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桃花心木课件 >

桃花心木课件(实用10篇)

桃花心木课件(实用10篇)

【#范文大全# #桃花心木课件(实用10篇)#】小编认为“桃花心木课件”这篇文章非常值得留意强烈推荐给您,建议将这个链接保存在你的电脑上方便下次打开阅读。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是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重要渠道。

桃花心木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课件出示:

林清玄:《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桃花心木课件【篇2】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情感目标: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三)能力目标

1、 入情入境的读好文章,增强朗读功底,理解感悟能力。

2、 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教材潜在的因素,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

的意思,感受其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紧扣课文主题,让学生在分析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注重抓住课文的训练点,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训练机会。

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三、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四、主要板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教学要点:学习生字词,初读感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根据学案充分自主预习。

桃花心木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理清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难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5分钟)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1分钟)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1分钟)。

桃花心木属于常绿大乔木,因木材呈桃红色泽而得名。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不但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

3、简介作者,引入新课。(3分钟)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十大才子”之一。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旗山,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他的作品将东方散文美学智慧融入宗教哲学情怀,连续十年居台湾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篇含义蕴含深刻的道理的文章

桃花心木课件【篇4】

《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

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准备

xx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言: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的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桃花心木》。

二、学习课文

(一)师:谁愿意朗读课文。师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屏幕,边听边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读懂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二)师:同学们读懂的内容可真多,这说明咱们读书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三)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

实物投影相继打出: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陈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课堂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教师指导朗读

(四)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种树方法,使桃花心木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本领。种树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而且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作者还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原文参照:

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教师总结: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桃花心木课件【篇5】

教学流程

一、形象对比中生疑

1、多媒体出示情景图:

一边是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的一片桃花心木的树林,一边是一块空地上刚种下的仅及膝盖的一片桃花心木的树苗。

2、看景识形: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几丈高的树木连成一片,生机勃勃,像绿色的海洋。

3、质疑:

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怎样的条件和护理?

二、朗读感知中寻疑

1、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如:枯萎(wěi)、锻炼(duànliàn)、依赖(lài)、汲取(jí)、优雅(yǎ)、勃勃(bó)生机等。找出带有“枯萎”一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栽种桃花心木苗→护理桃花心木苗成长→谈论桃花心木苗的成长→借“种树”喻“育人”。

3、三读课文,寻找“我”的疑问,初识种树人的“种树有道。”:

⑴边读边思,想一想会产生什么疑问?再用横线画出“我”的疑问同自己提出的疑问比一比。

⑵重点读议两个反问句,初步体会种权威人做事能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勤快踏实。

①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②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⑶再生新问题:

桃花心木苗由“莫名其妙地枯萎”到“不会枯萎了”,究竟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要经受哪些考验?

三、言行对照中释疑

1、“透视”种树人的行动:开垦空地种树→浇水的天数隔三差五无规律→浇水的量时多时少不一定→浇水的时间上午下午不一定。

2、先仔细阅读种树人说的话,然后小组合作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品读种树人的语言,深人体悟“种树之道”。

3、小组访谈汇报:

一人扮演“记者”,一人扮演种树人,将种树人的行动和语言对比分析,形成以下“解疑链”。

4、正反对比加深认识:

用“如果……就……”和“只有……才能……”这两种句子说出桃花心木苗在“确定”和“不确定”的生长条件和环境中成长的不同结果。

四、人树联系中明理

1、出示“我”的感悟句,熟读:“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实际说说“独立自主的心”指什么?

3、小组合作绘出“人与树”成长的联系图:

4、畅谈自己的感受: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能联系课文内容用“名言警句”的形式说出自己的感悟吗?示例:

⑴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⑵看树看根,看人看心。

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⑷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⑸根深才能叶茂。

⑹小树不修不成材,好花不浇不盛开。

⑺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

五、扩展体验中创新

1、世间万物,千姿百态,隐藏着无数的哲理,在于我们的发掘与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哲理。请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还能从什么事物上面悟出做人的道理,然后写在“生活感言卡”上进行交流。示例:

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⑵小草:能屈能伸,坚忍不拔。

⑶竹子:中空外直,虚怀若谷。

⑷芝麻:芝麻开花节节高。

⑸青松:傲霜斗雪,直冲云霄。

⑹花生:默默无闻,果实累累。

2、《生存大挑战》片段欣赏,感受成才之路艰辛。

3、课外实践:

⑴将《小松树》这首歌曲的歌词编成《桃花心木》并练习演唱,升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⑵搜集材料,举行小小辩论会:“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

桃花心木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

2.过程与方法: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教学流程:

一、讲述故事,激趣质疑

1.教师动情地讲述故事:《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师:同学们,当你有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呢?

(生的回答是:高兴、激动、兴奋……)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究竟是他的错还是他姐姐的错呢?(生思考回答。)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10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本文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是什么样子呢?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呢?(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师:谁来说一说,桃花心木成长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呢?

(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师:哎呀,文中的种树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生回答。)

师: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也不固定呢?(生回答。)

四、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要长成百年大树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学会自我生存。

五、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

生: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当桃花心木具备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生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六、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树尚如此,更何况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

桃花心木课件【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桃花心木》,(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

教学难点:育人的道理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

①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⑶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3桃花心木

不定时、不定量拼命扎根参天大树

“不确定”——﹥成长、成材

定时、定量浮于地表枯萎

八、设计理念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从而达到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贯穿始终,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给下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学中学路分明,从“导——扶——放”上,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立体式展开。

以上就是我关于《桃花心木》这篇课文的说课。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桃花心木课件【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那中间,课文中指西瓜地。)

(1)学生找后回答。

(2)教师板书:听、捏、走、看、刺

9.“看瓜刺猹”动画演示

(1)再次体会感情

(2)引导背诵(可以演示动画进行提示)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适时演示“捕鸟”动画,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

(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弶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板书:“我”盼望

五、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

(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

(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

(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2)小组讨论、交流:

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

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板书:羡慕佩服向往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频道小编推荐: |

桃花心木课件【篇9】

(一)音乐导入

(二)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将遇到的生字词画出,、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同桌讨论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

要求学生小声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四)小组讨论,生生互动,交流自学情况

1、小组成员每人都要发言,其它同学要认真倾听。

2、发给每小组一张纸,由组长记录己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

3、讨论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薄弱小组的讨论。

(五)全班交流,各组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汇报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交流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教师调控课堂局面,指导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地方加深理解,指导朗读,指导理解共性的问题,如:

桃花心木是一种什么树?

种树人的做法有没有道理?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对“在不确定中,深化了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理解。

从课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等等

(六)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写一写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悟。

板书设计:

6、桃 花 心 木

拼命扎根

树苗                            百年大树

汲水生长

在不确定中

经得住考验

生活的人    独立自主             努力生长

养分---能量

桃花心木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木树苗,树苗尚小;再写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使"我"非常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回忆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出声音朗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产生疑问,通过交谈,找到了原因,并且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二、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什么样啊?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出示课件),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

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

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他哪奇怪呀?这是什么不确定?

(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哎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呢?

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不固定呢?

三、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能长成百年大树的树具备了什么能力呢?

学会自我生存

3、我们同学昨天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些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那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枯萎的树是一些什么样的树?

四、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看看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

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而桃花心木有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出示课件)

五、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出示课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万物竞天,适者生存”,树虽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小编推荐

桃花的课件(精品9篇)


桃花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思维水平。

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风格,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用心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在滚滚春潮之后,我们迎来的是《三月桃花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悟情

3、汇报交流: “水声如音乐”——

(生汇报表示声音的段落和词语。

(指名反复读。

(联系生活经历理解“应和”、“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

(指导朗读。

(师指导朗读:

a、你觉得“呵,河流醒来了!”应怎么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出作者看到河流哗哗流淌时的惊喜之情……

b、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波纹,被作者比喻成了“樱花”、“酒窝”:孩子们,想一想一千朵樱花就是_一朵朵浪花___,那一万个小酒窝就是一个个波纹、一张张笑脸啊!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如何?读出你的惊奇、兴奋、激动。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1———4自然段。

(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进行朗读比赛。

(教师引读第三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四段。

4、继续汇报交流:

水清如明镜——

(指导朗读: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范读,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是啊!三月桃花水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它看见————……想象一下,它还看见了什么?

过渡: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课件出示还有谁想赞美它?指生配乐朗读

(5)全班齐读7—9自然段。

(联系上文,思考:为什么说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孩子们,还记得气势磅礴的二月《春潮》吗?让我们一起朗读《春潮》第3自然段,再次感受春潮不可抗拒的威力。

6、全班配乐朗读。

三、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它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它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带给我们沉醉的感受。

四、作业超市: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春天吧!

1、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3、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4、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

轻柔之美

水声如音乐 水清如明镜

桃花的课件(篇2)

【文本透视】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文章词如玑、语如诗、景如画,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美”的花朵,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情。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前后文之间,有问有答,各个段落在错落中,又有句式的重复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令人身心愉悦。三月桃花水的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再融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设计理念】

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的言语发展,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为需要而学,教师为学生的真正需要而教。注重学习过程,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

实实在在,想象出最美的画面;简简单单,诵读出最真的情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整体美。

拟人句、排比句和对偶句的等句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了解“桃花水”。

春天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便称这为“桃花水”。“桃花水”指的就是“春水”。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字词检测

3、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完成书后思考题,把握文章结构

一方面写声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 ,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丹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词串欣赏

从读好词语入手,用声音和表情来表达出词语的意思,并能发现每组词语的特点。

课件出示:第一组:绚丽的朝霞、明洁的丝绸、袅袅炊烟、

第二组:草如茵、柳如眉、如雾如烟

第三组:应和、低语、谈心、催促

二、精读感悟

用心地去读这几个词语,就能读出它的画面,读出它的色彩,读出它的感情……同样的,用心地去读文章的每一句话,也能读出很多的感受。

(一)、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老师范例:批注式阅读

课件出示:教师在诗歌第二小节上做的一些笔记,如在关键词语下面点着重

号,在诗歌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等。

(二)、学习第三、四小节

1.自由阅读,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做批注。

2.交流研读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融入阅读感受,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引导学生从“轻柔的弦、纤细的低语、谈心、催促……”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桃花水的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第五、六小节

六小节,看看在三月桃花水的这面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2、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仿诗练说,拓展画面

4、指导读出省略号的味道

[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最真的情;静静地想,想出最美的画面]

三、整体诵读

全文配乐朗读,师生共同合作美读

四、拓展仿写

试着仿照课文的任意一小节来写一写,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激情小结

桃花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三月桃花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领悟春天的水声和水清之美。

态度、价值观: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理解课文的意境,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让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感受语言之美,并能将想象内容有机呈现。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

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领略春天

1.欣赏图片,领略春天的美景2.用四字词语描述春天

载歌载舞绚丽催促皱纹春意盎然应和流淌

春天,是希望纷飞的季节。大雁一路﹍﹍﹍,排踏出春天的韵律,传递着春的喜讯。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的河水,荡漾着﹍﹍﹍。﹍﹍﹍的朝霞﹍﹍﹍着机器的鸣响,好像在﹍﹍﹍人们赶快播种。出行的人们背负着行囊,走向﹍﹍﹍的南北东西,走进浮光跃金的大千世界,播种自己心底的希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春天

1.播放视频资料《三月桃花水》 2.指名发言谈感受

二、小组合作,感悟春天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2.思考:这两句抓住了三月桃花水的哪两方面?3.在合作中感悟春天水声之美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1)白板出示合作要求:

①组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桃花水的美。

②三月的桃花水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用“—”划出表示声音的词语。

(集体评议(4)感情朗读指导

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①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词语。 ②请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③想象:它还看见了什么?

(感情朗读指导(

它看见;它看见……

三、发挥想象,描绘春天

让学生在白板上利用白板资源自己动手描绘春天,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配乐朗读,赞美春天

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印度谚语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垂柳……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把你想象的话语说给同学听。

3.背诵描写三月桃花水声音或光芒的段落。

桃花的课件(篇4)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桃花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文章中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积累文中描写树的词,并尝试用文中的词,自己的词来赞美桃花心木。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你最喜欢的书?

2、你最喜欢的作家?

老师喜欢的作家也挺多,在现代作家中,台湾作家林清玄就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位。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如此说来,林清玄也可以算是老师非常心仪的一位朋友,今天,我要把这位朋友真诚地介绍给大家,并将他的一篇散文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们愿意吗?(真好,有了好东西,能有人与自己分享,那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散文的题目是──《桃花心木》。看老师写完题目,心里面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桃花心木

1、好,听老师来读课文,到文章中去找答案,并把能解答问题的有关词句划下来。

2、现在明白什么是桃花心木了吗?简单点说,一个字,桃花心木是──树,怎样的树?

3、真棒,能马上用文中的词(句)来形容文中的事物。

4、文章中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主要有两处,咱们一起来读读。

5、这是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我们来说说,你最欣赏它哪个特点?

6、谁能读出桃花心木的这些特点?谁先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7、就这样,读着读着,你心里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与想法?你真希望怎样?

8、说得真好!刚才,我们是用文中的词来形容桃花心木,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词来(如刚才那些描述自己感受的词来形容桃花心木吗?)

(真好!会用文中的词来形容文中的事物,说明你读懂了,而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文中的事物,则说明你对文章内容有了自己独到的感悟。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它可是名贵的木材。)

9、看,这就是桃花心木(看图),让我们漫步在这桃花心木的林荫道中,把这美丽的桃花心木记在心中──读。

三、细读课文,了解种树人

1、看到这些美丽的树,你心里还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是一个怎样的人种出了这么美丽的树?

2、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细细地去读课文,再看看课文中哪些词可以用来形容种树人。

⑴ 个子很高。

⑵ 奇怪的人。

(种树苗的人三个不一定:浇水时隔的天数不一定,浇水的时间不一定,浇水的量也不一定,反正就是不确定。)

⑶ 做事从从容容的人。

什么叫从从容容?(保留学生的回答)从从容容的反意词在这里可以有哪些?

⑷ 读到这儿是不是又有疑问了?种树人为什么能这么从从容容?

⑸ 交流,引出文章的12、13自然段。

⑹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段,男生读12自然段,女生读13自然段。看看,这两段话分别是从哪两方面来说理的。

⑺ 发现了吗?12自然段是人正面来说,而13自然段则从反而来讲,这样一正一反就把道理说得深入人心了!如果让你在这两段中挑选一句话来概括种树人的这一番意思,你会选哪一句呢?──齐读: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四、再现结尾,写下心语

1、在种树人独特的照顾下,现在,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又是一年春来到,昨夜春雨潇潇,窗外传来沙沙的响声,那分明是桃花心木的诉说,它在对种树人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交流。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树而及人,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出示14自然段中的一段话,齐读。)

老师相信,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对这番话有更深的感触,而在不确定的生活中,常想想这句话,又能使我们充满力量!

4、看,林清玄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思考,记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哲理,他的文笔清新流畅,总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桃花的课件(篇6)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 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要求一,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师随机点击“资料”,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这首古诗。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4)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5、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6、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7、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1)出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说出来。)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师生共对对子。

1、在我们《古诗七十首》中,还有许多田园诗,其中,我们学过两首,一起复习一下――《清平乐 村居》、《四时田园杂兴》(背诵)

3、出示自学要求二,学生自学。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完成“作品区”里的作业 。

桃花的课件(篇7)

一、活动目标:

1、课前通过《激情燃烧桃花海》活动,让学生了解,各个桃花观赏点地理位置,能用简练的语言介绍给同学们。

2、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懂得桃花朵朵开的背后有无数的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4、把自己理想与为家乡做贡献的榜样结合起来,树立爱家乡,长大以后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个个桃花观赏点的景色特点的图片及影音资料。

2、教师准备,学生看不到的补充资料。将学生的资料进行整合。

1、 4月的平谷,草长莺飞,春暖花开,22万亩桃花争奇斗艳,云蒸霞蔚,绵延百里。咱班同学在4月十九、二十号两天也走进了桃花海,加入到激情燃放桃花海活动中。

2、生按电子地图,分别介绍观赏地点。并介绍相关的景区。

包括(小峪子村万亩桃花海亲近桃花、(车子向大华山镇小峪子村南驶去,这“桃花源”深处有更迷人的风景。沐浴着阵阵桃风,翩然坠入万亩“桃花海”。站在桃花海赏花区的观景台上,放眼俯视,你才觉得刚才看到的桃花果然只是一道小小的“开胃菜”。因为刚才都是在和桃树等高的地面平视,看到的只是有限的一株株的桃树和桃花。而欣赏桃花站在高处才最妙,一下子有了波澜壮阔的感觉,甚至可以感受到微风中层层桃花海浪袭来,难怪这里叫做“桃花海”呢。看着看着,慢慢地觉得好像自己已经被卷进这波涛汹涌的桃花海了,周围全是桃花,似乎都可以听见桃花的呼吸,吸纳着天地之灵气,吐露着芬芳。

小金山登高远眺桃花、(位于大华山镇前北宫村南的小金山,在静怡的眼里,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耸立于万亩桃花海中十分富有灵性的“小岛”。峰顶建有观景亭,是平谷花海全景最佳观赏处之一。站在山顶放眼望去,皆是热闹的花海。喜欢摄影的静怡最中意的桃花观赏区就是这里,因为这里的高度比“桃花源”、“桃花海”观景台的位置都高得多,最能尽兴地欣赏到那铺天盖地的桃海,当然更能拍出满意的片子了。)

穿越百里桃花走廊观赏桃花,

挂甲峪新农村赏桃花,

泉水峪喝泉水赏桃花,

小结:

难怪平谷区宣传部副部长沈大军表示,只要走进平谷的山水间,无论是在那里,百里桃花总与游人相伴;漫步在田埂小径间,徜徉于花海之中,游客自己也成了一道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将充分体会到与桃花亲密接触的快乐。

让我们回忆一下,在桃花节上,还有哪些事物象桃花一样热闹?

一天 一家接待游客人数 一家约收入 华山地区共有农家院数 总收入

过渡:以上是我们能看到的桃花节带来的直接好处。除此以外,你还能想到还有什么好处吗?

估计:1、让更多的人认识平谷,了解平谷。扩大知名度。

过渡:到那时,我们就能自豪的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美丽的家乡。

今年的桃花,因北京奥运气氛的日益浓烈而更加娇艳美丽。

为了迎奥运,今年平谷区实施了“四十万人齐参与,文明整洁迎奥运”的行动,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等多项迎奥运活动。呈现在各位游人面前的是美丽的桃花海,优美的环境。置身其中,不禁想到很多人,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家乡的桃园默默地奉献着,为家乡的建设做着自己的努力。

小小桃花能读懂人的语言,他此时会将微笑送给谁?

写一写,结合自己的理想将此时的桃花笑脸送给你觉得和桃花一样美的人,让他传达你深深的敬意。

估计:农民、教师、修路的人、捐资助学的人、科技人员。。。。。。

每颗桃树多有开花的心,只要它聚集足够的能量,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就像我们的家乡,有了各行各业建设者,万亩桃园就会浩气长存;就像同学们,有了良好的习惯,不断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为家乡做贡献的理想。

[桃花朵朵开教学设计]

桃花的课件(篇8)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

桃花的课件(篇9)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习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习作本上。

桃花的课件(经典13篇)


桃花的课件【篇1】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桃花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运用摘录笔记自学生字词。

铃铛、丝绸、绚丽、流淌、琴弦、敲打、节奏、应和、纤细、催促、开犁、沉醉、袅袅炊烟、绿草如茵。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3、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

4、 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对比感受对于此文的学习会比较有效。

切入举偶

1、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春潮》的宏大气势。本节课,我们再去领略别具风姿的《三月桃花水》。

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学生各抒己见。

其实,“三月桃花水”即春水,文章让这个名字更加富有诗意,更加优美、宁静。一弯小溪潺潺流过,叮咚作响,那份宁静与优美会时刻萦绕在你我心间。

2、 老师范读(配乐)

学生听过谈感受。(神奇、千变万化……)

(通过范读课文,让学生领略那如竖琴般婉转、如明镜般夺目的三月桃花水,创设如诗如画的课堂意境。)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 学生自读,读正确、流利。

2、 汇报读文。

提示:其中“纤、和、种、盛、呵”为多音字。

形近字:裹、衷 瓣、辨

3、 随堂检测。

二、交流

1、 文章写得很美,你们读够了吗?

没读够,那是自然的。让我们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 汇报读。

学生汇报自己喜欢读得段落,喜欢相同段落的同学赛一赛、评一评,看谁读得好。读到一定数量时,要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学生可从内容上、情感上、表达手法上、表达效果上……来谈。)

3、 教师相机引导。

A、 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完成书后思考题2.

一方面写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B、增强对文章语言美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呵,河流醒来了!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被束缚一冬的河流写活了,一个“呵”字也写出了作者惊奇、兴奋的心情。

……

4、 赛读,积累感悟。

三、延伸

对比读《春潮》和《三月桃花水》。

体会两篇文章截然不同的意境。

四、小结

在用词方面,《春潮》用“冲开、山崩地裂……”写出了势不可挡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则用“流淌、回旋、袅袅……”写出了秀丽、清柔舒缓的阴柔之美。

在语速上,《春潮》读得急促些,《三月桃花水》则舒缓些。

桃花的课件【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 内容第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 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 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 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

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4 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教师引读第 3 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 4 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

1、由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 6 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播放音乐)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 7 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 柔和、多变、动听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 闪亮、平静、清澈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抓课文关键词句、发挥想象描述画面(水声如音乐、水声如明镜),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感受事物特点,拓宽学习内容,学习文本句式,展示自己对春水的感受,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重视指导默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桃花的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3、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自读课第3~7节,说说种树人是怎么浇水的?

板书:

时间不定

浇水量不定2、对此,你最想了解什么?(为什么不像栽培盆花那样每天定时浇水?)

作者观察到这种现象后感到。

导读,读出奇怪的语气,按作者的想法该怎么浇水泥?

让我们一起推断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的原因。

品读,读好反问句。

3、懒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映现:……

4、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引导体会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感。

二、导读种树人的话

看来真是得问问他,究竟为什么这样做。

自读第12节,用自己的话说说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

理解“不确定”(板书)。

学生回答后,接读第4、5节部分语句。

小结:种树人是想让树苗在“不确定”中生长。

想象:假如你是一棵桃花心木,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相机映现课文内容所表现的两种情况:

1、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2、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指导读出脆弱,坚强两种情感。

填空:这样浇水,浇出了树苗的___(适应能力,顽强精神,克服困难的本领)。

从这里看出,种树人的话是经验之谈。事实有没有证明这一点呢?

导读第15、16节。(他们已经学会了找到水源,拼命扎根。)

三、导读作者的感悟

自读第14节。

作者从桃花心木苗生长的道理联想到了什么?

引导读出作者的感受之深。

由作者的感悟你想到了些什么?

理解“不确定”,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不确定指环境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

我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从种树人的一番话,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能举例说说受到的启发吗?

(学习方面:如什么都由他人帮助,自己不独立思考,能不能取得好成绩?生活方面:如家长一切包办代替,学生一切依赖父母,能否成才?)

回读作者的感悟,进一步读出感情。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名言警句,如: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或历史故事(如最近播放的电视剧《孝庄秘史》中的豪格和多尔衮的生活遭遇)。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时间不定

桃花心木

浇水量不定找到水源

(不确定)拼命扎根

变化无常独立自主

做人

不确定努力生长

桃花的课件【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特点,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枯萎(wěi),不读(wéi);字形易错的:汲水。“汲”字,与“及”区别。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3、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⑴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⑵ “我”从种树人的一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2、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第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出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一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三、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四、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课文借种树喻育人的特点,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桃花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形声字,区别形近字认识“绮、谈”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体会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一边读一边想画面体会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背关于描写春水和桃花的诗句,读完诗句你是否心情舒畅?

2学习三月桃花水,介绍作者:刘湛秋

二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桃花水的?

三理解课文

好文章要多读细品。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完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理解小铃铛丝绸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是什么光芒像明洁的丝绸?作者用文句引出三月桃花水。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读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你想到了什么画面?2体会拟人句,写出了河流充满的生命力。

3读“一千朵桃花,一万个小酒窝”,你想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千多万朵梨花开。用到了夸张。

4带着想象再读这段话,体会三月桃花水的美。

5认识“绮”形声字和丝织品有关,组词:绮丽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句子,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作什么?2结合竖琴图片理解。3体会比喻句,生动地写出了三月桃花水声音动听,柔和与多变。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读第四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拖拉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3多音字“和”和谐应和

4三月桃花水会和谁分享?形近字谈谈心淡淡水

5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是否为自己定个小目标呢?

6再读第4自然段,末尾“……”省略了竖琴演奏的声响,请你想象?

学习第五自然段。

1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作什么?明镜会照出什么景色呢?

2作者写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第六自然段。

1读句子,想画面。一行白鹭上青天2观察仔细想到贺知章的《咏柳》3吟诵《咏柳》同学们也能想到更多的春天美景。4再读这段话,感受春天的美景。

学习最后一段。

1千言万语道不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哪个词道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陶醉”

2再读这一段,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五拿起笔,写美好的春天,看谁写得美?

六阅读朱自清《春》,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竖琴

三月桃花水赞美喜爱

明镜

桃花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桃花心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就是树,人也就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诵读。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3.扩展阅读。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就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就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桃花心木》。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就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就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就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就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就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就是老西藏了,恐怕就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就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今天,我读了《高原红柳》这篇课文,深深地被她那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所感染。

当我读到“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这两句话的时候,真为红柳感到担心。我心想:在这可怕的天气里,风已刮得天昏地暗了,那沙丘下的红柳可怎么办呢?它们只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呀!于就是,我便怀着紧张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这时,我真的不相信我的眼睛,红柳居然无恙?顿时,我对红柳的敬仰之心渐渐萌生了,她就是多么甘于吃苦呀!

红柳不仅甘于吃苦,还具有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呢!她的嫩枝和绿叶就是治高原人风湿病的良药,使许多人都摆脱病痛的折磨,又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被藏族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为“观音柳”和“菩萨树”呢!她就是多么乐于奉献呀!

书上还讲到孔繁森同志非常喜欢红柳。一次,他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在青稞酒中,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啊,他说得多好呀!红柳正就是如此。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就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我与它们相比……哎, 真就是惭愧!

我今后一定要向高原红柳学习,虽然她只就是个植物。学习她那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1.小组内交流你就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组词:

委( ) 极( ) 懒( ) 但(

桃花的课件【篇8】

一、导言: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的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桃花心木》。

二、学习课文

(一)师:谁愿意朗读课文。师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屏幕,边听边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读懂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生:

(二)师:同学们读懂的内容可真多,这说明咱们读书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

(三)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

实物投影相继打出: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陈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师指导朗读

(四)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种树方法,使桃花心木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本领。种树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而且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作者还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师总结阅读方法

三、师总结: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桃花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阅读积累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现在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的古诗背得多。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寺 菲 觅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

三、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3、说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1、学生自己试读,评议指导。

2、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多种形式朗读比赛。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资料: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桃花的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木树苗,树苗尚小;再写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使"我"非常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回忆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出声音朗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产生疑问,通过交谈,找到了原因,并且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二、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什么样啊?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出示课件),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

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

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他哪奇怪呀?这是什么不确定?

(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哎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呢?

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不固定呢?

三、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能长成百年大树的树具备了什么能力呢?

学会自我生存

3、我们同学昨天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些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那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枯萎的树是一些什么样的树?

四、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看看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

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而桃花心木有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出示课件)

五、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出示课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万物竞天,适者生存”,树虽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桃花的课件【篇11】

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的精读课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的疑问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本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第一部分 1~3段 写乡下老家屋旁的空地,被一个个子很高的人租下来种一种特别的树——桃花心木。

第二部分 4~10段 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

第三部分 11~14段 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话。从种树人的一番话里,作者悟出了育人的道理。

第四部分 15、16段 写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再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埋下伏笔。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树木的“不确定”在文中是指没有规律地浇水,可以联想到树木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干旱、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与环境。人的“不确定”是指人的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坎坷、磨难、曲折。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扎深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着时间发展。文中指作者的疑惑加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 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独立自主:(国家、民族或政党等)不受外来力量控制、支配,自己行使主权。

优雅:优美高雅。用拟人的写法表现桃花心木经受风雨后高大笔直、亭亭玉立的姿态。更能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桃花心木》课文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感到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的课件【篇12】

1、 学会生字,掌握音、形、义。理解新词“优雅自在”、“勃勃生机”等。

2、 学习文章叙述事物层次清楚,层层加深的`写作方法。

1、 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学法,提高自学能力。

2、 培养学生注重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1、要求学生默读或小声读课文,将遇到的生字词画出,、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同桌讨论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学生小声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写在本子上,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1、小组成员每人都要发言,其它同学要认真倾听。

3、讨论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薄弱小组的讨论。

1、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汇报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交流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教师调控课堂局面,指导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地方加深理解,指导朗读,指导理解共性的问题,如:

桃花的课件【篇13】

教学目的:

1、能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受到启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3、能够独立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年实际独立思考,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了解树木成长和人的成长之间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偶然间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些消息,第一个是四川省某重点中学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投河自尽;另一个是某大学生毕业后由于不堪工作压力服毒自杀。看后心情很沉重。花样的年华,多彩的青春,年轻生命的就这样自我终结,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悲痛,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悲剧的发生?也许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师:要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做?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两名)

2、(这篇课文作者以桃花心木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乡下老家,有个种桃花心木的人,他奇特的种树方法使作者充满疑惑,因而与他交流解心中开疑惑的事。)请同学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件事的呢?

3、汇报。

师: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呢?想知道吗?

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

指几名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

师:挺拔什么意思?你能用挺拔说一句话吗?

师:你们想一睹桃花心木的风姿吗?

屏幕:简介桃花心木

师:桃花心木这么名贵种植时一定要精心吧?

2、学习第二段。

3、默读3到6自然段,用——画出种树人是如何种树的句子。

师:谁能说说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种树(在浇水时间上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不定时在水量上你们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师板书:不定量)。

师:这个种树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质疑:看到种树人这样育苗,你有疑问吗?假设我就是那个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什么?

指导朗读:(其实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满腹疑问,那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还是请真正的育苗人来回答吧。

3、学习第三段。

出示自学提示:

认真读种树人说的话:(1)、你能说出种树人那样育苗的原因吗?(2)、种树人的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呢?相信你能再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先独立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育人历经磨难生活强者

师:育苗人那短短的几句话竟蕴涵着这么深刻的哲理,我们在读时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种树人的话?(激动、悲伤、还是语重心长呢)。指一名来读,教师范读几句、学生练读开火车读配乐读

师:经历严寒酷暑考验的桃花心木,最后命运如何呢?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质疑:课文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写法渗透:这篇课文看文题给我们感觉应是介绍桃花心木的文章,而实际上作者是借桃花心木的成长过程来揭示一个道理,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板书:借物喻人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就是这些“桃花心木”中的一棵:经得起风霜的或开始就枯萎的一棵,你想对种树人说些什么?2、对于那些无勇气战胜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而不珍爱自己生命或逃避现实的人,你能否对他们说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

五、总结:同学们老师也要送你们一句话:没有人生来就是强者,强者都是历经磨难生成的。相信同学们都是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9、桃花心木

种树:不定时不定量——百年大树

育人:经历磨难——生活强者

(借物喻人)

力的课件(实用10篇)


推荐一篇网络文章讲述的是“力的课件”希望各位喜欢。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希望能为你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建议你将其收藏起来!

力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揣摩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如果世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了会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记得孟郊曾写过一首“结天下人之心愿”的《游子吟》,大家还记得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二、作者介绍(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莫怀戚的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三、学习生字词:

拆(chāi)散 霎(shà)时 分歧(qí) 水波粼粼(lín) 熬(áo)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

快速抢答:

①散步的人物有哪些?(奶奶、我、妻子、儿子)

②散步的地点?(田野)

③散步的季节?(初春)

④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要求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⑤散步的结局如何?(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五、品读赏析:

1、请你给这个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前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一个(孝敬体贴、关心母亲)的“我” 一个(爱护小辈、信任儿子)的母亲

一个(活泼聪明、非常懂事)的儿子 一个(温柔贤惠、爱护儿子)的妻子

2、 散步过程中的分歧是如何产生的?

3、 文中的“我”是如何解决这一分歧的?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将会怎么做?

4、 散步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尊老爱幼)

教师小结: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故事不胜枚举,你能说出一两个吗?(学生可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六、拓展延伸: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是无私的,尤其是母亲,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让我们把一曲《烛光里的妈妈》献给天下的母亲们,并祝愿她们身体健康,岁岁平安!

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听完这首曲子,此时的你一定感慨万千。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请以“妈妈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说几句表达感情的话语。

七、布置作业,体验亲情:

同学们讲的这些故事,感人肺腑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不过,老师觉得亲情不应该只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需要我们的努力;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更应该是父亲劳累时孩子关心的话语,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的体贴;亲情不单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的领会,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的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一样:(播放广告短片《爱心传递》)。

我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回家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或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或陪父母看看电视散散步……, 把你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力的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任务一有人说,鲁四老爷是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你怎么看,画出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文字,并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二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和小组讨论,画出出文中描写鲁四婶或者柳妈的文字,并分析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任务三你认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把结果写在下面。

任务四在课文中划出两处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小组讨论其作用。

任务五讨论课文题目为《祝福》的含义。

【课下作业】

阅读全文,请认真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任务一①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所骂的还是康有为。②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四叔皱了皱眉,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④“可恶!然而……。”四叔说。⑤四叔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是一个封建卫道士,顽固坚持封建礼教,反对一切变革。因为祥林嫂是寡妇而嫌恶,对祥林嫂的婆家绑架祥林嫂非但不反对,反而表示理解。对祥林嫂失去第二个丈夫毫无同情,反而剥夺她参加祭祀的权利。对祥林嫂的祝福时悲惨死去竟然骂其是“谬种”。他满口仁义道德,却毫无人性,正是他从精神上,进而从物质生活上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他是杀害祥林嫂的主要凶手。

任务二

①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②“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是撞坏的吗?”③“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④“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⑤“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⑥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⑦“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⑧“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是一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却讥笑祥林嫂的再嫁,并用她的鬼神观念严重威胁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这反映出迷信的鬼神观念也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形式,无知的柳妈也是运用封建礼教逼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①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②“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③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④“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⑤四婶慌忙的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⑥四婶又慌忙的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⑦“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四婶和四叔一样,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当祥林嫂能干活时,她利用祥林嫂劳动;当祥林嫂丧夫失子后,本已悲伤异常,四婶不但没有安慰,反而和四叔一起,认为祥林嫂是寡妇,不干净,不让她参加祭祀,从而彻底摧垮了祥林嫂的生存愿望,把祥林嫂推向了精神崩溃乃至最后死亡的深渊。四婶和四叔一样,是用封建礼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任务三

(1)封建的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至窒息而死。婆婆的转卖,大伯的收屋,使祥林嫂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深渊。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寡妇的厌恶,对再嫁寡妇的歧视,则从精神上摧垮了祥林嫂存在的价值。

(2)另一方面,祥林嫂周围一大群不觉悟的有名无名的群众:短工的麻木、鲁镇群众的奚落、柳妈迷信的精神威胁……他们与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剥削的劳动者,然而偏偏信奉“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祥林嫂,使她处于孤立无缘的地步。

(3)再者,祥林嫂的悲剧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满足于坐稳了奴隶的地位,出逃、抗婚等反叛行为的背后却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她的捐门槛是出自封建父权下的精神恐怖。她始终以封建礼教的是非为是非,正是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无情地绞杀了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

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桎梏遍布祥林嫂生活的角角落落,使她没有一点生存的空间。

任务四(略)

任务五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力的课件 篇3

思想品德要求: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知识要求:不认识的字词通过、词典自己解决;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能力要求: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像,体会那个年轻人为什么把尊严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讲故事导入

2、 板书课题:尊严

二、 什么叫尊严,请大家讨论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 理解词语

款待、疲惫不堪、惬意、狼吞虎咽、羡慕

五、 学习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读课文,每人一段,你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事吗?

2、 读第一自然段,从哪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3、 读二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组内讨论

5、 全班讨论,把握两个方面:年轻人的饥渴和一定要劳动后才吃饭的原因。

6、 哈默把尊严看得非常重要结合理解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是个百分之百的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句子的理解从前后半句进行。得出结论:尊严比任何财富都重要,都宝贵,告诉我们只要有尊严,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7、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有感情读全文。

力的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练习默读,感知文章内容。

2.通过抓关键字、词、句,做好圈点批注,体悟作者的情感,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进一步练习默读,感知文章内容。

2.抓住关键字词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成长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批注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默读来完成的。

2.自主阅读,将初次阅读、圈批与教师引导后的再圈批作对比,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总结出圈批的方法,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乐趣,海伦凯勒用手和心灵感受读书带来的震撼与惊喜,今天让我们走近另一个小姑娘,看看她是怎样读书的?读书又会给她带来怎样的感受?

展示课件并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任务一: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默读课文

1.默读全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要求:限时8分钟。

2.友情提示:

默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默朗读。

圈点批注:可借助《再塑生命的人》中的旁批方法。

(三)圈点批注

结合自己的圈画批注,在组内交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圈画?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注?

预设:

1.题目。为什么说是窃读?

2.动作描写。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3.修辞。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4.人物。好像躲雨人偶然避雨到人家的屋檐下,你总不好意思赶走吧?

……

(四)头脑风暴

将你们小组的这些想法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

预设:

提示:学生提取要点容易零散,教师提醒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默读方法,测试圈批把握程度,同时强调默读速度。“任务一”中表格的的绘制,是为了与第二次圈批做比较,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圈批方法做准备。

任务二:圈画批注,体悟情感。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思考并再次圈批,同时进行组内交流。

(五)小组交流

根据已做批注及课后的阅读提示思考下面问题,并将你的思考及依据在文中做出圈注。完成后小组交流。

1.文中题目为什么说是“窃读”?“我”窃读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2.第一次“窃读”被赶出书店后与再次“窃读”得到店员的帮助,“我”的感受和认识各是怎样的?

3.文末句有什么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文章写了几次窃读?中间部分写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完善表格

根据再次思考、圈注,完善下面表格

预设:

提示:学生可能从两次的圈批中能够总结出圈批点,应给以肯定,但在为什么这么做不够理解,要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应该从三个方面把握: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这也是文章中应该进行圈批的地方。

(七)分享感触

在两次圈批中,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请你记下来和大家分享。50字左右。

(八)总结方法

1.对比两个表格,总结做圈画批注的方法。

2.出示课件,得出方法:

(1)用不同符号圈画批注。

(2)抓关键字词句。

(3)对文章有感触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4)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特别是文章结尾的句子。

(5)能显示文章结构的地方。

(九)课堂总结

在阅读记叙文、记叙性散文时,我们要能够通过关键字词句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情感。

【设计意图】再次圈批,意在引导学生圈画批注的具体方法(抓关键字词句),同时通过两次圈批对比,学生能很好地领悟圈批的方法,即如何正确运用自读课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来为自己的阅读服务。引导学生从对比中体会感受“我”对“长大”的独特理解,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能够懂得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力的课件 篇5

教材简析:

本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书题:穷人

2.简介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青年时期就开始创作,长达六十多年。作者无情的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界中的不朽名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中等生)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默读课文,将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段。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导朗读第一段,思考:

(1)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当时气候怎样?(学困生)

(2)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中等生)

(3)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从中可以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优等生)

2.讨论后指名回答:

(1)故事发生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当时屋外寒风呼啸,海面上正起着风暴海浪汹涌澎湃。

(2)桑娜家里生活很困难。(在书上划出有关词语)

A、帆很破了,桑娜仍在火炉旁缝补渔网。

B、渔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

C、从早忙到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D、衣着破烂,孩子门没鞋穿,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暖和舒适仅仅表现在:(地扫得干净;火没熄;银具闪闪发亮;海风之中,孩子在帐内睡着。桑娜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人。)课件出示

1.朗读课文

2.归纳段意:渔夫的妻子桑娜,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的等待着渔夫出海归来。

五、作业:

1.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音字组词,读课文。

力的课件 篇6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力的课件 篇7

一、教材解读: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切生机勃勃。身处于美好的春光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不负于这大好的春色?诗歌《走,我们去植树》以明快清新的节奏、具有行动号召力的.语言向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二、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放录音《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在音乐声中,老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你们想去植树吗?(想)

那我们就一起行动吧!(板书课题:《走,我们大家植树去》)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讨论。学生质疑并解决,重点问题可以存疑。

A、和煦是什么意思?

B、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C、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D、植树有什么好处?

E、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

4、再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B、纠正学生的读音。

C、自由练读课文。

三、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一、(1)讲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的活动。

二、(2-6)讲植树的重要。

三、(7)表明少先队员植树的决心。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3、理解“和煦”

4、“迈开轻快的脚步”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5、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下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忆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4、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

5、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6、讨论、交流并板书:

绿色工厂

绿色宝库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

7、进一步理解词句,并指导朗读。

A、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B、“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

指导读好第四小节。

C、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6节。

D、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第7段。

四、背诵指导

1.放课文录音三遍,学生边听边小声跟读。

2.指导朗读技巧。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植树还有哪些好处?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

六、板书设计:

1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力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

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

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⑴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①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⑵ 检查自学情况:

① 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 齐读生字、正音。

③ 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 小老师领读。

⑤ 开火车检查。

⑶ 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

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

⑴ 同桌互读。

⑵ 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

⑴ 自己试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齐背。

⑷ 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

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举头──低头

五、检查背诵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学后记〗

对于古诗部分,学生背得很快,但总是把个别字音背错,以后应注意纠正,加强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

目 耳 头 米

2、学习书写:

⑴ 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 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 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扩词练习:

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三、我会说

把你观察到的夜晚的天空景色,说给大家听。

教师及时纠正生说的不当之处。

〖板书设计〗 静夜思

目 耳 头 米

〖教学后记〗

学生观察字的占格位置比较仔细,我在黑板上范写时,有笔画没占准都给指出。在说夜色时,多数能说出夜晚的美。

力的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

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

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介绍鲸的知识

【难点】体会在介绍鲸的形体特点时所运

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1.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扩展

知识面。

2.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引入:上节课学习了《鲸》的第一部分,知道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鲸的特点。

二、围绕重点,继续学习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预设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

五、延伸扩展

1.总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

2.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六、作业布置

力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2、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

第一幕:初到鲁镇;

第二幕:再到鲁镇;

第三幕:悲惨结局。

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

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四、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说屏的课件(实用10篇)


关于“说屏的课件”,栏目小编为您搜集了一篇详尽的解析文章。教师们都知道提前规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位教师都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教案课件。量身定制的教学课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便获取更多关于这一话题的内容!

说屏的课件【篇1】

今天我要说的《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共5课,内容多姿多彩,单元主题是介绍我国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王漫老师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中这样说:“《说“屏”》应该归入社会科学类的泛科学文本,因为它不是在说明“屏”这种事物,而是在谈“屏”如何才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作者要向我们读者讲述的是他发现的一个关于屏风的美学观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本文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希望人们能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上,我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善于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概括其内容大意,提高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品味小品文生动的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应提供一些图片,帮助学生从直观印象了解屏风实物,从而更加容易理解本文。对课文内容教师毋需过多讲解,让学生以自学入手,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鉴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②、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引用古诗词的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在内容感知上,学生由于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所限,对“屏”的了解有限;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古诗词较多,学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呈梯度渐进。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展示精美图片,建立学生对屏风的直观印象,帮助学生消除时空隔膜,了解屏风、欣赏屏风的美。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自学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实践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增大信息量、掌握方法,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观赏一组屏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主表达后,引导学生用文中一个字“巧”来总括感受)

(由实物图片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给学生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并开辟自主表达的平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1.积累引起你重视的词语。

(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捕捉关键信息,领会作者的语言特色,突破教学重点。)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善于抓住文章主要信息,概括其内容大意,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藉此感知文章语言、整体把握课文。)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1、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均要做到得体才是”、“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作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并期望屏风走进大众生活,我们能更好地使用屏风。)

(在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明确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学重点,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你认为作者引用古诗词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3)“抱膝看屏山”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揣摩语句,组间交流、教师指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引用诗句的丰富内涵,突破本文教学难点。)

(四)、比较阅读,探讨语言

1.《说“屏”》与《古韵新弹话屏风》都介绍了有关屏的功效、种类和装饰等方面的知识。两文作比较,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于小品文生动语言的体会,有机结合自主学习、全班讨论与教师点拨,更进一步突破教学重点。)

(五)、课堂小结,留有余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如能将这些器物使用得宜,就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丽。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设计屏: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请发挥想象,每个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课后小组合作,学以致用。对于学生了解屏风的外观、作用,学会抓住特征介绍事物都有进一步促进作用。至此,整个教学设计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能力落到实处,突出学习乐趣,让语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四、说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 ↖

似隔非隔↓神秘微妙

设使

置富有诗意心生向往用

得得

体语言生动↑善于引用宜

↖ ↗

(板书是课文的纲目,好的板书应对整堂课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从既能提炼课堂主要内容又能简约、精巧、工整两个着眼点出发,凸显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清晰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说屏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交流法 合作研讨法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说文解字导入

古意:

“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词义的发展:

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

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探讨屏风这种用具,听听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为我们带来的文艺小品文《说 “ 屏 ”》

(板书课题:《说“屏”》

(二)精选

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精选:佳词

说明内容

说明文的语言

1. 这么好的课文,这么美的语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出你认为在这一课里面你要学到的好词语,开始吧!

学们已经找出来一些了,老师建议你们,要注意这些词语

伧俗:粗俗鄙陋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2.如果你是古园林建筑专家,你要向读者介绍屏风这种家具,你会介绍那些内容?

生:发展史作用 分类摆放注意事项等

师:陈从周老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生:屏风的作用。

屏风的种类和安放位置

师:什么是屏?

生:第118页的第三段的第一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主要是这个“屏者,障也”一句 师:嗯,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

生:判断句,是对屏下定义。

师:那么屏风的有什么作用呢?用文章原话来说明。

生: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些内容概括说明一下吗?

生:屏风起到了阻隔视线和装饰的作用。(板书:功用) 师:屏风可分为哪几类?

生: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板书:种类)

师:它的分类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分类别。这样使内容更清晰,有条理。

师:屏在设置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原文中找。

生: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板书:设置)

师:作者对屏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喜欢。

生:向往,赞美

师:能不能把体现这些感情的句子找出来?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生:“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板书)喜爱 ,向往,赞赏

3. 语言

师:我们一起领会了文章的内容,在语言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生:语言生动。

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生:“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

生2:“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生3: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生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师:回答的好极了,请看大屏幕,把诗词齐声读一遍。 师: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生: 引用古诗词,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生:使语言生动有趣.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多处引用古诗词,增添了文章的浓浓诗意,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说屏的课件【篇3】

一、说教材 。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两个思考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

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的课件【篇4】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屏”》

教学分析:本文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工作者的角度,用一些专业术语详细介绍屏风,使读者获得比较全面的关于屏风的知识,而主要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有关屏风的功用及如何使用屏风,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辅以图片,使学生建立对屏风的直观印象。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教学中我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所以,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屏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初步理解引用古诗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

初读感知,了解知识,体味情感,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味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屏”图片。谈话导入

2、学生说说课文中有哪些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需要提醒其他同学。出示课件: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做好评价的准备。

2、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什么是“屏”。

出示课件: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三、研读课文

学生快速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要求: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介绍了屏的作用,种类和设置。

师相机板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四、品悟赏析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知道的几种说明方法。

师:本文是一篇小品式的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2、文章中几处引用古诗词。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中引用这些古诗词的作用。

3、找出文中其它几处引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多出运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也和屏风这一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赏屏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它的魅力。

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多种美丽的屏。

六、拓展

充分发挥想象,设计一道屏

课出示提示:可以从屏的图案,色彩等方面考虑

学生说自己设计的屏

七、作业

把了解的屏的知识告诉你的朋友或家人。

板书

作用

说“屏”种类喜爱,向往。

设置

教学反思:

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教学目的: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将一张张屏的图片尽展大家眼前,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进程中,我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问题设计上拉开了层次。比如,在积累本课词语的过程中,针对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我的问题是:"这个词你会念吗?你能写出正确的读音吗?"针对基础稍好一些的同学,我会这样问:"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造个句子吗?或者是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这样,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布置学生成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研究,做到每个人至少能找到一种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运用,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本节课上,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说屏的课件【篇5】

《说“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重点把握作者对“屏”的感情和分析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 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语言感悟力。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3.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

wéi cāng tuī qì

帷伧忒:太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起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只是积累,给“屏”作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4、合作讨论回答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把握文中关键句)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同时还有对未来屏风发展的期盼之情。(齐读1、5两自然段)

5、探究理解文中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B.“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C.“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闲倚画屏”悠闲地靠着屏,写出了悠闲之意。

“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中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三、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四、课后作业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4、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2、阅读《中国结》。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采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结”字,使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说屏的课件【篇7】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能说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讨论法

一、课前尝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点缀()忒()韶光()休憩()帷幕()

2.解释词语。

伧俗:

得体:

因地制宜:

3.《说”屏”》一文的作者,浙江杭州人,我国专家,著有《》等。

4.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并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5.课外搜集有关屏的资料、图片和诗句,课上大家交流。

二、师生互动: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悟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小组讨论)

(四)研读与赏析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器物的说明文,可我们读来却觉得极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1、你在电视电影或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屏吗?说说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屏。

2、诗文积累(读一读,背一背)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说屏的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保守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测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3、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掌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本文是一篇自读文,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置一些考虑题指导学生自读。如有疑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释疑,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掌握说明对象和特征;局部研讨,掌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测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保守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设计(二):

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也许,屏风有一天会重新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一道“说‘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如插屏、围屏、山水屏、花鸟屏、人物屏等等。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用自身的话给同学们介绍文章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就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身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三、学生精读课文,掌握说明对象和其特征,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

1、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请用自身的话说明。

3、细读文章第一段,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3、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⑴ 全文可以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上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第二局部为第2段到第4段,分别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以和屏风在建筑美学上应起的作用。第三局部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⑵ 文章主要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按其所在的空间分,有室内屏、室外屏,作者介绍了室外安顿屏风的作用:

① 防止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室;

② 屏风上有书有画,是一种艺术点缀;

③ 可以挡风;

④ 空间仍然是流动的。室内屏起着与帷幕相同的作用,“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依照建造资料和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屏又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也有大小之分,它的设置要做到得体才好。

⑶ 抓住段中关键语句分析掌握作者的感情。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流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发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此外,还有不少地方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掌握文章独特的行文特点,感受文章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并尝试理解这些诗句。

明确:“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闲倚画屏” “抱膝看屏山”

2、教师提供杜牧《秋夕》全诗,请学生结合全诗理解文中的这两句诗句。

多媒体显示:

秋 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猜读,教师点拨。

明确:这是一个失意宫女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昏暗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在用夏日用的小凉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3、教师总结:这些古诗词句,使全文具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保守器具是相称的。

五、安排作业

阅读《细菌也有益》,回答问题:

细菌也有益

①人们都喜欢用美妙的词句、动人的诗篇去赞美那些湖光山色、花香鸟语,却很少有人赞美过细菌。一提起细菌,人们总会预感到一种不祥之意,因为它能污染疾病,给人们带来痛苦。可是,谁又能想到细菌也有有益的一面呢?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细菌打交道。细菌非常微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干看见。可是有些细菌对人类却起了重大作用。譬如,在工业上,可以利用细菌勘探石油;在日常生活中,像我们食用的醋泡菜和我们饮用的红茶菌,都是用细菌制成的;还有农作物生长也离不开细菌。大家知道农作物要想长好,土壤必需肥沃,而土壤的肥沃就是靠有些细菌来发挥作用的。

说屏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过程

一、走入“屏世界”

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自由诵读了解“屏”

积累词语、感知文意

三、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合作讨论回答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4、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四、发挥想象设计屏

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长城的课件(实用10篇)


长城的课件【篇1】

教材说明: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出示两幅彩图,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在理解课文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2、了解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围绕写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3、其中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合理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同时也渗透了写作方法上的训练,通过你观察到的,把你联想到的写出来。

四、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让学生浏览全文,把有感受的地方再有感情地读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全文内容、感情、写法。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长城的课件【篇2】

【教材简析】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南面百、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初读长城介绍纪录片、国歌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导入,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看看。

2、据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二、再读课文以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2、用“ ”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它们。

3、重点点拨:

⑴ 字形:

隔 砖 旋

⑵ 字义:

垛口 瞭望 射口

三、练习朗读课文

要求:

1、准确。

2、通顺。

第二课时

一、播放介绍长城的纪录影片,整体感知

老师激情导入课题: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纪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长城吗?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板书:

气魄雄伟

17、长城

伟大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1、出示重点词句、质疑: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哪些关键问题供大家学习讨论?

(学生提出问题)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⑴ 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一个问题,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说出长城的长、高、弯、坚固。引导学生细致读课文,全面考虑问题,并鼓励学生从自备资料中选择相应内容进行补充。)

⑵ 品读课文,读出理解:

你能通过朗读反这种气势表达出来吗?

⑶ 再次观察文中插图:

以小导游的身份,指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气魄雄伟。

3、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过渡:

长城仅仅中为它的气魄雄伟就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吗?你能用书上一句话概括出其他原因吗?

(指名说)

⑴ 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⑵ 齐读:

从这句话里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赶紧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

(互相交流)

⑶ 班内交流:

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想法。

⑷ 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这句话。

四、整体把握全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指导学生整体认识。)

2、激发自豪之情(播放国歌):

长城,己被写过了国歌之中,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让我们一起来唱响国歌。

3、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说的?有什么想写的?

【板书设计】

17、长城

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

血汗与智慧

长城的课件【篇3】

设计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

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2 、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引读课文)

3 、交流阅读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结合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

二、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 、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 、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 、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三、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 、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 、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 、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四、披文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

1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 、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 、指导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 、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五、自由抒发激情读——赞美长城

1 、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 、2008 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六、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 、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 、课件出示29 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由于文本的这种结构特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长城,理解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二是在阅读中领会文本的写作结构,学习观察事物与构思成文的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长城,伟大的奇迹

1.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握全文的叙述结构。

2.感受“奇迹”:结合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展开教学,从长城的绵延壮丽和高大坚固理解长城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从“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绵延壮丽。先请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然后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长城之“长”;最后出示长城远景图,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绵延壮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坚固。先请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比如垛口、射口、瞭望口的设计,城墙的宽度等;然后请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画示意图,标出垛口、射口、瞭望口的位置,并说明其作用;最后出示长城近景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视觉上进一步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二板块:长城,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站在长城上,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2.这绵延壮丽、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 补充介绍关于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故事展开讨论,感受长城是中华民族血汗凝结成的。

4.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如:垛口、烽火台的设计,建造长城的条石与方砖的运送等,都反映了建造长城的人民的智慧。

以上是对课文《长城》的基本教学思路,这两个教学板块可以作为第一课时。但是由于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太多的东西,而教材中的这篇文章显然过于单薄,又由于重视长城建造结构的描写,就冲淡了其中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在语言表达上,则规范有余,个性不足。因此,我建议在众多的描写长城的诗文中进行选择,介绍给学生阅读,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考虑到语言表达与思想内涵的个性化要求,我建议选择与课文风格迥异的文章,如鲁迅和毛姆的《长城》来作为补充教材。这里有必要对鲁迅与毛姆创作的《长城》做解读。

鲁迅先生的《长城》原刊1925年5月15日《莽原》周刊第4期,后收入《华盖集》。从文章落款来看,此文应是创作于1925年5月11日。应该说初读鲁迅的《长城》是令人诧异的,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对长城的赞美,习惯了认识长城的伟大,在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读鲁迅的《长城》不啻是一种震撼。其实,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总能穿越时空,总能看到事物的本性和真相,尽管有时这是我们不一定能够接受的。同样,读这篇《长城》,我们也读出了与以往赞美长城的那些文字很不一样的东西。除了震撼,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萦绕在文字中的那份沉郁的气息。鲁迅开篇便慨叹“伟大的长城!”,然后笔锋一转,认为这长城不过是“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未必能够挡得住胡人入侵,现在不过就是一种古迹罢了。接下来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鲁迅笔下的长城已不再是那个实在的长城,而是一种象征——是旧思想、旧制度、旧传统的象征,是封建、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的象征,他“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因此在鲁迅看来,这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由于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又是与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紧密相关,对于只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种象征意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议在教学时点到即止,只要让学生明白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知道象征什么即可,对其他内容不宜做过多的展开。

相比之下,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城》不像鲁迅那样着力于取其象征意义,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发出由衷的慨叹。1920年,毛姆来到了中国,写下了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长城》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正如书中的其他文章一样,是毛姆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草草写成,只不过200来个字。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就像它所守卫的帝国一样不可思议”,它是庞大的、雄伟的、寂静的、令人敬畏的,同时它又是孤单的、无情的、大胆的。这是一个外国人真实的感受,为了强调这种感受,毛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出了同样的慨叹:“在薄雾中,庞大、雄伟、寂静、令人敬畏地矗立着中国的长城。”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镌刻在作者脑海中的巨幅油画: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薄雾之中,中国的长城巍巍矗立在崇山云岭之间,它显得那么庞大、雄伟,在一片寂静中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这幅画面正是作者记忆中的长城,在随意的抒写中透着淡淡的嘲讽。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语言还是表现出来的感受都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或者具体地说,具有浓郁的毛姆本人的个性色彩。因此,在教学时把毛姆的《长城》介绍给学生,也正是希望从另一个既不同于教材又不同于中国作家鲁迅的角度,让学生看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长城。当然,毛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外国人,毛姆眼中的长城也并非所有外国人眼中的长城,我们从其他外国人对长城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这也是外国人眼中的长城。那么,不论是毛姆还是鲁迅,他们眼中的长城都不同于其他人,也当然不同于教材中的长城。把鲁迅和毛姆的《长城》介绍给学生,就是希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不仅是阅读视野,更是提供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尽管这两篇文章相对于教材体《长城》而言是有些难度的,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是有个性化的,但这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种对同一事物多样化认识的思想训练,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读毛姆与鲁迅的文章,不必像教课文那样去操作,完全可以以讨论、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我们不妨在前面两个教学板块的基础上设计第三个教学板块,即:拓展阅读,结合鲁迅与毛姆创作的《长城》认识不同的人眼中的长城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前面两个教学板块相呼应,我把这个教学板块定名为:长城,说不完的长城。这个板块可以放在第三课时,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第三板块:长城,说不完的长城

1.读毛姆的《长城》,思考: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给他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中的有关描写来说明。

2.读鲁迅的《长城》,思考:为什么在鲁迅的眼中,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呢?结合文章中的有关描写来说明。

3.讨论:鲁迅和毛姆的文章都是对长城进行赞美的吗?结合你对有关语句的理解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作业:查找其他与长城有关的诗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推荐给同学。

长城的课件【篇4】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进行一次知识竞赛,看谁知道得多?

生:个个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师:你们对祖国名胜知道多少?

生:(抢答)故宫、天坛、西湖、东方明珠、长城……

师:谁游览过长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亮开嗓门,兴奋地讲述)……

【赏析】新课伊始,教师用“祖国名胜知多少”一问,拉开了学生说话的闸门,为新课的学习活动,营造了最佳的情绪背景。

师:是啊,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板书:长城)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要求:观长城形,听配乐诵,思筑长城人。

【赏析】教师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师:看完画面,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长城气魄雄伟,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方砖与条石。我多么想站在长城上,与小伙伴们互相呼应,体验一下古代军人打仗时的那种豪气。

生:那么长的长城,劳动人民是怎么建造的呀?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呀?

生: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呀?

【赏析】学生通过看、听、想产生了富有个性化的表象、体验与疑问。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我从课外读物中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起来,俗称“万里长城”。到了明代,又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生:我从网上查到,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由于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当地农民找不到可以用来盖房、垒猪圈的黄土,竟然把长城的夯土挪为己用,这样的情况在长城沿线常有发生。我真希望有关部门管一管。

师:走到前几名发言的同学跟前,一一跟他们握手,并夸奖他们说:“你们真行,搜集了不少的资料,使我们弄清了许多问题。请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自读自悟,人人专注。

【赏析】课前布置搜集,课中注重展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谈谈自己读文的收获,把对自己感触较深的段落、语句认真地读一读。

2.谈谈自己的疑惑点,与小组成员探讨、交流。

3.创造性地以“小小导游员”“小小播音员”“小小诗人”“小小歌唱家”“小小书画家”的身份表演课文。(要求:导词精炼、富有激情;歌声清脆、悦耳动听;诗文优美,琅琅上口;绘画简明,几笔构成。)

【赏析】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组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可以选择以上五种形式的两三种,在班上表演。注意:认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出评价。

班内小画家首先登台,寥寥几笔,勾勒出长城概貌图与齿形墙图。

著名小歌手,一边唱着《长城谣》,一边走到台前,指挥大家一起唱。(众生微笑着,拍手齐唱。)

图画完啦,歌唱完啦,“语言大师”马上登台,以导游员的身份,将课文内容浓缩,向游人富有激情地介绍长城的历史故事及结构特点。其余学生津津有味地听着,那会意的神态,流露出畅游长城的欢乐。

小小诗人更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奇丽的小诗,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与同学们见面:

长城啊,长城!

你像一条巨龙,盘据在崇山峻岭,

你如一座堡垒,为中原大地遮风,

你似一尊丰碑,炎黄子孙血汗凝成。

长城啊,长城!

我为你歌唱!

我为你自豪!

我为你列入“世界八大奇观之一”骄傲!

师走到表演的同学面前,抚摸着他们的头,激动地说:“同学们的精彩表演真让老师感动,你们在自读、自悟、自讲、自唱、自吟、自画等一系列活动中,理解了课文,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爱我中华的教育。”

下面,让我们跟着美妙的音乐,唱起来,舞起来。播放vcd《长城长》。

学生全体起立,做做深呼吸,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唱起来。

长城的课件【篇5】

设计思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除了认识长城是我国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即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以及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让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重点是图文结合,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重点围绕“伟大的奇迹”,展开联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难点是学习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进行观察,进行表达。第二课时难点是想象建造长城的艰难,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搜集长城相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

1、谈话,激发兴趣

幻灯片:“世界遗产”

提问: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交流后提出学习任务:阅读语文书第81页,把答案画上横线。

2、主题导入

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习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长城。

3、齐读课题。长城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会被列入“世界遗产”?观察课文插图寻找答案。

二、观察插图,学文。

1、学习观察顺序

提问:书中的两幅插图,为什么拍出的效果不同?拍摄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引导学生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同。

教师板书:按顺序。

2、补充问题。

幻灯片出示:远看长城,你看到了什么?

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主要事物,有重点去观察,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预计学生观察结果:(长、弯弯曲曲、崇山峻岭)

3、文中第几段对这幅图进行了描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明确写文章也要有一定的顺序。

4、男女生分别朗读第一段。思考:课文是如何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写出来的?作者写清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不仅写出了长城很长,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的样子,还写出了长城的起止点,具体长度。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出示地图上长城跨越各个省市的图片,加深理解。也可以通过换把13000里换算成650万米,联系学生课间操跑过的路程1000米,用时4分钟,告知学生跑完长城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奔跑47小时。

5、再次默读第一段,思考:这样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板书:打比方列数字长气势雄伟

6、小结后过渡:语言的魅力来自于表达的技巧。咱们的汉语,简简单单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这个建筑之所以被成为“长城”,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引导学生名字的由来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长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城墙。

7、从“墙”字入手,了解长城的设计巧妙。

提问: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墙?在纸上用简单的图形表示。长城的墙是什么样的?观察第二幅图,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并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要抓住抓住事物的特点,画出长城与我们家的围墙的不同点来。

8、课文哪个段落对长城的设计做了具体介绍?请读一读,比较自己的描述,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文章不仅按顺序写清了长城的构造,还把设计的好处也写了出来。

9、小结:要求学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思考:这课的学习让你们对长城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请用上“不仅------还-----”这对关联词语练习说话。

10、设置悬念:长城被评为世界遗产,不仅仅是因为它高大坚固、气势雄伟、设计巧妙,还因为什么?下一节课揭示谜底。

三、布置作业,练习表达。

1、谈话导入:回顾课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长城的特点介绍给我们的?

2、学生小结:由远到近、打比方、列数字(按顺序抓特点)

3、创设情景:文明校园申报需要大家说说我们的校园,我们选一个校园中的景观——升旗台,进行介绍。

4、范文呈现。

校园的升旗台

进入学校大门,就看到庄严,肃穆的升旗台。

远看升旗台,在阳光照射下,旗杆闪闪发光。有风的时候,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旗杆顶端迎风招展,这让我到国家那革命烈士们付出了生命,才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近看升旗台,往上走四个楼梯,就到了升旗台上,升旗台呈长方形,大约长十米,宽四米,是用黑色大理石做的,显得严肃、庄重。在升旗台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台子,也是大理石做的,旗杆就矗立在上面。旗杆是用不锈钢做的,比四层教学楼还要高。旗杆下面是粗的,越到上面越细。

升旗台的两边镶嵌着美丽的花坛,花坛成“S”形,花坛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花坛里面种着六棵笔直的桂花树,桂花树旁边种着几棵无名的紫色小树。花坛的外围种着一行四季青,春天来了比盆栽的映山红更有精神。每到八月,桂花开了,香气扑鼻,整个升旗台被香味包围着。花坛中的花都开了,让升旗台显得更加美丽。

这就是我们校园的升旗台,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昌河小学。

长城的课件【篇6】

教材简析

这篇看图学文按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使学生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主题学习的探究任务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2、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4、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学习方式指导

1、自己和几个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来共同来开展研究。由组长给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图片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历史记载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音像资料的收集等。

2、选定一个研究方面,收集学习资料。可查阅书籍,也可通过老师提供的链接,查阅关于长城的网站,或者在Internet上自己用搜索引擎,收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分析、筛选资料,以一定的方式(例如:手抄报、演示文稿或网页)设计完成小组的汇报讲稿。

探究1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

探究2

长城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探究3

为什么说“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个伟大奇迹?

探究4

长城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长城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难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说到长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你对长城的了解有多少。

2、板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3、观看教学录像(课件出示)。教师现场配上文字介绍,学生认真欣赏并谈感受,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1) 文字介绍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不到长城非好汉”,无数中外游人远道而来,均以能登上长城、目睹这一天下奇观为快慰。登临长城不但可以饱览长城的宏伟雄姿,古战场的壮丽图景等,同时,还可深切体察与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去为振兴中华、谋求全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而努力奋斗。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2) 教师读完,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教师适当引导其说出“骄傲、自豪”等感受。

(3) 顺势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自豪?请你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注意把这种自豪感表现在脸上。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两个句子,指名读,读出感情,全班读。

2、提问: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学生谈一谈。

3、全班再来齐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你从哪里可以知道?

四、再读课文,学习具体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3、提问: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的心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座落在南宁市的地王大厦共有59层,多么壮观啊!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你能感受到这种雄伟的气势了吗?)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分小组读、指名读,从多方面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随机板书

3、继续学生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继续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或者课件展示的图画,说一说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长城的具体构造,突出了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2、重点介绍垛子、瞭望口和射口,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说说他们的作用。在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情感升华。这是再谈体会。

3、这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学生找一找(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长城的呢?(从远到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4、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找找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使句子更加连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

5、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这个句子用了一组关联词,“多少···才”,请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说说在这里使用组这组关联词语的好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过渡)是啊,建造长城真的很不容易,作者忍不住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早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的意思是?去掉这个词语再读这个句子,学生谈感受。

(过渡)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气魄雄伟的建筑,你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来读读课文最后这两个句子吧。

6、课件出示外国友人的评价。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把握情感主线,疏通全文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

四、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写导游词

1、假设现在许多外国游人纷纷游览长城,你会怎样给游客们介绍长城呢?

2、学生写导游词

3、请部分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然后请同学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练习写导游词

长城的课件【篇8】

教材背景

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

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八达岭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2、数学逻辑智能: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字,编一道应用题。

3、视觉空间智能:

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有关《长城》的画,工具、材料不限;或用橡皮泥、积木、纸盒等做一个长城的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用自己的动作再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或古代兵士在长城上打仗的情形,编成舞蹈更好。

5、音乐智能:

自编或改编歌颂、赞美长城的歌曲。

6、人际交往智能:

主动找别人帮自己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热心地给碰到问题的同学提供意见。

7、内省智能:

学习过程中及结束后的自我评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2、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绘画工具,橡皮泥、积木、纸盒等。

4、录音机、计算机等。

5、局域网和因特网环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长城,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

导语:两千多年前,春秋旧中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了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18次。

(边介绍边播放课件──长城的风光资料片、幻灯片)

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板书:

长城

这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受

三、读课文

录像(录音),自读自悟,谈收获。

四、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

说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2、小组汇报:

说说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五、小组合作,选择适合于自己组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或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提供的展示方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人介绍八达岭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3、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数字,编一道应用题。

4、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幅有关《长城》的画,工具、材料不限;或用橡皮泥、积木、纸盒等做一个长城的模型。

5、用自己的动作再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或古代兵士在长城上打仗的情形,编成舞蹈更好。

6、自编或改编歌颂、赞美长城的歌曲。

六、小组合作、准备、排练

七、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真倾听、观看他人的展示,并作评价,评出小演讲家、小导游、小数学家、小画家、小雕塑家、小音乐家小演员。

八、教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把你知道的关于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别人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展示。

长城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CAI出示第一幅图:

⑴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小组讨论,并说说。

2、CAI出示第二幅图:

⑴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小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3、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五、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城墙顶上气魄雄伟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长城的课件【篇10】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遗迹《长城赞》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上课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非常不错而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精妙的回答。

【教学内容分析】

《长城赞》是一幅长对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民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些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

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

(二)检查预习。

(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放映幻灯片,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

指名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

2、精读品味,语言赏析

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

(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

(四)作业。

1、复习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

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

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

(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课堂练习】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作业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学生课本。

2、多媒体课件。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0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