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小班数学教案 >

小班数学教案(锦集13篇)

小班数学教案(锦集13篇)

小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起床”活动,学习6以内数的形成,数数,认识数字6

2、激发学数的兴趣,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环境创设玩具娃娃,6的圆点卡和数字卡

重点与难点

在具体操作演示中了解抽象的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过程:

(一)感知6

大家帮助娃娃

1、穿衣服

教师:“娃娃要起床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娃娃穿衣服。”边穿边说:“1件衣服添上1件是2件,2件衣服添上1件是3件,……5件添上1件是几件?”(幼儿点数:5件添上1件是6件)

2、扣纽扣

教师:“穿好上衣后要帮助娃娃扣纽扣了。”边扣边数:“现在扣了几粒纽扣了?”“5粒纽扣再扣上1粒扣,是几粒了?”“5粒纽扣添上1粒纽扣是6粒纽扣,5添上1是6。”(幼儿点数并感知6以内数的形成)

3、梳辫子

教师:“再帮娃娃扮新疆人,梳辫子。”边梳边说:“梳了1根、2根、3根、4根、5根、6根,梳了几根辫子?”

4、穿鞋带孔

帮助娃娃穿棉鞋,已穿了几个鞋带孔?再穿上1个鞋带孔,是几个鞋带孔?(6个,5个鞋带孔添上1个鞋带孔是6个写空,5添上1是6)

我们帮助娃娃穿衣服、扣纽扣、梳辫子、穿鞋孔,娃娃感谢我们。小朋友比娃娃本领大,学会不要麻烦妈 妈,自己穿衣服、扣纽扣,……还可以边穿边学习数数,会吗?

(二)认识6

1、6件衣服、6粒纽扣、6根小辫、6个鞋带孔都可以用几个圆点和数字几表示?(请幼儿分别用圆点卡和数字卡表示)

2、6像什么?6还可以表示什么?

(三)寻找6

娃娃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礼物中有的是用的,有的是玩的。每样礼品的个数分别是什么?请小朋友找出可以用数字6表示的礼品,涂上美丽的颜色。

价值分析:

创设情境,帮助娃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知6,边交谈边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认识数字6,让孩子用数字卡与圆点卡表示,加深对6的认识。

通过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到的数字6.

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名称

数学活动:小鸡捉虫(并放对应比较5以内物体的等量关系)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数学活动,愿意动手进行比较物体数量的游戏。

2、能按要求拿取、摆放操作材料,并正确地使用操作材料。

3、会应用并放的方法比较5以内物体数量的“多少”、“一样多”,理解物体间的等量关系。

重点

难点重点:认识对应图,知道对应图的使用方法,学习使用对应图。

难点:使用对应图,用并放对应的方法对5以内的物体进行比较。

活动准备

小鸡和虫子的磁性图片各5张、对应图大一张、小每人一张;

小图片每人一篮(内有两种卡片各5张)

活动过程

1、教师以小鸡捉虫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2、集体操作:小鸡捉虫。

1)请幼儿猜猜草地上无序摆放的小鸡和虫子,说说哪个多,哪个少,虫子够不够小鸡吃?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教师出示对应图,并介绍对应图的名称、使用方法。

——第一排放小鸡,一个格子里放一只小鸡;

——第二排放虫子,一个格子里放一条虫子;

——注意摆放方向:从左至右

——摆放好后引导幼儿观察:小鸡和小虫子是一样多的!

3)教师小结:一只小鸡吃一条虫子,第一排的5只小鸡和第二排的5条虫子一样多。

3、个别操作:蝴蝶找花。

1)无序摆放三只蝴蝶和四朵花,请幼儿说说哪个多,哪个少?

2)请个别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使用对应图比较蝴蝶和花的多少。

4、幼儿操作:我们和小鸡做游戏。

1)请每位幼儿从篮子里拿出卡片,用对应图比一比,说说哪种卡片多,哪个少?为什么?

2)如时间充裕,还可交换篮子里的卡片,再进行一次比较。

4、小鸡吃饱了要回家,结束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篇3)

目标:

能按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成双的鞋子,散放在教室的中间。

2.鞋架两个。

过程:

1.请幼儿帮猫妈妈(老师)收拾鞋子,初步学习按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

以游戏的口吻,请幼儿帮助猫妈妈一起收拾零乱的鞋子。

幼儿分散收拾。

讨论:你是怎样收拾的?这两只鞋子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两只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是好朋友。

2.游戏:对对乐。

幼儿一人手中拿一只鞋,听音乐自由走动,寻找与自己鞋子一样的另一只,配对后,两人将鞋底相互有节奏地碰击,并念儿歌:“对对碰、对对碰,一对鞋子对对碰。”与其他小朋友交换鞋子,再次游戏。

3.依据配对的方法,幼儿再次收拾鞋子。

教师提醒幼儿一双一双地收拾,并整齐地摆放在鞋柜中。

师生共同检查鞋子配对情况。

建议:

1.活动分组进行,鞋子数量稍多一些。

2.在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单只鞋子的图片,引导幼儿继续学习配对。

3.请幼儿操作幼儿用书中的“鞋子对对碰”练习,巩固按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的活动。

评价:

1.根据鞋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点进行配对,并能说出配对的理由。

2.在“对对碰”游戏中能寻找与自己手中鞋子一样的另一只。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去小熊家做客

[设计意图]

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学起来乏味无趣,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思维游戏《珍珠变变变》活动中,我试图设计了“去小熊家做客”这一主题,让幼儿通过“给小熊串糖葫芦”和“穿项链打扮自己”等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数量,真正使幼儿感受到“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建立初步的数概念,培养幼儿对数数的兴趣。

2、 通过手眼协调地进行穿珠,培养幼儿专心操作的习惯。

[活动准备]

1、 信封一个:幼儿每人一套材料(彩色珠子25颗,穿珠小棒1根,穿珠绳2根)

2、 场地布置:小河、山洞。

3、 布置小熊的家:小熊玩具一个、小熊头饰一个、各种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

(1) 教师出示小熊的来信并念给小朋友听:“亲爱的小朋友们,新年快到了,我家里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欢迎你们到我家来做客。小熊笨笨。”“我们去小熊家,给它带点什么礼物呢?”“哎,对了小熊最爱吃甜的食物,我们去给它买串糖葫芦吧!”

(2) 教师带幼儿过“小河”、钻“山洞”,并引导幼儿点数“石头”、“山洞”的数量。

2、 开活动。

(1) 串糖葫芦。

教师带幼儿来到一片空地上,教师发现许多“宝盒”(幼儿活动材料)。教师说:“我们看看能从宝盒里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用小棒、彩色珠子自制“糖葫芦”。

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珠子,逐一穿到小棒上,制成“糖葫芦”。

幼儿制成“糖葫芦”后,教师引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反复进行手口一致地电数并说出总数。

(2) 穿项链。

(3) 教师说:“我们去小熊家做客,得打扮得漂亮些,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漂亮呢?”引导幼儿根据“宝盒”里的绳子、珠子,想出给自己制作项链、手链、腰链等来打扮自己。

幼儿用穿珠绳将珠子穿成项链、手链、腰链等,穿完后手口一致地进行点数。

教师帮幼儿打结,幼儿戴上项链、手链、腰链等。

3、结束活动。

教师带幼儿来到小熊家,把“糖葫芦”送给小熊。

教师扮成小熊:“欢迎小朋友到我家来做客,谢谢你们送给我糖葫芦,我也给你们

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引导幼儿找出与数量相对应的食物,并进行品尝。

小班数学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在已经基本认识图形后,对于图形的不同形状、特点比较感兴趣,能根据图形特征同一些事物相关联,并在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下进行分类和配对,这为巩固幼儿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解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幼儿进行图形拼搭的探究很有必要。

在整个活动中让幼儿表述自己拼搭和配对成果是儿开展图形配对活动的重点难点。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引导幼儿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还可以采用一边配对一边表述的方法,让幼儿先把想法用操作的方法表示出来,然后再用语言进行说明。

重点:

在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下进行分类和配对

难点:

自己拼搭图形后,能够大胆表述自己所拼出的图形,由哪几种图形组成。

活动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引导幼儿按形状特点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类、配对(不受大小和颜色的限制)。

3、丰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尝试对图形的拼搭进行表述。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黑板、小动物喂食、各种图形的卡片、人手一个图形,拼图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请出图形宝宝

今天,我们要来和图形宝宝做游戏了!

(1)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都有一个图形宝宝,我们大家来把它请出来,你可以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图形宝宝是什么?

(2)谁愿意跟大家来说一说的?Xx,你来跟大家说一说,哦,还有谁也是圆形的,请大家来跟他碰一碰。

正方形(站起来)

三角形(拍拍手)

二、游戏:找朋友:

大家来瞧一瞧,我的图形宝宝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谁跟我的是一样的?

(1)请小朋友们按照图形两两找朋友

(2)请小朋友们按照颜色找朋友

三、游戏:喂小动物吃饼干。

(1)原来,小朋友手里的卡片,还是小动物爱吃的饼干呢,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都爱吃什么饼干呢?

(2)引导幼儿说出(红色的.正方形、)请圆形的小朋友上来喂。

(3)出示另外2个小动物,小猫和小青蛙的肚子也咕噜噜的叫了,请小朋友上来喂,并由幼儿自己说出应该喂(蓝色的正方形、黄色的三角形)

(4)我们来检查一下,小朋友有没有都喂对了呢?(将箩筐反过来,让幼儿看一看)

四、图形找家:

图形宝宝真顽皮,瞧,它藏在谁的身体里?我们来找一找,原来小鱼是由三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两个圆形组成的。

五、拼拼搭搭:

其实,我们的图形宝宝还可以搭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呢,有小房子,小车子。你们也想拼一拼吗?

提出要求:

1、老师有一个要求,拼好的小朋友要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有几个?

2、请小朋友们走到桌边进行操作。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鼓励探索、大胆表述。

(1)大胆表述自己拼的图形。

(2)用若干图形组合成另一图形

“拼搭的时候有时需要长方形,如果没有怎么办?”举例子(用2个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七、结束

图形宝宝玩累了,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教室里休息一下吧!

活动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形状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形状,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小班数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小班的幼儿年龄一般都在3岁多,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属直观行动思维阶段,他们对数概念的获得需要运用材料的操作和游戏来完成。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灵魂,更是他们这个年龄的教育灵魂。因此本次活动我抓住我班幼儿的这一特点以及实际情况,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及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中体验点数的乐趣,初步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3以内的数量物。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的物品数量。

2、引导幼儿说出总数。

3、感受点数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的物品数量。

活动难点: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的物品数量,并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师:3只小狗(人手一份) 3只小鸭子 3只小鸡3棵树 2朵花 3颗草 一幅山坡图片 幼儿:3只小狗(人手一份)3只小鸭子(人手一份) 3只小鸡(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手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游戏1-3《手指变变变》初步感知点数节律。

"1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2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兔子,蹦呀跳呀,蹦呀跳呀。3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小鸟,飞呀飞。"基本部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感知3以内的数量。

二、学习3的点数。

1.初步学习点数3以内的物品数量。

师:刚才小朋友用小手变变变了,现在老师用小手给小朋友变个魔术。

出示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幼儿:是一座山坡。

师:山坡上可以种什么?

幼儿:种树(种花、种草等)。

师小结:山坡上可以种这么多东西,我们一起去帮忙吧。

2.出示小狗图片师:"汪汪汪","汪汪汪"我想和你们一起去山坡。咦,这是谁来了?(是小狗)师:哦,原来是小狗啊,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狗?

请你伸出手指头,跟我一起数一数。

师幼共同数数,并说出总数,同时认识"3"这个数字。(幼儿点数自己的那份)点数完毕后,请个别幼儿数一数,验证学习情况。

3.出示小鸭子图片师:"嘎嘎嘎" "嘎嘎嘎"我也要和你们一起去山坡。咦,这又是谁啊?(小鸭子)师:小鸭子啊,那我们来数一数有几只小鸭子好不好?(好)请你伸出手指头,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幼共同数数,并说出总数,同时认识"3"这个数字。

4.出示小鸡图片师:"唧唧唧" "唧唧唧"不要丢下我,让我和你们一起去吧。咦,这又是谁呢?(是小鸡)师:小鸡,那我们也来数一数有几只小鸡好不好?这次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谁想来?

师幼共同数数,并说出总数,再一次认识"3"这个数字。

三、一起去种树。(练习点数3以内的物品数量)1.点数动物师:小朋友们,今天小狗、小鸭子、小鸡要和我们一起去山坡,我们把它们带在身上吧,一边数,一边拿。(请幼儿点数)2.开车去山坡。

师:好了,现在我们坐车去山坡吧,请小朋友坐好了,老师要开车了。

呜呜呜,去种树喽,红灯,刹车。

师:看看我们的小动物跑出去玩儿了没有。来,我们一起数一数。

(请幼儿来点数)绿灯了,请小朋友坐好了,我们要走了。

3.到达山坡。

师:现在开始吧,我们先把树种上吧,种完后请幼儿点数有几棵。

依次是花、小草。(这中间可以由幼儿来决定顺序)全部完毕后,请幼儿一起来再数一数。

四、结束活动师:我们在山坡上种上了树、花、草。现在变漂亮了没有啊?(漂亮了)小狗跑到山坡上玩儿去了,数一数有几只小狗?(三只)那我们带着小鸭子和小鸡也去山坡上玩儿吧。

师带幼儿一起自然地离开教室。

活动延伸:

在操作区中投入山坡的图片,并准备树、花、草,请幼儿在山坡上粘贴树、花、草打扮山坡,并且进行点数。同时自己设计带有图案的点卡,请幼儿在操作区中进行点数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实物并说出总数。

2、学习从左到右排列实物。

3、体验参加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正确的总数。

活动准备:

PPT(三只兔子、三根萝卜、声音)、橡皮泥、穿珠子、洞动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熟悉1—5的数名。

手指律动:一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条毛毛虫。

两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剪刀。

三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叉子。

四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扇子。

五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喷壶。

二、基本部分

1、初步学习点数。

A、PPT声音“我太喜欢你们的表演了!”PPT出示一只兔子。

教师提问有几只兔子。(一只)

B、PPT声音“等等,我也来啦!”PPT再出示一只兔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幼一起点数:12,一共有两只兔子。

C、PPT声音“哎,还有我呢!”出示第三只兔子。

师幼一起点数:123,一共有三只兔子。

2、集体练习点数。

A、出示兔子带来的礼物,师幼一起点数有几盒礼物。(3盒)

B、分别打开三个盒子,并点数每盒中的礼物数量。(都是3)

C、PPT出示三根萝卜,请个别幼儿来点数老师送给小兔子几根萝卜,注意强调幼儿说出总数。

3、分组操作活动:

第一组,穿珠子(每个幼儿一份材料,2或3颗珠子。)

第二组,橡皮泥(每个幼儿2或3块橡皮泥。)

第三组,洞动板(每个幼儿有三只兔子和三把青草。)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幼儿整理学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来点数周围环境中的物品数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同期进行的科学活动《小动物爱吃什么》,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通过点数幼儿喜欢的兔子以及兔子送来的三种礼物,到后来小朋友给兔子回礼,在故事情境中幼儿主动地反复练习点数。

小班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奶牛?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奶牛,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请你给牧场里面的奶牛用圈表示,

牧场外面的奶牛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4、评价活动。

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活动材料,教师和幼儿进行简单地评价,

并带领幼儿读一读画面上的汉字。

小班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1.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通过让幼儿描述图形形象,动手拼摆纸卡等游戏活动来拓展幼儿思维创造性,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油画棒

配备教具:L形纸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听音乐找朋友

要求:每人拿一个L形纸卡,听音乐找朋友,两个好朋友将L形纸卡对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就拉拉手做朋友

游戏反复进行给L形纸卡图上漂亮的颜色

教师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请小朋友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

第二次听音乐找朋友,

要求:要将颜色一样的L形纸卡拼在一起拼成长方型

二、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请幼儿翻开书第31页,观察画面画的是哪里?怎么看出来的?

将L型制卡放在空白图形里摆一摆,试试能不能摆出来。

用笔将空白图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再引导幼儿指导做第32页

小班数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建立平面位置对应的概念。

2.依照图上的线索提示找出下图中相应的空间位置。

3.培养探索和操作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三种不同卡纸各一张,四种小动物卡片各一张。

2.形状不相同的枳木四块,教师和幼儿每人一份。

3.小兔、青蛙、小猫、小熊的头饰,幼儿每人一个。

4.在教室的地上并排用彩色纸条圈出红、黄、蓝、绿四个圆圈。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导入:

1.各位小魔术师你们准备好了吗?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变一个魔术吧。

2.儿歌“一只手指变变变,变成一只毛毛虫,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手变变变,变成一把大剪刀,上剪剪、下剪剪、左剪剪、右剪剪……”幼儿和教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

二、集体练习,帮助幼儿建立平面位置对应的概念。

1.操作游戏:“分枳木”。

(1)在黑板上贴出上下两张图片,上边的图片上有三个相同的盘子,里边分别放有红色、黄色、绿色的枳木,下边的图片上也有三个相同的盘子,盘子里没有枳木。

(2)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上边这幅图,找一找我手中的这三个枳木应该放在下边哪一个盘子里?(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枳木,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并请三位幼儿分别上前将这三个枳木放在相应的盘子里。)

2.拼图游戏:“搭枳木”。

(1)看,老师摆出了企么造型?用了哪些形状的图形呢?

(2)想一想、摆一摆,让你的枳木也变成这种造型吧。(引导幼儿在桌面上摆出相同的造型。)

3.动作游戏:“跳圈”。

(1)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红、黄、蓝、绿,四个圆圈并排排列;老师估地上并排用彩色纸圈出红、黄、蓝、绿四个圆圈,但颜色的顺序与图片上不同;幼儿分别带着头饰,教师手中拿着这四种小动物的卡片。

(2)小动物们来玩跳圈游戏,(教师把四个小动物的卡片分别贴入四个圆圈里),看一看你们应该跳入哪个颜色的圈中呢?试一试,跳一跳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中圆圈的颜色提示,跳进相应的圆圈内。)

4.引导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活动反思:

准备这节课时,就有很多想法。音乐唱歌教学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上好?教学设计改了多次,变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断尝试中探究与反思。我就以《荡秋千》为例,把我想法归纳如下: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XX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XX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但是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以后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

小班数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条、1条……;1条、1条……合起来是许多。

3、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发展感知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若干,小鱼图片若干、音乐磁带《去郊游》。

小班数学教案模板《1和许多》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

教师与幼儿一同听音乐《去郊游》。带领幼儿活动后在座位坐好准备上课。

二、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1、巩固幼儿对数量1的认识。

《祝你生日快乐》音乐响,师:今天是谁的生日呀?出示小猫家的图片,今天是小猫的生日,我们看看是谁跟小猫一起过生日,好吗?

家里有1只小猫、1个生日蛋糕,巩固对1的认识。

2、了解很多1合起来是许多。

咚咚咚,有人敲门,是谁呀?一只小狗、一只小兔、一只小鸡、一只小青蛙、一只白鹅、一只小牛、一只小猪,来了许多小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说“许多小动物”。许多小动物都是有谁呢?小狗、小兔、小鸡、小青蛙、白鹅、小牛、小鸭、小猪。今天小猫过生日。

3、许多可以分成很多个1。

他们给小猫送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呢?(教师出示许多小鱼),引导幼儿说出许多小鱼,教师把许多小鱼分别对应放在每只小动物身边,说:我们看每只小动物给小猫送了几条小鱼?一条,让幼儿知道许多可以分为许多的1,教师重复:小猫过生日,来了许多小动物,他们每人给小猫一条小鱼,送了许多小鱼,

小动物说:“我们给小猫送来了许多小鱼”,通过小动物的`礼物,“我给小猫送来了一条小鱼”,了解许多可以分成1只、1只、1只。

三、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掌握1和许多的关系。

小猫过生日了,小朋友也给他准备了礼物,教师出示许多小鱼,(幼儿说:“许多下鱼”)小朋友把小鱼送给小猫好吗?教师把鱼发给小朋友,每人一条小鱼,边分边说:“许多小鱼可以分成一条一条”。

通过小朋友给小猫送礼物,说:“我送给小猫一条小鱼”最后小猫得到许多小鱼。让幼儿进一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四、小朋友听郊游音乐休息。

活动延伸:

幼儿到院子了捡树叶,每人一片,合起来是许多。

引导幼儿寻找周围环境中“1”或“许多”的物体有哪些。

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在尝试中能用目测和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长短,体验自己发现结果的成功感。

2、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3、通过让对同类物体进行长短比较,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4、能够比较和区别物体的长短。

5、学习用并置的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篮子(人手一只)、吸管、彩带、(每人两件,一件长的,一件短的)

2.录音机、音乐《小鸟飞》《娃哈哈》《小兔跳》

3.小兔、小猴头饰(都带上尾巴,其中小兔是短的尾巴,小猴是长的尾巴)

活动过程

1、出示物品,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但是请你们玩之前呢,老师有个要求,就是你们在玩的时候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有什么特点,你觉得它们是怎样的?

2、每人一个袋子,里面装着准备好的物品,幼儿自由尝试发现问题。

3、2分钟后请幼儿讨论发现的问题。

4、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再次尝试现在请小朋友从你们的袋子里拿出相同的东西,玩一玩,比一比,看看这次聪明的你们又能发现什么?

5、幼儿把发现结果说出来。

出示带子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现在看看老师袋子里面又有什么东西呢?。

看棍子,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情况。

教师小结:多出来的这里是长的,出示字:长。幼儿唱读。

这边没有的是短,出示字:短。幼儿唱读。

结束活动

1、游戏:听信号做动作教师说长,幼儿用两只手比长,开始时带着幼儿做。教师说短,幼儿用手比短。

2、游戏:看表演现在呢,有两只小动物要给小朋友表演,大家一起去看,好吗?幼儿听音乐《娃哈哈》离开位置,到前面。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要看清楚等下出来的小动物谁的尾巴是短的?现在请小朋友准备好啦,小动物要表演了。

教师带上头饰扮演小兔小猴。

幼儿回答是小兔后,放音乐《小兔跳》带领幼儿学小兔跳。

小朋友都很棒,现在我们一起做小兔去拔萝卜啦。

小班数学教案(篇12)

【教案目的】

1、准确说出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图形。

2、明白好东西要共同分享的道理。

【教案准备】

1、熊妈妈、两个熊宝宝片玩偶。

2、纸质的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的饼儿。

【教案流程】

教师出示熊妈妈和熊宝宝玩偶,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叙述故事。

师:熊妈妈在屋子里做饼呢,它做饼要给谁吃呢?(熊宝宝)对了,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一个叫小白,一个叫小黄。今天熊妈妈要给他们两个做好吃的饼儿。

我们来看看熊妈妈做了一只什么样子的饼儿?(圆圆的饼儿)

师:现在熊妈妈要问我们小朋友了,有两只熊宝宝,可是只有一只饼,该怎么办呢?(再做一只)可是,熊妈妈只做了一个只圆圆的饼儿。(分一分)

师:怎么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分一分。(小朋友上来分饼儿)

师:圆圆的饼儿变成了半圆的饼儿了。

师:刚才我们在分饼的时候,熊妈妈又做好了一只饼。我们看看它这下子做了一个什么样子的饼?(方方的饼儿。)

师:我们怎么分呢?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分一分。(小朋友上来分饼儿)

师:这一次,熊妈妈想自己来分饼,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分的。(拿出已经分好的三角形饼)

咦,熊妈妈跟小朋友切的不一样,熊妈妈分的饼是什么形状的呀?(三角形)

师:原来,这个熊妈妈把方方的饼儿变成了三角的.饼儿啦。

师:熊妈妈最后做了一个饼。这个饼是什么形状的呀?教师拿出五角星饼儿

(五角星的样子。)

师:这下五角星的饼儿该怎么分呢?

幼儿自由回答。

师:这时候,两只熊宝宝说话了。它们说,不分了,不分了。五角星饼儿给妈妈吃。为什么要给妈妈吃呢?(因为妈妈做饭很辛苦。)

师:小熊宝宝那么懂事。那我们小朋友应不应该和熊宝宝一样懂事?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平时一直照顾我们很辛苦,还有去上班,下班还要给我们做好吃的东西。

那我们在吃好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跟他们一起吃?要学会跟长辈分享好吃的东西。

分析: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从幼儿年龄特点来看,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但无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较短,且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只在五分钟左右,这样不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参与。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并提高其稳定性,使之持久地集中于一个对象。

上课之前,先出示毛绒玩具,抓住幼儿喜欢玩具的心理特点,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结合毛绒熊玩具,开始讲故事。在课程的过程中,让幼儿一边认知图形,一边对图形的变化产生兴趣,并且可以让请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如何“分饼”,在整个互动活动中,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关于分饼干的活动扩展: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

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幼儿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幼儿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幼儿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幼儿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幼儿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幼儿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分饼干,先分好的幼儿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幼儿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幼儿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幼儿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幼儿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幼儿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幼儿园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

小班数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物体数量并说出总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会按图形数量取相应的物品。

2.培养幼儿点数图形的能力。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片若干。

2.教学课件、动物、衣裙等图片,钱币箱。

活动重点:正确点数5以内物体数量并说出总数,知道数字代表的实际数量。

活动难点:按图形数量取相应的物品。

活动过程:

1.以“参观动物新村”引入活动,全体幼儿念《五字歌》,感知点数节律

师:小朋友,我们边走边念儿歌,去参观动物新村吧!“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快来数一数,一、二、三、四、五。”

评:用数字儿歌来引入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小班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节奏。

2.播放课件,点数5以内的物体数量。

打开第一栋房子。

师:动物新村到了,我们用“巴拉巴拉小魔仙”教我们的魔咒来打开房子吧!(念咒)房门打开了,咦,里面住着谁?

幼儿:小鸟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只小鸟?

师: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还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根据幼儿的回答点击课件验证幼儿的回答)

用相同的方法打开第二、第三栋房子。

小结:数数时要伸出右手食指,手口一致点数,然后要用手画个圈圈说出总数。

评:这个环节是重点部分,为了吸引幼儿的专注力,教师通过播放形象逼真的动画情景,生动地借用动画片中“巴拉巴拉小魔仙”的魔咒,神秘地来打开房门,然后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点数房子内的动物数量。这样,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学习,注意力非常集中。

3.引导幼儿思考:如何给小动物挂门牌号。

师:3只小鸟,4只小兔,5只小狗家的门牌号用什么数比较好?为什么要用这个数?

评:给小动物挂门牌号,不仅是发散幼儿的思维,也是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应用意义,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小朋友喜欢数学。

4.逛动物超市。引导幼儿用图形卡购物,根据图片右下角的图形的形状和个数,付相同形状相应数量的图形片。如:图片苹果的右下角有 “ ”就表示要用2个圆形的图形片来购买,花裙子的右下角有“ ”就表示要用3个三角形图形片来购买。

评:本次活动“按图形数量取相应的物品”是幼儿学习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师引导幼儿玩“逛超市” 的游戏,购物时幼儿要先判断商品是用什么形状的钱来买,还要数清楚用几个来买。这里对幼儿的要求比较高,幼儿不仅要认识图形,还要手口一致点数图形,并说出图形总数。幼儿以顾客身份参与活动,把所学到的知识在游戏中加以应用,非常感兴趣,气氛也是很活跃的,有效突破了难点。同时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流,分享,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后反思:

这是一次幼儿园开展的数学教研活动。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数学是一个薄弱环节。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小班的数学活动比较枯燥,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也考虑了很久,想通过用简单易懂有趣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本次活动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情景游戏法有效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精选阅读

小班数学教案(集锦11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其中的内容是老师自己来完善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案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为您搜索了多种相关的“小班数学教案”信息,如果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那对我来说是一种荣幸!

小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练习将教室中的玩具分类,并养成分类摆放玩具的好习惯。

2、学会把特征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13页。

2、教室中的各种玩具、篮子、水笔。

活动过程:

1、在教室的各个活动区中,各收集2——3种玩具,放在篮子里。

2、在集体活动时间,展示篮子里的玩具,问幼儿:"这些都是教室里的玩具,可是它们全部都混在一起了,怎么办?"

3、拿出其中的一种玩具,问幼儿:"你们觉得这个应该是属于哪一个活动区的呢?"

4、一一拿出篮子里的玩具,并按幼儿说的区域,将玩具一一分类摆放,摆在篮子前面。

5、指着其中一堆玩具,问幼儿:"现在,谁能帮我把这几个玩具送回它的家呢?"

6、请幼儿依次将一堆堆的玩具送回"家"。

7、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13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来自屈、老师教案、!启发幼儿把同一类的东西圈起来,并说说把它们归为一类的理由。

活动反思:

能按不同活动区的性质,将玩具分类。

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重点)

2、感受自由探索的乐趣,在游戏情景中享受快乐。

【活动难点】

排除颜色的干扰进行物体的小分类。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衣服:颜色不同、小不同)。

2、一箩筐衣服的俘。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猫开了一家洗衣店,可是洗衣店工人不够,所以请我们宝宝去当工人,好吗?小火车进入洗衣店座位。

2、出示一箩筐的脏衣服。今天早上送来了很多的脏衣服,你们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有不一样的颜色,有有小)

3、小猫已经把脏衣服放在了桌子上,现在我们要开始工作咯!

二、自由探索。

1、在洗衣服的时候呀,小猫想让这些脏衣服的颜色不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你有什么好办法,试一试吧。

2、幼儿自由探索: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

3、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点评:请23名幼儿说一说用了什么办法,并说出怎么分的。

教师小结:原来可以将衣服按颜色分一分(和的分在一起;黄色和黄色的分在一起;绿色和绿色的分在一起),这样衣服的颜色就不会乱七八糟的混在一起了。

5、我们一起来洗衣服吧。(双手在材料上来回晃动)好啦,洗好之后要做什么了呀?

三、晾衣服。

1、小猫有要求了,洗好的衣服呀要整齐的晾在竹竿上。衣服有那么多,有、黄色、绿色的,又有有小。的衣服是妈妈穿的,很很;小的衣服是宝宝穿的',很小很小。所以小猫的要求是把妈妈穿的的衣服和宝宝穿的小小的衣服分开晾,请你们开始工作吧。

2、幼儿操作晾衣服(按物体的小进行分类)。

3、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晒衣服。

1、请23名幼儿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2、师幼一同晒衣服。

小班数学教案(篇3)

主题《落叶飘飘》让我们与幼儿一起进入落叶的世界,去探究、去发现、去思索、去想象、去表现。《树叶妈妈和孩子》就是通过落叶而导入,让孩子们扮演树叶宝宝与树叶妈妈在一起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区别绿色、黄色,并能一一对应找到相同的颜色。

一、树叶宝宝找朋友

在歌曲《秋风》的背景音乐中,我带领孩子跳着舞进入活动场地,有效的激发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并以大风把树叶宝宝都刮到了地上为由,让孩子们感受树叶宝宝的可怜,并引导孩子们赶快捡起树叶宝宝挂到脖子上扮演树叶宝宝,并找到与自己颜色一样的树叶宝宝手拉手做好朋友。

反思:在一个欢快的氛围中导入主题,能有效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们初步认知了绿色、黄色。

二、树叶妈妈和孩子

教师扮演树叶妈妈,孩子们根据叶片颜色围成两个大圆圈。妈妈和孩子在音乐声中一起跳舞,音乐一停,孩子们就根据妈妈手中拿的叶片颜色找妈妈。

反思:游戏孩子们非常喜欢,也很投入。就是场地太小,妈妈站的距离孩子比较近,孩子们找妈妈时有点挤,场地再宽敞一些效果会更佳。

三、大风来了

在孩子们随音乐跳舞时,播放大风声音。并告知幼儿大风最喜欢抱走树叶宝宝了,他想让树叶宝宝永远都找不到妈妈。如果大风来了,你们就躲到大树的后面,这样就不会被大风带走了,可是你们要看清楚,这两颗大树只保护和他宝宝颜色一样的孩子,如果躲错了你还是会被大风带走的。跟随音乐进行游戏,等孩子们都躲好后,一位老师扮演大风检查孩子们是否能一一对应找到相同颜色的`大树躲起来,如果躲错了就带走。

反思:在狂风的音乐声中,身披斗篷面带着大风面具的老师出现了,这个游戏的氛围营造的还是不错的,就是大风面具可能有些凶相。还有让孩子们躲藏的两棵大树的叶子再茂盛些肯更便于孩子们辨认,使孩子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子进行躲藏,效果可能更好。

小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帮小动物晒被子的情境中尝试按颜色和数量(4以内)进行对应匹配。

2、初步知道晒被子的好处。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事先有晒被子的经验,以及对动物的习性有简单了解。

2、材料准备:教师演示用ppt课件。展板:一面为草地背景挂有供幼儿"晒被子"的夹子,展板上方有1-4的数字标记;另一面为4幢房子背景,每间房上分别有小动物(狗、鸡、兔、猫)标记,房内各有4张标有数字1-4的小床。操作材料:画有不同数量的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图案的"小被子"若干。(分别为肉骨头图案的黄色被子、小青虫图案的红色被子、胡萝卜图案的蓝色被子、小鱼图案的绿色被子,图案数量分别为1-4。)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引入主题。

播放课件第一页,太阳升起来。

1、春天到了,红红的太阳出来了,小动物们会来干什么?

点击课件第一页,小动物出现。

2、哦,原来他们想趁着好天气,把自己的被子晒一晒。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晒被子吗?

3、一共来了几个小动物?是谁呀?他们的被子是什么颜色的?

播放课件第二页,小狗拿着被子出现。

4、小狗的被子真好看,(黄色)上面有什么图案?(肉骨头)原来小动物被子上的图案都是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猜猜小狗把被子晒在哪条绳子上呢?播放课件第三页。

5、依次帮助其他动物按颜色对应找到他们喜欢的晾绳,其间可让幼儿猜猜某个小动物的被子上会是什么图案?

依次播放课件第四--第九页。

二、帮小动物晒被子。

播放课件第十页,太阳出现。

1、第二天,又是一个大晴天,红红的太阳暖洋洋,晒晒被子香喷喷,小动物们又来晒被子了。这回,小动物们拿来了许多被子,都忙不过来了,想请我们宝宝一起来帮忙好吗?

2、(出示第一面展板)这是绿绿的草地,这是晒被子的夹子,夹子真漂亮,有些什么颜色呀?(红、黄、蓝、绿)我们可以把红被子夹在红颜色的夹子上,把黄被子夹在黄颜色的夹子上。

3、这里一共有4块草地,每块草地上还有一个数字标记,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认读数字)

4、师示范晒被子。

5、幼儿分散晒被子,师随机指导。(看清楚可以晒在几号草地?用什么颜色的夹子?)

6、集体检验并纠错。

三、给小动物送被子。

点击课件第十页,太阳下山。

1、太阳下山了,我们该收被子了,收好被子,我们再帮小动物把被子送回家好吗?

2、(出示第二面展板)看看这分别是谁的家?(请幼儿辨认房子上的动物标记,如,小狗。)应该把什么样的被子送到小狗家?(有肉骨头图案的被子。)

3、师示范取一条肉骨头图案的被子:小狗家有好几张小床,我这条被子应该放到哪张小床上去呢?为什么?(引导幼儿数数有几根肉骨头?如是4,就送到标有数字4的小床上。)

4、让我们一起来把所有的被子都送到小动物家里好吗?送的时候要看清楚哦:先看看被子上的图案是什么?想想应该送到哪个小动物的家?再数数图案有几个?把被子送到标有相同数字的小床上。

5、幼儿分散操作,师随机指导。

6、集体检验并纠错。

7、还有一张床是空的(是数字5),想想这上面的被子会是什么样的?

小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的认识。

2、运用图形拼出不同的图案,体验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每人一套,白纸每人一张。

2、简单的图形拼贴画三张。

3、在地面上画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4、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做“找图形”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在地上画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游戏开始,教师说“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圆形做朋友”,幼儿就立刻站在圆形里。教师变换图形说儿歌,让幼儿找出正方形或三角形。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出示正方形、三角形的图形若干,幼儿每人一套。

2、做“看谁找得对”游戏。

教师:“正方形在哪里?”

幼儿:“正方形在这里。”

幼儿找到后,边说边举起正方形。

变换成三角形后,继续做游戏。

3、幼儿拼图,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如果把图形宝宝们拼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你们试一试吧。”

指导幼儿使用学具图片,自由选择图形并尝试拼图。

教师:“你拼的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引导幼儿用“我会用……和……拼出……”的句式回答。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朋友今天可真能干,用三角形、正方形拼出了许多漂亮的图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也一起拼一拼、说一说。

小班数学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能在一堆物体中,把名称相同的物体找出来。

2、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初步的`比较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装实物的小盘、分类合各一只。

2、每个幼儿四块雪花插塑、四颗蚕豆、四根小棒。

3、积木、皮球、玩具汽车若干。

4、红、黄、绿塑料框各一只。

三、活动过程:

1、出示积木、皮球、玩具汽车,引导幼儿观察,有些什么玩具?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去把积木、皮球、玩具汽车分别放在红、黄、绿三只塑料框里。分完后要求幼儿说出红框里装的是积木、黄框里装的是皮球、绿框里装的是玩具汽车。

2、操作活动:分给每个幼儿雪花插塑、蚕豆、小棒各一盘,分类合一只。教师说:“小朋友看看,你盘子里有些什么东西?”(雪花插塑、蚕豆、小棒)“现在。请你们帮忙把他们分开来,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格子里。看谁分得对又快!”

3、分组活动:

(1)、出示第一环节中分好的三框玩具,请幼儿集体回答红框里装的都是积木,黄框里装的都是皮球,绿框里装的都是玩具汽车。

(2)、请三位幼儿各捧一筐玩具、并告诉大家,这是什么颜色的框,装的都是什么玩具。

(3)、其他幼儿根据自己想玩什么的意愿分别与这三位小朋友站在一起,站好后,教师分别问:“你们都是玩什么玩具的?”

(4)、幼儿自由找地方玩,玩后要求把三种玩具仍分类放好,并边放边说——这一筐里都是什么玩具。

4、教师根据活动情况进行小结,课时结束。

小班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 让小朋友认识田字格,并知道田字格的用处和用法。

2、 让幼儿知道怎样的在田字格里,正确的书写。

3、 让幼儿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数字1。

4、 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 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知道怎样的在田字格里,正确的书写。

难点:让幼儿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数字1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认识田字格,并知道它的用处。

2、物质准备:田字格本、黑板、小贴画。

活动过程:

一、师生问候

老师;小朋友们好 小朋友们;老师好。

二、引课

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啊?---【本】----【田字格本】 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又什么用途啊。

三、入课

1、在学习田字格之前,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个手指游戏【手指数字游戏】。

小樻1敲敲敲,剪刀2剪剪剪,叉子3叉叉叉,菜刀4切切切,小手5拍拍拍,电话6喂喂喂,镊子7镊镊镊,小抢8肶噼噼噼,钩子9钩钩钩,锤子10梆梆梆。

小朋友你们说这个游戏好玩吗?-------

2、在黑板上画一个田字格,小朋友知道这田字格是怎没组成的嘛?它是由四个小个子组成的。

3、老师在黑板上示范,怎样正确使用田字格,并正确的在田字格中书写数字1。

4、老师跟踪训练,幼儿书写数字1,并做到一对一教学,逐个幼儿指导并检查。

5、让幼儿比一比谁写的最好,使幼儿对数学写字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给予鼓励。

四、结束

下课

活动反思:

让儿童学会学习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它必然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和方法,作为儿童的援助者,引导儿童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现在,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所以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

小班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6以内的实物数量。

2、能按1-8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积极愉快地参与分组操作。

活动准备:1-8的实物卡若干、夹子若干;学具比高矮;学具比长短。

活动过程:1、情景导入

(1)目测数群

教师出示3-6的实物,引导幼儿目测实物。

师:小熊超市刚进了一批新货,看看都有些什么?它们有多少?(幼儿分别说出实物相应的数量)

(2)按数匹配实物

教师出示3-6的图卡,启发幼儿将图卡与相同数量的夹子相匹配。

师:小熊要进的第二批货在我们的卡片上,都有什么?有多少?请你用夹子来帮它们做上标记,(要求幼儿边操作边用语言讲述:几个。。。我送你几个夹子做朋友)

2、操作活动

(1)第一组:排序

引导幼儿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2)第二组:比长短

引导幼儿把最长的物体做上标记。

(3)第三组:投放新材料(匹配)

引导幼儿将6以内的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3、挑战:7-8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

4、延伸:把挑战内容投放在益智区,让幼儿进行操作游戏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能给4以内数量的物体排序,初步体验数序

2、巩固按物体的数量匹配相应的点卡

3、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活动操作过程,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活动准备:

1、实物水果(每种水果的数量分别是1、2、3、4)

2、1-4的点卡

3、数字卡片:1、2、3、4

4、水果卡片(每种水果卡片的数量分别是1、2、3、4)

5、投影:三维智力a8-11“数一数”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分水果

1、老师(出示一蓝水果):“这是老师刚买回来的水果,请你帮助老师一起来整理水果好吗?”

2、老师将水果拿出来放在桌子上说一说:有哪些水果?

3、启发幼儿思考:我们怎样整理他们呢?引导幼儿把一样的水果放在一个盘子里

4、请幼儿数一数每种水果有几个,引导幼儿给水果排队,最少的水果放在最前面,最多的水果放在后面,从少到多的顺序摆放好,摆好后请幼儿说一说:1个梨、2个苹果、3个橘子、4根香蕉

5、请幼儿给水果送点卡,鼓励幼儿边送边说:一只苹果送一个点卡……

二、操作活动

1、分组操作:分水果

2、教师演示分水果并小结

3、幼儿操作动物宝宝卡片:先给动物分类,然后引导幼儿按动物数量的多少调整次序,最后再给动物宝宝送点卡

三、老师用投影仪讲解并指导幼儿完成三维智力a8-12“数一数”(p69,p70)

小班数学教案(篇10)

目标: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学习用添上一个或减少一个的方法体验一样多

3、在操作游戏中体验数学的快乐

导入:

在欢快的音乐中让孩子与客人老师打招呼成功导入。

T:(老师指着PPT)宝宝看这是什么

S:许多许多的糖果

T:有几排糖果

S:2排

T:2排糖果一样多吗

S:不一样多(一个靠着排有4个,一个横着排有5个)

T:你是怎么得到的

S:我是看出来的

T:那还有什么办法我们能一下看出来呢

S:数(两行都是5个)

T:总结(两排是一样多的)

T: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出是一样多的呢

S:分类

T:怎么分类(孩子的意思是吧糖果一个一个对着放)

S:第二张图的两行糖果有什么区别

S:颜色不一样,一个是半圆形,一个是直排

T:总结

T:指着半圆形的糖果,这像什么

S:桥形

T:数量还一样吗

S:不一样

T: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出来

S:一个一个数

T:小手拿出来跟着老师一个对着一个数

T:排整齐了吗

S:齐了

T:一样多吗?

S:不一样

T:有什么办法让它们一样多呢(让一个宝宝说)

S:增一个

T:(增一个在第二排)一样多了吗

S:一样多了

T:除了添一个还有什么办法使糖果一样多呢,小眼睛看看老师怎么做的

T:现在看看有没有一样多的

S:一样多了

T:老师怎么做的

S:减掉一个

T:总结(目标2)

T:小朋友们想成为糖果宝宝吗?

S:想

T:分为两组站站好眼睛看客人老师,一个成圆形,一个成直线(一一对应去找宝宝)

T:多了一个宝宝,我们怎么办?

S:可以让他休息

T:还能怎么办(小朋友不高兴了,也想加入)

S:添一个

T:老师加入(抱抱)现在一不一样多

S:一样多

T:宝宝们回到座位上

T:老师手上是什么

S:糖果

T:宝宝们喜欢吃吗

S:喜欢

T:不仅你们喜欢吃,小动物也喜欢吃,你们看到了那些小动物

S:小兔子,小青蛙,小狗

T:小青蛙家有几个宝宝?

S:4个

T:那我们要送几个糖果给他们

S:4个

T:小狗家呢?

S:5个

T:小兔家呢?

S:4个

T:我们要送糖果给小兔(找了个女生)看看你手里有几块糖

S:3块

T:多了还是少了

S:少了

T:怎么办

S:添一个

T:可以,去给小兔送糖果,和小兔说,小兔我请你吃糖果

T:我们的宝宝送糖果了,每人只能给一个小动物送糖果(操作)

T:(送完)回到位子

T:我们的小动物都吃到糖果了吗

S:吃到了啊

T:我们的小动物吃了糖果很开心,又要请我们宝宝们帮忙了,它们想和朋友们出去玩

T:小动物和他们的朋友在哪里?

S:在盘子里

T:老师发现啊,操场上有几个点点,小朋友们猜猜点点是什么意思

S:哪几个小朋友一起玩

T:有几个小动物一起玩

S:4个

T:有几个小动物和好朋友一起玩

S:4个

T:所以操场上要几个小动物和好朋友一起玩

S:4个

T:万一多了或者少了呢

S:减一个或添一个

T:(提出操作要求)那我们去帮助小动物们吧

课程评价:

教师通过孩子们爱吃的糖果的排序导入首先给孩子们灌输了减一个或是加一个使糖果能一样多的概念,同时通过之后的练习加强了孩子们一一对应的概念整堂课生动有趣,教师运用了情景表演等方法使孩子的求知欲,探索欲更加的强化。

活动反思:

这节课,我通过这些环节的教学设计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眼,动手,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是幼儿学习有兴趣,学有所获。

小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 观察、比较物体的大小,知道大与小的区别。

2、 丰富量词。

3、 在活动和操作中找出大小不同等物体并能进行连线。

活动准备

1、 图片、椅子、头盔

2、 笔、幼儿活动材料4p7-8

活动过程

一、区别生活中的大和小

1、这是谁啊!(柴老师和一名幼儿)我们来看看他们谁要大啊!谁要小啊!(柴老师大,小朋友小)。

2、小眼睛真灵,现在再考考你们哦!出示(大椅子和小椅子) 请你找找那把椅子要大,那把椅子要小。(学习量词:把)。

3、你们真厉害!这也难不到你们。我再出一点难的,看你们行不行。(大头头盔和小头盔)看看现在是哪个头盔要大,哪个头盔要小(学习量词:个)

二、分辨图片中的大小

1、我们小小班的.小朋友真厉害!来自己表扬一下自己。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两位客人,它们碰到了一些麻烦的事,想请你们帮帮它们。你们愿意吗!瞧,他们来了。出示课件四(大大熊和小小熊)

2、你们能猜出谁是大大熊,谁是小小熊啊!为什么?(大大熊要大,小小熊要小)大大熊和小小熊带来了好多好东西,让我们来看看吧!请幼儿观察图片,并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手套、围巾、帽子等)3大大熊和小小熊把它们的东西都放在一起了,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小小熊的,哪些东西是大大熊的,你们来帮帮他们找找。你帮它们找的时候要记得大大熊是用大东西,小小熊是用小东西的。

4、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是属于大大熊?哪些属于小小熊的?为什么?(教师可进行示范,同时请几名幼儿上来将大小的东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

5、刚才我们是把大的东西放在大大熊的东西,把小的东西放在小小熊那里。现在你们看大大熊和小小熊还有一些东西,可是现在它们想请你们用连线的方法东西连到它们那里。(提醒幼儿如果在连线的时候要画直线,不要歪来歪去)

6、我们现在已经把属于熊大大和熊小小的东西找到了。看!现在我们的本子上也有大大熊和小小熊,现在请你们也用线把大的东西连到大大熊的那里,小的东西连到小小熊那里。

三、操作练习连线

1、教师提醒幼儿要一个一个找过去,不要漏掉了。

2、幼儿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并及时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3、请家长帮忙检查幼儿是否做对,如做对的到教师这里贴一个五角星。

小班数学教案精品13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成功与否。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小班数学教案”的资讯,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小班数学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知道各形状的简单特征。

2。愿意为图形宝宝找朋友,并按规则进行游戏。

二、活动准备:

1。三种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的家

2。三种形状的图形(与幼儿人数相等)

3、幼儿操作材料

三、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有许多客人老师来看小朋友上课,你们开心吗?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呀?这可不是普通的口袋,它很神奇哦,可以给小朋友变出好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要吧!

师:要魔法袋变东西时,要说一句咒语“变变变”它才会变哦!你们会说吗?

“小朋友,看看是什么呀(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长的什么样子呢!

2、师:小朋友,图形宝宝都认识吗?刚才魔法口袋告诉老师,它想送一份礼物给小朋友,想要吗?闭上眼睛。

“小朋友,看看你桌子底下有什么呀?”!

“小朋友,自己说说找的什么图形宝宝。

3、师:图形宝宝说他今天看到小朋友都这么聪明非常开心,想和小朋友来做做游戏!

师:图形宝宝边走边唱歌,然后找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图形宝宝做游戏。

师:老师的是什么图形宝宝

师:老师找他做好朋友呢?

师:你们会找朋友了吗?谁来试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啊?

师:看一下你的好朋友找对了吗?

师:哎呀!图形宝宝玩得有点累了,带他们回到座位上休息一会儿了。

4、游戏《图形找家》。

(1)师:图形宝宝玩得有点累了,他想要回家了,我们一起送他回家吧。

(2)师:看看这会是谁的家呢?你怎么知道呢?老师先把图形宝宝送回家,小朋友送的时候要有礼貌的说“圆形宝宝我送你回家,我们一起来说说?谁来帮老师把三角形送回家呢?

师:图形宝宝都回到自己的家里了吗?小朋友真棒,来表扬一下我自己吧!

5、幼儿操作。

(1)师:今天帮图形朋友找到了家,它们真开心啊!

师:“早上老师去过图形宝宝家,发现图形宝宝家的地板破了,看看破了哪些图形宝宝的小洞洞呢?找一块相同的形状把它补好。

(2)幼儿每人一份补地板。

6、展示补好的地板。

师: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帮图形朋友补好了地板,表扬表扬自己。

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看标记把吃的和玩的分类。会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玩具:玩具车、娃娃等

2。吃的:苹果、香蕉、橘子、果冻、酸奶、饼干

活动过程:

一、吃吃玩玩

宝宝们,你们看,妈妈在我们的旁边给宝宝们准备很多好玩的和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吃一吃、玩一玩吧。

提问:你刚才赶什么了?(学说xx是吃的,xx是玩的)

二、学习分类

现在妈妈想请宝宝们帮我一个忙,好吗?

出示大筐里混合的东西。你们看妈妈这些筐里有很多吃的和玩的东西,请宝宝把这些吃的和玩的东西分开来。把吃的给嘴巴吃,把玩的给小手玩。(幼儿分类)

宝宝门很快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让妈妈来检查一下,看宝宝们分的饿好不好。(如果有错,就请大家一起纠正)

三、活动结束

今天宝宝们真能干,帮妈妈把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分开来了。做饭的阿姨今天也给宝宝们准备了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小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建立平面位置对应的概念。

2.依照图上的线索提示找出下图中相应的空间位置。

3.培养探索和操作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红、黄、绿三种不同卡纸各一张,四种小动物卡片各一张。

2.形状不相同的枳木四块,教师和幼儿每人一份。

3.小兔、青蛙、小猫、小熊的头饰,幼儿每人一个。

4.在教室的地上并排用彩色纸条圈出红、黄、蓝、绿四个圆圈。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导入:

1.各位小魔术师你们准备好了吗?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变一个魔术吧。

2.儿歌“一只手指变变变,变成一只毛毛虫,上爬爬、下爬爬、左爬爬、右爬爬。两个手指手变变变,变成一把大剪刀,上剪剪、下剪剪、左剪剪、右剪剪……”幼儿和教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

二、集体练习,帮助幼儿建立平面位置对应的概念。

1.操作游戏:“分枳木”。

(1)在黑板上贴出上下两张图片,上边的图片上有三个相同的盘子,里边分别放有红色、黄色、绿色的枳木,下边的图片上也有三个相同的盘子,盘子里没有枳木。

(2)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看一看上边这幅图,找一找我手中的这三个枳木应该放在下边哪一个盘子里?(出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枳木,引导幼儿自由发言,并请三位幼儿分别上前将这三个枳木放在相应的盘子里。)

2.拼图游戏:“搭枳木”。

(1)看,老师摆出了企么造型?用了哪些形状的图形呢?

(2)想一想、摆一摆,让你的枳木也变成这种造型吧。(引导幼儿在桌面上摆出相同的造型。)

3.动作游戏:“跳圈”。

(1)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红、黄、蓝、绿,四个圆圈并排排列;老师估地上并排用彩色纸圈出红、黄、蓝、绿四个圆圈,但颜色的顺序与图片上不同;幼儿分别带着头饰,教师手中拿着这四种小动物的卡片。

(2)小动物们来玩跳圈游戏,(教师把四个小动物的卡片分别贴入四个圆圈里),看一看你们应该跳入哪个颜色的圈中呢?试一试,跳一跳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中圆圈的颜色提示,跳进相应的圆圈内。)

4.引导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完成上面的练习。

活动反思:

准备这节课时,就有很多想法。音乐唱歌教学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上好?教学设计改了多次,变了多次。我一直在不断尝试中探究与反思。我就以《荡秋千》为例,把我想法归纳如下: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首演唱歌曲。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XX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XX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但是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以后教学中还需继续努力。

小班数学教案【篇4】

一. 活动目标:

1.对周围生活中有趣的数学排序现象产生兴趣。

2.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观察、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3.学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

二. 活动准备:

水果卡片人手一套,黑板、磁铁。

三. 活动过程:

1. 幼儿游戏,自由探索,尝试排序。

教师请幼儿自由操作水果卡片,摆一摆,排一排,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和卡片玩游戏的?教师巡回观察。培养幼儿对物体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 提升经验,学习排序。

请幼儿上来演示自己是怎样给水果卡片排队的?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排的?学习按简单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3. 加深认识,练习排序。

引导幼儿:你也会这样给水果卡片排队吗?幼儿进行排序操作,练习按简单的规律进行两种以上的排序,教师个别指导。

4.自然结束。幼儿带水果卡片到户外玩游戏。

小班数学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并能说明分类标准。

2.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各种结构玩具一,如雪花片、大小串连……。

2.分类盒、标记卡。

四、设计思路

对幼儿来说分类运算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求同,即把有共同属性的物体挑出来,如在一堆积木中桃出所有红色积木。第二个层次是分类一,分类是将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如将一堆积木按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组。求同是分类的基础,因为求同时标准是现成的,而分类时要幼儿自己产生标准。两种活动对幼儿概括能力的要求不同,所以设计时应先让幼儿进行求同活动,提高他们掌握标准的'能力,为产生标准作准备。分类后说明分类标准是中班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难点、幼儿还没有达到能用语言描述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水平,或者是他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出分类时头脑中显现的标准,因此设计时可以先让幼儿分类后选择标记卡来表示分类标准,然后逐步过渡到用语言描述。

五、活动流程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积累有关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经验。说明操作探索阶段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求同、分类材料,每一层次要提供多种材料,便于幼儿通过反复操作达到对各种材料共同特征的抽象。例如:分类的材料,其“不同层次”,可体现在有实物分类,有图形分类,也有数量分类。也可以有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分类(大小),有按物件的两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还有按物体的三种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

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幼儿抽象分类标准的能力。说明分组讨论可按两种水平设计,能力中下的幼儿着重说出标准的讨论。能力中上者重点故在转换标准的讨论。3.巩固操作时要提供新材料,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操作活动,正确感知并分辨“里,外”。

2、巩固对5以内数量的认识。

3、愿意阅读画面上的方位词。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里外;

2、每桌上一个小筐,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这儿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只奶牛?

2、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请小朋友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

认一认汉字:里外。

(2)观察牧场里面和外面的奶牛,里面有几只?外面有几只?

(3)看图说说:奶牛在哪里?请你给牧场里面的奶牛用圈表示,牧场外面的奶牛用三角表示。

3、操作活动,感知里外。

(1)请小朋友拿5个积塑放在桌上的小筐里面。

(2)请小朋友从小筐里面拿出2个积塑放在小筐外面(桌子上)。

根据幼儿兴趣,反复练习。

4、评价活动。

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的活动材料,教师和幼儿进行简单地评价,并带领幼儿读一读画面上的汉字。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小班数学教案【篇7】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于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数这一概念还是毕竟较模糊的,通过形象生动的PPT图片,让孩子们在看看、数数中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培养孩子的数概念认知。另外,小班幼儿对于小动物非常喜欢,利用帮助小动物成为孩子学习数学的一个情景,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还能让幼儿体验利用数学成功帮助他人的快乐情感。

活动目标:

1、复习4以内的手口一致点数,并学习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的数。

2、能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并按点子数量匹配同样多的物体。

3、体验利用数学知识帮助他人的快乐情感。

活动准备:

教学PPT

数学操作材料

活动重点:

让幼儿掌握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并按点子数量匹配同样多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歌唱《春天》导入,复习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数。

1、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呀?春天到了,我们一起唱着歌到草地上去郊游吧。

2、师:看!草地上有什么?(小花、大树和小鸟)

3、师:草地上有几朵小花呢?请个别幼儿回答,然后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数一数。

4、师:有几棵大树?谁来数一数?

5、师:有几只小鸟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二、学习手口一致点数五以内的数

1、春天的景色真漂亮,小动物们也到草地上来玩耍了,看谁来了?(小兔子)

师:有几只小兔子呢?用几个点来表示?(一只兔子用一个点来表示)

2、哪个小动物也来草地上了呢?(小猪)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两只小猪用两个点来表示)

3、又来了谁?(小狮子)谁来数一数?用几个点表示?请小朋友到黑板上画一画。

4、还有谁来了?(小马)谁来数一数?用几个点表示?谁到黑板上来画一画。

5、最后谁也来了?(小猫)一共来了几只小猫?谁来数一数。我们一起来数数看。五只小猫用几个点表示?谁来画一画。

三、按点子数量匹配同样多的动物

1、师:小动物们在草地上玩累了,准备坐车回家。数一数有几辆小汽车呢?小汽车上的点子一样吗?

2、一个点子表示一个座位,那么这辆车有几个座位呢?

3、师:这辆车应该让谁坐?

4、师:这辆车应该让谁坐?,为什么?

5、师:这辆车给谁做?为什么?

6、师:最后这辆车哪个小动物做?为什么?

四、幼儿操作材料,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看这三个小朋友想送旁边的小动物上火车,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些小动物应该坐在哪个车厢里,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你们愿意吗?

2、这个车厢上有几个点子?让哪个小动物坐?为什么?我们把小猴子贴纸撕下来贴在一个点子的车厢上。那么小兔子应该做哪个车厢呢?还有小狗、小鸡、小鸭子应该做哪个车厢呢?请你回到座位上贴一贴,贴好以后可以给客人老师看一看,你们贴的对不对。

3、幼儿进行材料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讲操作

教师带着幼儿一起贴一贴,贴错的请幼儿改正。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孩子们所学的歌曲《春天》导入,在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同时,也让幼儿对以往所了解的生活常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在通过郊游这个话题引出数学情景,让孩子们在简单的看看、数数中,复习4以内的数这一概念。

在幼儿巩固复习了4以内的数概念以后教师继续加深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出示5以内的小动物并让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5以内的数,并按点子数量匹配同样多的物体。最后,让幼儿进行5以内点物的匹配操作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本次活动,我从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活动过程层层递进的同时,每一个环节都紧扣5以内的数概念,并且将春游这一游戏情境贯穿活动始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使得枯燥的数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小班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

2、学习按图形特征进行实物的分类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体验做客交朋友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贴有脸谱表情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娃娃图片分别用布遮住

2、孩子们人手一套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实物图片

3、装有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食物罐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去图形宝宝家做客

1、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去图形宝宝家做客,开心吗?

2、那我们乘着小火车出发吧——(带孩子们在儿歌声中入场就座)

二、认识图形宝宝

图形宝宝家有几个宝宝,一个叫圆形宝宝,长的像个皮球,一个叫方形宝宝,长的像块手帕,他们都躲起来了,想跟我们玩躲猫猫游戏呢,我们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找出来吧。

1、认识圆形宝宝:

(1)图形宝宝躲在哪儿呢?

(2)结合孩子们的猜测出示圆形宝宝的图片:呀,真的找到了一个宝宝,可他是谁呢?(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猜测)对啦,他呀就是圆形宝宝,看看,圆形宝宝什么地方长的圆圆的?圆形宝宝全身都是圆圆的,长的真像个圆圆的皮球,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圆形宝宝,你好

2、认识方形宝宝:

(1)那方形宝宝躲在哪儿呢?

(2)出示方形的图片:呀,又找到了一个,那他是方形宝宝吗?(幼儿猜测)图形妈妈说,方形宝宝长的像块方方的手帕,(出示手帕)看看他们长的像吗?原来他就是方形宝宝,方形宝宝想跟我们做朋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一起对方形宝宝说句甜甜的话——方形宝宝我喜欢你

3、认识三角形宝宝:

(1)圆形宝宝和方形宝宝都出来了,还有一个宝宝躲在哪呢?哦,在这里呢。(从背面取出三角形图片)

(2)咦,这个宝宝长得真奇怪,你们认识他吗?看看他的头上长了什么?下面两边呢?他有几个尖尖角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是三角形宝宝,因为长了三个尖尖角,所以大家叫他三角形,三角形宝宝想跟你们握手,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可要一边握手一边对他说:三角形宝宝,你好,会吗?(让孩子们在握手和问好中再次感知三角形尖尖角的特征,巩固对三角形名称的记忆)

三、给图形宝宝送实物礼物

1、圆形、方形、三角形,小宝宝们真可爱,老师准备了礼物送给他们呢。(出示三张实物图片)看是什么呀?图形宝宝喜欢跟自己长的一样的礼物,那我的礼物该送给谁呢?谁来帮帮我?(依次在提问中请个别孩子进行对应的粘贴,给孩子们一个操作的示范)

2、在你们的椅子下也藏了一份礼物呢,我们把小篓子取出来,看看里面有什么礼物呢?它们长的像哪个图形宝宝?

3、那我们一起来送礼物吧,看清楚了,别送错哟。

4、我们都把礼物送掉了,那送对了吗?组织孩子们进行校对,再次在冲突中进行分类的巩固。

四、猜测分享图形宝宝送的礼物,让活动继续延伸

1、收到了这么多的礼物,图形宝宝们很高兴,瞧,(出示礼品盒)他们也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呢。

这是棒棒糖,它是(圆圆的——)

这是饼干他是(方方的—),

这是三角形的——(巧克力)

你喜欢吃什么呢?(简单交流)

走喽,回去吃好吃东西喽——

小班数学教案【篇9】

活动准备:

鞋子、袜子、夹子、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小朋友们,老师遇到难题了!你们看这里的鞋子,老师想把它们一双一双的整理好,可是这么乱,我都不知道怎么整理了。

我知道小(1)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请你们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好吗?我们开始吧!

二、初步探索:

1、幼儿进行自由配对,询问:

A、你整理的是一双什么鞋子?

B、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

C、它们一样大吗?

D、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2、请小朋友拿着你整理好的鞋子围成一个圈坐到老师前面来。提问:

A、小朋友刚才你整理的是一双什么鞋子?

B、数一数这双鞋有几只?

C、这两只鞋它们一样大吗?我们来比一比?

D、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

小朋友看看你整理的是不是一双鞋?

3、小结

原来两只鞋子它们要样子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才叫一双鞋。

三、巩固经验:

1、今天早晨,老师洗了许多袜子,想把它们都晒干,可是

有许许多多的袜子,我都分不清哪只和哪只是一双了。老师请小朋友们帮忙:把袜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出来,再拿到后面的绳子上用夹子夹好,好吗?

那么,让我们开始整理吧!(幼儿自由整理)

2、我们来看看,这些袜子都是一双一双的吗?

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回到家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了。

我们一起来玩“小手真能干的游戏”吧!

活动反思:

活动的目标符合我们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又适当的增加了难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玩中学,玩中教,玩中求进步”的观点。在活动中,教师更多是以一个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关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支持、推动幼儿主动学习。第4篇、小班数学按物体的颜色分类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种颜色的物体,并进行归类。

2、促进幼儿比较,综合能力的发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篇10】

【教案目的】

1、准确说出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图形。

2、明白好东西要共同分享的道理。

【教案准备】

1、熊妈妈、两个熊宝宝片玩偶。

2、纸质的圆形、方形、三角形、五角星的饼儿。

【教案流程】

教师出示熊妈妈和熊宝宝玩偶,引起幼儿的兴趣,并叙述故事。

师:熊妈妈在屋子里做饼呢,它做饼要给谁吃呢?(熊宝宝)对了,熊妈妈有两个熊宝宝,一个叫小白,一个叫小黄。今天熊妈妈要给他们两个做好吃的饼儿。

我们来看看熊妈妈做了一只什么样子的饼儿?(圆圆的饼儿)

师:现在熊妈妈要问我们小朋友了,有两只熊宝宝,可是只有一只饼,该怎么办呢?(再做一只)可是,熊妈妈只做了一个只圆圆的饼儿。(分一分)

师:怎么分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分一分。(小朋友上来分饼儿)

师:圆圆的饼儿变成了半圆的饼儿了。

师:刚才我们在分饼的时候,熊妈妈又做好了一只饼。我们看看它这下子做了一个什么样子的饼?(方方的饼儿。)

师:我们怎么分呢?我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分一分。(小朋友上来分饼儿)

师:这一次,熊妈妈想自己来分饼,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分的。(拿出已经分好的三角形饼)

咦,熊妈妈跟小朋友切的不一样,熊妈妈分的饼是什么形状的呀?(三角形)

师:原来,这个熊妈妈把方方的饼儿变成了三角的.饼儿啦。

师:熊妈妈最后做了一个饼。这个饼是什么形状的呀?教师拿出五角星饼儿

(五角星的样子。)

师:这下五角星的饼儿该怎么分呢?

幼儿自由回答。

师:这时候,两只熊宝宝说话了。它们说,不分了,不分了。五角星饼儿给妈妈吃。为什么要给妈妈吃呢?(因为妈妈做饭很辛苦。)

师:小熊宝宝那么懂事。那我们小朋友应不应该和熊宝宝一样懂事?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平时一直照顾我们很辛苦,还有去上班,下班还要给我们做好吃的东西。

那我们在吃好吃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跟他们一起吃?要学会跟长辈分享好吃的东西。

分析: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从幼儿年龄特点来看,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但无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较短,且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一般只在五分钟左右,这样不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和参与。所以,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并提高其稳定性,使之持久地集中于一个对象。

上课之前,先出示毛绒玩具,抓住幼儿喜欢玩具的心理特点,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结合毛绒熊玩具,开始讲故事。在课程的过程中,让幼儿一边认知图形,一边对图形的变化产生兴趣,并且可以让请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如何“分饼”,在整个互动活动中,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

关于分饼干的活动扩展:

一、游戏:进车间。练习按物体的单一特征分类。

教师以厂长的身份交代游戏规则。

师:工人们,今天我们要到饼干厂去工作,这边是“红红饼干厂”,那边是“绿绿饼干厂”,戴绿袖套的工人到“绿绿饼干厂”那里去,那么红袖套的呢?

幼儿根据袖套颜色分别找位置,教师检查找位置情况,幼儿互查。

二、游戏:分饼干。引导幼儿排除其他特征干扰,按图形的某一特征分类。

1、引导幼儿指认图形。

师:我们厂的饼干可真多呀,谁来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样的饼干?根据幼儿讲述出示图形。

2、启发幼儿探索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饼干分装到两个盒子里,你们想想看,哪些饼干可以放在一起?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分饼干,先分好的幼儿在下面讲述是怎样分的。

4、个别幼儿讲述分类方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除按颜色分外,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分别再请按形状、大小分类的幼儿讲述。教师提出再次操作要求:这些工人干得都很棒,我们发现,可以按饼干的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现在我们再用别人的方法也来试试看。

5、幼儿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并给动作快的幼儿饼干盒上贴星。

三、游戏:运饼干。学习按物体的两种特征分类。

1、推出小货车,指认标记。

师:饼干包装好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分别装到这4辆车上,每辆车上装的饼干是不同的。(教师边指标记边讲述)这辆车上装红盒子上有星的饼干,这辆车上装红盒子没星的饼干,那么这辆车上装什么?(指绿盒子有星的)最后一辆呢?(指绿盒子没星的)

2、幼儿分组来装饼干,教师检查分装情况,小结:表扬工人们能干。

3、(电话铃响)师:“喂,是幼儿园啊,我们已经把饼干装上车了,马上给你们送来,再见!”师生推车出活动室。

小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2、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许多可以分成1条、1条……;1条、1条……合起来是许多。

3、激发幼儿对数的兴趣,发展感知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若干,小鱼图片若干、音乐磁带《去郊游》。

小班数学教案模板《1和许多》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今天的天气可真好,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

教师与幼儿一同听音乐《去郊游》。带领幼儿活动后在座位坐好准备上课。

二、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1、巩固幼儿对数量1的认识。

《祝你生日快乐》音乐响,师:今天是谁的生日呀?出示小猫家的图片,今天是小猫的生日,我们看看是谁跟小猫一起过生日,好吗?

家里有1只小猫、1个生日蛋糕,巩固对1的认识。

2、了解很多1合起来是许多。

咚咚咚,有人敲门,是谁呀?一只小狗、一只小兔、一只小鸡、一只小青蛙、一只白鹅、一只小牛、一只小猪,来了许多小动物,教师引导幼儿说“许多小动物”。许多小动物都是有谁呢?小狗、小兔、小鸡、小青蛙、白鹅、小牛、小鸭、小猪。今天小猫过生日。

3、许多可以分成很多个1。

他们给小猫送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呢?(教师出示许多小鱼),引导幼儿说出许多小鱼,教师把许多小鱼分别对应放在每只小动物身边,说:我们看每只小动物给小猫送了几条小鱼?一条,让幼儿知道许多可以分为许多的1,教师重复:小猫过生日,来了许多小动物,他们每人给小猫一条小鱼,送了许多小鱼,

小动物说:“我们给小猫送来了许多小鱼”,通过小动物的`礼物,“我给小猫送来了一条小鱼”,了解许多可以分成1只、1只、1只。

三、通过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掌握1和许多的关系。

小猫过生日了,小朋友也给他准备了礼物,教师出示许多小鱼,(幼儿说:“许多下鱼”)小朋友把小鱼送给小猫好吗?教师把鱼发给小朋友,每人一条小鱼,边分边说:“许多小鱼可以分成一条一条”。

通过小朋友给小猫送礼物,说:“我送给小猫一条小鱼”最后小猫得到许多小鱼。让幼儿进一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四、小朋友听郊游音乐休息。

活动延伸:

幼儿到院子了捡树叶,每人一片,合起来是许多。

引导幼儿寻找周围环境中“1”或“许多”的物体有哪些。

教学反思:

老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小班数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培养在生活中热爱学习,把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律动《我爱你爸爸妈妈》

2、复习7以内数

参观数字王国,数字王国的大门要敲3下才能开,数字王国的大门打开后,你都看见了什么?

Y:三只长颈鹿用数字3表示

Y:一头大象用数字1表示

S:小喜鹊邀请我们去参观森林舞会,舞台上有6位小朋友在跳舞,又来了一位,现在是几位呢?用数字几表示?

Y:舞台上有6位小朋友,又来了1位,现在是7位,7个小朋友用数字7表示。

S: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字7,7像镰刀割青草,7还像什么?

Y:还像拐杖,尺子

3、数一数,有几个填到括号里

【活动延伸】

S: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数字7,说一说?

Y:电话上、车牌上、衣服上等等

S:老师在生活中搜集到了一些带有数字7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学反思:

通过巩固联练习,大部分幼儿都能准确的发音,以及数字7的书写格式都能正确掌握,除个别的民族幼儿发音不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写数字7,而且还要教会如何把数字7写得更漂亮。

小班数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比较大小活动的乐趣。

2、能区分两个大小明显的同类物体,发展初步的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大小篮子、拱门个1、ppt课件。

学具:大小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1、以开汽车看望兔宝宝的情节导入和贯穿活动。

2、感受大小

(1)、区分洞的大小,幼儿选择钻过山洞,说一说从哪个山洞钻过来的。

(3)、拔萝卜,比比说说萝卜的大小。

3、理解大小

4、结合ppt认识小兔大兔。

(1)、送萝卜给大兔小兔。

(2)、结合ppt参观兔宝宝家。

5、区分大小。

(1)、区分大小杯子,请兔宝宝喝水。

(2)、区分大小毛巾,跟兔宝宝一起洗脸。

(3)、区分大小床,请兔宝宝睡觉。

6、延伸活动:巩固认识大小。

(1)、告别兔宝宝,开汽车“回家”寻找生活中的大小。

(2)、在《幼儿用书》中寻找大小,并正确表达比较结果。

2024小班数学教案(集锦十五篇)


小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

师:小朋友,喜欢漂亮的小金鱼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金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们有多少条,好吗?播放课件。课件内容:鱼缸里有四只小鱼游来游去的玩耍,换一幅场景后,一个小男孩又放了一只小鱼。出示问题:现在有几条鱼啊?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

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

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

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

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

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

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计算游戏:摘星星

游戏目标:

1.学习分类,6以内的数数及认数。

2.激发幼儿学数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游戏准备:

1.1—6数字卡各一张。

2.星星10颗,大的6棵,小的4颗(其中大的5个角的红星星2颗,金黄的3颗,大的6个角的黄星星1颗,小的4个角的绿星星3颗,小的4个角的蓝星星1颗)

3.把剪好的星星放在天空上。(黑板上)

游戏玩法:

1.幼儿观察,说说星星有哪些颜色,哪些星星大?哪些星星小,每种星星各有多少?

2.按星星的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分别进行分类。

3.教师出示数字卡,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数到“天上”摘星星。

4.教师拍手,幼儿根据拍手次数到“天上”摘有几个角星星。如师拍4下,便摘4个角的星星。

5.幼儿根据教师说的要求摘不同颜色的星星。如教师说摘3颗红颜色的星星,幼儿便摘3颗红颜色的星星。

小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口手一致点数5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

2、区分高矮,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手一致点数5以内的数,并说出总数。

难点:按瓶子宝宝上的点子来点5以内数。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一起制作的瓶娃娃人手一个;调羹;豆若干。

2、《大雨小雨》歌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出示瓶娃娃:看这些是谁呀?有多少?(许多许多)许多许多的瓶娃娃你们喜欢吗?现在我们每人抱一个瓶娃娃。

(说明:在活动一开始引起孩子们兴趣的基础上,复习“1”和“许多许多”。)

二、观察交流

1、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个瓶娃娃高?哪个瓶娃娃矮?(引导幼儿自由结伴区别高矮)(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不同层次的的幼儿说出不同的感受,如:我的大你的小、我的高你的矮,我的胖你的瘦,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等。)

3、全班幼儿一起比一比哪个高哪个矮?(请两个幼儿上来比,矮的瓶娃娃比下去,再一个幼儿上来比,最后比出哪个最高)

三、瓶子操

这么多的瓶宝宝一起真开心,我们一起抱着瓶宝宝做操:变高、变矮、变胖、变瘦。(瓶子宝宝高高,我们一起跳跳。瓶子宝宝矮矮,我们一起变矮。瓶子宝宝胖胖,我们一起变胖。瓶子宝宝瘦瘦,我们一起变瘦。)(孩子们在与瓶宝宝一起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高矮等(说明:这一环节是活动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我们根据瓶子的特点自己创编的儿歌,小班幼儿最喜欢这样有音乐有动作的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心情会特别愉快)

四、喂豆豆

1、教师示范:瓶宝宝肚子饿了,他要吃点心了,吃多少呢?我们来问问瓶宝宝?(要求:根据点子喂豆豆,不多也不少,喂得少了瓶宝宝要肚子饿的,喂得太多了瓶宝宝要肚子疼的,要根据点子喂)注意:教师在示范喂豆豆时语速要慢要清楚。

2、幼儿操作喂豆豆,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观察指导幼儿5以内点数。

(说明:这一环节中以喂豆豆为情节,来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妈妈,孩子们会特别喜欢,以瓶宝宝要肚子饿肚子疼为要求,来引导幼儿根据点子数喂豆豆,幼儿容易接受。)

3、互相交流:教师以瓶宝宝的身份来引导幼儿。如:“哎哟哎哟,这个瓶宝宝在肚子疼了,我们来看看他怎么会肚子疼呢,帮助幼儿梳理5以内的点数。

五、找瓶盖,请幼儿找到相应的小瓶盖。

1、师以瓶宝宝的口吻:我吃的豆豆都掉到外面来了,怎么办呢?

2、请小朋友给自己的瓶宝宝找个合适的瓶盖。

(说明:这一环节也是活动中的一个挑战,请小朋友在众多的瓶盖中找到与自己的瓶宝宝大小合适的瓶盖。)

六、瓶乐会

1、让瓶子来唱歌:宝宝摇晃瓶子发出不同声音,初步感受用力大小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2、演唱歌曲《大雨小雨》,用瓶子乐器演奏,提醒宝宝用力的大小。

(说明: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感受用力大小与声音大小的关系,充分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音乐的快乐。)

小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找出红蝴蝶和蓝蝴蝶排序规律进行排列。

2、能够按照两个两个交替排队。

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小朋友已经有排序的经验了。

2、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套排序的红蝴蝶蓝蝴蝶操作材料、教师操作材料、大树。

3、环境创设:数学角上张贴排序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排序图,引起幼儿活动兴趣,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1、铺垫春天的氛围。

师:“小朋友们看,春天到了,谁来了呀?”

师:“原来是红蝴蝶还有蓝蝴蝶一起来春游了,你们猜猜看是谁先飞来了呀?”

2、师:“第一个来的是谁呀?”(出示红蝴蝶宝宝)咦,又来了个谁呀?原来是蓝蝴蝶宝宝,那接下来你们猜猜看是谁来呀?”

师:“有人说红蝴蝶宝宝来,有人说是蓝蝴蝶宝宝来,那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谁好不好呀?”

师:“飞呀飞呀,原来是红蝴蝶宝宝来了。”

师:“那接下来会是谁呀?哦,是蓝蝴蝶宝宝呀。”

师:“蓝蝴蝶宝宝排好队了那接下来轮到谁排队了?”

师:“我们来看一看红蝴蝶宝宝,蓝蝴蝶宝宝,红蝴蝶宝宝,蓝蝴蝶宝宝,哎呀,还有两个宝宝掉队了,我们赶紧把他们找回来。”

师:“这两个调皮的宝宝,躲到了大树的后面去了,谁能帮助他们两个像前面这些宝宝一样一个跟着一个交替的排队呀?”

师:“咦这两个宝宝有没有排好呀?”

提问:“那红蝴蝶宝宝与蓝蝴蝶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呢?”

小结:“他们是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队的,一个红蝴蝶宝宝,一个蓝蝴蝶宝宝,一个红蝴蝶宝宝,一个蓝蝴蝶宝宝。”

二、在排队的基础上增加难度

1、师:“我们把我们的小眼睛闭起来,不许偷看呀。”

师:“哎呀,哪个调皮的宝宝把自己藏起来了?”

师:“你们看一看,谁藏起来了?”

师:“谁来指给我看看哪里的蓝蝴蝶宝宝藏起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红蝴蝶宝宝,蓝蝴蝶宝宝,红蝴蝶宝宝,蓝蝴蝶宝宝,红蝴蝶宝宝,哎呀,原来是这里的蓝蝴蝶宝宝不见了,我们快点喊一下它好不好?”

师:“你们喊得太小声了听不见。”

师:“哦,蓝蝴蝶宝宝回来咯。”

师:“小眼睛再闭起来,哎呀,这次哪个调皮的宝宝不见了呀?我们快把他喊回来。”

师:“红蝴蝶宝宝不见了,红蝴蝶宝宝你快回来,有没有回来呀?哦回来了。”

交换红蝴蝶和蓝蝴蝶的顺序。师:“他们在外面玩了一会,蓝蝴蝶宝宝说红蝴蝶宝宝,我也想排在前面,我也想当小排头。”

师:“红蝴蝶宝宝说好的,那就让你排在最前面吧。”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给小蝴蝶们把队伍排排好吧,一只蓝蝴蝶一只红蝴蝶,一只蓝蝴蝶,接下去是什么,小朋友们来帮帮忙吧。”

师:“呀好了,蝴蝶宝宝们排好了,他们高高兴兴的去玩咯!”

三、幼儿操作“宝宝来排队”

1、蝴蝶宝宝们一起飞呀飞飞过了小河,飞过了草地,来到了公园,他们玩的可开心了,咦,有一只小蝴蝶说我们也来排排队吧。

师:“他们成了两只红蝴蝶,两只蓝蝴蝶,接下来要怎么排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能帮他们把队伍排一排吗?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们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的`小蝴蝶,请你们帮他们排排队好吗,接着上面的小蝴蝶排下去,看要从小旗子的后面开始排排队哦。”

师:“动脑筋想一想,两只红蝴蝶,两只蓝蝴蝶,接下去应该排的是谁。”

四、点评活动

1、师:“我来看看你们有没有帮蝴蝶们把队伍排好,排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排的对不对好不好?”

师:“红蝴蝶,红蝴蝶,蓝蝴蝶,蓝蝴蝶又是红蝴蝶红蝴蝶,后面跟上蓝蝴蝶蓝蝴蝶。

师:“哎呀,你们看看你们有没有排队呀,如果有错误就赶快自己改一下吧”

小结:“小朋友帮蝴蝶宝宝排好了队,蝴蝶宝宝们让我夸夸聪明的小朋友们。”

小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培养在生活中热爱学习,把生活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律动《我爱你爸爸妈妈》

2、复习7以内数

参观数字王国,数字王国的大门要敲3下才能开,数字王国的大门打开后,你都看见了什么?

生: 三只长颈鹿用数字3表示

生: 一头大象用数字1表示

师: 小喜鹊邀请我们去参观森林舞会,舞台上有6位小朋友在跳舞,又来了一位,现在是几位呢?用数字几表示?

生: 舞台上有6位小朋友,又来了1位,现在是7位,7个小朋友用数字7表示。

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数字7,7像镰刀割青草,7还像什么?

生: 还像拐杖,尺子

3、数一数,有几个填到括号里

活动延伸:

师: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数字7,说一说?

生: 电话上、车牌上、衣服上等等

师: 老师在生活中搜集到了一些带有数字7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班数学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按花灯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并手口一致进行点数。

2、体验元宵节的民风民俗,愿意与同伴交往活动。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收集不同形状、颜色的花灯。

2、各种不同特征的花灯标记。

3、其他种类花灯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出示幼儿的花灯,让幼儿自由观赏,说说花灯的形状及颜色。

2、布置花灯展

组织幼儿根据不同的标记,进行分类活动,布置花灯展。

并组织幼儿讨论“你的花灯是怎么挂的?”

3、数数各种花灯有几盏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花灯有几盏?(数一数)

让幼儿自由点数,并请数对的幼儿带其他幼儿点数,数错的幼儿自己发现错误。

4、拓展生活经验:利用图片,让幼儿了解其他种类的花灯。

小班数学教案(篇6)

《粗心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粗心的小画家》是二年级上册第三板块第二篇课文,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粗心的小画家》这节课只有3个生字,我想这对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不会有障碍。针对这一特点,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

(1) 换词识字。

在让学生分行读时,我让学生在换词、组词的过程中认识生字,理解字义。例如:当学生读到:“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时,我让学生把“把口夸”换一个词,学生有了前一课《一对蝈蝈吹牛皮》打基础,很快就找到了适合的词语:说大话、吹牛皮。这时我把“夸”字很自然地揭示出来,让大家认读并组词、造句。学生组起词来、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表现出很兴奋的样子,识字效果良好。

(2)生活中识字。

在教学“哈”时,我说:“在生活中你见过这个字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眼睛就盯在了这个字上,真可谓是“目不转睛”,很快学生就举出了生活中的实例:“娃哈哈矿泉水”、《夜幕下的哈尔滨》(电视剧名)……听到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都不住的点头,表示赞同,对“哈”有了更多地了解。

(3)比较识字。

学习“匹”时与“四”进行比较,让学生用火眼金睛分辨异同,学生一听孙悟空就已迫不及待了。

看到学生在识字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以及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对多种方法识字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识字分两步完成,一是集中识字,在学习课文前对生字的字形、字音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是在学习课文时针对难记难理解的'字进行巩固识字,这样既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又有益于理解、记忆生字。

2、读中感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导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后自由读,在指名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朗读,采取模仿读、师生合作读、拍手读等形式,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在指导朗读时我问:“你和同学吹过牛吗?”学生一听到这样的问题都觉得不好意思,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设计这个问题时我只想到了学生会把吹牛时的情景表达出来,以此来进行朗读指导。此时看到同学们的表现我一下子明白了,学生认为吹牛是件丢脸的事,不愿意说。我灵机一动,你不说我说,我就把课间看到两个同学吹牛的情景描述了一下,问:谁看到了?说说他们当时的语气和表情。这时,学生便打开了话匣子。然后我再进行指导朗读,学生读起来绘声绘色,冷清的课堂又重新活跃起来。

课后我想:这不就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吗?这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性。课堂上缺少教师的主导和正确引领,学生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就会在课堂上放任自流、肆无忌惮;学生的朗读分析能力就会难以提高。所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小班数学教案(篇7)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比较适宜采用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反复操作,从而建构数概念。因此我选择既简便又符合幼儿兴趣的操作材料是本次设计的一大宗旨。旨在通过这些游戏促使幼儿主动学习4以内数量的点数对应,让幼儿在游戏中既自然地形成数概念,使数学活动更具有情趣性。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的点数4以内的物体。

2.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点数对应。难点:能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物体。

活动准备:

1——5的数字卡,红花蓝花黄花各一朵,水彩笔人手一支,操作纸人手一张,挂图

活动流程:

一、出示挂图,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春天到了,花园里开了很多花,你们看看有哪些颜色的花?引导幼儿找一找红花蓝花黄花各有几朵?教师出示数字

二、游戏《花儿找朋友》

1、漂亮的花不但开到了花园里,还开到了小朋友身边,你们找找你们周围哪里也有小花?

2、幼儿数数自己的卡片上有几朵小花

3、老师举1——4的数卡,每举一个数卡,请相应数量小花的幼儿站起来展示一下。

四.幼儿操作

1.还有许多小花没有找到好朋友,你来帮帮它们,教师出示操作纸,讲解操作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进行点评

五.结束。小朋友真棒,我们一起去花园里找一找春姑娘还带来了哪些礼物吧。

小班数学教案(篇8)

活动名称:

小班数学《比较长短》《长带子飘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独立的改三件同类物品比较长短(重点)。

2、引导幼儿描述比较结果,感知长短的相对性,初步学习长短排序。

活动准备:

每人三根同种不同长度的铅笔、每人三根长短不同的彩带、每人三根长短不同的棒棒。

活动过程:

一、出示铅笔,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拿的铅笔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自由说说)对了,这些铅笔有长有短。哪根是最长的?哪根是最短的?

二、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

1、学习两支铅笔比较长短

师:“你们看,这两支铅笔哪支长?哪支短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比出来呢?(把两支放在一起比一比,其中一端要对齐)

小结:原来比的时候,要把两支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哪支短了。

2、学习三支铅笔比较长短

师:“老师这还有一支铅笔,那他是长的'还是短的呢?现在又该怎样比了呢?现在长的铅笔和短的铅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长的变成了什么样?短的变成了什么样?

小结:比的时候,仍然要把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是长的?哪支是短的?哪支是最短的?原来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比较的物体不同,长短也不同。

三、学习按长短排序

师:“说一说,这三根铅笔可以怎样排队呢?”“哪支在最前面?哪支排在他的后面?哪支在最后面?”(幼儿将手中的物品进行排序)

小结:排序时将物体的一头对齐,找出最长的或最短的,依次排序。

四、结束

游戏“长带子飘起来”

1、请幼儿从自己的材料中找出最长的铅笔和彩带,教师帮助幼儿将最长的彩带拴在最长的铅笔上,做成“长飘带”。

2、引导幼儿跑一跑、试一试如何让自己长长的飘带飘起来?体验飘带舞动的快乐。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比较长短并排序。

小班数学教案(篇9)

目 的 要 求

1、学习在众多的物品中找出相同特征的物品并放在一起。

2、在操作中感知和探索物体的共同特征。

3、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意识。

准 备

1、教具准备:“超市游戏”,红、黄、蓝呼啦圈各一个

2、学具准备:“超市游戏”,“彩色鱼”, 红、黄、蓝圆形卡片每人一张,幼儿的衣服、裤子等,各类玩具若干。

3、《操作册》第1册第5-6页。

内 容 与 指 导

一、早谈:

二、科学领域:(计算)

蒙氏数学——归类

(一)预备活动。师幼相互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小司机。幼儿每人一张圆形卡片当方向盘,一边念儿歌(儿歌附后)一边办小司机在线上开车走,儿歌结束后,请幼儿找到与汽车相同颜色的停车场(呼啦圈)站好。提醒幼儿安静地走在红线上。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超市游戏”中的水果和蔬菜图片。

师:小司机讲许多水果和蔬菜运到了超市里,你们看一看有些什么呢?(幼儿自由说出名称)

师小结:请小朋友把他们归类摆放在货架上。(请个别幼儿操作)

2、教师与幼儿一起按类别分类。

师:这些蔬菜和水果都在一起,卖起来不方便,我们将他们归为两类。

(师讲白菜、萝卜、苹果、梨分别放在两个货架上作标记)

师:请小朋友看看,刚才陈老师排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说出一排是蔬菜、一排是水果。)

(三)分组活动(第二次活动)

第一组:按名称归类。幼儿利用“超市游戏”中的物品图片按名称归类,可归类为水果、蔬菜和生活用品三类。

师:请小朋友把水果、蔬菜、生活用品各放一排。

第二组:操作“彩色鱼”。请幼儿经彩色鱼按大小分类摆放。

师:请小朋友将彩色鱼同样大小的摆在一起。

(四)游戏活动

游戏“汽车停”。幼儿站在自己的呼啦圈里面,教师发出口令,站在相应颜色呼啦圈里的幼儿做蹲下的'动作。“红汽车停、红汽车停,红汽车停完黄汽车停。黄汽车停、黄汽车停,黄汽车停完蓝汽车停……”各组可交换位置玩游戏。

师:老师说什么颜色停,什么颜色要蹲下来。如红汽车停,红色呼啦圈里面的小朋友就要蹲下来。

1、 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师:请小朋友把桌上的学具一个一个地放进学具袋子里面。

附:

小司机

方向盘,手中握,

我当司机把车开。

红灯亮了停下来,

绿灯亮了往前开。

嘟,嘟,嘟,

嘀,嘀,嘀,

我的小车跑得快。

小班数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正向排序和逆向排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从长到短、从短到长)

2、尝试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发现规律。

3、养成良好的正确取放操作材料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图片:高矮、大小不等的动物个4个、长短不同的火车

学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a、小朋友排队

师请三名高矮不等的小朋友上来,让他们自己排队,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排队的?

师:还有什么更好的排队方法?怎么排队最整齐?

b、 学习按从矮到高和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给动物排队

师出示大小不同的动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他们有什么不同?并请幼儿根据动物的大小、高矮分别上来给他们排队。(分别用两种排队)

c、 师幼一起检验

2、操作活动

a给轮船排队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轮船,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再请你们给他们排排队?想一想有几种方法?

b、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3、活动评价

师:请你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排队的?为什么?

小班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准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把相同数量的实物卡归放在一起。

2、有规律的交替排列实物卡片。

活动准备:

教具:实物卡片10张(分别是1座房子,1条裙子,2朵花,2个西瓜,3只长颈鹿,3顶帽子,4只大雁,4条鱼,5只鸭子,5只米老鼠)

学具:人手一份不同颜色的.不同数量的片片。

活动过程:

一、准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 (出示实物卡片)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卡片,看看卡片都有什么吗?

(房子、花、裙子、长颈鹿、帽子、西瓜、鸭子、鱼、大雁、米老鼠)

教师:小朋友看每张卡片上的东西,数量是多少呢?(把话说完整,几个什么东西)

(1座房子,2朵花,1条裙子,3只长颈鹿,3顶帽子,2个西瓜)

教师:我们一起来来数一数吧,看看鸭子有多少只。

(5只鸭子)

教师:鱼有几条呢?一起来数一遍。

(4条鱼)

教师:我们再来数数大雁有几只?

( 4只大雁)

教师:米老鼠有几只?

(5只米老鼠)

教师:哦,米老鼠有5只,请小朋友找一找什么东西和米老鼠的数量是一样的?

教师:它们都是几?

教师:什么东西和1座房子的数量一样,它们都是1? (裙子)

教师:什么东西和2朵花的数量一样,它们都是2? (西瓜)

教师:什么东西和3只长颈鹿的数量一样,它们都是3? (帽子)

教师:什么东西和4条鱼的数量一样,它们都是4? (大雁)

二、按量归类

教师:现在我们来把这些颜色不一样数量不一样的片片在一起。

教师:先看老师分,一边分一边说,1个红色的雪花片和1个蓝色的雪花片是一样的数量,我就把它们放在一起。

(教师示范)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分数量是2的片片,一边分一边说:2个白色的雪花片和两个黄色的雪花片的数量都是2,放在一起。

(教师操作,老师和幼儿一起说)

教师:现在小朋友来说,数量是3的片片怎么分?3个黄色的大片片和3个绿色的大片片的数量都是3,放在一起。

(教师操作,幼儿说)

教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上来分数量是4的大片片,记住边分边说,

(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某某是怎么分的,4个红色的大片片和4只蓝色的大片片的数量都是4,放在一起。

教师: 还有白色的大片片和黄色的大片片再请一位小朋友来分一分,边分边说:5个白色的大片片和5个黄色的大片片的数量都是5,放在一起。

三、整理材料结束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篇12)

拼小树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拼小树活动。

2.用标记记录所用图形的数量。

活动准备: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图形拼画一幅。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形拼画。

出示图形拼画,请幼儿观察这幅画里有什么。这幅画是由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二、选图拼画。

桌上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图形?

请幼儿选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拼小树。

教师巡视,帮助、鼓励动作慢的幼儿尽快确定主题,肯定幼儿拼出的各种图案。

三、分享交流。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拼的画中用了哪些图形。其他幼儿仔细地观察后加以补充。

四、记录表达。

数一数自己的图形拼画里每种图形各有几个,然后选择相应的标记用短线或圆点在记录单上记录各种图形的数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记录结果,并说说哪种图形用得最多。

听音数数

活动目标:通过操作,感受声音的数量变化。

活动准备:小彩石数个、一个瓶子里装有一些彩石重点难点:数清楚彩石掉进瓶子的发出的声音次数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玩游戏,请幼儿猜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教师一粒一粒地向瓶子里装彩石,让幼儿听彩石落进瓶子里的声音。

三、倒出瓶子里的彩石,教师重新向瓶子里扔彩石(7以内),让幼儿边听边数,然后请一位幼儿说出瓶子内彩石的的数量,再倒出来数一数,看看对不对。

四、教师针对个别幼儿进行听听音数数活动。

瓢虫找家

活动目标:

1.巩固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

2.培养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3.通过游戏,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有1.2.3个斑点的瓢虫图片若干;分别粘有1、2、3个圆点的树叶3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数3以内的数。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及瓢虫数,巩固数数1、2、3。

三、通过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归类的能力。

1.游戏“小瓢虫抓害虫”。

通过照顾小瓢虫,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2.送瓢虫宝宝回家,按数量进行分类

(1)让幼儿把不同数量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对应圆点的树叶上。

(2)集体验证。

认识图形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和区别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纸制小路、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小白兔告诉老师她的房子破了,请老师给她盖一间漂亮的'新房子,你们看老师盖的新房子漂亮吗?小白兔对老师说谢谢。

二、出示图片,提问:

师:真漂亮的房子啊!你们看,老师把房子的大门盖成什么形状的啊?

师:真聪明!那这间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又猜对了,那我还想问问你们这间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啊?

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部都答对了,而且我们的图形宝宝也好厉害啊,三角形可以做房子的屋顶,正方形宝宝可以作房子的身体,圆形可以作大门。

认识各种形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教学准备:图片、小白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它对老师说:“昨天,森林里刮起了大风,把我的房子都给吹破了(呜…)你能不能帮我造一间新房子呢?”于是,老师就连夜给小白兔造了一间新房子。小朋友,你们看,这新房子漂亮吗?

2.出示图片,提问:

师:你们看,老师把房顶盖成什么形状的?幼儿:三角形师:房身呢?幼儿:正方形

师:门又是什么形状呢?幼儿:圆形

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二、复习图形

师:小朋友真聪明,全都答对了,今天老师跟小朋友复习这些图形。

1.出示“魔术箱”

小班数学教案(篇13)

重点领域:图形与空间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学会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分类。

活动准备:

1、黑板

2、用彩色纸剪成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数个。

3、幼儿知识准备:(小班上学期已认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课前让新入园的幼儿认识这三种图形。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做《小手拍拍》的游戏集中幼儿注意力。

2、做《手指头变魔术》引出小点点变魔术。

基本部分:

(一)、认识三角形

1、知道3个点连成三角形

A、在黑板上点上三个点。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用三种颜色的彩笔连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图形。

提问:三个点连起来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B、再画上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C、在同一条直线上点一3个点.

请幼儿想一想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会不会连一个三角形?

小结:把不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连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告诉幼儿:三个点连起来的直线是三角形的边,小朋友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

告诉幼儿尖尖的部分是三角形的角,(边说边用笔标出来)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有三个角

小结: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反问幼儿: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二)、空画三角形(操作)

1、将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请幼儿用手沿着三角形的边画线,用手指头亲亲3个我。以体会三角形的外形。

2、请幼儿比一比你和小朋友的三角形一样大吗?

告诉幼儿无论尺寸大小,无论是什么颜色的,凡是3个角的图形都是三角形。

(三)、归类游戏:送图形回家。

1、出示正方形娃娃和圆形娃娃

A、出示正方形娃娃:我是正方形,我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B、出示圆形娃娃:我圆圆的,我是圆形

师:小朋友们欢迎圆形、正方形娃娃和我们一起玩好不好?

2、看谁举的对(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图形)

3、让幼儿自由玩排图形的游戏

4、送图形娃娃回家

A、图形娃娃累了,想回家了。小朋友们送图形娃娃回家好不好?

我给小图形准备了三个家,看看是谁的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B、教师先把娃娃送回家

C、现在我请小朋友们将图形送回家。(注意提醒幼儿有秩序)

(幼儿送完图形,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

结束部分:

谈话: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什么图形?(三角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小朋友回家后,请爸爸、妈妈帮你找一找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再上课的时候,老师用三角形和小朋友们一起画画。

小班数学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初步尝试拼合图片。

活动准备:

在大而厚的纸上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洞”当作“土坑”,排成一条小路。将镂刻下来的图形贴上色纸做成彩色的“石块”。有些圆形的“石块”剪成两个半圆,有些正方形的“石块”剪成两个长方形。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扮成猫妈妈,幼儿扮成小猫。教师“猫妈妈要带小猫到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到草地上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我们来修一修吧!”

2、幼儿“修路”,辨别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幼儿可2人或3人合作共同完成)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2块半圆的“石块”和2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把2个半圆拼成1个圆形,嵌入圆形的“土坑”;把2个长方形拼成1个正方形,嵌入正方形的“土坑”中)

4、游戏:按图形走。

猫妈妈带小猫走过小路,到草地上玩游戏。(走小路时,猫妈妈举什么图形,小猫就要踩在什么图形上往前走。)

小班数学教案(篇15)

有益的学习经验:

1、教幼儿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并会说出数。

2、培养幼儿数概念的形成。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手口一致的点数1—10

活动准备:

一样的水果挂图

活动与执导:

1、出示10个苹果的挂图,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多少个苹果吗?先让小朋友自己点数。

2、教幼儿点数1—10

要求正确点数,手指一个苹果,嘴里数一个数。

手口一致的点数,能说出总数。

3、反复教幼儿点数。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3篇


趣祝福小编为您提供了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案”的文章,建议您收藏本页以便日后参考。在上课之前,教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想要敷衍了事的话,老师们就需要小心了。学生的表现不同可以帮助教师开展更好的差异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节约用水”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视频,创设情境。

课前:播放优美的水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预设:水)

教师:老师昨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水”的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宝贵的水资源)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看完这篇报道,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或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预设2: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我们应该节约用水。

教师:是啊,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经历观察、计算、统计等学习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受到强烈的冲击,进一步激发学生重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四、联系实际,提出建议

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节约用水的!接下来,对于节约用水,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方法要和大家分享的?(学生自由发言)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出示几个日常生活节约用水的例子,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结合计算结果,联系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约用水方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让我们的生命之水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课后反思: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并了解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其次是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我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学习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

2、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和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能说明所得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服装问题。

1、师生谈话,直接说明本节课要解决的服装加工问题。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师谈话引出服装厂加工服装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读题和观察情境图,了解文字及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试做。

(让学生全面了解题中所蕴涵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经历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计算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展示、分享解题的思路,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1)、提出“把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改写。

(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自主改写综合算式,是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自主建构过程。)

(2)、交流学生改写的算式。先让学生汇报改写的算式,再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讨论:为什么要给660-75×3加上小括号?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说法的机会,然后,自己完成脱式计算。

(在交流个性化的算式和先算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的作用。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二皮球装箱问题解决

1、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检验的时间和充分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的机会。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说明:把分步计算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只有小括号不行要用中括号,并边读边写出混合算式。

(在讨论“为什么加小括号”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小括号里含有两

级运算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发展数学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读题,说一说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答。

(学生理解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自主建构过程。)

巩固练习

1、根据分步计算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

2、反馈练习、师生总结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根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带小括号和中括号的运算顺序,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已有知识背景下,归纳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昨夜:书中练一练.)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四则运算”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设计课堂的。在导入中给学生留下问题情境,再带领学生继续学习四则运算的第二条定律。通过讲解例题和例题拓展学生自己找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接着学生练习、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知道如何将分步运算写成综合式子,并且按运算定律计算结果。

1、学习任务分析

“四则运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的内容。本节课内容通过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买门票这一具体生活实例,引发出有关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的数学问题。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掌握运用。

(1)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归纳:“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归纳总结的能力。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运算定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

法。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格式。通过对运算顺序的了解,结合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会把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学生理解和自主探讨归纳正确的运算步骤和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

5、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老师讲解例题时的重点数学信息和运算步骤,练习题的讲解时会有运算步骤。

6、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第一条运算法则,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该怎么计算?(从左到右,多媒体出示运算规律。) 那我们来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答案老师已经给出,但是你们必须告诉老师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地答案呢?多媒体将题目展示出来。

27+60-30=57 8×6÷24=2 12﹢30×2=72

师讲解,着重分析12+30×2。这题我们该按什么顺序计算呢?同学们比较我们昨天学习的内容,这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几类运算?(两类,加法和乘法)那我们能按照昨天学习的从左到右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吗?我们试一试好吗?

老师带领学生计算得出84,和正确答案不符。

为什么我们这样计算没有得到72呢?是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还有另外的运算法则吗?那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四则运算,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方法,好不好?

设计意图:有计划地安排练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一步达到熟练计算,为后面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同时也留下了疑问,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①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师:“半价”是什么意思?

(理解“半价”指的是儿童票的价格是成人票的价格的一半)

分步列式

师: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你能列分步算式进行解答吗?(学生上台写答案) 方法一: 24×2=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方法二: 24+24=48(元) 24÷2=12(元) 48+12=60(元)

师:说说这样列式,每一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每一步的意思。

综合列式

师:同学们能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回答,老师多媒体展示) 算式一: 24×2+24÷2

算式二: 24+24+24÷2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节课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该怎样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是什么意思?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同学听听。(老师指名回答)

24×2+24÷2

=48+12

=60(元)

(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爸爸妈妈两个大人,所以买两张成人票,就是24×2=48,同时算:玲玲是儿童,买儿童票,就是24÷2=12,最后求总门票,就

是48+12=60)

师:那方法二又是怎么计算呢?老师想算一遍让大家看看有没有算对,大家要注意老师的运算顺序啊。

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老师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引导学生理解:先算玲玲的票价24÷2=12,再算三个人的总价24+24+12=60,也得到了60正确答案,那老师的运算方法正确吗?)

师:比较我们上节课的综合式子,看看我们这两个综合式子有什么不一样,它有哪些运算呢?说说每道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算的?

(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并多媒体展示运算定律)

② 例3拓展题学习

多媒体展示“买门票”情境图和拓展题: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算式和计算过程

100-24×3

=100-72

=28(元)

答:应找回28元。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并结合实际理解意义)

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解答。

【巩固练习】

⑴ 做一做

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第1题。

要求: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比较运算顺序是否一样。

⑵ 根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5×2=50 62-50=12

32÷8=456+4=60

15×3=45 30÷6=5 45-5=40

⑶ 判断并改错

22+18÷232-10×256÷8+7×3

=40÷2 =22×2 =7+7×3

=20 =44 =14×3

=42

要求:独立完成,并小组评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新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布置】

①完成课堂作业本P2

②完成书上P8练习一:5、6、7、8、9、10题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方案的要求事先制作好上诉内容的课件,以供教学之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也能有条理地板书学习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8、教学设计后记

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结合教材,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恰当地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知识。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地口算几千几百减几千几百的不退位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技能。

4、培养良好的检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78-40= 46-20= 86-30= 78-40=

38-2= 26-5= 56-4= 86-34=

(1)、先口算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3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结:上面两题是下面这道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过程。

二、引入

1、根据下面有联系的算式合并在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

68-30= 53-20=

38-2= 33-1=

2、例1:口算

86-34=

想:把两位数减两位数转化成口算过程

86-30=56

56-4=

3、试一试

8600-3400=

想:869个百-349个百

= 个百

=

4、小结

三、课堂练习

1、49-20-7= 76-50-3= 68-40-5=

49-27= 76-53= 68-45=

谈谈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2、速算

73-61= 86-54= 67-25= 76-23=

95-42= 38-21= 89-74= 78-42=

3、计算

4、找朋友

5、综合练习

四、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本

小学数学教案(篇5)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15, 20, 34, 55

二、新课引入

师:想一想,如果要给1~12这12个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奇数和偶数分。

按一位数两位数分。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没有了)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分法,这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可以把它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板书:质数和合数)

三、新课讲解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找出12个数的所有约数

师:怎样按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呢?下面先请同学们找出这12个数的所有约数。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写出6个数的约数,全班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2)对这12个数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按照约数的多少,把这12个数分成以下三类: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全班检验分法是否正确。

(3)引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1

4,6,8,9,10,12

2,3,5,7,1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 合数

观察分出的三类约数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说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师:质数和合数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约数的个数不同,只有两个约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合数)

师:仔细观察这5个质数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只有1和它本身)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质数下定义吗?

指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师:仔细观察这6个合数的约数,它们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为什么就不是质数呢?(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合数下定义吗?

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什么?

理解只有除了还有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提出:只有是除了就没有的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师:那为什么数1分到第三类呢?(它只有约数1一个约数,因此它不能分到质数(两个约数)类,也不能分到合数(两个以上约数)类)

师:因此,我们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出示例2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那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师:你会根据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检查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师:是不是要把这个数的所有约数都找出来才能判断吗?(不用,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个约数就可以判断了)

师:非常好,现在同学们试试用这种方法判断这几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抽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练习:做一做

3. 探索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果每次都要算出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麻烦吗?(麻烦)下面老师介绍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查质数表法。只要我们把一定范围内的质数都找出来,判断时,只要查一查表内有没有这个数,有就是质数,没有就不是质数。

师:那怎么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呢?

阅读练习十三第1题,按十三题的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1) 写出2~100的数

(2) 依次划去2,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

翻开书本60页,对照质数表是否与自己的结果相同。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3,4题

2.找出20以内的质数与合数

3. 说一说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自然数可能是 .

(2)即使偶数,又是质数的数肯定是

(3)即使奇数,又是合数的数肯定是

(4)即使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是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2题

预习分解质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教法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疑:老师知道这组学生中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们猜猜他在这组中可能排在第几?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刘云同学排在第几?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 、按大小顺序排列 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例5

中位数 24.7 2.89 (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 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 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联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故事导入:今天是兔妈妈的生日,兔哥哥兔姐姐兔弟弟准备为妈妈庆祝生日。他们来到大街上,各自去买一些东西。兔弟弟到了小猴开的一家“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开心极了,就对小猴说:“猴哥哥,我想买一些逃。”小猴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一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兔弟弟说:“猴哥哥,我想买9个。”

小朋友,小猴一共有几个桃?兔弟弟要买几个?你能把这些告诉同学吗?(学生交流)

听了×××说的,你想提什么问题?谁能用三句话连起来说。(指名说)

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把小猴买桃的事表示出来?(学生回答后板书:13-9=4)

那小猴是怎么从13个桃里拿出9个给了兔弟弟自已还剩4个的?让我们一起做一回小猴吧!

二.主动探索,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1.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以小棒代桃,先摆10个,再摆3个,在13个桃中拿出9个可以怎么拿?

2.小组合作。边操作边说。

3.班级交流。你组什么好办法请介绍听听?(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边操作边交流。)

4.你最喜欢谁的方法,为什么?

5.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小猴只有12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2-9=□请你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计算。有困难的可用小棒摆摆。

那如果小猴有16个桃,兔弟弟买了9个还剩几个?板书:16-9=□,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巩固深化,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兔弟弟买了桃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看到兔哥哥买回了方糕,买了几块方糕?谁能用算式表示出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兔姐姐买了一些黄瓜,有几条?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这时,妈妈出来了,看到孩子们这么乖非常高兴,就拿出三个苹果奖励他们。小朋友你想得到老师的奖励吗?你只要答出苹果上的两道题那那个苹果就归你了。

9+2= 9+5= 9+9=

11-9= 14-9= 18-9=

这三组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

(显示蚂蚁图)看,谁来了?他呀想跟我们玩游戏呢?你知道这个游戏怎么做的?(游戏)

海洋里的鲸鱼也来凑热闹了,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题目,要考考我们呢,你们有信心通过吗?

做了这些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互说,后交流,学生谈自已的发现教师随机揭题:十几减9)

你们的发现太棒了,希望以后有更多更精彩的发现。

看,兔妈妈捧着一个大蛋糕走来了,你发现蛋糕上插着什么?能用几句话告诉大家吗?同桌列式。

四.

今天我们一起参加了兔妈妈的生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你有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篇8)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为学生搭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篇9)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3页例5,练习五第2~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 =102×(40+5)

=100×45+2×45 =102×40+102×5

=4500+90 =4080+510

=4590 =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 =864+2336

=32×100=3200 =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4题:学生根据题中所呈现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思考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初步体验分类、归纳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梳理知识

1、加法

出示算式

25+836+759+243+5

50+1639+4047+5062+4

(1)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把他们分分类(板书)

(3)计算,抽几道说说是怎么算的?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练习(重点是进位加法)学生出题

2、减法

(1)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加法的有关练习,这一单元我们还学习了减法,减法这一部分和加法有些相似,怎样?我要把这个任务交给小朋友们自己完成,有信心完成吗?

(2)小组合作

一个填表,一个写算式,一个算答案,一个检查对错

(3)展示交流

(4)练习P78T1

46-982-565-7

97-6062-4058-30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79页第1、2题

2、想一想,各种图形表示什么?

△+○+□=40△=()

△+○+□+□=46○=()

△+○+○+□=70□=()

3、P78T2

三、

四、作业课堂作业本第48页

小学数学教案(篇1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篇13)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冊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障碍: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动机兴趣: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手段: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2、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3、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

1. 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

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锦集


在开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课件,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教学资料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个教师都应该花心思去设计他们的教案课件。我们为您整理了一份“小学数学教案”的资料,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帮助。相信这份资料能够对您起到一定的启发,让您的课堂更上一层楼!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

37×8265×3159×64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3、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3、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5×2×7 25×4×8 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250×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思路:

第一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利用课件出示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重视了计算顺序,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这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了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2、这节课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应用题做了准备,为后面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例等内容时要直接运用,这节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进一步理解等式不变的规律,会用等式不变的规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等式的性质;掌握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的不变规律是什么?

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课件例1。

2、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该怎样列方程?我们怎样解这个方程?

3、探究怎样解方程。

利用天平让学生进行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从两边各拿走3个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识迁移。

把刚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两边怎样做,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板书+3—3=9—3

x=6

5、追问: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因为方程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过等式的变化,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6、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7、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怎么验算呢?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验算。(x=6是方程的解)

8、学生练习:解方程(X+21=32 X+41=50)

9、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两边同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为什么?

11、学生尝试解方程:X—3=9

12、学生讨论交流: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结:解X+a=b这类方程的思路。(根据等式的性质1,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实际上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减了什么就加上什么,两边同时进行。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出示课件)。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决问题实际问题。

2、书上“做一做”第1题(1)题

3、巩固尝试:解方程(出示课件)。

让学生独立完成会用等式不变规律1解方程,强调验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内探究像32—X=10这类方程可以怎样解?

六、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第5题一二行,第6题一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课文原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通分的意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通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投影片)请说出下面各组数有什么特点?说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求出的最小公倍数?

8和9 9和27

5和6 6和8

12和18 10和15

(二)讲授新课

1.认识公分母和通分的意义。

教师: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

教师:(指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板书补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口答。

教师: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指原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子分母不用扩大?

学生讨论后汇报。

请几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每步做什么?

(三)巩固反馈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什么叫通分?通分的一般方法?

2.作业:课本116页,练习二十五1,2,4。

板书设计

看完之后记得自己尝试着写一篇哦~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52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