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水墨画教案 >

水墨画花教案分享

水墨画花教案分享

水墨画花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笔点转的方法画樱桃。

2.耐心添画细节,合理布局。

3.乐意评价同伴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用毛笔画圆的基础。

2.樱桃实物及范画。

3.国画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樱桃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樱桃的外形特征。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樱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

2.教师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讨论画法。

(1)教师:你们觉得这个圆应该怎么画?(幼儿回忆、探索小圆的多种画法,教师提炼总结)

(2)教师: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画出小圆呢?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画的?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3)教师小结:以前我们学过用点画的方法画圆,两笔画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画圆方法——一笔点转法。

3.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基本画法:用大白云蘸赭红色在纸上一笔点转出球体;用小勾线笔蘸浓墨,中锋勾樱桃柄、点果脐(注意樱桃柄的方向要有变化);若画面中有很多樱桃,应适当注意疏密关系。

4.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发表评价意见。

教师: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水墨画花教案(篇2)

教师:搜集“创意”的故事:《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准备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

1.出示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产品的广告,让学生对“创意”有所感知,随后谈谈自己对“创意”的理解。

3.了解作者毕淑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毕淑敏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1.通过抽读生字、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联系生活积累,让生谈谈自己对“异想天开”“奢谈”“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气馁”等词语的理解。

4.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2)你能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吗?(起因:1~6段;经过:5~19段;结果:20段。)

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从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儿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勇敢)。

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儿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

(2)面对儿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亲是何种态度,她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母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件事不过又是儿子的异想天开,因为母亲认为像这样的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还得有钱。)

2.母亲与儿子的不同看法,导致母子之间发生了争论。让学生自读事情的经过部分,找出儿子与母亲的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并能批注在课文旁边。(板书:三次争论)

何为“创意”

引导学生填表,相机理解课文。

(1)第1次争论。

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

②从母亲、儿子的观点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的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想法。

③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儿子勇敢?

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满信心。

(2)第2次争论。

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

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出儿子的创意,借机体会“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说说你觉得儿子的创意如何?(儿子的创意的确很有新意,从儿子具体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儿子的创意很具体,并不是随便的胡思乱想。)

③这一部分里你能看到儿子的勇敢、自信吗?(儿子能在母亲一次次的怀疑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的。)

(3)分角色朗读第3次争论,找出各自的观点、想法。

第3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在此体会“遐想”与“瞎想”的区别。

总结:从两人三次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创意含义与儿子迥然不同,你能谈谈二人眼里创意不同的含义吗?如,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

3?在母亲与儿子的三次争论中,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母亲对儿子能力的怀疑、不信任;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面对阻挠毫不言弃。)

4?正是儿子的敢于创造,勇于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获得了成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母亲又会怎么想?她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试着写写。

1.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创意”是否有了新的感知?其实“创意”并不难,它存在于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身上。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师也相机讲《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等故事。

2.学了本课,听了这些故事,你的脑海里是否也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呢?有什么创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呢?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

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西师大:《儿子的创意》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水墨画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解读与提示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识字与写字教学:“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 关于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水墨画花教案(篇4)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水墨画花教案(篇5)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学习作者利用环境描写侧面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方法。

1?《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面对种种艰难困苦,面对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红色大军在极其险峻的地带迂回穿插,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雪山,感受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感受。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读课文第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引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红军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汇报勾画的内容。

3?这样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面对险恶的环境,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3、4段。

(一)学习第5段。

1?红军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红军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引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过渡:雪山无情,人有情;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读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第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读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西师大版《翻越大雪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水墨画花教案(篇6)

夏天的一个早晨,小猴子到兔妈妈家去做客,兔妈妈到果园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给小猴子吃,小猴子吃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以后觉得非常好吃。

第二天,小猴又想吃兔妈妈的桃子了,馋得口水直流,于是再次到兔妈妈家,撒慌说:“小山羊很想吃您家的桃子,您也给他一篮吧!”然后兔妈妈大方地又给小猴子一篮,但是这次小猴子拿回家后,吃了一点也不开心。

过了几天,兔妈妈在市场里碰到了小山羊,于是就问:“小山羊,我家的桃子好不好吃呀?”小山羊说:“我不爱吃桃,我爱吃鲜嫩地青草,我根本没吃过你家的桃子,什么味道也不知道。”兔妈妈听了,才知道小猴子在撒谎,很生气!

等小猴子又一次来到兔妈妈家的时候,兔妈妈狠狠地批评了小猴子,并教育了他,说:“你要吃桃子,我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说谎呀!”小猴子也知道了错误,向兔妈妈道了歉。于是兔妈妈和小猴子一起来到了果园里,摘了满满的一篮桃子送给了小猴子,小猴子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水墨画花教案(篇7)

安排一课时。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的光线和色彩的,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景色和劳动者的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文章所描绘的是一幅幅流动的着的画面。教学时要学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的推移,画面了怎样的,又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还要学生展开联想,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一、介绍写作背景。

1962年春3月,著名作家峻青回到了的家乡--胶东半岛上小小的山村。可爱的家乡山水,老革命地的光荣历史,牵动着作家的思绪。作者以美丽的山水为背景,用动人的景色作衬托,写成一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散文作品。《海滨仲夏夜》-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本文写的是海滨城市--威海的夏夜景色。

二、初读课文,要求:(一)课文内容;(二)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读后出示小黑板或投影幻灯片,检查字词情况。

2.提问:仲夏是时候?课文都描写了海滨仲夏哪些景物?

提示:对此问的回答,不必强求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做答。

提示:此练习目的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练习的过程户,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推移画面的。

练习及答案:

1.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组画面(4-7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3.组画面(8-12段):描绘从月色至夜深这段里月光下海滨沙滩的美景和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的。作者时空的顺序,为描绘了一幅幅幽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自在舒畅,情感是全文的线索。

四、研读课文1--3段,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再现景物特点。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

: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所的作用是;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参考答案: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出晚霞的艳丽,另一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2)比喻句: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启明星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就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了启明星的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肃穆的感觉。高远辽阔的天空,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是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

作用: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写美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做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请从4--12段再找两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2)比喻句: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5.小结:文学需要联想,联想散文尤为。本文联想,而且贵在自然,比喻精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切联想,又借助比喻的修辞格来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人胜。

6.训练联想能力,练习造比喻句。

提示: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的联想,练习造比喻句。

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把握的推移,画面的及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人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握的推移,画面的。

1)要求学生圈出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2)要求学生圈出霞光和色彩的词句。:“简直就像-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

色彩:“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背诵程度如何,都鼓励。

4.全班齐背诵。

六、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朗读全文。

2.读了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你觉得“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前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3.小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描绘了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不禁产生向往之情。这要一点是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的美,这无不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

[西师大:《故乡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

精选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13篇


这篇文章是有关“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精华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创新和变革。想获取更多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关注公众号: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每日免费领取教学教辅资料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林中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5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四、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6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7

一、朗读诗歌,引入课文。

师:童年的生活丰富美好,让人留恋,于是世上出现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儿童诗?

生:朗读自己知道的儿童诗,或背诵其中一两句,或说出诗歌的名字。

师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师: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的话,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师: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3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第一首儿童诗,边读边感受,在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把最令你神往的愿望多读几遍,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读的过程中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

(2)我把脚丫接在柳树上,伸进土里,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后,可以干些什么?

(3)“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

(4) “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5)“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师:那文中的“我”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师:在这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柳条吐絮,风筝飘扬的日子里,“我”坐在绿绿的草地上萌发了一连串的感想,那你能否把这种诗串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了,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生:配乐朗读。

师: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和前句诗格格不入,表现“我”是怎样沉迷相像中的,把想象当现实增加诗的情趣。

师:你们也想试试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生: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师:再来读读读文,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节奏。

三、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再来读一读,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师:那你能否给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师:请你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生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师:“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四、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师: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师: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生互相交流习作,相互评价、修改。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后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8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9

说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说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说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说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3、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1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1、补充采蜜本。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2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2课时

第一课时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篇13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童年的水墨画》:

(1)简简单单的诗句却给我们展示了三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这都归功于作家那富有动感的语言。请你再读读诗,画出诗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读,说说你的感受。

(2)欣赏交流佳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1、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⑴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⑶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⑷学生质疑,释疑。

3、赏析诗句:

⑴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⑵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⑶感情朗读。

4、鉴赏写法:

⑴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交流感悟。

⑶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⑷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⑸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五、我们来作诗。

1、同学们,我们读了诗,赏了诗,还诵了诗,那么,何不让我们自己创作一首诗呢?

六、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老师有幸当了同学们的知音,分享大家童年生活的美好。是啊,童年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然而,童年生活又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水墨画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教案和课件的制作应该能够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以下是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搜集的与“水墨画课件”有关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让更多人受益于我们的知识分享!

水墨画课件 篇1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及反思《水墨画紫藤》

活动目标:

1、听音乐用浓墨、淡墨画出粗细不同的流畅线条。

2、继续练习手指点画花骨朵,能仔细地画出花蔓。

3、体验水墨画、合作画的乐趣。

活动过程:

1、教师逐一介绍宣纸、墨、浓墨、淡墨、毛笔。示范听音乐带着毛笔在宣纸上散步,提醒:音乐停,毛笔就休息。

2、幼儿听音乐画粗细不同的线条。

3、教师示范画紫藤花:观察线条,像什么?(出示紫藤背景图)像我们幼儿园里的紫藤条。

春天到了,紫藤花开放了。紫藤花是什么样子的?(紫藤花一串串的,远远看过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走近了仔细看,紫藤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些紫色一样吗?(淡紫、深紫)这一串串、有深有浅的紫藤花是怎么排列的?(左右)

教师示范:手指亲亲紫颜料,一朵两朵三四朵。亲亲淡紫一二三,亲亲深紫一二三,我的紫藤花开啦。黑笔轻轻画花蔓,细细长长点一点,紫藤花开一串串。

4、藏起浓墨和淡墨,拿出调色盘,幼儿点画紫藤花。

5、展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

6、一起欣赏欣赏画家笔下的紫藤。

《紫藤小猫》、《紫藤金鱼》,教师小结: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教学反思:

1、玩

我们印象中的水墨画一定是有画家的风范,有一定的用笔技能,但是这样的画孩子掌握起来不那么容易。

那么是否可以在玩中习得技能,在玩中不知觉地完成作品呢?于是我尝试让孩子带笔散步、手指点画紫藤花,在玩中用最简单的方法享受到水墨画的成功。如,点画紫藤花,运用了儿歌,轻松化解了紫藤花左右的排列及花蔓的画法。

2、巧

两人组图:体验到合作构图的特别长处及乐趣。两人一起画线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点画紫藤,错落有致。

多元化组合:语言简洁明了,赋予美的语句,并配以音乐,小提琴协奏曲流畅的乐句,班得瑞纯音乐的纯净,在这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画画,那是美的享受。

经验的逐层递加:活动环节清晰,逐步提高孩子画的技能。如,带着毛笔散步,在宣纸上留下线条,紧接着欣赏紫藤花、点画紫藤花,再欣赏大画家笔下的紫藤,看似简单,但是是老师的用心,旨在欣赏中让孩子感受到静静的画面添上少许小生灵意就显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了。

我们要善于让孩子发现自己无意中创作出来的东西居然这么美,并在这样的一种美中享受和体验成功的乐趣。

3、美

活动中的教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艺术的美。

如,活动结束的评价,让孩子将作品在展板上一一展示,虽说只是贴了几个字:又见紫藤花开,但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让孩子更能体验到作品的美。

特别是美术活动中的教具,我们要用心设计,无一不显示出它的艺术美,从而让孩子享受艺术美。

水墨画课件 篇2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的情趣。

3.加深幼儿对夏天的认识。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①毛笔、宣纸、颜料、擦手巾;②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图片四幅。

2.知识准备:布置幼儿平时注意观察夏天的景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启发性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夏天的认识和感受,萌发幼儿进行“美丽的夏天”主题画的创作愿望。

1.引导幼儿讲出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

2.丰富幼儿关于夏季的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四幅不同特点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掌握主题画的画面安排及色彩运用的方法,并能大胆用水墨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绘画。

2.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进行主题绘画;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3.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讲述,要求讲得有顺序,较完整。

(1)请幼儿为自己的画命名。

(2)两人一起互相讲述画面。

(3)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挂在活动室四周,给幼儿欣赏。

2.请幼儿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3.教师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像力丰富等方面进行讲评。

4.幼儿随音乐做轻松活动,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富有创意的美术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水墨画的特点,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式,体验创作水墨画的乐趣。

水墨画课件 篇3

水墨画鱼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鱼的基本知识与特征,学习水墨画鱼的表现方法。

2.欣赏分析鱼不同的水墨表现技巧与方法,运用水墨的方式进行表现。

3.在笔情墨趣中,发现水墨魅力,体验水墨意趣,大胆地亲近水墨,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艺术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第四册《水墨游戏》让学生了解了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型练习。《水墨画鱼》要求学生在之前基础上,主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鱼,了解鱼的基本知识与特征,欣赏分析画家作品的水墨表现技巧与方法,用水墨创作出具有情趣的画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欣赏、了解、掌握祖国传统水墨画的特性及表现力,感受水墨画独特的韵味之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欣赏、分析、认知鱼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用水墨的技巧与方法来表现鱼。

难点:探究水墨表现方法,用水墨创作出具有情趣的画面。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汁、宣纸、笔洗、调色盘、毛毡等水墨画工具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及常规的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感知特征。

(1)请学生猜一猜鱼的谜语,感受鱼的外形特征。

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打一动物)

(2)请学生说说了解哪些鱼的知识,交流鱼的种类、鱼的结构等。

(3)教师实物展示鱼,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交流感受。

2.分析探究,示范引领。

(l)分析鱼的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要画鱼,先要了解鱼的基本特征。无论鱼的外形怎样变化,它的基本特征都是一致的。教师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鱼的基本特征。鱼的结构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头上有嘴、眼睛、鳃;身上有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布满鳞片。

(2)欣赏齐白石水墨作品《年年有余》,并分析其所用的表现方法。

(3)教师示范水墨鲢鱼的画法。

①用有变化的墨色以侧锋画鱼的背部。

②中锋为主,墨线勾形,侧锋画鱼鳍。

③浓墨点眼睛,勾画鳍里的刺,题款,完成画面。

(4)请学生讲解小鱼的画法步骤和笔墨技法。

(5)师生共同探究墨破色的画法,教师作局部示范。

3.掌握方法,尝试体验。

(1)出示鲢鱼的画法步骤图,学生用水墨进行表现,体现出笔趣、墨趣、水趣、情趣。

(2)学生进行绘画表现,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笔墨的使用、画面的安排。

4.作品欣赏,鼓励创新。

(1)欣赏同龄人作品不同的表现方法,感知用笔用墨。学生通过借鉴、启发,敢于对老师的范画、对别人的画法有所探究、创新。

(2)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大胆表现,能画出自己心中的鱼。

5.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采用师生互评的方式围绕笔趣、墨趣、水趣、。隋趣,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新的发现。

(2)课后去搜集鱼的水墨作品进行欣赏与临摹,尝试用不同表现方法进行体验。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鱼的形象,感受鱼的美,知道鱼的寓意。再通过复习、演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再让学生欣赏大师的范画,让学生感受用中国画形式表现出来的鱼的美感,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同学就跃跃欲试起来。

水墨画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画画树木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树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此课中教材以水墨的眼光,引领学生感受水墨的表现力,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画出树木的最美姿态,体验水墨创作的乐趣。

学情情况: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敢于大胆表达,形象思维活跃,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学习兴趣浓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欣赏水平有限,且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对水墨画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意境之美了解不多,也为本课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教师准备:

毛笔(狼毫、羊毫)、墨汁、各类宣纸或毛边纸等、中国画颜料、调色盘、毛毡、笔洗、抹布、镇纸、PPT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并学会用合适的笔墨表现树木。完成一副以树为题材且有水墨韵味的水墨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体验、讨论、游戏等活动,进一步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并通过各类活动提升学生水墨的眼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水墨的独特绘画语言,体会中国水墨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毛笔的粗线细线、浓墨淡墨、枯笔湿笔来画树。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水墨的独特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画出树木的姿态和精神。

2. 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并展示笔墨效果较丰富的作业。

注意:教师选择效果不同的作业进行展示,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笔墨异同。根据不同的学情,也可提出行笔中锋、侧锋的问题。

3.PPT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设置问题:仔细观察这些墨点、墨线和墨块,说说怎样画的?

注意:本环节可以根据学情不同,安排不同难度的导入环节,如果学情基础较好的学校,本环节采用出示笔墨作业展示提问,复习笔墨基本知识的方法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1.PPT课件出示:

你能用这些“笔墨”画一棵树吗?

2.学生尝试笔墨练习,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注意:教师有意识选择典型作品,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讨论对这些作品的直观感受,对自己的作品是否满意?学生自评互评,引发思考。教师根据生成,抓住重点,适时启发导入揭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2个练习,导入新课。第一个笔墨练习,复习水墨基本笔墨。熟悉学情。第二个练习,尝试水墨画工具画树,并引导启发学生,表现好水墨画树,必须要通过良好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想一想:

1.PPT课件出示:【树完整图片】——【水墨画树图片】(动画演示)

2.揭示课题“水墨画树”,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局部图片——完整图片——水墨画树的动态演示,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感知,培养良好细致的观察方法。

3.提问:掌握【树的结构】和【笔墨技法】,要画出生动的水墨树,还需要什么?

4.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板书。

注意:本环节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硬件设施和不同的学情,可以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基础较差的班级可以利用导入环节多观察现实树木图片,同时设计恰当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表现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入学生尝试作业,直观观察,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出示问题:

用一个词来表述欣赏这幅画的感受。

画家分别用了哪些笔墨来表现树的各个部分?

师生互动讨论,简介画家,教师板书。

2. 出示:【图1】和【图2】师生互动,对比欣赏,发现笔墨之美。

比一比不同之处?

【图1】和【图2】给人感受?

3.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图1】和【图2】的直观比对,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画家如何用水墨的眼光观察表现树。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如何用水墨的眼光和表现方法来画水墨画树。

设置问题:

枝干、树叶、树皮用什么笔墨?

树皮的纹理怎样表现?

2. 学生边欣赏,边回答问题,师生互动。

对比欣赏。

3.出示【图3】和【图4】,欣赏比较,并回答问题。

5.师生互动,简介画家。

6.教师小结:同样是画树,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呈现不同的树最美的姿态。枯笔勾勒可以画出树的苍劲,水墨淋漓可以画出树的茂密。

注意:本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视频简介,也可根据学情,布置学生课件了解各个画家的简单生平,上课时请同学互相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层层递进,体验、探寻画家面对树木如何取舍,表现出富于美感的树。通过系列作品(大师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观察、比较,学会用不同的笔墨表现不同的树木。

探寻古画:

1.PPT课件出示【图5】及其简介,学生欣赏,观察并回答问题。

【图5】壁画 魏晋 这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仔细描绘树木的绘画原迹!

注意:教师示范时,一定要关注和学生互动交流,关注生成。

1. 学生观察讨论,评一评老师的画,有建议吗?

注意:根据学情,还可鼓励学生帮老师修改,关注构图、树干的质感(皴法),树枝的穿插等。

2. 教师小结小窍门,并板书。

(1)先从主干或大枝条画起,再添加小枝条和树叶,这样更容易表现。

(2)细线勾画枝干、树叶,再染上淡墨和色彩,会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4.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或演示。

注意:本环节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示范,既可以在学生作品上进行添加,也可以根据情况多示范些树干的画法。教师通过设置观察、比较、示范、互动讨论等活动,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探寻表现树木的笔墨技法。并在演示环节,解决笔墨技法中较难的部分,教学时,要关注学生课堂生成及其师生之间互动,灵活教学。

水墨画课件 篇5

小班水墨画《草莓》教案

引言:

水墨画以其简洁、淡雅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绘画的瑰宝。在小班学生的视野中,水墨画也是一种神秘而吸引人的艺术形式。本教案以小班学生为核心,以《草莓》为主题,通过具体的绘画教学步骤和学习活动,带领学生感受水墨画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和魅力。

2. 学习绘画草莓的基本技巧,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二、教学准备:

1. 水墨画草莓的范例作品,让学生参考。

2. 感受草莓的材料:新鲜的草莓、摆放草莓的盘子。

3. 绘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水杯和水洗刷子的容器。

4. 艺术装饰品:用于布置教室,营造艺术氛围。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活动(10分钟):

教师用范例作品引起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通过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草莓的印象和感受。

2. 感受草莓(10分钟):

老师将新鲜的草莓摆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触摸草莓,并引导学生描述草莓的外观特点和味道。

3. 感受水墨画(10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水墨画草莓的范例作品,并解释水墨画的特点,如简洁、含蓄、意境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画给他们的感觉。

4. 绘画技巧教学(20分钟):

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用具,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毛笔、墨汁和宣纸。然后,亲自示范如何绘画草莓的轮廓线和过渡阴影。

5. 学生绘画实践(3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尽可能准确地绘画出草莓的外形和纹理。

6. 学生交流和展示(15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互相观赏和评价彼此的绘画成果。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 活动总结(5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水墨画草莓的特点和绘画技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尝试更多水墨画的主题。

四、教学活动设计:

1. 绘画比赛:让学生以草莓为主题,进行绘画比赛,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绘画技巧。

2. 制作水墨画贺卡:学生将自己绘画的草莓转化为贺卡,送给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传递美好的祝福。

3. 水墨画展览:在教室或学校的艺术墙上,组织学生共同展示水墨画草莓的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结语:

小班水墨画《草莓》教案通过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和魅力,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通过绘画草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水墨画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3段,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3段,积累优美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水墨画:水墨画是一种绘画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和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和花鸟,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2.我能正确流利的大声把课文读一遍。(别忘了做笔记哦。读正确,流利了吗,再来一遍吧)

我会把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工整的写三遍并选择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3 这幅水墨画指的是什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呢?“水墨画”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散漫: 黄梅:

采撷: 倘佯:

咀嚼: 溢:

5 小组内大声齐读课文(整齐、正确、流利),说说课文各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二 问题交流(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组长监督,看看那组讨论交流最有效)

1.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内容。 2.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不懂的问题,请请教你的同学吧。 三.展示提升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听写,其余的再本子上写。 2.把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或者不懂的问题磨和同学分享分享吧。 四 巩固达标

1.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

2.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背诵课文2,3段。

3.收集有关菱角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

一 自主学习

1、主动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有关菱角的资料。

2、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识菱塘。

(1)在作者的眼中,长满菱角的池塘是什么样的,能用文中 词语概括.。

(2)本段中 用的好,表现了 的状态,能换成其它字吗?

(3)本段写出菱塘 、 、 的美。

3、精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水墨画之美。

(1)小组内齐读2-4自然段,作者是按照 顺序描写“水墨画”的美的。从那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来?

(2)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 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疏疏朗朗”的意思 说明 你还能用来 、 形容此时菱叶的状态。

B 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是 。 、 、 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么,为什么? 菱叶的变化不止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形态上,此时的菱叶是什么样子的? 。 表明菱叶很大;“支菱”即挺着,竖着说明菱叶精神 ; 、 描写了菱花的美丽、幽香。

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个“ ”,

一个“ ”字,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小组内请一位同学演示采菱女的动作)。

孩子们得到菱角后为什么会欢天喜地?

(3)采菱在家乡是一个普遍现象吗?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的诱惑你了”该句用了 修辞手法写出了 。 突出了菱角浓郁的香气和吸引人的特点。

4 感受故乡的美

(1)作者想象自己加入了采菱的队伍,边采菱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啊?闭上眼想象自己在菱间倘佯的场景吧!

5 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尝试背诵)。

二 问题交流(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组长监督,看看那组讨论交流最有效)

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内容。重点是有争议的问题。

2、把你还有的新疑问向你的伙伴请教吧@

四.展示提升

展示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四 巩固达标

1、背诵全文。

2、再次积累文中优美的字、词、句、段。

3、完成同步练习册。

水墨画课件 篇7

一、朗读诗歌,引入课文。

师:童年的生活丰富美好,让人留恋,于是世上出现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诗歌。你知道哪些儿童诗?

生:朗读自己知道的儿童诗,或背诵其中一两句,或说出诗歌的名字。

师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师: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的话,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师: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3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朗读第一首儿童诗,边读边感受,在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把最令你神往的愿望多读几遍,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在读的过程中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

(2)我把脚丫接在柳树上,伸进土里,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后,可以干些什么?

(3)“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

(4) “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还会变成什么?(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5)“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师:那文中的“我”又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师:在这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柳条吐絮,风筝飘扬的日子里,“我”坐在绿绿的草地上萌发了一连串的感想,那你能否把这种诗串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意境了,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生:配乐朗读。

师:我被你的朗读陶醉了。“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

生:和前句诗格格不入,表现“我”是怎样沉迷相像中的,把想象当现实增加诗的情趣。

师:你们也想试试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生: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师:再来读读读文,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节奏。

三、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首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师: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师:再来读一读,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师:那你能否给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

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生: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生: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师:对,就这样边读边想象,你才能真正地走进诗境。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生: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这里有绿色的柳树,有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并且有红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多美的画面啊!

生: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师: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师:请你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生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师:“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四、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师: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师: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生互相交流习作,相互评价、修改。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后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水墨画课件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水粉颜料和毛笔进行简单的装饰画创作。

2、启发幼儿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初步的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件用白纸做的大背心、展示板、范例、盛有各色颜料的杯子若干个、毛笔人手一支。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伴随欢快的音乐进入活动室。

二、活动进行:

1、请三至四名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身上的衣服,其他小朋友欣赏。

教师与幼儿自由交谈:这几个小朋友的衣服好看么?为什么?小朋友今天穿得是什么衣服?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衣服变得更美丽?

2、启发幼儿想出各种方法把自己的衣服打扮得更漂亮。

3、参观服装展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说说它们的漂亮之处。

4、出示用白纸做的大背心,幼儿试穿。教师尝试作画,幼儿仔细观察并说出教师做画的方法。

5、鼓励幼儿自由创作装饰自己背心的正面,教师作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不要将颜料弄撒。

6、教师提出问题:背心的正面画好了,背面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小朋友之间相互帮助作画)

7、幼儿作画,教师随即指导帮助幼儿,发现好的方法及作品及时表扬。

三、活动结束:

1、先请幼儿进行互评,然后教师简要讲评幼儿作画情况。

2、听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时装表演。

活动延伸:带领幼儿到其他班级,为小朋友进行时装表演。

水墨画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印画螃蟹的背壳,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

2、再用色笔添画各种动态的螃蟹。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红、蓝水粉颜料若干份,笔、幼儿用纸、抹布。

活动过程:

1.做水底动物动作。

(1)教师示范做动作,幼儿观看猜是什么动物。

2.教师出示范画并讲解示范。

(1)示范用手指蘸颜料,在纸上摁一下,成螃蟹的背壳。

(2)然后用水彩笔添画腿和大钳(鼓励幼儿变换腿和大钳的方向,画出不

同动态的螃蟹)。

(3)最后添画。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画出几种不同的形态,启发自编情节,边讲边画,激发幼儿

的兴趣和创造性。

(2)提醒幼儿保持桌面、地面和画面的清洁。"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幼儿互相欣赏各自的作品,并结合图画自己编故事。

活动反思:

活动中,幼儿对于手掌印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手掌如何重叠按印出螃蟹,这也是活动中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我只是直白的交给孩子绘画的方法,而没有让他们去讨论去发现,虽然我着重讲解了这一点,但个别孩子还是未能很好的理解,通过这一次活动,我发现本班幼儿在动手能力方面,还要加强。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分享七篇)


一看日历都到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们可以准备一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能更好地安排新学期教学,让效率更加高,是否在为写学科教学计划而焦虑呢?趣祝福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如何写学科教学计划的技巧和建议”,请带着开放的心态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1)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背景及目标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同时,随着泥土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手工艺术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艺术。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水墨画,本课程将介绍水墨画的基础知识、技巧和创作方法。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习者将可提升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

1. 基础理论知识:讲解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包括水墨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分类等。

2. 画材与工具的选用:介绍常用的水墨画工具、画材的选购与使用方法。

3.线条结构的讲解:介绍水墨画中的线条结构,包括笔法、线条的粗细、纹理、透视等。

4.色彩运用的技巧:介绍水墨画中的色彩运用技巧,包括色彩的搭配、调配、层次关系,以及如何利用灰色调和明暗均衡,营造出神韵十足的画面。

5.组图感知:讲解水墨画组图的构图法则、透视原理等,让学习者从组图的角度来深入掌握水墨画的创作技巧。

6.实战创作教学: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幅水墨画作品,并进行赏析和点评。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采用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将参与到课堂中的学习和练习中,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分掌握水墨画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例分析、实现演示、创作指导、课堂互动等。

四、教学评估

1. 考试评估:即学习者在课堂中完成的考试测评,主要考察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试评估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测试、画材和工具的选用、线条结构的讲解、色彩运用的技巧,组图感知等。

2. 实践评估:学习者将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收获和不足。教师将对学习者的作品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造型、色彩、构图、灵动和神韵等方面。

五、教学团队

本课程教师团队由有丰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华语文化传播背景背景或文化研究经验的艺术教师、文化学者、经验丰富的水墨画家等所组成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将按照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共同进行课程教学与指导,保证教学质量,让学习者真正受益。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2)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背景

水墨画是中国绝世的艺术形式,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水墨画的美学风格追求意境、意趣、气质和神韵,讲求“墨境有神,墨趣自然”。水墨画强调笔墨之美,独具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是艺术界和文化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髓和水墨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自信和成长。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练习

1. 水墨画材料的准备与保养;

2. 各类线条练习;

3. 不同墨色的练习;

4. 四君子画法;

5. 传统花鸟画法。

第二部分:创意实践

1. 创意思维,结合文化内涵进行创作;

2. 选题创作,了解题材内容;

3. 教师辅导,开展互相评价和展示。

(二)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操机会;

2.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艺术表达能力;

3. 以实践为主,以创新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4. 以展示和反思为主要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创作过程及优缺点。

四、教学时序安排

第一周:了解水墨画材料及其保养;了解各类线条练习、不同墨色的练习;进行线条练习和墨色练习。

第二周:讲解四君子画法和花鸟画法,进行四君子画法和花鸟画法的练习。

第三周:学习创意思维方法,组织学生小组进行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第四周:让学生选择创作主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创作。

第五周:编排展览,让学生对展览进行科学地布置和安排,同时作品要求有气质,与展览主题相符。

第六周:教师和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同时进行成果展示,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运用教学效果反馈、工作成果反馈、学生反馈三种反馈方式。

1. 教学效果反馈:

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反馈内容,通过作业和创作实践进行评估。

2. 工作成果反馈:

利用学生创作实践所获荣誉、展览效果等作为反馈依据。

3. 学生反馈:

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学生的体验与反馈,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意见。

六、教学资源

1.教学设施:教学画室配有各种主题背景布置、多媒体投影、讲解摆件、相关字画书法展区等;

2. 授课教材:含有中国经典水墨画作品的画册和教材,且融入了现代艺术思维,将其融入水墨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习工具:包括各种专业画笔,油墨纸等,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师资和管理

1.教学师资:合格的水墨画教师。教学师资应具备教学能力,拥有相关资格和经验,以及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教学理念;

2. 管理管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做好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等工作,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全体学生顺利完成一学期的学习。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3)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巧,了解水墨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内容:

1.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线描、洒染、点染、皴擦、铺叠等;

3.学习水墨画的构图、色彩、形式等基本要素;

4.通过实践创造性地运用水墨画技法和要素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

5.欣赏名家作品,了解各种水墨画风格;

6.组织合适的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教师提供基本技法和要素知识,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班级集体制作或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4.带领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探究各种水墨画风格;

5.组织合适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考核标准:

1.课堂表现:课堂积极参与能力、作品质量、作品数量;

2.课外作业:按时完成作业,作品质量;

3.期中考核:综合素质测评;

4.期末考核:闭卷考试。

五、教学计划:

第一周:介绍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第二周:线描和洒染的技法及其应用;

第三周:点染和皴擦技法及其应用;

第四周:水墨画的构图、色彩、形式等基本要素;

第五周-第七周:学生结合基础技法和要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第八周:欣赏名家作品,探究各种水墨画风格;

第九周:学生结合欣赏和探究,创作出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品;

第十周: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和巩固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资料:

1.《水墨画基础》;

2.名家作品集。

七、总结: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珍贵遗产,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本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全面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巧和要素知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培养一批优秀的水墨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4)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简介

水墨课程是一门传统艺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精髓,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历史、文化和技法。

2.学习水墨画的基本技巧,掌握线条、墨色、结构、构图和光影的表现方法。

3.掌握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如“写意”、“工笔”等。

4.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5.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

1.水墨画的历史、文化和技法介绍。

2.水墨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线条、墨色、结构、构图和光影的表现方法。

3.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如“写意”、“工笔”等。

4.素描、拓印、速写等练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绘画能力。

5.水墨画的创意设计,学习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创意作品。

四、教学方法

1.讲授和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知识、技法和表现手法。

2.练习和实践。学生通过素描、拓印、速写等练习,反复磨练基本绘画技巧和表现能力。

3.讨论和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课外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

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练习成果和实践作品等。

2.考试成绩。包括测验、作品评比等。

3.综合评价。综合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共30学时,每周2小时,共15周。

七、教学后期安排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展览。

2.开展课程分享和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创作经验和心得。

3.定期组织评比和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艺术表现力。

总之,本水墨课程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传统艺术课程,涉及到水墨画的历史、文化和技法介绍、基本构成要素、表现手法、绘画练习和创意设计等多个方面,注重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期待着这门课程的开展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5)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

2.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激发孩子对文化的探索和对艺术的热爱。

3.引导孩子体验艺术、分享美的乐趣,与同学共同创作,增强合作意识。

4.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5.通过水墨课程的学习,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个性,让孩子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汲取别人的好的想法,学会欣赏和批判。

二、教学内容

1.基础课程

(1)认识水墨的基础知识,如笔、墨、纸、硬笔、软笔等。

(2)提升孩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性理解,如儒释道、文人墨客等。

(3)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笔画练习,有序、有节奏地练习笔画,锻炼孩子的细致耐心和毅力。

(5)水墨画题材的绘制,学习中国传统画法,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2.创意课程

(1)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学习他们的作品和风格,并通过仿写和改编,进行创作和表达。

(2)沙画、潮流画等现代彩绘与水墨的结合,启发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3)开展主题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孩子发挥在课堂上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

三、教学活动

1.热身活动

(1)学生用传统文房四宝书写自己的名字。

(2)展示各类书画作品,引导孩子感受书画艺术的美感。

(3)开展简单的边框练习,让孩子感受线条的魅力。

2.主题授课

(1)讲解水墨的基础知识。

(2)展示各类水墨画作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

(3)带领学生进行笔画练习,让学生对轻重、深浅、粗细等笔法有了全面感知。

(4)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笔法的基础上,进行古画的仿写。

3.创意活动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及其风格进行研究,学生在此基础上绘制自己的创作。

(2)通过欣赏和反思,让学生对于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书画练习笔画、线条结构做到了比较扎实,能应用于后续的创作。

2.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创作,有组织地完成了共同作品,充分表现出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学生在创意课程中表现出了创意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同时表现出了学生应用文化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教学评价应以综合评价为主,可以采用现金评价、作品评价和项目跟踪评价等多种方式来开展。

五、教学方案的实施与质量控制

1.教学方案的实施

(1)明确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掌握,从具体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墨技巧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创造亲和而多元的教学氛围。

(2)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小组讨论、生动形象的课堂展示等。

(3)引导学生在每一次探究中,发现个人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性思维。

2.质量控制

(1)教师自我的把控。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坚持训练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建立严密的提问机制,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2)学生评价体系。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利用学生评价体系来反馈教学效果。反馈及时,课程质量得以控制和改进。

(3)教学资源的丰富。通过电子设备或传统工具,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发和创新各种授课内容,让学生在多方面学习中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促进课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结语

整体而言,水墨课程教学计划中要注重审美教育与文化探索,以增强学生的前瞻性思维,给学生带来学科超越的思维变化。同时还要体现出科学教育的特点,即循序渐进、结构体系完整、理论联系实际。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6)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引言: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水墨画越来越走向民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使得水墨画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水墨画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艺术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受益。

二、教学内容

1、水墨画的基本概述:包括水墨画的历史沿革、分类、艺术特点等。

2、水墨画的基本技法:主要包括诸如"破墨"、"点染"、"写意"、"皴法"等。

3、水墨画的基本素描:诸如"树木"、"山水"、"花鸟"等。

4、水墨画的创作:指导学生进行水墨画的创作,既可以按照老师给出的题材进行创作,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选素材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

1、讲解教学:老师向学生讲解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进行实物演示和示范,让学生全面了解水墨画。

2、放手创作:老师在讲解后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以其兴趣和独特性为基础进行创作。

3、集体研究:老师在放手创作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和互相学习。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前、课后的作业评价、作品展示和学生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水墨画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个人作品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集展示、学生答辩和评分等。

五、教学安排

1、开班前:召集学生和家长进行开家长会,向其介绍水墨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标准,同时做好开班典礼的准备工作,宣传水墨画课程的重要性。

2、课程设置:水墨课程安排为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共计16次课程。

3、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前4次课):教学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学会水墨画的基本技法。

第二阶段(中间8次课):让学生进行集体或个人创作,并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后4次课):重点强化学生技巧运用和创作思路的教育,最终完成合作或个人作品展示。

4、课程结束:开展水墨画作品展示和评价活动,为每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为学生迈向艺术世界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教学保障

1、师资力量保障:选聘经验丰富、热爱艺术和教育事业的教师担任本课程的讲师。

2、教学设备保障:水墨画课程所需的教学辅助设备、绘画材料及工具,由学校统一提供。

3、学生素材保障: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所需的素材和材料可以通过学校采购或者学生自行购买。

4、场地保障:本课程的教学场地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就地取材。

结语: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通过本水墨课程的教学,学生将会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学会水墨画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造力,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素养,逐渐培养出人才及各个方面的上才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让学生更好地投身社会,做出贡献。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篇7)

水墨课程教学计划

1. 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学员在水墨画领域获得更多的技艺和知识,提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学员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思考空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掌握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水墨画表现手法,如写意、工笔、洛神赋、山水、花鸟、人物、风景等。同时,学员也将学到大师的作品和技巧,并且通过不断调整比例和构图的技巧来加强其水墨画的表现能力。

2. 课程设置

本课程总共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两个月的教学,共六个月。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第一阶段:水墨画基础技法与颜料运用

第1-4周:水墨画基础线描和笔触技法

第5-8周:水墨画基础色彩和阴影技法

第9-12周:水墨画基础比例和构图技法

第13-16周:颜料运用和纸张选择

第二阶段:水墨画花鸟和山水画的表现

第17-20周: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第21-24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第25-28周:花鸟和山水的结合技法

第29-32周: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第三阶段:水墨画人物和风景画的表现

第33-36周:人体结构比例与构图技法

第37-40周:人物肌理和表情写生技法

第41-44周:风景画表现的技法

第45-48周:古代书法及楷、草、隶书的学习

3. 课程教学计划

第一阶段

第1-4周:水墨画基础线描和笔触技法

学员将学习水墨画的基础线描和笔触技法,包括单独、交叉和斜交线之间的关系。要求学员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线条技法,如纤细柔和的线条、厚实浓重的线条等。

第5-8周:水墨画基础色彩和阴影技法

学员将学习水墨画的基础色彩和阴影技法,包括加深阴影和表现虚实的技巧。要求学员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透明度和深浅程度的墨水和水的比例,以及灰度水彩和水笔的混合技巧。

第9-12周:水墨画基础比例和构图技法

学员将学习水墨画的基础比例和构图技法,包括正剪和横剪的比例和构图技巧。要求学员能够灵活运用比例和构图技巧来创建不同主题的水墨画。

第13-16周:颜料运用和纸张选择

学员将学习针对不同画面表现所使用的颜料和纸张的选择,分别包括适用于花鸟和山水、人物和风景画的颜料和纸张。要求学员能够熟练运用不同的颜料和纸张,以及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出选择。

第二阶段

第17-20周:花鸟画的表现技法

学员将学习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包括花鸟画的构图和颜色运用。要求学员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颜色和技巧,创作出实景花鸟画。

第21-24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学员将学习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包括山水画的蜿蜒和山岳奇峰,以及不同风格的表现技巧。要求学员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颜色和技巧,创作出不同风格的山水画。

第25-28周:花鸟和山水的结合技法

学员将学习花鸟和山水的结合技法,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要求学员能够熟练掌握花鸟和山水画的结合技巧,创作出有想象力的作品。

第29-32周: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学员将学习文人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包括文人画的创作灵感和主题、结构、线条和笔触。要求学员能够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度个性的文人山水画。

第三阶段

第33-36周:人体结构比例与构图技法

学员将学习人体结构比例与构图技法,包括人体结构和比例的把握,以及通过人体构图来增加画面的艺术美感。要求学员能够熟练掌握人体结构和比例的把握,并且能够灵活掌握构图技法。

第37-40周:人物肌理和表情写生技法

学员将学习人物肌理和表情写生技法,包括人体的线条、结构与肌理,并且能够运用不同的笔触、墨色和颜色来创作出有表现力的人物肌理和表情作品。

第41-44周:风景画表现的技法

学员将学习风景画的表现技法,包括大自然的表现和景色的场景设定。要求学员能够熟练掌握不同的风景画表现技法,并且能够运用不同的技巧来表现不同的场景。

第45-48周:古代书法及楷、草、隶书的学习

学员将学习古代书法及楷、草、隶书的学习,包括书法的发展历程、每种书法的特点和特点之间的区别。要求学员能够理解书法的核心理念,并能够运用不同书法来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和传承特色的作品。

4.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国内外水墨画大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通过培养学员的创意和表现能力,融合古代文化传统和现代技术等因素,从而帮助学员展示出高度的水墨画技能和创造力。同时,本课程还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现场教学、课程指导和练习,以及课后家庭作业和评估,以确保课程效果的最大化。

5. 教学评估

本课程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作品质量、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调查问卷等。同时,本课程将设置“优秀作品奖”,来奖励课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鼓励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势头。

水墨画课件(收藏十二篇)


教师在学期开始前务必要事先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制定自己的教案和准备课件。教师们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以创造一个有趣的课堂氛围。接下来是趣祝福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水墨画课件”,请相信本文的内容将给您带来很多收获和启示!

水墨画课件 篇1

长征--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它不仅以独特的魅力震撼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且像完美的神话,超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翻越大雪山》讲的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

这篇课文首先介绍了夹金山恶劣的自然环境及翻越大雪山即将面临的问题,接着写红军翻越大雪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 红军将士互相关心、共同克服困难的经过,最后写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歌颂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环境描写,如课文第五段中“一到山脚……摔下雪壁”等,这些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从侧面表现出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多读、多体会。引导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环境的险恶,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第2段:介绍夹金山自然条件的恶劣。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呼吸十分困难”体会空气的稀薄,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3段:写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面临的问题。抓住“衣服”、“草鞋”、“老茧”、“既……也……”体会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面临的困难。“能走过去吗?”是啊,能走过去吗?这的确是一个大问号,引导学生从这一句问话中体会翻越雪山极其困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相互交流感受,为品读下文做好铺垫。

第5段:通过勾画、品读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的险恶。环境描写的句子如:“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这些险恶的环境与后文“被救出来的人……又归队继续前进”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迤逦:曲折连绵。

第6段:教学时可抓住“拼尽”一词,体会红军翻越大雪山的艰难。“拼尽”可换成哪些词?为何用“拼尽”?联系本段第1、2句话知道山上极度寒冷,从第3、4句话体会空气非常稀薄,从第5句“要是……就……”体会当时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挑战生命,艰难前进。

第7~12段:讲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舟共济的革命深情。教学时,抓住人物语言、动作体会红军将士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如第11段,先勾画描写指导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句,然后抓住“脱下”、“披在”、“背起来”、“带着”、“爬”等动词,想象指导员背着昏迷的战士翻越大雪山的情景,通过反复的朗读或分角色情景表演,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踉跄:走路不稳。

第13段:写红军战士翻越雪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可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胜利会师后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课后第1题:这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放在教学中进行。课文2、3、5、6段都写了红军翻越大雪山遇到的困难,如极度寒冷、空气稀薄、呼吸困难、天气变幻莫测、地形险峻等。5、6段还写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办法,如手拿拐棍、用刺刀挖脚窝,用木棍、绑腿救摔进雪坑的战士,互相搀扶等。

课后第2题: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表现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课后第3题:摘抄、背诵都是为了让学生加强积累,背诵时可采用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

[西师大版《翻越大雪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水墨画课件 篇2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水墨画课件 篇3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水墨画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关注公众号:好老师好童学教学团队每日免费领取教学教辅资料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林中

水墨画课件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能用正确的执笔姿势画出螃蟹的主要特征。

2.幼儿初步掌握中锋、侧锋的运笔法,并尝试表现出浓、淡墨变化。

3.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已有水墨作画经验;在生活中,观察过螃蟹。

物质准备:毛笔、墨汁、颜料、调色盘、笔洗、垫纸、吸水巾。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范画,引发幼儿作画兴趣。

1.提问:“这是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螃蟹”,说出螃蟹的主要特征。

3.教师用合适的词汇描述螃蟹特征。

4.提问:“这叫什么画?”引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二)教师示范螃蟹的画法。

1.教师演示身体的画法——淡墨侧锋画身体。

提问:“老师是如何用笔的?”引导幼儿观察侧锋的运笔法。

2.教师演示螃蟹“螯”的画法——浓墨中锋画螯。

(1)提问:“画螯时和画身体用笔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中锋的运笔法。

(2)提问:“画身体的墨色和画螯的墨色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对比后,感受浓、淡墨的变化美。

3.请幼儿画出螃蟹的腿和眼睛,教师重点点评执笔。

4.教师小结螃蟹的基本画法。

5.启发幼儿说出可以添画的景物。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注意指导幼儿执笔及运笔方式。

2.启发幼儿添画相关事物。

3.提醒幼儿注意画面、衣物的清洁,养成良好作画习惯。

(四)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1.请画好的幼儿将画贴在板面上,相互欣赏。

2.请个别幼儿说说小螃蟹(作品中)在做什么?教师总结。

课程延伸:

教师粘贴“快乐的小螃蟹”字样,构成一幅完整的展览板,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水墨画课件 篇6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童年水墨画》,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材解析

《童年水墨画》是一篇文笔优美修辞格别致的诗文,描写的是天真烂漫欢乐自由的童年画面,对学生来说想要完全理解略微有些难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描述不同的画面。第一个部分《溪边》要求背诵,语言充满了诗意,重点在表述手法的赏析学习;第二部分《江上》配合课本插图,通俗好懂;第三部分《林中》修辞格较别致,描写的场景较容易理解,但其中的借代手法是学生陌生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1个字,会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达的三个画面。

三、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来说说关于自己童年的回忆,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什么玩具?(播放课件图片)

生:滑板车、积木、游泳……

师:这些都是大家喜欢的,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童年,没有滑板车也没有动画片,但是同样的快乐和自由。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课题,我们一起去了解诗人张继楼笔下的不一样的童年画面:童年的水墨画。(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2.检查自读情况。(课件展示词语)

分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场景?读诗句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段?(课件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场景,我们来逐个了解。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通过扎扎实实读文字,品文字等方法,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语言印象。】

(四)品读课文。

1.指名读《溪边》,提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展示)

2.请同学说说在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小组讨论,派出代表,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更好。(可将回答得最好的一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作为鼓励。明确内容:溪水的碧绿平静,蜻蜓立竿的安静,“扑腾一声”的动景,鱼跃人欢的愉快。)

3.分析表述手法。(课件展示)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4.指导朗读:该段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或运用拟人,或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童快乐的生活,富有形象感。朗读的时候,节奏要明快,语调要风趣,表现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品读分析,体味《江上》。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江上》。齐读。

(1)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快乐)

(2)从哪些词能感受到快乐?

(鸭群、戏耍、笑哈哈、水葫芦、两排银牙)

2.分析点拨。(课件展示,合作完成)学生质疑,释疑。请同学模仿其中动作“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拨动浪花”加强理解。

3.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方法同《溪边》)

4.指导朗读,齐读回顾。

(六)合作交流,理解《林中》。

老师带着大家了解了《溪边》的愉悦和《江上》的玩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领老师来理解《林中》的风景。请大家仔细阅读《林中》这首诗,想一想它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把你们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交流,然后带着老师去学习(课件展示)

(七)课文小结:

1.齐读课文,根据层次图背诵《溪边》。

2.总结:《溪边》《江上》《林中》都是孩子们在大自然自由自在欢乐玩耍的画面,孩子们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或雨后结伴去林中玩耍,享受着欢乐的童年生活和大自然的乐趣。作者的优美的语言和手法,都能让我们读的时候就感受到欢笑和快乐。大家可以积累其中优美的诗句和词语,在以后的交流或写作中可以运用。

3.完成课后习题比赛背诵《溪边》。

水墨画课件 篇7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篇儿童诗,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我采用小组汇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带来的快乐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同时,通过学生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练习说话,写话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尽可能地使语文学习综合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三、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四、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五)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生本教育重视语言实践,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生感兴趣的办一次以“儿童诗”为主的手抄报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真正的生活的方法。其实更是这一节课的理论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实践的过程。

水墨画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欣赏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表现方法,知道水墨画与彩墨画之间的异别。

2.操作目标: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水墨画的魅力,学习水墨画用墨、用笔知识,观察表现喜爱的动物。

教学难点:用水墨画出有一定意境的动物画。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水墨画技法的资料,毛笔、墨汁、笔洗、调色盘、画毡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的国画示范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经典动画(播放视频)

能看出这些动画形象是用什么画法表现的吗?

对!是水墨画,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水墨画动物的独特韵味。

(板书课题:水墨画动物)

二、初步尝试、体验笔墨:

1、感受水墨变化

师:水与墨相结合会产生神奇的变化

师分别演示:

不调水的是焦墨,稍加水的是浓墨,再加水就是重墨、淡墨,调水最多是淸墨

这就是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有时一笔也可产生丰富的变化。(师演示)

2、尝试画蟹,体验水墨

想和老师一起感受一下吗?

(师生同体验)师边画边讲解:

⑴、先让毛笔喝饱水,用笔尖蘸浓墨,側锋画一笔(墨有变化吗?)、两笔、三笔;

⑵、师继续用中锋画出螃蟹身体左右的各四条腿;(现在笔画出来的墨变得越来越怎样了?)

(3)、看看老师画得有点象谁?(出示螃蟹实物)还少点什么?(生说师添画)蘸浓墨两笔画出螃蟹的大螯;小狼毫蘸浓墨画出螃蟹的爪子和眼睛。

怎么样?你也来试试!(生添画体验)

3、对比点评,分析笔墨

我们来挑几只螃蟹来比比,看谁的最神气,谁来做评委?

点评重点:墨有无变化?用笔是不是很生动、大胆?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还有点水墨眼光,水墨画作品,墨色的变化多端、丰富无穷才生动感人,(出示板书:用墨丰富用笔简练)用笔简练却不等于简单,需要用心观察、长期积累。(边说边出示大师作品—螃蟹)

这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爷爷画的螃蟹,体会一下。

三、走近大师 拓展表现

师:想不想亲眼瞧瞧大师作画的样子?那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师

(播放视频——白石简介)

四、作品欣赏:

1、大师作品

师:白石爷爷巧用水墨表现了生活中众多的事物,更多的国画大师也巧用丰富的笔墨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

(课件出示大师的水墨画作品:《奔马》徐悲鸿、《舞》林风眠、《树熊》吴作人……)师解说:矫健的奔马、灵动的鹤舞、憨憨的树熊……

2、学生作品

(1)、出示作品《猴子》

猴子蓬松的毛发我们可以用焦墨干笔散锋来表现(师演示)喜欢这只猴子吗?那今天谁的作品最能打动人就归谁。

(2)、动物的眼睛等细节表现很重要,应该用什么墨来表现呢?

对了,浓墨小笔来勾画(师画鹰的眼睛、喙)

(3)、师用大笔加水蘸墨添画成鹰

你能看出哪儿浓哪儿淡吗?它们呢?(指名说)

五、学学大师 实践练习

师:好,你也来试试选画一只喜欢的动物吧!

六、作业展评

谁的用笔最生动?(★笔趣)谁的墨色最丰富?(★墨趣)谁的作品最有意境?(★情趣)

师:普通的水墨表现出了丰富的动物世界,中国画真是门奇妙的艺术,只要你用心观察,敢于表现就可以创造出更美、更灵动的作品。

七、师:水墨也可以和色彩相混合,下节课我们继续探寻水墨动物世界!

频道小编推荐: |

水墨画课件 篇9

墨莲教案

余江桃粉学校

吴伟

教学目标:

1.学习祖国绘画传统,传承民族精神,陶冶美好情操。

2.通过国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和才能。

3.学会用泼墨表现荷花,感受中国画的笔墨味道。 教学任务:

1.可以控制画笔的水分,使用不同层次的墨水来作画。

2.可以用毛笔和墨水的功能来表达你感兴趣的东西。

3.能够大胆地绘画并添加自己的观点。

1.课前准备

1.毛笔、墨水、宣纸、调色板、水桶、字画毡等。

2.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师演示设备。

2.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A.用诗词介绍荷花,让学生通过背诵诗篇感受荷花之美与莲花有关。

B.让学生欣赏一些荷花图片,感受现实生活中摄影师眼中荷花的美丽。

C.通过欣赏古今国画名家的荷花作品,让学生感受画家笔下的荷花之美,重点关注张大千、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作。对比水墨,感受中国画表达情感的功能。

(二)发展阶段

A.教师黑板上的示范作品,展示写意莲花泼墨的绘画过程,让学生体验笔、墨的使用,颜色和组成。

B. 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在课堂上指导。作画时弹奏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优美的意境,达到陶冶情操、画中赞美的目的,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轻松地作画。

C.作业完成后,将部分学生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老师的评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画的优缺点,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自己画的能力。更好地学习中国画。

扩展:

1.通过欣赏国画名家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国画作品,流露出国画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画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2.课后,学生自行完成2-3幅泼墨莲花作品。

3。寻找和收藏与荷、梅、兰、竹、菊有关的作品,体验艺术家抒情的意境,尝试复制一件喜欢的作品。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锻炼了很多,收获很多。因为习惯上野外课,教室比较闲,从来没有注意过教法和教法,所以到了正式场合也不能上台。跟不上。因为我没有信心,所以我的声音很低。班上的同事说我好像是在自言自语,以至于有老师建议这个男老师在公开课上要带喇叭,这对我作为男老师来说真的很不利。老师的阳刚形象不得不把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并背下来。想想真的很难过!那是因为我对“有书就不会讨厌”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相反,这个班学生的表现让我从现在开始佩服他们。我的演示过程,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居然可以给我总结得这么好,我自己也说不出来。看来我对学生的能力还缺乏了解。学生的画很新颖。他们不拘泥于国画的条条框框,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绘画习惯和见解,用自己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画面,令我赞叹不已。 .

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很多,也积累了教国画的经验。同时,对我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它纠正了我的教学态度,提高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很大的进步!

水墨画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解读与提示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有意思,它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黄梅”在这里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之后。

多美的池塘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也那样迫不及待!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悦与急切吧!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简单的文字描绘出的和谐、欢乐的场面。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我”又想起故乡的“水墨画”了……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呀!要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一读,品一品。

识字与写字教学:“嚼”是多音字,嚼舌根,倒嚼,咀嚼,本文念。书写的重点在“菱”“馨”“掐”“嚼”这几个字上,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和不要多笔少点。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 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 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 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 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 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 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 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 抄写文中叠词。

4. 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 关于菱

菱是江南的特产,太湖的`红菱是菱中的佳品,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甜爽清香,味道甘美。菱可代粮,可作菜蔬,还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 关于水墨画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水墨画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水墨画课件 篇12

教学内容:

“纸柱造型”就是把纸做成基本的形体——圆柱、方柱或三角柱……然后用铅笔在柱面上画出小图形,再用剪刀、小刀剪刻,接着翻转、卷曲某些部分,最后便可以创作出变化丰富的立体造型作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知纸柱造型的艺术形式及特点,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制作方法来表现纸柱造型,学会用自己的作品来美化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意识。

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创造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经常制作手工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制作纸柱造型需要运用的技能技巧,学生在之前的各个学段中已基本掌握了。剪、刻、卷、折、贴这些基础的手工技法能灵活运用,对于几种常见纸张的特性也很了解。高年级的学生,其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强,富有创造精神,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方式、手段:

1.将基本的几何柱体与变化的纸柱造型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差异,感受纸柱的造型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2.营造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看看、摸摸、想想、说说中主动探究纸柱造型的剪、刻、翻折、卷曲等基本技法。

3.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示范,启发学生设计纸柱造型,了解其制作方法及步骤,激励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纸柱造型作品。

4.引导学生了解纸柱造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美术教学中学以致用的特色。

教师准备:

彩纸或卡纸、剪刀、美工刀、双面胶、纸柱造型作品、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

学生准备:

彩纸或卡纸、剪刀、美工刀、双面胶、直尺、铅笔等。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纸柱造型的艺术形式及特点,感受纸柱造型的变化之美,掌握纸柱造型的基本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并掌握运用剪刻、翻折、卷曲等方法来设计和制作立体纸柱造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空间思维,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意识,关注纸柱造型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探究,感受纸柱造型变化之美,运用剪、刻、翻折、卷曲等基本的手工制作方法来创作纸柱造型。

教学难点:根据基本柱体设计,创作出富有新意的纸柱造型作品。

请学生上来演示,发现卡纸卷不柔顺,折叠的痕迹很粗糙。

师生探究发现:

(1)分别从两头各卷一次,纸便自然弯曲,柔顺许多。

(2)将纸在桌边缘抽拉,这样纸便能自然卷曲。

(3)用美工刀在需要折叠处轻轻划一下(不要划断,仅仅划破卡纸的表皮),然后轻轻一折,笔直的折痕自然呈现。

师:刚才通过卷曲、粘贴的方式将纸变成圆柱体,谁能告诉大家如何做方柱、三角柱?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1)将圆柱体折叠两次变成方柱;也可将纸折成四份,变成方柱。(2)将纸折成三份(留粘贴边),就变成三角柱体。

小练习:学生尝试制作基本柱体,比一比,谁做得又好又快。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不仅做了三种基本柱体,而且创造性地制作了爱心形、五角星形、六边形柱体……

出示PPT:三组纸柱造型(每一组有基本柱体和在其基础上变化的纸柱),学生欣赏。

师:比一比,每组左边的纸柱与右边的纸柱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右边纸柱造型变化之美。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玩纸,认识纸性,一系列小技巧让纸更柔顺、更听话,为下面的创作奠定基础;接着在学做三种基本柱体中,让学生创造性发挥,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仅做了三种基本柱体,而且别有新意地创作了爱心形、五角星形等纸柱。然后通过对比欣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让学生强烈感受到变化纸柱造型之美,教师自然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四个纸柱造型实物,同学们想看吗?

师:你喜欢哪一个纸柱?说出你喜欢的理由,说好了这个漂亮的纸柱就送给你。

学生踊跃发言,每个小组都获得了一个变化纸柱造型。

师:将纸柱造型放在桌子中间,你们集体研究一下本组的漂亮纸柱是如何制作的?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讨论纸柱造型的制作方法及步骤。

生1:我们组是小鸟纸柱,先做基本柱体——三角柱,然后在柱体的三角边上画小鸟,接着用刀刻出小鸟的外形,最后翻折而成。

生2:我们组的蝴蝶纸柱制作方法和他们一样,不同的是在圆柱上画蝴蝶、剪刻蝴蝶。

生3:我们组的方形纸柱,是在四个面上画菱形,然后在边上画线条剪刻、翻折而成。

教师总结:先确定纸柱的基本形体——圆柱、方柱或三角柱……用铅笔在柱面上画出小图形,再用剪刀、小刀剪刻,然后用手翻转、卷曲某些部分,单调的纸柱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教师板书步骤:1.做基本柱体;2.设计;3.剪刻;4.翻折、卷曲;5.调整。

师:我这里有一个基本纸柱,可以在上面设计什么图形呢?

师:大家不要急于回答,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变化纸柱造型作品,看看别人是怎么设计的?

出示三组纸柱造型作品,让学生欣赏和讨论这些作品是用什么元素来表现纸柱造型的。

教师出示各种纸柱造型作品,让学生看一看这些变化的纸柱是如何制作的。在欣赏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纸柱造型的节奏美、韵律美。

设计意图:纸柱造型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重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分组观摩,主动探究,在观察、触摸、思考、讨论中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在纸柱上设计什么图形是本课要点之一,是制作好纸柱造型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形成设计意识,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剪刻。最后欣赏纸柱造型作品,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视野,为下面创作做好准备。

教师做一圆形纸柱,先不要粘贴,将纸放平,用铅笔轻轻画上设计好图形,剪刻(简单的图形,可不画草图直接剪刻)、翻折、整理变成一个灯笼形纸柱造型。

教师出示方柱,让学生说说制作什么样的变化纸柱。

师生合作做卡通纸柱造型。

在四个柱面上先画上眼睛,在四个棱上画出嘴巴,然后请学生上来剪刻(在剪刻时,指导学生用刀方法)、翻转、整理成形,最后变成一个可爱的卡通纸柱造型。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通过师生合作,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运用剪、刻、翻折、卷曲等技法来创作纸柱造型。此环节教师要注重示范的生成性、递进性,按照学生的设计要求来创作变化的纸柱造型作品,避免单一性示范。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运用剪、刻、翻折、卷曲等方法,设计并创作1-2件富有创意变化的纸柱造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点:

(1)制作基本纸柱时,先不要粘贴,便于制作环节时的剪刻;

(2)注意用刀、剪工具的安全;

(3)在剪、刻时,不要将整个图形全部切断,要有相连之处,这样便于翻折、卷曲。

学生作业时,大屏幕展示纸柱造型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作品集中摆放在前面的展示台上。

(1)互评、自评:说说自己觉得有新意的纸柱造型,它有哪些闪光点,还有哪些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创作时既要鼓励学生创新,又要提出注意点,让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关注细节,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评价作品取长补短,不仅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找到闪光点,而且帮助学生完善自身不足,起到相互评价、共同成长的作用。

1.展示台上这么多精美的纸柱造型,我们用它们来做什么呢?对了,美化我们的生活。

2.教师出示笔、鲜花等,放在适当的纸柱造型里。看它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精致的笔筒、漂亮的花瓶。

3.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纸柱造型作品:酒瓶的包装设计、灯笼、台灯的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

我们可以将精美的纸柱造型放在书桌上、陈列柜里,当作艺术品欣赏,一样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也可以利用纸柱造型的元素来包装、设计、美化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作品装扮美化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和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艺术为生活服务,艺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6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