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包粽子教案 >

包粽子教案

包粽子教案

包粽子教案。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小编为您提供了“包粽子教案”相关的详细内容,所述观点仅供参考请勿轻信!

包粽子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了解端午节来历。

2、感知粽子的形状,知道粽子有很多品种。

3、鼓励幼儿大胆和小伙伴讨论交流,提高幼儿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粽子。

2、粽叶、米、盘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粽子,引入话题。

老师:小朋友们知不知道端午节呀?谁来告诉大家端午节在什么时候?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今天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好多粽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动脑筋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出来。

小结:粽子有各种形状,真有意思!

二、尝一尝,说一说。

1、认识粽子。

老师:我们一起来闻一闻粽子,香吗?小朋友们知不知道这香味从哪里来的呢?是粽叶散发出来的香气。

2、品尝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都吃过粽子吗?你们都吃过哪些粽子?老师这里也有许多粽子,我们一起来品尝,说一说和你吃过的一样吗?

3、说一说粽子。

幼儿说一说自己吃过的粽子馅和味道!粽子的种类很多,真是丰富呀!

包粽子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节日的快乐,本次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通过亲子合作包粽子,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情, 提前感受端午节的快乐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家”的温暖,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知道包粽子所使用的原料和粽子的不同味道。

2、和家长一起尝试用粽叶、苇叶包粽子,能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有自信心。

3、喜欢参加“包粽子”活动,体验亲子合作的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各种各样的粽子

2、包粽子的材料:苇叶、粽叶、糯米、花生豆、枣、线等,老师和小朋友到苇塘采集的苇叶和马连草。

活动建议

1、利用教学课件,帮助幼儿了解粽子的不同味道和形状。

提问:在我们这里,端午节吃什么?你都吃过什么馅的粽子?

小结:粽子有蜜枣粽、花生粽、肉粽、红豆粽、火腿粽、水晶粽、八宝粽、绿豆粽等很多品种,主要有甜味和咸味两种口味。我国地方不同,包出的粽子形状也不同,主要有三角形和三角形。

2、了解包粽子需要的原料,知道不同口味的粽子需要不同的原料。提问:制作粽子都需要什么东西?粽叶和苇叶哪里不一样?

小结:包粽子需要粽叶,我们当地主要用苇叶和粽叶,粽叶比较宽, 一片可以包一个粽子;苇叶较窄,需要多片组合在一起。馅料需要:糯米、大枣、花生、红豆、肉馅等。包扎粽子的捆绳需要:线、棕绳,马连草,我们当地主要用马连草和线。

3、探讨包粽子的方法,了解包粽子的基本流程。

(1)引导幼儿观察苇叶,比一比,看一看,包粽子用的苇叶和刚采摘的苇叶有什么不同?猜一猜为什么?

小结:新鲜的苇叶比较脆,易撕裂,包粽子时要先将苇叶煮一煮, 苇叶就不会撕裂了。

(2)引导幼儿观察苇叶为什么泡在水里?包粽子时苇叶怎样摆放? 并引导幼儿尝试。

小结:苇叶泡在水里,摆放时一片一片的苇叶容易粘连在一起,糯米就不会漏出来。摆放苇叶一倒一正平铺在木板上,苇叶之间要叠压一部分。zF133.cOm

(3)引导幼儿认识糯米,了解粽子为什么要用糯米。

糯米粘性大,包出的粽子糯米煮熟后膨胀性比大米小,粽叶不会被胀破,而且粘性好不会散。

(4)了解解三角粽、四角粽的不同包法

家长老师讲解三角粽、四角粽的不同包法,鼓励大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包粽子。

(5)亲子合作包粽子,体验亲子合作的快乐。

幼儿分组与家长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家长指导幼儿尝试包粽子。

4、将包好的粽子送到厨房,向厨房的阿姨了解煮粽子的方法。

延伸活动

粽子煮熟后,品尝粽子,体验劳动的快乐。

包粽子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民俗文化,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喜欢劳动,乐于参加家务。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通过讨论,激发过节日的情感,知道要愉快、合理地过节。

二、活动准备:

视频(端午节:如何包粽子)粽叶、细线、已经弄好的粽子馅、安全剪刀、盆子。

三、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老师:小朋友们好!端午节快到了,老师家里要来客人,小朋友们说说老师应该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给老师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可是老师还有一个大难题,小朋友们愿不愿意帮助老师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师:老师家要来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个人包粽子,忙不过来,小朋友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包粽子吗?

小朋友:可以。

老师:小朋友们真好。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吗?(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没有关系,下面来和老师一起一起看一个动画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观看视频,了解端午节由来以及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老师:看了动画片,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端午节会吃粽子了吧?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听看。下面我们再看一个视频,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们可要帮助老师喔。(放视频)老师:小朋友们,看看那你们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来。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过视频学习及老师的示范,部分幼儿能自己摸索着包出一个大概,对于还不会或者无从下手的幼儿采用同伴帮助及老师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学习,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结束部分老师总结:哇,小朋友们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让老师忍不住要流口水啦。这下老师不用担心没法招呼客人了。谢谢小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度过一个愉快的端午节。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活动延伸

告诉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吃,并给爸爸妈妈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端午节。

活动反思

在设计活动的的时候想到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由于自己本身也没有包过粽子,不知道包粽子是难是易。

包粽子教案(篇4)

包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忙碌着包粽子,各式各样的粽子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不仅品尝到了美味,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从包粽子的历史渊源、包粽子的种类、包粽子的技巧及粽子的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论述,带大家一起领略包粽子的魅力。

一、 包粽子的历史渊源

包粽子起源已久,据史书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投江自尽。为了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尸身,当地的居民们用粽叶包着米粉和肉类,扔到江中以供鱼虾吃,这就是人们熟知的粽子起源传说。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端午节都会包粽子,供奉祭祀,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

二、 包粽子的种类

粽子的种类繁多,以不同地域和民族习惯为基础,具有各自的特色和美味。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粽子:

1、南方粽子:以江南水乡为代表,以糯米为主料,肉类、鸡蛋、豆沙、枸杞等为馅料,口味咸甜适中,极富粘性和甜腻感。

2、北方粽子:以糯米、赤豆和花生为主料,糯米吃起来口感鲜嫩,花生和赤豆的馅料则显得浓厚而香甜。

3、西南粽子:由云南和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家庭传统制作,主要原料是糯米、肉和菜,特色在于口感较为清新爽口。

三、 包粽子的技巧

包粽子是一项技术活,对于初学者来说,包粽子似乎很难,实则只要注意细节,掌握好几个必备技巧,就能包出美味的粽子了。

1、将糯米提前泡发:这是制作粽子的关键步骤。将糯米提前泡发,可有效减少粘在手上的粘性,也可以让粽子包出来更加鲜美可口。

2、粽叶的选择和处理:粽叶的质量和大小关系到粽子制作的成败,因此要选择整齐、清晰无损的叶子。同时,粽子叶也需要泡发,这样才能更容易地搭配粽子馅料。

3、掌握好叶子叠法:将粽叶叠成叶筒和叶罐的方法各有不同,需要适时更换叶子,使粽子包裹得更紧实。

4、控制好粽子的形状:这需要个人的经验和练习。一般来说,手掌上的力度和叶子的大小是影响粽子形状的重要因素,需要掌握好手感和力度,才可制作出形状美观的粽子。

四、 粽子的文化内涵

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食品。粽子的形态和内部馅料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既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体现了个地区文化和民族风情的特色。

粽子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次咀嚼和品尝,都代表着一种来自传统文化的敬仰和信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节日美食。包粽子的习俗让人们重温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中华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更加深沉,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总之,包粽子是一项包含了文化内涵的美食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其独特的口感、制作技艺、风味特色等方面,成为受到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在今日,我们在欣赏粽子美味的同时,更应该刻苦学习,传承和弘扬这个具有浓郁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美食。

包粽子教案(篇5)

主题:包粽子的教案

一、教案概述

1. 教学对象:小学生

2.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粽子的起源和传统文化,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b.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粽子,并理解粽子的包装技巧。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3.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理解粽子的包装技巧。

4.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包粽子,并保持粽子的形状和口感。

5. 教学准备:

a. 食材准备:糯米、糖、红豆沙、绿豆沙、红枣、咸蛋黄等。

b. 包材准备:竹叶、棉线、剪刀等。

c. 食具准备:锅、蒸锅、碗等。

d. 课件准备:包粽子的步骤演示、粽子的起源和传统文化介绍等相关资料。

二、教学流程

1. 导入(5分钟)

a. 通过展示粽子的图片,与学生分享粽子的起源和传统文化。

b.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自己吃过的粽子的种类和口味。

2. 知识讲解(10分钟)

a. 介绍粽子的制作材料和材料的功效。

b. 讲解包粽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如选料、浸泡、蒸煮等。

c. 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指导。

3. 操作实践(30分钟)

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师的指导,准备粽子的原材料和包材。

b. 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和指导,独立包粽子,并保持粽子的形状和口感。

c. 教师和助教辅导学生操作,并及时纠正和指导。

4. 制作评价(10分钟)

a. 学生将包好的粽子摆放在桌上进行展示。

b. 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粽子进行品尝和评价,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c.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粽子的外观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5分钟)

a.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包粽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并分享自己制作的体会和感受。

b. 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粽子制作的理解和印象。

c. 教师进行总结发言,鼓励学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包粽子的外观和形状是否符合要求。

2. 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粽子的包制过程。

3. 学生是否理解粽子包装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四、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粽子品尝和评比,评选出最美味和最具创意的粽子。

2.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个教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制作粽子,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调查和了解粽子的起源和传统文化,扩展了视野,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3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