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诗歌教案 >

桥的诗歌教案收藏15篇

桥的诗歌教案收藏15篇

桥的诗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上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继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走进信息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综合学习。

本组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以“活动建议”导入。第一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第二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基本上是为第二个板块的活动服务的,但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呈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第二个板块所涉及的材料还教给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感情,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诗歌,如何读同一题材的诗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学习重点: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

四、学习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我打算用三个模块十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模块:制定学习计划(预习模块)。

学习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3、各小组根据活动建议讨论、制定本作的活动计划。

4、学生通过阅读“诗海拾贝”的一组诗歌,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学习重点: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

(生:自己定计划,开展活动,成果交流分小组学习等)

2、板书课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师:李白、杜甫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这种诗歌形式的创始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女神》是当代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你还指导我国有哪些诗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会有多少不朽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吧。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

(2)整理诗歌

(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

(1)自己动手写诗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合编小诗集

(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五)教师小结

我们要利用语文课阅读课时间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开展这次活动学习。还要同学们利用课外一些时间去搜集整理。通过报刊、书籍或者访问别人来搜集诗歌。看看哪些是自己最喜欢的,别忘了几天后我们要展示成果呢。

第二模块:展示“诗海拾贝”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

2、在全班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明确“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活动内容,学写儿童诗,感受时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我们经历了几天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跟老师一起回想一下学习的课本上的诗吧(回顾书上的六首诗)。我们还利用阅读课搜集了很多诗歌,咱们来展示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搜集的哪类诗歌。

听了他们的汇报,谁有话要说?……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你们这一周收获很大。而且按不同的方式给诗歌进行了分类,这些是各种肯定有你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吧!

(三)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教师小结

第三模块:展示“与诗同行”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学习成果

2、召开诗歌朗诵会

3、进行诗歌知识竞赛,了解掌握更多的诗歌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与诗同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汇报。这几天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很高兴,为了这次展示,你们一定准备好了。

(二)小组汇报

1、诗歌朗诵会

第一步:必诵诗篇目(主要是“诗中的秋”中的几首,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先从近处着手)

第二步:自选诗歌。

生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点评小组积分。

2、知识竞赛:

填一填: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我国第一首诗歌是《 》。

普希金是( )国的著名诗人?

3、展示诗集

(三)学习总结

1、教师指导:

2、小组互相交流活动收获

3、全班总结

(四)教师总结:诗歌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音韵的优美;诗歌还蕴涵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今后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吧。

桥的诗歌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第一章古典诗歌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和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及其依据。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典诗歌是所有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之一,课程设置的意义无需多言。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包蕴了作者的情思,渗透着民族气息,承载着文化精神。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研读,能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历史文化和情感生活,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与熏陶下,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诗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味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和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

学生自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到诗歌,他们有比较长的诗歌学习经历,对于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小学、中学的学习经验看,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且相对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作品,诗歌单元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基础和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因此在此单元,教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些诗歌。

(二)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以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三)说学法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音响设备给同学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营造氛围。

2、学生自由发言:用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复习。

(二)基础知识:

1、对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者做一个系统梳理和介绍。

2、关于诗歌体裁、诗歌风格、常用艺术手法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因为第一单元的诗歌篇数很多,为了做到全面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教师给同学们指出较难且比较经典的诗歌,如《诗经·采薇》、《诗经·氓》、《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歌是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画出相对简易的诗歌,如《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虞美人》等,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与讲授;剩下一些比较简易的诗歌,如《泊秦淮》、《梅花》、《鹊桥仙》等留给学生自学。

(四)课后作业:

预习本单元的第一课《诗经·采薇》,了解《诗经》有常识。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基础知识,展现诗歌时间发展脉路图。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先秦,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等诗,唐朝,四杰,王孟,李杜,小李杜等

宋朝,江西诗派,苏轼,中兴四大诗人,王安石等,元明清,元好问,前后七子,赵翼,龚自珍等

六、教学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在多媒体设备健全的今天,在课堂上辅以音频和视频资料,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在课后多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学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桥的诗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xx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xx年广东)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xx年重庆)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20xx年浙江)

(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4.(20xx福建)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

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

1.(20xx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xx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

(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杨舍镇

桥的诗歌教案 篇4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桥的诗歌教案 篇5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桥的诗歌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

桥的诗歌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鉴赏目标是****。

***是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同时也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伤感动人的知音故事。是个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2)领悟诗人与***感情的共鸣点,品味***的内涵。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法与学法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因此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预习完成。如何让学生在短啊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精彩,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解读小序,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反复朗读,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赏析文章,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本说案只说明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反复朗读,整理出诗歌描绘的五个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分析全文

3.全文分析结束,进行文章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

(三)从结构上、写作手法上、对音乐的描写上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四)课外拓展

(六)板书设计(略)

桥的诗歌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

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

桥的诗歌教案 篇9

【说设计意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最美时光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争艳、绿草如荫、春天优美的景象,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让大家大开眼界,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向往。诗歌《春雨》是一首语句简短、韵侓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种子发芽、桃花盛开、麦苗生长、孩子播种,都是春天美好的景象。中班孩子的探究、分析、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因此我选择这节语言课。,让幼儿在听——看——说——念——演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中春雨的美及作品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爱。

【说目标】: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只有让幼儿大胆开口说话,才能积累语言经验,才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根据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里植物向上蓬勃生长的情趣。

2、用问答的对话形式,感受诗歌的优美,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句式:“下吧、下吧,我要、、、、、、、、、”

【说重难点】:

语言活动是锻炼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听——看——说——念——演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不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幼儿对春天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次活动目标的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用问答的对话形式,让幼儿交换角色,不断地说,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难点是:学会说句式。

【说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有过观察春天景色的经验。

2、PPT课件《春雨》;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头饰若干;

3、音乐:春雨的声音;轻音乐

【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针对本次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媒体辅助法、问答游戏法、启发提问法

媒体辅助法:现代教育实践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如在活动中我把儿歌内容做成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看到他们的动态画面,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儿歌更形象幼儿更容易理解。

问答游戏法:通过一问一答的游戏,让幼儿在交换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句子,感受游戏的乐趣。

启发提问法:恰当的提问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我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儿歌中植物喜欢下雨吗?为什么?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说出句子。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能力,还能让幼儿获得学习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三种学法:问答游戏法、表演法。

游戏法:一问一答的游戏,让幼儿在交换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句子,可以让幼儿展示自己,丰富经验,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表演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植物的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说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春雨景象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导入环节我选用了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播放春雨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小雨啦!)春天的雨我们把它称为《春雨》。

二、教师播放PPT《春雨》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歌的美,并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提问:诗歌中说春雨落到了哪里?种子说什么?梨树说什么 ?麦苗说什么?小朋友说什么?

三、播放轻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侓美。

四、有表情地跟着教师进行朗诵诗歌。

五、用问答的形式学习句子。不断交换角色,让幼儿有机会说、大胆说,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扮演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中的角色,以游戏的形式巩固加深幼儿对诗歌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给幼儿留下一个对春天完整的印象。

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环节,我是想通过扩展延伸来升华本次活动的主题,引导幼儿运用绘画工具,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诗歌《春雨》意境感受描绘 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认知,还可将幼儿绘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互相欣赏和交流。

桥的诗歌教案 篇10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①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

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桥的诗歌教案 篇11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桥的诗歌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并号召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那么,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走进诗歌,去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知识和趣事呢?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综合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你对哪些诗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与诗歌有关的知识或趣闻轶事?除了中国的诗人、诗歌,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们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吗?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拟订活动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吧!(板书:轻叩诗歌大门)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们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好的活动计划,是活动成功的前提。请大家想想,在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引导。

(1)组成小组。

(2)确定活动内容。

(3)活动计划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人员职责等。

(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总结。

围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板书: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有选择地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作编小诗集等活动。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讨论时要合理规划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制订计划,修订完善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学生根据拟订的计划,开展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1.合作编小诗集。

(1)可以编排哪些内容?

①收集的诗和自己写的诗。

②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2)怎么编排?

①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

②配上插图。

③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

(3)交流展示。

给小诗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录,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板书:分类配图取名封面目录)

2.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选择诗歌。

小组讨论,如,选哪几首诗歌来朗诵,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组的朗读更精彩。

(2)怎样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

①推选主持人。

②安排节目顺序。

③选出评委。

(3)对朗诵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②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板书:语气恰当表情、手势自然)

五课堂小结

此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编排诗集,学会了朗诵诗歌,更学会了创作诗歌。课下希望同学们多阅读一些优美的小诗,也多创作一些优美的小诗,争做小诗人!

桥的诗歌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一)、考点分析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方面的总体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题型和考察的内容上具体可以做以下阐释:

1.了解诗词的体裁、题材,格律等基本常识

2.理解词句的内涵

3.品味精彩词语的意蕴(炼字)

4.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体味感情,把握主旨,分析领会意境

5.对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进行赏析

6.对诗词进行比较、赏析、评价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而高效地地完成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部分的三道题目,提高同学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在高三的复习课上可以针对同学们现在的缺陷,如主旨把握不准,容易断章取义,瞎猜乱蒙、语句含义弄不清,容易表面化等问题,在教学时抓住他们这些鉴赏的“软肋”,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总结鉴赏古诗词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将同学们引向规范化思考、规范化答题的要求中。基于这些考虑我制定了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把握感情、领会主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体验并总结关于领悟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1、古诗词中善于用“表现技巧”委婉地表达“情志”。

2、句子的含义需要用宏观地眼光整体把握、全面理解。

二、说教法

1、讲授法:高中课本的诗词中表现出的各种情感、从题材上的分类等。

2、讨论法、发现法:在课堂上多结合例证加强感悟,发现并归纳准确把握诗词主旨、感情的方法。

3、探究法、迁移法:通过复习高中课本的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迁移到没有分析过的诗词中,总结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它们对体悟感情、把握主旨的作用。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复习高中五册书中的诗词,梳理诗、词、曲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哪些情感?(怀才不遇、建功报国、离愁别绪、思乡念远、向往归隐等情感) 《诗经》(《蒹葭》)、(《采薇》)“五经”与“六义”

先秦 《楚辞》(屈原《离骚》) “风骚”

古体诗

两汉 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双璧”

诗歌

东西晋 (东晋)陶渊明《饮酒》

(西晋)左思《咏史》 “左思风力”

初唐:“初唐四杰”

唐诗 (近体诗) 盛唐 山水派:王维《终南山》、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从军行》

“李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登楼》、《月夜》

中唐 白居易、刘禹锡、李贺 “元白”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杜牧《过华清宫》

宋诗 陆游《书愤》

词 婉约派: 李清照《声声慢》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

周邦彦《苏幕遮》

柳永《雨霖铃》

豪放派: 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登快阁》

曲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曲四大家”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找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归纳鉴赏的要点。课堂上与同学分析黄庭坚的《定风波》、苏轼的《阮郎归·初夏》、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定风波(知人论世)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阮郎归 ·初夏(整体理解)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塞上 听 吹 笛(艺术手法)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3、教师小结诗歌鉴赏中把握主旨、领悟感情的三个要点

第一,了解作家、把握时代,诗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大部分诗歌是作家自身遭遇和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对于重要诗人,要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一般诗人,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留心“序”、“注”)

第二,解读形象、领悟意境,情景结合。“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景语之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运用想像)

第三,揣摩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诗词中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的使用让诗词更加含蓄、生动、有内涵。它们也是体现作家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评价鉴赏诗词作品、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感情、主旨的重要媒介。(常用的手法有“情与景、动与静、直与曲、虚与实、对比手法、烘托映衬、对面着笔”等)

4.教师提出阅读古诗词的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典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资料等。

二是建议同学们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

桥的诗歌教案 篇14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堂里,我们对教材的研读揣摩会让诗歌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孩子们得到诗歌的浸润,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至六年诗词教材研说————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交流。 课程标准分为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总目标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学段目标螺旋上升,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诗词教材内容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我们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在人教版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适量的诗词教学。课后拓展或语文园地中也穿插了名师名句,诗词歌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

总计:古诗词:73首 现代诗:34首 古诗名句:37句

编写体例:

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六个年级中。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主要在课文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呈现。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链接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单元和古诗词背诵版块。

编排特点 编写意图

诗词在选材上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在我们的课本里收录了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艾青的散文诗《太阳的话》 让学生在名家名篇中,在最美的、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诗词中,去学习语言,去感悟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性情。

诗词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人文气息浓郁。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清平乐.村居》、《所见》、《小儿垂钓》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诗词的难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信心。

诗词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诗词风格上有词、诗、曲。词的类别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浣溪沙 》苏轼 ,婉约派《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感怀写景,或遥望边塞,或咏物寄情,首首脍炙人口,蕴涵哲理。现代诗有散文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在六年级的课本里可以看到白朴的《天净沙 秋》

教材中选编的诗词内容都是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单元导语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弹性开放,利于拓展的特点。在《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课后的练习题中,引导学生搜集思乡念亲的诗句。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也给学生架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诗词的平台。教材中设计了这些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拓展的空间,丰富了教材,也贯通了课内外,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诗词得法,课外迁移积累运用。 教学策略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

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看参考资料,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会油然而生。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也就不成问题。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 二是“评读”。 三是“范读” 四是“品读”。 五是“吟诵”。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我们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教学时,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心情描绘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

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 ⑴ 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诗词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2) 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

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另外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评选各种明星,如参与星、交往星、合作星等。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关系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屏弃传统的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达到提高和改进教育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诗词教材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寻找就会有所发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一、以教材为本,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围绕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和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可以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增强诗歌的兴趣。

二、以《春雨润绿》为辅,合理开发与利用。我们县区特有的《春雨润绿》内容丰富,选文精美,有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名人名言,有古色古香的古典诗词,还有文笔优美的美文故事。针对诗文部分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三、以生活为原型,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创编诗歌。在创编的基础上尝试合作编诗集,并配上精美的插图,这就是孩子们创编诗集的作品。

我只想陪着我的孩子们,带着笑,怀着敬意,去读唐诗,背宋词,诵元曲。吟着,诵着,孩子们就长大了,飞走了,或许他们早已忘记

这个慢慢变老的我,但是那诗呀,词呀,曲呀,在他们的心中会慢慢生根发芽,使他们的眼神澄澈,心灵厚重!

桥的诗歌教案 篇15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延伸阅读

大班过桥教案范文15篇


大班过桥教案 篇1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过桥摘水果》

幼儿园大班体育教案:过桥摘水果

活动目标:

1、幼儿踩着高跷走各种类型的桥(不同高度和不同宽度的平衡木,不同的间隔物),发展幼儿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2、让幼儿判断走不同的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及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活动重点:利用高跷在桥上练习平衡

活动难点:用高跷上下桥时注意保持平衡。

活动准备:高跷,录音机,磁带,水果,搭桥的各种材料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幼儿四散在场地周围上高跷。

2、幼儿听着音乐做热身运动:绳子拉紧点,步子跨远点,小脚抬高点。

二、探索活动

1、探索过桥的方法语言导入:这里有许多小桥,我们都去过过各种小桥,过小桥时想想怎么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过小桥。

2、幼儿第一次过桥交流:

1)你过桥时有没有碰到困难?我们可以怎么样来解决?怎么样才能很稳地过桥?

2)小结:线要拉紧,脚和高跷要做朋友,上桥时脚抬高一点,下桥时步子不要跨太大。

3、幼儿再次过桥

1)幼儿尝试走不同类型的桥(高低,间隔,宽窄等)

2)教师观察并鼓励幼儿走不同的桥。

4、幼儿合作搭桥,并尝试走自己搭的桥

语言导入:这里有一条河,河上什么也没有,我们要过河,怎么办呢?我们自己找些好朋友来,搭一座能过的桥。

1)启发提问:在河上可以搭什么样的桥呢?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搭桥

3)尝试走自己搭的桥(允许幼儿调整)

5、游戏:过桥摘水果每个幼儿选择一座能过的桥,过桥后摘一个水果。然后从边上返回,把水果放在篮子里,再过桥去摘水果。三种水果都能摘到,并鼓励幼儿过三次不同的桥。

三、放松活动我们一起来跳跳“摘果子舞”。结束。

设计意图体育活动目标主要在于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体育不仅是对身体的教育(生理目标),同时体育又是通过身体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包括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教育等)本次活动《过桥摘水果》所选择的器材是高跷。走高跷是孩子比较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在走高跷的活动中可以发展平衡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在本次活动中,我适当地设置了一些情景,增加一定的难度,帮助幼儿勇敢的迎接挑战,在不断的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3条。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流程:

第一个流程:热身活动活动开始,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自由地在平地上练习走高跷,这个环节既是整个活动的准备,又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反馈,(活动前幼儿已会在平地上走高跷),同时,又渗透了下个环节中的动作技能。如教师让孩子绳子拉紧点,步子跨远点,小脚抬高点,这样使他们对上、下桥过程中的技能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流程:探索活动这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让幼儿过平坦的桥——过变化的桥——走自己搭的桥三个步骤完成。

1、过比较平坦的桥:

让孩子在比较平坦的桥上自由探索,如何才能稳稳当当地上、下桥,通过集中讲评示范解决脚和高跷做朋友,绳“拉紧点”这个技巧,这也是一个教学重点,并让幼儿继续练习掌握这个技能。

2、过变化的桥:

当幼儿掌握了稳稳当当上、下桥的方法后,我就根据幼儿活动水平提供了可选择的、难度不同的桥(宽窄、高低、间隔),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运动能力判断哪座桥适应自己,然后再进行选择。给予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满足幼儿不同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鼓励幼儿努力争取一次比一次练得更好发挥幼儿的潜力。

3、过自己搭的桥: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这里,我让孩子自己搭桥。在搭的过程中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的动作和思维共同参与。由于这些桥是给孩子们自己搭的,同时又增加了新的材料,再一次吸引和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增加了挑战性,孩子们在挑战中认识自我,增强了信心。

4、游戏“过桥摘水果”:游戏设置时,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让幼儿选择不同难度的桥,使每一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活动推向高潮。

第三个流程:放松运动整个活动后,运动量和运动密度都到位了,让幼儿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跳跳摘果子舞,有利于消除幼儿身体的疲劳,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在成功的喜悦中结束整个活动。

大班过桥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参与相应情境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友好相处的快乐。

2、结合儿歌内容,认识有关的字,丰富词汇。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每人别上胸饰扮演松鼠或小鸟,教师扮演松鼠妈妈。

2、准备好头饰和斧子道具,配班教师扮演小熊。

3、挂图一副。

4、活动室布置成森林场景(其中有几棵立体大树),幼儿席地坐地上。

活动过程:

一、进入儿歌描绘的情景,引起幼儿兴起:

1、小朋友们,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小熊扛着斧子入场,边走边唱:我是一只小熊造房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造的很漂亮。

3、提问:谁来了?他想干什么?你猜它用什么造房子? 你是怎么知道的?

4、通过情景对话熟悉儿歌内容:

小熊:(自言自语)小熊要盖房上山来砍树!好,就砍这一棵。

松鼠妈妈:不行,不行!

小熊:(指另一棵树)那我就砍那一棵。

松鼠妈妈:也不行,也不行!

小熊:(指幼儿坐着的那棵大树)那我就砍这一棵。

松鼠妈妈:呀!它要砍大树!

齐声:不行不行!不能砍,不能砍!

小熊:这棵不能砍,那棵也不让,为什么?

(小鸟,小松鼠――告诉小熊,小熊不能砍树的道理。如:大树是我们的家等)

小熊:我不砍树了,可我住哪里呢?

松鼠妈妈:小鸟小松鼠们,我们一起来帮助小熊想想办法,好吗?(小鸟小松鼠互相商量合适的办法,并告诉小熊。)

松鼠妈妈:小熊,朋友们给你提了这么多建议,你认为住在哪儿最合适?(小熊对松鼠妈妈耳语)

松鼠妈妈:小熊让我暂时保密,等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二、学习儿歌《小熊砍树》

1、引导幼儿思考?还有那些生活在树上的朋友会阻止小熊的砍树行为,为什么?

2、出示挂图:提问:小熊住在哪里?它和谁住在一起?它住在树洞里舒服吗?

3、让幼儿欣赏儿歌,了解儿歌的名称(出示儿歌名称)

4、教师借助图片,文字完整的朗诵儿歌,认识相关字。

5、带领幼儿分角色学念儿歌(其中幼儿念小鸟,松鼠的诗句,教师念小熊的诗句。)

6、我们又多了一个好朋友真开心!我们一起来跳一个舞(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庆祝一下好吗?

活动反思: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形式之一,它尽管几句简短的诗句,却表达了十分深奥的道理。就像这首诗文一样,以角色的形式来表现出爱护树木的道理,环保意识在幼儿心中已是初步形成了。但是对于幼儿来说“环保”这个词却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汇,怎样才能把它融入到幼儿心中呢,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含义呢。这首诗文的内容就给了幼儿答案。直接形象思维模式,在这首诗文中淋淋尽致的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运用不同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感受诗文的意境,懂得诗文表述的道理。

大班过桥教案 篇3

一、活动教材:

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形成的。大班幼儿正处于这个年龄范围。早期阅读是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象,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生动的读,讲求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

开展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与前书写经验,向幼儿提供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生动的阅读材料。帮助幼儿将阅读内容与口头语言连接起来,产生对象征意义的联想。

早期阅读活动诗歌:小熊过桥,从幼儿熟悉平凡的生活中,以小熊这一幽默憨厚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为线索。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明快的节奏,展示出一定顺序的画面从而展现出小熊过桥的心理活动。有趣的情节画面,能触动幼儿的感情,扣住幼儿的心弦,使幼儿兴奋。小熊不敢过桥的模样想谁呢?乌鸦和流水是怎样嘲笑小熊的?小熊最后能过桥吗?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幼儿的好奇,促使他们仔细观察学习下去。浅显的诗歌构思和富有情节形象的画面,都非常适合幼儿的阅读水平。这是一个通过小熊从不敢过桥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敢过桥,前后不同的心理活动对比,萌发幼儿坚强勇敢的个性。

二、活动目标:

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儿童阅读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础,研究者还大声疾呼: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今天的幼儿是新世纪的主人,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学会到会学,即通过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到某些知识,记住某些东西,而是更应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学习的方法。根据《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目标》提出: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提高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水平的要求,结合幼儿在阅读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迅速,积累了一定听故事和阅读图书的经验,但不能恰当的把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理解所要表达故事的内容。缺乏节奏感和流畅性,对角色的动态,表情的观察不仔细,欠缺为故事创编动作的能力。所以我从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能用普通话独立,清晰的朗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及意义。

2:感受小熊过桥的心情,懂得遇见困难要勇敢自信的克服困难。知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鼓励帮助,而不是讥笑。

3:能够有表情的朗读儿歌。并尝试为诗歌创编表演动作。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角色,大胆表演动作的兴趣。

三、活动重难点:

研究报告指出:在儿童3-8岁期间,我们要帮助他们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

大班的幼儿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过度。所以科学的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是活动重点。理解和想象用比较适当的语句描绘角色的心理活动与情节的发展是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小熊过桥课件,与诗歌对应的图片,小熊乌鸦流水鲤鱼的粘贴图片。

五、活动教法:

遵循感受理解,体验迁移,想象创造的阅读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分析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本课我主要采用了猜测讨论法,直观展示法,情感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猜测讨论法:讨论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是激发幼儿言语的重要方法,而言语是幼儿学习阅读和检验阅读的基本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儿积极言语,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2:直观展示法:直观展示法具体形象,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的阅读材料主要是以形象生动的画面为主。直观的画面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容易感知阅读的内容,为突破活动重点服务。

3:情感体验法: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课堂上,幼儿作为主导性主题的课堂地位,要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运用多种感官系统,使学习在积极主动中进行,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六、活动学法:

遵循幼儿早期阅读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重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怎样去学。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用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引导,观察讨论,体验的过程来快乐学习。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用小熊过桥的课件哑剧引入,请小朋友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依次来说一说,老师评价表扬。激发幼儿的兴趣后,老师把诗歌改编成一个故事给小朋友听。然后告诉小朋友:小熊过完桥后,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把这件事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就叫做小熊过桥,让我们一起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引出课题后完整欣赏诗歌,提问:你听到小熊都说了些什么?这里多听几遍,然后将幼儿听到并说出的内容,老师拿出与之相对应的图片依次贴在黑板上。

2、新课学习:老师对应着黑板上的图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并提问:这是一座怎样的桥?谁来过桥了?引出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小熊是怎样过桥的?引出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在这里老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小熊站在桥上左右摇晃,不改过桥的样子。也请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述,要求自己的要与其他幼儿表演的不一样。这时乌鸦和流水是怎样嘲笑小熊的?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第一段学完后,让幼儿猜一猜小熊到底能不能过桥呢?会发生什么事呢?他又是怎样过桥的?老师朗读第二段提问:小熊站在桥上怎样叫妈妈的?引出妈妈妈妈快来啊,快把小熊抱过桥请幼儿上来表演并念出这时小熊胆小害怕的心情。这时谁来帮助小熊的?鲤鱼是怎样帮助他的,鲤鱼说了什么?引出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高声叫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在鲤鱼的帮助下,小熊是怎样勇敢的过桥的?过桥后他的心情怎么样?鲤鱼又是怎么样的?引出一二三,走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这里请幼儿上来表演鲤鱼的尾巴是怎样摇的。再请幼儿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帮助小熊过桥,还有那些好办法呢?

3、巩固新课内容:跟随着黑板上的图画,鼓励幼儿跟随着老师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分组练习,表扬读的好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加油。

4、活动延伸:游戏,老师让幼儿慢慢朗读诗歌,在一张画有小溪的版面上逐一粘贴诗歌中出现的小动物,从而完成一幅情景画。示范后请其他幼儿上来做一做,贴一贴。

5、教师小节:品德教育,让幼儿通过学习诗歌,懂得要勇敢自信的克服困难,并教育幼儿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和帮助别人,而不是讥笑他们。

6、结束部分:请幼儿回家后把这首诗歌说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八:活动预测:

在本次活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以大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性,并在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看听想说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使多数幼儿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大班过桥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体验小熊过桥以后的自豪的心情,增强自信、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

2.能根据诗歌内容用绘画、粘贴等方式制作简易的小图书,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当小作家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相关教师教学资源。

2.两三个竹子并排固定做成的小竹排。

3.裁好的白纸、小动物图片、小场景图片、水彩笔、剪刀、油画棒、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引导幼儿有秩序的依次走过小桥进入活动室入座,提示幼儿讲一讲自己过桥有什么感觉?自己还知道什么样的桥?

1.逐幅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创造性的讲述诗歌内容。

引导语:

(1)小朋友看这条河上架着一座什么桥?

(2)小朋友想一想小竹桥走上去会有什么感觉?

(3)大家猜一猜谁会来过桥?

(4)原来是小熊来了,小朋友看小熊过桥害不害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看见小熊走在桥上摇摇晃晃,谁看见了?他们会怎样笑话小熊呢?

(6)这时,要是有人来帮帮小熊就好了,大家猜一猜谁会来呢?

(7)啊,原来是鲤鱼,鲤鱼有什么办法来帮小熊过桥呢?

(8)鲤鱼不能来扶小熊,只能鼓励小熊勇敢些,不要怕,眼睛看着前方,你们看,小熊是怎样向前走的?

(9)小熊过了桥心里高不高兴?小朋友是怎样看出来的?鲤鱼高不高兴?(教案出自:.教案网)鲤鱼高兴

是什么样子?(在此过程中让幼儿尝试学小动物们的表情、动作)

2.逐次展示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图意,尝试用规范的句子来编诗歌。

引导语:

(1)刚才,我们一起编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我们给这个故事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幼儿讨论)

(2)我们还可以把小熊过桥的故事编成一首儿歌,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3)(提出要求)小朋友编的时候,要把这个故事内容说清楚,语言要简练,每一句的字数要一样多或差不多,读起来还要非常顺口。(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编前半部分,引导幼儿掌握创编儿歌的方法)

3.让幼儿分成两组看桌子上的图片,一名幼儿到前面来做排图游戏,集体创编诗歌的后半部分。

(1)提示幼儿按小熊表情样子的不同,看看哪张图片应该放在前面编?

(2)师生共同讨论幼儿自己创编的诗歌,纠正不顺口的地方。

(3)幼儿集体朗读编好的诗歌,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情景表演:教师利用小竹桥的道具,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根据诗歌的第一段内容进行现场表演,着重表现小熊站在桥上左右摇晃、不敢过桥的样子。

请幼儿也来真实感受小竹桥的特性,然后进行表演,鼓励幼儿与教师表演的不一样。

(三)利用教师教学资源学习朗诵诗歌内容,进一步体验诗歌的情感。

1.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诗歌。

2.可根据需要设计提问:小熊过桥遇到了什么困难?当他遇到困难时,乌鸦、河水是怎样做的?谁鼓励了小熊?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3.幼儿有表情的跟随教师教学资源朗诵诗歌,体会作品语言的优美、明快,加深对情节的印象。

4.引导幼儿理解,朋友有困难是需要帮助的,而帮助别人也是件快乐的事。

(四)集体制作图书。

1.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一本书应该有什么?(封面、封底、页码等)封面上应该有什么?(书名、作者等)

2.提出建议:将诗歌内容制作成图书,怎样分工?(一人一句话)怎样制作呢?(可以画可以粘)怎样合作完成?(分小组)

3.循环播放诗歌,幼儿分组合作制作图书。教师提示幼儿:每组中有做封面的、封底的,有做每句诗歌的,有编页码的,有构图的、有涂色的,有装订的等。

(五)小组之间交换欣赏自制的图书,体验当小作家的成就感。

(六)活动延伸:幼儿可将自己制作的小图书投放到阅读区,供全班幼儿欣赏和分享阅读。

大班过桥教案 篇5

1、幼儿踩着高跷走各种类型的桥(不同高度和不同宽度的平衡木,不同的间隔物),发展幼儿的平衡性和灵活性。

2、让幼儿判断走不同的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敢于尝试及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重点:利用高跷在桥上练习平衡

难点:用高跷上下桥时注意保持平衡。

高跷,录音机,磁带,水果,搭桥的各种材料场地布置如图:

一、准备活动

1、幼儿四散在场地周围上高跷。

2、幼儿听着音乐做热身运动:绳子拉紧点,步子跨远点,小脚抬高点。

二,探索活动

1、探索过桥的方法语言导入:这里有许多小桥,我们都去过过各种小桥,过小桥时想想怎么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过小桥。

2、幼儿第一次过桥交流:

(1)你过桥时有没有碰到困难

(2)小结:线要拉紧,脚和高跷要做朋友,(教案.出自:.教案网)上桥时脚抬高一点,下桥时步子不要跨太大。

3、幼儿再次过桥

(1)幼儿尝试走不同类型的桥(高低,间隔,宽窄等)

(2)教师观察并鼓励幼儿走不同的桥。

4、幼儿合作搭桥,并尝试走自己搭的桥语言导入:

这里有一条河,河上什么也没有,我们要过河,怎么办呢

(1)启发提问:在河上可以搭什么样的桥呢

(2)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搭桥

(3)尝试走自己搭的桥(允许幼儿调整)

5、游戏:过桥摘水果

每个幼儿选择一座能过的桥,过桥后摘一个水果。然后从边上返回,把水果放在篮子里,再过桥去摘水果。三种水果都能摘到,并鼓励幼儿过三次不同的桥。

三、放松活动,我们一起来跳跳摘果子舞。结束。

大班过桥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很好的面对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父母的保护。因此本次在让幼儿学习儿歌的同时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能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诵儿歌,体验对比小熊从不敢走过桥到勇敢过桥的心理活动。

2、感受小熊过桥的心情,懂得碰到困难要勇敢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

3、培养幼儿用音乐形式将儿歌表达出来。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幼儿理解并感受小熊过桥当时的心理变化。并能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解在小熊遇到困难时乌鸦、鲤鱼分别是怎样做的。当小朋友遇到困难时又应该怎样做。

活动准备

1、背景图,小熊、鲤鱼、乌鸦图片。

2、小熊、鲤鱼、乌鸦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看过什么样的桥呀?大家去走过桥吗?”请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桥和走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出示背景图。“今天有只小熊要过桥,可它要过的是一座小竹桥。”教师提问:(1)小竹桥是什么样的桥?(很窄、没有栏杆)(2)如果走在这座小竹桥上感觉怎样?(摇摇晃晃的)(3)小熊过桥时心里会怎样想呢?老师讲一个《小熊过桥》的故事给大家听一听。

二、讲故事,帮助幼儿理解、熟悉故事的内容,并认读汉字:

1、教师出示字卡,告诉幼儿故事里有这些动物,并引导幼儿认读字卡。

2、操作字卡,讲故事再朗读儿歌一遍。

3、提问引导幼儿说说小熊过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儿歌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说出(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让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害怕的声音来念一念。再次提问:小熊不敢过桥,乌鸦和流水是怎么做的?(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并让幼儿说一说,你们觉得它们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它们在笑话小熊)

4、幼儿跟念儿歌一遍(注意用害怕的声音,语气来朗诵这一段)提问:如果你们是小熊你们敢过桥吗?你会怎么做?小熊到最后到底有没有过桥呢?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三、欣赏儿歌第二段:

出示图片一边操作,一边有感情的朗诵第二段。提问:谁听到小熊的声音跳出来啦?(鲤鱼。学习念:河里鲤鱼跳出水)小鲤鱼对小熊说了什么?(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面瞧!)鲤鱼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它在鼓励小熊过桥)在鲤鱼的帮助下小熊过桥了吗?学习(一二三,走过桥)小熊过桥后心里是怎样的?(很高兴,开心,学习念。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小熊过桥后你们高兴吗?(高兴)请幼儿用高兴的语气来念这段儿歌。

四、完整欣赏儿歌:

1、小熊开始很害怕,不敢走过桥,后来在鲤鱼的帮助下勇敢走过桥。那我们一起来给这首儿歌取个好听的名字:《小熊过桥》

2、教师完整的朗诵儿歌,幼儿有感情的跟念。

五、讨论:小朋友,你们喜欢儿歌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六、教师总结:

小熊在第一次过桥时很害怕,它后来克服了困难,勇敢地走过了小竹桥。以后,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也要勇敢地克服,要做一个不怕困难,勇敢的孩子。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班幼儿的积极性还是很好。但本班幼儿年龄偏小,因此在活动中幼儿对教师的提问,以及对小熊的心理变化不是很理解,也不能较好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以故事的形式和情景表示的方式方法上我也没有较好的让幼儿充分了解小熊在过桥时的心理变化,由于没有实物体验,因此幼儿也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小熊当时的心理变化。本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对乌鸦、流水、鲤鱼的做法上让幼儿说说谁对谁不对时,本班的幼儿基本能判断谁对谁错,但是却不能完整的说出为什么。在活动过程中互动的环节也是没有较好的考虑,互动的环节较少,没有让幼儿自己亲身体会小熊在过小竹桥时的心情,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多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亲身体会,在游戏中进行学习。

大班过桥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造型。

2、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活动准备:

选择草地或软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活动头部、腰部和四肢关节。

二、启发幼儿回忆桥洞的特征,尝试用身体造型。

(1)幼儿自由造型,教师引导幼儿组合造型。

请幼儿展示各种造型动作。

(3)重点练习三种造型。

①身体向前自然弯曲,双手触地成拱形。

②身体仰卧抬起,四肢撑地。

③两人面对面坐在草地上,双手在身后撑地,双脚抬起并相互支撑。

三、钻桥洞。

选择上述第三种造型,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搭桥洞,一组钻桥洞,相互轮流游戏。游戏反复进行,也可以进行钻桥洞比赛。

四、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大班过桥教案 篇8

目标:

1、喜欢看图片,乐于参加看图讲述活动;

2、联系在语言的指导下,一边观察图片一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并逐步把句子连起来,说一段较连贯的话。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设想出合乎情理的救助办法。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准备:幼儿用书,排练情境表演。

过程:

1、情境表演;2、提问、理解;3、看图讲述第一幅:这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第二幅:发生的什么事?谁有危险?谁帮助了兔妈妈?他是怎样帮助的?

4、手掌表演,讲述故事;5、指导幼儿看书讲述;6、评价、结束。

效果:

健康:哪种游戏好目标:

1、初步了解健康玩具的标准;2、知道学习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玩具。

准备:各种玩具过程:

1、将各种玩具摆在桌子上,请幼儿观看;2、分类:按功能、材料、声音等;3、讨论:如何选购玩具?;4、游戏:大圣帮我选玩具;5、评价、结束。

教学反思:

在整个说课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准备我觉得自己还是挺认真的,我没有按照一般的要求的去设计这节课,我以为这会是好的,没想到这却成了偏题,说实话有一点儿伤心,不过这是第一次嘛,而且我觉得应该是我在设计的课中并不能体现我的想法,所以老师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只是会觉得我设计的课偏题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在还没有把课说好的情况下就不要去一昧的讲究新颖,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本意可能还会很乱。

大班过桥教案 篇9

设计背景

草地上,两棵树中间垂直挂着各种各样的水果,几只小兔在练习纵跳触物,兔妈妈在一边指导,小兔们玩得多开心啊。跳,是幼儿喜欢玩的一种活动,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原地纵跳触物(物体距离幼儿高举的'手指尖20—25厘米)。

2、练习走小桥,让幼儿判断怎样走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重点:双脚弹跳,难点:上下桥的平衡。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锻炼幼儿的团结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原地纵跳触物。

难点:过桥。

活动准备

苹果卡片、朔料桥两条、长线一条。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排成四路纵队,集中注意力做手指游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律动,做放松运动。

2、老师交代游戏规则,做示范练习。

3、老师: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到来了,对面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我们快去帮忙收苹果吧。可是要去对面收果子要经过一条河,我们得走过桥,才能摘苹果,每个小朋友都要走过桥,过桥后摘一个苹果,然后从边上返回把苹果放到篮子里,再拍下个小朋友的手,被拍到的小朋友马上走过桥跑去摘苹果。

4、游戏开始:大家念儿歌“大大的苹果,甜蜜蜜,摘苹果的人儿笑嘻嘻”两队第一个小朋友走过小桥向前跑到苹果下,原地双脚向上跳起摘一个苹果,然后从边上返回,将摘到的苹果放进篮子里,再拍一下第二个小朋友的手,返回自己的椅子上坐下,这样依次进行,最后以摘得快的小组为优胜。

5、放松活动

我们一起来跳跳“摘果子舞”吧。

体育活动目标主要在于启发幼儿的基本动作,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它不仅是对幼儿的身体教育,包括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教育。本次活动《过桥摘苹果》可以开发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为了完成了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流程,第一流程热身运动,做好整个活动的准备。第二个流程,探索活动,如何才能稳稳当当地上、下桥。第三个流程,放松运动,整个活动后,运动量和运动密度都到位了,让幼儿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跳“摘果子舞”,有利于消除幼儿在运动之后的疲劳感!更有利于幼儿放松身体并在成功的喜悦中结束整个活动。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做好示范,讲明活动的要点,教材准备充分,幼儿情绪高涨,师幼配合默契,过桥时,不但心里承受能力得到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水果卡片纸张太厚,幼儿摘时有点难度,以后加以注意。

大班过桥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理解民间故事的情节。

2、感受民间故事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2、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1、让幼儿观看过桥米线的图片,并一起讨论:米线的样子?米线的味道?

2、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这样有趣的民间传说,他们都有由来的。可以简略说一两个民间故事的传说。

二、利用课件讲述故事《过桥米线的来历》

1、引导幼儿仔细详听故事情节,你觉得好听吗?有趣吗?有趣在哪里呢?

2、他的妻子怎样把米线保住了温的呢?丈夫吃了妻子的米线考上了什么?妻子每次送米线时要经过一个什么地方?因为丈夫考上了状元,这个传说还有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三、请幼儿回家后一起与父母收集民间传说,并带上收集的民间故事到学校与朋友一起分享。

大班过桥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练习走木梯,部分幼儿胆小不敢大胆迈步前行,尤其有少数女孩没有人扶住更不敢迈步。根据幼在体育活动中,尤其是在有一定挑战性的器械运动中显示出胆小、害怕的心理,我选择了儿歌《小熊过桥》,通过小熊过桥前后的心情变化塑造了一只勇敢的形象。旨在让幼儿通过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儿歌,从而体会小熊过桥的心情,不畏惧困难勇敢克服害怕心理,大胆参加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

1。体会小熊过桥的心情,不畏惧勇敢克服害怕心理。

2。理解儿歌内容,学念儿歌。读准:"竹""声""睛"等字音。

3。能较连贯、有表情地的朗诵儿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教师:熟悉儿歌《小熊过桥》。

幼儿:观看过水流湍急的河水,玩过独木桥。

物质材料准备:木偶小熊、自制小竹桥、乌鸦等;手偶若干;

环境准备:小熊过桥的情景;在活动区提前投放小熊木偶、

活动过程:

一、手偶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1。讨论:你们走过独木桥吗?

2、教师随故事表演木偶。

二、幼儿初步了解儿歌内容。

1、播放课件《小熊过桥》,幼儿观看,并引导幼儿讨论:

(1)小竹桥,摇摇摇,有谁来过桥?

(2)小熊走到桥上是怎样的表现?心情怎样?

(3)小熊不敢过桥,谁看见了?它们是怎样对待小熊的?

(4)听到乌鸦和流水的嘲笑声,小熊是这么做的?谁跳出来,用什么方法鼓励小熊大胆过桥?

(5)小熊是怎样过桥的?鲤鱼乐的怎么样?

三、学念儿歌《小熊过桥》。

1、教师随儿歌有节奏的表演木偶。

2、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3、播放课件《小熊过桥》,幼儿集体朗诵。(2次)

4、教师与幼儿接龙朗诵儿歌。(1次)

5。遮盖部分儿歌,教师幼儿交换角色进行。(2次)

四、幼儿随教师一起进行表演

1。将椅子摆一排,请一个幼儿扮演小熊(戴头饰),全班一起朗诵。(老师操作乌鸦、流水)

2。全班幼儿操作手偶表演儿歌。

五、教育幼儿在体育游戏时,大胆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向小熊学习。对于胆小的小朋友,我们要想小鲤鱼一样给予热心的鼓励,让他们慢慢勇敢起来!

活动延伸:

将纸偶投放到语言区,让幼儿讲述小熊过桥的故事或表演儿歌。

大班过桥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想象和讲述富有情趣的内容。

2、激发幼儿创编诗歌的兴趣,尝试创编诗歌活动,体验创编诗歌的快乐。

3、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

活动准备:

小熊、乌鸦、鲤鱼、河水头饰各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引导幼儿有秩序的依次走过"小桥"进入活动室入座,提示幼儿讲一讲自己过桥有什么感觉?自己还知道什么样的桥?

1、逐幅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并创造性的讲述诗歌内容:

引导语:

(1)小朋友看这条河上架着一座什么桥?

(2)小朋友想一想小竹桥走上去会有什么感觉?

(3)大家猜一猜谁会来过桥?

(4)原来是小熊来了,小朋友看小熊过桥害不害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看见小熊走在桥上摇摇晃晃, 谁看见了?他们会怎样笑话小熊呢?

(6)这时,要是有人来帮帮小熊就好了,大家猜一猜谁会来呢?

(7)啊,原来是鲤鱼,鲤鱼有什么办法来帮小熊过桥呢?

(8)鲤鱼不能来扶小熊,只能鼓励小熊勇敢些,不要怕,眼睛看着前方,你们看,小熊是怎样向前走的?

(9)小熊过了桥心里高不高兴?小朋友是怎样看出来的?鲤鱼高不高兴?鲤鱼高兴是什么样子?(在此过程中让幼儿尝试学小动物们的表情、动作)

2、逐次展示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图意,尝试用规范的句子来编诗歌:

引导语:

(1)刚才,我们一起编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我们给这个故事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幼儿讨论)

(2)我们还可以把"小熊过桥"的故事编成一首儿歌,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3)(提出要求)小朋友编的时候,要把这个故事内容说清楚,语言要简练,每一句的字数要一样多或差不多,读起来还要非常顺口。(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编前半部分,引导幼儿掌握创编儿歌的方法)

3、让幼儿分成两组看桌子上的图片,一名幼儿到前面来做排图游戏,

集体创编诗歌的后半部分:

(1)提示幼儿按小熊表情样子的不同,看看哪张图片应该放在前面编?

(2)师生共同讨论幼儿自己创编的诗歌,纠正不顺口的地方。

(3)幼儿集体朗读编好的诗歌,体验成功的快乐。

表演游戏:

引导幼儿尝试表演诗歌内容,分组表演诗歌中人物。

大班过桥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体验歌曲中2/4拍和3/4拍不同的节拍感觉。

喜欢表演,感受在歌表演中运用脸部表情和动作与他人交往的乐趣。

活动准备

学习与歌词内容相同的儿歌《小熊过桥》

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小熊过桥》,导入活动

二、学唱歌曲

1.听歌曲,熟悉旋律。

2.教师弹奏歌曲,引导幼儿拍出每个小节的强拍,重点启发幼儿体验2/4拍和3/4拍不同的节奏感觉。

3.引导幼儿将儿歌与旋律相匹配,尝试跟随歌曲旋律有节奏地念儿歌。

4.跟着音乐学唱整首歌曲。

三、学习歌表演

1.引导幼儿思考:小熊刚开始过桥心里害怕,脸部表情是怎样的,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小熊经过妈妈的鼓励勇敢地过桥,心情怎样,可以用什么表情和动作来表现?

2.幼儿边唱边做动作自由表演,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编的动作,提醒幼儿相互学习。

3.角色表演。

(1)教师在地上画两条直线表示小木桥,请两名幼儿分别表演小熊和熊妈妈,小熊在桥上走动,表示正要过桥,熊妈妈在桥的另一端表演,歌曲结束,教师弹奏舞曲,小熊和熊妈妈手拉手一起跳舞。

(2)全班幼儿按意愿自选舞伴,两两组合,协商分配角色进行歌表演。

四、结束活动

大班过桥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能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造型。

2、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活动准备:

选择草地或软质场地。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活动头部、腰部和四肢关节。

二、启发幼儿回忆桥洞的特征,尝试用身体造型。

(1)幼儿自由造型,教师引导幼儿组合造型。

请幼儿展示各种造型动作。

(3)重点练习三种造型。

①身体向前自然弯曲,双手触地成拱形。

②身体仰卧抬起,四肢撑地。

③两人面对面坐在草地上,双手在身后撑地,双脚抬起并相互支撑。

三、钻桥洞。

选择上述第三种造型,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搭桥洞,一组钻桥洞,相互轮流游戏。游戏反复进行,也可以进行钻桥洞比赛。

四、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拓展阅读:幼儿园小班游戏:《小熊过桥》

活动目标:

1.能在高 25cm ,宽 15cm 的平衡木上走。

2.通过有趣的情境,感受体育游戏的快乐。

3.逐步养成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

活动准备:

平衡木,大积木若干,洋娃娃一个,小熊头饰一个。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1)出示洋娃娃,告诉幼儿"洋娃娃有许多好朋友,都是可爱的小熊,你们想不想来做她的小熊朋友啊?"(2)放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老师拿着洋娃娃,幼儿随着音乐,围在老师身边自由地跳一跳。

2.游戏活动-小熊过桥。

(1)介绍游戏内容:这里有一座小桥,河对岸住着洋娃娃,小熊想到洋娃娃家去玩,就必须从桥上走过去,你们瞧,小熊是怎样过桥的教师戴上头饰边念儿歌,边走过平衡木。教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敢过这个小桥吗?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排队一个跟着一个过平衡木,教师站在一旁观察。

(3)讨论:你是怎么走的?小结:两臂侧平举,眼睛看前面。

(4)幼儿再走一次平衡木,老师站在一旁重点帮助个别较胆小的幼儿。

(5)幼儿多次练习走平衡木过小桥。

3.放松活动。

(1) 教师带领幼儿在河对岸,与洋娃娃一起手拉手,跳一跳圆圈舞。

评价:表扬大胆走过小桥、身体不摇晃的幼儿。

大班过桥教案 篇15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会跑题,有一定的扩散性思维能力,能运用已有经验猜测,叙述创编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能用普通话独立清晰的朗诵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和意义。

2、能分析模仿各种动物讲话时的语气。

3、理解儿歌主题,知道遇到问题要勇敢面对,遇到困难要勇敢克服,别人遇到困难时要帮助。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用不同语调表现不同角色的对话。

难点:提高幼儿朗诵诗歌的水平及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小熊过桥》的课件 小熊头饰

活动过程

1、导入

用小熊过桥的课件引入

2、教师将诗歌编成故事讲述一遍给幼儿听。

3、 教师出示小熊头饰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用不同语调表现出不同角色的说话特点。

4、 教师结合课件中的图画提问:(1)小熊为什么不敢过桥?(2)小熊不敢过桥时谁讥笑他?怎样讥笑他的?(3)小熊遇到困难时怎么样了?(4)后来鲤鱼是怎样鼓励小熊的?(5)小熊怎样走过桥的?

5、 教幼儿朗诵诗歌:在朗诵过程中,要求读准句子中后面押韵的音,儿童用什么语调表现不同角色的对话,由儿童自己选择不做统一要求,以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6、 引导幼儿讨论:学了这首诗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 组织幼儿进行情景表演,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小熊过桥》的目标是让幼儿更好的学习,理解诗歌,并用表情、语言和动作进行表现,从而培养幼儿勇敢的个性品质。围绕活动的目标,首先我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我运用了课件,幻灯片以及诗歌的朗诵音乐,帮助孩子进行理解,教学课件的直观形象引起了幼儿很大的兴趣,对理解诗歌的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整体感知—分段学习—集体表演的教学方法。

首先,幼儿欣赏课件,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歌,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利用幻灯片分段学习,理解每段诗句的内容,鼓励幼儿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诗歌内容;然后请幼儿一边朗诵诗歌,一边加上自己创作的动作进行表演。

本次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幼儿学”的方法,采用了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方法,真正尊重了幼儿的主导地位,课件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为幼儿朗诵表演做了铺垫,幻灯片的图片演示,加深巩固了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幼儿自己创编的动作生动形象,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最后,教师的总结提问激发了幼儿勇敢、有爱心的美好的个性品质。

长恨歌教案15篇


趣祝福小编为您整理了“长恨歌教案”相关的一些相当有用的信息。教案和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也非常熟悉。制定良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错误和失误。然而,请注意,本网站提供的资料仅供参考,请您在使用前务必核实!

长恨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怎么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所以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例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在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指的是什么意思?谁恨?又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有就是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感到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发挥他们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呢?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非常的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 最后齐读《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3.理清情节结构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 ?(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词作者是韦翰章,曲作者是黄自。这是一部爱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从艺术上看,它当属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长恨歌教案(篇4)

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二)解析“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二)解析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五、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诗人介绍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

2、教师提示: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诵读训练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

①重点字词句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②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学生复述诗歌故事情节、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第二课时五、写作背景唐

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

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六、主题探究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有人认为:“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有人认为: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有人认为: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有人认为: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有人认为: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明确:“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汉皇之长恨“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题旨,回应开头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①汉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

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

--叙事见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②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4、《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分析: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教案(篇5)

《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2、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1、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2、一代君王政治责任和家国观念。3、历史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立足文本,探究阅读

五、教学难点:在 “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学生有自己的 “观点”“焦点”“亮点 ”

六、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讨论法,点拨法,评价法。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诗分四类:闲适诗、感伤诗、讽喻诗、杂律诗。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后人将之归为讽喻诗。16岁,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而名扬天下。

元和元年(8),充任周至尉的乐天与文士王质夫、陈鸿过马嵬坡,感念50年前杨妃自缢事,相约写诗记之。陈鸿写了唐传奇《长恨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铘王质夫家于是,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诗,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

白居易和湘灵的青梅竹马和爱情悲剧,本诗里应该有白居易对爱情的理解。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唐玄宗(685—762),李隆基,大唐皇帝(712—756),27岁登基,做了44年皇帝,71岁做太上皇,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世界最长的皇帝之一。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大唐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谁能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遭遇了唐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争议的人物。

事业风流:

①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②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③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④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⑤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情趣风流:

①唐玄宗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

③打羯鼓。“文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头像山峰纹丝不动,手像暴雨点敲椽。)李龟年是当时乐工,打羯鼓有名。光鼓槌打坏了50根。唐玄宗“你才打坏50根,我打坏了四柜子。”

④梨园鼻祖,创办专业机构——梨园。而且在鼻子上抹一道白,丑角的鼻祖。地位最高。

⑤打马球。与吐蕃人比赛,落花流水。

晚年凄凉:《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张岱“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看透人间冷暖。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冷冷清清。儿子30人,女儿29人,陪葬只有一个高力士(684—762)。而高力士当时流放巫州,77岁,绝食而死。

杨贵妃:(719—756)开元23年,735年12月24日,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李瑁,唐玄宗第28子)妃,740年,进入道院,出家做道士,割断红尘。天宝四载(745年),26岁的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756年,38岁被缢死。

爱情传奇:

李杨爱情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是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为尊者讳,也为歌颂爱情的主题需要,白居易用文学笔法处理这一敏感的问题。历史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真实。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倾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用生花的妙笔写成了一个爱情悲剧。

姊妹弟兄皆列土:

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玄宗赐名国忠,位居右丞相(天宝十一载752年)

从兄杨铦封鸿胪卿(从三品,掌宾官及凶仪之事);

杨锜虽只封了一个从六品下阶的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

叔父杨玄珪封光禄卿(从三品,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讽刺杨家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和马嵬之变: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代宗(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20万兵于范阳起兵,十二月洛阳被攻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潼关很快被攻破,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六月十三日凌晨,逃出长安,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兵分两路,玄宗入蜀。马嵬驿哗变,表面看来是士兵哗变,实由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策划的争权斗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十一月间。十月李杨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造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诗史中,写尽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苦和国家不幸。

班级四个大组经过小组的先分后合的讨论筛选后,精选出四个问题。学生自愿选择保守秘密,不向大家公布。但是为避免出现问题重复现象,组长要有一个良好沟通。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长代表组员向下一个小组质疑发难。该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代表要积极发言,组员做好随时准备补充的工作。课堂上学生共生成四个问题:

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话在内容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表达唐玄宗怎样的感情?

3、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4、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个问题应该说很有讨论价值。

第一个问题,涉及诗歌的爱情悲歌的主题和浪漫神奇的传奇色彩。有一个学生讲了比翼鸟的神奇传说,鸟有一目一翼,当两只并飞时,才能够翩翩起舞。歌颂美好的爱情。

第二个问题,涉及该诗歌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一个学生做出独特解读。联系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认为不写“春风桃李花开日”而写“夜”更能写出人物在美好时光中的孤寂,因而产生思念。纠正:是先有思念,才生寂寞。

第三个问题,涉及作者对史实剪裁和主题理解的问题。涉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第一部分写汉皇重色思倾国,结果真的倾国。但是为尊者讳和主题表达需要,美化李杨故事,比如“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艺术处理,淡化变乱,突出李杨的生死决别和无可奈何。使诗歌沿着爱情主题发展。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物是人非,刻骨铭心。恨不入梦,遗憾异常,上天入地的寻找。第四部分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梨花一支春带雨”。赠送信物,以表衷肠。重托誓言,哀伤缠绵。

第四个问题,涉及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要辩证的分析。编者认为是讽喻诗,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感伤凄美爱情。

教师事先不知道学生质疑的问题,可做以下准备充分想到学生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如果讨论出现状况,可以借助以下的准备,未雨绸缪。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文中描写杨贵妃的美的句子有哪些?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可见,杨贵妃的美是写出神韵,风采;刘兰芝的美是写出精致、形象;杨贵妃的写法是对比和比喻,刘兰芝的写法是比喻;杨贵妃写出天生丽质、雍容华贵、楚楚动人,刘兰芝写出坚强倔强、小家碧玉。白居易写人的笔法可见高超,自古“由来意态画不成” 。白居易“画”杨妃是大美无形的。

问题二:作者用怎样的笔墨处理“安史之乱”这一史实的,为什么?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挥墨如泼的叙述、描写和抒情,而是惜墨如金,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五十六个字交代。这样详略处理是源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抨击君王好色倾国,而且是回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条线索和中心上来。

问题三 作者为了渲染唐玄宗、杨妃的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之情,怎样用“有尽之语”抒发“无穷之意”的?

方法:从诗句内容和运用手法入手。分七个层次层层渲染。

二、行宫感怀:见月伤心,遇雨作《雨霖铃》曲寄托离愁别恨。

四、宫中思念:咬文嚼字,咀嚼情感。抓住语言的暗示性,分析以乐景衬托的哀情、物是人非的痛苦,分析因思念而生的寂寞,分析因思念而希望入梦的绝望。

五、仙境传说:杨妃对玄宗的思念。分析“梦魂惊”“衣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支春带雨”和送“钿”“合”的寓意。

①举例: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自古文人心意相通。注重诗人对诗歌意象的偏爱和语言的暗示性的解读。

(四)问题四: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课文编者将之归为讽喻诗,你认为是政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

既是政治悲剧又是爱情悲剧。既是讽喻诗,又是感伤诗。爱情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永恒歌咏的主题,李杨的爱情更是古典诗歌和爱情故事中的经典传奇。它奇在两个人的特殊身份,一个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做了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一个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它还奇在悲剧主人公,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它更奇在既是一个红尘故事,也是一个仙境传说。白居易将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水乳交融在一起,爱情悲剧缠绵悱恻、动人心肠;政治悲剧寥寥数语却讽喻深广。白居易既讽喻了唐玄宗的重色倾国不思重贤思治国,也赞扬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这种对政治的讽喻和对爱情的歌咏将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教案(篇6)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三、教学过程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教案(篇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为何恨?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之前,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诗人形象,但第三堂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诗人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印象上,如诗歌平白如话,朴实易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没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后来启发学生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才稍微产生了一个思维高度。我想,将“诗人朋友眼中的白居易”拿出来,就会更丰满,更立体。

长恨歌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背朗精彩片段

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李隆基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课堂小结

作业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教案(篇9)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2、让学生获得一种学术眼光,对众说纷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内容概要:

1、《长恨歌》主题何以成为一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

2、关于其主题,主要有哪些学说。

3、今天我们应用何种方法来判定《长恨歌》的主题。

4、出现双重主题——讽喻与同情的深层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不在于给学生介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尺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判这些争论。

上节课,我们《长恨歌》这一长诗进行了串讲与品读,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内容。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你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现在请几个同学发言。(学生答,时间2分钟)

二、老师介绍专有术语。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三、讲解主题何以成为争论的焦点。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态度是矛盾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

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风情”就是缠绵悱恻的恋情,这里指帝妃间缱绻浪漫的痴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当时及后世的作者坚信他们的判断。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风情说”, “以咏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充满伤感情调的‘风情’诗”;

“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自伤身世说,论者从白居易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创作心理的角度,认为该诗与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灵的爱情悲剧有关。

四、如何正确地把握主题:

关键是方法的采用,这关系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脚。我们经常说,正确的方法才能达成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主题的'理解,我提出了三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说,而应主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作者说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全部。道理在两方面:一是言不尽意,这是庄子这一派人说的。二是语言有一种隐蔽功能。所以说,我们探析作品主题,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内涵。西方的哲学阐释说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路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贵妃之死为界,它很明显地可以分两个部分。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显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尺度就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见作者立意。

历史: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第三个尺度就是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

洪升:《长生殿》“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节,最后二人同登仙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为双重主题: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现双重主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作者将爱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写,造成了角色的错位,角色的错位造成了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独具慧眼,在红楼梦的第二回,他通过贾雨村的口对天下人物进行了点评,其中,他将唐明皇与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放在一类。这一类人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身上有艺术气质,二是为爱不顾一切。爱情本身没有错,专一的爱情更是值得歌颂,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必须要斩断私情。所以有艺术家气质的唐明皇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隐也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现出强烈主观性、独创性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家从选取题材开始,就以自己的体验、经验/为过滤器,筛选着与内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动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势怎样呢?倘若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能窥测《长恨歌》的主题走向。

从现存诗歌推断,大约19岁时,白居易与15岁的湘灵姑娘产生了爱意。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为此写下多首饱含热的诗,倾诉内心的苦闷。如《生离别》一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诗中酸梅苦蘖对爱恋感受的变调性衬托,恰切地展现了白居易酸甜参半、苦乐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贞元二十年(804)所写的《潜别离》一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低回的痛楚与无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元和三年(808),时年已37岁的白居易才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应该说,这一长诗有自已的自伤身世有关并非空穴来风。

本诗有显主题与隐主题。

长恨歌教案(篇10)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基础知识:

沉湎     近在咫尺    羽衣霓裳      X   孺   濡    儒   狩猎    尸骸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出场的人物都有谁?

具体探究: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他们怎么的生存状态?(学生讨论)

2、作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明确: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琐屑但却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把握历史的嬗变,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它在小说里几乎不能表示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的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所裹挟的人。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王琦瑶就是这样,她默默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但她从来不曾探询过任何所谓“人生的意义”,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品味语言:

阅读选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结合你所了解的小说的其他内容。

1、严师母无限感慨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2、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物体,空间,声音和气息,全变得隔膜,模糊,有很确定。唯有那炉膛里的火,陡地鲜明起来,热烈起来,激励人的身心。

3、他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4、,“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长恨歌》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外,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那就是它的语言魅力。《长恨歌》的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往往只要有一个感觉或者细节的触动,密集的词藻便蜂拥而来,好像词句自身在分裂、繁殖,左右盘旋,雍容不迫,不可遏止。这使得情节的推进十分缓慢,有时甚至“语言的空间代替了故事的进度”。

然而,这种叙述又不是毫无节制任其漫溢的,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完成了眼花缭乱的细节背后的理性操作,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这是难能可贵的,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然而她却做到了。“《长恨歌》的写作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至的状态。”这种“极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纯粹的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对语言的“陌生化”有所解释:“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仅仅在课文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这种“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比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又如:“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句中“暮色”与“流”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残片装点寂寞的优雅自足的生活。她的红尘琐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疲惫焦灼,都在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勇气下慢慢消散,所以她能够在劫难临头的时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王琦瑶又何尝不是这样,所谓“百折不挠”。

长恨歌教案(篇11)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绰约(chuò)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xx年。

内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题: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长恨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三、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五、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回眸 鼙鼓 千乘万骑 花钿 云栈萦纡 马嵬坡 池苑 衾寒 临邛 绰约 玉扃 迤逦 仙袂 飘 凝睇 人寰 钗擘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 诗,它的作者是 ,字 号 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 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 手法。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什么?

长恨歌教案(篇14)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1、字音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lí)宫霓(ní)裳(cháng)临邛(qióng)

鼙(pí)鼓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好处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齐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T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感情杯具:他们的感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4、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恨”为沉重的遗憾。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读者都有恨。李杨二人真心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落得人仙两茫茫。诗人、读者为李、杨的感情杯具而遗憾,对感情杯具引发的政治杯具而遗憾。

(首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总结)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透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请同学们讨论白居易是怎样给我们讲李、杨之间的故事的

明确: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能够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之后,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带给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贴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铺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能够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述,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述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感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悲哀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思考】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述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情绪:“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证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诗人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最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证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透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最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感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两人的感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感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必须的典型好处。作者透过这一感情杯具,歌颂了人们对感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感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感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应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应对两人的感情杯具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感情杯具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后面的助读资料《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来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诗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而且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仅凝聚着诗人的感情,也积淀着历代读者的完美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人们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人们说不尽《长恨歌》的真正原因!

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

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潜力。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用心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长恨歌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潜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感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潜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杯具,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N《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官鸿胪卿,杨F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感情杯具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悲哀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感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感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明白的,只明白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到达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u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向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最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完美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之后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明白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样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齐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悲哀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那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但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明白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

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忙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述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带给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透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杯具的描述,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资料,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期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该说认为,长诗透过对李杨杯具的描述,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感情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资料的是李杨的感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述,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感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资料上考察,表现的是感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感情,使读者感受到感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感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资料,虽然内含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感情杯具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杯具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感情的歌颂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感情杯具的描述,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资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感情及其杯具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杯具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感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感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感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感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透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那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悲哀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能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齐,构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透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应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悲哀,大自然的美就应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悲哀、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悲哀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

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达了高潮诗人正是透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

中班颠倒歌教案收藏10篇


趣祝福的编辑经过精心设计的“中班颠倒歌教案”,定能让您感到十分满意。阅读完后,不妨考虑将本页加入您的收藏夹。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位老师都必须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而教案作为教师走向专业化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更是不可或缺的。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理解节奏图谱的含义,尝试跟着老师的指挥用三种小乐器(碰铃、响板、铃鼓)进行合奏。

2、在敲敲玩玩的过程中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与动物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幼儿已学唱过歌曲

(材料准备)课件《颠倒歌》

重点:

各声部的合奏

难点:

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与动物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歌唱:《颠倒歌》

幼儿演唱。(注意气息、强弱的地方)

二、敲敲打打欢乐多

“这首歌有趣极啦,除了用歌声来表现歌曲,想不想再用小乐器来把这首好玩的歌曲表现出来开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节奏图谱,让我们先来仔细看看,一起来讨论下吧!”

1、分析节奏图谱

“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二四拍,每小节三拍)一共有几句乐句组成?”(四句,每句有四小节)

“今天有几种小乐器来要跟我们一起去来玩颠倒游戏呀?(三种)哪三种?(响板、铃鼓和碰铃)”

提问:看看这些小乐器是怎么表演的?

小结:前三句都是小乐器轮流单独演奏,之后半句(两小节)是三种小乐器合奏。

提问:小乐器表演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呢?节奏是一样的吗?

小结:有时是一样的,比如两三种小乐器一起合奏的时候。在单独演奏的时候碰铃和响板的节奏是一样的`,有时是两个四分音符,有时是四个八分音符,铃鼓都是二分音符,除了最后两小节是四分音符。

提问:为什么有时用响板来演奏,有时用碰铃来演奏呢?(难点)

小结:因为这响板的音色听上去很清脆,就像大个子动物力气非常大。碰铃的音色听上去很温柔,悠长,就像小个子动物一样轻轻的小小的。

2、分声部演奏(重点)

“想不想选选小乐器自己来表演表演呀?请宝贝们自己挑选一个声部坐下,如果位子坐满了就换一个声部坐”(座位从左至右:铃鼓组——碰铃组——响板组)

幼儿自选声部坐下。

“你们是什么组?碰铃组要轻轻的,就像小动物害怕的模样,响板组要干脆一点,你们是力气大的动物哦!”(再次强调铃鼓组——碰铃组——响板组)

“看着老师的指挥,我们先用小手来试试看。”(第一遍看指挥演奏,教师轻哼旋律,速度放慢)

“现在旋律的速度要变快了哦!让我们再用小手来试试看,眼睛还是要看着老师的指挥哦!”(第一遍看指挥演奏,播放伴奏)

“现在请孩子们上来拿小乐器,拿到小乐器后坐到座位上,让小乐器在你的腿上休息。”(第三遍看指挥演奏)

“想不想换种小乐器玩一下呀?去和拿其他乐器的好朋友交换一下,让我们再来表演一遍!”(第四遍看指挥演奏)

三、延伸:

·投放至音乐区角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2

中班儿歌《颠倒歌》教案

活动目标:

1能仔细地找出儿歌中语句错误的地方,并修改。

2感受儿歌的幽默风格带来的乐趣,学习朗诵儿歌。

3体验学习《颠倒歌》的乐趣,有兴趣参加听听、想想、改改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已获得一些正确的认知知识,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律动游戏

二、导入

师:今天啊,我们要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旅行,想去吗?(出示城堡图片)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城堡有什么特别吧。

三、活动过程

1、师边播放PPT,与幼儿一起找找哪儿特别。

师提问:这是什么树?那应该结什么什么果子?出示桃子图片。

师提问:这是什么树?(柳树)那看看长着什么啊?

师逐个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奇怪的地方。

2、师结合PPT,完整读儿歌《颠倒歌》

3、学念《说颠倒》,进一步体验活动的乐趣。

幼儿学念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念准字音。

活动延伸:

修改儿歌中的错词,编出正确内容的儿歌。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根据幼儿修改的正确内容及时的出示、变化教具。

活动反思:

在开始过程中让幼儿结合PPT与图片,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从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在儿歌结合图示朗诵儿歌的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学习。我根据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把教材中创编环节放在了活动延伸部分,把提升部分改为把颠倒歌改正确歌。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很好的儿歌内容,并能很好的朗诵出来。整个活动效果较好,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够很好的完成预期目标。

但是不足之处也很多:课件应该为教学服务,但是感觉自己这节课课件来牵着教师走,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所以学念儿歌时计划的火车接龙环节省去了,学习儿歌部分时间有点短;课件制作不够精细;整节课感觉很匆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控制好课堂。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仔细地找出儿歌中语句错误的地方,并修改。

2感受儿歌的幽默风格带来的乐趣,学习朗诵儿歌。

3体验学习《颠倒歌》的乐趣,有兴趣参加听听、想想、改改活动。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已获得一些正确的认知知识,认知经验。

师:今天啊,我们要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旅行,想去吗?(出示城堡图片)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城堡有什么特别吧。

三、活动过程

1、师边播放PPT,与幼儿一起找找哪儿特别。

师提问:这是什么树?那应该结什么什么果子?出示桃子图片。

师逐个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奇怪的地方。

3、学念《说颠倒》,进一步体验活动的乐趣。

幼儿学念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念准字音。

活动延伸:

修改儿歌中的错词,编出正确内容的儿歌。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根据幼儿修改的正确内容及时的出示、变化教具。

活动反思:

在开始过程中让幼儿结合PPT与图片,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从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在儿歌结合图示朗诵儿歌的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学习。我根据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把教材中创编环节放在了活动延伸部分,把提升部分改为把颠倒歌改正确歌。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很好的儿歌内容,并能很好的朗诵出来。整个活动效果较好,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够很好的完成预期目标。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歌曲的幽黙,风趣的特点,并对音乐活动感兴趣。

2、丰富词汇:颠倒。

3、学会演唱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谱,背景图一张,老鼠,狮子,大象,蚂蚁,小鱼,小鸟,公鸡,母鸡卡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律动做好

二、练声:《小动物怎样叫》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 幼儿带着问题欣赏歌曲。

今天动物园里来了很多小动物,小朋友认真听一听它们都是谁?

(2)教师出示挂图操作,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小朋友我们再来听一听,看一看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教师讲故事内容,解释"颠倒"的意思。引出歌曲《颠倒歌》

2、幼儿看图谱跟教师诵读歌词。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图谱的内容。

3、教师弹琴教幼儿唱3遍。要求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4、教师与幼儿看图谱完整唱一遍。

5、幼儿听录音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动作。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仔细地找出儿歌中语句错误的地方,并修改。

2.感受儿歌的幽默风格带来的乐趣,学习朗诵儿歌。

3.体验学习《颠倒歌》的乐趣,有兴趣参加听听、想想、改改活动。

4.了解颠倒歌的含义。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已获得一些正确的认知知识,认知经验。

活动过程:

一、律动游戏

二、导入

师:今天啊,我们要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旅行,想去吗?(出示城堡图片)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城堡有什么特别吧。

三、活动过程

1、师边播放PPT,与幼儿一起找找哪儿特别。

师提问:这是什么树?那应该结什么什么果子?出示桃子图片。

师提问:这是什么树?(柳树)那看看长着什么啊?

师逐个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奇怪的地方。

2、师结合PPT,完整读儿歌《颠倒歌》.

3、学念《说颠倒》,进一步体验活动的乐趣。

幼儿学念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念准字音。

活动延伸:

修改儿歌中的错词,编出正确内容的儿歌。

在集体交流时,教师根据幼儿修改的正确内容及时的出示、变化教具。

活动反思:

在开始过程中让幼儿结合PPT与图片,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从而加深对儿歌的理解。在儿歌结合图示朗诵儿歌的`过程中,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学习。我根据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把教材中创编环节放在了活动延伸部分,把提升部分改为把颠倒歌改正确歌。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很好的儿歌内容,并能很好的朗诵出来。整个活动效果较好,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能够很好的完成预期目标。

但是不足之处也很多:课件应该为教学服务,但是感觉自己这节课课件来牵着教师走,时间安排不太合理所以学念儿歌时计划的火车接龙环节省去了,学习儿歌部分时间有点短;课件制作不够精细;整节课感觉很匆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控制好课堂。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主题背景下的一次音乐活动。在以往的音乐活动第一教时中,歌曲旋律和歌词都会是活动需要突破的两个难点。为了分解活动难点,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音乐活动的快乐,我将歌曲的旋律在本次活动之前,通过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练声形式得以突破。所以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尝试以不同角色的表情动作以及音量强弱的变化,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幽默风格。

活动一开始,我组织幼儿玩起了碰碰船的游戏,这个音乐游戏是在上个月主题“玩具总动员”中的一个音乐活动:碰碰船。孩子们十分喜欢三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开船的游戏,所以,在逐步改编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将新的音乐载体——音乐背景改变了,而是提供了一首很欢快,间奏长短不一的一首乐曲。孩子们在一次次的互动游戏中,每次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作为老师,在观察中,不断帮助幼儿提升在音乐活动中的各种能力:听音乐,表现音乐,互动合作等等。

作为音乐演唱为主的音乐活动,更科学地让幼儿进入演唱,快乐的练声游戏为进入演唱部分奠定了生理和情感的需求。本次练声曲的旋律是本次活动歌曲的主旋律,减少了演唱的难度。而练声问答的角色是非常宽松的,充分表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接着,以故事的形式,自然进入了活动的基本部分。故事的讲述,一方面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歌词。体验滑稽,有趣的情感,理解了颠倒的含义。在过渡到欣赏老师的演唱中,我更重要地让幼儿发现音量的不同。这样,就在幼儿演唱时,启发幼儿大胆强弱的音量表现歌声。

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表演,所以在本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我鼓励幼儿自选角色,表演歌曲,让幼儿充分体验活动的趣味性。

活动目标:

1、理解颠倒的含义,感受歌曲幽默风格带来的乐趣。

2、初步学唱第一段歌曲,并大胆地参与表演。

活动准备:

音乐录音:律动音乐,歌曲旋律录音

动物图:1、小老鼠和大狮子,并有一张背景图;蚂蚁抗大树,大象图;

2、小鸟、鱼,并有一张背景图;母鸡和公鸡,并有蛋、喔喔叫的图。

3、魔法棒

活动重点:感受歌曲诙谐的风格,学唱第一段并尝试表演。

活动过程:

一、复习部分

师引出:孩子们,让我们找到朋友,一起开着小船,到动物乐园去玩一玩喽!

1、律动“碰碰船”

老师注意帮助幼儿提升小结:1)**开船的小朋友眼睛看的可仔细啦,注意安全,一点也不碰到其他的小船也,让我们向他学习噢。2)小朋友的耳朵也非常灵噢,船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停——音乐听得特别仔细。3)而且小船的造型也非常美。

过渡:宝贝们动物园到了,小动物们优美的的歌声开始唱起来了。

2、练声“小动物唱歌”

师引导语:你们的歌声真优美啊,有的是轻轻的,有的是很有力的,有的是柔柔的,有的是很清脆的,让我觉得你们这个动物王国是个很有趣的地方。把魔法师皮皮也吸引来了。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故事,理解歌词

(1)师:皮皮拿着魔法棒来到了动物王国他看见森林里的大王——狮子,小老鼠害怕那个大狮子(蚂蚁没力气和大象扛大树)。可是,皮皮刚一点魔法棒,傻眼了:小小老鼠森林里面称大王:我是大王,你们都要听我的话!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哎呦,哎呦。大象没力气:哎呦,哎呦。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

(2)师:小朋友们,你们感觉那样?(幼儿:很好笑,很滑稽,很幽默,也叫诙谐)

(3)师:你们听到什么感觉这么滑稽?(幼儿学用歌词回答)

小结:皮皮的魔法棒一点,把两个动物说的话、做的事、就连他们的本领全都变得相反了,这叫颠倒。皮皮魔法师还把这个颠倒的故事还变成了一首颠倒歌。

2、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

师:黄老师来唱一唱这首颠倒歌,听听感觉怎样?

师:除了歌词有趣,还有什么地方觉得挺有趣(个别乐句再次范唱:让幼儿关注到音量的强弱对比。

(2)幼儿学唱

三、结束部分:尝试表演

师:宝贝们,让我们一起来做颠倒王国的动物吧,谁是大狮子,谁是小老鼠?小蚂蚁和大象呢?我是小皮皮,魔法棒一举起,会不会马上颠倒呢?唱到那个小动物,这个小动物就唱一唱,跳一跳。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充分把握来自孩子们的当时表现和反应,随机给与孩子们提升。例如在复习部分,碰碰船的结伴律动中,我发现两个孩子是自主结伴,很很新颖,不同于其他孩子三人结伴表演,所以,我将这两个孩子自发的表演让全体孩子欣赏,不断地提升集体的经验:知道三人、二人、乃至一人都可以表演开船,重要是怎样把握开船驾驶员的方向。在基本部分中,我注重自身艺术的表现,在讲述故事中,我语气、表情的表达,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充分吸引,他们自然地笑起来,很自然地理解了“颠倒”的含义。所以为演唱的学习,奠定了感性,扎实的基础。在演唱中,我投入的演唱,让孩子们听出了强和弱的声量不同。孩子们在座位上和走出来的演唱中,常规的学习习惯,我也通过互动的鼓励,让孩子们得以提高。所以,一会儿重点就突破了。一次优质的活动,一定要让孩子跳一跳。所以,我随机将创编歌词的图片演示出来,让幼儿发现他们颠倒的地方,孩子们思维真是积极极了,大胆发言,注意倾听的学习习惯很好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快乐编一编,唱一唱的游戏中自然进入到表演的高潮,孩子们自选了自己喜欢的角色,特别当一个角色没人选择时,我一句:谁能帮助一下小蚂蚁,孩子们十分乐意地走到没人选择的小蚂蚁表演角。所以,我班孩子真的十分健康快乐,特别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满足。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7

一、活动背景

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幼儿与动物更是有着不解之缘。动物永远是孩子们喜欢谈论的问题,当孩子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时,有的孩子表现出兴奋,有的孩子表现出吃惊,更多的孩子是谈论个不停,他们会讨论着自己喜欢的动物,最喜欢可爱的小白兔,最讨厌可恶的大灰狼,最羡慕勇敢的老虎等等。这些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奇妙的动物世界是那样令幼儿着迷。并且,中班幼儿已有了对动物的认知基础,并表现出对动物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比如“大象的鼻子有什么用?”、“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为什么还能长出新的来?”、“蜜蜂的家是怎样造成的”?一串串的问号,吸引着幼儿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

二、教材分析

《颠倒歌》这首歌曲旋律有个性,歌曲形象、生动,歌词幽默、风趣,词曲结合得比较好,唱起来上口,它十分真实地描述诙谐逗乐的动物场面。幼儿对这些描述既新奇又熟悉,所以很容易理解、掌握,使幼儿在唱歌时感到十分愉快,有利于形成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它的音域为6度(1=d)最高音b,歌曲的旋律主要在儿童最感舒适的音域内进行,比较合适幼儿唱,速度为中速,节拍为2/4拍,节奏平稳,幼儿易于掌握。另外,《颠倒歌》的重点在于在活动中能享受唱歌的乐趣。因为我们进行唱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享受美的'机会,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源泉。使幼儿能在快乐的唱歌活动中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难点在于学习用歌声表达歌曲的幽默、风趣。要求唱歌时有表情,这种情意的产生应出自幼儿的内心,表现在幼儿的歌声中。这就要求幼儿不仅要理解歌词,掌握歌曲,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自内心的表现出来。这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以《颠倒歌》这首幽默风趣的童谣为主线,紧紧围绕“森林里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来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则不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并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及感受力,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歌曲的风趣,同时也提供给幼儿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的基础上,听辨、理解歌曲的内容并初步学会唱歌曲。

2、感受和表达歌曲内容的诙谐、幽默。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认识并初步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特性。

(2)已经比较熟悉歌曲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2、材料准备:

(1)歌曲图片

(2)歌曲录音及伴奏带

活动过程:

一、听辨音乐,扮演动物

——动物园里要举办动物联欢会了,听,动物们都来了。(播放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幼儿听辨)

提问:两段音乐听上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有可能是谁来了?

——让我们也一起去参加动物联欢会吧,听到不同的音乐扮演不同的动物。

二、理解歌词,欣赏歌曲

——动物联欢会上,每个动物都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戏,精彩极了。饲养员特别喜欢这些动物,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有一天,饲养员做了一个梦,梦见动物园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奇怪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1、看图片猜测奇怪的梦

提问:饲养员梦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出示图片)

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进行讲述。

2、理解“颠倒”的意思

提问:你们说饲养员梦里的这些事情跟真实的动物情况一样吗?

小结:梦里发生的事情和真实的动物情况不一样了,都反过来了。事情反过来了有个好听的词叫“颠倒”。饲养员把他做的梦编成了一首歌,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颠倒歌》。

3、欣赏歌曲《颠倒歌》

三、记忆歌词

1、提问:歌曲里先唱了什么动物?再唱了什么动物?(并找出相对应的图片)

2、再次倾听歌曲,记忆歌词的先后顺序。

提问:图片的先后顺序和歌曲里唱的一样吗?(请幼儿上来按顺序摆放图片)

四、学唱歌曲

1、幼儿有节奏地唱念歌词。

2、幼儿边看歌曲图片边尝试完整学唱歌曲。

五、尝试歌曲表演

——这首歌真有趣,我们试试看,来扮演歌曲里的小动物,用好听的声音和有趣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鼓励幼儿边唱边表现歌曲中动物的形象)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8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知道颠倒的含义。

2.感受儿歌的幽默风格所带来的乐趣。

3.能根据所提供的图片初步尝试进行创编。

活动准备:

与内容有关的图片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笔可以干什么?教师倒拿着笔做写字的动作,引发幼儿笑。

师:我真粗心,写字时应该笔尖朝下呀,闹了一个大笑话,哈哈,真好笑!

2.理解儿歌内容

师:有个小画家比我还粗心,他画了一些画很好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尝试找出图中错误。

用追问、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颠倒

老师用儿歌里的句子总结幼儿的发言。

P1:图上有谁?在哪里?你觉得这幅画好笑吗?好笑在哪里?(如幼儿不能说出颠倒就直接告诉幼儿)哦,原来颠倒了就觉得好笑。

P2:你觉得这幅画有没有颠倒?颠倒在哪里?(本来森林里谁是大王?现在呢?指老鼠头上的王冠)学动作

P3:哦,真粗心,他还会画什么呢?画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下一页吧!

这幅画上什么地方颠倒了?学动作 哈哈,真好笑。

P4:更好笑的还在后面呢,睁大眼睛仔细看看哦!这一页上的内容谁会用颠倒的句子说一说?

封面:这本书真好笑,小画家把里面的内容全弄颠倒了,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颠倒歌》,为什么叫颠倒歌呢?(引出:颠倒歌,说颠倒)

3.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师:你们想听这首好笑的颠倒歌吗?先听老师来念一遍

(1)老师夸张地进行朗诵。

师:你们想学吗?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来哦!

(2) 幼儿完整念儿歌(结合图片)

师:刚才你们念得真好,有点小朋友还加上动作,念得很好笑

(3)配上动作幼儿再次完整学念儿歌(刚才你们念得很好,如果速度再快一点就更有趣了)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和其他小朋友PK?

(4)分组或个别念儿歌 (分句念)

4.创编儿歌

师:颠倒歌念起来真好笑,我们也来编首颠倒歌。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你会不会用颠倒的话来说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1)幼儿相互讨论

(2)师幼共同创编

(3)我们一起看着图片把我们刚才编的颠倒歌来念念。

师:现在我们也会编颠倒歌了,有些事情颠倒了真好笑,今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编首长长的颠倒歌好吗?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歌曲的幽黙,风趣的特点,并对音乐活动感兴趣。

2、丰富词汇:颠倒。

3、学会演唱歌曲。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谱,背景图一张,老鼠,狮子,大象,蚂蚁,小鱼,小鸟,公鸡,母鸡卡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律动做好

二、练声:《小动物怎样叫》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 幼儿带着问题欣赏歌曲。

今天动物园里来了很多小动物,小朋友认真听一听它们都是谁?

(2)教师出示挂图操作,幼儿再次欣赏歌曲。

小朋友我们再来听一听,看一看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教师讲故事内容,解释"颠倒"的意思。引出歌曲《颠倒歌》

2、幼儿看图谱跟教师诵读歌词。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图谱的内容。

3、教师弹琴教幼儿唱3遍。要求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4、教师与幼儿看图谱完整唱一遍。

5、幼儿听录音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动作。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中班颠倒歌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感受歌曲的诙谐、幽默,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颠倒歌》课件。

2. 中班音乐光盘。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指导幼儿学着动物的样子坐上老师开的“火车”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你们喜欢哪种动物?请你们学着动物的样子进入活动室好吗?

二、基本部分

1.谈话:小朋友,你们刚才是怎么进入活动室的?(学着小动物的样子)你们是学着哪只动物?(幼儿回答)师表扬:你们回答得真棒!

师:在茂密的大树林里住着许多动物,狮子是树林里的大王!有一天晚上狮子睡着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你们想知道它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吗?(想)

2.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教师说唱歌词: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小小鱼儿飞呀飞在蓝天里。小鸟儿游呀游在大海里,公鸡会生蛋,母鸡喔喔啼,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

指导幼儿带着问题仔细听。大狮子在梦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提问幼儿:小朋友,你们说大狮子梦里的这些现象跟我们知道的现象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了?(反了!)

对了,动物之间的现象全反了。反了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颠倒”。今天我们把大狮子的梦编成了一首歌,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颠倒歌》,(出示课件)我们一起听听好吗?

播放歌曲《颠倒歌》,幼儿欣赏。小朋友这首歌好听吗?(好听)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但是,想学这首歌,必须闯过五关。

3.学习《颠倒歌》歌曲节奏的乐谱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乐谱:第一关:(1)xx xx 第二关:(2)x x 第三关:(3)x - 第四关:(4)x x x 第五关:(5)x o 指导幼儿用手拍一拍。

4.学唱歌曲

(1)听歌曲《颠倒歌》出示简谱,指导幼儿把歌曲完整的学一遍。

(2)引导幼儿说一说称大王是什么样子的?大象没力气怎么表现?(用语气和身体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诙谐幽默。

(3)再次听歌曲,指导幼儿边唱边表演。

5.听伴奏跟唱歌曲。

6.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颠倒的事情。

三、结束部分: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到大自然中找颠倒的事情。

大班诗歌家教案10篇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1】

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语言诗歌的教案,供参考阅读!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并学会朗诵诗歌。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密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红红的花儿、幼儿园。

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

3、人手一份:纸和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熟悉诗歌内容。

密密的树林、绿绿的草地),小朋友说的真好,我们继续往下看,(揭开三幅图片)这些地方又是哪里呢?(青青的河水、红红的花儿、快乐的'幼儿园)。小朋友你们喜欢这么美丽的地方吗?

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并请小朋友一起模仿它们的动作、声音等。

小鸟、小羊等贴到相应背景中,并说出完整的句子。比如: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4、小朋友们把小主人都送到了自己的家,小主人们为了表达对小朋友们的谢意准备了一首诗歌送给大家。

二、学习诗歌《家》。

1、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主人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家》。(老师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幼儿一起念)

有节奏再朗诵一遍。(教师指图,幼儿拍手、朗诵诗歌)。

4、现在,老师来问,你们来回答。(如:师:蓝蓝的天空,幼儿:是小鸟的家),再让幼儿问,家长回答。

5、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抽去几张图片,看你们能不能把诗歌念出来。再一起念一遍。(请爸爸妈妈评一评,我们小朋友念得好吗,给点掌声)

三、仿编诗歌。

星星、月亮),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还可以有其他小主人去住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笔和纸,请你想一想、画一画,还有谁可以住在这些漂亮的地方?画好后带上你的画回到座位上。(幼儿按照小组到座位上画一画)

2、幼儿操作,老师巡视。

家长一起朗诵仿编的诗歌。如: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绿绿的草地时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蝌蚪的家。红红的花儿是蜜蜂的家,快乐的幼儿园是老师的家。

四、教师小结:

我们小朋友可真能干,今天不但学会了朗诵诗歌,而且还学会了仿编诗歌。现在请小朋友带上你的画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编诗歌。

附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

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2】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欣赏诗歌《春天》大班语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教学准备:课件,三本书,绘画材料。教学过程: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2、理解诗歌内容。(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猜书里有什么?(2)出示第二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谁在书里笑了?(小朋友),小朋友是怎么笑的?小朋友为什么笑了?(3)出示第三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边打开边问)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3、整体欣赏诗歌,看课件。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4、欣赏诗歌,感受春天的美。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1)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2)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我们一起看看(欣赏)。谁在春天里笑了?还有谁也在春天里笑了?小池塘是怎样笑的?小池塘为什么笑?(3)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5、朗诵诗歌(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2)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4)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6、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1)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3】

1、听着《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2、理解诗歌内容。

(1)出示第一本书,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猜猜书里有什么?

春姑娘真能干,还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听。

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

(1)欣赏第一段后提问:你最喜欢这本书里的哪一句话?

(3)播发第三段。提问: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朗诵诗歌。

(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和老师一起边看图边念这首诗歌。

(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4)游戏: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6、制作封面,表现春天的美。

(1)把春姑娘带给我们的三本书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本美丽的春天的书,我们一起为这本书做张好看的封面,好吗?幼儿绘画。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3)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幼儿园大班教案|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4】

说课与评课教案推荐:大班诗歌《伞》

说课:一、幼儿诗歌学习的作用

语言精练、优美、语意含蓄深刻的诗歌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歌能促进幼儿感知觉、思维、想象力及语言的发展,说课与评课:大班诗歌《伞》。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能批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语言水平。

二、设计思路

鉴于诗歌学习对幼儿的种种好处以及结合我园大班组课题“幼儿诗歌学习和快乐识字整合的研究”,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

三、教材分析

诗歌《伞》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拟描述了大自然与动物之间和谐美妙的联系,唤起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情感。这首诗语言精练优美,重负性的结构形式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与仿编。

四、活动安排

大班幼儿在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具备了类比、迁移能力。因此根据幼儿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制定了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环节:第一部分:通过多媒体可见学习诗歌《伞》以及相关汉字。

第二部分:通过引导谈话,幼儿理解并仿编诗歌,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想象,进一步仿编诗歌。

第三部分:通过进一步操作巩固复习识字。

活动名称:诗歌《伞》

活动目标:1、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

2、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幼儿操作图片、汉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启发提问:

“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出来玩了,我们一起看看谁来了?”(一一出示)

“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下雨了,小动物们都要淋湿了,怎么办呢?我们快快想办法来帮助它们吧?”

二、感受、理解诗歌

1、我把好办法编成了诗歌,你们听听,听到些什么?

2、它们找到的是什么伞?是什么颜色的?

“红色”、“绿色”、“紫色”、“黄色”

三、幼儿为小动物贴画伞

1、教师启发:出示小熊,问“什么可以让小熊作伞?”

四、匹配汉字卡片

这里有许多字宝宝,请你为你做的伞找出它的字宝宝。

五、幼儿将自己学会、认识的汉字找出并贴在自己相应的图片上。

评课

一、从教师预设的整个过程来分析

教师比较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在直接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交流的乐趣。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发幼儿来猜测森林里会来的小动物。突然下起了雨,引发幼儿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通过看看、想想、猜猜,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其次,在学儿歌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幼儿有效的投入到本次活动中,并很好地达到自然习得汉字的目标。如:在认识颜色汉字时,屏幕上出现相应的汉字引发幼儿去寻找,运用跳跃式的字飞入给孩子。

再次,教师又能根据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幼儿操作中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挖掘幼儿最大潜能的发挥,如:材料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动物,伞的替代物及辅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开拓了幼儿思维与视野。

二、从目标的定位来看

比较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够感悟的经验。如:第一条目标:运用已有的经验,帮助小动物寻找合适的“伞”。红色花朵,黄色的是树叶在幼儿已有的生活中会经常遇见,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提炼,进而提升了幼儿对白色的,黑色的等其他物体来作为小动物合适的“伞”。又如:第二条目标:大胆用语言表达,并自然习得相关汉字。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对汉字的认识,较好地体现了诗歌与汉字的有机整合。

三、从幼儿对整个活动的表现来看

因教师在本次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因此孩子在形象、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演示中自然习得了相关汉字,并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发展了认知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如幼儿在创编狗熊的伞时,孩子会仿编棕色的山洞是狗熊的伞,绿色的大树是狗熊的伞,橙色的大树……五彩缤纷的树……。

四、建议

1、在材料的提供上教师可提供一些暗示性内容,字可以有颜色。因本次活动是初次。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5】

1、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充分感知体验之余,启发幼儿用各种表征手段表现对春天的喜爱。

2、带着对春天的感知与喜爱之情,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可引导幼儿重点讨论:春天对小草、花儿、燕子等说了什么话?启发幼儿模仿诗歌的语言进行仿编活动,可引导幼儿提问:春天还对谁说了什么?他们都怎么了?

3、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己举办一个“赞美春天”展示活动,大胆展现、交流表达、共同分享自己的作品,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附诗歌

《春天说了什么》

春天说了什么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小草那么听话——都绿了。

春天对花儿说了什么?

花儿那么听话——都开了。春天对小燕子说了什么?

小燕子那么听话——都回来了。春天对世界说了什么?

世界那么听话——都苏醒了。啊,是不是,

春天的手里有一把五彩的琴,轻轻地拨一拨呀,世界就听懂了他的声音。

春天,春天是我们大家的。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6】

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运用电教演示法、审美熏陶法、师幼合作法、动作表演法等。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大班语言春天诗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是一首充满情趣的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鲜明的结构特点,给了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

本次活动以整体欣赏、分段感受的方法,以情绪、情感、氛围感染幼儿,让幼儿借助听配乐朗诵、欣赏优美图片,来产生丰富联想;让幼儿在听―看―说―念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散文诗中春天的景色美及作品的语言美,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及诗歌教学的特点,笔者拟定了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2熟悉诗歌的句式结构,初步了解诗歌中比喻句的运用;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这三个目标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熏陶,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次活动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找春天》,钢琴曲《晨光》;2知识准备:通过散步谈话引导儿童观察季节的变化,感知春天的特征,为诗歌教学奠定基础。

我结合大班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以“具体形象”为主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诗歌内容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帮助孩子们感受春天里各处的变化,逐步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多媒体课件本身能给孩子们呈现一个美妙的视听效果,综合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主动地学习,给了孩子们美的享受。活动中,我更注重诗歌朗诵的引领,让孩子们学习在语速和语音上呈现诗歌的语言美。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升华幼儿的情感。在本活动中,采用的学法是: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春天的使者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诗歌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本诗歌中有动词、形容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教学“争相怒放”时由男孩扮演满山遍野争相怒放的花朵,女孩扮演美丽的蝴蝶,让孩子在表演中愉悦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综合发展。

(一)调动已有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印象

活动的开始,引导幼儿畅谈: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说不仅激发孩子们说的欲望,同时拉开了《找春天》的教学帷幕。

(二)借助课件,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春天的魅力

这是活动的基本部分,我采用了借助课件朗诵诗歌的教学形式,让孩子跟随春姑娘来到天空、树梢、田野、山坡还有小河,既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参与率。

2.分段学习,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这是活动的核心,是诗歌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效地学习与理解,我沿用了“先思、后看、再说”的教学形式来展开。伴随着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选择:我找到的春姑娘在哪儿?然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随机点击相应的画面。

第一段:我找到了,她在天空上,南飞的大雁飞回来了。该句式简单易学。为此,我让幼儿思考:“天空除了南飞的大雁飞回来,还有谁飞回来了?”接着在学习朗读第一段诗歌中领略春天的动感美。

第二段:我先带幼儿感受优美的诗句,再拓宽幼儿的思维:“谁能用手做一个吐的动作?”“树上除了嫩绿的新芽,还有什么?”并要求放到诗歌里说一说。初步帮助孩子们理解拟人化的手法。

第三段:语句不仅优美,还用到了比喻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让孩子说说“好似”是什么意思。油菜田为什么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接着让孩子讨论生活中还有什么好似什么,引发孩子们进行知识经验的整理,并进行发散思索,同时让幼儿初步学习了仿编比喻句。

第四段:我首先引导幼儿理解“争相怒放”的意思,接着表演:男孩演争相怒放的花朵,女孩演美丽的蝴蝶。让所有的幼儿在表演中增强自信,同时感受春天的情趣美。

第五段:我直接切入:“最后在哪里找到春姑娘?还有谁会唱歌”?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美,还要激发孩子们学习表现美。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我让幼儿根据图谱朗诵诗歌,帮助他们既感知诗歌的结构美又能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7】

2、能选择各种材料,大胆想象表现,体验创作的乐趣。

3、尝试相互商量,共同作画。

幼儿学会合作、分工,能进行整体布局。

情景激励法、合作创造法。

1、丰富印象和感性认识,参加一系列的春季活动,感受春天的到来。

2、材料:水彩笔、水粉笔、颜料、皱纹纸、卡纸、树枝、蜡笔、剪刀、胶水、抹布等。

1、幼儿坐在线上,与教师讨论踏青的所见所闻。

2、教师小结:原来春天这么美,是因为温暖的阳光,蓝蓝的天,嫩绿树叶,美丽的花,还有从冬眠中苏醒的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在春天里能快乐地玩耍。还因为春天有很多鲜艳、明亮的颜色。

3、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把春天留在我们教室里,留在我们画纸上。

5、教师指导幼儿做画:

1)制作中提示幼儿选择多种材料,用明亮鲜艳的`颜色着画。

2)要求幼儿想好后再取工具材料,注意保持桌面清洁,用具用后放回原处,不乱放。

3)听信号后,小朋友分组收拾用具。

6、展示幼儿作品,总结谈话:

1)展示幼儿作品,带领幼儿观看每组作品,请每组幼儿介绍画或制作出春天的什么景象?并给自己组的画取名。

2)教师对幼儿所用的颜色、所画的形态和所选的材料进行评价,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的经验。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8】

一、吹泡泡。

1、随音乐自由唱唱跳跳吹泡泡的歌曲,体验快乐情绪。

2、老师:我们吹泡泡是怎样的?(圆圆的,有大、有小)

3、今天老师这里还有许多泡泡,和你们吹的泡泡不一样,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泡泡?

二、出示图片,欣赏诗歌。

1、出示星星。老师提问:

a、这是什么泡泡?

b、星星是谁吹出的泡泡?

c、为什么说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因为月亮和星星总是在夜晚一起出现,而月亮比星星大,就好像星星的妈妈,所以说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

2、出示雨点。老师提问:

a、这是什么泡泡?

b、雨点是谁吹出的泡泡?

c、为什么说雨点是乌云吹出的泡泡?

3、出示葡萄。老师提问:

a、这是什么泡泡?

b、葡萄是谁吹出的泡泡?

c、为什么说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

d、藤儿还会吹出哪些泡泡?

4、根据图片,师生共同念上面三句。

a、现在我们把“什么是什么吹出的泡泡”连起来讲一讲。教师接上最后一句: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一串串欢笑。

b、老师提问:我吹出的泡泡是什么?

为什么我吹出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一串串欢笑?(因为我吹泡泡是的心情和唱歌、欢笑是的心情一样,都很开心,所以……)

5、集体念诗歌两遍。

三、启发仿编。

1、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泡泡,现在请你们到后面去找一找,说说你找到的是什么泡泡。(幼儿自由选择“泡泡”,如:蝌蚪、海浪等)

2、依次请三名幼儿示范仿编。并把第一个幼儿的图片替换到黑板上。

3、全体幼儿进行仿编。每三个一组把编出来的诗歌念给客人老师听。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真棒,又编出了那么好听的诗歌。

除了这些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泡泡呢?请小朋友回去再想一想、找一找,也把它编成好听的诗歌好吗?

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9】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叶子大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标: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想象。2、通过欣赏诗歌,图文匹配,制作诗集,理解记忆歌词。3、学习用优美好听的声音朗诵诗,认识字词叶子、象、笔记、棉被。准备:1、图片(四季的叶子)。2、幼儿了解叶子四季的变化。过程:1、关于叶子的.交流活动:你们见过叶子吗?你见过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见过的叶子象什么?2、看图片欣赏诗歌: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季节的叶子?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看看这是些什么季节的?图片上有些什么?你觉得象什么?教师朗诵诗歌(清声一次、配乐一次)出示字宝宝。出示(像、笔记、歌谱、卡片、棉被)3、幼儿看字宝宝提示讲述诗歌:你们听到了什么?春天的叶子象什么?夏天、秋天、冬天呢?毛毛虫怎么样?蝉儿呢?卡片送给谁?睡在冬天睡?4、根据图片提示匹配诗句:毛毛虫用嘴吧写日记;夏天的叶子像歌谱;风哥哥送给云姐姐;冬天的叶子象棉被;5、把诗歌图片制成书:现在我把这图片制成一本书,谁来帮我把它们排列好?这本书还少了什么?还有什么?封面上还该有什么?封底呢?6、模仿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优美:你们听了这首诗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好听呢?好现在请你们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的好听?我们表扬他们一下吧,不会的你们去帮助一下吧。春天的叶子象笔记,毛毛虫用嘴吧写日记;夏天的叶子像歌谱;蝉儿唱了一下午。秋天的叶子象卡片:风哥哥送给云姐姐;

大班诗歌家教案【篇10】

1.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歌中表现的春天的趣味。

2.感受春天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教具:ppt课件。

学具:图画纸、绘画材料。

1.听着歌曲《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进活动室。

2.教师:美丽的春天在哪里?美丽的春天还在春姑娘为你们带来的这三本书里。

1.教师出示第一本书,引导幼儿观看。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彩色的书)。

(2)猜猜书里有什么?

2.出示第二本书,引导幼儿观看。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会笑的书)。

(2)猜一猜谁在书里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3)春天来了,还有谁会开心的笑?

3.出示第三本书,引导幼儿观看。

(1)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会唱的书)。

(2)猜一猜是谁在唱歌,它是怎么唱的?

(3)谁还会在春天里唱歌?

4.幼儿看课件,整体欣赏诗歌。

春姑娘真能干,把这三本书写进了一首好听的诗歌里,我们一起听一首诗歌"春天"。

1.诗歌里说春天是三本书,是哪三本书?你最喜欢哪一本书?

2.为什么说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谁来用诗歌里的语言来说一下。

3.春天还是一本会笑的书?谁在春天里笑了?他们是怎么笑的,谁也来说一说。

4.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你最喜欢听书里谁唱的歌?

5.你最喜欢诗歌里的哪一句?请告诉我们好吗?

1.让我们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春天的诗歌(再一次欣赏一遍),小朋友可以轻轻的跟念,集体朗诵。

2.老师念诗歌的`前半句,小朋友念诗歌的后半句。

3.春天可真美,让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念这首诗歌。

1.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你们也来做一本美丽的书,现在用你们灵巧、能干的小手把春天的景色画出来吧,分别做彩色的、会笑的、会唱的春天的书吧!

2.幼儿分组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4.教师: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一起去外面找一找吧!

《奇妙的口袋》教案收藏15篇


编辑为大家精选了一篇名为“《奇妙的口袋》教案”的推荐阅读文章。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内容,老师们给学生上课,每位老师都应该按要求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完善教案和课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形象。我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自信!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加号、减号、等号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5以内加法题卡,加号、减号、等好卡片,动物卡片等。

2、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活动过程:

介绍新朋友:

1、教师出示"+"、"-"、"="符号。

"+"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

教师示意:两个幼儿分别站在教师左右两边,"+"表示两个幼儿分从教师的左右两边走到一起并拥抱。

"-"表示原来的总数中去掉一个数。

教师示意:拥抱在一起的两个幼儿,走掉一位。

"="表示它两边的数量相等。

教师示意:教师的左右手分别挽着两个幼儿。

2、学习加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题。

--"河里本来有2只小鸭,这时游来了1只小鸭,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教师演示算式。

--"原来的2只小鸭用数字2表示;游来了1只小鸭用数字1表示;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在数字2和数字1之间用'+',表示着两个数字合起来,2+1=3。""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以此类推,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游戏"奇妙的口袋":

3、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请幼儿参加游戏,看教师出示的符号,立即做出反应。

--"看到'+'号你们赶快从外边站到圆圈里去;看到'-'号从圈里出来;看到'='表示圈内圈外的人数一样多。"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活动前我有心收集了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在活动中,由情入境,让小朋友们用收摸摸这些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在摸一摸、猜一猜中,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展想象,这些东西都是孩子熟悉的,幼儿边玩边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在动手摸一摸、捏一捏后,感知物体的软和硬,学习用语言进描述。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量词:本、盒、束、把、个等。

2,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发挥创造性。

3,丰富相关词汇。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与目标中量词有关的物品,漂亮的口袋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在美丽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口袋。

老师:这个奇妙的口袋里会有什么呢?

幼儿:蛋糕、小狗、礼物,.........

老师:你们相知道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教师打开口袋,以提问、抢答等形式用恰当的量词说出每一种物品的名称。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正确的掌握他们。

2,分组进行量词练习。

(1)由蝴蝶的话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请小朋友们分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用准确的量词说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请小朋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学的量词?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小朋友回答。

4,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教师在活动中应该面向全体,顾及到每一个幼儿,尤其多关注胆小的孩子,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提高幼儿自信心,激发回答问题的欲望,更加快乐的成长!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3

活动目标:1、学习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软硬、光滑、长短等特征。

2、培养幼儿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活动准备:1、每人一个小口袋,分别装有各种不同的物体。

2、请配班教师帮助说情景式环境的引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式环境,激发幼儿动手触摸的兴趣。

(配班教师)今天呀,有位神奇的老爷爷要给我们大家送来一样神奇的礼物。让我们赶快把神奇老爷爷请出来吧!(配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神奇老爷爷。我呀今天带来一个非常神奇的口袋,里面有许多的宝物。你们想知道有哪些宝物吗?我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出个难题,不准你们打开口袋用眼睛看,要想个有趣的好办法来猜猜里面到底是什么?你们快想吧来告诉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通过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觉。

1、师:小朋友的办法怎么样呢?让我们来请几位小朋友试一试吧!

2、幼儿用手触摸物体教师进一步提问幼儿物体的特征(你摸的宝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朋友想不想有个神奇的口袋呀?神奇老爷爷呀也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神奇老爷爷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发出指令如:请你摸一个硬硬的物体,第一个按要求摸到的幼儿上台拿朵小红花贴在自己的衣服上,谁的衣服上的小红花最多谁是胜利者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通过接触物品,了解物品的软硬度,光滑程度,长短样子,让孩子们学习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案准备:

1、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小口袋,里面装有各种物品。

2、老师给大家讲解情景,老师扮演成大胡子老爷爷。

3、小红花若干份糨糊

教案流程:

一、创设情形式环境,激起幼儿入手触摸的兴味。

(配班教员)今天呀,有位神奇的老爷爷要给我们大家送来一样神奇的礼物。让我们赶快把神奇老爷爷请出来吧!(配班教员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神奇老爷爷。我呀今天带来一个十分神奇的口袋,里面有许多的废物。你们想晓得有哪些废物吗?我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出个难题,不准你们翻开口袋用眼睛看,要想个有趣的好方法来猜猜里面到底是什么?你们快想吧来通知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经过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且用简单的言语表达本人的发现与觉得。

1、师:小朋友的方法怎样样呢?让我们来请几位小朋友试一试吧!

2、幼儿用手触摸物体教员进一步发问幼儿物体的特征(你摸的废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幼儿分别说出本人的感受)。

3、幼儿游戏,感受触摸的乐趣

小朋友想不想有个神奇的口袋呀?神奇老爷爷呀也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神奇老爷爷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交代游戏规则:教员发出指令如:请你摸一个硬硬的物体,第一个按请求摸到的幼儿上台拿朵小红花贴在本人的衣服上,谁的衣服上的小红花最多谁是成功者。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软硬、光滑、长短等特征。

2、培养幼儿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

1、每人一个小口袋,分别装有各种不同的物体。

2、请配班教师帮助说情景式环境的引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

3、小红花若干份糨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式环境,激发幼儿动手触摸的兴趣。

(配班教师)今天呀,有位神奇的老爷爷要给我们大家送来一样神奇的礼物。让我们赶快把神奇老爷爷请出来吧!(配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神奇老爷爷。我呀今天带来一个非常神奇的口袋,里面有许多的宝物。你们想知道有哪些宝物吗?我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出个难题,不准你们打开口袋用眼睛看,要想个有趣的好办法来猜猜里面到底是什么?你们快想吧来告诉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通过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觉。

1、师:小朋友的办法怎么样呢?让我们来请几位小朋友试一试吧!

2、幼儿用手触摸物体教师进一步提问幼儿物体的特征(你摸的宝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3、幼儿游戏,感受触摸的乐趣

小朋友想不想有个神奇的口袋呀?神奇老爷爷呀也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神奇老爷爷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发出指令如:请你摸一个硬硬的物体,第一个按要求摸到的幼儿上台拿朵小红花贴在自己的衣服上,谁的衣服上的小红花最多谁是胜利者。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软硬、光滑、长短等特征。

2、培养幼儿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

1、每人一个小口袋,分别装有各种不同的物体。

2、请配班教师帮助说情景式环境的引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

3、小红花若干份糨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式环境,激发幼儿动手触摸的兴趣。

(配班教师)今天呀,有位神奇的老爷爷要给我们大家送来一样神奇的礼物。让我们赶快把神奇老爷爷请出来吧!(配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神奇老爷爷。;本文我呀今天带来一个非常神奇的口袋,里面有许多的宝物。你们想知道有哪些宝物吗?我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出个难题,不准你们打开口袋用眼睛看,要想个有趣的好办法来猜猜里面到底是什么?你们快想吧来告诉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通过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觉。

1、师:小朋友的办法怎么样呢?让我们来请几位小朋友试一试吧!

2、幼儿用手触摸物体教师进一步提问幼儿物体的特征(你摸的宝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3、幼儿游戏,感受触摸的'乐趣

小朋友想不想有个神奇的口袋呀?神奇老爷爷呀也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神奇老爷爷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发出指令如:请你摸一个硬硬的物体,第一个按要求摸到的幼儿上台拿朵小红花贴在自己的衣服上,谁的衣服上的小红花最多谁是胜利者。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教幼儿正确运用抱、开、拍、摇、吹等动词。

2、学习用完整的短句说话。

3、体验语言活动的快乐。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娃娃、汽车、皮球、摇铃、喇叭等若干种玩具。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奇妙的口袋,老师以神秘的口吻说:看这是什么?这可不是一般的口袋,这是一个奇妙的口袋?奇妙是什么意思?你们猜猜这个奇妙的.口袋哪里很奇妙?

2、教师小结幼儿观点。

3、老师高数你们,这个奇妙的口袋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呢?让我来摸一摸。

二、老师摸,幼儿说

1、要想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好玩的玩具,就要念一段神奇的咒语,先听听老师是怎么念的。

2、老师边念儿歌边从奇妙的口袋里摸出一个玩具:奇妙的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

3、摸出皮球,问:这是什么?老师再拍皮球问:老师在做什么?

4、刚才老师从奇妙的口袋里摸东西的时候,念了什么咒语?请小朋友也来学学这神奇的咒语。

5、老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并反复从袋里摸出不同东西,与幼儿互动游戏,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话回答。

6、集体回答一两次后,可让个别幼儿回答:现在刘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幼儿摸口袋

1、老师念儿歌:奇妙的口袋东西多,请XXX小朋友来摸一摸。(提醒幼儿一次只能摸一样东西)当幼儿摸出玩具后,要求幼儿说出玩具名称,并引导幼儿运用抱、开、拍、摇、吹等动词,学说完整的短句。

2、幼儿摸出玩具,请这名幼儿用这是xx,我会xxx的句式介绍自己摸出的东西,并做出相应的动作。

3、游戏可反复进行,每次请不同的幼儿来摸东西。

四、延伸活动

1、老师会把奇妙的口袋放在玩具加上,小朋友下了课还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玩这个好玩的游戏。

2、回到家可以让爸爸妈妈给你们准备一个神奇的口袋,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

活动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活动前我有心收集了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在活动中,由情入境,让小朋友们用收摸摸这些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在摸一摸、猜一猜中,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展想象,这些东西都是孩子熟悉的,幼儿边玩边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在动手摸一摸、捏一捏后,感知物体的软和硬,学习用语言进描述。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软硬、光滑、长短等特征。

2、培养幼儿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每人一个小口袋,分别装有各种不同的物体。

2、请配班教师帮助说情景式环境的引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式环境,激发幼儿动手触摸的兴趣。

(配班教师)今天呀,有位神奇的老爷爷要给我们大家送来一样神奇的礼物。让我们赶快把神奇老爷爷请出来吧!(配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神奇老爷爷。我呀今天带来一个非常神奇的口袋,里面有许多的宝物。你们想知道有哪些宝物吗?我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出个难题,不准你们打开口袋用眼睛看,要想个有趣的好办法来猜猜里面到底是什么?你们快想吧来告诉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通过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觉。

1、师:小朋友的办法怎么样呢?让我们来请几位小朋友试一试吧!

2、幼儿用手触摸物体教师进一步提问幼儿物体的特征(你摸的宝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小朋友想不想有个神奇的口袋呀?神奇老爷爷呀也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神奇老爷爷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发出指令如:请你摸一个硬硬的物体,第一个按要求摸到的幼儿上台拿朵小红花贴在自己的衣服上,谁的衣服上的小红花最多谁是胜利者。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玩手电筒,喜欢操作、摆弄,能想办法让手电筒亮起来。

2、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了解电池正负相连可以亮起来的道理。

3、体验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老师准备各式各样的老式手电筒和电池(用于幼儿拆开、观察手电的组成)。

2、记录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形式导出手电筒,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一根铁柱胆不小,头带玻璃平顶帽;

提问:手电筒是用来做什么的?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出光亮?

二、出示手电筒和电池,让幼儿进行组装。

1、出示各式各样的手电筒和电池,请幼儿观察,了解手电筒和电池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小结:电池不管是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它都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

3、请幼儿把手电筒与各种电池相匹配,探索如何组装能使手电筒亮起来。

4、能安装成功的幼儿操作演示,知道正负极相连可以使手电筒亮起来。

三、请幼儿用组装好的手电筒进行探究小游戏。

1、请幼儿把手电筒放在水彩笔一侧约10厘米的地方,逐渐改变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观察影子长短的变化。了解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小,影子越长,手电筒与水彩笔的角度越大,影子越短。

2、请幼儿将自己探究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关掉活动室的照明灯,拉上窗帘,请幼儿用手电筒自由照射,感受光的直线传播和光于影子的关系。

游戏玩法和要求:每个小组选一人打亮手电筒照在墙面上,其他幼儿用手组装各种造型进行游戏,然后更换打灯人轮流游戏。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电池。

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用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尝试拆装。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0

奇妙的口袋小班教案1

玩法:

1.教师边拿出口袋,边念儿歌:“奇妙的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一摸,摸出看看是什么?”教师摸出皮球,问:“这是什么?”(这是皮球。)教师再拍皮球问:“老师在做什么?”(老师在拍皮球。)

2.接着教师念儿歌:“奇妙的口袋东西多,小朋友都来摸一摸。”当幼儿摸出玩具后,要求幼儿说出玩具名称。

3.每次只摸出一样玩具。

准备:娃娃、汽车、皮球、摇铃、喇叭等若干种玩具。

提示:引导幼儿能正确运用抱、开、摇、吹等动词,学说完整的短句。

活动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活动前我有心收集了一些孩子喜欢的东西,在活动中,由情入境,让小朋友们用收摸摸这些东西,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活动的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在摸一摸、猜一猜中,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展想象,这些东西都是孩子熟悉的,幼儿边玩边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在动手摸一摸、捏一捏后,感知物体的软和硬,学习用语言进描述。

奇妙的口袋小班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软硬、光滑、长短等特征。

2、培养幼儿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

教学准备:

1、每人一个小口袋,分别装有各种不同的物体。

2、请配班教师帮助说情景式环境的引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

3、小红花若干份糨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式环境,激发幼儿动手触摸的兴趣。

(配班教师)今天呀,有位神奇的老爷爷要给我们大家送来一样神奇的礼物。让我们赶快把神奇老爷爷请出来吧!(配班教师扮成神奇老爷爷的样子走进教室说:小朋友们好,我是神奇老爷爷。;本文我呀今天带来一个非常神奇的口袋,里面有许多的宝物。你们想知道有哪些宝物吗?我今天要给小朋友们出个难题,不准你们打开口袋用眼睛看,要想个有趣的好办法来猜猜里面到底是什么?你们快想吧来告诉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通过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且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觉。

1、师:小朋友的办法怎么样呢?让我们来请几位小朋友试一试吧!

2、幼儿用手触摸物体教师进一步提问幼儿物体的特征(你摸的宝物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幼儿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

3、幼儿游戏,感受触摸的乐趣

小朋友想不想有个神奇的口袋呀?神奇老爷爷呀也为你们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神奇老爷爷想和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交代游戏规则:教师发出指令如:请你摸一个硬硬的物体,第一个按要求摸到的幼儿上台拿朵小红花贴在自己的衣服上,谁的衣服上的小红花最多谁是胜利者。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奇妙的口袋小班教案3

语言游戏:《奇妙的口袋》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量词的使用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增强。因此,我设计了该课,使孩子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量词:本、盒、束、把、个等。

2,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发挥创造性。

活动准备:

与目标中量词有关的物品,漂亮的口袋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在美丽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口袋。

老师:这个奇妙的口袋里会有什么呢?

幼儿:蛋糕、小狗、礼物,……

老师:你们相知道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教师打开口袋,以提问、抢答等形式用恰当的量词说出每一种物品的名称。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正确的掌握他们。

2,分组进行量词练习。

(1)由蝴蝶的话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请小朋友们分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用准确的量词说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请小朋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学的量词?

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小朋友回答。

4,活动自然结束。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袋鼠妈妈”一直是幼儿很喜欢的一个动物形象。孩子们都知道,袋鼠妈妈的大口袋里藏着可爱的袋鼠宝宝。所以,用“袋鼠妈妈”这个形象来贯穿整个故事,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在这个故事里,情节有趣、画面生动,请幼儿通过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匹配认读“妈妈”、“娃娃”。让文字和图片、故事内容结合起来,使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了生字。同时也让幼儿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了自身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画面,理解故事内容,并大胆地讲述袋鼠的大口袋。

2、通过开展给动物匹配汉字的游戏,初步认读汉字:妈妈和娃娃,喜欢阅读图书,引起幼儿对阅读汉字的兴趣。

3、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知道体贴父母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难点:通过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匹配认读“妈妈”、“娃娃”。

一、教师打扮成袋鼠妈妈,情景导入。

谁愿意做我的袋鼠娃娃呢?我有这么多的袋鼠娃娃真开心,我们一起唱歌吧!(音乐起,师生边唱歌边表演《小袋鼠》)

2、师:袋鼠娃娃,你知道妈妈身上有一个什么吗?(大口袋)袋鼠妈妈的大口袋里可以装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本书,名字叫《大口袋》。

二、看课件阅读并理解故事。

1、幼儿自由阅读画面。

师:这本书总共有几页?看看这本书里有什么?猜猜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画面依次讲述)

教师扮演成“袋鼠妈妈”这一深受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并请幼儿来扮演“袋鼠宝宝”来一起进行游戏,调动了课堂气氛,把幼儿推动到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去了。

用猜测大口袋里可以装些什么东西来引出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请幼儿自己来看书、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进行讲述,激发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2、看动画课件理解故事。

提问:a、袋鼠妈妈的大口袋里装了什么?袋鼠妈妈买了哪些东西?

b、袋鼠妈妈的口袋装不下了,怎么办呢?袋鼠娃娃看到袋鼠妈妈拿不下东西了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引导幼儿笑嘻嘻地对妈妈说:别急,我们也有大口袋。)

师:在看故事动画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老师害怕小朋友把袋鼠妈妈和袋鼠娃娃搞错了,就给它们做了个标记,你有没有发现啊?哪个是娃娃,哪个是妈妈呢?(通过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匹配认读“妈妈”、“娃娃”。“妈妈”和“娃娃”这几个字中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它们都有一个“女”字旁。)

师:小朋友看这是谁?谁是妈妈?谁是娃娃?(分别有猫妈妈,猫娃娃、鸡妈妈,鸡娃娃、鸭妈妈,鸭娃娃的图片和文字,集体认读练习。)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还有没有这些字,如果你发现了就跟着一起说一说!(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找出“妈妈”、“娃娃”)

三、讨论总结活动。

平时,在家里,妈妈爸爸做事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你怎么帮助他们的?

师:袋鼠娃娃,跟妈妈一起来开火车吧!(开火车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在教师里走一圈,开到室外结束活动)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课件,请幼儿来观看课件,用感官来深入了解这个故事。

结合课件,教师展开提问。层层递进的提问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幼儿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在提问之后、学生字之前设计了“学袋鼠娃娃一个跟着一个回家”这一环节,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为接下来的学习生字打下了基础。

观察生词之间的相同,加深了幼儿的印象。

把新学的生词用图片结合起来,符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巩固了知识。

把幼儿从袋鼠妈妈引到平时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照顾,护理幼儿大胆回忆、大胆讲述,激发了幼儿对爸爸妈妈的热爱之情。

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本次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理解加号、减号、等号的含义。

2、学习5以内的加法。

活动准备:

1、5以内加法题卡,加号、减号、等好卡片,动物卡片等。

2、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活动过程:

介绍新朋友:

1、教师出示"+"、"-"、"="符号。

"+"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合起来。

教师示意:两个幼儿分别站在教师左右两边,"+"表示两个幼儿分从教师的左右两边走到一起并拥抱。

"-"表示原来的总数中去掉一个数。

教师示意:拥抱在一起的两个幼儿,走掉一位。

"="表示它两边的数量相等。

教师示意:教师的左右手分别挽着两个幼儿。

2、学习加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法题。

--"河里本来有2只小鸭,这时游来了1只小鸭,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教师演示算式。

--"原来的2只小鸭用数字2表示;游来了1只小鸭用数字1表示;现在河里有几只小鸭?在数字2和数字1之间用'+',表示着两个数字合起来,2+1=3。""等号两边的数字有什么特点?"以此类推,学习5以内数的加法。

游戏"奇妙的口袋":

3、教师在教室的地上画一个圈。

请幼儿参加游戏,看教师出示的符号,立即做出反应。

--"看到'+'号你们赶快从外边站到圆圈里去;看到'-'号从圈里出来;看到'='表示圈内圈外的人数一样多。"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3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量词的使用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增强。因此,我设计了该课,使孩子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活动目标:

2,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发挥创造性。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在美丽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口袋。

教师打开口袋,以提问、抢答等形式用恰当的量词说出每一种物品的名称。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正确的掌握他们。

2,分组进行量词练习。

(1)由蝴蝶的话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请小朋友们分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用准确的量词说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请小朋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学的量词?

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小朋友回答。

4,活动自然结束。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4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并体验生活中的快乐。

2、愿意将自己的快乐讲给他人。

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游戏,鼓励幼儿对着“奇妙的口袋”讲讲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注意启发幼儿从多角度谈谈自己的快乐),帮助幼儿发现快乐、分享快乐。

难点:鼓励幼儿探究讨论“你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使幼儿明白快乐是靠自己发现的、能与别人分享的。教师以游戏的口吻鼓励幼儿将装有“快乐”的小纸袋送给同伴或客人老师。

活动准备

1、制作一实物“奇妙的口袋”(用彩色布裁剪成大口袋,里面装有一些体现快乐主题的儿童画和可以录音和放音的随身听)。

2、与故事“奇妙的口袋”内容相符的电脑课件。

3、贴有笑脸的小纸袋(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设置疑点,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奇妙的口袋”,提问并导入主题。使幼儿对奇妙的口袋有了一定的具象认识。

1、“老师这儿有一个神奇的口袋,你们看,口袋里有什么呀?”——————引导幼儿观察有关快乐的画面。

2、“口袋里装了什么呢?”老师打开袋内的随身听开关,里面播放出一些快乐的话语。如:“今天是我五周岁的生日,我请了许多朋友吃蛋糕,我的心里呀,真快乐!”

“妈妈生病了,我端杯开水给妈妈喝,妈妈夸我懂事了,我的心里呀,真快乐!”

(二)、欣赏故事:《奇妙的口袋》。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动画,听完故事后进行层层递进地提问,使幼儿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

核心问题:

1、“奇妙的口袋里有什么?”

2、“小动物对着奇妙的口袋说了什么?”

3、“后来森林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是什么让小动物们又重新快乐起来的?”

(三)、游戏:把快乐告诉口袋。

通过游戏,鼓励幼儿对着“奇妙的'口袋”讲讲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注意启发幼儿从多角度谈谈自己的快乐),帮助幼儿发现快乐、分享快乐。(重点)

核心问题:

1、“故事中小动物们有许多快乐的事儿,你们平时遇到过快乐的事儿吗?”

2、“我们来做个游戏———把快乐告诉口袋,你们能像小动物一样也把自己的快乐对着口袋说说吗?”

(四)、谈谈自己的快乐。

教师鼓励幼儿探究讨论“你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使幼儿明白快乐是靠自己发现的、能与别人分享的。教师以游戏的口吻鼓励幼儿将装有“快乐”的小纸袋送给同伴或客人老师。(难点)

(五)、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听音乐自由做动作,让幼儿充分体验快乐。

活动总结

活动中教师首先运用直观教学法导入主题使幼儿对“奇妙的口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一定的具象认识,然后又运用活灵活现的电脑多媒体课件和层层递进地提问帮助幼儿快速的理解了的故事内容。

幼儿欣赏并理解作品之后已将自己完全融入故事情境之中,这样教师便顺水推舟地过渡到游戏环节,让幼儿对着实物“奇妙的口袋”说说自己的快乐,这时幼儿便说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丰富多样的快乐事儿,突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最后运用了探究讨论法使幼儿真正地理解了快乐的内涵,轻松的突破了难点。

总之,《奇妙的口袋》这一社会性活动,教师通过幼儿想想、听听、看看、玩玩、说说、

画画等多通道参与让幼儿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体验快乐。

《奇妙的口袋》教案 篇15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量词的使用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游戏是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增强。因此,我设计了该课,使孩子们的语言技能得到了提高。

活动目标:

1,使幼儿掌握量词:本、盒、束、把、个等。

2,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发挥创造性。

活动准备:

与目标中量词有关的物品,漂亮的口袋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在美丽的花园里,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漂亮的大口袋。

老师:这个奇妙的口袋里会有什么呢?

幼儿:蛋糕、小狗、礼物,……

老师:你们相知道它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教师打开口袋,以提问、抢答等形式用恰当的量词说出每一种物品的名称。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形容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正确的掌握他们。

2,分组进行量词练习。

(1)由蝴蝶的话引出其他奇妙的口袋;

(2)请小朋友们分组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用准确的量词说出物品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物品。

3,请小朋友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能用上今天所学的量词?

用击鼓传花的游戏请小朋友回答。

4,活动自然结束。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9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