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乘法分配律课件 >

乘法分配律课件

乘法分配律课件

乘法分配律课件。

您在寻找好文章吗我们向您推荐“乘法分配律课件”,愿通过本文您能够解决困扰您的问题。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设计教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1)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9教时备课日期11月14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6+4)3=(8+2)2=

63+43=82+22=

口算得数。

提问:第一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03kKk.CoM 零思考方案网】

2.揭示课题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加数分

别同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比较这两种方法。

(4)再出示第88页的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2.归纳乘法分配律。

这三组算式,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从中看出什么规律吗?

(1)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进行指导。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进行讲评。

3.练习十八第1题。

学生先做,然后组织交流。

4.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分配律?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乘法的分配律?

练习十八第2题。

课后感受

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引入新课,学生学的比较自然,但真正在运用中并不是很正确。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2)

乘法分配律   朱彩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6 例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可以使计算简便)。   1、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  (1)40× 23 × 25  125 ×16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运用了什么定律。  (2)投影出示算式。 ①  4 ×(5 + 8) 4× 5 + 4 × 8  ②  8 ×(4 + 5) 8×4 +8× 4 ③  7 ×3 +6 × 3  (7 + 6)× 3 (1)口算出每组中两题的计算结果。 (2)观察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提问:这两个算式相同吗?(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不同,结果相等)。 可以用什么号连接?(等号) 老师板书:4 ×(5 + 8)= 4 × 5 + 4 × 8  8 ×(4 + 5)= 8 × 4 + 8 × 4 (7 + 6)× 3 = 7 ×3 + 6 ×3   这些题都能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老师板书课题:乘法的分配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 学习例3(出示例3)   有25个小组植树,每组里有4人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②学生试做。   ③展示学生成果(教师板书),   ( 4 + 2)×25  4 × 25 + 2 × 2 = 6×25 =100+50  = 150(人) =150(人)    2、 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3、总结规律:从上面的例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试着说说自己的`发现规律。请打开书36页齐读一遍。(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说教师板书:   (a+b) ×c = a ×c+ b×c (▲+■) ×●=▲×●+■×● 5.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1、 返回例3、  有25个小组植树,每组里有4人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2、思考后会答: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挖坑种树的比抬水浇树多多少人?   3、试做后集体订正:   ( 4-2)× 25  4× 2-2×25    = 2×25 =100-50    = 50(人)  = 50(人)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 36 + 54 )× 2 = 36×× + 54×□ 27×12 + 43×12 =( 27 + 43)× 12 15×26+15×14 = □○□(□○□) 72 ×(36 + 6) = □○□○□○□ (二)横着看,在的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打“√”  1、40×5 + 2 ×5   (40 + 2)×5   2、(48 - 8)×13  48 ×13-8×13   3、22×30 + 44 ×30 60×20 + 60×30   4、74×(19 + 1) 74×19+74   5、30×20 + 20× 90 20×(30 + 90)   6、27 ×(16 +  30)  27 × 16 + 30 7、17 ×(5 + 5 )  17 × 5 + 17 × 5   8、 53 × a + 53 × b ( a+b)×53   9、(爱+数)×学  爱×学+数×学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六、拓展练习  ① 103×32 ② 99×32 七、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3)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4、2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两三步运算的实际问题,以及加法减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学生日后将要学习的是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乃至方程。本课内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脉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抽象建模的活动经验,并形成了相应符号化的思想。

2.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所理解,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发现的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

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从正反应用比较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清晰深刻地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师:(出示算式102×25)同学们,你们能一眼看出答案吗?姬老师一下就知道它的答案是2550,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咱们赶快来探索探索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又为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由此自然地过渡到主体环节的学习。

1.师:(播放视频)同学们,国庆前,学校刚刚举行的运动会,大家还记得吗?开幕式的团体操最后一个队形,需要在方队周围拉红色飘带。谁能来说一说图中的已知信息。

师: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需要多少米吗?只列算式不计算。

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

生1: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是周长。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的眼睛已经看出了精彩的一幕,现在赶快在你们的练习本上验证一下。

师:左右答案相同,它们中间可以用“=”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里面指出建立模型首先要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抽象出数学问题,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是让学生回到自己现实的体育艺术节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去,然后抽象出我们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旧知“周长”出发,以旧引新,让新知不新。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请用你们明亮的双眼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你能发现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1:左边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师:为什么相等,你能从乘法的意义上来说一说吗?

生:左边12加9的和乘2是21个2,老师右边12个2加9个2,也是21个2,所以它们肯定相等。

3.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左边的式子是怎么变到右边的吗?右边的式子又是怎么变到左边的呢?咱们先不急着发言,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组内交流。

师与生共同总结:从左到右是括号内的加数都与括号外的“2”相乘,最后相加了,也就是(板书: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而从右边变到左边,是右边这个相同的因数“2”,到了左边乘了剩下两个因数的和,也就是(板书:一个相同的因数乘其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师:乘法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分配呢?分就是分别,配就是配对。也就是分别配对。在刚才的式子里,谁跟谁分开了?

(二)举例探索,掌握规律外形特征,灵活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你们还能再写一写吗?请自选3个数,尝试写一写。

找两个同学板书自己写的算式,并读一读。师讲解左右如何变化。

2.师:同学们,如果老师给你一天的时间来写这样的例子,你们能写完吗?一年呢?

师:这样的式子有很多,怎么也写不完,所以他们中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成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你们最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师选择比较典型的答案写到副板书上。可再选择其中一个式子,引导学生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上来解释。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师引导规范学生的说法,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4.师:同学们,你们能像咱们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样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5.创设语境,加深记忆。

师:同学们,咱们把a和b看成是爸爸和妈妈,c看成我。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妈妈分别爱我。那么反过来,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等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所以,a乘b的积加a乘c的积肯定等于a加b的和乘c。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我们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吗?

出示ppt:1.两位数乘两位数2.周长3.组合图形求面积。

设计意图:在用旧知验证新知的过程中,加深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27×(16+30)=——×——+——×——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的运用模型去完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定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能辨析各种常见错误。

(1)102×2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算导入时的式子,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里有75只鸡。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三、巩固运用规律。

(五)巩固与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五、归纳概括。

整堂课虽说有些不足,有些差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都让学生们进行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13 =40×(60+5)

=100×13+1×13 =40×60+40×5

=1300+13 =2400+200

=1313 =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北师大版4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往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回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回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熟悉。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熟悉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题目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看。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看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欢快,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目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进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6)

1.使学生理解的好处.

2.掌握的应用.

3.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导入  :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明白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能够使运算简便,你们想明白吗?这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资料.(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用字母怎样表示?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比较:(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能够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一样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使计算简便。此刻你们会了吗?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取题: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此刻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这天我们学习了,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方各题.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7)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分配律是在学生学完四则运算以及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简便运算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所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表达,愿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是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法我确定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之所以用这些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这5个部分来展开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本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进行导入,创设如下情境: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种树,老师学生每25人分到1组,有4组同学进行铲土种树,有2组同学去打水给树浇水。我会一边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一边引导学生,你观察清楚图片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预设学生回答:想知道浇水组有多少学生,种树组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乘法分配律》。

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新授: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1:理解题意,初步感知

我将提问学生:根据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能否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解决应用题的经验,所以我会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得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我会适时点拨学生。探究结束后请2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先计算浇水组学生人数25×2,再计算种树组学生人数25×4再将二者相加得到结果150人。

板书:25×2+25×4=150)

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2+4,再将小组个数乘25,最后同样求出150人(板书25×(2+4)=150),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也会做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活动2: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接下来,我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相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会进行追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把 25 和(2+4)对调位置呢,结果还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启动4 人小组讨论交流,限时 5 分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有的小组会发现 25 和(2+4)的位置调换,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发现 25 与(2+4)相乘和 25 分别与括号的里数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各种发现,我会予以发展性评价,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纠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梳理过程。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猜想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我将此过程进行板演,规范书写

(板书25×(2+4)=25×2+25×4 (2+4)×25=25×2+25×4))。

活动3: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刚才的猜想计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数据。最后我会引导、帮助学生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并体会乘法分配律能让计算变得简便。

紧接着,我会启发学生:你能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写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进行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新授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活动、讨论主动建构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分层次借助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设置“勇夺智慧宝石”闯关游戏。评价采用生生互评,生生纠错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会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多维度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5.作业:

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后作业:

作业1: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作业2:把本节课的内容制成数学书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和运用。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乘法分配律课件(篇8)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第课时: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6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