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诗词鉴赏教案 >

诗词鉴赏教案范本十五篇

诗词鉴赏教案范本十五篇

诗词鉴赏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促进亲师互动的重要途径。根据您的需求,趣祝福的编辑为您搜集了“诗词鉴赏教案”,请把本页和我们的网站收藏下来方便以后使用!

诗词鉴赏教案【篇1】

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但)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该诗充分展现了一种傲岸气度。我赞同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评论该诗的观点。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上面就常见的十种古诗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尽量做到答题到位、规范、不丢分。我们复习备考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鉴赏题,先按题型分类,然后按要点作答。当然,答题有法,答无定法。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诗词鉴赏教案【篇2】

1、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3、注意关注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4、深刻的效果。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5、严肃与诙谐、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热烈。

6、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7、了解、鉴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8、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9、理解诗意、感悟意境,方法灵活多样

10、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11、记事(咏怀)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12、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绝句。

13、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14、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陆游等。

15、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位教师在学生熟读古诗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段理解诗意,如演一演,练一练,画一画,做游戏,讲故事等。特别是在运用多媒体理解诗意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16、“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17、岑参、王之涣。

18、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研究内容:

19、听觉、味觉、突出梅香的特点。

20、古诗词鉴赏写作方式:

21、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2、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23、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24、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25、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26、注意明察考题暗示: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27、两位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28、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29、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30、七绝(七字),二、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31、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32、怀远、离愁、杜甫的《春望》。zF133.coM

33、孟浩然、常建等。

34、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35、想象: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36、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37、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38、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39、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40、熟悉教材,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熟练掌握古诗教法。

41、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42、七律(七字)。首联(一、颔联(三、颈联(五、尾联(七、颈联必须对仗。

43、答题方法的传授。研究方法、步骤及过程:结合教学实际,课题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

44、长短不一)、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45、雄浑苍劲、雄浑壮观、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46、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47、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48、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49、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李白、龚自珍等。

50、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姜夔、李清照。

51、抓意象、明意境:

52、词的锤炼上分析妙处。还望再努力。

诗词鉴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词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解答古诗词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人物(景物、事物)形象及解答相应题型的方法与技巧

(1)英雄: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结尾写箭入石中,写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塑造了一位爱国主义的英雄将领的形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3)思妇: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一是为征战而远征等。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属于第一种情况,全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前两句描写主人公的“不知愁”,而第三句转折,由“忽见陌头杨柳色”,使少妇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伤感场景,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忽”最准确鲜明地描写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4)隐士:多描绘隐居田园的人物形象,体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诗人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山村清幽明丽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诗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珑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5)征人:这类形象多在边塞诗中出现,有写得慷慨激昂,也有写的怨恨不平,反战思归的。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写出了一位渴望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但又不被赏识的悲士形象。比如陆游的《书愤》

二、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术语: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诗词鉴赏教案【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唐宋诗词鉴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教材)的第五课,是咏物抒怀诗单元。该课选编了三篇精读作品《房兵曹胡马》(杜甫)《蝉》(李商隐)、《海棠》(苏轼);五首扩展阅读作品:《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刘禹锡)、《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林逋)、《画眉鸟》(欧阳修)、《落梅二首(其一)》(陆游)。精读求方法规律的掌握,扩读旨在类化、巩固精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条件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象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咏物诗是古典诗歌园林中的奇葩。本课教学设计拟从精读作品的阅读鉴赏入手,来认识、把握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和阅读鉴赏的基本策略;然后结合扩张阅读作品的鉴赏,在诵读、比较、迁移中掌握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加深对咏物诗的特点的认识,体会、积累咏物诗的常见意象。

二、说目标

赏析咏物诗,认识咏物诗的特征(知识目标),理解诗人借物所抒之情(情感目标),掌握咏物诗阅读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积累咏物诗的常见意象(技能目标)。

确立依据:根据诗歌阅读鉴赏教学的特点,把目标定位在“赏析”上,意在引领学生通过鉴赏分析,抓住咏物诗的核心意象及其关联意象,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组合建构的意境,从而体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物象世界”与抒情主人公“心灵世界或思想境界”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在具体的精读作品的赏析中,引领学生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归纳梳理出咏物诗的基本特征和阅读鉴赏的一般策略,以提升学生文学阅读鉴赏的经验。

教学重点:咏物诗的一般特点与阅读的常规方法。

教学难点:咏物诗的意象选择与组织的特点;咏物诗的“物象世界”所投射出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三、说教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选择依据: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和鉴赏评价能力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诵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必能自有所领悟,进而才能更好地品味、赏析诗歌的意境。而讨论法、归纳法也是阅读鉴赏课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在已有的阅读初感的基础上通过导问(可以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是来自学生的)、点拨、精讲、对话、研讨等方式来引领学生逐步完成对诗歌文本的深度阅读和鉴赏分析,在师生、生生的交互对话中,充分打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空间,培养他们鉴赏的技能,调动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练习法是达成对既定教学目标的掌握的必要手段,通过精当、适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及时反馈本课教学的得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制作的课件,来整合教学程序展开中的学习任务要求和具体的知识项目等,以使教学流程更清晰,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围绕“怎样阅读鉴赏咏物诗”这一主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具体的学法的指导,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本课要关注的学法主要有:诵读、默写、圈点勾画、批注、写作读诗札记。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要求熟读,并在课本上对三首精读作品作出初读的自我批注,以便课堂中讨论、对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与“紫蝶黄蜂俱有情”诗意相关联的图片展播导入(以蜂蝶穿飞于花丛的景色为衬底,打出一组描写蜂、蝶的古诗句)(在课堂教学起誓阶段营造一种“悦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

教师导语:“一草一木总关情”,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万物常常会引起人的无限遐想,或者是勾起人的喜怒哀乐之感;于是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在“览物”时发现了自我人生经历中的某种类似于物的遭遇,于是就有了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了。

(二)精读作品鉴赏指导

第一阶段:诵读准备

先指名诵读,再请同学点评;再利用多媒体,播放三首诗歌的示范朗诵音频(或教师示范诵读);然后全班齐读。在此阶段,同时疏通易错读的字词。

第二阶段:赏析指导

(三首精读作品,先作各自精读赏析,在结束后各加上标题,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方式来概括各首诗中的物象所反映出的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要求主标题能点出作品的核心意象,用一句诗(7个字),副标题则要求能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的状态特征。)

(在指导学生精读鉴赏诗歌文本时,反复提醒学生圈点勾画、修正、完善预习阶段的批注。)

甲:杜甫《房兵曹胡马》:骁腾胡马壮士心——青年杜甫的`书生意气

(ppt展示诗人画像及诗意图)

导问:

1、杜甫笔下的胡马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马的形象特点的?

3、本诗中马的意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1、诗人笔下的胡马神清骨峻,你看它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它的身姿是凌厉奔驰,如风驰电掣。诗人抓住马的骨相、耳朵、四蹄等方面来写,突出它的骁健的特点。

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绘形传神,形神兼备。前四句描绘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写马的品格,用的是虚写手法。把马比作了一个忠实的朋友、侠义的豪杰。

3、马传达出了青年杜甫风华正茂时的凌云壮志、宏伟抱负,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蓬勃向上的书生意气。尾联两句既是写妈驰骋万里,也是对房兵曹为国立功的期望,更是自己壮怀的写照。这种心态与盛唐时期因国力强盛、疆土开拓,民众被激发的普遍的豪迈情怀有关。

乙:李商隐《蝉》:高树饥蝉薄宦情——位卑义山的潦倒仕途

(ppt展示诗人画像及诗意图)

导问: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能否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4.与本诗相比,骆宾王的《咏蝉》、虞世南的《蝉》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

明确:

1、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2、诗人描写蝉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悱恻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李商隐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淘(应为绞丝旁)的推荐,二十五岁举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任书记。因其文才,深得王之赏识,故王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被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以至病卒。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的境遇的象征。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的当下清贫的境遇。

4.前者是寄托了自己清白正直却蒙受谗言而被下狱的愤懑,后者是表达了立身品格高洁,并不需要外在凭借而自能声名远播的自信。

丙:苏轼《海棠》:夜深海棠谁爱怜——多情东坡的达观人生

(ppt展示诗人画像及诗意图)

导问:

1、苏轼笔下的海棠具有怎样的特点?

2、诗人是怎样描写海棠的形象的?

3、本诗中的海棠形象折射出诗人怎样的心态?能否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来说说。

明确:

1、 海棠盛开,姹紫嫣红,散发着阵阵幽香,显得生机勃勃、美丽可人。

2、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其香之浓郁,其色之红艳,其姿态之妖娆,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如末句以“红妆”为喻,把海棠比作杨贵妃(亦为用典)。侧面写,则以月光、烛光为背景来衬托海棠花开之美。

3、诗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才“更烧高烛照红妆”,由此可见出他对海棠的怜爱之情,夜深盛开,“月转廊”,海棠隐于阴暗之中,乏人问津,那是多么孤独寂寞啊!诗人点起高烛来照,为了寂寞的她不至于睡去了,因此可见诗人的心细和“仗义”,这是诗人一片赤子之心。此诗作于元丰七年(1084),作者时在黄州贬所。迁客放臣的失意、孤独、寂寞等等心绪是在所难免的,但诗人却能在本诗中作如此豪放语(三四句)。足见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达观的心态。(此处,可启发学生联系必修本中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反映出的诗人的心态来作“互文解读”。)

(在精读赏析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借助ppt课件同步展示问题、相关赏析要点与背景资料等。以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咏物诗特点梳理与咏物诗阅读鉴赏方法归纳

甲:阅读赏析了上述三首咏物诗,请大家试说说:咏物诗具有哪些特点?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纠正、补充、拓展;以形成条件性知识。结合ppt纲要信息呈现。)

讨论后,明确:

咏物诗是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象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咏物诗的特征主要有:

1、形似。即外在形貌特征的相似。如何做到形似?

(1)要抓住最能突出物的外在特征来写,通过深入、认真、细致地观察,借助形象思维来图形写貌。如胡马的瘦骨、峻耳、轻蹄,又如蝉的餐风饮露而“高难饱”、蝉的凄切欲绝的鸣叫声,再如海棠的花色的红艳、香气的浓郁、姿态的妖娆等等。

(2)要选择适于表现这种特征的最佳审美视角,捕捉住其稍纵即逝的形态变化。如杜甫笔下胡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奔腾的姿态美,如李商隐笔下五更时,衰颤的悲鸣;又如苏轼笔下海棠花的烛光映照之下更显得娇艳的妆容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选择最佳视角所捕捉到的物象的美,突出了它们的变化。

2、神似。即内在品格、精神、气韵的相似。如何做到神似?

(1)环境映衬。如苏轼以“崇光”“月”“高烛”来作为海棠的海棠开放的环境。

(2)侧面烘托。如李商隐以“碧无情”的树来作为“疏欲绝”的蝉的反衬。

(3)优美想象。如杜甫把胡马想象为侠义的豪杰、忠诚的朋友;苏轼把海棠比作了盛妆的贵妃。

3、寓意。

咏物诗必有寄托。要做到物中有“我”,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人格、遭际等等寄托在事物描写之中。或因小见大,或寄重于轻,或寓深于浅,或托直于曲,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凝聚了诗人的“精神生活”,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象征物、承载物。

乙: 结合上述三首咏物诗的阅读鉴赏,请大家试归纳咏物诗的阅读方法。

(本环节,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总结,形成策略性知识。)

明确:咏物诗的阅读方法:

1.抓住所咏之物,认识物象的形与神的特点。

(1) 圈点勾画描写物的形貌特征的词句

a.摹状词 b.绘色词 c.拟声词 d.写动态的词语 e.修饰状貌的副词 f.运用特定辞格的语句

(2) 提取描写物的品格精神状态的词句

a 筛选表露情感态度的关键语词 b.结合全诗语境把握诗眼

(3) 通过对写法的分析进一步理解所咏之物形与神的特点

常见写法:

a. 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c.动态描写d.静态描写 e 虚实结合 f细节描写

f. 比拟 g.夸张 h.象征

2.联系作者的生平处境,体会物象所寄托的寓意

(1)借助诗题的提示

(2)借助注释的说明。

(3)借助阅读前的知识储备

(4)咨询、查阅

六、拓展阅读训练

(本环节针对本课所选的扩展阅读篇目,择其四首设计一组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咏物诗的基本特点的认识和一般阅读方法的掌握。练习设计紧扣咏物诗的特点来拟制问题。将练习自主设计纳入教学设计的范围,并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角度来规范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与层次,如此才可确保“即教即有练,所练即所教”的教学预期的落实。)

(一)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于永贞元年(805)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奉诏还京,其间已历十余载。"看花诸君子"及"桃千树",均指朝中权贵。戏赠:调笑之意。此诗大意是讽刺朝廷新贵尽为"刘郎去后"之辈,含轻蔑之意,因"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1. 本诗是如何描写桃花盛开之美的?请简要分析。

2. 诗人咏桃花,寄托了怎样的感慨?试结合背景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从侧面描写。前两句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熙熙攘攘的景象,写京城道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人马喧嚣、川流不息的盛况,以次来烘托玄都观桃花盛开的景象;又以“无人不道”来形容人们观看桃花之后的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从而进一步烘托出桃花盛开之美。【本题考查对咏物诗核心意象的特征及描写手法的认识。】

2.联系背景,结合全诗语境,可见作者用玄都观的千树桃花来隐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诗人咏桃花,抒发了对追名逐利、奔走权门之徒的轻蔑和嘲讽之情。【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寄托之情的理解。】

(二)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本诗从哪哪几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写出了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从梅枝的稀疏、梅香的清幽两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2)写出了梅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艳超逸的特点。(3)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结合的手法。首联交代梅盛开的时节,以“众芳香摇落”来衬托“独暄妍”的梅,这是侧面烘托;颔联是正面写梅,颈联是从侧面描写梅,从环境渲染的角度来写,霜禽偷眼、粉蝶断魂,以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白鹤、粉蝶对梅的喜爱,由此来烘托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幽居之乐。【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所写之物的特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本诗描写画眉鸟,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 本诗写景生动,试简要赏析。

3. 本诗借咏画眉抒发了怎样的感怀?

【参考答案】

1.对比。前两句写画眉鸟鸣叫声的自由婉转与逍遥山林的形象,后两句写笼中画眉的失去自由、埋没天性的不幸遭遇。【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2.诗人用“百啭千声”形容婉转动听的鸟鸣,用“随意移”来写画眉的自由自在;用“山花红紫”描写绚丽的山林景色,全诗写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清新明丽。【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意境的理解】

3.抒发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怀(被贬谪的失意),对远离朝廷政治斗争的旋涡,暂时避开是非纠葛,回归山林的自由的庆幸。【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四)细读下列一首咏梅诗,然后自选一个角度,试写一段赏析短文,自拟题目,300字左右。

落梅二首(其一)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写作提示】可从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鉴赏分析,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诗句来分析,切忌架空分析。

(五)课后自读杜甫诗(可利用网络查寻),试找出杜诗中的马、鹰、月、鸥、雁等意象的常见象征意义(要求列出相关诗句)。

(前三道题可设计成随堂练习,第四、五道设为课后延伸作业,以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文本的能力和归类梳理和积累常见意象的意识。)

诗词鉴赏教案【篇5】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0xx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xx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xx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xx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20xx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20xx年江苏卷《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20xx年浙江卷出了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0xx年湖北卷诗词鉴赏题《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3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