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抗战观后感 >

2023抗战观后感

2023抗战观后感

趣祝福作文写作品名观后感该从什么角度动笔呢?当优秀的影片让我们心生感悟时,剧中的情节深深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这些想法和思想值得我们去为之写一份观后感,今天趣祝福小编向大家强烈推荐的是“抗战观后感”,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抗战观后感(篇1)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这种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会爆炸,爆炸时石头飞上天,落下来就会砸死日本鬼子。

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这种雷,当鬼子去起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了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辜负先烈们的鲜血和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让我铭记在心。

我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更多的是他们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建设好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才不会受侵略者的欺负。同时这部电影也告诉我这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和平的生活。

抗战观后感(篇2)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这是麦克阿瑟说的,说给所有老兵、所有经历过战争的老兵。诚然,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老兵没有死,而相对短暂、血腥、残酷、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之后漫长的日子该怎么度过?战争的伤痛如何消弭?这是多数人不会去考虑的。料想八年抗战涉及到了多少人?而他们,正在迅速地凋零,与之凋零的便是那段真实的有着切身感受的历史了。

相对于日本兵较高的文化素养,参加抗战的中国军人普遍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读写的人本就不多,这就注定了多数人很难留下些什么。何况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往往让人不由自主地隐藏,不敢回想,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的历史将会随着老兵们生命的凋零而被隐藏。至于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使得我们总在文艺作品里看到猥琐无能的敌人和英明神武的我军,就像古时候的战斗檄文中所写,敌人那是驱犬羊与虎狼斗也!是这样吗?但凡有些思想的人都能想到,其实敌人是虎狼,我们是退无可退不得不舍生一搏的犬羊。那么,谁证明?谁知道?恐怕也只有这些老兵了。这正是崔永元的团队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了让亲历者还原历史,将他们身上属于历史的碎片留住,用这些碎片拼贴回真实。我们需要真实,尤其在这个已然远去却仍有可能回首的时代,这真实太重要了。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乔治奥威尔的这句话道出了历史在统治者手中的作用。我们未必是不尊重历史的,但尊重的原因往往出于利用。所以历史这一宏大的概念似乎是与我们无关的。其实现在的每一天每一刻转眼就是历史,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和经历其实都是历史,或许渺小,至少也是潮流中的一滴水,一样是可以反射阳光的。尊重历史没有那么大,其实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存在的意义,哪怕它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抗战》带来的震撼无疑的巨大的,因为历史,因为真实,因为那些凋零的老兵,因为那每个人留存的碎片。想到《集结号》里那句台词:本来爹妈都是起了名的,怎么都成无名烈士了呢?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无论是战争、抑或其他灾难,我们能想起那些逝去的生命、那些最后代表生命意义的名字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只存在于熟悉的这个小圈子里,最终不过随风凋零,了无痕迹。我们奢求意义吗?未必,但我们需要价值和证明。

读《我的抗战》,除了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经历之外,恐怕更多的就是在于对历史、对个人经历的审视,乃至可以看到自己我有我的历史,我并不渺小!有这样的尊重,就是希望所在了。时间可以让一切凋零,很多东西却不该被抹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便是一种期望了。

抗战观后感(篇3)

当年的那场抗日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当我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读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家书有那么几封。“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抗日烈士赵一曼就义前一刻留给儿子的家书。“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这是共产党员、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写给其妻胡红霞的遗书。信,大多数写给爱人父母子女,但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前夕,留下了两封信,一封致将士们,一封致他的副将,却没给家里留下只言片语,他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他说“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死,虽生亦死。”我十分佩服他们的精神气概。透过一封封的抗战家书,我看到一种滚烫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升腾一种激越豪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我感受一种久违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之前看到一句话叫“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时间深处重温泛黄的抗战家书,我将收获更加清醒的责任担当。

抗战观后感(篇4)

家书,顾名思义,写给家人的信。书信作为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它是人们之间传达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家书承载着血浓于水的亲情,维系着家人之间的淳朴关系,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传承着文化与文明,而且能够反映出写信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潜在的情感状态。我曾经读过《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等等,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人的关爰、教诲和期待,但是给我触动最大的还属最近读过的街[战家书》。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xx年5月出版,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该书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戴安澜、蔡炳炎、谢晋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书中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既有兄弟之间的同心同德,也有恋人之间的脉脉深情;既有高级将领保家卫国的战斗豪情,也有普通士兵朴素的爰国热忱;既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价值观,也闪耀着革命先辈追求真理、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一部《抗战家书》,生动鲜活地展现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紧张的工作与残酷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端,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这些家书或柔情似水,或豪情壮志,是革命者与亲人间的心灵交流,承载着战火的记忆,蕴涵着无穷的思恋,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寄托着殷切的祝福。这些家书是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留给后人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接受爰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一封封抗战家书,呈现出革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呈现出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呈现出革命先烈面对亲情时的难舍难分。他们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忘我精神令我肃然起敬,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人杜甫的这首〈磨望)〉让我们感受到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写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当我翻阅着这本《抗战家书》,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战争硝烟的扑面而来,依然能够体会到彼时人们因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依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辈义愤填膺投入战斗的英勇义举。一封封家书,一句句家常,英雄们用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爰国爰家的赤子之心,抒发了他们为民族解放和为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青春的壮志豪情。抗战家书,通过一封封笔纸交汇的信件,通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再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中华民族抗争史,再现了战争年代革命将士的铁骨柔情,再现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抗日将士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抗战家书》记载的许多故事都可歌可泣、令人感动,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牺牲在我们山西辽县(后更名为左权县)的抗日名将左权的故事。左权是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战争间隙,左权将军用书信向亲人表斗志、述思念、寄相思。比如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洪洞县给母亲写去_封长信,其中写道: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从书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左权将军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和忠诚,对民族未来的担当和自信,对家人的愧疚和眷恋。在左权将军不幸遇难后,他的母亲请人代笔撰文悼念儿子,言道: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现已得着民主解放成功,牺牲一身,有何足惜,吾儿有知,地下瞑目矣r多么坚强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面对丧子之痛并未凄凄惨惨,而是表现出对儿子为国牺牲的自豪之情,这种大公无私的母爰让人动容、令人感动!

1942年5月22日,左权在第11封,也是最后一封家书中写道: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太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我虽然如此爰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的(地)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必要之行动为原则。读到这一段,我的两眼湿润、心情悲痛,仿佛看到了左权将军一家三口的幸福时光,仿佛看到左权将军置身战火纷飞的战场,真切感受到左权将军思念妻子和女儿的情愫。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像左权将军这样的先辈为了国家的解放、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革命的成功,远离亲人,抛妻弃子,将别离之苦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寄托在书信里。他们为了大国舍弃小家,为了大家牺牲小家,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如今,我也已为人父,有了可爰的女儿,每当与妻子女儿在一处陪伴玩耍时,我都会想到像左权将军这样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革命事业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除了左权将军的家书,令我感动的还有赵一曼的家书。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xx出生在四川宜宾一个富裕家庭,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1932年春,儿子宁儿未满3岁,赵一曼就接到党中央派遣,从此音讯杳无,留给宁儿的,只有一张合影。1935年冬天,赵一曼为掩护战友不幸被俘,虽然受尽敌人折磨,但是赵一曼咬紧牙关,什么都没有说,最后壮烈牺牲。1936年8月2日,赵一曼临死前留给儿子一封家书,内容是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卩读到此处,我的心隐隐作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被赵一曼坚定的革命意志打动,更被她饱含母爰的真情打动。每个母亲都深爰着她们的孩子,然而为了革命事业,赵一曼丟下未满3岁的宁儿,义无反顾地奔向抗曰前线,在临死之前也未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但她在就义前仍不忘嘱托儿子,希望儿子代替母亲继续斗争。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无私的母爰,无数像赵一曼这样的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牺牲了自己乃至亲人的生命,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今天,当我们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愉悦的时候,当我们享受与孩子嬉戏的快乐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那些为大家舍小家的英雄先辈。

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多年了,今天的许多年青一代可能已经淡忘了那段历史,抑或只是通过一些书本和影视剧形成模糊的抗战印象。历史不容忘记,英雄不能忘却,怀念英雄、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当前和展望未来。抗战家书作为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英雄的真情实感,可以让我们年青一代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革命先辈忧国忧民、为党为国的伟大情怀。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出现了生活奢靡、铺张浪费的不良之风,产生了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的情绪,他们忘记了革命先辈的遗训,忘记了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今天,当我细读《抗战家书》,能够感受到先辈的爱国热忱,能够感受到普通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能够感受到英雄和他们的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柔情。

读完《抗战家书》,掩卷而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革命先辈为什么能够冒着生命的危险,丟妻弃子,远离亲人,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为什么能够在敌人百般折磨、受尽苦痛的时刻英勇不屈、凛然就义?我想答案就是信仰的力量。伟大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信仰坚定,才能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一次又一次胜利,背后都有信仰力量的支持。革命时期,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员冲锋陷阵、视死如归;解放初期,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员甘于清贫、艰苦奋斗;改革开放后,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员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党员在信仰上出现了动摇,他们在利益的诱惑下贪污腐化、生活堕落,在金钱和女色的诱惑下道德失守,滑向犯罪的深渊。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离共产主义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信仰依然非常重要,没有信仰,我们党的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我们的梦想就难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部分党员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理想信念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

最后,我想用歌曲《国家》的歌词来总结一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爰我的国,我爰我的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品读《抗战家书》,铭记抗战历史,緬怀抗战英雄,珍惜美好生活。我们要永远牢记,有国才有家,有了国家的伟大复兴才有小家的安居乐业,才有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抗战观后感(篇5)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刹那间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对今年发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伤感,我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上次如此的满腔愤怒还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国内对国耻的宣传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很久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娱乐节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恶。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根本很少涉及到这些题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历史呈现给大家看,我们的民族拥有那么长的历史,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那么容易遗忘呢,虽说团结是主体,但是国耻不能忘呀,也许90后们还能略懂那段历史,但是00后们,以后的人们难道就永远的对那段历史陌生了么?他们仅仅感兴趣的就是现在的娱乐节目吗?民族性何在?这是历史的教训,希望所有人勿忘国耻,即使千百年后也应记得日本人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所犯下的罪恶。

我是在南京读的书,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个时候无非是拉响警笛,在南京的那几年我并没发现当地政府有什么纪念活动,反正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仅仅是那几声警笛声,似乎也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回忆那段历史,如果有其他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历史呢?毕业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听见警笛声,别说什么纪念活动了。我想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就会开始忘记历史呢?现在的中日团结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忘记惨痛的教训。

顺便百度了一下,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快被遗忘了,我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电视电影导演,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历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国人拍出一些回忆那段历史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把那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拍成了搞笑题材的,我觉得我们有理由提醒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同胞,友谊归友谊,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忘掉。

看完 我落泪了。我为那些死去的国人而落泪,为危难中的祖国而落泪。将我内心中对祖国的爱从心灵的大海深处搅动开来,变得清晰而明确,让我对爱祖国这种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记得小时候,我的心中只有父母亲,他们是我的一切。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们是我的榜样,他们无微不至地爱护和照顾我,一刻也不离开我。他们让我认识了我的家族中的亲人们,让我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分子。他们让我熟悉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让我与邻居们友好地相处。正是有了他们, 我才不孤单不害怕, 内心中对他们既是爱又是崇拜。 由于我是如此地爱我的双亲,我也深深地爱上了他们生活的那片土地—我的家乡。

家乡,当我离开她去异地上学的时侯,这名词变得多么温馨。在家乡,有我的亲人、

邻居、伙伴和老师以及那一草一木,我是多么想他们呀!思乡、思人,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说:“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糖”;白居易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古人心中的故乡是沉甸甸的,对我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当我在异地上学,接触到了更多的新事物,获得了更多的新知识,我发现祖国与我的故乡是那么紧密的连在了一起。过去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在近代,在二战的时候,中国遭受着列强残暴的侵略,整个神舟大地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时的我的故乡何尝不是处在这样不幸之中并且更加深重呢!我还清楚地记得中的中国军人陆剑雄,他誓死守卫南京城,即便临死也喊出了“中国万岁!”的口号。他不正是想着祖国沦陷了,哪有他的故乡呢?现在呢,中国富强了,而我的家乡也悄然在发生着变化,我的亲人们也逐渐地过上了好日子。这,这使我怎能不爱我的祖国?

爱祖国,这是无数爱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的中国人的共有感情,怎能抛弃?我记得历史上为了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不惜一切的人都有这样的壮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记得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也不正是我想说的吗?

不知道南京南京在这边是什么时候上映的,但是我昨天去看了。。

作为年轻人,我也觉得成天在网上发泄反日情绪并没有什么用。毕竟国际上永远只相信实力而不是弱者的血泪控诉,国际政治永远不会温情脉脉,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为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外敌入侵的折磨,只有拼命壮大我们的实力。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

历史就是历史,真实地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厌恶战争,不代表我们就能遗忘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对于七十二年前南京的那场浩劫,更是每个中国人民心底永久的伤痛!黑白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一下子拉进了我们与那段历史的距离,残垣断壁、灰尘夹杂着炮火带来的硝烟让这座六朝古都成了现实版的“人间地狱”,而安全区真的能成为一把能为难民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吗?不是!什么人道主义、国际舆论丝毫没能阻挡日军侵略的铁蹄。

角色需要塑造,而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相信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是被还原出来的,从日本兵角川到誓死保卫南京的陆剑雄,从唐先生到姜老师,甚至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小江,无一不在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一个日本兵的视角拉开了序幕,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呐喊告诉了我们,他痛恨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可又不得不成为历史唾骂的'对象,挣扎、彷徨、无奈从他卷入这场战争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都被这场劫难放大了,当他无意中射杀了躲藏在门中的妇女时,一句“我不是故意的”饱含忏悔,足具震撼力,而影片结尾角川在放走了即将被执行枪决的两个中国人后,内心的压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再以难以承受,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结束了......那么快就结束了,也许在他死的那一刻,他希望这一枪是罪恶的终止符。

唐先生?我该怎么去说这样一个人呢?虽说范伟以前所扮演的大都是一些喜剧角色,而这一次你很难把他跟喜剧一词联系起来,作为拉贝的秘书,身份是一般百姓所不能及的,也许正是这一点他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对家人的保护能力,当他亲眼所见日军的暴行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女儿被活生生地扔下楼去,绝望的眼神与呐喊怎能让我们不为之动容呢?出卖了安全区里的伤员换来的是什么?舍大家保小家换来的又是什么?只是一张废纸!而面对跟随拉贝离开地狱的机会,却又义无反顾地放弃机会,走上刑场,留给日军一句“我的太太又怀孕了!”发人深省......生命还在接力!

小江和姜老师可以说是片中的女性代表,小江不愿剪发让人联想到《泊秦淮》中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当日军索要慰安妇,为了保证安全区的片刻安宁,她举起手,踏上那段耻辱的不归路......那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的顶峰。姜老师为了解救更多的壮丁,一次又一次充当家属,被发现后依然不屈直至庄严地倒下。

电影只是缩影,两个多小时的片长经历了导演四年的磨砺,承载的是一段不堪回首又不能忘却的往事。

支持更多人去看这部影片,支持大家的愤怒,有愤怒我们才会有力量,才会让我们中华民族更为强大!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我想改编莎士比亚的名句: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抗战观后感(篇6)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抗战》,它是文献纪录片《抗战》的同名书册,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那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

走进这本书,我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面目:六个星期的疯狂屠杀,使昔日美丽的南京城变成了人间炼狱;罪恶的细菌战,夺走了数十万中国军民的宝贵生命。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美丽的国土整整八年,每想到这些,我都悲愤不已。

走进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战火硝烟中,无数中国军民拿起刀枪,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有许多英雄让我难以忘怀:巾帼英雄赵一曼,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动摇,坚强不屈,慷慨就义;抗日将领杨靖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肚腹,发现里面只有棉絮、干草。还有许多少年英雄与日寇斗智斗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二小。日军抓住他,让他带路去找八路军的伤病员和后方机关,机智的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有来无回,但王二小却永远葬在了山间。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传唱着《歌唱二小放牛郎》,永远纪念着这位小英雄。

通过读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我还知道了只有国家强大了,才不会被侵略,才能永远昂首屹立于世界之林。

抗战观后感(篇7)

每一种牺牲都值得去缅怀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了《重读抗战家书》。《重读抗战家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左权、张自忠、戴安澜、彭雪枫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我有幸获赠一本。

重读抗战家书,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中国有个成语叫居安思危,想想今天幸福的日子,不都是先烈们流血打下来的吗?

当年国力羸弱,中国受尽侵略者的压迫,苦难的人民无不身陷水深火热之中,但乱世总会有那么些人,有那么些精神在激励与引导民众前行,不畏强暴,不畏强权,不畏牺牲,把满腔热血与无悔的青春熔铸成巍峨的丰碑。

戴安澜将军就是其中一位。1942年,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戴安澜将军率第200师赴缅参战,保卫同古、收复棠吉,立下了赫赫战功。1942年5月18日,他在突围战中身负重伤,后壮烈殉国。

困境中他留了这样一份家书给妻子: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望勿以我为念。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是的,悲壮总是崇高的另一种诠释。我们从这份家书中分明看到一个赤子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心灵独白。以生命去报答国家养育之情,中华男儿的殷殷家国情怀,已跃然纸上。

大英雄,亦有着细腻的小情感。面临牺牲,戴将军也割舍不掉对妻儿的挂念之情,忧虑他们将来的生活,这也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他血浓于亲的柔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也是戴将军最最真实的写照。

每一种牺牲都是值得去缅怀的。在缅怀的同时,我们应该从这些抗战家书中去感受最质朴的爱,最纯粹的情,然后对照审视自己,在今天这个物质时代,以他们为榜样,幻化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因为只有触动自己灵魂,只有让自己感同身受,才会在意识深处和先烈那种精神去耦合,然后学会爱国主义担当,无论卑微与否、无论何种岗位,都应该努力去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这是我重读抗战家书的一点体会。(甘锦娣)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34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