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范例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范例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我们该如何写出一篇独特的电影观后感呢?很多电影中的情节深深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这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带给我们新的启发。将自己的感受总结起来,写下观后感,不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学习,本文是专门为您整理的“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1

蜿蜒山路上的法官精神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故事虽简单,但却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滇西北山区。主角是泥腿法官老冯、因学历原因最后一次工作的杨阿姨和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岗位上的阿洛。由他们三人组成的马背场,从心胸狭窄的小路一路走来。其实,应该叫鸡肠道,从鸡头村开始,到鸡肚子村,最后到鸡尾村。行进的路线如此戏剧,按老冯的话说,每次完成这条线路,都觉得自己像一泡鸡屎一样拉了出来。

电影里多次萦绕山间原生态的民族歌声、随山路颠簸而晃动不止的镜头、演员们有些木讷、呆板的表演,让导演刘杰自己都笑称**平淡得像杯白开水,影片的剪辑师更是这样评价:不用任何技巧,无论摄影还是叙事,都是最原始的。讲故事就是单线条平铺直叙,什么插叙、倒叙、循环叙事这些全都不玩,老老实实讲老冯的一个星期。

摄影上,我不同意用任何广角镜头,人的视角该多少,摄像的视角就多少,俯拍追拍都不用,只用自然光,单一的平视视角。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就是这样一杯纯净的白开水,却征服了挑剔的评委,无声无息地夺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隐喻如此美好

影片中关于国徽的七个情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处,大学毕业后第一次下乡办案的阿洛往马背上绑东西,一个说不上是什么日用品的大物件,被他绑在了国徽上面,正好遮住了国徽,老冯非常生气,立刻将那个大物件重新安置了地方。

第二处,要**了,老冯让阿洛就地取材,将国徽挂在柴火垛上,他上下左右校正国徽端正度的认真劲,带着些许骄傲。

第三处,夜宿摩梭老大妈家,由于阿洛疏忽,没有将国徽从马上卸下,半夜马被偷了,国徽也没了踪影,老冯跳脚大怒,痛批了阿洛,自己也像丢了魂似的局促不安,说出了国徽丢了,还要啥子脸的狠话。

第四,草海发现国徽,老冯直接去拿回来。他完全忘了眼前的草海是一个大嘴巴的血盆。如果不是杨阿姨及时劝阻,悲剧就会上演。

五是老冯让摩梭人想办法找回国徽。他们问是金、银、铜还是铁。老冯回答,就像摩梭人拜的佛那么重要。

第六,摩梭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摘下门牌,前后交替,踩在上面,走过草海,拿回国徽,并要求邀请国徽。当时,夕阳映照着手持国徽的人们,很有诗意。

第七处,失而复得的国徽,被擦得锃亮,庄严地放置在笔直的木桩上,摩梭族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起了民族舞蹈,而后一个个像供奉神灵般相继对国徽顶礼膜拜。

电影,常常被称作隐喻的艺术。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这部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主旋律的影片中找到一个隐喻性的载体,那么代表司法权威的闪亮国徽无疑是最好的答案。

观众认为最后七个情节(即摩梭人围着国徽欢快地跳舞)是主旋律的讨好,有故意和认为之嫌。可作为基层法院的普通一员,我更愿意认为上述七处有关国徽的细节,并不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叙事的发展更像是一条自然恬静的小溪,不谈信仰,不谈理想,国徽的故事静静流淌,填平了阿洛精英文化和老冯乡土文化的沟壑,弥补了法律规定与村民公约之间的偏差。

传承如此神奇

在这条路上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冯,深谙当地民风习俗,他解决矛盾的方法看起来有些不合法,但服水土;初来乍到的大学毕业生阿洛,带着满腹的法律知识,办案以法条为唯一准则。

试想我们身边,何尝不是活跃着这样特色鲜明的两群人。办完案件还得给你擦屁股,爱护大于责备的嗔怪是否觉得耳熟?杨阿姨走了,还有我,向老前辈表决心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一想起来,周身的热血还会再次澎湃。

故事在继续,由于办案理念的差异,更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的磨砺,阿洛对老冯的土办法很不理解,两代司法工作者的冲突,在办案过程中愈演愈烈。

这一矛盾在猪拱罐山(灰)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受害方要求对方赔偿并做场法事,阿洛以诉求不合法且法律不支持迷信为由予以驳回,可这样简单的处理,差点引起了双方的一场械斗。最终,冯某出面指导双方考虑换位,最终以赔偿一头猪的方式解决了纠纷。他没有越境,也不支持做法律行为的要求。

真正做到了法律的归法律,宗教的归宗教。

案件并没有到此为止,当事人主意的改变,使得老冯要亲自去牵猪执行。看着已不再年轻的老冯牵着猪满街乱跑,狼狈得有些可笑,阿洛实在想不通,心里反思着法官的形象,郁闷之极。

最终,冯和阿洛在一场更为激烈的争吵中分手。直到影片结束,冯小刚因为打瞌睡从悬崖上摔下来而死亡,阿洛也没有再出现。

不必难过,导演是不会留给大家这样的遗憾的。分别前夜,温暖的炭火旁,杨阿姨对老冯的一句阿洛跟你年轻的时候好像哦的话,胜似千言万语。电影无需再用胶卷展示,阿洛会坚定地走在这条大山深处前辈们用生命开拓出的法治之路上的。

是的,如果亲属之间源于dna的相似性是由于生物遗传,那么两代法人之间的相似性是什么?是同样的坚守,是岁月的打磨,抑或是不变的情怀,答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在这里,传承,自然而然,如此神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2

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以上只是我个人在**电影之后对个别司法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虽然电影已经结束了,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一直徘徊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3

同时,中国的法治建设需要德治,两者相辅相成,却一不可。我们不能因为小事就求助于法院,这会增加法官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艰苦的基层法院。有人可能会认为我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有强烈的诉讼厌恶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系学生最忌讳的。

但影片中妯娌俩为了一个小坛子大打出手,最后闹上了法庭,这有必要吗?那可以私下解决。你为什么要上法庭。当庭长把坛子摔碎给她们一人二块五的时候,她们都不愿意要,这分明是在赌气。

这样做只会影响法律的权威,同时也会给这样一个条件艰苦、人力不足的基层法院组织带来很大的麻烦。她们的做法与法律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有很大不同。我坚信中国的法治进程离不开德治。

影片中给我们展示了三个人组成的最基层的人民法庭,他们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所爱有所恨的法律事业,为了它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它他们愿意一辈子辗转于各个山寨,为了它他们干脆自毁自己法律人的形象,为的是能调解更多的矛盾与纠纷。他们的专业精神值得称道,但我们也看到,我国的法制还不完善,司法机关、检查机关等一系列机关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这也是国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提。

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法制意识不够强,搞笑的是影片中村长所谓的民主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就是民主,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可操作性,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是站不住脚的。加强公民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减少许多干部群众的政策失误,减少矛盾。同时也有利于人民通过法律这种**维护自己的权利,从另一方面也给司法机关减轻了一定的工作压力,使人民群众明白什么应该诉诸于法律**,什么不属于法律所规定的范围,毕竟像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工作的工作人员确实太不容易了。

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是缺乏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对法律人来说是多么痛苦啊。

纵观整部影片,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中国基层法院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设备缺乏,法律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严,群众对法律的公信度有待提高,他们都认为老式的武力更能够解决问题。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与往年相比,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至少人们可以求助于法律,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步骤。这样的进步离不开普法教育。

《马背上的法庭》深刻的总结了我国法治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普法教育的成就。但作为新时期的法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法治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吸收世界优秀的法律文化,然后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中国的法治进程作出贡献,努力成为合格的法人。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4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法律的尊严与信仰

《马背上的法庭》全片可以说只有三个主角,县上的法官老冯、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彝族大学生阿洛。杨阿姨是与老冯合作多年的老搭档,却因为“法官职业化”而面临着退休离开这一职位,接替杨阿姨的就是大学生阿洛。经验丰富的法官老冯处事老练,处处为村民们着想,而阿洛初出茅庐,浑身上下还满是校园里的书卷气,两个人在司法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摩擦和冲突。

虽然整部影片只是对山区小事情的轻描淡写,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故事发生在云南省西北部山区,地形复杂,山峦叠嶂,山中散落着几十个少数民族,保留着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和传统习俗。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三人只能牵着马,把国徽抬到需要的地方,需要法律来解决纠纷。他们共同审理的第一个案子的法庭在一个破碎的村庄里。

当时,国徽挂在门柱上,几张桌椅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宫廷。老冯却对国徽的摆放十分严格,总要“左一点,再左一点”,要摆正了才可以。不禁想起几天前新疆昭苏垦区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成立。蒙古包前有国徽、法庭座位、原告座位和被告座位。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设置实际上就是法院所在的位置。

然而,虽然条件很简单,却显示出法律的神圣和尊严。无论如何,法院的设立都要有国徽,国徽是国家权利的象征;要尊重原告和被告的权利;要维**院的严肃纪律。

影片出现的第一个高潮就是国徽丢失。马丢了还是货物丢了都无所谓。国徽不能丢!不过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国徽,却发现它在草海中——鲁莽地走进草海就会死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摩梭人问老冯,是金的吗?银的?还是铜的?

老冯说,你们摩梭人不是烧香拜佛吗?它和你的佛一样重要!摩梭人二话没说,就摘下门板,帮老冯拿回国徽。看到这里,我止不住泪流满面,不仅为了摩梭人的热情和正义,也为了那句话——他在你心中和佛祖一样重要!

法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许我们没有绝对的宗教信仰,但不知不觉中,法律的权威已经根植于我们的信中。我们视之为心中的信仰,并将保护和捍卫它至死不渝。

阿洛作为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在影片中更是对法律的威严、法官的形象十分在意。他说,带着猪在村里跑是损害法官形象的行为,他对老冯在被告家花钱买猪解决纠纷感到不解甚至不满。老冯说他不懂。

是,阿洛不懂。他不懂这些贫苦不堪的农民,不懂这山区里的落后思想和旧规矩,更不懂老冯为了解决村民的纠纷,平衡法律的威严和传统习俗,这几十年都经历了多少苦痛。

老冯对阿洛的媳妇儿说,你一定要和他好好过日子……在想说什么就忘了;在和杨阿姨告别前对杨阿姨说,有些话一辈子都没说出口,今天要和你说……再想说什么时竟也忘了。我想老冯不是忘了,而是把这一切想说的话,这些年受过的苦,都自己承受,埋在心底……

老冯一辈子走在村里为村民解决纠纷、普及法律、宣传法律。然而,大多数农村仍然保留着落后的、传统的旧观念和旧规则。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法律的裁判他们甚至会蛮不讲理、冥顽不化、反抗法律。

老冯却苦口婆心地为他们讲解、耐心地处理各种纠纷,执着地尊重法律的权威和心中的信仰。其实就算在今天法制发达的文明社会,处处倡导依法治国,还是不难想象在我们所不了解的地方还延续着封建落后的规矩。然而,我国的法治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做的是加大普法力度,让法律的权威也延伸到那些偏远的山区,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

影片最后,阿洛和冯小刚的矛盾被最大化。阿洛带着儿媳跑了,杨阿姨因为退休不能继续合冯合作。老冯只身一人牵着马匹上路,继续行走在各个村落之间。老冯最后说,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的。

因为他内心的坚持和对法律的信仰,他会坚持下去。

这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老风的形象,他高大而悲剧性。但是,让我们深思的是,现在必须大力推进法治进程,决不能忘记,贫困山区的传统习俗和普法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我们选择了法律之路,我们是否有信心有勇气一路坚持信仰,走到最后?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篇5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国家制定的法律与地方或民族传统之间的不协调、不一致甚至冲突,这在影片的许多细节中都有所体现。这种情况在法社会学者专业用语中叫做国家的法与非国家的法之间的冲突,、传统法等的称呼。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给我们法学学生一个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不顾生命安全的想要走进草海取回国徽深深的感动了我,一个基层司法人员对于工作的热爱、对于我国司法工作的忠诚和贡献表露出来,这是我们新一代法律人值得学习的。但老冯感染了大家一起努力找回国徽。当地居民以最高的礼节崇拜国徽,这应该是中国法制宣传最理想的效果。希望所有公民都能尊崇国徽和法律,使法律真正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保护公民的礼剑。

影片中所叙述的阿洛结婚和阿洛岳父制定违法村规两件事情,而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导致阿洛带着妻子离开,其中就透露出情与法的冲突还有农村地区公民法制意识低下,依据自己民主制定的村规村约却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但是自己还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这样的事情在我国西部法制落后地区是广泛存在的,这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盲区,是我国法制建设最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地区。但阿洛得罪了岳父,因为他只是指出岳父的错误做法,导致岳父拒绝两人结婚,这显示了中国基层执法中经常遇到的情况与法律的冲突。

影片中开始冯法官、杨阿姨、阿洛三人同行进行巡回审判,杨阿姨因为我国法制发展的要求提前退休留在家里,而阿洛因为结婚的问题提前离开,使得三人行开始的巡回审判之旅到最后的归途变成冯法官一人,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间接造成了冯法官的坠崖,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贫困地区各项条件太差,法治水平落后使我国基层司法人员的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冯法官和其同事长腿都是在巡回审判过程中坠崖,说明我们应该给予坚守在艰苦地区、战斗在我国司法第一线的人员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在此我们应该向坚守在第一线的司法人员致敬,这一部影片以写实的场面反映了我国贫困地区司法的一个现状,是一部非常好的一部电影,在获得国内好评的同时也获得国际电影人的肯定,该片获得2006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大奖。作为一个法人,我也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关注基层司法执法人员,也希望有更多反映中国司法实际情况和中国司法发展的电影。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57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