心的圣地。“有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进笼子里,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那么谁还回来救你。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篇2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起,世间无数的拼搏、付出,以及百折不回,就正是为了内心的希望吗?主人公安迪最能打动人心的品质,恰恰是这种看似对眼前现实平和接受,而心中希望却永不磨灭的精神。

一头是系在小小鹤嘴锄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追求要面对频繁的查房和重重的高墙;一头是监狱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生活看起来既不空洞又拥有尊重。安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那怕风险是那样的大,哪怕安全仅仅来源于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

一个人能够在十九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其间又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当他第一次在监狱里赢得了自由,虽然这自由,只是在完工的屋顶喝上一口啤酒。

安迪,找到了对抗体制化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不放弃对窗外自由的追求,哪怕这种追求是多么的危险。为此,他付出了太多。当安迪将监狱喇叭放上《费加罗的婚礼》,安详的半躺在在广播室的椅子上,掩目微笑时,他得到了短暂的自由,虽然代价是一周的禁闭,但是,解除禁闭,他又微笑的走了出来。

安迪终于重获自由,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从污泥中艰难地站了起来,仰头深深的呼吸——他一定闻到了自由的味道。那一刻,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笼罩他整整十九年的,那所有的冤屈和压抑,全然释放!

安迪完美的演绎,当失败和成功的概率对比如此悬殊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冒险。最终,这个白面书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人群退去,荧幕渐渐暗淡下来,我们不得不重又走进现实生活。面对人生的不顺……我们怎么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阻碍我们的,只是人性里的懒惰和恐惧。惧怕失败,懒得去付出努力——不正是这样吗?

遇到了人生中的困境,要做到是等待意志的消耗殆尽吗?当然是走出去,享受风雨交加带来的灵魂释放的解脱。

习惯痛苦,并泰然处之,自欺欺人地过那所谓的幸福;或在内心始终保持痛苦并在痛苦中挣扎,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跟“tobeornottobe”一样让人难以选择。

我们该暗地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到底被“制度化”了多少?是否我们在心中早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不可能”的高墙,把自己围在这牢笼里,准备无风无雨地老死其中?我们是否在做之前就想好了退路,计算好了成功与失败的比率,试图付出最少的代价而得到最多?

我们能做的,只是,蒙头向前,救赎自己。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篇3

2018届的孩子毕业的时候,曾经高一教过的孩子送给我一本书: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她说这是一本旧书,希望我不要介意。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她,一直想看《肖申克》的**版很久了,谢谢她的赠送。

假期里,她经历了一些事情。今天,她把这篇文章寄给了她。

关于斯蒂芬金

猎奇是不是人们多少都会有的心理?至今仍记得高中在寝室看那多的《幽灵旗》看得背脊发凉,在阶梯教室看蔡骏的《地狱十九层》看得仿佛跌进一个深邃的地窖,和同学看各种恐怖电影吓到闭上眼。看这样的书和电影就像是一种力量,把你从现实的麻木泥潭中拉出来,让你害怕却好奇、激动和兴奋。你也知道,道最后,你只是回到泥潭没有任何损害,但感到高兴。

读的人只是一时的新鲜刺激,那写出这些作品的人呢?

斯蒂芬·金也是一个猎奇者。从小就吸引他学习的书籍和电影都是关于外星人、吸血鬼、僵尸、古墓丽影的,这些在今天仍然被称为“瘾君子”。当读中学的他把自己所看的恐怖片改成**在学校兜售换取了大量的零钱时,他的校长训斥他:“为何要糟蹋天分?

为何要浪费时间?为何要写这些垃圾?”这些话成了斯蒂芬金挥之不去的阴影。

“写作是一种涂鸦,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像一张过滤网,网的大小和尺寸不同。我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可以流过你的滤网。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去转换这些堵住我们思想滤网的糟粕,最后展现出某种才艺来。

”这是斯蒂芬成名后解释他的写作嗜好,他的思想网过滤不掉的,就是“恐惧”这件事,所以他爱写,也几乎只写恐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才会有回报。所以,当他已为人父做着普通的高中教师工作时,他依然没有放弃的就是写作,投稿退稿,偶尔的稿费也能改善生活,而令他最终能成为畅销书作家的人是他的妻子,若不是她一直坚定地信任和支持,积极的鼓励,从废纸篓里捡回《魔女嘉莉》,斯蒂芬金能否平地一声高楼起都难说,毕竟有时候机遇就那么一次。

1974年,《魔女嘉莉》出版,斯蒂芬金在接下来的三十年,开创了“社会恐怖**”这一类型阅读。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前25大畅销书中有7本是他的。而且他真的太擅长讲故事、惊悚和悬疑,加上血腥杀戮的内容,刺激了过着和平单调生获得美国人民发泄。

然而,就在他专写恐怖**隐约要成为“畅销霸王”时,他却耗费了比任何一本书都要多的精力写了这本《肖申克的救赎》,或者其实应该叫《四季奇谭》。他想获得肯定,就算一生最爱是恐怖,就算《闪灵》等作品大卖,他依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写的都是垃圾?就像《尸体》里他化身戈登说“许多书评人都说我写的东西是狗屎。

”所以,纵使畅销**让他获得了大量的利,获得了作者的喜爱,却获不到名,得不到美国文学界的肯定。

斯蒂芬·金的创作是通俗文学,而美国主流则提倡严肃文学。更重要的是,这种通俗文学给斯蒂芬·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让高评人有点嫉妒和不屑。他越受欢迎,就越否认他。斯蒂芬金为此没少焦虑疑惑,在他的《黑暗的另一半》中就反映了这种心理:

一个中年作家通过写恐怖**而名利双收,他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想一个人埋葬自己的分离。对于斯蒂芬金自己而言,他似乎就呆在那黑暗的另一半,代表主流的“美国国家图书**会”从不正眼瞧他,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他决定放弃恐怖**的创作。可是“看戏扮戏的要散,看戏的不干”,巨大的利益集团不允许他转行,他只能继续写恐怖**。

斯蒂芬金不能彻底放弃恐怖**,但他开始慢慢写一些严肃地短篇**,同时积极运用话语权:“大众**绝非垃圾的代名词,受欢迎的文学未必就不是好文学。”1991年,美国笔会针对“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的分野进行争论,有人说“我写的是较好的小伙,我不写罗曼史或恐怖**或推理**”,这句话激怒了斯蒂芬金, 他厉色反驳:

“畅销**有好有坏,他们中有些人的作品,有时或经常充满文学性,且全都是讲故事的好手,而使我远离了平淡无趣生活。在我看来,这样的创造永远是正直而有尊严的,甚至是高尚的。”斯蒂芬金始终认为,**只有好**和坏**之分,哪有什么严肃和通俗,又凭什么对通俗**嗤之以鼻,一锤定音?

然而,辩论不可能停止,任何一方都不会低头。即使是在2003年美国全国书奖的颁奖典礼上。那一年,身患多病恐怕时日无多的斯蒂芬金突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会宣布的“终身成就奖”,理由是他的作品继承了美国文学注重情节和氛围的伟大传统。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一些评论家指责斯蒂芬金根本不是一个好作家。他的作品既便宜又冒险。没有文学价值、美学成就或智慧能启迪心灵。也有人称老金万岁的人。他们确信他的努力不仅是真诚的,而且是勇敢的。

终于获得肯定,斯蒂芬金是高兴激动的,不光自己抱病出席,还花了**钱包下桌子请来自己同样是畅销作家的好友,一同见证扬眉吐气的时刻。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作家当面不屑:“就算给我一份最畅销的书目,我也不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我们的这些爱好是严肃的,我们有自己的直觉,个性,我们知道自己该谈些什么。

”斯蒂芬金还能说什么?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那既然不能改变别人,就做好自己吧。至少他对自己所获得的“终身成就奖”问心无愧,三十年,写出了四十本**和两百个短篇**,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三亿本,被誉为“在美国,每个家庭都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八成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的作家。

以上转述自傅月庵《他先是喜欢写作,后来赚到了钱——略谈斯蒂芬金的创作生涯》

一点杂想

没有这篇序言,我就不认识斯蒂芬金。之后,我想把它们写下来。以前读书,是觉得那是些该记录的知识,现在,却是因为它触碰了内心,引发了共鸣。

例如,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多重要,坚持自己的爱好有多重要,为他们努力工作有多重要。斯蒂芬金虽然一辈子困惑怀疑,但是他也很确定他“喜欢好故事,爱听好故事,也爱讲好故事”,始终在坚持他热爱的事情,始终忠于真实的自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对吴岭澜所说的真实大概就是如此吧,斯蒂芬金挣扎过后依旧选择忠于内心,这就是那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吧。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篇4

首先谈下“体制化”。老布从初入狱的痛恨,压抑,反抗,麻木,到后来逐渐的接纳,适应与喜欢。以致到获得自由出狱之后,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死亡。

由此可见,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就像一个巨大的轮子,它的力量是可怕的。

瑞德的死,让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躯体的死亡,而是个性与思想的死亡。瑞德入狱后多少年一直“改过自新”。他说:

“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是并非受罚才后悔”。提示我们:很多事情不能重复,生命的轨迹不能重复。

只有勇敢面对错误,珍惜现在,好好生活每一天。

而主人公年轻的银行总裁安迪,被冤枉杀了他的妻子及其情人。终身监禁。尽管一度受挫,但在生活的巨大冲击下,我仍然相信希望,保持乐观,一直试图用书本和**重新点燃战友们的希望。

另一个年轻的囚犯知道安迪的案子,谁是罪魁祸首。但当安迪要求典狱长再次审理此案时,他被拒绝了。为了防止安迪被释放,典狱长杀死了内鬼。

面对他从此潜伏伺机出逃。在他长久坚持和智慧牵引下,二十年后的某天终于重见天日。出逃时还顺利带走了监狱长的****的真相。

影片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弱点,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是退却还是用智慧去努力,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

我喜欢安迪的生存智慧,努力勇敢地拯救自己,为他人创造辉煌的人生。

他带一个囚犯学生去读书,教最简单的字母,最后通过了考试。这是最好的救赎。

监刑期满,老布和瑞德出狱后的两种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布就像影片中所说的体制化一开始我是不懂,看着看着就是说被规范化,上个厕所就要报告,不报告他难受甚至不习惯,这样的人生没有了自我,就像机器一样,没有目标漫无目的,最终他选择了不归路来释放自己的灵魂。瑞德被释放一开始也是如此,但是安迪给了他很好的生活目标“希望”安迪在给瑞德的信中写到:“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

”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安迪排除万难爬出排污管道,脱离监狱重新获得自由,在那一刻,雨水冲刷的不只是身上的污水,也是真正的内心得到重生的喜悦。对心灵自由的向往,永不因希望的升华而消亡。

其中还有几个画面都印证了自由的美好,救赎二字我想就是由此得来吧

其一:安迪敢于出头利用自己所学帮狱警逃税成功,他的要求是为他的伙伴们来几瓶啤酒,喝着冰镇的啤酒享受着屋顶午后的阳光,这个画面简直美极了,让人一瞬间忘却了他们是被判终身监禁的牢犯。

其二:通过自身的优势,混进了图书馆,还是为狱警们做些逃税的事,同时由于他的坚持实现了扩建图书馆,有一段是安迪****的镜头,狱友们听到**脸上的惊喜安迪脸上的安详,仿佛是在自家小院欣赏一般。

安迪作为一个本该不属于监狱的人,没有一天放弃对自由的希望,既然不能获得身体的自由,那么先争取精神上的自由吧,安迪通过连续6年每周写两封信说服了**出资兴建监狱图书馆,狱友们精神上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

忘记世界上有些地方不是被石头包围的,忘记你心中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不能触摸的东西。”

精神上的自由,脏兮兮、生锈的锁链怎能触碰?

光阴荏苒,浮华易逝,岁月在弹指间悄悄流走了。回首如梦的童年,瞻望以后的人生,恍如隔世。我们这一生,难道就不是一个监狱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世界只是一个更大,更具功能的监狱,而我们只是更自由的囚犯,仅此而已。我们从呱呱坠地那天起,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然后该上学了,父母就把我们送上学,该考大学了,父母就不惜一切把我们送上大学,毕业了周围的人又告诉我们应该找份工作,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周围其他人又告诉我们应该结婚了,应该生孩子了,然后我们把我们的孩子扔进我们过去的轨道。我们就活在这个“应该”世界里,一生所有的一切,都是社会决定的,都是体制化的。

有些人看上去活得很成功,但当他们被问及“你童年的梦想实现了吗?”“你小时候最希望长大之后干什么”,他们无言以对。他们的成功似乎仅限于别人眼中的成功,或社会和制度眼中的成功。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安迪杜德兰本来是大有作为的青年银行家,因为一桩**的误判含冤入狱,在狱中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想办法筹建监狱图书馆、改造犯人、甚至每天挖一点隧道并坚持了19年终于把隧道挖通,重获自由。

人生时常都会有些挫折降临,任何人也不例外,面对充满挫折的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生与死,本来是有很明显的分界,但是对于肖申克监狱里面的犯人来说,这条分界好像渐渐模糊了,他们任何行动甚至小便都要经过狱警的批准,被剥夺了大部分的人身自由。“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被体制化的人,被支配的人,和机器人何异呢,和半死人何异呢?

也许他们需要精神上的救赎,而救赎他们的是安迪。

瑞德不一样。他总是说希望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并告诉安迪不要有希望。但我认为瑞德对生活没有希望。他就是不敢有希望。老布就是最好的例子。入狱50年后,他终于活的假释。他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可是结果呢?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变化太大了。他一个人呆在地球上,身边没有亲近的人,这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这一段的时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没有希望的人生,连自己都不忍心过下去。

可是幸好,瑞德还有安迪。如果没有安迪,我毫不怀疑瑞德会跟着老布走。

正如我之前所说,安迪是个聪明人,尤其是在金融领域。所以,他为诺顿洗黑钱,以此来保全自己。可是,安迪又不仅仅只是个聪明人。

所以,他不会一直与诺顿同流合污。决裂的契机终于来临了,在安迪入狱二十年后。

汤米,安迪的学生,知道有人杀害了安迪的妻子和情人,诺顿永远不会放过安迪。所以他杀了汤米,试图把安迪牢牢地绑在船上,但显然,安迪不会让自己沉入黑暗。事实上,他入狱后一直在挖地道,逃跑的时间终于到了。

那雨夜,伴随着雷声,安迪在下水道里爬行。为了今天的自由,他等得太久了。下水道有什么气味?什么都无法阻挡他向往自由的心。

看见安迪终于逃离监狱的那一刻,泪水无声划过我的脸颊,多不容易啊,他终于逃出来了,带着诺顿**的证据,一种快意充斥着心间。无疑,复仇的时刻到了。

看到诺顿脸上平静的假面具终于被撕裂,惊慌在他的脸上一览无余,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不得不选择开枪自杀,直至死亡,他都不知道自己败在了**。看到这里,我有一种终于推倒了反派大boss的解气。

可是,这并不是结局。复仇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曾经跟瑞德说过,希望出狱之后,生活在海边,有一艘自己的船,偶尔出海钓鱼。

他终于做到了。影片结尾,他和瑞德在海边重逢。怀揣着对自由的向往,他终于创造了希望的奇迹,日子还很长,尽管他们已不再年轻,幸福却刚刚来临。

青春,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它代表了人生中最为美丽的一段时光;

青春,是一个深刻的词汇,它诠释着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自由、希望、友谊。

于闲暇时刻读完这篇著作,虽然已过数日,但它带给我的感动却久久未能平复。

故事的主人公—安迪·多弗瑞,以前是个西装革履、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的银行家,自从他被冤指控杀了自己的妻子后,就被判无期徒刑而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实际上并没有杀人犯罪的他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前途与未来就这样被毁于一旦,看似永远无法翻身。

监狱的生活虽不至于使人无法生存,但也足以使人身心俱乏。狱警**地对待囚犯,并用肮脏龌龊的语言辱骂他们,就感觉狱警与囚犯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与狗。狱警们始终见风使舵,压迫欺负那些无力反抗的囚犯。

囚犯并非无力反抗,而是他们“体制性”的放弃反抗—在刚刚进入这种肉体和精神被束缚的体制时,他们曾经像一切刚刚进入肖申克监狱时的菜鸟一样,愤世嫉俗,试图反抗,但他们逐渐发现“反抗等于徒劳”时,就从对体制的反抗逐渐变为对体制的严重依赖。

而安迪却不同,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狱警诺顿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但瑞德明白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安迪确实向往自由,这种自由,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所以他才不顾狱长的恐吓,为监狱所有的人,**意大利歌曲。那首歌曲就如同自由的阳光散在了每一个“被拘禁”人的心里,飘荡在肖申克监狱的上空。人们为这种声音所陶醉,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意义。

但它代表了每一个向往自由的心—它飞越肖申克监狱,奔向远方。

肖克申的救赎观后感 篇5

篇一:《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00]

看过电影之后,对于自由,对于救赎尤为深刻。什么是自由?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用心创造的。不是环境能够约束的,是自己内心希望的。

那个老头悬梁吊起的瞬间,是他走向自己认为的更好的选择方向,不***一切都将是在剥夺着他的自由。

冤案已出,如果你相信命运的定数,是不是在牢中每日不断重复,此生不再有惊奇的出路。一场自我救赎的历程开启,希望真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它可以让生命每天都有热情。

篇二:《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0]

影片中,安迪说:“我想我只有一个选择,汲汲于生,或汲汲于死。” 路上的公交车越来越挤,行人的脚步也越来越急,网上的资讯越来越多…我们都在忙着向前跑,忙到甚至忘了问这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我们的交通越来越发达,我们的交步越来越少,但我们的心是越来越多的东西。有多久没和自己谈谈,有多久没去看一看蓝天,是为生活而生,还是为了死亡而生?

影片结尾,安迪终于用自己的力量越狱,重获自由。人,不能因活着的惯性而活着。我们都不应该是囚徒。我们的心应该获得自由。

篇三:《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0]

说实话这部影片开始时我总以为安迪需要做错什么才应题,因为他要救赎啊,后来我知道我错了,他确实是被误判的并且是如此残酷的误判,他没有去自认为看透这个世界而不做努力的坐下一旁抱怨或者做至少能让自己有一条报复这个世界的理由的事,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救赎。

整20年间他在肖生克监狱做了三次心灵自由的解放,至少让所有人感觉到了自由的那一刻的救赎,他的表现塑造出了一个内心强大、向往自由,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坚毅品质的、一个纯粹的地道美国人。

篇四:《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0]

从鲁布斯说起,他完全是一个被体制化的典型代表,当一个人的身体被禁锢到成自然成生活必然的一部分的时候这就是体制化。最后的出狱他做了非常极端的行为,当身心都得到自由的时候带来给他的是不适应、恐惧,他出狱后的这段时间里面没有一刻是自由的,他看到的所有人都是对他不满的,最后每天如同傀儡一般活着,如同一具没有指引的尸体,其实看到这里我们观众都知道他要自寻短见了。

后来是瑞恩,如果要用体制化来形容的话,那他就是半体制化,他渴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终于去出的时候却已物是人非,如果不是心存希望信守承诺我相信下场也是非常悲剧。

篇五:《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200]

安迪从来没有禁锢过自己,前期的计划,中间的冒险执行,20年如一日,在身体的煎熬精神的折磨时,希望随时都会变成绝望,所有的付出都会白费,包括生命。

我看到的他其实早已突破最牢固的监狱,飞向远方去追寻那个没有记忆的地方,他每天的坚持,艰难度过20年大大小小的磨难,就因为这个虽容易破灭但却美好的希望。

安迪给瑞恩一句话,一个希望,后来安迪的希望成了安迪的承诺,刚好瑞恩缺少一个希望,这个希望是带着安迪,他最好的朋友的承诺的。突然我们想到现在,因为一句话可以给对方希望,如果不是为了自己,至少是为了朋友的承诺而活。这种情感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这种真挚感情电影最后只能定格当时他们相遇的场景来表达,言语那么的单纯。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93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