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囚绿记课件 >

囚绿记课件(推荐15篇)

囚绿记课件(推荐15篇)

【#范文大全# #囚绿记课件(推荐15篇)#】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囚绿记课件”这篇文章趣祝福认为值得一读现推荐给您,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囚绿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习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续写练笔

1.同学们说得很好。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课件展示),谈谈你的理解。(指读13段)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2、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囚绿记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它重新见面。作者从一棵树木引出了对山河沦亡的感叹,又很含蓄地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该作品以小见大,富含作者深沉、蕴藉的情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自然也颇受教材编委的青睐,因此人教(实验)04年5月版将其选编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艺术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仍安排进入必修教材,是考虑到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要求由“欣赏”到“鉴赏”层次的提升,通过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作用是不可忽视。

【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本人尝试让学生通过抓住标题和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而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会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本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或者批注认识肤浅,不能深入思考与联想,表达不能做到准确完整,以致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深度不够。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鼓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教师小结引导。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四、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标题与文章的关系。品析本文标题。通过文章标题,学生思考,教师小结标题所包含的相关信息,即: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告诉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让学生对本文有的情况能有所了解。

磁带范读

圈点批注

老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囚绿” 是本文重点描写的情节,要求学生带着《研讨与练习》第1题“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问题阅读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并对相关文本语言做批注。

班级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教师引导小结,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问题学会圈点批注,复述文章脉络: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以囚绿为核心,明确紧扣一个“绿”字。

品读、鉴赏“寻绿”“赏绿”

品味、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欣赏圈点的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感受文本语言的纯朴清丽。

讨论“寻绿”“赏绿”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热爱。集体朗读

鉴赏“囚绿”:讨论既然热爱,为什么要囚绿(朗读、分析第8段);讨论第9段的“闲笔”;囚绿的效果如何?

讨论“释绿”及原因

思考面对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思考(联系时代背景)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通过作者的写景状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惊喜——热爱——占有——敬佩——怀念思想感情的线索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点明“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言志”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象征是赞美也是作者自己的心灵写照

课堂小结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2、3

六、板书

囚绿记课件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囚绿记课件 篇5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课件 篇6

【设计说明】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导读指出所选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这些作品……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必修二的“表达交流”部分设计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内容,并在其“话题探讨”中指出“人类对于自然,也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天然的依赖,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得物质的满足,还要从中得到精神的慰藉”,“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到处是人类的兄弟。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的某种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继尔,又在“写法借鉴”中指出“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这跟观景人的修养、心境和审美情趣有关”。

综合上述因素,结合学生和课文的实际情况,本设计将《囚绿记》定位为:《囚绿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以“囚绿”为核心“事件”,以“我”与常春藤的关系为主要线索,“讲述了‘我’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从而在特定条件下形象揭示了从属于社会的“人性”与从属于自然界的“物性”所具有和呈现出的特定关系和状态,展现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表现了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教学策略】

原则:紧扣文本,以物揆情,以事度理。方法:问题引领,梯次设问,分层推进;自读为主,点拨相辅。

【教学目标】

1、学习紧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方法;

2、学习写景状物散文中常见的借物抒情(本文中没有所谓“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之第1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一、提供预习材料和问题

1、作者生平、创作及被评价情况。

2、设问:①本文核心“事件”是什么?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句、段?③作品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有没有变化?如果和所写的“事件”联系起来,请试着用一组词把这种变化的内容概括或形容一下。④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二、布置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至少3遍,第1遍借助工具书查录自己不会、不熟的生字词,疏通语句;第二遍有声朗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三遍带着设问问题朗读,思考并尝试解答。

2、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课堂记录本上。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导学引思

人类关注的一切事物概括起来只有二样:一是人自身——尤其人的本性;一是自然界——尤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对这二者的关注诞生了无穷无尽的话题,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其重要的指向是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一篇散文中整合人类关注的二大方面重大话题的佳作不多,《囚绿记》就是其中的典范。

二、教师范读,温故求新

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边默读,重温预习时的读文感受,回顾预习任务完成的内容。

三、缘事设疑,揆情度理

第一组问题:

1、围绕“择居”,作品写了哪些内容?

思路提示(以下均简称“提示”):写了寓所的特点,选择的理由。公寓的特点是狭小、潮湿、朝向不佳、夏季炎热、窗户破损。我被一抺绿影打动而即刻决定。

2、全文仅14段文字,却用了4段文字才引出常春藤,这样写是否太拖沓?

提示:并非如此。这4段文字通过写居室之简陋、狭小、不宜人居而“我”却“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反衬出“我”对绿色(哪怕一片“绿影”)的极度喜爱。这对后文是一个丰满的铺垫。更重要的,这些文字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一个疑惑:作者为什么如此热爱绿色呢?这恰恰引起下文,第5段直接就回答了这个疑问,行文的畅顺使内容的转换如凝脂般细腻润滑。

第二组问题:

1、第5段整散结合,诗性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请依次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疏理抒情的脉络。

提示:本题重在使学生注意紧扣原文的某类词语推想、探究作者的感情、观念、思想的方法,视野范围亦不仅限于此处。如,找出描写心理的词语,描写动作的词语等。具体答案略。

2、第5段和第6段是大段的借景抒情的文字,它们和后文对绿藤枝条的描写构成了全篇的核心内容,这二段最能体现这篇美文的特质,请谈谈它们美在何处。

提示:①抒情浓烈,震撼心灵。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天性——热爱绿色,热爱自然,开头直呼“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段尾坦承“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把绿色定义为自然的“代言人”。但他仍觉得不够,又用直接评论的语言说“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似乎生怕读者不明了绿和自然就占据着他心灵最重要的位置。段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把前4段“遇绿”之欢所唤起意识中始终“潜伏”的“觅绿”之切,以及“得绿”而安的狂喜之情一倾而出。时而热情迸发地大喊“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时而忘情地呢喃“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时而急切地表白,时而深情地呼告,时而痴情地对语。在绿的面前,“我”表现出了赤裸的人的天性,“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忘乎所以,难以自持。

②警语佳句,满纸烟霞。此二段文字共16句,除生活动作叙述的2个句子外,余者皆是描写作者情绪、心理等精神活动的佳句,言简而意深。如,“它是生命……它是快乐”一句,在行文结构上是总说,在内容上则是对绿色的本质性概括,揭示出人的天性对于自然的依赖。“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则用极度的夸张写出了绿色对于我精神生命的重要,绿色可以滋润我的心田,可以使我的心灵恢复生机和活力。“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表明作者反复强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在天性里是向往自然、依赖自然的,社会中的这种“人性”是离不开自然界这种凝聚和体现自然力量的某种“物性”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则是进一步深化的“我”与“绿”之间存在的既简单又复杂的特定关系的表达,使读者领悟“人性”与“物性”原为一体,共存共生,永难分离的道理。这是5、6段文字中仅有的一句议论,可见作者覃思所在。

③化用典故,巧妙无形。化用庄子涸辙之鲋的典故,表现自己的盼绿之切。化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典故,让人感到有一种物我相知、人与自然极其和谐的情与境。

④善用类比,摇曳生姿。“我开始了解……茎叶的欢喜。”作者运用类比的思维写绿之于已的作用,呼应了第5段的关键句“它是生命……它是快乐”,深化了颂绿的情感,角度新颖,行文多姿。

第三组问题:

1、“囚绿”部分跨越了8至12段,“囚绿”是这篇散文的核心事件,也是读者领悟文章主旨的关键部分。“囚绿”部分“我”的心理变化是什么,试结合这种变化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

提示:“囚之初”(第8、9段),我的心理是“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说明“囚绿”的行为具有偶然性,但从上文看,这种思想的出现又是有缘由、有基础、有历程的,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必然性。“我”为什么要“囚绿”呢?因为“我”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欢唱”。从“我”的“自白”看,绿色之于“我”,具有非凡的意义,可以说,绿是“我”生命价值的诠释,是“我”心灵的依靠,是“我”精神的寄托,是“我”生活的旅伴,是“我”人生的欢乐。

第9段是“囚之初”很特殊的一段,它写“我”的心理变化有二层意思:一是绿的枝条“依旧伸长……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件事鼓舞了“我”,使“我……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重点讲“我”“囚绿”的行为得到被囚者的表现所“肯定”后的喜悦心理。二是插叙了一段往事。对于这段往事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后世的分析评论者大多采用回避之策,偶或有言,则简单地说,这是“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见配套“教参”),至于这“外加”的“歧路”“必要”在何处,如何就“跌宕生姿”了,并未明言。这段看似游离的“歧路”文字,其实自有根由,它紧承上文的心理描写而来,是受眼前自己刚刚“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激发而产生的联想,插叙的事件中透露出“我”与绿色的关系具有某种历程,“不忍”“心里还引为可惜”“怪他多事”是了解这个历程的关键词,因此,这一段是带有印证和呼应性质的心理描写。

“囚之中”(第10段)首先写“我”视被囚之绿为“绿友”,一厢情愿的喜悦之情,溢于纸上;再写“绿友”的“固执”带给“我”的心理变化,“我”先是对“绿友”生疑,认为“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继而生忿,感到“不快”,最后强调“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导致“我”囚绿行为进一步发展,而“我”此时的偏执、孤独心理也暴露无疑。

“囚之末”(第11、12段),“绿友”的剧烈变化刺激了“我”的内心,使“我”产生了“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的心理,我开始“可怜”“绿友”,但“我”仍旧“恼怒”,偏执心理有所松动。但我囚禁“绿友”的行为受制于“我”的计划,“我”理性地决定让“绿友”“恢复自由”。

循着这种心理变化,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文章表达出的意思。“囚绿”的行为应是源于人的天性,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畸形表达。“囚绿”重在表达人性的迷失。

在“囚绿”之初,文章对“我”“自私的念头”的具体描写展现了人性深处的贪欲和自私。占有是外在的表现,而“囚”则是占有的高级表达方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这种有情的冷漠,合理的残忍。写“我”曾对绿的生命“不忍”,为朋友热情的“除绿”之举感到不解,为被除去的绿感到“可惜”(第9段)。这在逻辑上是对“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的注释和补充,也是对后文“释绿、悟绿、念绿”的铺垫和交待,同时,还是对人性本质的一种诠释,即人性是复杂的、矛盾的。

“囚之中”通过写人性与“物性”的斗争继续展现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人希望(不如说“需要”)自然是遂顺的、亲附的,对自然的“固执”不接受,对自然的“不领情”难以容忍。这里重点表达人性在矛盾中的迷茫。

“囚之末”的景物与心理描写则生动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状态:“物性”是永不屈服的,它不随人的意愿而改变,人与自然争斗显然只能是失败,“人性”最终战胜不了“物性”;人性是有理智的,虽则“魔念”生长,蛮横与霸道轻易不去,但理智提醒人性,要反省自身的“过失”。一旦反省开始,人性中阴暗的贪欲、自私和冷漠因素此时虽在占据主导,但善良和同情已开始复苏,这里重点表达了人性在迷失中开始回归。

2、“释绿”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释”紧接之前的“囚”,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囚”是一种变态的热爱,“囚绿”是对生命的误读,而“释绿”是对生命的尊重。“囚”与“释”之间,是一个“悟”的过程,一“囚”一“释”,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表现了人性中仁善与良知天性的回归。

3、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提示:末段与文首构成呼应,收束全文,是全篇的逻辑终点。本段流露出的歉疚感、补偿欲望和怀想、惦念之情,丰富和完善了文章的主题表达。

四、布置作业,探疑问难

1、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文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人教版配套教参语)。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必做题)

2、你有过“囚绿”似的心理和行为吗?试仿照本文写一篇散文。(选做题)

板书设计:

文章双线结构

行为线索:遇绿得绿观绿囚绿释绿记绿

心理线索:觅绿喜绿颂绿怒绿悟绿念绿

囚绿记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年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瓦尔登湖》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优美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三篇。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1)文本资源:为了充分发挥文本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除利用课文外,我还挑选了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中的《遍地黄金》一文给学生品读,这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与《囚绿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且是一篇美文,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合用来做圈点批注的迁移练习,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阅读容量。

(2)学生资源: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并交流圈点批注的情况,实现学生互动、资源共享及情感交流,分享学习的成果及乐趣。

(3)媒体资源: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整理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以拓展视野,丰富阅历,激发读书兴趣,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学习渠道。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四、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在回顾前边学过的两篇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后,引出《囚绿记》,指出: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高中阶段再学,会有什么收获呢?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

先例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等,同时指出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后转入下一环节的迁移巩固练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四〉学生迁移练习:

让学生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老师把学生共同批注的地方进行展示,让他们通过比较、讨论,进一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要领,强化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落实。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为了巩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问题的落实,进一步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要求学生对圈点批注的方法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并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情况。

囚绿记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机、希望和生命。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顽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散文《囚绿记》

2、指名一位学生上黑板写课题和作者的姓名。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做在自己的书本上。

出示评价标准:

(1)、事件的叙述是否完整

(2)、语言是否简洁

请其他同学围绕评价标准两位同学所写的内容。

三、捕捉绿之美

(1)、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绿指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同学再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常春藤的语句,说说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这是一株()的常春藤,从文中()语句可以看出。

四、触摸绿之魂

在作者笔下,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么呢?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必须先了解陆蠡这个人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师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请同学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写它,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写几句话,体会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内涵。

学生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绿不仅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又是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探究囚绿的原因:

常春藤是正义的化身,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囚它?

跳读课文,找出囚绿的原因的语句,并归纳。

六、拓展延伸

设想:假如陆蠡就义前又看到这株常春藤,他会对这株常春藤说些什么呢?请以陆蠡的身份写一段话,字数100字左右。

写作并交流

教师小结: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囚绿记课件 篇9

【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习】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囚绿记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

囚绿记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囚绿记课件 篇1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知识点整理

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如何理解文中的“生的欢喜”含义?

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

4、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5、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

6、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_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

8、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珍重”词语的深刻含义。“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9、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含义:

(1)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4)“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5)“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课件 篇13

学习目标:

1、读一读

2、画一画

3、说一说

4、赏一赏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你喜欢绿色吗?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

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

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

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四、理清层次

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寻绿(1 - 4)

赏绿(5 - 7)

囚绿(8 -12)

放绿( 13)

怀绿( 14)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

六、探究写法;

1、【知识链接】

① 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课件 篇14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二、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课件 篇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

投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2.学生自读

要求:

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 lǐ ) 涸辙( hé ) 猗郁(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

瞥见(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系( qiú ) 急不暇择( xiá )

纤细(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沥(xī )(lī) 葱茏( cōng )(lóng )

2.辨析字形字音

暇(xiá ) 揠(yà ) 缘(yuán )

遐(xiá ) 偃(yǎn ) 椽(chuán )

瑕(xiá ) 堰(yàn ) 喙(huì )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囚系: 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4.全文结构

明确:寻绿(1-4)

观绿(5-7 )

囚绿(8-12)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感受“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作者是这样描述北平的公寓的“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是朝东的”“令人感到炎热”,这并不是一间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然而作者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原因是什么?

明确:窗外长着常春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教师提问: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住了“我”,作者是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明确:喜悦而又满足

教师提问:终于和绿色朝夕相伴了,观绿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看着常春藤“柔软 的卷须”“舒开折叠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怀念、欢喜、快活、留恋、急不暇择……

教师提问:作者如此爱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教师提问:作者不满足于远远的观赏,为了和它更接近,更亲密,将柔条牵进了屋里,这时的绿在作者眼里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爱、幸福、青春

教师提问:被囚后的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浆液丰富的柔条伸长、攀缘、舒放,长得更快, 尖端朝着窗外。失去青苍,变成柔绿、嫩黄、细瘦、娇弱

教师提问: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明确:引出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常春藤的衰败,让作者内疚,用于决定在离开的那天“放绿”,他将“绿”成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明确:“绿”象征着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师总结“绿”的象征意义:

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深层象征意义:爱、幸福、青春

更深层象征意义: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最高象征意义: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作者的释绿,象征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四、总结全课: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五、课外拓展:

㈠关于象征的表现手法:

1.概念: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

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

2.效果 :运用象征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复杂深刻

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3.适用范围:作品的大部分甚至通篇使用

㈡ 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如: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月—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青松—坚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落花—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㈢ 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去判断呢?

1.确定象征物

2.找出突出描绘象征物特征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联想(结合写作背景等)

4.形成象征意义

㈣ 练习

1.礁石 2.帆

艾 青 俄 莱蒙托夫

一个浪,一个浪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无休止地扑过来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它到遥远的异地找什么?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

它的脸上和身上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

象刀砍过的一样 桅杆弓着身在嘎吱作响……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

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

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六、作业:

预习作业:《诗经》两首

选做作业:写片断文章,“我眼中的绿”

延伸阅读

囚绿记教案推荐6篇


以下是本文的首篇介绍“囚绿记教案”。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蓝图,重点难点不可遗漏。我相信这个网站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问题!

囚绿记教案 篇1

【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习】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囚绿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

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附板书】

囚绿记

陆 蠡

主要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圈点: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

批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表述清楚

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做生活的有心人

【附迁移练习文章】

遍地黄金

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囚绿记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囚绿记教案 篇4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囚绿记教案 篇5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囚绿记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 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

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 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 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 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囚绿记》教案


学生们如何才能在课堂上获得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和课件。现在,大家可以开始着手写自己的课堂教案和课件了。教案是一种富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设计,因此,在着手写教案和课件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中应该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

2.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我们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相符合,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学步骤: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我们需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步骤。这些步骤应该清晰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4.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5.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因此,在教案和课件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综上所述,编写教案和课件时需要考虑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因素。希望这篇“《囚绿记》教案”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但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和学生情况来决定。

《囚绿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案 篇2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案 篇3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一常春藤盆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囚绿记》知识点整理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3、如何理解文中的“生的欢喜”含义?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4、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5、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的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6、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指不屈服于黑暗的顽强抗争的人。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_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8、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珍重”词语的深刻含义。“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9、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含义:(1)如何理解作者说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4)“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5)“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囚绿记》教学反思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教案 篇4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六、作业设计: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教案 篇5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案 篇6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全班交流: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绿树村边合,青山锅外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爱东湖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A、B选做

A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B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囚绿记》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4。能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赏析课文;从比较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不同的“绿情”。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忆课文,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习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三)

2。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习二)

4。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关注生活:寻觅“身边之绿”

同学们,绿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课外,请大家去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树林,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尝试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描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四、推荐阅读

《西湖漫笔》(宗璞);《五龙潭的绿》。

《囚绿记》教案 篇8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教案 篇9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囚绿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近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囚绿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平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教案十五篇


小编制作这份“囚绿记教案”时考虑了您的喜好和口味。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 教案和课件设计出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避免忘记建议您将本页的链接收藏起来!

囚绿记教案【篇1】

《囚 绿 记》 教 案    备课教师  蒋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囚绿、放绿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绿无比挚爱的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绿枝条”的性格特征及其象征意义(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对绿枝条的生动和拟人化的描写并运用于写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略) 二、简介作者,略知背景  (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范读课文,辨音正形   正音:   蠡lǐ  嵌qìan  涸hé  揠yà  猗yī  蕈xǜn 四、初步感知  理解大意   学生阅读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重要语句,并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绿”写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找学生上黑板填空)(板书)   ※重点是“囚绿”,“囚绿”是文章的描写重点,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读文章开头,回答作者在北平选定的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用四个双音词概括)?作者为什么要选定这样的房间?   ※狭小 潮湿 简陋 炎热   ※因为这里有绿,因为作者喜欢绿。   3、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绿?找出文中作者表达爱绿的思想感情的'语句。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喜欢看草绿,”“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我瞥见这绿影,感到一种喜悦”,“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4、作者为什么还要囚绿? ※囚绿是因为爱绿,作者要“叫它伸长我的书桌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那猗郁的年华。” 5、绿枝条被囚之后有什么变化?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相应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长、攀援、舒放――→叶须朝着窗外――→细瘦、娇弱 ↓ ↓  ↓ 喜悦―――――→ 不快―――――→愧疚―→生魔念 (板书) 6、如何理解“我”心中的“魔念”?  ※A、魔念是什么?“我”知道自己“囚绿”毁损了绿枝条的生机,使它像个有病的孩子,我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我也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但我仍然不放走它。   B、这是由爱生恨。表现出“我“的自私、偏执、,是一种阴暗的心理。但极有限度,“我”最终还是放了“绿”。 7、“我”最终为什么还是放了“绿”? ※A、“我”爱绿,“绿”被“我”囚禁之后失去了生机。   B、“我”战胜了“魔念”,   C、“我”要离开。 五、深入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用拟人化的笔法写“绿枝条”,那么文中的“绿枝条”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A、它是美丽的,有勃勃生机; B、它是柔软的,离开阳光就细瘦、娇弱; C、它是倔强、坚贞的,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 但它有着不幸的遭遇,它的自由生长的环境被破坏,它被囚禁,变得娇弱、憔悴。 2、作者写“绿枝条”有何象征意义?  ※“绿枝条”的生存状态(遭遇),也是“我”的生存状态,也是抗战爆发后华北地区人民的生存状态,也暗示了日寇铁蹄蹂躏下广大人民的苦难命运。 “绿枝条”永远向着阳光的倔强性格,也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文章的主旨) 3、本文写法有何突出特点? ※A、托物言志,含蓄厚重。   B、融情于物,以绿为友;   C、叙事跌宕,摇曳生姿。(板书) 六、延伸练习,巩固提高 课外写一段500字的写景状物的文字,要求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景物的神韵。 附:板书设计   囚 绿  记   陆  蠡   美丽 柔弱  倔强 坚贞――→作者  广大人民 ↑   寻 绿――→观 绿――→囚  绿――→放 绿――→怀 绿(爱绿) ↓ 生长、攀援、舒放――→叶须朝着窗外――→细瘦、娇弱  ↓ ↓  ↓   喜悦―――――→ 不快―――――→愧疚―→生魔念 (、12、5)

囚绿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形:结构、选材

2.神: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3.我:因文识人

4.探究写法特点,提升写作素养。

教学重点

品味关键句,体会隐含的文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提醒大家细读课文,注意批注,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互动: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今天我们这40分钟的师生缘分,应该是上辈子苦求千万次的结果。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尽情挥洒我们的智慧、勇气、热情,拥抱咱的课堂,演绎咱的缘分,让这节课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大家已读过课文。但是,也许你不曾太留意这张照片。

这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它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他有什么样的性情,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囚绿记》,了解陆蠡,触摸陆蠡沉睡在这篇文字中的心灵。

请看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课件)

形:了解结构和选材的特点

神:找到文眼句,领会主旨。

我:因文识人

形、神,自然是学习散文不能回避的。但是通过对形和神的了解把握,因文识人,走进作者的心灵,也是散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整体感知

咱们先从形入手。才能做到总揽全局,洞悉结构特点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速读全文,读完后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后)师问: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讲陆蠡的这段往事呢?

明确并板书:

寻绿(择绿)——观绿(恋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

(提醒学生如果能参照课文标题的格式“囚绿”来概括,既简洁又艺术。)

师:很明显,全文紧紧围绕“绿”展开。说到散文的特点,人们就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但是这篇文章的结构,你觉得散吗?不散,内容集中,而且作者把一件小事讲的波澜起伏,可谓尺水兴波。所以,本文的结构其实是很精巧的。所以我们要强调一点,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创造的一般法则,但不是唯一的法则。(课件展示)从选材上来讲,一枝常春藤,你觉得选材是大还是小呢?

那么陆蠡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呢?有什么寄托呢?要把握散文的神,就需要进入读书的第二环节:细读涵泳。(课件)

1.默默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

2.随手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

提示:

挑两处让你心动的句子,说说心动的原因。

找出“文眼”,理解其言外之意。

三、品味语言

(学生细读课文,做批注)

(一)心动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让你心动?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学生提出心动句,并简单分析原因。老师点拨时,注意落脚到“真性情”,并注意带领学生朗读。

应该提醒学生关注的句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整齐的句式,如歌如诗的语言,感情浓烈,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绿的爱恋表达的淋漓尽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对比和比喻,可见作者对绿的渴盼)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我和绿对语,我们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的好友)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赋予常春藤以人的性格气质,他会攀援会摆舞,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多么真切!让人都不忍心触碰,仿佛看见陆蠡用双手小心翼翼捧过这浆液丰富的柔软的绿藤)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⑴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二)文眼句

过渡:还有很多同学想和大家分享心得。看来本课让我们心动的句子很多。这些句子为什么会动人呢?因为他饱含了作者的真性情。对绿的爱和尊重。(板书)为什么会尊重一枝常春藤呢?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尊重常春藤的原因,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意图呢?那么这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现在大家来共同寻找本文的文眼。谁找出来了?

(学生找文眼,并阐述理由。如果学生找的不是老师预先设想的,首先要肯定学生,因为他必定有自己的理由,他找到的句子往往是和主题相关的,或者是可以做文眼的注解的。进一步提醒他,是不是有些句子更重要?在同学能准确找到文眼后,集体研读后两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写作背景,短短几句话,便反映了北中国在日军铁蹄践踏下山河沦亡,百姓流离的情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的敬佩和尊重,他是因为他是永不屈服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也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祝福)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不仅是怀念这圆窗和绿友,而是惦记着烽烟铁蹄下的北中国山河。)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不会。因为我们是志趣相投的友人,同样都向往光明,不屈不挠,坚韧不拔。)

归结出本文的主旨:以一枝常春藤来象征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归结出把握主旨的办法,找文眼。(课件:如何找文眼)

归结本文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课件)

(三)师生共同研读“我”

找到了文眼“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抓住这句话,就突破了主旨,就读懂了文章。但是还不能说读透彻了。因为我们离陆蠡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只知道陆蠡是一个有着民族责任感的作家,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还是粗线条的,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研读一些句子,亲近陆蠡。(课件展示这些句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心灵淳朴,充满诗意,追求精神,胜过物质。)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观察细微,用词精准,色彩之变,如画家调色。文字背后,有一双清澈的凝视的眼睛,有一颗饱含爱怜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灵。你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吗?你曾经这样凝视过自然吗?)

学生归结出“我”:乐观、淳朴

老师补充:还要加上一条“坚贞不屈”。这篇文章写于沦陷区上海。上海沦陷后,陆蠡是坚守上海孤岛的革命作家之一。1942年,陆蠡的杂志社被查封,陆蠡前往日本宪兵队交涉。日本人问他: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陆蠡答:不能!日本人又问:日本能实现大东亚共荣吗?陆蠡答:不能!陆蠡最终受尽酷刑,死在日本宪兵队的监狱。

这就是陆蠡。他是乐观的淳朴的,也是坚贞不屈的。他从浙江天台山高雾绕的盆地里走出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追随幸福和自由的幸福的绿影。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他踏踏实实严肃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苍翠青绿的34岁。

至此,我们再来端详这张发黄的旧照片,我想,大家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归结出“散文中的我”。(课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创造一般原则,而不是一定法则、唯一法则。散文的形,也可以谨严巧妙。

我们了解了本文选材小、意义大的特点,也知道以小见大是现当代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陆蠡。一个有着璞玉一般心灵的青年作家、革命烈士。我想,你会记住他。记住他在细雨中凝视常春藤婆娑摆舞的清澈的眼睛,记住他坐在小圆洞前和绿叶痴痴的对语,记住他用心灵描摹自然,从心底生发出来的那些清丽的词句。

五、作业

也许你想谈谈读陆蠡的感受,也许你受到陆蠡文字的触动,颇有描景状物的信心和冲动,我们今天的作业是:

1.我读陆蠡

要求:200字,用到比喻、排比的修辞。

2.课后第三题: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

附:板书:

囚绿记

寻绿形:结构巧、选材小

观绿神:爱、尊重;民族气节

囚绿我:乐观、淳朴、坚贞不屈

释绿

怀绿

囚绿记教案【篇3】

一、说教材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文是一篇散文,现代作家陆蠡按照“恋绿--囚绿--释绿--念绿”的思路与讲述了与常春藤相处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现状以及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指出了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文章构思新奇,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深沉厚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还应该对学生情况有所把握。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所以找出本文的行为脉络并不困难。但是他们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把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对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文章中的语言,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学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以及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讲授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们,我们常说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由于喜爱,不少人则有了将一抹绿色“占为己有”的想法,然而当绿色被囚禁时,生命之色便开始发黄、发枯,不再有活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囚绿记》这篇文章,看看文章中的“绿”是否遭受了同样的经历。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情感。

其次,我会让学生来介绍作者,我来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最后,我会让学生寻找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让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文章,找出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明确:作者写到:“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由此可知,文章中所说的“绿”指的是常春藤的枝条。

2.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何如此喜欢“绿”?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指定学生作答。并且明确学生的答案,因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顺势我会问学生是否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呢?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囚”绿?我会让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我来对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因为“我”喜欢这抹绿色,希望“绿”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4.最后我还会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我”“囚绿”的结果如何?“囚”住了那抹绿吗? 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齐声回答没有囚住。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他们所找的具体的语句。“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常春藤被“囚”之后,它还是固执地向着以前的方向生长,而且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常春藤开始变得没有升生机和活力。不得已,只能“放走”这抹绿色。

(四)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会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这种“囚绿”的行为,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前后四个人讨论后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升华本节课的情感。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回顾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外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之所以囚禁这抹绿色,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可以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想囚禁这株常春藤。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同时也揭示出了常春藤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生命的不可侵犯。在此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的思想,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将作业设置为: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

七、说板书设计

囚绿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

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附板书】

囚绿记

陆 蠡

主要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圈点: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

批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表述清楚

感悟生命,净化心灵,做生活的有心人

【附迁移练习文章】

遍地黄金

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囚绿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重点句子、佳妙句子等作批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体会作者对绿的独特感受并进而探究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3、拓展延伸:

⑴ 给《囚绿记》写一段总评;

⑵ 写一封信:致绿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划、作批注、感情朗读等方法读出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与体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总体方案】

自主──互动──探究──延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可爱的、奇异的、无以比拟的绿,你们的心也曾经随着作者的文笔,在摇荡,心灵深处的那根敏感的弦,被绿拨动着下面,请同学们高声朗读朱自清《绿》的两段文字:那醉人的绿呀!但你却看不透她!;那醉人的绿呀!我人此叫低女儿绿,好么?

2、绿色,以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离合的神光招引着我们,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篇有关写绿的文章──《囚绿记》,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与作者分享绿的另样风韵与品格。

二、交流阅读感受、整体把握内容

师生互动)。

体悟丰富多彩,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你们谈的感受都离不开一个绿字,而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囚绿记》,也紧扣一个字来写的,你们说说应该是什么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注意引导)

3、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紧扣一个绿字来写,都写了哪些与绿有关内容?能否在绿字前面添上一个字来表达每一个与绿有关的内容。

(学生交流,反馈老师引导,形成共识,老师板书)

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三、重点研读、深入感受

1、研读4~5段:

⑴ 要求:请画出写作者择绿的句子,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学生活动,并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

择绿:一见钟情

(渴盼、热爱)急不暇择、视同至宝

⑶ 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重点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2、研读6~7段:

⑴ 要求:画出作者赏绿的有关的语句,并作批注,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学生读书,勾画并作批注,交流反馈,老师小结,板书,并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赏绿:留恋、欢喜 心心相印。

⑶ 学生活动:我了解自然之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一句表现了作者和绿作无声的心灵交流。对着这满藤的绿,如果这时你是作者,你会对这绿友说些什么呢?

3、研读8~11段:

⑴ 请你画出重要句、佳妙句,并作批注,交流你的发现与阅读感受。

⑵ 学生活动并反馈,老师的引导注意以下几点:

① 我囚绿的原因:爱之深、占之切。

② 囚人对光明的执著追求、不屈服的品质。

③ 我的深深自责。

⑶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①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要它为我作之声的歌唱。

② 它的尖端总朝着我对它的善意。

四、探究、拓展

1、作品的主题内涵你怎么理解?

(提示:可以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者最后提到自己怀念着圆窗和绿友,并希望注重和它们见面,这里除了表现对绿友的思念之情外,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

3、小结:

本节课学习过程:

捕捉阅读的第一感受→研读课文,找重点句、佳妙句,作批注,再深入地体会这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注意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

4、拓展:

⑴ 给《囚绿记》写200~300字的总评;

囚绿记教案【篇6】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案【篇7】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

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

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

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绿”本指绿色,

文中实际指窗外长着的常春藤。“囚绿”就是把常春藤“囚禁”起来,“囚禁”是缘于对绿的热爱和渴盼。“囚”又使作者认识到常春藤的品格,从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作者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浙江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

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

希望和鼓舞”。曾翻译屠格涅夫的《罗亭》,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3、凭藉北平临时寓所,窗外常春藤带入室内的一片绿影,作者敏感地发现了“生的欢喜”,也发现它总是朝着窗外沿伸,尽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渐失去青春之色的绿条,还是不屈地面向阳光之神生存。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这篇散文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4、学习生字:略.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层(12-13),释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题。

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囚绿记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物抒情

二、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nt;——“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囚绿记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艺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文纯朴清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读书动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课题为《囚绿记》,根据事先你对课文的预习,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 )——囚绿——( )——( )

(教师举例:比如我从第8小节的“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中概括出“囚绿”。)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揭示主旨。

过渡:在这过程中始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爱绿)

1.“爱”在文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作者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都是出自于对绿的爱。文章对“爱”的描写花了相当的笔墨。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作者抒发爱绿的句子,关键词语用“·”圈出,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读一读,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悟。

(1)教师举例:“爱”的句子:第8小节“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的感悟:两个“装饰”的含义不同,第一个“装饰”有点缀、装点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指排遣的意思,两个比喻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2)友情提示:你还可以从修辞、感官等角度进行赏析。

(3)教师点拨:我认为作者不爱绿,文章第10小节:“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中的“不快”表现了作者并不爱绿,对吗?

(“不快”是因为作者爱绿而剥夺了常春藤向往阳光的自由,他的“不快”和所谓的自尊心被“损害”是咎由自取,反衬出了他对绿的喜爱。)

2.作者笔下的绿究竟有何魅力让作者如此喜爱痴迷呢?请你用括号标出作者写绿的句子,并归纳一下“绿”有何品质?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这绿色常春藤的热爱与赞美吗?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请同学们先从文下注释中去了解一下作者,并从课文中去寻找一下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然后填空。

作者通过写在孤岛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赞美了 ,采用了 的写作方法。

(赞美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再次强调“托物言志”,明确其含义。可以以《白杨礼赞》为例。

5.总结: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囚绿记教案【篇11】

【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习】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囚绿记教案【篇12】

1.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被日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囚绿记教案【篇13】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如何去分析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并且掌握分析的具体方法方法,以及锻炼学生在文中迅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

一、课前的每日一练。教师提供出一个高考易错成语,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造句,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涵义,以及让学生自己造句,来达到掌握理解的目的。这样可以为学生积累成语为以后的高考做一些小小的铺垫。

二、内容安排逻辑清楚。这节课贯穿三个问题,问题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层层递进,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在总结中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有利于明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更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四、有学习目标的展示与明确。

教学过程中的失败之处

一、教学环节中的导入遗漏。在明确完教学目标后,我直接就进入到新课,把导入新课环节遗漏掉了。这样的话,会使学生在接受新课时有些唐突,不能很好的过渡与衔接。

二、内容讲解的深度不够。在文章的整个讲解和引导过程中,我对问题的深度给学生挖掘的还不到位,应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三、语句使用过于随意。课堂的语句使用过于随意,都很通俗易懂,没有文学性。

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我有些过于在乎课堂的整个进度,导致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并没有完成留给的思考问题,我就开始讲解,从而使他们跟不上我们的进度。

教学过程中的启示:

一、课堂上语句的使用。语句使用应该追求优美具有感染力,能使学生被老师整个深深地吸引。

二、课堂上的每环节都应具备。每个环节的存在它都有它自己的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应该多学习、多积累,使自己能成为“长流水”,去慢慢填满学生的“半桶水”。

囚绿记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y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y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囚绿记教案【篇15】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

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到7自然段。

2、“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独句成段,用语平实,含而不露。巧设悬念,激起层层涟漪——到底是一件什么事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3、文章题目是“囚绿记”,为什么不直接写“绿”,而先写公寓?

明确:作者落笔不急于写“绿”,而是先介绍公寓的空间、格局,“高广不过一丈”“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突出了寓所的简陋,为下文写“绿”蓄势。

4、学生速读课文。指名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绿色是多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两句快意淋漓的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绿色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2)、“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辄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恰当的比喻写出“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迷。

(3)、“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悟。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主要表现“我”与“绿”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安宁、平和的追求。

(4)、“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这一段用细腻的笔触、特写的镜头、饱满的激情、主观的感受,描绘“我”对常春藤生长状态的守望。至此,“我”对“绿”的酷爱达到了高潮,为下文的“囚绿”作了铺垫。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8到·11)段。

2、“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我”“囚绿”的原因是“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牵进”一词既写出了常春藤的形态特点,又写出了“我”对“绿”的喜爱和占有欲。“装饰”一词用得新巧奇特,作者不仅要用常春藤弥补物质生活的匮乏,还要用它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在作者心中,“绿”是爱、幸福和青春年华的象征,表达了“我”对绿色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3、文中插入“我”对从前住的乡下小屋里的芽苗、蕈菌不忍拔除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凸显“我”对“绿”的执着的喜爱,对“绿的持之以恒的追求。这是对情感的追述。

4、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5、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五、教师小结:

被囚禁的常春藤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我渐渐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本性善良的作者对这绿色既怨恨又爱怜、欲开释又难舍,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酸的事情啊。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钣金工课件(推荐15篇)


凡是想把课上好的老师都需要去编写教案课件,在编写过程中只需持有一颗认真负责任的心就能胜任。专写教案是需要对课程的要点和核心内容把握得当。遵循着您的需要,我们为您精心策划了“钣金工课件”,我坚信您阅读后会对它的内容甚感欣赏!

钣金工课件 篇1

钣金工课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它涵盖了钣金工艺的基本原理、制作工序、加工设备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几个主题角度来探讨钣金工课件的相关问题,包括钣金工艺原理、钣金工序、钣金加工设备及安全注意事项。

一、钣金工艺原理

钣金加工是一种制造工艺,它通过压力加工、折弯、切割等手段将薄板材料加工成不同形状的制品。钣金工艺原理包括材料的塑性变形、成形工艺的设计原则、模具的选择和设计等。了解钣金工艺原理可以帮助理解钣金制品的加工过程,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模具,提高制品成形率和质量。

二、钣金工序

钣金加工工序包括剪板、冲孔、折弯、组装、焊接等,每个工序都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设备。学生需要掌握每个工序的技能和注意事项,才能顺利完成加工任务。在课件中,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展示不同工序的操作步骤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加工过程。

三、钣金加工设备

钣金加工设备是钣金加工的重要手段,包括钣金剪床、冲床、折弯机、等离子切割机等。了解不同设备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设备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熟悉设备的操作和安全规范。

四、安全注意事项

在钣金加工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尤为重要。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安全性,遵守操作规范,正确佩戴工具和安全防护设备,提高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在课件中,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详细介绍不同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方法,确保学生的安全。

综上所述,钣金工课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钣金加工的原理、工序、设备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

钣金工课件 篇2

钣金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通常指的是通过将金属薄板加工成所需形状的工艺。该技术在包括航空、建筑、汽车制造、电子和医疗设备等行业中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当涉及到金属加工时,钣金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因此,学习这门技术的人需要使用各种教具和教材。

钣金工课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应用这项技术。下面将探讨关于钣金工课件的主题,并进一步了解这种教学资源的用途和作用。

主题一:钣金工基础知识

钣金工的课程教学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钣金工基础知识课件。这种课件通常会介绍金属板、焊接、切割、钻孔、弯曲和成形等基本概念和技术知识。学生需要了解钣金加工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及能够解读钣金图纸和设计。同时,钣金工基础知识课件还包含了重要的安全操作流程以及不同行业的专用设备和工具的使用规范。

主题二:钣金工具和接头技术

课程教学中的下一阶段是学习钣金工具和接头技术。这种课件通常涵盖轧形、焊缝抽气和铆接等各种技术,另外也会介绍不同的钣金连接方式,包括螺栓和螺母、螺纹和焊接连接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技术,以确保工作的安全性和成功性。另外,这种课件还会涵盖如何熟练操作钣金工具,如手动剪切机、剪片机、压机等。

主题三:应用软件和数字化钣金工

随着科技行业的发展,数字化钣金工变得越来越流行。相关课件的主题已然形成,例如AutoCAD、Pro-E和SolidWorks等软件的应用和教学。这些课件不仅跨越了面积,同样也能够满足学生使用数字化工具、绘制钣金加工图纸和实现实时模拟的要求。该主题也会让学生了解数字化钣金工技术和生产过程的必要性。

主题四:不断的实践

继续学生的学习,教师将会定义和讲解不同级别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分别完成,以便使他们在每个级别上可以获得充分的技能和知识。此外,实践活动和演示也是教师推荐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和理解技术运用的过程。他们还可以使用模拟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学习内容,尽可能的确保学生正确而安全地掌握钣金工技术。

总之,钣金工课件是一个非常实用和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使用这种教学资源,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操作钣金工技术,并在今后实践中运用所学。不仅如此,钣金工课件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字化技术,不断提高学习水平。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各种教学材料中寻求帮助,并利用各种实践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

钣金工课件 篇3

钣金工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在工业制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涉及到许多行业,包括汽车制造、建筑、制造业等。钣金工课件是针对钣金制造工艺和技术进行教学培训的课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钣金工课件相关主题。

一、钣金工课件的意义

钣金工课件是教育和培训钣金加工技术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课件的学习和理解,学员能够掌握钣金加工的基本技能和制造流程,学习各种钣金加工工具和机器的使用方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这有助于提高钣金工人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升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质量,有助于钣金加工在制造业中更广泛的应用。

二、钣金工课件设计的原则和要点

1.内容:课件的内容应该基于学习者的背景和教学目标。内容应该全面,深入讲解钣金加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课件的内容具体实在,有助于学员理解和学习。

2.教学目标:课件的设计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促进学员学会正确使用钣金加工工具和技术,并能够应用在实际生产中。

3.媒体形式:钣金工课件应该具备多种教学和学习形式,例如图形、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有助于生动地展示钣金加工技术的流程和方法。

4.学习体验:钣金工课件应该易于上手,不复杂、难以理解,方便学员学习,有笔记卡片、学习题目等辅助学习工具。

三、钣金工课件的优势和挑战

1.优势:

(1)钣金工课件可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和培训,消除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节省了成本。

(2)钣金工课件可以提供各种的教学资源和教育媒体,例如视频、音频、图片等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记忆。

(3)钣金工课件可以给予丰富和高品质的教育和培训体验,以至于更好地增进学员的学习效果。

2.挑战:

(1)钣金工课件需要应对不同的学员的需求,例如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背景。

(2)钣金工课件需要保证课件的可达性和易用性,并且不能影响学员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3)钣金工课件需要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并且不能因为技术等原因而过时。

四、结论

综上所述,钣金工课件对于钣金加工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望在未来在教育培训和实际制造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钣金工课件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内容、教学目标、媒体形式、学习体验等,以达到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在钣金工课件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设备缺乏、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不足等诸多问题。只有不断优化课件内容和增强学员能力,才能够推进教育培训事业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工效和质量,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钣金工课件 篇4

钣金工课件——厚度

钣金工是制造行业中的重要一环,它涉及许多的技术方面,其中厚度则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厚度是指一种材料在纵向上的尺寸,是判断钣金工人能否制造出正确尺寸零件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掌握厚度这个概念,在钣金工课件中需要对它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钣金工课件中应介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例如,钣金工人应该熟练掌握卡尺的使用方法,正确地使用卡尺进行测量。同时,切割和加工材料时,需要使用手动锯或机械锯来获得所需的厚度。在钣金工课件中,必须对这些工具提供详细的介绍和演示。

其次,钣金工作况下面临的临时问题也需要在钣金工课件中得到注意。例如,切割和切削过程中,由于刀片的不断磨损或钣金材料的硬度等原因,可能导致出现调节厚度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钣金工人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保证工件的精度,并在必要时重新进行测量以确认工件是否达到预期的厚度。

最后,钣金工课件还应包含如何处理不同种类钢材的信息。虽然所有钢材都有相对应的厚度,但也存在来自不同种类钢材的特殊情况。例如,即使是相同厚度的钢板,也可能会因为类型或品牌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强度和硬度。在钣金工课件中,需要提供这些知识,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别的钢材应如何处理和加工。

总之,掌握厚度是钣金工人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从事钣金工作行业的必备技能。在钣金工课件中,必须对厚度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包括测量方法、工具、临时问题等方面。只有这样,我们的钣金工人才能更加牢固地掌握钣金工作的技能和知识。

钣金工课件 篇5

钣金工课件是一种用于教学和培训的材料,它主要涵盖了钣金工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等方面,旨在帮助学员掌握钣金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其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围绕钣金工课件这一主题展开探讨,阐述其重要性、特点、应用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钣金工课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钣金工这一行业也在不断壮大,尤其是在汽车、机械、航空等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培养具有优良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钣金工,成为了相关企业和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钣金工课件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教学资源,它能够提供钣金工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巧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精华,帮助钣金工学员掌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其在钣金工领域的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二、钣金工课件的特点

1.具有丰富的图文资料而具有直观性

钣金工课件通常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图片、示意图、动态图等多种形式展现出钣金工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员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操作的技巧和流程。

2.操作环节模拟真实操作过程

钣金工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会采用三维动画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操作过程进行模拟和演示,并且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安全知识具有权威性

钣金工课件中涵盖了钣金工操作中的安全知识,这些知识来自于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权威机构的相关规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三、钣金工课件的应用

1.教学应用

钣金工课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辅助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讲解,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

2.培训应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将钣金工课件作为培训工具,进行培训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钣金工的整体素质。

3.自学应用

钣金工课件也可以作为自学的工具,学员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钣金工课件的发展趋势

钣金工课件发展的趋势同样与时俱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钣金工课件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方向体现在钣金工课件将更多地采用数字化的三维动画和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操作环节;智能化方向体现在钣金工课件将更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学习体验;网络化方向体现在钣金工课件将更加注重网络服务的应用,通过互联网、云平台等渠道,为学员提供更加便捷和全面的学习资源。

总之,钣金工课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和培训资源,在钣金工行业的人才培养、职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钣金工课件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时代要求,不断发展和创新,为钣金工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钣金工课件 篇6

钣金工课件是一种教育学习资料,用于钣金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钣金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它包括了各种钣金工艺的视频、图片、实物操作演示等,旨在帮助钣金工人员了解钣金加工的技术要点和工艺流程,掌握钣金加工的基本技能和底层原理,从而提高钣金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一、钣金工课件的背景和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钣金加工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制造产业。在这个过程中,钣金工成为了制造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每一个钣金零件的生产都离不开钣金工的技能和熟练程度。

为了提高钣金工的生产效率和制作质量,钣金工课件应运而生。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实物操作演示、技术分析和案例分析,对钣金工的技能进行培训和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二、钣金工课件的内容和形式

钣金工课件包括多种钣金加工技术的视频、实物操作演示、技术分析、案例分析等内容。其中,视频是钣金工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通过实景拍摄的形式展示钣金工的实际操作过程,让钣金工更加深入地理解钣金加工技术的要点和细节。

钣金工课件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包括电子课件、手机APP、PPT、PDF等多种形式,配合课件的教学方式也各有不同,如教师授课、自学、线上学习等多种方式,更加方便钣金工进行学习和培训。

三、钣金工课件的使用方法

钣金工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钣金工的学习效率。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使用钣金工课件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在学习时,可以根据钣金工课件中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钣金加工技术时,可以选择通过视频展示和实物操作演示来进行学习。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可以选择通过文献、实验和教师课堂讲解等方式来进行学习。

钣金工课件还可以通过考试等形式来检验学习效果,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

四、结语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钣金加工行业作为其中一项核心产业,在未来也会持续发展。因此,钣金工的技能培训和提高将成为制造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钣金工课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将为钣金工提供更好的技能培训和教育资源,为钣金加工行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钣金工课件 篇7

钣金工是一项核心制造业,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工业设备需要使用钣金工制作,例如电子产品外壳、汽车、航空器、医疗设备等等。因此,学习钣金工课件非常必要和重要,以下是对钣金工课件的一些主题进行探讨。

一、工艺流程

钣金加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包含多种工艺流程,如折弯、成型、冲裁、打孔等等。掌握这些工艺流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钣金加工的原理和方法。同时,钣金加工的工艺流程对于改进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非常重要。因此,在学习钣金工课件时,应该重点学习各种流程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在流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工具设备

钣金工作需要用到各种工具和设备,如机床、刀具、氧气焊割设备、冲压机、折弯机等等。学习钣金工课件时,需要明确这些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如何进行设备保养和修理,以及如何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材料知识

钣金加工需要用到各种原材料,如钢板、铝板、不锈钢板、铜板等等。学习钣金工课件时,应该了解每种原材料的性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选择和处理不同类型的材料,以确保生产出的产品质量达到要求。

四、质量控制

在钣金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钣金工课件时,应该掌握各种检测技术和方法,如尺寸测量、表面检查、强度测试等等。同时,应该了解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和指南,并且学习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

五、安全生产

钣金加工本身存在很高的安全风险,因为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高温、压力、电气等多种危险。学习钣金工课件时,应该了解相关安全规定和标准,并且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各种设备和工具,以确保安全生产。同时,应该学习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和急救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

总之,钣金工课件是一个非常全面和深入的学习领域,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钣金工课件,我们可以掌握钣金加工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确保安全生产和持续改进。

钣金工课件 篇8

钣金工课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专门为钣金工专业学生设计的课件。这种课件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习体系,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钣金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钣金工课件相关的主题,并对每个主题做出深入的分析。

主题一:钣金工原理

钣金工原理是钣金工课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钣金工的基本原理,包括钣金工的定义、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以及加工和成型等方面。我们还将研究不同类型的钣金工操作,如成型、切割、弯曲和冲孔等,以及成型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等。

主题二:钣金工技能

钣金工技能是在课件中重点讲授的内容,这个主题探讨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以便他们能够完成各种钣金加工任务。我们将仔细研究不同的钣金工技巧,包括手工操作和机械操作等,并针对不同的技能要求制定练习计划。

主题三:钣金工安全

在钣金工操作中,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发生意外事故,我们将在这个主题中讨论钣金工安全问题。我们将涵盖与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相关的安全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地使用手工工具和机械设备、如何防止切割和弯曲等操作中的伤害,以及如何防止金属零件破裂或变形等问题。

主题四:钣金工实践

在钣金工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各种实践任务,以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钣金工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实践项目,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指导。我们还将介绍与实践相关的工具和材料,以及一些实践中的最佳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

主题五:钣金工创新

钣金工创新是这个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通过这个主题,我们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我们将介绍钣金工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和材料,以及一些成功的钣金工创新案例。我们还将向学生介绍如何发掘机遇,进行创新实践,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继续发掘创新机遇等。

在本文中,我们就钣金工课件的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钣金工原理、钣金工技能、钣金工安全、钣金工实践和钣金工创新等。这些主题涵盖了钣金工课程中的许多重要知识点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遇和实践经验。

钣金工课件 篇9

钣金工课件

钣金工是制造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要产物之一。钣金工课件涵盖了许多内容,从基础的金属冷加工和冲压加工到高级的数控设备操作和工艺优化,钣金工课件的知识体系十分庞大。本文将对钣金工课件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钣金工基础知识

1. 钣金工的概念和作用:钣金工是指使用钣金材料进行加工制造的一种工艺,应用广泛于制造机床、汽车、家电等各个领域。

2. 钣金工的工具和设备:主要包括剪切机、冲孔机、折弯机、压力机、激光切割机等。

3. 钣金工常用的材料:常见的钣金材料包括冷轧板、热轧板、不锈钢板、铝板、黄铜板等。

4. 钣金工的基本工艺流程:包括确定材料、图纸设计、模具制造、材料切割、冲孔、折弯、焊接等。

5. 钣金工的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尺寸精度、拉伸性能、弯曲性能、硬度等。

第二部分:数控钣金工艺

1. 数控钣金机床的概念和分类:数控钣金机床是指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钣金加工设备,主要分类包括数控剪板机、数控冲孔机、数控折弯机等。

2. 数控钣金工艺流程和应用场景:数控钣金工艺流程包括CAD绘图、CAM编程、数控加工等,主要应用于大批量、高精度、复杂形状的钣金加工。

3. 数控钣金机床操作和维护:操作数控钣金机床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控编程和操作技能,维护包括设备清洁、定期保养、故障排除等。

4. 数控钣金工艺的发展趋势:未来数控钣金工艺将向着高效、智能、柔性、绿色的方向发展,引入多种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第三部分:钣金工艺优化

1. 钣金工艺的优化方法:包括减少加工步骤、优化材料布局、改进工具和模具设计、提高设备利用率等。

2. 钣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尺寸测量、外观检查、材料测试等,以确保零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3. 钣金工艺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钣金工艺可能会产生噪音、粉尘、废气等污染物,需要做好环保工作;同时,优化钣金工艺可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钣金工课件是实现钣金工厂智能化和高质量生产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钣金工课件将会不断更新和完善,助力钣金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钣金工课件 篇10

钣金工课件

钣金工课件是一种面向钣金加工行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它主要涉及到钣金加工的基础知识、常用工艺和工具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方面,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钣金加工的相关技能,提高自身的实战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钣金工课件的相关主题内容。

一、钣金加工基础知识

钣金加工是制造业中的重要领域之一,涉及到很多相关的知识点。在钣金工课件中,学习者需要了解钣金加工的基本概念、材料特性、常见加工方式和加工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习各类成型模具的构造原理、使用方式和维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常用钣金加工工具

在钣金加工过程中,各种工具的使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钣金工课件中,会涉及到常见的钣金加工工具如:冲床、剪板机、弯曲机、焊接机等,以及这些工具的操作方式、安全事项和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技巧,才能够有效保证钣金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三、钣金加工应用场景

钣金加工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常见的有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装潢、家电制造等。在钣金工课件中,会涉及到这些领域中钣金加工的实际应用场景,包括了解行业特点、钣金零部件制造和组装流程、产品外观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四、钣金加工实践课件

在钣金工课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实践课件,帮助学习者掌握钣金加工技能。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课件中的模拟实验或真实案例练习,了解钣金材料的特性、成型模具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加工工具的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实践环节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实战能力,也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钣金加工的各个方面。

总之,钣金工课件是一种非常有实用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钣金加工的基础知识、常用工艺和工具以及实际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内容。学习者通过这些课件的学习和实践,能够掌握相关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钣金加工任务。

钣金工课件 篇11

钣金工课件是针对钣金加工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所制作的课程教材。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钣金加工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其性能优良、加工效率高等优点,成为了许多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要想深入地了解钣金加工,就需要学习钣金工的相关知识。

一、钣金工的定义及职责

钣金工是指从事钣金加工制造的人员,他们主要负责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加工并成形金属材料,以满足客户对所需产品的要求。钣金工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加工工艺技术,包括剪、切、打、折、冲、焊等常见钣金加工工艺,并且对相关的机械设备也必须了解。

二、钣金工具的介绍

作为一名优秀的钣金工,必须熟练操作各式各样的钣金工具,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一些基本的钣金工具与工作原理,如:手工剪、板料切割机、手工折弯、手工冲孔、手动卷板机等。

三、可视化展示加工流程

在变革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了解如何使用机械设备课件是非常必要的,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3D实体建模、数字化绘图、CAE软件模拟等,能够非常直观地展示出钣金加工的加工过程、机械设备的运转、效果的呈现等。

四、流程控制、质量管理

钣金工所加工出来的产品不仅要符合客户要求,还要尽可能地满足质量的要求。这就要求钣金工在加工之前,详细了解所需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工作技能。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讲述到钣金加工流程控制、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

五、行业案例

钣金加工从来都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行业,而优秀的钣金工必须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会介绍一些成功的钣金加工案例,并就此进行点评,让学员更好地了解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

总之,通过深入学习钣金工课件,能够有效提升我们的个人素质和技能,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等待我们去发掘。

钣金工课件 篇12

钣金工课件的主题是关于钣金工艺和技术的教学材料,主要包括钣金材料、钣金加工工艺、钣金设备、钣金制作工序等内容。钣金工课件的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钣金工艺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钣金加工技能。

优秀钣金工课件的编写要注重实用性和教学效果,尤其是针对钣金工艺的流程和工序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材料的选择、加工的步骤和标准、工具使用的技巧、检验和评估等方面。同时,还要注意课件的可读性和易学性,语言要简明通俗,图表要清晰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钣金工艺的基础知识

钣金加工是一门工艺技术,主要使用薄板、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机械等各个领域。钣金工艺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特性、加工的基本方法、工具设备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

二、钣金材料的选择和加工

钣金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是钣金工艺的核心内容。钣金材料的特点是薄、轻、韧性好、可塑性强,同时还具有高强度、耐磨性等多种性能。钣金加工主要包括平面加工、折弯加工、冲压加工等多种形式,需要根据不同工件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加工方式和工具设备,以确保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成品质量的保证。

三、钣金工艺的实际应用

钣金工艺的实际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机械等各个领域。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钣金工艺的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加强对钣金工艺安全性、环保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四、钣金工艺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钣金工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使得钣金加工更加高效、精准、环保、可持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提高自己的钣金技能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优秀的钣金工课件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钣金工艺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安全、环保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钣金工课件 篇13

钣金工课件是一项包含丰富知识和技巧的课程。它涵盖了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成品的加工和测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术。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角度,钣金工课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钣金工的复杂性和需要的高精度、高技巧以及专业工具的重要性。

钣金工有许多不同的应用领域,但与所有领域相关的共同主题是:精确、细致、可靠。每个项目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测量、制造和调试,确保最终结果符合规格、精确和耐用。 在钣金工课件中,学生需要学习使用不同的机械工具、测试工具和测量设备,例如:数控剪板机,冲床,折弯机,镗铣机等等。此外,他们还需要熟悉和理解各种材料和制造技术。

为了确保学生的成功,钣金工课件还需要强调审美理念和坚持高质量标准。从钢铁到铝合金,材料精度和优质决定了成品的质量。在钣金工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不同种类的材料。学生还需要考虑到机器或设备的不同机件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成品的质量。钣金工的课件概括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和技能,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更好地处理复杂的制造过程。

此外,钣金工课件还应包含如何管理生产过程的知识。 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生产标准和工艺路线都是钣金工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应该掌握如何计划生产过程,如何管理仓储、物料配送和时间表,以及如何遵守所有相关法律法规。钣金工课件的主题还应包括如何规划生产设施,管理机器设备和设施的升级以及整个企业的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钣金工课件是建立在深入的原理与技术基础上的,它涵盖了各种知识和技能,例如精度与可靠性的要求,不同的材料和生产流程的管理技术。这些主题对于任何希望在钣金工领域成功的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全面的课件学习,加上实现技能和知识的练习,才能制造出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钣金产品。

钣金工课件 篇14

钣金工课件,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需求而逐渐兴起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包括钣金加工基础、机床加工工艺、钣金加工技术以及模具设计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钣金加工的各种技能和工艺,从而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钣金加工基础

钣金加工基础是钣金工课件的基础,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相关的基本术语和知识,包括:材料的认识、机床设备的认识、车床、铣床、刨床和钳工板料加工工具的使用等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钣金加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保证了钣金加工技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机床加工工艺

机床加工工艺是钣金工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它是使钣金加工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技术。这里包括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进行钣金零件加工设计和铣床刀具路径的生成。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逐步掌握机床加工工艺,同时还需要学习相关的材料和工艺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对加工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钣金加工技术

钣金加工技术是钣金工课件的核心,它包括各种加工、制造和加工前的打样和制造等等。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细致的耐心,因为使用雕刻刀、砂轮和划线等工具的操作都是需要非常细致的精度和技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钣金加工各种技术和工艺的细节,还需要学会选择合理的材料和工具除了技术方法、工艺标准。这个过程也是非常繁琐的,不过一旦学会了这些技术,那么学生就可以成为一名熟练的钣金加工师傅。

四、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是钣金工课件的技术性非常高的一部分,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机器加工技能,还需要学习相关的材料、设计和制造知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进行模型的设计和制造。同时也需要学会各种模具制造技能和模具加工技艺,如运用铣床、钳工板料加工工具等器材进行切削和切割等操作。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精准度。

总之,钣金工课件是一门非常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并且结合好各种技术、工艺以及制造和加工知识。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结合各种讲解视频、钣金加工模拟实战以及涂鸦和模拟实例演示等学习方式,来对钣金加工进行逐步理解和掌握。学生只要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一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钣金加工师傅。

钣金工课件 篇15

钣金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职业,在现代工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钣金工主要负责制作金属制品,如各种金属结构、零件和机械设备等。涉及到的范围极广,常常需要把厚度很厚的金属板材切割、打孔、折弯、焊接等来制成各种形状和部件。

然而,钣金工这门技术课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对机械、电子等方面的技术常识的掌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专业的钣金工,往往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钣金工领域中有所建树。

作为钣金工课件,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逐步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

1. 材料科学

钣金工作的制作材料主要是各种金属材料和合金,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机械、物理、化学特性。要想制作出符合加工要求的钣金产品,必须先了解材料科学,包括材料的构造、性质及其与加工过程相关的因素,如硬度、强度、韧性、热胀冷缩等。通过针对不同材料的工艺操作,掌握制作产品所需的技术方法。

2. 工艺技术

钣金加工需要掌握一定的工艺技术,如切割、焊接、折弯、拉伸等。钣金加工中还应用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和自动化设备,需要对机器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进行了解,掌握机床操作方法和程控编程。

3. 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个好的产品需要有设计、工艺、品质等方面的考虑,才能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针对不同产品,应首先进行产品设计,通过绘制不同概念图、样图、CAD图纸等,进一步进行工艺方案的优化。

总之,钣金工作需要掌握广泛的知识,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加上专业的培训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在钣金工领域中做出突出的成就。因此,我们在学习钣金工课程时,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探索、创新、提高钣金加工水平。

陌上桑课件推荐15篇


陌上桑课件(篇1)

主题:《陌上桑》的人文关怀之美

《陌上桑》是一首古代诗歌,讴歌了清除势力对社会的危害,恢复安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喜悦与美好。它是一首具有深层意义的诗歌,其中体现了人文关怀之美。

首先,诗歌中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之美。在诗歌中,“桑柘”一词指的不只是桑树的茂盛,更象征了平民百姓的安居乐业。在此时期,人民常常遭到劫掠、掠夺,生活陷入短缺和苦难之中。而政权的重归太平,恰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幸福。因此,在诗歌中,“陌上桑”“采其叶”之行,实际意义在于宣扬太平安康,庆祝政治局势的转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期许和关怀之美。

其次,诗歌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社会正义的关怀之美。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下,凡是对贵族、统治者不忠诚、言辞放荡的人,往往会遭受到严厉的惩罚。可是,《陌上桑》这首诗歌却是有篇章、言犹在耳的政治献诗。诗歌中,作者一心渴望传播正义、倡导太平的心声,就表明他热爱正义和公正,为社会正义勇言猛烈,展现了对于社会和政治的情怀与关怀之美。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陌上桑》体现出了人文之美,彰显了作者对人民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之美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体现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我们应该在今后的生活中,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爱护身边的人、事、物,持续扩大人性化、个性化关怀与人文关怀之美。

陌上桑课件(篇2)

(注:以下为AI所写,仅供参考)

主题:《陌上桑》的爱情与人生观

《陌上桑》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作的一篇文言小说,以陌上桑为名,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文章中,主人公新婚之夜去山中采桑,不慎被流民持刀扶持,经劫后两人相濡以沫度过艰难岁月,最终这段不寻常的爱情绵延到死亡。这个故事饱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爱情观。“孤芳自赏“、“无尽弦音”、“轻盈上品”等词汇,描绘了惊险刺激的故事,寄托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感,让人在情感上受到了震撼。

首先,《陌上桑》的爱情观让人深思。小说中的陌上桑,爱情如初恋般纯粹而美丽,爱情所承载的不只是感情,还有责任、承诺和信任,堪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讴歌了真正的爱情,揭示了生命真谛。

其次,《陌上桑》的人生观也是值得思索的人生智慧。在这个故事里,它通过对主人公的一系列遭遇,向我们勉励,“望前方,不要畏惧困难和磨难,要时刻记得勇敢前进”的人生哲理。刻画的主角塑造了一个顽强的生命形象,向我们昭示出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

最后,《陌上桑》所描绘的浪漫的爱情和人生态度,意蕴深刻的情感,都是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人们对真爱、真诚、执着的追求却始终不变。我们应当学习陌上桑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中的困难,不被表面的事物所迷惑,人生的真谛在于追求爱和尽人所能的在生命里留下痕迹。同时也要想起,虽然小说是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呈现,但是它所传达的伟大情感、深刻哲理是永存的,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智慧。

陌上桑课件(篇3)

题目:陌上桑

在那陌上的一片桑树林里,有一段美丽的桑林小路。这条小路蜿蜒曲折,似乎永远也走不到头。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这条小路两旁的桑树便会绿叶茂盛,青翠欲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尤其是那些站在路边摘下几颗嫩黄色桑枝,口中不停品味的人更是不在少数。

桑树,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树, 栽培历史已有四千年,其果实是中药界的上品,并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而陌上桑,更是让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陌上的桑,像一位优雅之人,彼此之间流传的是诗与画,是一种深刻的内心感受,是对自然的敬仰和喜欢。始于周代的桑麻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创造了许多传世之作。例如,唐代杜甫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赞赏了那曲折的枝叶和悠远的历史。宋代欧阳修也有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马上桑林跃雉鸽,人间天上无多事”这样的诗句,意境广阔,博大精深。

梵高在画笔中也曾闪现过陌上桑的影子,那是一棵巨大的,长着极长的枝条和宽大的叶片。在梵高的笔下,这些枝条和叶片变成了闪亮的绿色,像一眼令人陶醉的绿宝石。因此,陌上桑已成了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人士所崇拜的一种自然艺术。

与此相应,人们纷纷将陌上桑文化运用于实际生活和美化城市环境之中。比如,在江苏宜兴市,陌上桑文化成为该市一项特点文化。以桑树为基础,以宜兴紫砂陶器为主题,以求融合为特点,宜兴制作了“陌上桑砂杯”,这样的砂杯既有古典的风格,又融合了现代的设计,成为有着时代感的工艺品。又如,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将陌上桑文化运用到一头大象雕塑上,这样的雕塑使兰州成为了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

陌上桑文化,在历史、文化、艺术和现代社会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这个殊荣中,陌上桑已成为一座桥梁,一条路线,通往中国古老的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之路。

陌上桑课件(篇4)

主题: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陌上桑,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则寓言小故事。在现代社会,我们想到陌上桑,就会联想起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魂,而现代社会则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许是紧张的,或许是融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民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和积淀,它见证了我们民族的兴衰,也见证了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和遗忘。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却不可忽视,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悟和启示。

其次,我们可以从教育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这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流失和衰落是一种悲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让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问题。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变化,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寻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成果的科学研究和挖掘,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展现和发扬。

总之,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并不断变化的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从历史、教育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繁荣和发扬。这也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

陌上桑课件(篇5)

主题:陌上桑

陌上桑,一曲悠扬的古曲,一段婉转的情感。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虚弱无力,被束缚的悲催命运。本文将从唯美的视角出发,探讨陌上桑的意义和内涵,带领读者感悟古曲之美,体味人生之情。

首先,陌上桑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它深情地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歌颂了爱情的忠贞和坚韧。其中的“神仙眷侣重逢”,“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词句,极富诗意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一段古曲饱含着诗人对爱情的美好感知和留恋之情,通过古典的意象和情感抒发,将心灵的感动和见解传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陌上桑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窘迫和无奈。故事中的女主角与衙役之间的爱情,被视为不合法的“恋爱”,尚不及“婚姻”地位的“伦理罪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缺乏独立的人格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随从父母和媒妁之言,并接受旧式的礼教教育中所灌输的“三从四德”思想。但在这种古老的社会体制中,爱情却仍然存在。陌上桑成为男女之间不为人知的最私密之事,更像是一个隐秘的秘密和情感宣泄。它既是对爱人的忠贞表白,又折射出女性妥协和沉默中的压抑,令人联想到现代女性自由追求和表达情感的平等社会意义和价值。

最后,陌上桑也带给我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曲中的痴男怨女在真爱面前的无奈和抉择,激发了我们对“爱情”这种情感的探究和理解。在陌上桑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男人和女人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都有过同样的蜜意和苦闷。在情欲的体验和冲动后,精神的平衡和理性的掌控显然更为重要和难得。就像词中所言,千年等一回,只为那一刻的解脱。爱情陌上,浪漫如画,但我们还需懂得珍惜。

果然,陌上桑是一首美丽动人的唯美曲调。在多年的沉淀中,这首曲子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视听和心灵。通过它,人们聆听到了古代爱情的哀婉之音,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愿我们也能在今天的诸多爱情故事中,听到那令人动容的音符,善待自己的情感,过好自己的人生。

陌上桑课件(篇6)

陌上桑是一首中国古代的诗歌,被誉为“描写女性意象最完美的作品之一”。陌上桑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命的热情追求,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本文就以“陌上桑”的主题为基础,探讨与之相关的各种主题。

一、女性意象

“陌上桑”的核心是女性意象。诗歌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以及女性的爱情和生命追求,表达了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中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

首先,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很美丽,她优雅、高贵,举止端庄、优雅。在男女不平等的古代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但是这首诗却将女性描绘成了一个自由和优雅的人,这反映了诗人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

其次,女性的爱情和生命追求是这首诗的重要主题。通过描写女性追求爱情和生命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类生命和爱的尊重和追求。女性的感情与生命追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类普遍共同的。

二、对爱情的追求

“陌上桑”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逝去的爱情的怀念。这种情感在现代人中仍然非常普遍,人们对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爱情和美好时光充满怀念。

在这首诗中,女主人公虽然已经失去了心爱的人,但是在陌上桑林中,她仍然为自己曾经的爱情沉醉。她燃起了一个小小的篝火,让火光映照在她的脸上,这一刻,她仿佛又置身于曾经的美好时光中。女主人公选择在陌上桑林中思念自己的恋人,表明她在追求完美和浪漫的过程中,已经不再顾虑外界的看法。

三、对生命的追求

在“陌上桑”中,女主人公通过对生命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首先,女主人公在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她在陌上桑林中燃起了篝火,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自由和独立的空间,这与现代社会中的追求个性和自我实现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女主人公的行为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勇气,她不畏惧孤独和寂寞,选择独自前往陌上桑林,追寻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这种追求是一种信仰和勇气,是对自己生命的美好祝福。

综上所述,“陌上桑”作为一篇古典诗歌,其主题内容仍然具有极大的现代意义。从女性意象和对爱情、生命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追求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不变追求。我们要以这些理念为指导,勇敢前行,开拓未来。

陌上桑课件(篇7)

陌上桑,是《诗经·国风·邶风·静女》中的词语,形容陌上的桑树,寓意着一种孤独而优雅的美感。在文学、诗歌中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在本篇范文中,我们将围绕“陌上桑”的主题展开,探究其中的含义和美学。

一、“陌上桑”的美学

陌上桑,不仅仅是一个意境,更是一种美学,一种审美方式。人们常说,“陌上桑,淡墨画眉间”,即是说,陌上桑不仅能够赋予人们一种美感,更能够引领人们向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发展。

陌上桑的美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孤寂:陌上桑是在较为孤寂的环境下生长和繁衍的,它生长的境况中,似乎只有它自己。这种孤寂是死寂的,是一种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独立自主的存在。

2、坚韧:陌上桑在自然界中的生命力极为坚韧,它总能在艰难险阻的生存环境中坚强生长。这种坚韧不仅可以适应自然的环境,更能够适应人们的审美和挑战。

3、优雅:陌上桑的优雅表现在它的形态和格调上,它的形态曲折、纹理分明,让人感到神秘、优美、古雅和深邃。

二、“陌上桑”的文化意蕴

陌上桑的文化意蕴是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寓意:陌上桑的寓意非常多样,在古代,陌上桑被认为是女子的象征,诗中的“陌上桑,淡墨画眉间”即是以陌上桑表现女子的。在现代,陌上桑则被视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具有高尚的文化品质和意义。

2、历史:陌上桑早在唐代就已成为一个文学词汇,与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著名诗点杜甫有关。据传,在杜甫逝世后,他曾应景有柳州市民用陌上桑木制了石砚,以纪念他的诗名。

三、陌上桑的审美价值

陌上桑,具有寓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重要价值,也是有着极大的审美价值的。

1、建筑:在建筑中,陌上桑可以作为元素运用,合理地运用陌上桑的造型元素,可以让场所更加和谐、优美、古雅。

2、文学:陌上桑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意象、象征和寓意,通过对其的深入探究和运用,可以丰富文学内容,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

3、艺术: 陌上桑的美学内涵和特点可以通过艺术手段生动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艺术形式,让观赏者得到更多的文化、美感和精神享受。

四、结语

陌上桑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今天,我们需要对陌上桑这一文化传统进行认识、探究、传承,从而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文化的魅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审美境界。

陌上桑课件(篇8)

题目:《陌上桑》的意义与启示

范文:

《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悲喜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既流露了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彷徨无助,又表达了对于世间万物之美的欣赏和推崇。今天,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也应该从中去寻找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陌上的桑树,表达了对于自己人生的无助感。他说:“青青陌上桑,郁郁青青杨。 打赏簪笏客,依前踏歌行。”在描绘青青的桑树和郁郁的杨树时,诗人真切地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沉闷乏力。这时,所谓的“打赏簪笏客”,便成了诗人一种寄托和逃避情感的方式。而且,“依前踏歌行”则表明诗人对于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孤独而进行不停地行走,进而表现出了他对于人生的彷徨和迷茫。

其次,在诗中,诗人还描绘了一番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于世间万物之美的欣赏和推崇。他写道:“况是青春日,眉翠柳丝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宣示出了诗人对于精神和自我在生活中的唯一寄托。在孤独寂寞的人生路上,人们可以随时在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从而抚慰内心的挫败和苦闷。

最后,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生活的不确定性。在人生的大道上,莫测风云,人生冷暖的起伏,让我们不禁为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默默唏嘘。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里展现出了诗人对于生命的坚定和对于生活的信心。也让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学会深刻领悟生命的意义和深度。

综上所述,诗人在《陌上桑》中借用自然景物和个人的经历表现出他对于人生中的悲喜和思考,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欣赏自然之美,追求心灵之美,把握当下时光。所谓的“陌上桑”可以浓缩出人们一生的经历和体察出人们对于人生的深度思考。人生的经历是曲折的,但是这不能阻挡我们探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努力去征服人生的困难和屈辱,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陌上桑课件(篇9)

陌上桑是一首古代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青年男女在桑树下的情景,体现出了爱情的美好。陌上桑课件是以这首诗为背景的一种教育工具,通过教学展示和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领略这首诗歌的韵味。以下是陌上桑主题的一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陌上桑:一首诗歌里的爱情故事

《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在桑树下相爱相思的故事。这首诗在历史上曾经广泛传唱,并被多位文学大师作为题材进行过艺术创作。很多人喜欢这首诗,正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那种美好爱情和诗人精湛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青年男女在陌上,桑树下相遇,共同欣赏桑花的情景,而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眼神交流,更是让这首诗充满了浓浓的爱情气息。从中可见,诗人在这首诗中,将爱情描绘得娇媚而优美。这种情感的表现,让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某种情感,感受到爱情的甜美和美好。

在现代社会,这首古代诗歌被用来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主题,用来展现爱情和青春的美好。陌上桑课件以这首诗歌为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展现出了诗歌中美好的爱情和诗歌的风韵。让人们通过课件的展示,更好地了解这首优美的诗歌,也去感受这首诗几百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永恒魅力。

通过陌上桑课件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桑树,看到徐徐的风景,更能看到那一对青年男女面对面交流的美好情景。这种纵观历史的爱情故事,在现代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希望人们在学习这首诗歌过程中,不仅能够领略到爱情的美好,更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真爱,把自己的生命浪漫下去。

总之,陌上桑作为一种古诗词教育工具,通过课件、互动和自然演示,将诗歌的内容、意义、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传达给读者,引起对古代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掘,并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爱情、感知生命的重要窗口。

陌上桑课件(篇10)

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在诗中,他写道:“陌上桑,其叶飘摇。云之君兮,纷纷袂旄。悟以往兮,奈何年老。独舞幽篁,难瞑目高。”读到这里,我感到不禁心中涌起一股感慨:美哉陌上桑,美哉古今情。因为陌上桑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更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和我们紧密相关的人生境遇。那今晚,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陌上桑”这一主题的内涵。

一、生命的短暂性

“云之君兮,纷纷袂旄。悟以往兮,奈何年老。”这一句诗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受。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一般,仿佛只是眨眼间,我们便老去了。就像陌上的桑树一样,即使飘摇荡漾,也挡不住岁月的流逝,凋零又生长。所有繁华背后 , 也总有静谧的消逝。或许生命就像是这茨茨无际的陌上,烦恼与欢乐都消逝片刻即逝,该珍惜的和该放弃的,我们该怎样细致地去选择呢?

二、人生的奋斗与追求

“陌上桑,其叶飘摇。”这一留白,常被人们理解为叶子飘落的画面。但飘摇的同时,桑叶也显现出自身的韧性。陌上桑与人生有所相通,其飘摇与韧性、其生长与追逐,与人生的成长和追求有许多共通之处。追求事业和生活幸福,努力奋斗,从不畏惧困难,就像陌上桑对生命的执着与活力,不是吗?总有一天,时光会渺然消散,而果实与收获,才是人生的终点。

三、孤独与坚强

“独舞幽篁,难瞑目高。”这一句令人热血沸腾,同时也令人感到孤独和无助。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其中有自然而然的孤独,也有自身挑选或无奈而产生的。一如这舞动在幽篁之间孤独的陌上桑,在自身的孤独中展示出了它早已有的坚强和美丽。在人生中,社交和陪伴固然重要,但有人言,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人生中,有至少一段时间是躲进自己的世界,不断成长和提升,摆脱外部的束缚,毫无疑问,这样的人生更显靓丽。

四、生命与自然

人类、生命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在《陌上桑》这首诗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了深刻的反射。在自然之中,人生的轨迹似乎又变得清晰起来,让人更加感受到天高地迥的万物之中,人生也恍若从一粒灰尘中贯穿而过。而在这一交汇点中,人生也更加地沉淀着一个真实而纯净的我,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会到自然的生命力量和能量。

陌上桑,既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个包容世间万物荣辱的主题。这个主题涉及到生命的短暂,人生的奋斗与追求,孤独与坚强,生命与自然等多个方面。在一个快节奏、冷酷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思考更多的事情,将动与静相结合,将人世间的复杂纷繁与属灵的深度交织在一起,才有可能提高自己的领悟和人生格局。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让我们悟以往兮,奈何年老,来舞动属于自己的陌上桑,不坚强的人终被时光淘汰,坚强的人却能在陌上桑的韧性释放出自己的风采!

陌上桑课件(篇11)

题目:陌上桑

陌上桑,又名女娲桑,是母系氏族中崇尚的一种植物。传说中女娲用陌上桑枝条编织吉祥红绸带,祈求天下安泰,因此陌上桑也被赋予了“和平、团结、祥和”的寓意。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陌上桑这一主题。

一、陌上桑的文化传承

陌上桑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是母系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中,母系家族起着重要的作用,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互相扶持,互相信任。在母系家族中,陌上桑也成为了团结互助的象征。通过陌上桑这一文化符号,我们能够理解母系亲戚的关系与文化传承,也能够感受到古代家族制度中的温馨与和谐。

二、陌上桑的美丽传说

据传说,古代女娲创造人类时,天上的七个仙女降临人间,其中一位仙女在人间讲学时,因犯了错误而被罚在地球上度过七世。她化身为蚕姑,传授人间蚕桑文化,让人们学会了种桑养蚕、制桑等技能。由于她的善良贤慧,最终化身为陌上桑。陌上桑的传说,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美好。

三、陌上桑的现代意义

今天,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人忙于工作、生活,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然而,陌上桑所代表的亲情、友情、爱情、互助,都是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通过陌上桑的意义,我们能够回归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本质,更加关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团结和平的生活在一起。

综上所述,陌上桑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美好传说和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意识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重要性,在陌上桑的象征下,更加珍惜与身边的人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打造一个充满友爱的新时代。

陌上桑课件(篇12)

主题:《陌上桑》的农村题材分析

《陌上桑》是一部以农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社会风貌。小说以陌上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李白莲和其家族的生活、命运的描写,呈现了当时农村的繁荣和贫困、婚姻家庭的变迁,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等多重题材。本文将围绕着《陌上桑》的农村题材展开分析。

一、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陌上桑》中,作者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了当时农村普通百姓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首先,小说中描写了农民们的劳作场景和勤劳精神。他们耕地、种菜、养鸡、养驴,劳作场景十分生动。其次,李白莲和他的族人们的生活,也是鲜活而丰富多彩的。小说中描写了各种传统的农村活动,如婚礼、葬礼、义演、吆喝等,这些传统活动不仅能够增强族群凝聚力,更体现出农村文化的乡土特色。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如赶牛、喂驴等,呈现了一种平和友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农村贫困的现实

在《陌上桑》中,作者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农村越来越严峻的贫穷状况。小说中,李家作为陌上村的一个家族,显然是比其他农民更为富裕的家庭,但是作者也通过描写李家中许多用钱攒嫁妆的女孩、负债累累的大人物,来揭示农村中各种的贫穷和困境。此外,村里的许多穷人,例如苏家也在小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存在不仅深刻反映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穷现状,同时也折射了普通农民所受到的游移不定等多重困境。

三、社会变革的影响

《陌上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描写了当时社会变革对农村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小说的时间就是20世纪50年代末。这个时候,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艺术、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变革。小说中,作者描绘了新思想、新观念让农村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他们新的劳动观念使得他们开始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重视休息和生活质量;新的医疗观念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卫生和对疾病的防范,等等。

四、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通过李白练的成长经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女性命运的变化。李白莲是一个新思想、新观念渐入农村的代表。她经历了许多的认知当中、存在自我、称霸属于自己的人生过程,她抵制旧观念,去寻找与自己独立相处的自由空间。小说通过描述李白莲的成长过程,使Readers了解到当时农村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并展现了女性掌控自己命运的勇气与力量。

结论

在《陌上桑》中,北岛以其独特的故事视角和题材呈现方式,刻画了20世纪50年代农村生活的景象。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日趋严峻的贫穷现状、社会变革推动的变化和女性命运的嬗变。这些都展现了北岛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关注。

陌上桑课件(篇13)

在古代诗词中,陌上桑一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主题。许多诗人描绘了视线穿过墙外的那棵桑树,渐渐失去棱角的景象;或是在深夜里,听着陌上桑下的蝉鸣,感叹人生苦短,不禁黯然神伤。陌上桑的主题,虽然看似单纯,但却涉及到人生、众生、自然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内涵。

陌上桑,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王之涣道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而在这首诗后附带的《辋川闲居赋》中,这位诗人则描写了他居住在陌上桑下的清幽生活,一派简朴自然的气息。可见,陌上桑是诗人写作中的一个主要源泉,也是表达他们情感、写就人生哲理的一个载体。

陌上桑,有着不同的人文价值。在中国文化中,桑树是一种特别的植物。它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又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深厚。古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就是因为苏州的鱼米之乡常年郁郁葱葱,这里的陌上桑树一剪成就了中国最优秀的丝绸產业。陌上桑树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实用,而是在于他的代表性,这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

陌上桑,还有着深邃的人性思考。在陌上桑下,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米饭蛋糕”,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看法。陌上桑桑也代表着生命的延续。陌上桑又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去寻找大自然,人便会更加懂得生命的这种延续和价值。

在当今新时代,人们对于陌上桑的思考依然在延续。陌上桑既让我们懂得了古代诗人对于人性思考的表达,也教会下一代人思考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美好。这个世界物种的多样性越来越少,我们的环境变差了。可是还有很多的人在长城下、陌上桑下、香山上,也就是在我们最美丽的地方,发出着美好的声音,传递着明亮的讯息,用心保护着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陌上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在诗歌里,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夕阳下、月光下、星空下,宋词中、唐诗中,他都是一道流传下来的风景线,也代表着文化和生命的延续。人们对于陌上桑的主题思考和表达,将是一种美好的继承和传承。

陌上桑课件(篇14)

《陌上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朝盛开的桑树与桑葚,以及桑蚕的种植和养殖。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桑树、桑葚和桑蚕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不仅可以看到物象,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桑树的崇敬和对生命的热爱。本文围绕《陌上桑》主题展开,以"爱生命,珍惜自然"为主题进行论述。

一、珍惜自然,保护环境

《陌上桑》中所体现的爱生命和珍惜自然的精神,不仅可以理解为心灵层面的内在感受,更是与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密不可分的。众所周知,人们的工业生产和生活习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生态平衡被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而珍惜自然,保护环境,就是在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继承我们所生存的美好环境。

二、坚守初心,不负使命

《陌上桑》中所体现的"爱生命"和"珍惜自然"的精神,除了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外,更是对人类本质使命的一种呼唤和提醒。在生命的征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守初心,勇于担当,不忘初心,不负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而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三、积极行动,创造美好生活

《陌上桑》中所体现的爱生命和珍惜自然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转化为积极行动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和行动。人们应该在实现自我价值与责任担当的同时,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认识,如水、空气、食物等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生命存在的基础。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污染物排放密度、加强基础环保设施建设、加强环保监理工作、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推动全社会奉献行动的开展。

四、追求真善美,传承人文精神

《陌上桑》所体现的珍惜自然与爱生命的精神,还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推崇和传承上。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真善美源于人性的美好情感,包括真理、善良、美好等核心元素,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我们应当推崇和传承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人性和人文关怀引领我们的生命之路,让我们在探索自身之外,更能关注社会和未来,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

结语

在《陌上桑》这首唐诗里,我们品味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诗句和丰富的意象,更是一种珍惜自然、爱生命的人文情怀和思索。这种情怀并不因时光而逝,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要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珍惜每一个生命以及追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坚持这些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

陌上桑课件(篇15)

陌上桑

陌上桑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歌,被认为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他不喜欢官场生活,于是离开了官场,回归田园,过着独立自由的生活。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陌上桑这首诗是他最感恩家园、赞美田园生活的作品之一。他借助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陶渊明在诗中写道:“陌上桑,其叶好,虽不桑麻,亦复何妨。”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陶渊明认为,陌上的桑叶是好的,虽然这种桑不可以用来制作麻布,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本身的价值。这句诗语带给我们启示,表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取决于他的外部条件,而是取决于他的内在素质。

此外,陶渊明在诗中还有一句:“可怜乎,胜女子,云飞沙。”这句话意为可怜啊!陌上的桑比雌人还美,但它的美丽和灵动就像是飘在沙中的乌云一样。这句话最重要的是这样形容陌上的桑如同一位妇女,不同于普通的妇女只懂得细腻的唠叨,埋头于家务生活和其他琐事,反而是如一位聪颖、美丽、端庄的妇女,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和艺术气息。这给我们启示,一个人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气质和修养,以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价值。

总之,陌上桑是陶渊明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歌,它不仅通过分析陌上的桑叶来表达了人性的内在优越性,也通过与美貌的女人作比较来提醒人们重视人生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处于哪种环境,我们都应独立自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28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