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实用5篇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实用5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星际迷航)这篇“完全平方公式课件”文章的质量很高,非常值得一读。老师们都会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会认真思考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内容。教案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思路的具体表现。如果这篇文章符合你的需求,不妨立即收藏本页!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篇1

一、学习目标

1.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二、学习重点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一些数的简便运算

三、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整式的简便运算

四、学习设计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p26-27

(2)思考:如何更简单迅捷地进行各种乘法公式的运算?[

(3)预习作业: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 (3)(4)

2.计算:

(1) (2)

(二)学习过程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逆运用

由 反之

反之

1、填空:

(1)(2)(3)

(4)(5)

(6)

(7)若,则k=

(8)若是完全平方式,则k=

例1计算:1. 2.

现在我们从几何角度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

它是由两个小正方形和两个矩形组成,所以

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这四个图形的面积之和.

则S= =

即:

如图(2)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它的面积是 ;矩形DCGE与矩形BCHF是全等图形,长都是 ,宽都是 ,所以它们的面积都是 ;正方形HCGM的边长是b,其面积就是 ;正方形AFME的边长是 ,所以它的面积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EMF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减去两个矩形DCGE和BCHF的面积再加上正方形HCGM的面积.也就是:(a-b)2= .这也正好符合完全平方公式.

例2.计算:

(1) (2)

变式训练:

(1) (2)

(3) (4)(x+5)2–(x-2)(x-3)

(5)(x-2)(x+2)-(x+1)(x-3) (6)(2x-y)2-4(x-y)(x+2y)

拓展:1、(1)已知,则=

(2)已知,求________,________

(3)不论为任意有理数,的值总是()

A.负数B.零C.正数D.不小于2

2、(1)已知,求和的值。

(2)已知,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回顾小结

1.完全平方公式的使用: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符号问题和正确认识a、b表示的意义,它们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还可以是多项式,所以要记得添括号。

2.解题技巧:在解题之前应注意观察思考,选择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要学会优化选择。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篇2

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出示投影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1. x yx , (8m n )(2m n) , (a b c)(3a b).师生共同分析:此题是做除法运算,可以从两方面思考: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去解决,即( )x = x y,由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可得(x y)x = x y,因此,x yx =x y . 另外,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由约分也可得 =x y.学生动笔:写出(2)(3)题的结果. 教师板书: x yx =x y, (8m n )(2m n)=4n , (a b c)(3a b)= a bc师:以上运算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你能说说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系数、同底数幂、只在被除式含有的字母三方面思考,讨论充分后,由一名同学叙述,其余同学补充纠正.出示单项式除法法则(投影显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二、做一做

巩固新知例1计算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按法则进行运算,首先确定它们的系数,把系数的商作为商的系数,其次确定相同的字母,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作为商中可能含有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之差作为商式中对应字母的指数,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指数不变,最后化简.第(1)(2)题对照法则进行,第(3)题要按运算顺序进行.第(4)题先把(2a+b)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字母)相除,后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教师板书如下:解: 1.(- x y )(3 x y) 2.(10a b c )(5a bc)=(- 3)x y =(105)a b c =- y =2ab c 3.(2x y) (-7xy )(14 x y ) 4.(2a+b) (2a+b) =8x y (-7xy )(14 x y ) =(2a+b) =-56x y (14 x y ) =(2a+b) =-4x y =4a +4ab+b

三、随堂练习

P40 1学生活动:让四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同伴可交流,互相订正.教师巡回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更正.待四名板演同学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在运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系数相除与同底数幂相除的区别;

2.符号问题;

3.指数相同的同底数幂相除商为1而不是0;4.在混合运算中,要注意运算的顺序.五、作业课本习题1.15.P41 1、2. 3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

(2)乘法公式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模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素质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尤其是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同时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渗透建模、化归、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一样是主要的乘法公式,其本质是多项式乘法,是学生今后用于计算的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本节的重点是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数的和(差)的平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以“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这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关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通过实例、推导、验证几个步骤完成。关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我将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思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理解,然后再归纳的方法进行,再通过分层次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程序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如图,有一个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广场,则这个广场的面积是多少?

a

若在这个广场的相邻两边铺一条宽为10米的道路,则面积是多少?

a 10

引导学生利用图形分割求面积。

另一方面:正方形

10 10a 102 面积为(a+10)2, 所以:

(a+10)2=a2+20a+102

a a2 10a

a 10

b ab b2 把10替换为b,

(a+b)2=a2+2ab+b2

a a2 ab 提出课题

a b

通过较为简单的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和较熟悉的整式乖法计算。引入本节学习内容(a+b)·(a+b)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图形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知识、能力的生长点,通过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思考。

对公式(a+b)2=a2+2ab+b2的形式进行初步认识,接触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1、推导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计算(a+b)2

解:(a+b)2=(a+b)(a+b)=a2+ab+ab+b2=a2+2ab+b2

2、理解公式特征

①算式:两数和的平方

②积: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个数积的2倍

3、语言叙述

(a+b)2=a2+2ab+b2用语言如何叙述

4、公式(a-b)2=a2-2ab+b2教学

①利用多项式乘法 (a-b)2=(a-b)(a-b)

②利用换元思想 (a-b)2=[a+(-b)]2

③利用图形

b

a

(a-b) b

a

5、学生总结、归纳: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两个公式叫做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6、公式中的字母含义的理解。(学生回答)

(x+2y)2是哪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x+2y)2=( )2+2( )( )+( )2

(2x-5y)2是哪两个数的差的平方?

(2x+5y)2=( )2+2( )( )+( )2

变式 (2x-5y)2可以看成是哪两个数的和的平方?

利用多项式乘法推导公式,使学生了解公式的来源以及理解乘法公式的本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确公式特征,加深对公式表象的理解。

由学生对公式

(a+b)2=a2+2ab+b2进行口头语言叙述。

(1)说明:教师提供三种模式,由学生选择一种去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思路。(2)同时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也是分散、分步突破本节的难点的第一个层次;(3)体会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4)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时知识的正迁移。

使学生学会对公式的正确表述,有利于学生正确用于计算之中,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公式特点进行讨论归纳,适当总结一定的口诀:“头平方,尾平方,两倍的乘积中间放。”

加深学生对公式中的字母含义的理解,明确字母意义的广泛性

三、整理新知形成结构

1、完全平方公式并分析公式左右的特征。

2、换元的基本想法

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例1教学: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a+3)2 (2)(y-)2 (3)(-2x+t)2 (4)(-3x-4y)2

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教师板演,讲评时边口述理由,针对第(4)题(-3x-4y)2可以看成是-3x与4y差的平方,也可以看成-3x与-4y和的平方

提出以下问题:

(1)可否看成两数和的平方,运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来计算?

(2)可否看成两数差的平方,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来计算?

(3)能不能进行符号转化?如(-3x-4y)2=(3x+4y)2

2、公式巩固

(1)同桌同学互相编一道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题目,然后解答。

(2)下列各式的计算,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①(a+b)2=a2+b2 ②(a-b)2=a2-b2

③(a-2b)2=a2+2ab+2b2

3、练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学生板演)

①(a+5)2 ②(3+x)2 ③(y-2)2 ④(7-y)2

⑤(2x+3y)2⑥(-2x-3y)2 ⑦(3- )2 ⑧(- - )2

4、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12 (2)982

5、练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912 (2)7982 (3)(10 )2

6、讨论:(1-2x)(-1-2x), (x-2y)(-2y+1)如何计算

五、公式拓展,鼓励探究

1、a2+b2=(a+b)2-______ a2+b2+ _______=(a+b)2

a2+b2+ ________ =(a-b)2

2、(a+b)2-(a-b)2=______ 3、(a+b+c)2=________

4、提出思考题:(a+b)3=? (a+b)4=?

5、已知 求 的值。

6、已知: ,求 , 的值。

6. 已知 ,求x和y的值。

(1)遵循及时巩固原则。(2)针对初一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3)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式的运用

(1)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换元法。(3)进行符号转化的变换,加深学生对公式理解的深度,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打好基础。

对这几个式子的辨析目的在于防止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如(ab)2=a2b2的公式的负迁移作用

讲练结合

(1)合作学习,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学生讲自己解题的想法和步骤,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公式实际运用作用,增加学习兴趣

进一步辨析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的区别

公式变形利于各种计算

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学习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方法去研究公式的拓展变形问题。如:三项式的平方,两项式的立方、四次方等,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精神。

六、小结提高,知识升华

1、两个公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2、两种推导方法:多项式乘法导出;图形面积导出

3、换元法与转化

七、作业布置,分层落实

1、阅读教材 6.17内容

2、见省编作业本 6.17

3、对(a+b)2,(a+b)3 ……的展开式从项数、系数方面进行研究

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所学知识、方法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补充。

(1)作业1主要以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原则。作业2要求全体学都能完成。作业3为选做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做。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注重人本思想,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重。 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附:板书设计与时间大致安排

屏 幕

课题

公式……例题

学生板演

本课时的时间大致安排:

引入课题3分钟左右,探求新知15分钟左右,整理新知2分钟左右,应用新知15分钟左右,公式拓展5分钟左右,小结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设 计 说 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本的思想。遵循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和认知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已较熟练掌握多项式乘法,并且本节之前也已经学习了平方差公式)进行本课设计的。下面就设计作几点简单说明:

1、完全平方公式的本质是多项式乘法,它的推导方法与平方差公式推导方法是一样的,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就可以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因此在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推导中,采取先由学生自己计算(a+b)2,然后教师点题的方式,再加上引课时已经由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得出的结论(a+b)2=a2+2ab+b2,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推导中,更进一步,由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模式解决、验证,增加了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从引入时图形变换的教师启发引导,到公式验证、推导时的学生自主探索,再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都突出了学生是探索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公式拓展中还提出了思考题(a+b)3=?(a+b)4=?……(a+b+c)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钻研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不仅要学会完全平方公式,更加要学会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方法,即授学生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

3、在练习设计与作业布置中都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遵循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4、充分挖掘本课时教材中的隐含的各种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如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换元思想、化归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5、公式(a-b)2=a2-2ab+b2可以作为(a+b)2=a2+2ab+b2的一个应用,这样两个公式便统一为一个公式,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但作为应用,实践表明还是把它们分开来用的好。因此,教学中在公式(a-b)2=a2-2ab+b2的推导过程就有意识的安排与(a+b)2=a2-2ab+b2统一,但又它与(a+b)2=a2+2ab+b2同等的对待。最后在小结时,对于两者的联系再加以说明,让学生领会到数学中的辩证统一思想。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篇4

1.能根据多项式的乘法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重点)

2.理解并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行计算.(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计算:

(1)(x+1)2; (2)(x-1)2;

(3)(a+b)2; (4)(a-b)2.

由上述计算,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完全平方公式

【类型一】 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5-a)2;

(2)(-3-4n)2;

(3)(-3a+b)2.

解析:直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1)(5-a)2=25-10a+a2;

(2)(-3-4n)2=92+24n+16n2;

(3)(-3a+b)2=9a2-6ab+b2.

方法总结: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巧记为“首平方,末平方,首末两倍中间放”.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2题

【类型二】 构造完全平方式

如果36x2+(+1)x+25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求的值.

解析:先根据两平方项确定出这两个数,再根据完全平方公式确定的值.

解:∵36x2+(+1)x+252=(6x)2+(+1)x+(5)2,∴(+1)x=±26x5,∴+1=±60,∴=59或-61.

方法总结: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积的2倍,就构成了一个完全平方式.注意积的2倍的符号,避免漏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

【类型三】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便计算

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992; (2)1022.

解析:(1)把99写成(100-1)的形式,然后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计算.(2)可把102分成100+2,然后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解:(1)992=(100-1)2=1002-2×100+12=10000-200+1=9801;

(2)1022=(100+2)2=1002+2×100×2+4=10404.

方法总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一个数的平方时,先把这个数写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与另一个数的和或差,然后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展开计算.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3题

【类型四】 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求代数式的值

若(x+)2=9,且(x-)2=1.

(1)求1x2+12的值;

(2)求(x2+1)(2+1)的值.

解析:(1)先去括号,再整体代入即可求出答案;(2)先变形,再整体代入,即可求出答案.

解:(1)∵(x+)2=9,(x-)2=1,∴x2+2x+2=9,x2-2x+2=1,4x=9-1=8,∴x=2,∴1x2+12=x2+2x22=(x+)2-2xx22=9-2×222=54;

(2)∵(x+)2=9,x=2,∴(x2+1)(2+1)=x22+2+x2+1=x22+(x+)2-2x+1=22+9-2×2+1=10.

方法总结:所求的展开式中都含有x或x+时,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代入到需要求值的代数式中,整体求解.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9题

【类型五】 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代数恒等式,知道可以用一些硬纸片拼成的图形面积来解释一些代数恒等式.例如图甲可以用来解释(a+b)2-(a-b)2=4ab.那么通过图乙面积的计算,验证了一个恒等式,此等式是( )

A.a2-b2=(a+b)(a-b)

B.(a-b)(a+2b)=a2+ab-2b2

C.(a-b)2=a2-2ab+b2

D.(a+b)2=a2+2ab+b2

解析:空白部分的面积为(a-b)2,还可以表示为a2-2ab+b2,所以,此等式是(a-b)2=a2-2ab+b2.故选C.

方法总结:通过几何图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完全平方公式做出几何解释.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

【类型六】 与完全平方公式有关的探究问题

下表为杨辉三角系数表,它的作用是指导读者按规律写出形如(a+b)n(n为正整数)展开式的系数,请你仔细观察下表中的规律,填出(a+b)6展开式中所缺的系数.

(a+b)1=a+b,

(a+b)2=a2+2ab+b2,

(a+b)3=a3+3a2b+3ab2+b3,

则(a+b)6=a6+6a5b+15a4b2+________a3b3+15a2b4+6ab5+b6.

解析:由(a+b)1=a+b,(a+b)2=a2+2ab+b2,(a+b)3=a3+3a2b+3ab2+b3可得(a+b)n的各项展开式的系数除首尾两项都是1外,其余各项系数都等于(a+b)n-1的相邻两个系数的和,由此可得(a+b)4的各项系数依次为1、4、6、4、1;(a+b)5的各项系数依次为1、5、10、10、5、1;因此(a+b)6的系数分别为1、6、15、20、15、6、1,故填20.

方法总结:对于规律探究题,读懂题意并根据所给的式子寻找规律,是快速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0题

三、板书设计

1.完全平方公式

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a+b)2=a2+2ab+b2;(a-b)2=a2-2ab+b2.

2.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

本节课通过多项式乘法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注意不要出现如下错误:(a+b)2=a2+b2,(a-b)2=a2-b2.为帮助学生记忆完全平方公式,可采用如下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乘积两倍在中央.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判断正误等习题强化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记忆。

完全平方公式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掌握公式结构,能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探究完全平方公式,体会数形结合。

二、教学重点;公式结构及运用。

三、教学难点;公式中字母AB的含义理解与公式正确运用。

四、教具;自制长方形、正方形卡片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想一想

一位老人很喜欢孩子,每当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拿出糖招待他们,来了几个孩子老人就会每个孩子几块糖。

(1)第一天,a个男孩去看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几块糖?

(2)第二天,个女孩子去看望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多少块糖?

(3)第三天,()个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老人共给他们多少块糖?

(4)第三天比前二天的'孩子得到糖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分组讨论)

1、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填空:

(1)第一天给孩子块糖。

(2)第二天给孩子块糖。

(3)第三天给孩子块糖。

男孩子第三天多得块糖

女孩第三天多得块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做一做、请同学拼图

a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拼图

2、2、教师提问:

(1)、大正方形边长?(2)每一块卡片的面积是多少?(3)用不同形式表示正方形总面积,比较发现什么?

3、3、想一想

(1)(a+b)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

(2)(a-b)

4、请同学们自己叙述上面的等式

5、说一说,ab能表示什么?

(□+○)□+2□○+○

6、算一算

(1)(2X-3)(2)(4X+5Y)

请同学们分清ab

7、练一练

(1)(2X-3Y)(2)(2XY-3X)

8、试一试(a+b+c)

作业:P1351、2

学生2人一组拼图交流

2、学生观察思考

(1)大正方形边长?

(2)四块卡片的面积分别是

(3)大正方形的总面积是多少?

3、(1)学生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

(a+b)=a+2ab+b说出每一步运算理由

(2)学生自己探究交流

4、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5、师生共同a、b对应项教师书写

6、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展示结果

7、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8、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探

编辑推荐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10篇


我为您整理了一些与“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相关常见问题的解答。教案和课件是老师上课前准备的工具,所以要小心随便写。使用教案和课件可以帮助增强规划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如果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起来!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1】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 学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资料共享平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准备: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激活已有的数学经验。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①师随手拿起一个文具盒,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③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师:刚才我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地一些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接着出示:中宁一中的占地面积约5()。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切入,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个较小的面积单位。通过感知中宁一中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产生需要运用更大面积单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课题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顷

①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③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④感悟1公顷。

师:从推算结果来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a、带学生到操场,汇报操场面积,再估计1公顷相当于几个操场的面积?使学生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b、8名学生手拉手为一组,4个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想象: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你有什么感受?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2】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计各省的面积,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当然暴露的问题也很多(1)当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操场面积时,站着观察的同学没有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纪律确实不太令人满意。事后我想这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绝大多数同学仍没有参与,他们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习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2)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3】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出示: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课桌面大约80();小黑板面大约();你的指甲盖大约1()

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5000();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2、感知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指名说一说,并举例)

二、导入新课:计算较大的土地面积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比如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我们祖国领土面积等等。你们知道常用的地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1、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认识公顷:感知公顷有多大。

A、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分组测量,并指定专人记录,集中后汇报测量结果)

B、师板书:学校操场长=100米宽=50米。

C、计算出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10050=5000(平方米)

2)师引导探究:我们学校的操场除了用平方米作单位外,还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师引出地积单位:公顷)

2、师设疑:那么公顷与平方米有什么关系?(学生自学课本)

师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3、感知1公顷有多大?

1)请你把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用公顷作单位:5000平方米=0.5公顷(板书)

2)请你看看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是0.5公顷.

3)请你闭眼想一想1公顷的场地面积有多大?

4、认识平方千米,感知1平方千米有多大。

1)师设疑:计算更大的面积,如本地城市的面积,我们伟大祖国领土的面积,就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那么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自学)

3)指名回答后师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感知1平方千米有多大?

A、请你闭眼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200个我们学校操场的面积,那1平方千米该有多大啊!

B、我们伟大的祖国的领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是多么的辽阔呀!

C、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反思]

1、土地面积单位这一课对教学内容(局部)进行生活化处理。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出发,通过实践动手量一量、算一算中认识地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并充分感知公顷、平方千米的大小。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总结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2、本节课把原本抽象、枯燥、学生生疏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通过实践操作,形成认识和感知。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领土面积的广阔,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也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教育要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力求使他们既能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相关学科和工作中的问题,又能独立去探索去发现。本教学片断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发,创设条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4】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的表面积以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

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数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1.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

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也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九寨沟、西湖、三峡水库和2004年我国的造林面积,这些面积都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1)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

在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面积单位后,例1直接揭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例2直接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这些都是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学生对100米、10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这是他们对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还要让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算出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教材让学生算进率有三个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据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它们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观念,因为100公顷是1平方千米。

(4)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约2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

3.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两次试一试都是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习十四里还有几道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习题。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能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教学这些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土地的有关长度,想像土地的实际样子,从而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如第82页试一试,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对4公顷就有了体会。又如第84页第4题,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80米、高125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经常这样想,对形成公顷与平方米的观念,以及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都是有益的。

4.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第85页第6题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如果把整理的内容类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经历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丰富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应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资料播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公顷。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10000平方米)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生:平方千米)

(2)师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平方千米”的信息。

学生收集略

教师收集: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千米;北京市东城区的面积约42平方千米;北京市总面积约为16810平方千米。

2.揭示课题:通过刚才的信息播报,我们发现在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时,经常用到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那么1平方千米的实际面积究竟有多大?它与我们学过的平方米和公顷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板书:认识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土地面积资料,使学生感受“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探究新知

(一)借助经验,初步感知

谈话:想一想,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 表示。 (课件配合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对公顷的认识,再次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在合理猜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1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推算、想象,加深认识

1.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关系。

(1)独立探究: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公顷之间有什么关系?

(2)汇报交流:

1平方千米=100 0000平方米

预设: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00米,所以面积为1000×1000=100 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1:因为10000平方米是1公顷,100 0000÷10000=100,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预设2:因为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边长为1000米,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为100米,1000÷100=10,在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里,一行可以摆10个1公顷,可以摆10行,用10×10=100(公顷)

【设计意图:推算、想象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推算更大的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以形助数,有助于学生在沟通“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和“公顷”的关系的同时,丰富对“平方千米”的感知。】

2.实践活动,形成表象。

(1)读一读:想象1平方千米的大小。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接近1平方千米。

四川卧龙熊猫繁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平方千米。

(2)算一算: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公顷,( )个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 ( )个“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3)想一想:在学校周边,从哪儿到哪儿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千米?

课件出示:播放实地考察录像,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4)说一说:(完成P37练习六第7题。)

如果1平方米能站16人,

1公顷大约能站多少人?

1平方千米大约能站多少人?

(三)尝试换算,巩固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间的进率

1.完成P37练习六第6题。

5平方千米=( )公顷

12000000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介绍思考过程。

2.归纳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在( )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水立方占地面积约6( )

追问:合多少平方米?是几个学校那么大?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约1100( )

追问:合多少公顷?

(3)一个教室的面积约63( )

【设计意图:结合题目适当追问,既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2.下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六个省、自治区(单位:平方千米)

黑龙江:454800 内蒙古:1100000 青海: 720000

四川:485000 西藏:1210000 新疆:1660000

你能按面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名称吗?

【设计意图:借助土地面积大小的排序,一方面可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省、自治区的土地面积,领略祖国山河的辽阔。】

四、回顾总结

1.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介绍数学史

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了。阅读课本P35的“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数学史的介绍,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及现状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感受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6】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认知水平,教材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公顷,教材不仅让学生认识其含义,而且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对于平方千米,则重点让学生认识其含义,并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足球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土地面积单位,进一步丰富感知,并逐步明晰1公顷实际大小的表象。至于平方千米,只要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单位就可以了。

2.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公顷,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公顷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学例2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平方千米,从而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由此,引导学生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在交流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如下的简单推理:因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要具体指导看图估计面积的方法,以增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

练习十四的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中山西、湖南、云南等三个省的地图适当分一分,再通过与江苏省地图的比较作出估计。估计海南省的面积时,则可以先把江苏省的地图分一分,看其大约有多少个海南省那么大,再作出估计。

练习十四最后的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结合阅读文字说明自主估计图中每个大洲和每个大洋的大小,并组织相应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呈现各大洲和各大洋面积的数据,让学生对照数据,检验自己的估计,并说说估计的体会。

4.帮助学生适时回忆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练习十四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比划或描述学过的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要求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面积单位排列起来。在此基础上,说说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除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之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练习十四的第7题,要让学生联系第6题的活动过程,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先想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大小,再根据给出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以进一步强化对有关面积单位的整体认识。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练习

练习二十2

四、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8】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公顷=10000平方米

一、导入

二、新授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草坪)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草坪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

三、练习

四、总结

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3、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4、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学会测量土地面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周末了,小明去郊游。他先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地,又来到一处茂密的树林。景色美极了,小明高兴得上窜下跳。玩着玩着,小明突然有了一个问题:这片草地、这处树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正在这个时候,土地老爷爷出现了,他告诉小明:草地的面积是2公顷,树林的面积是3公顷。得到这个答案后,小明对草地和树林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

(结合课件展示。)

设疑:你得到这个答案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公顷、平方千米,指出它们都是面积单位。

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指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不够大,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我们就要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公顷。

让学生回忆平方米是怎么定义的。

引入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课件展示)

算一算:1公顷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要求说出计算过程。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提问:

(1)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课件展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讲评。

2、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课件展示)。

(1)贺龙体育场图片

贺龙体育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10900平方米,合(1)公顷(900)平方米。

(2)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效果图

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3)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图片

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间这样的教室。

(4)天安门广场图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0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5)故宫博物院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说过公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认识平方千米

让学生根据1公顷的定义联想1平方千米应该怎样定义。

课件展示: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是1平方千米。

算一算:1平方千米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思考: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要求讲出思维过程。

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100公顷)

4、平方千米的进一步认识(课件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我国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

(2)湖南省地图

湖南省的面积是21万()。

5、简单介绍亩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自学课本P137你知道吗?,同桌间互相交流。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步测是大致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方法。

6、课堂练习

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活动

谈话:火星小区正在创建文明小区,准备建设一个面积为一公顷的花坛。向同学们征集设计稿。

要求:

(1)面积为1公顷。

(2)美观,体现火星小区的特色。

学生自行设计,展示优秀设计稿。

四、作业

1、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2、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公顷平方千米课件【篇10】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太湖水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2500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

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用自己学校的操场如果能有条件让学生看一看,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公顷的认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一个数学知识。因此,公顷产生的需要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设计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原来设计的: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780()。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单位填写为平方厘米还是平方分米争论起来。好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运用掌握的更好了。不好的是这种争论影响了本节的新课进程。为此,我将题目改为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我还是认为此题不改的好。太湖水面积大约()。这道题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有报出公顷的,也有报出平方千米的。我说我知道用平方米来做单位的面积大约是2250000000,一边说一边写出来,让学生读。学生们在读2250000000平方米时,感觉到数字太大了。一是不容易看大小出来,二是不好读出来。自然理解了公顷产生的必要。

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出发,介绍公顷面积的大小,不仅仅有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相互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先计算一下自己学校操场的面积,能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像1公顷的大小。

在课堂上,我出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帮助我理解了教材出示这样一个练习的意图:学生对100和1000的感觉是需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找的。我们以为很是简单容易的内容对学生来讲却不是的。课堂上就有一位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说服他的同座同学。需要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才大约是1公顷。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最后,当我让学生们完成了太湖水面积大约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时。有学生提出:要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这个数字还能再小一些,还要好看,好读。为我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的铺垫。

电工课件(实用5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制定教案,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栏目小编精选的“电工课件”或许能够增加您对该话题的认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电工课件【篇1】

1.教学目的:

2.通过教学任务和学生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维修电工及电工设备的基本原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技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及自学力。

3.通过维修电工工具、电器等,提高电工操作技能,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和防护知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电器及设备的能力。

4.通过学习和掌握电工技术知识和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电工操作技能,熟悉电梯的安全防护和设备使用方法。

5.培养学生运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动手、电工设计和制作的基本能力,并为学生的毕业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6.培养学生运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电工技术,创新工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7.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文化道德品质,为国家贡献力量。

8.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具有初步的劳动观念,能完成一般事物和简单的简单电工操作。

9.学习正确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正确操作技能。

10.了解电工设备的基本原理,懂得了电工操作技能。

11.掌握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常规的电工工具的维护与保养,能正确操作电工工具和电器,具有安全保护的能力,能正确使用电气。具有正确的安全防护措施。

12.能够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和电器,正确使用电器及设备的使用。

13.掌握安全防护知识,掌握正确使用电器和电器的正确保护方法。

14.熟悉电工操作技能,掌握正确使用电工工具的基本原理。

15.掌握正确使用电气设备及电器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16.掌握电工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掌握正确使用电气设备和电器的安全操作技能。

17.掌握正确的使用电流和正确安全防护的基本要求。

18.熟悉电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正确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19.掌握使用电压和负荷的测定及处理方法以及使用电气设备的保护知识。掌握正确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20.掌握正确使用电工设备和电器的正确使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1.熟悉电动机及其装配过程的原理。

21.掌握正确使用电器及电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2.了解有关电器的工作原理及方法

23.掌握电器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

24.掌握电器的检修及故障排除的技巧。

25.掌握电器故障的防范知识和防范技巧。

电工课件【篇2】

电工安全教育培训的进行有利于提升电工们的安全意识。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电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一、电动工具的分类

1、一般分三类。

第一类2MΩ要求有接地安装保护装置(一般为铁壳铝壳类)。

第二类7MΩ双绝缘设计无接地(不须接地),外壳全塑料或橡胶类。

第三类1MΩ使用36V及以下的安全电压的电动工具。

2、使用选用:第一类在一般场所有安全保护措施,接地、接零、和安装漏电开关(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动作时间0.1秒)的场所使用。第二类在金属结构或潮湿场所使用。第三类在狭窄场所,如锅炉、金属容器、管道等。

二、保证电气安全的基本要素

1、绝缘:为了避免因带电体与其他带电体或人体接触而发生短路或触电等事故,必须将带电体绝缘。绝缘就是用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各种电气线路和设备都是由导电部分和绝缘部分组成的,电工绝缘材料的电阻系数都在109Ω/cm以上。陶瓷,玻璃,云母,塑料,布,纸,矿物油等都是常用的绝缘材料。电气线路或设备的绝缘必须与所采用的电压相符,与周围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相适应。

2、间距:为了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防止车辆等物体碰撞或过分接近带电体,防止电气短路事故和因此引起火灾,在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其他设施和设备之间,均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种距离简称间距。

3、载流量:截流量是指导线内通过电流数量(即电流强度)。假如导线内通过电流的数量超过了安全载流量,就会导致过量的发热,以致损坏绝缘引起漏电,严重时可能引起火灾。因此,在装设各种供、用电线路时,必须了解线路上正常工作时的最大电流强度,以便正确地选择导线的种类和规格。

(1,1.5,2.5,4,6,10,16,25,35,50,70,95,120)(8,11,16,21,27,38,49,64,80,101,128,160,185)(--,8,12,16,21,28,38,49,60,77,99,121,138)(35---1,40---0.91,45---0.82,50---0.71)

三、安全用电的保护措施(漏电开关、接零、接地、安全电压)

1、接零、接地的作用:对于触及意外带电的'金属部分的防护措施,一般有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和保护断开三种。

2、接零、接地的目的:都是避免人身因设备绝缘损坏而触电。

3、安全电压:按国家标准安全电压是由特定电源(双绕组变压器)供电的电压系列,其上限值在任何情况下两导体或任意一导体与地之间均不得超过交流(50~500HZ)有效值50V,额定值等级是42V、36V、24V、12V、6V。

4、漏电开关的组成:检测系统中的零序电流互感器、漏电脱扣器、开关装置。

5、功能作用:当线路设备发生漏电和人身触电时,能及时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6、安装漏电开关是安全保护措施之一,它不应代替现有的有关用电规章制度,还必须采用其它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上面所说的保护接地、保护接零等措施。

7、漏电开关的规格和选用:①.规格:市场上一般为电流动作型漏电开关,动作电流6mA、10mA、15mA、30mA 、50mA、75mA的在0.1秒内断开,动作电流的在100mA、150mA、200mA 有0.1秒内断开的,也有0.2秒内断开的,300mA、500mA动作电流的在0.2秒内断开。注意以上规格都有带过流与不带过流两大类之分。

②.选用:a.在用电终端一般场所选用30mA动作时间0.1秒的漏电开关。B.在发生人身触电时会同时发生二次伤害的场所,一般选用15mA以下0.1秒动作时间的漏电开关。C.医疗机械和管道容器类及特别潮湿的场所一般选用6mA动作时间0.1秒的漏电开关。D.消防电源选用的漏电开关为确保消防电源的连续供电,漏电电流工作保护装置只发出漏电信号而不切断电源。E.成套开关柜分配电盘漏电开关选用在考虑线路设备正常泄漏电流加以合理选用。一般动作时间为0.2秒。

四、安全色标的含义与使用。

安全色标主要有四种,其颜色为红、蓝、黄、绿。

1、红色为禁止、停止,也表示防火

2、蓝色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

3、黄色为警告、注意。

4、绿色为提供信息安全通行。

电工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电容器的参数。

2、了解电容器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容器的参数。

教学难点:电容器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授完。

教 具:瓷片电容器、云母电容器、电解电容器、可调电容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公式、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公式

2、导入新课:电容器的各类繁多,不同种类电容器的性能、用途不同,同一类的电容器也有许多不同的规格,要合理选择和使用电容器,就必须对电容器的参数有种类有充分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电容器的参数和种类方面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电容器的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1)、电容器的额定工作电压是指使电容器能长时间地稳定工作,并且保证电介质性能良好的直流电压的数值。

(2)、额定工作电压一般叫耐压。

(3)、电容器上所标的电压就是工作工作电压,一般直接标注在电容器外壳上。

(4)、如果把电容器连接到交流电路中,必须保证电容器的工作工作电压不低于交流电压的最大值,否则电容器会被击,造成不可修复的永久损坏。

2、标称容量和允许误差

(1)、标称电容量是标志在电容器上的电容量。

(2)、电容器实际电容量与标称电容量的偏差称误差,在允许的偏差范围称精度。 精度等级与允许误差对应关系:00(01)-±1%、0(02)-±2%、Ⅰ-±5%、Ⅱ-±10%、Ⅲ-±20%、 Ⅳ-(+20%-10%)、Ⅴ-(+50%-20%)、Ⅵ-(+50%-30%)

(3)、一般电容器常用Ⅰ、Ⅱ、Ⅲ级,电解电容器用Ⅳ、Ⅴ、Ⅵ级,根据用途选取。

3、绝缘电阻

(1)、直流电压加在电容上,并产生漏电电流,两者之比称为绝缘电阻。

(2)、当电容较小时,主要取决于电容的表面状态,容量?0.1?F时,主要取决于介质的性能,绝缘电阻越小越好。

4、损耗

(1)、电容在电场作用下,在单位时间内因发热所消耗的能量叫做损耗。

(2)、各类电容都规定了其在某频率范围内的损耗允许值,电容的损耗主要由介质损耗,电导损耗和电容所有金属部分的电阻所引起的。

5、频率特性

随着频率的上升,一般电容器的电容量呈现下降的规律。

二、电容器种类和选用

1、常用的各种电容器及其符号表示: (见课本P71图3-3)

2、电容器的种类

(1)、按照结构分三大类:固定电容器、可变电容器和微调电容器。

(2)、按电解质分类:有机介质电容器、无机介质电容器、电解电容器和空气介质电容器等。

(3)、按用途分有:高频旁路、低频旁路、滤波、调谐、高频耦合、低频耦合、小型电容器。

(4)、按制造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瓷介电容、涤纶电容、电解电容、钽电容,还有先进的聚丙烯电容等。

(5)、高频旁路:陶瓷电容器、云母电容器、玻璃膜电容器、涤纶电容器、玻璃釉电容器。

(6)、低频旁路:纸介电容器、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涤纶电容器。

(7)、滤波:铝电解电容器、纸介电容器、复合纸介电容器、液体钽电容器。

(8)、调谐:陶瓷电容器、云母电容器、玻璃膜电容器、聚苯乙烯电容器。

(9)、低耦合:纸介电容器、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涤纶电容器、固体钽电容器。

(10)、小型电容:金属化纸介电容器、陶瓷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聚苯乙烯电容器、固体钽电容器、玻璃釉电容器、金属化涤纶电容器、聚丙烯电容器、云母电容器。

3、电容器的选用

在实际选用电容器时,不仅要考虑电性能要求,还应考虑它的体积、种类、重量及价格等因素;不仅要考虑电路要求,还应考虑电容器的使用环境。总之,在选用电容器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首先应满足电性能要求,主要考虑电容量,允许误差和额定工作电压等指标是否达到电路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造成浪费,过低不但达不到电路要求,而且不安全。

(2)、考虑电路要求和使用环境,如电力系统用以改善系统的功率因数时,应选择额定工作电压高,容量大的电力电容器;在谐振回路中,应选择稳定性高,介质损耗小的云母电容器或陶瓷介质电容器等;用于电源滤波时,应选用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器。

(3)、考虑装配形式,体积及成本等。

(4)、对电容器的型号及意义熟悉,这也是选用电容器的依据之一。

一般固定电容器的型号意义可查阅有关的手册,如某电容器型号为CZG型,则表示管状纸介质电容器,具体意义如下:

C为主称(C表示电容器);

Z为介质材料(Z代表纸介质);

G为分类及特征代号(G表示管状)。

Ⅲ、本课小结

1、电容器的参数。

2、电容的种类及特点。

Ⅳ、课余作业:课本P72小练习1、2.

电工课件【篇4】

教材分析

《电工基础》是机电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它系统的介绍电工技术基础,是目前机电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本书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为周绍敏,(打手势)同时,本书也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节内容为教材的第四章第一、三节。

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学校机电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同学们普遍存在以下特点,优点:好奇心强,精力充沛,求知欲望高,动手能力强。缺点:自制能力差,上课容易走神。内心不够坚强,遇挫折易放弃。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电容概念及其定义,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能力目标:课程后会对平行板电容器问题进行动态分析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容的概念及影响它的三大要素

教学难点:电容的充电和放电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严格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将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三种教学方法轮换使用,(打手势)同时,再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交流,最终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工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五分钟,新课学习三十五分钟,实验操作三十分钟,回顾总结十分钟。

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电容器,本环节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各种电容器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电容器。

首先是瓷片电容、钽质电容、电解电容、可调电容、子母电容。

在引入课题后,由于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要点还很陌生,为了区分课堂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我根据学习内容,制定出以下学习任务!

A、掌握电容的概念

B、影响电容的三大要素

C、理解电容的充电与放电原理

在观看图片后,学生对电容有了直观的感受,并了解到电容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老师则随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电容的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将以水杯和油桶为参照。

水杯是装水的容器

油桶是装油的容器

根据字面意思的理解,不难判断,电容则是装“电”的容器,它具有贮存电荷的作用,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互相靠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通过这样类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电容的概念。

在引入电容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的理解电容的作为容器的形象,则引入与其类似的水缸灌水和排水的模型。

当水缸充满时,水流就不再流入,同样的道理,当电流充满电容时,也不会有电流流入。从而加深学生对电容作为电荷容器概念的理解

用水缸装水排水做对比,轻松引入平行板电容的充电和放电原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知电容与水缸的不同点,水缸只装一种水,电容器则储存等量异种电荷,并顺理成章带入电容公式:C=q/U。

为了引出本节课另一重点内容,老师提问:电容的大小是否仅与电荷量q以及电压U相关?

课堂上,我多用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在老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毫不费力的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电容与哪些因素相关?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再次以水杯为例,对学生提问水杯能装水的容量与水流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很显然它只和水杯自身的材质以及大小有关!

同样作为容器的电容能贮存电荷的容量与电流以及电压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它和电容自身因素有关。

从而引出与电容相关的三要素电介质的介电常数、两极板间的距离、正对面积,及公式C=εs/d

为了让学生顺利做好实验环节,接下来先给学生播放一则视频。

根据视频,引出两大问题:

一、为何电流通电时,欧姆表偏转的方向不同?

二、为何在电容冲电完毕后,欧姆表指针读数为零?

就这样用疑问的方式意在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为实验环节做好准备。

实验操作(三十分钟)

在理论讲授完毕后,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电容的充电与放电实验,实验操作的目的:可以让学生亲自验证电容充电和放电时,电流表指针方向的变化。 以及电流表在充电完毕后电流不再流入,电流表读数则缓慢归零等现象。

从而更加圆满解决在上节课遗留的两大问题。

回顾总结

在新课之前,确立了三大任务,这一环节便对它们做一个总结!

本节内容的三大任务:

1、电容的概念

2、影响电容的三大要素

3、电容充电与放电的原理

通过回顾课堂已解决的任务,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再次将课堂重要知识梳理,志在让学生将本堂内容牢牢掌握

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分为夯实基础和能力提高两部分,夯实基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而能力提高部分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为下一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我的作业要求:按时递交作业,书写必须认真规范。并且为防止少数同学不动脑筋的抄袭行为,对构思新颖的同学加分奖励。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不应受制于教材的内容,应广泛引入与生活相关的事物,利用多媒体动画以及实际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降低教学难度,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由于职高学生的特殊性,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待更多的实践探索。

谢谢大家!

电工课件【篇5】

电工基础知识、维修电工基础知识。

(1)电阻率---又叫电阻系数或叫比电阻。是衡量物质导电性能好坏的一个物理量,以字母表示,单位为欧姆*毫米平方/米。在数值上等于用那种物质做的长1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导线,在温度20C时的电阻值,电阻率越大,导电性能越低。则物质的电阻率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量,其数值等于温度每升高1C时,电阻率的增加与原来的电阻电阻率的比值,通常以字母表示,单位为1/C。

2、电阻的温度系数----表示物质的电阻率随温度而变化的物理量,其数值等于温度每升高1C时,电阻率的增加量与原来的电阻率的比值,通常以字母表示,单位为1/C。

3、电导----物体传导电流的本领叫做电导。在直流电路里,电导的数值就是电阻值的倒数,以字母ɡ表示,单位为欧姆。

4、电导率----又叫电导系数,也是衡量物质导电性能好坏的一个物理量。大小在数值上是电阻率的倒数,以字母表示,单位为米/欧姆*毫米平方。

5、电动势----电路中因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所引起的电位差,叫做电动势或者简称电势。用字母E表示,单位为伏特。

6、自感----当闭合回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则由这电流所产生的穿过回路本身磁通也发生变化,因此在回路中也将感应电动势,这现象称为自感现象,这种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7、互感----如果有两只线圈互相靠近,则其中第一只线圈中电流所产生的磁通有一部分与第二只线圈相环链。当第一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则其与第二只线圈环链的磁通也发生变化,在第二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现象叫做互感现象。

8、电感----自感与互感的统称。

9、感抗----交流电流过具有电感的电路时,电感有阻碍交流电流过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感抗,以Lx表示,Lx=2fL.

10、容抗----交流电流过具有电容的电路时,电容有阻碍交流电流过的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容抗,以Cx表示,Cx=1/12fc。

11、脉动电流----大小随时间变化而方向不变的电流,叫做脉动电流。

12、振幅----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出现的最大值叫振幅。

13、平均值----交变电流的平均值是指在某段时间内流过电路的总电荷与该段时间的比值。正弦量的平均值通常指正半周内的平均值,它与振幅值的关系:平均值=0.637*振幅值。

14、有效值----在两个相同的电阻器件中,分别通过直流电和交流电,如果经过同一时间,它们发出的热量相等,那么就把此直流电的大小作为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正弦电流的有效值等于其最大值的0.707倍。

15、有功功率----又叫平均功率。交流电的瞬时功率不是一个恒定值,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它是指在电路中电阻部分所消耗的功率,以字母P表示,单位瓦特。

16、视在功率----在具有电阻和电抗的电路内,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叫做视在功率,用字母Ps来表示,单位为瓦特。

17、无功功率----在具有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这些储能元件在半周期的时间里把电源能量变成磁场(或电场)的能量存起来,在另半周期的时间里对已存的磁场(或电场)能量送还给电源。它们只是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并没有真正消耗能量。我们把与电源交换能量的速率的振幅值叫做无功功率。用字母Q表示,单位为芝。

18、功率因数----在直流电路里,电压乘电流就是有功功率。但在交流电路里,电压乘电流是视在功率,而能起到作功的一部分功率(即有功功率)将小于视在功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叫做功率因数,以COS表示。

19、相电压----三相输电线(火线)与中性线间的电压叫相电压。

20、线电压----三相输电线各线(火线)间的电压叫线电压,线电压的大小为相电压的1.73倍。

21、相量----在电工学中,用以表示正弦量大小和相位的矢量叫相量,也叫做向量。

22、磁通----磁感应强度与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的乘积叫做磁通,以字母表示,单位为麦克斯韦。

23、磁通密度----单位面积上所通过的磁通大小叫磁通密度,以字母B表示,磁通密度和磁场感应强度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24、磁阻----与电阻的含义相仿,磁阻是表示磁路对磁通所起的阻碍作用,以符号Rm表示,单位为1/亨。

25、导磁率----又称导磁系数,是衡量物质的导磁性能的一个系数,以字母表示,单位是亨/米。

26、磁滞----铁磁体在反复磁化的过程中,它的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它的磁场强度,这种现象叫磁滞。

27、磁滞回线----在磁场中,铁磁体的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用曲线来表示,当磁化磁场作周期的变化时,铁磁体中的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是一条闭合线,这条

初中课件实用5篇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的重要工具。这篇文章将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初中课件”的内涵和含义,典籍可读四方荐书统领天下欢迎借鉴阅读!

初中课件(篇1)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如何讲礼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6课第2站的内容。学会如何讲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是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如今中学生在文明礼貌上存在很大的欠缺,本课的学习会对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这一课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讲礼貌》的上一站内容主要向学生说明了礼貌是什么?为什么要讲礼貌?这一站内容则从不同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讲礼貌,承接了上一站的内容。同时,讲礼貌也是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本站内容在教材编排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如何从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语言、行为、仪表方面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树立文明礼貌的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内容的学习及学校、家庭的教育,学生对礼貌知识有一定认识基础;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七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另外,七年级同学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时期,思想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为此,根据七年级同学还具有乐于表现、擅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同学较好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而七年级同学又存在不定性,所谓不定性包括两方面:

①七年级同学还未深刻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导致上课时定力不足,容易开小差、走神;

②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不文明的现象,加上家长对礼貌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同学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page]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同学知道如何在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

确立依据:语言和行为是同学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易受影响,也是能最快从课堂教学上得到实效的方面。

教学难点:针对同学在生活中很难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的情况,我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确定为:如何让同学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将对同学身边不礼貌的案例进行分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开展课堂活动,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并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以此争取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基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解为辅”的教学原则,结合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法: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学法 ③直观教学法。

2.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课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①自主探究法 ②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3-4分钟)

课堂讨论——《“变质”的牛奶》

一名客户来到餐饮店,要了一杯热牛奶、一杯柠檬汁。他在热牛奶中加进柠檬汁,发现牛奶结了块。他大发雷霆,责问服务员:“怎么是变质的牛奶?”服务员很有礼貌地将“变质”的牛奶端走,微笑着送上一杯新奶。她对客人说:“热奶加柠檬会起反应,您最好分开喝。”客人听了,面露愧色,连声道歉。

提问:①这位客人为什么会面露愧色,连声道歉呢?

②你喜欢这位服务员吗?为什么?

③这位服务员从哪几个方面做到了讲礼貌?

设计意图: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礼貌的魅力;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结论:要从态度、语言、行为方面做到讲礼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为后面知识点的具体展开做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约35分钟)

☆态度应诚恳(板书)

案例分析——《志强与志辉的故事》

志辉因为别人的误解而郁郁寡欢,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他向好朋友志强诉说自己的苦闷,希望能得到志强的帮助,可是志强却态度冷漠,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帮助志辉解决问题,还不如对他敷衍了事。志辉见他如此态度,只好黯然离去。以后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志强无话不说了。志强也觉得很委屈。

提问:①志强与志辉两人渐渐疏远,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②如果你是志辉,你能接受志强的态度吗?志强应该是什么态度?

设计意图: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明白态度诚恳的重要性,达到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应文明(板书)(重点)

1.漫画欣赏——《买书》

提问:①为什么李明先到书店买不到书,而后到的那位同学先买到了书呢?

②李明和后面那位同学用的称呼有什么不一样?听的人感受有什么不同?

2.小品表演——公交车上芳芳同学踩到另一位乘客的脚??

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漫画很形象、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漫画中的故事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设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马上意识到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再用小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及我的点拨,达到对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行为应得体(板书)(重点)

1.视频观看——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

提问:①平时生活中,你是否看到过或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行为?

②这些行为对吗?它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③我们应该怎样改正?[page]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办?

①遇见同学时,应该?? ②回答老师问题时,应该??

③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 ④家中来了客人时,应该??

⑤同学走上颁奖台领取奖品时,应该??

⑥上课迟到了,进教室前,应该??

⑦在图书馆看书时,应该??

⑧立正时,应该?? ⑨坐时,应该??

⑩行走时,应该??

设计意图: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体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意识到行为得体的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过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将意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仪表应大方(板书)

1.案例分析——《有个性》

初一学生小强自认为有个性,长时间不理发,不洗澡,牛仔裤穿三个月不洗,甚至连每天刷牙洗脸都嫌麻烦,他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象征。可是正当他洋洋得意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却发现周围的朋友开始远离他,班里没人愿意和他同桌。

提问:①故事中的小强是真的有个性吗?

②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2.大家来找茬——错在哪?

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仪表规范和不规范的图片,让学生对比找出错误,再由学生对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的仪表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这两个步骤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也能从中能得出仪表要大方的知识结论;第二个步骤则是对这个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并引起反思看看自身仪表是否符合规范,不符合的要怎么改正,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2-3分钟)

以学生为主角,让他们说说自己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最后,以一首歌曲《我们从小讲礼貌》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同时在总结感悟中使知识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四)作业布置:(1-2分)

①请自己的爸爸妈妈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礼貌的地方,把它们记下来,并思考自己将怎样改正?

②观察生活,分别举出两个你所看到的讲礼貌的例子和不讲礼貌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对别人的观察,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

初中课件(篇2)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初中课件(篇3)

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来自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第1课时。 教材第3章是以生命周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人的生殖和发育、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植物的一生和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等知识,主要体现生命的周期性和生命代代相传的原理。

所以本节课内容是第3章的一个重点。前面几个知识点的教学是学习植物生殖的多样性基础,而且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课文中就留下伏笔:"花开放后,花粉落到柱头上,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就发育成果实,胚珠就发育成种子".于是在这节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说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在知识目标中重点强调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基本情况,技能目标重在通过讨论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养成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操

说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从"春天来了,许多植物会开出鲜艳的花,大自然会出现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色。"将学生们引入春天。紧接着问:"根据你平时的观察,说说植物开花时节,花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热烈地讨论起来。由于观察的局限性,学生们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如:含苞待放,蜜蜂采蜜等。这时我适当加以引导、点拔提示花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继尔通过动画展示让同学们从视觉上感受这个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图比较豌豆花和棉花的传粉方式有什么不同,带着问题,让学生自学、自主分析得出,发展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第二步:提出问题,难度适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入是要把教学引向学生的主动学习、或是探究的开始,提问也不再是要求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地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提出了一些难度适当并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如:(1)你认为哪种传粉方式比较普遍?(2)你认为异花传粉的途径主要有哪些?等。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能使他们在想象、思维和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分析综合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里多媒体帮了大忙,通过录像剪辑让这些对城里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的知识生动展现。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在讲好虫媒花和风媒花后,我们班有同学这样问:"老师,梅花是虫媒花吗?" 同学们听了,七嘴八舌讨论开来,"是啊!腊梅花很鲜艳,也很香应该也会吸引昆虫吧!"我回答:"是"学生接着问:"梅花开在冬天,这时天气寒冷没有昆虫,它怎么传粉呢?"其他学生紧张地看着我,还好我早早地查阅了这方面的资料要不然对同学们可无法交待。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又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这便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孩子们反璞归真,他们渴求知识,他们积极思考,他们举起小手想要知道有关世界的所有"为什么?"

第三步:仔细观察,大胆猜想,积极表达

在这一步同样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微观世界的变化,提出问题:传粉后花会发生什么生理变化?通过读图和动画让学生在进一步了解胚珠结构的基础上理解受精的过程。由于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知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对于设置开放性题难度较大,只能通过观察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最后小结"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此话一出。有个男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问道:"竹子也会开花,竹子的花是它的.生殖器官吗?"这一问倒让我一愣,因为在上课前我真没想到学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给了同学们。学生们一下子热烈的讨论起来,有同学说:"老师,竹子开了花就死掉了,肯定不是它的生殖器官。"另有一名学生也说:"我们吃的竹笋是从地下长上来的,花肯定不是它的生殖器官。"(请不要去嘲笑孩子们稚嫩的语言吧!)聪明的学生忙从自己手头资料上查起来,有同学在"教与学"上找到了答案,便念给大家听。当学生们得到满意的答案时,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精彩是复制不来的,但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引导,让这样的精彩能时时绽现。如果说在第一步中教师作为课程资源是理所当然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时此刻的我已退居二线了,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千万别忘了——学生,这个拥有着智慧和灵气的庞大群体。

接下来我提出了许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和表达的问题,如讨论并交流:(1)果实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各部分是从花的什么部分发育而来的?(2)为什么桃子中只有一粒种子而西瓜有很多种子?(3)根据你的经验想想看萼片掉还是不掉?(4)请你说说人们利用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情况等。"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程度不同的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第四步:课外延伸,知识升华、激发兴趣。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史,并意识到由于世界人口大量增加,粮食紧缺已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介绍"水稻之父"袁隆平,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

课后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应该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先来谈一下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在问题的设计方面。

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提出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仔细斟酌,()同学们基本上能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强烈探究欲,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梅花是虫媒花吗?""竹子的花是它的生殖器官吗?"整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围绕着重点和难点展开,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氛围轻松,媒体运用恰当。

小组讨论和探究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索,轻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到自己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主角,是课堂里的主人。本节课多媒体的应用使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动态形式展示,更加生动和真切,让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丰富。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一堂科学课都需要多媒体课件,但是这一节内容我认为就适合于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丰富多彩的植物界,或者展示我们平时无法见到的自然事物,加深学生的认识。

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大量的材料虽然让学生感到有趣生动,同时可能也会让有些学生感到眼花缭乱只注意了画面而分散了对于获取知识的注意。但是我还是希望能通过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从观念和教学方法或方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更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划亮一根火柴,闪亮了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点燃一个火把,就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甚至百倍的热量。

初中课件(篇4)

一、说复习内容

1、动词时态的重要性

知道动词是句子的脊梁,动作发生的时间不同,它们在英语中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使英语句子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这就是动词时态。同学们只有通过了解正确的时态才能把单词、短语连成一体,形成活生生的句子,从而组成有生命力的篇章。因此动词时态在英语语法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位置,是英语语法中的基础。初中阶段应了解的时态共有八种,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而本节课复习的是:一般现在进、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四种,也就是两个一般时态,两个进行时态。

2、复习目标

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

1) 了解动词的三种基本形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现在分词)

2) 了解四种基本时态的概念、结构及基本用法

B:能力目标

通过在练习中比较学习,学会如何分析句子的时态并能正确运用基本时态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和篇章。

C: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培养互助互学的美德,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复习重点和难点

四种基本时态的概念、结构及用法;教学难点为如何区别四种基本时态。

二、说同学们

由于各个时态都是在以前各个单元教学中分散学习的,那时很多同学还是学得不错,满脸是笑。但后来由于时态的不断增加和其他语法的不断出现,同学们困惑了。随着时间推移所产生的遗忘,使同学们对各种时态产生了混淆,主要是时态名称和结构容易张冠李戴。同学们困惑了,畏惧了,怎么越学越不会?那麽怎样使同学们对基本时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过复习对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高,让他们都笑逐言开就是老师的任务。

三、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同学们在“用中学,学中用”,复习课的任务是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所以在教学程序上充分利用准备好的复习资料,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教学方式上以练为主线,让同学们在练中分析,练中比较,练中探究,练中互助,练中提高,练中促友谊;通过练习由混乱变清晰,由糊涂变明白,由理解到运用。

四、说学法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体,个体差异各不相同。在复习过程中,尽量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法、互助学习法和练习法进行复习。

五、说复习过程

在复习过程中尽量通过设疑激趣引入复习;通过化整为零,展开复习;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复习质量;通过互帮互助,让同学们愉快复习;通过精练精讲,在运用中深化复习。

六、说板书

一般现在时 主语 + am/is/are…

主语 + 动词原形/动词-s/es

一般过去时 主语 + was/were…

主语 + 动词过去式

现在进行时 主语 + 助动词am/is/are + V-ing(现在分词)

过去进行时 主语 + 助动词was/were + V-ing(现在分词)

板书这几个时态一是为了突出这几个时态的基本结构的重要,二是为了便于完成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之间的句型转换,让同学们更清楚更容易地了解四种时态的结构和用法。

七、复习反思

在这节课中,同学们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学会了比较归纳,互助学习,合作探究;明白了八种时态的基本用法和结构;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初中课件(篇5)

作为锻炼身体、发展力量的有效手段,引体向上一直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中学选测项目,对于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有诸多益处。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引体向上学习效果较差,这其中有家庭、社会、个人的原因,但更多是学校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因此,笔者认真思索,试将提高引体向上教学效果的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说教法

一、合理分组,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力量正在增长,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尤其是体力都是不一样的,差异性较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合理规划,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条件和情况进行分组,区别对待、分层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身体素质好、臂力较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直接完成整个动作,并加大训练量;对于体力一般尤其是上肢、腰背肌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先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尤其是部分肢体的力量,开展分段教学,降低动作难度。尤其是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组来说,不能强求他们先开始动作学习,而是要针对性地布置任务,让他们从基础抓起,从常见的一些锻炼体力尤其臂力、背部肌肉的方法开始锻炼,争取在教师和体力较强学生的带领下有所进步,及时跟上教学进度。

二、通过辅助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发现,目前很多学生的体力尤其是臂力跟不上教学强度,因此,需要通过辅助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上肢力量提高来说,可以用举哑铃、靠墙手倒立等方式来提高。对于腰腹背肌力量提高来说,可以采取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俯卧两头起等方式来提高。只有增强了这些部位的力量,学生才能增强力量,才能按照引体向上的方法做好动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辅助练习时,教师要做好安全措施,尤其是对于力量最弱的基础组学生来说,要注意适时给予体力帮助和技术指导,比如,在上杠前要抹一点滑石粉,以防因其力量不够手滑杠造成伤害事故。

三、多种措施并举,提高教学强度

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就是不断重复练习,这点无论体力好还是差的学生都是如此,只有反复练习才能增强体力、掌握要领,最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引体向上不同于球类等

说学法

一、准备部分(10分钟)

(一)向在场的领导报告。

(二)宣布教学提要

课目:单杠引体向上

目的:使同学们掌握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方法,提高上肢及背肌力量。

内容:学习单杠引体向上的动作方法

方法: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纠正错误

时间:50分钟

地点:单杠训练场

器材保障:单杠10副。

(三)热身运动

1、800米慢跑

教学要求:速度由慢逐渐加到微快,队伍整齐。

组织形式:四路纵队。

教学步骤:

(1)讲解练习要求。

(2)集体跑进(口令:“跑步-走”)。施训者领跑。700米后跑步变走步(口令:“便步-走”),到预计位置后下达口令:立定,向左--转(转换四列横队),向右看――齐,向前――看。下面开始做徒手操。

2、徒手操

头部运动、扩胸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

弓步压腿、踢腿运动、跳跃运动、各关节的绕环屈伸运动(4×8拍)。 教学要求:动作柔和、舒展到位,不可做暴力牵拉。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如图1)

教学步骤:

(1)讲解教学要求

(2)口令指挥并领做。

口令:“以某一同学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

(3)徒手操口令。

3、专项热身(略)

4、以正确的口令将队伍带入下一项练习场地。(图3)

二、基本部分(35分钟)

学习内容一:单杠引体向上

(一)基础理论

1、概念:是借助于单杠器械发展上肢以及背肌力量的一种训练手段。

2、作用:可以发展上肢、腰、背、腹等肌肉群的力量,提高全身肌群的协调能力。

3、单杠引体向上动作技术分析:

动作过程:预备姿势,跳起悬垂,引体向上,跳下。

动作要领:提脚跟,身体成半蹲,两臂后张,五指伸直并拢,掌心相对。跳起抓杠成直臂悬垂(双手正握杠),两手用力拉杠,使身体向上,下颌过杠后还原成悬垂,再拉杠做第二次引体。落地时两腿顺势弯屈,两臂前平举,五指并拢伸直,上体保持正直。

三、结束部分(5分钟)

口令:停止练习,成某队列集合。下面我们开始进行放松运动。

队形:如图1

1、放松运动:手臂以及全身放松运动

练习要求:动作放松舒缓,柔和牵拉肌肉。

讲解练习要求,口令指挥并领做。

口令:以某一同学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

组织形式:四列横队(如图1)

2、教学讲评

口令:以某一同学为基准,不要间隔距离,向中看-齐!,向前-看!稍息,讲评。 组织形式:(如图1)

(1)对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练习主动积极者,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宣布下次课教学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

(3)宣布下课。由值日班长整队报告,带回。

四、心率曲线预计

心率五、课后小节

对本次课的教与学的情况进行小结,积累成功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


准备教学时,老师会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教师们对编写教案和课件都非常熟悉。认真阅读教材有助于编写教案。如果您对“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不太了解,建议阅读本文并获得帮助。欢迎阅读!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1】

教学内容:认识公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请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计算机键盘上的小按键,面积大约1()

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

我校计算机教室的面积大约96()

太湖水面积大约()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体验面积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开始,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产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前面的三道题目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可。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用什么单位。估计会有学生说出用公顷。大多数学生会想到用平方米。填写上平方米后,再写数据2250000000。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会体会到单位的不适应了。教师这时就可以引出新课]

2.出示课件:例题1的四个画面。

3.测量和计算土地的面积,通常用公顷作单位。字母符号是:ha

二.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谈话: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是根据边长一定的正方形面积来确定的。例如: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分米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

1平方米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

1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

先让我们来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顷的面积有多大?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谈话:让我们来算算看,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有多少公顷?

操场一边长大约50米,相邻的一边长大约38米。计算:

5038=1900平方米

1000019005(公顷)(用计算器计算)

大约我们学校这样的操场5个才能有1公顷。想像一下看,有多大啊?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我们身边的大面积的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用自己学校的操场如果能有条件让学生看一看,再想像。会对1公顷的认识更具体。]

出示课件: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每边7个学生大约10米长)

推想一下看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10000100=100(个)

让学生讨论后,进行说明。

3.进行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倾?

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公顷这一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是从平方米换算而来。重点是体验平方米与公顷的换算过程,怎样方便、不错。250与160的乘积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简要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4.巩固练习

(1)做第82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有1公顷。

(2)做练一练第2题。

教师对教室地面的长和宽进行步测后,师生共同计算出面积。再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面积是1公顷。

三.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太湖水面积用公顷做单位大约是多少?

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

225000公顷比2250000000平方米方便的多了。

练习十四第1、2、3、4题。

教学后记: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公顷的认识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一个数学知识。因此,公顷产生的需要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之一。设计了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原来设计的: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780()。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单位填写为平方厘米还是平方分米争论起来。好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运用掌握的更好了。不好的是这种争论影响了本节的新课进程。为此,我将题目改为计算机屏幕的面积大约8()。如果课堂上时间允许,我还是认为此题不改的好。太湖水面积大约()。这道题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有报出公顷的,也有报出平方千米的。我说我知道用平方米来做单位的面积大约是2250000000,一边说一边写出来,让学生读。学生们在读2250000000平方米时,感觉到数字太大了。一是不容易看大小出来,二是不好读出来。自然理解了公顷产生的必要。

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出发,介绍公顷面积的大小,不仅仅有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作用,还能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相互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

先计算一下自己学校操场的面积,能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像1公顷的大小。

在课堂上,我出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学生对问题的争论,帮助我理解了教材出示这样一个练习的意图:学生对100和1000的感觉是需要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找的。我们以为很是简单容易的内容对学生来讲却不是的。课堂上就有一位学生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说服他的同座同学。需要有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才大约是1公顷。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最后,当我让学生们完成了太湖水面积大约2250000000平方米=225000公顷时。有学生提出:要是还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这个数字还能再小一些,还要好看,好读。为我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的铺垫。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1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5、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是不是1公顷。

(2)完成第2题

先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统一数据后再用计算器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三、解决问题

1、练习十三第1、2题

(1)第1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2)第2题,学生完成后交流。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2、练习十三第3、4题

(1)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结果和过程。

(2)第4题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已知道的面积1公顷和底80米写在相应的字母下面,高用“□”

表示,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求出高。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绍一下)

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2”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

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计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换算成公顷。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4、练习十三第5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学生讨论并交流。

5、练习十三第6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

6、练习十三第7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读一读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谁?你知道有关它的哪些知识?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3】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1、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2、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板书)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四、延伸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六、课堂作业 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4】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你知道吗介绍地球的表面积以及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使学生更清楚地体会计量大面积的土地要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中先教学公顷,再教学平方千米。因为平方千米是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建立平方千米的观念需要公顷支持。两个内容各编排一道例题、一道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例题着重教学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基础知识,试一试用公顷或平方千米为单位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一练里继续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练习十四配合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并安排知识的整理和综合应用。

教材的编写特点集中体现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上,把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教学重点和活动目的。活动的形式多样,数学内容突出,有利于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初步观念。

1.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

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2004年我国的森林面积,这些面积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也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九寨沟、西湖、三峡水库和2004年我国的造林面积,这些面积都用平方千米为单位。

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说明的意图,要激发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首先是这些旅游景点、著名建筑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学生的兴趣由此产生。其次是例1的素材都以公顷为单位,例2的素材都以平方千米为单位,什么是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为什么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问题,并有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这时,兴趣从对景物的喜爱转移到数学内容上,注意力集中到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上,例题的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

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要知道它们有多大。知道可以在听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教材为学生选择了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在头脑中留下1公顷、1平方千米的印象。教材理解学生形成面积单位观念的困难,给他们反复感受的机会,使印象逐渐清晰、逐步深刻。

(1)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

在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面积单位后,例1直接揭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例2直接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这些都是告诉学生1公顷、1平方千米是多大。学生对100米、10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这是他们对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和1平方千米,还要让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1平方千米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算出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100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教材让学生算进率有三个目的:第一,算式100100、10001000是根据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进率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它们计量大面积的土地比用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率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如果让学生这样围一围,看着围成的正方形,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他们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1公顷的观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观念,因为100公顷是1平方千米。

(4)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计算1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更熟悉的,教室地面的面积一般50平方米左右,大约200个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学生只要在众多事例中记住最喜欢的一件,1公顷有多大将印象深刻。

3.计算土地面积时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

两次试一试都是计算土地的面积,练习十四里还有几道与面积计算有关的习题。先用平方米为单位求出土地的面积,再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能再次感受到,计量大面积土地如果用平方米为单位,读、写都比较麻烦。如果用公顷和平方千米作单位,便于表达和交流。教学这些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根据土地的有关长度,想像土地的实际样子,从而感受公顷与平方千米。如第82页试一试,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对4公顷就有了体会。又如第84页第4题,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80米、高125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经常这样想,对形成公顷与平方米的观念,以及培养估计能力与习惯都是有益的。

4.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单位是三年级教学的,公顷、平方千米是本单元教学的,两次教学时间相隔比较长。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有些是100,个别是10000。所以,有必要把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进行一次整理,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面积单位。第85页第6题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整理的时候,要着重回忆各个面积单位的意义,说出分别是多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单位按大小次序排一排。抓住意义进行整理,能再现单位的概念,组织起单位系统,使进率的记忆不是机械的,而是有意义的。如果把整理的内容类似下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效果会更好。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体育场太大了)

2、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1)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

(2)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3)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室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

4、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1、2题。

2、生分小组完成练习二十第3题。集体汇报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共7课时 总第4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面积单位以及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练习二十第4题)

大树高16__ 蜡笔长1__

字典厚5__ 果园的面积是3__

学校的占地面积是9000___

2、判断下面各题,对的画“√”,错的画“×”。(第8题)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

(2)边长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

(4)有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分米。(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1)指名读题。

(2)生自主分析题意,小组交流。

(3)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1)问:要求墙壁的粉刷面积要注意什么?

(2)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7题。

2、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

(1)先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

(2)生独立解答。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3.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4.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ppt课件:公顷 平方千米

师:我们学会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在测量土地的面积时,我们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师讲述: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

10000平方米=1公顷

(2)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2.生活中的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

(1)一个教室的面积约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面积约1公顷。

(2)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5公顷= ( )平方米

2.10平方千米= ( )公顷

3.20000平方米= ( )公顷

4.10000公顷=( )平方千米

公顷 平方千米活动设计

用身体当标尺

长度、面积测量经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通常我们需要对一些物体进行长度和面积的估测,这就要求我们对长度和面积有一个“标度”,例如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张开手指,中指指尖到拇指之间的距离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标度”。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掌握数学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活动形式】小组活动

【活动准备】直尺,一块未知面积的方巾或裁减后的报纸等。

【游戏的规则】

1.要求学生事先测量好自己身体上一些尺寸,例如:自己一步有多远,自己的足长。

2.每个人都对预先准备的图形面积进行估计,可以借助身体上的“标度”。

3.将答案汇总。

4.大家共同完成对物体面积的测量和计算。

5.比较大家的数据,看谁的偏差比较大,找出误差原因。

6.大家互相交流。

【活动注意】

对于“身体标度”,一定要提醒学生:我们的身体都在发育阶段,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譬如,随着身高的增长,我们的足长、迈步的距离都会有所变化,但同时,身体某些部位的变化却不明显,譬如,指甲的面积等等。

随时关注自己身体的“标度”,对我们估测物体长度、面积的准确性都有一定的帮助。

数学故事: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千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

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数学故事

面积单位:亩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的面积。当时用亩作单位。先用走步量出长方形土地的长和宽的步数(1步= 5尺),计算出它们的积,然后除以240,就得到亩数。亩这个单位现在已经废除,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让学生填在课本上)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8】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二、新授 读一读,分一分。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盈  亏(元) +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四、练习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

小华如果向西走2100米,到达公园。

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

师:可以把向西走2100米记作+2100米吗?那么向东走2100米记作什么?

3、试一试:

(1) 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1、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

2、(1)如果张军向东走30米,记作+30米,那么李刚向西走52,记作(    )米。

(2)如果张军向北走40米,记作+40米,那么李刚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

练习一 第6题。

某市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练习一 第7题。

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六、课堂作业 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你能说说存折中红线框处的数各表示什么吗?

妈妈于6月10日又存入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应记作(    )元。

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9】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 学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资料共享平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准备: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激活已有的数学经验。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取材。

①师随手拿起一个文具盒,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③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师:刚才我们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地一些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接着出示:中宁一中的占地面积约5()。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切入,复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个较小的面积单位。通过感知中宁一中面积的大小让学生产生需要运用更大面积单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课题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顷

①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学生看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③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④感悟1公顷。

师:从推算结果来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a、带学生到操场,汇报操场面积,再估计1公顷相当于几个操场的面积?使学生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b、8名学生手拉手为一组,4个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想象: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你有什么感受?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学会测量土地面积,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谈话:周末了,小明去郊游。他先来到一片很大的草地,又来到一处茂密的树林。景色美极了,小明高兴得上窜下跳。玩着玩着,小明突然有了一个问题:这片草地、这处树林的面积到底有多大?正在这个时候,土地老爷爷出现了,他告诉小明:草地的面积是2公顷,树林的面积是3公顷。得到这个答案后,小明对草地和树林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

(结合课件展示。)

设疑:你得到这个答案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公顷、平方千米,指出它们都是面积单位。

提问: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指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让学生理解这些单位不够大,在丈量土地面积时,我们就要用到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课题: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公顷。

让学生回忆平方米是怎么定义的。

引入1公顷的定义: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是1公顷。(课件展示)

算一算:1公顷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要求说出计算过程。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提问:

(1)2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2)3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3)50000平方米等于多少公顷?

课件展示例题: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讲评。

2、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课件展示)。

(1)贺龙体育场图片

贺龙体育场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10900平方米,合(1)公顷(900)平方米。

(2)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效果图

火星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3)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图片

火星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间这样的教室。

(4)天安门广场图片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0公顷,合()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5)故宫博物院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提问:你在生活中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说过公顷?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3、认识平方千米

让学生根据1公顷的定义联想1平方千米应该怎样定义。

课件展示:边长是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也是1平方千米。

算一算:1平方千米合多少平方米?

学生计算并汇报。

板书: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思考: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要求讲出思维过程。

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100公顷)

4、平方千米的进一步认识(课件展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我国陆地面积是()平方千米。

(2)湖南省地图

湖南省的面积是21万()。

5、简单介绍亩这个土地面积单位。

学生自学课本P137你知道吗?,同桌间互相交流。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了解步测是大致测量土地面积的常用方法。

6、课堂练习

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活动

谈话:火星小区正在创建文明小区,准备建设一个面积为一公顷的花坛。向同学们征集设计稿。

要求:

(1)面积为1公顷。

(2)美观,体现火星小区的特色。

学生自行设计,展示优秀设计稿。

四、作业

1、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2、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公顷和平方千米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场的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想?

(体育场太大了)

那还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出示课题)

二、新授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3、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10000平方米=1公顷

3、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

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练习

练习二十2

四、小结

平移的课件(实用十篇)


如果您需要符合您需求的“平移的课件”相关推荐,我们很愿意为您提供这些资料,供您参考和使用。每位老师在上课时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写教案课件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教案是展示教师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

平移的课件 篇1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教材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直观地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看一看

师:同学们,这是哪呀?(贵安欢乐世界)去过吗?欢乐世界里有许多的游乐运动项目,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跟着比划比划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播放)

2、分类。

师: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师:想好后可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谁上来分分类?

小结:只要是沿一条直线移动,都叫平移。(板书:平移)

二、动手操作理解平移旋转的本质

一)平移

活动一:平移一座房子

过渡:其实平移还藏着一些小秘密呢?大家想不想一起去找找?

操作看这是一座房子,谁想上来平移它?

观察:房子在做平移运动时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二:平移几座房子

1、读题平移小房子可以得到哪几号房子?想一想,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2、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生答后问:为什么选这三个?1号为什么不选?2号?5号?6号?

3、小结:物体在平移后,什么不发生改变,什么改变了。

4.如果到4号房子怎么平移?

√师:不管是平移一次还是两次,小房子的运动路线都是什么样的?(直线运动)

二)旋转

1、理解旋转概念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知道了平移的秘密,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运动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2)旋转是怎样运动的?

3)点视频,再来观察。

生:中间有个点,围着它转

4)师:是的旋转总是围着一个中心在转动。

5)转一转。如果转动小房子,这些还不变吗?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活动三:旋转陀螺

A、圆形陀螺(师生共同操作)

师:想不想动手体会一下旋转?

B、呈现正方形陀螺和不规则的陀螺。

师小结:是呀,孩子们,物体在旋转时总是绕着中心在做圆周运动。(板书:圆周运动)

3、揭示课题:

师:学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今天这节数学课的课题是?(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三、走进生活加深理解

1.体验平移与旋转。

2.师:孩子们,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辨一辨,如果是平移,请出示“—”的手势,如果是旋转,请出示“○”的手势。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欣赏视频《徐州古建第一移》《美国设计师的魔方大楼》,体会平移的应用价值。

谈有什么感受?

平移的课件 篇2

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只是个初步的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推导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它是怎么运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

2、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会如何运动?(指名演示:你真棒,把火车的运动比划得很形象!)

3、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你也很棒!)大家对比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比划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这几幅图片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找来的,认真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你能按照刚才的运动方式分类吗?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师:对,象拍球、飞机的飞行、火车的运行等沿着直线运动的(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可以叫平移。(板书平移)

那么,象风扇、地球仪、钟面的时针等围绕一个点或轴转动的,我们可以把它叫旋转。(板书旋转)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平移”和“旋转”。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5、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和旋转吗?

6、小结:对,平移不但可以上下移动,还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你能判断吗?

7、多媒体出示:(P25“想想做做”第1题)

请用画“—”的符号表示平移,用画“○”的符号表示旋转。

8、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9、汇报小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广泛存在,人们利用这些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吧。(上海音乐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动作表演平移和旋转现象,实际就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平移的距离

平移的力量可真大啊,提出这种想法的工程师们更是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会小小工程师吧,我们这儿也有一间房子需要平移,但平移之前我们要先学会观察:

1、出示房子的幻灯片:

师:小房子向什么方向移动?从哪里可以知道呢?(箭头对这个箭头是表示平移的方向的,在平移的图中是不能少的)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2、房子究竟向右平移了几格?从房子的哪个点比较容易看出它平移的格数?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演示)

3、引导学生找其它的对应点。(除了看这一组对应点之外,还可以看哪些对应点?)

4、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要知道是平移了几格,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比如房子的房顶就是一组对应点,然后看对应点之间移动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对应点不止一对,所以还可以继续找第2对、第3对……,但数一数后会发现,每一组对应点之间都相差4格。

5、练习:课本P24的练习。

6、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订正。

7、小结:我们要知道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先“找点”,找出两处相对应的点,然后数一数,这两个点之间平移了几格,那整个图形也就平移了几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借助动态效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三、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师:刚才我们根据图意,知道了平移的情况。现在你能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1、出示三角形

2、学生先试一试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找点、移点、描点)

问:画完后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吗?什么没变?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没变,但位置是改变了的。)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后,亲自动手画一画,议一议,比一比,加深对平移的理解,有效的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我们一起走进了“平移与旋转”的世界。其实,大自然对于平移与旋转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俯瞰大地,何处没有平移与旋转足迹?看啊,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中缓缓升起,“神舟”五号带着国人的希望,载着我们的英雄离开了发射台,直冲太空,这些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了奥运记录,再看看浩翰宇宙中的行星运转吧,难道你没有感受到旋转的神秘吗?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平移与旋转的力量,一起走进生活,走进数学吧。

(设计意图:结合媒体片段的欣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绕着一个点(或轴)的转动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

找对应点——数格子——连线

平移的课件 篇3

教材86页例题3是把图形在方格纸上沿水平与竖直方向分别平移两次,一是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特征,能够说明白平移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例题图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重点在画?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平移现象,理解图形平衡的方向与距离参数,能正确判断图形的平移变换,掌握把简单图形沿着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方法

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践、探索图形平移现象与特征过程,培养增强观察、思考、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增强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与学习信心,感受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认识平移的现象与特征,能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

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动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图形平移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1、课件出示升降观光电梯、电缆车、直线马路上的汽车、滑梯等图片,并通过讲台演示粉笔盒的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相关物体的运动的现象有什么特征?

2、教师谈话引题:数学中把这种物体沿直线方向移动,物体移动方向、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的现象就我们二年级时学习的“平移”。物体平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平移”的知识。

(1)观察思考讨论:结合课件展示,动态呈现平移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方格纸中图形水平左右和竖直上下平移现象,质疑激思: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的?平移了几格?图形平移前后之间相距几格?图形在平移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就是平移前后间的距离吗?

(2)汇报交流(图形沿??方向平移了??格,图形平移前后相距??格,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没变)――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距离。

(3)教师小结:物体图形的平移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图形平移中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都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平移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平移前后间的距离。谁大谁小?(前者大于后者)

(1)课件呈现方格图中的小房子(大实心箭头)及平移要求图,引导观察思考讨论:构成方格中图形的关键点有哪些?如何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小结平移图形的画法步骤:

2)描点:根据要求平移方向和距离(平移规定格数)描出平移对应的关键点;

3)连线成形:依次连接各平移对应关键点即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1.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二十一第1题,说出平移方向和距离。

2.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并说画法;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

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平移的课件 篇4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45-46 及想想做做1-3 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教材提供的例题要求学生将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平移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进一步学习在方格上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启发学生综合应用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按要求灵活地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想想做做中编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第1 题通过观察、描述图形的平移过程,进一步体验图形平移的多种方法;第2 题让学生画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图形的技巧;第3 题则应用平移画平行线,体会平移的应用于价值。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图形平移的直观体验,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并感受丰富的平移运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

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 (或水平)方向平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方格纸、黄色纸亭、三角尺、学生尺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结,图案欣赏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 (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自我构建做好铺垫)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 学生活动 )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 格,再向下平移4 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 格,再向右平移6 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

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如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 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 格。

5、明确画平移图的方法和注意点,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箭头表示平移方向,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设计意图:新知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尝试动手移一移,画一画,然后交流画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这一过程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尝试、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 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 题)

(1)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 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 题)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第65 页第3 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

(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数、移移、画画等活动,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平移,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平移的课件 篇5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上的边与边的平行关系。(教材20页)

二、教学目标

1、经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行线的特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2、通过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实物或图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

难点:通过想象,找出实物或图形中的某些线段,并体会线段的位置关系。

关键:借助实物,发挥想象,帮助找出隐藏线段。

四、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学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寻找长方体、正方体边。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长方体、正方体盒子。

师:在上面你能找出几条边?

生:边找同桌边交流每个长方体、正方体各有12条边。

2、师演示教具。

在教具上把每条边的两端都标字母(a、b、c、e、f、g、h)。

(二)探究新知

1、同一平面上,边与边的位置关系。

(1)教师拿着长方体、正方体引导学生思考哪条边与哪条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线段ab与线段cd互相平行。

师:线段连线ef与线段gh呢?

(2)找一找。

根据上面的认知,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边互相平行。

学生可能会找出:

bc平行ad、ae平行dh,bf平行cg等等。

2、不同一平面上,边与边的位置关系。

(1)想一想:线段ab与gh有什么关系?

生:通过想象得出,线段ab与线段gh互相平行。

生:因为ab平行于cd,cd 平行gh,所以ab也平行于gh。

师:线段ae与线段cg呢?

(2)找一找。

与线段ab平行的边有那几条?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结果,与ab平行的边有cd、hg、ef这4条边。

然后,再进一步提出:找出与线段bf平行的有哪几条边?与线段bc平行的有哪几条边?

3、相对面之间的对角线位置关系。

连线bd两点得线段bd,连线fh两点得线段fh。

师:连线bd和线段fh有什么关系?

借助教具,引导学生明白这样的`两条线也互相平行。

然后,让学生再找一找,在长方体中还能找到哪些互相平行的线段和边,并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再拿出你们的学具,仔细看看它们的边都有什么关系,同桌互相说说。

提问:今天学习什么知识?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的那些边是互相平行的?

平移的课件 篇6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②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体会美的价值所在,进而追求美并创造美。

生活中的平移是本章的第一个关于图形变换的内容,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七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电梯、传送带上的电视机等图片,鼓励学生探索平移现象的共同特征,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材给学生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现象,以促进学生对平移的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探索图形平移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中概括出平移的特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

展示画面: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1)电视机在传送带上移动的过程。

(2)手扶电梯上人的移动的过程。

教师提问:

(1)你能发现传送带上的电视机、手扶电梯上的人在平移前后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

(2)在传送带上,如果电视机的某一按键向前移动了80cm,那么电视机的其它部位(如屏幕左上角的图标)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3)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和四边形(多媒体演示书上第58页的图3-2),那么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二、引入课题探求新知

引入课题:生活中的平移

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在学生发现和归纳的基础上板书:

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图形的位置改变了,但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以及对应角之间在做怎样的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

P59想一想:(课件演示P58图3-2)

(1)在上图中,线段AE,BF,CG,D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图中每对对应线段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平移的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如图,如果AB=6cm,AE=10cm,AC=20cm,

,你能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哪些角的度数。说说你的理由

四、展示应用评价自我

练习:P60

1. 如图所示,∠DEF是∠ABC经过平移得到的,∠ABC=33O,求∠DEF的度数。

2.在下面的六幅图案中,(2)(3)(4)(5)(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教师再提问:

如果不限定“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教师进一步提问:

为什么(6)不是(1)平移得到的?你还能从这几只“向日葵花”中,观察到什么?

变式练习:

如图所示,一块蓝色正方形板,边长18cm,上面

横竖各两道红条,红条宽都是2cm,问蓝色部分

面积是多少?

图案欣赏:将搜集来的一些图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平移”给我们带来的美

五、链接知识归纳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作适当的补充。

六、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平移的课件 篇7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4平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移的概念,发现并归纳平移的性质,学会利用平移绘制某些特殊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平移性质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有关平移的定义及平移的性质。

难点:

1、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

2、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对于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要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同时必须具有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欲望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感知平移

活动一观看:李老师的生活片段(视频)

片段一开窗户

片段二开抽屉

片段三开车

片段四乘坐电梯

看完后,我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中抽象出的平面图形的变换,提出问题:“在刚才的过程中,图形是怎么移动的呢?”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得出:“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

六、设计意图

1、以老师的生活片段作为引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进入情景,感受生活中的平移。

2、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平移的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30页例2、第31页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实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2、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手指操

一、情境引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课件出示一些游乐项目(包括:观光缆车、观光梯、小火车、滑梯、风车、和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他们的运动现象,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

提问: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用手势模仿一下这些物体怎样运动的?

2、这些物体的运动方法相同吗?你们能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试着将它们分类吗?(学生汇报的结果可能分成两类。一类是观光缆车、观光梯、小火车、滑滑梯;另一类是风车、旋转小飞机。)

学生汇报分类的结果,并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3、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而且还会分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运动。

二、互动探究

1、生活中的平移。

谈话:我们再来看一下小火车、滑滑梯和观光缆车它们是怎样运动的(直直的或直线)没错,那么像它们一样,沿着直线运动,我们就叫它平移。小火车是水平方向直线运动,观光梯是竖直向方向直线运动。

谈话:说得真棒!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平移现象,(教师从讲台一端走到另一端)你瞧,老师从讲台的这一端走到讲台的另一端,老师的运动是什么现象?(平移)

对了,这就是平移,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吗?举例说说。指名回答。

推开窗户的动作、拉开抽屉、拉出拉杆箱拉杆的动作。你能用手来模仿这些动作吗?

2、移移看。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谈话:说得真棒,瞧!小房子平移重合在一起。

小结: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的图形的特点:大小、形状、方向完全相同。

3、生活中的旋转。

(1)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平移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机的螺旋桨。它们是沿着直线在运动吗?那么它们是怎么运动的?(有同学可以说出转圈这样的词)

(2)师:没错,它们是在绕着一个点来运动。这样的运动就叫做旋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风扇,它们都绕着一个点转动,这样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3)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现象。(向左右各旋转一圈)

三、巩固拓展

1、说物体运动,边说边比划。

2、说说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5题。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思考: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平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

师:一些图形通过向不同方向的平移可以使图形互相重合。

四、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像滑滑梯、推拉窗户这样(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都是平移现象。而像开关水龙头、转动的方向盘、风车这样(围绕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下课后,走出教室,去找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着直线移动(方向大小不变位置变)

旋转:绕着一点进行圆周运动的转动(大小不变方向和位置都变)

平移的课件 篇9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移和旋转。本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体会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需要学生突破的难点是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平移的过程,掌握平移的特征。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2.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和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平移距离: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课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二、学习新知:

1、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下图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缆车、风扇、钟表指针、皮球运动。)

师:缆车向上移动,风扇叶在转动,钟表指针在转动,皮球上下移动。我们可以将以上运动方式分为两类,上面两种移动是一类,下面两种转动是一类。

师:像火车前行、滑梯下滑、火箭上升这样沿着直线向不同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做平移;旋转椅、摩天轮、风扇叶这样围绕一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板书:平移、旋转)

师:总结如下:

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或轴进行转动,就是旋转。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找找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师:推窗户、升国旗、拨珠子、拉抽屉、放碟片这些运动,叫做平移。扭水龙头、过旋转门、转地球仪、转方向盘这些运动叫做旋转。

三、攻克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或图形的平移过程。

1、深入探究平移的方法。(电脑出示:仔细观察,描述下图平移的过程。)

师: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位置;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位置。

师:整个图形向左平移。

师:用数格子的方法记录平移距离。先找到一组对应点,注意:准备、1、2、——6向左平移六格,再换一组来数,六格,再换一组,还是六格。看来: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这个图形上一个点的平移过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2、练习。

⑴师:小金鱼的平移过程怎样描述呢?你来试着填一填?

师:箭头指示方向向左,从整个图形找到中一组对应点或边,数数走了几格?一起来1、2、——7.(向左平移了7格。)

⑵师:看看火箭图的平移过程:方向:向上,距离:4格(向上平移4格)

⑶师:小房子呢?向着不同的方向平移了不同的格数。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移的方向可以是左右、上下或者前后,平移的距离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描述。

平移特征:物体或图形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以及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化。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你都掌握了吗?

四、拓展。(做个有趣的练习)

利用学过的平移知识,说说小乌龟和笑脸是怎样运动的?(小乌龟向左移动了2格,笑脸向下平移了5格。)

总结:人们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多了不起的大事。看,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直奔太空的神舟飞船,你能感受到平移的力量吗?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打破记录,为国争光。浩翰的宇宙中,行星的运转,多么神奇的旋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需要你仔细观察,努力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数学!

平移的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区分。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卡纸、方格纸及小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向左移一步,在向右移一步,然后向左转个圈,在向右转个圈。刚才同学们在做运动,其实人的生命就在于运动。不光人能运动,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体都是可以运动的,但是他们的运动方式不同,即运动的样子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移和旋转

1、观察下面我们来看几种运动的物体。(课件)观察谁在动,拿出你的小手跟着这个动的物体一块动一动。比划比划它是怎么运动的。

2、分类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想想刚才你用手比划的样子,两个人互相讨论,给它们分分类,并说明理由。

好,谁来给它们分分类?

小结:同学们分得真不错,像推拉窗从右往左移动、升降机从上往下这样直直地运动(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移。

像风车摩天轮这样转着的运动(用手势做出旋转的动作),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旋转。

3、进一步感知

大家认识它吗,是喜羊羊啊。喜羊羊也想跟大家一样学习新知识。谁有办法让喜羊羊在黑板上做一个平移运动?

口令:

向上平移,回原位;向右平移,回原位;向左上方平移,向右下方平移。

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发现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卡通人物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喜羊羊头朝下了,想办法让它把头摆正了。

指名上台做动作,其他学生观察:他做了什么动作?

他做了什么动作?(旋转)旋转的过程中喜羊羊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喜洋洋的头从朝下变成了朝上(方向发生了变化)旋转会使物体本身的方向发生变化。

4、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

5、判断

找到了那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题。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二)平移的格数。

1、小蚂蚁搬家。

小蚂蚁对自己的房子位置不满意,他想向上平移5格,判断对吗?

(1)移图

(2)移点

(3)移线

2、判断移动了几格?

(三)生活中的应用

1、小小设计家。

妞妞家的卫生间需要重新规划从门到座便器只有30厘米。

那么妞妞该用旋转门还是平移门呢?

2、上海音乐厅平移。

(四)总结

高老师本课讲解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教过本课的老师都应有这种感觉就是特殊点的重要性,但是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本课学习中的主人,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个人观点在教学平移、旋转的现象时,高老师应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弥补学生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的理解,这就是向高老师设计的那样喜洋洋的运动状态,羊头的变化,高老师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对平移、旋转的理解,还举出生活中的喜洋洋的实例。更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0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