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二泉映月课件 >

二泉映月课件实用

二泉映月课件实用

二泉映月课件。

二泉映月课件(篇1)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

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他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只能听到发自他心底的那些声音。

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默读2、3课文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看看师父说了什么让他这样铭刻于心,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的感伤?

出示四幅图画,使学生感受阿炳的生活,并选择一幅用文字表达出来。汇报反馈。

思考:阿炳叹的是什么?哭的是什么?诉的是什么?喊的是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小结:阿炳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源于他特殊的经历。然而却并非有这样经历的人都能够成就这样的作品。你认为阿炳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还有什么原因?(对音乐的热爱,良好的天赋)

补充资料: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阿炳创作了很多曲子,据不完全记载,大概有二百多首,但是留下录音的只有六首,这首曲子也是后人命名的,为什么一定要叫做《二泉映月》呢?(触景生情,即兴而成)

小结:让我们在音乐与文字中再次走进这个说来普通又极不普通的民间艺人阿炳的情感世界。(配乐范读第五段,学生谈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理解:升腾跌宕

高昂?

势不可挡?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支撑

这些词汇,在理解中体会人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很多伟大音乐家都是苦难的超越者,贝多芬是聋子,但耳聋后他创作了振聋发聩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在36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他是是世界公认的“音乐神童”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看待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应当是看其生命的长度,也不是看他遇到了多少苦难与挫折,而是看他如何超越苦难来提高其生命的质量。)

五、拓展研读,提升认识。

(一)谈感受:

国庆10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二泉映月》还入选了世界十大名曲。现在,《二泉映月》已经有了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独奏、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等西洋乐器改编曲。中国乐团出访外国的时候,《二泉映月》通常为首选曲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日本人)在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后,激动不已,他流着泪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阿炳的人生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但阿炳的音乐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请记住这样几个名字——杨荫浏、张瑞、闵惠芬、宋飞……(他们拯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遗产,并能够发扬光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二)听歌曲《二泉吟》同时出示《二泉吟》的歌词

再次谈认识:《二泉映月》是什么?

六、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首曲子

一段人生

一番情怀

一种精神

附参考资料:(一)

华彦钧(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他四岁丧母,二十岁丧父,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华彦钧死时也不过是1950年12月4日,不到58岁。

(二)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

弯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芒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难留,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零丁,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怎忍受?

荣辱沉浮无怨尤。唯有这琴弦解离愁。

二泉映月课件(篇2)

课题:《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乐曲》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二泉映月》、《g大调弦乐小夜曲》,能够感受、体验2首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能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有关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小夜曲、鱼咬尾等音乐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曲多种音乐情绪的发展脉络,并尽力从音乐要素上探索其相关联系(鱼咬尾、小夜曲、室内乐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光盘

教学前分析:聆听音乐前,应唱一唱乐曲的主题。如:《二泉映月》的主题乐段;《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一)、(二)两条旋律。这2首乐曲都不是那种单一情绪的音乐作品。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乐曲多种音乐情绪的发展脉络,并尽力从音乐要素上探索其相关联系。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与其相关的音乐知识。如:鱼咬尾、小夜曲、室内乐等。尽量培养学生独立检索资料、阅读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聆听音乐。

教学过程:

导课

(师生活动)演唱俄罗斯民歌《夜曲》,感受小夜曲的音乐风格,同时对上节课进行复习。

(老师)什么叫小夜曲?室内乐?

导入新课:《二泉映月》

1、《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二胡独奏曲,经吴祖强改编,使其成为一首弦乐合奏曲。

2、介绍乐曲名字的由来(可以让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关于《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1979年8月14日《无锡报》上有祝世匡先生的.一篇重要回忆文章。现摘录如下:当年录音后,杨(荫浏)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抄袭得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这段回忆资料告诉我们:这首乐曲本来是无标题的。它的曲名乃是几个人即兴而定,与乐曲内容本无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理解音乐,不能囿于标题的含义,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着手。也只有这样,似乎更恰当、更合乎情理。

3、欣赏全曲:(你认为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学生活动:体验、感受,共同探索。

4、分析作品

《二泉映月》有个短小的引子:

学生活动:这一句你听后的感受如何?它好像一声凄楚的长叹,用一句古诗来形容,那就是“从头便是断肠声”。在弦乐合奏中,这个句子先由中提琴奏出,继而由小提琴在高八度处模仿,接着出现一串由低到高的拨奏,从而将人们引入一种凄凉、寂静、冥思的意境之中。

乐曲的第一乐段是全曲的基础,由三个乐句组成。其中的第一乐句是:这一句旋律,宁静而平稳,好像凝神沉思,又好像在低声倾诉。

牐牭诙乐句围绕宫音上下回旋。它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变得昂扬起来,流露出无限的感慨之情:学生活动:视唱乐曲主题:第三乐句多在高音区流动:一乐句中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也显得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在弦乐合奏中,第一乐段的全部主旋律皆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它4个声部与第一小提琴呈复调形态出现。音乐情绪由平静、深沉转为激动、昂扬。它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饱尝人间辛酸后的痛苦、悲凉、哀伤情绪。ダ智随后的几个乐段,以第一乐段为基础,采用“换头合尾”的变奏手法写成。这一系列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经过几次变奏之后,由于力度、速度、织体等因素的积聚与发展,使音乐情绪推向高潮部分的旋律。它激愤而辉煌,是阿炳的气质、魄力之表现,是他的倔强、刚毅性格之表现,也是他反抗黑暗势力并与其坚决斗争之表现。因此,听到这里,闻者莫不为之深深感动。

复听全曲

5、介绍音乐家华彦钧

华彦钧(1893~1950)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4岁丧母,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观,成为街头流浪艺人。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编唱过《金圆券满天飞》等唱词,揭露并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的代表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1、介绍作品:《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莫扎特所写同类体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成于1787年8月10日。这部作品流传最广,也最受欢迎。

2、欣赏乐曲的第一乐章(你对音乐的感受?)

1、乐曲的曲式结构:乐曲的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其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括了两段风格不同的音乐:主部主题的开头是带有那不勒斯风格的一段旋律:

尚律,采用问答式的手法作为旋律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给人以雄壮有力、流畅明快的感受。随后,呈现了一段柔婉轻盈的旋律。接着的旋律留给人们一种庄重典雅的舞蹈印象。接着,乐曲把人们引向一种热烈欢快的景象之中。进入了乐曲的副部主题。

2、学生活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乐一样吗?欣赏试唱,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带有浓郁的维也纳风格。它优美、抒情、温柔、靓丽,富于青春的气息。这段旋律精巧、活泼,轻盈、俏皮、欢快、活泼,给人以十分开朗的感受,乐曲的再现部基本上保持了呈示部的面貌。但在调性上,再现部完全呈现在g大调调性上。整个乐章在绚丽灿烂的色彩中结束。复听乐曲的第一乐章,

3、(进一步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

二泉映月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聆听、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3.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和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加深体验音乐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乐曲的意境。【难点】理解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音频《光明行》,学生聆听并思考: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总结:乐曲振奋人心,明快坚定,节奏富于弹性。通过同器乐的不同风格作品介绍进而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

1.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并提问:乐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音乐情绪比较哀伤和凄凉,速度较慢,阿炳《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深沉的气息,在当时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2.教师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以及分段。

(三)分段欣赏

1.播放乐曲引子部分并提问:乐曲是如何体现作者对自身命运感慨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的开头部分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悲伤意境中。

2.请同学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哼唱引子部分旋律。

3.播放乐曲的第一部分并提问:这一部分的情感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第一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第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

4.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5.播放乐曲剩下的片段,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乐曲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内涵。

师生共同总结:乐曲的情绪变化幅度很大,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6.再次播放《二泉映月》,感受乐曲哀婉、凄凉的情绪。

(四)巩固提高

1.介绍乐器二胡曲。

2.《二泉映月》以凄苦哀怨的音调,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悲苦遭遇。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引子,接着作者的感情由沉思到感慨以至怒吼那血泪的控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或是写一首诗。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通过欣赏不仅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体会了乐曲的如泣如诉、如悲如怒的曲调及二胡独特的演奏效果,还有作者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生活中那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他的作品也是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课后同学们多搜集欣赏一些其他民族器乐曲,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板书设计

略。

二泉映月课件(篇4)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二泉映月》一文通过景、情、人、曲的对话、交融、回旋、升华,为我们展示了一处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一首荡气回肠的不朽乐曲,一个顶天立地的盲人音乐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如何把它们有机结合,多维交错,螺旋上升,多元品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从阅读二泉映月的景色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思路。

学情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朗读来表达乐曲的情感。4、了解“排比”这一修辞方法和“事物——联想”等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示意

1、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2、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3、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4、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1、课件出示。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

2、课件出示。学生回答。(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指名朗读这一自然段。

3、课件出示,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话想对阿炳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阿炳的对话,让学生了解阿炳催人泪下的坎坷经历,为理解下文“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作铺垫。)

二、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过渡:命运让阿炳遭遇了这么多坎坷,历经了这么多磨难。所以当他再一次来到二泉时,听到的不仅是淙淙的流水声!

1、轻读第四自然段,阿炳还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大家都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3、闭上眼睛想一想,阿炳会怎样叹息,怎样哭泣,怎样倾诉,又会怎样呐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1、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所包含的内容的句子。

2、交流①课件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a.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样的?(板书:委婉连绵)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b.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这段委婉连绵的琴声。

听时思考:阿炳他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景物,会思索什么人生道理?

c.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3、交流②课件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a.这时候的旋律是什么?(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板书:抗争、向往)

b.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思考:

(1)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他又向往些什么呢?

(2)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3)那阿炳在这里拉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抗争、向往)

(4)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4、交流③课件出示

(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配乐)

a.此时的乐曲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b.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了人们什么?

c.指名朗读。

d.同学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e.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f.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

(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课件出示

5、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6、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欣赏《二泉映月》,从乐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7、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写在文章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总目标里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该部分教学,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四、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1、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的命运抗争,也永远对理想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2、《二泉映月》让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一生,更让我们感受到阿炳不屈的性格,让我们记住不朽的《二泉映月》,记住倔强的阿炳。

试着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播放视频二泉映月,课件出示对《二泉映月》的评价。

4、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通过上网,访友,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活动,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一首名曲

委婉连绵热爱

阿炳步步高昂 抗争

进入高潮向往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

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

一、阿炳的苦难。

二、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一、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二、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得比较表象化,只是停留在阿炳的艰难,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从而导致理解上肤浅。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

总体来看,一节课下来,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学生学的轻松自在,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理解的程度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的不放心导致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的丧失这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要探索的道路还很远很远,在每天的教学中应该极力克制自己的不足,以点带面,相信不久的将来我的语文教学会节节攀升!

二泉映月课件(篇5)

设计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

设计思路:

以朗读为主线,抓住主要问题,理解课文,了解欣赏乐曲。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教学重点:

美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我了解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找精彩片断练读

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板书:读)

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

三、理解重点片段(1)并指导美读

1.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这两句是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同学问: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还有的同学问:阿炳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课文中就有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看谁读书最仔细,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课文中的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位同学课外知识丰富,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阿炳,好吗?

5.(学生纷纷谈阿炳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资料的途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咨询专业人士等。)

6.师小结,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父亲和道观中的乐器班子给了小阿炳最初的音乐熏陶,他就是在那时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后来,他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不幸的是,21岁时,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着。正因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悲伤,所以,当他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独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从泉水中听到——(引读)深沉的,伤心的,激愤的,倔强的……(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这次朗读要求同学们能做到美读。(板书:美)所谓美读,就是在文章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7.生练读,师巡视。

8.生个别、集体美读这一部分。必要时教师范读。

四、理解重点片段(2)并指导美读

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少同学问: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请你仔细读读,划下来。

3.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片段。

4.这些情感积淀在阿炳心中,久久无法宣泄,他要用琴声倾诉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5.放音乐,师随着音乐的旋律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朗读与音乐的结合要恰当)。

6.这舒缓、恬静而又起伏激荡的琴声倾诉出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阿炳的情怀吗?

7.指导朗读。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已经做到了美读,想必其中的精彩片断已熟读成诵了吧。请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下来。

2.指导背诵。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美读,有些片段还会背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把4、5小节全部背诵下来。

同学们,我国像华彦钧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像《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民间音乐也有无数,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你还了解我国哪些传统的民族乐器、民族乐曲?课余时间收集,下节课我们不妨开个音乐欣赏会。同学们,语文和音乐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美文,多赏美乐,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附: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叹息

美读 哭泣

倾诉

呐喊

资料提供者:

二泉映月课件(篇6)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以及曲作者阿炳艰难的人生之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重点语句。

热爱民族音乐,懂得音乐可以表达心声,战胜苦难。

教学环节: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引发质疑。

板书课题,刚刚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想问什么问题?(二泉在哪里?二泉映月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自由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可能会通过你的读书迎刃而解,有的问题则需要深入地学习包括和老师、同学的交流、碰撞才能够明晰。

针对最初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初步感知“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旋律。

初步概括:二泉映月是什么?

引发二次质疑:说到二泉映月是一首曲子、一首二胡曲、一首阿炳创作的曲子,此时的你又想问什么问题?(阿炳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曲子?这首曲子想表达什么?这首曲子为什么能够享誉海内外?……)

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阿炳塑像:这就是二泉映月的曲作者阿炳(简介阿炳)这节课就让我们透过文字一同走近阿炳,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

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尤其要读准生字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读书情况:主要指导读通读顺、不读破句,合理停顿。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提问:文章哪些段落写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创作的过程?(4——5自然段)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质疑:为什么原来听不到任何声音,现在却能够听到这么多的声音?理解“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此时,如果你置身在葱茏的树林中,眼前是一轮明月,一泓清泉,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欣赏着摇曳的藤萝,你的心情如何呢?然而这么美妙的景色阿炳却再也看不到了,永远也看不到了。他只能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只能听到发自他心底的那些声音。

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默读2、3课文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答案,看看师父说了什么让他这样铭刻于心,自己又经历了什么让他如此的感伤?

出示四幅图画,使学生感受阿炳的生活,并选择一幅用文字表达出来。汇报反馈。

思考:阿炳叹的是什么?哭的是什么?诉的是什么?喊的是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小结:阿炳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作品,源于他特殊的经历。然而却并非有这样经历的人都能够成就这样的作品。你认为阿炳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曲子还有什么原因?(对音乐的热爱,良好的天赋)

补充资料:阿炳五岁,就跟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并且学习各种乐器演奏。他冬天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弓;夏夜,为了避免蚊咬,双脚浸在水里习拉二胡曲。他迎着晨风吹笛,用铁筷子敲打方砖,练习鼓点、板眼,还经常跟着父亲出外拜忏、诵经、奏乐,众多的道家音乐活动,使他的音乐技艺超群出众。

阿炳创作了很多曲子,据不完全记载,大概有二百多首,但是留下录音的只有六首,这首曲子也是后人命名的,为什么一定要叫做《二泉映月》呢?(触景生情,即兴而成)

小结:让我们在音乐与文字中再次走进这个说来普通又极不普通的民间艺人阿炳的情感世界。(配乐范读第五段,学生谈感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理解:升腾跌宕

高昂?

势不可挡?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支撑

这些词汇,在理解中体会人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很多伟大音乐家都是苦难的超越者,贝多芬是聋子,但耳聋后他创作了振聋发聩的《第九交响曲》。莫扎特在36岁时就离开了人世,但他是是世界公认的“音乐神童”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看待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应当是看其生命的长度,也不是看他遇到了多少苦难与挫折,而是看他如何超越苦难来提高其生命的质量。)

五、拓展研读,提升认识。

(一)谈感受:

国庆10周年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二泉映月》还入选了世界十大名曲。现在,《二泉映月》已经有了何占豪改编的小提琴独奏、储望华改编的钢琴独奏、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等西洋乐器改编曲。中国乐团出访外国的时候,《二泉映月》通常为首选曲目。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日本人)在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后,激动不已,他流着泪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阿炳的人生是那个社会的缩影,但阿炳的音乐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

请记住这样几个名字——杨荫浏、张瑞、闵惠芬、宋飞……(他们拯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遗产,并能够发扬光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二)听歌曲《二泉吟》同时出示《二泉吟》的歌词

再次谈认识:《二泉映月》是什么?

六、师生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一首曲子

一段人生

一番情怀

一种精神

附参考资料:(一)

华彦钧(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他四岁丧母,二十岁丧父,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

第二年,杨、曹两位专家再次到无锡拜访阿炳的时候,这位饱经沧桑的艺人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六首乐曲也成了绝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阿炳没有被人们所忘记,他的名字已经由无锡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华彦钧死时也不过是1950年12月4日,不到58岁。

(二)

听琴声悠悠

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

弯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芒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

琴音绕丛林,琴心在颤抖。

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淙淙流。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

岁月消逝人难留,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

苦零丁,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怎忍受?

荣辱沉浮无怨尤。唯有这琴弦解离愁。

二泉映月课件(篇7)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中秋之夜在二泉边师父告诉阿炳,要等他长大后才能听懂泉声。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写历尽人生磨难的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许多声音。第三段(第五、六自然段),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体验盲人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从中积累关于月色和音乐旋律的词语。

2、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韵律美,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四、五自然段。

3、凭借课文内容感受,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总体感悟:

1、上课前,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二胡曲,猜猜是哪首?想听吗?听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这首《二泉映月》。

2、告诉老师,这悠扬的二胡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首曲子,有人听出了爱,有人听出了??,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一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就能听到作者许许多多的心声。 (设计理念:语文是要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意境,我们的学生早已厌倦了条分缕析和空洞说教的语文,他们渴望一种心与心的毫无隔阂地交流,情与情自然而然地融通的真实、灵动的语文课堂。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做的就要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课堂开始之前的聆听这首悠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学生们在这种舒缓连绵、涵义深刻的曲调中情怀激荡,也初步奠定了本堂课的情感基调。)

二、初感人物,把握内容。

1、师: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天下第二泉、与音乐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谁创作的?(阿炳)

3、大家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5、同学们,为什么一位民间艺人,一位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位苦难一生的艺人能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作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走进他那艰苦的创作历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设计理念:开课伊始,从学生未知出发,教学中仅仅围绕一个课文中的主要问题展开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致,也让每一位学生明白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指向性就强了,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6、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相信大家的预习也准备得十分充分,老师来考考大家,准备好了吗?

倾听 月光如银 委婉连绵

倔强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激愤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搀扶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积淀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师:谁有信心把它们都读准了?

出示第一竖排:这是一组难读的词语,让我们开火车吧。【注意倔强的读音】 出示第二竖排:刚才难读的词语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相信这一组描写月光的词语你们不仅能读对,读好也没有问题。【抓住月色的柔美,读出词之美。】 出示第三竖排:同学们把那么美的月光都读出来了,相信这一组描写音乐的词语你们也一定可以读出它的旋律来。【抓住不同旋律的特点,读出词的旋律】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准、读好这些词,齐读。

(设计理念: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对于文中难读的词语和关于月色、音乐旋律的词语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文中重要的系列词语还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分别让学生朗读、品悟,学生们也通过了对词语的朗读感悟,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增强体验,深切体会到文本情境,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三、分层感悟,揣摩内心。

1、这么美的月色,这么悠扬的乐声,作为一个盲人的阿炳他只能用心去感受、用耳朵来听。

2、请同学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了阿炳几次听泉?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了这几次泉声?

3、交流:两次听泉。第一次(1-2),第二次(3-4),创作出不朽名曲(5-6)。 (设计理念:如果说阅读、感悟、理解是把书读“厚”,把短文读长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把书读“薄”,把长文读短,这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高年级的学生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能力。此处的设计是对学生这种能力的检测,也是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主要内容层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总结阅读经验,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

(一)第一次听泉声

1、阿炳在第一听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阿炳听到奇妙的泉声了吗?为什么他没有听出呢?】

??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课堂的四十分钟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集中精力,把握住课文的重、难点和关键处讲清,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有足够的思维和想象的余地。对于阿炳第一次听泉声,为什么不能听出来,学生也许并不能讲得头头是道,教师这时也不一定要讲透,留下一个学生遐想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去学习课文,也更是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第二次听泉声

1、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2、能在泉水声中听到这些声音,你们觉得奇妙吗?

3、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们能从书中第四自然段找出来吗?

(板书:坎坷)齐读

4、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我们阿炳那深切的体会。来,请同学们从书上找,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关键的词语来说一说。

(设计理念:抓住这个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也是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原因的重要词语。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悲惨命运,与阿炳也产生了情感共鸣。读了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学生的感情已有了初步的积淀。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寻找阿炳坎坷的经历的细节,又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阿炳的不幸,这样也为后一环节的感情诵读打下了基础。)

(三)体会坎坷人生

(1)想象体验、体会坎坷

1、交流,(板书: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2、齐读“双目失明”。你读这个词,只要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呀。同学们,你们把眼睛闭起来。(闭眼一分钟左右)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对他而言,他的人生必将是——指板书:坎坷的。由于双目失明,他只能靠——卖艺度日。

3、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阿炳又是怎样挣钱度日的呢?书上虽然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走进阿炳的生活的那段岁月,去体验他的那段人生。

阿炳就是这样卖艺度日的,大家可以从中选择一个镜头,去想象体验说说阿炳卖艺的情景。(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

请同学们打开大练习册P22页完成。

4、哪一个同学愿意先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学生的想象说话,指名说,再次结合课文朗读,体会阿炳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设计理念:一边是流水淙淙的奇妙之音,一边是穷困苦难的坎坷人生。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在悟词中学生感悟体验,在几个画面的想象体会写话中,也结合了语文练习册的内容,让学生就能感同身受,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也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学生在切己的体验中悄然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抓住情感,朗读体会

1、??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引读】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齐读,“渐渐地,渐渐地??”。

2、指导朗读:

当他想起自己在街头卖艺,却遭到路人的唾弃时,女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在病床上痛苦挣扎,却无人问津时,男同学齐读。

当他想起自己不分严寒酷暑为生活奔波,却依然贫苦时,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文字。

(设计理念:通过词语的牵引细细品味,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不断掀起情感的涟漪。品词析句,一咏三叹,不断升温,学生置身其间深入体悟阿炳那不屈的情怀,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使得二泉池畔那一片如银的月色和那委婉连绵,如诉如泣的二胡声,都融入到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

(3)讨论朗读,体悟内心

1、是的,我们听到了阿炳倔强的呐喊,但阿炳被苦难压倒了吗?(没有!)

2、你从文中哪儿看到阿炳没有被压倒?

(板:对音乐的热爱 对光明的向往)

3、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我们内心的情感来。

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呀!

4、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可是,他如愿了吗?(没有!)所以,阿炳在二泉池边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 (设计理念:“言为心声”。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他苦难人生的真实写照,是抗争,是向往,更是热爱。在对乐曲的感同身受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学已浑然进入人曲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而对词语的再次赏读,既可以从整体上鸟瞰文本内容,又有助于让学生借助词语所描写的意境去更深入领悟曲子的丰富内涵,达到知“人”识“曲”的妙用。)

四、情感归结,引发设疑。

1、然而,他深深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生)没有!

2、(情感激越的)没有!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

二泉映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琴声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体会“奇妙”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听一听这首《二泉映月》

品读一些词语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泉映月》(课前板书)。师:谁来读课题?

泉水映出月亮,是多么美的一幅画面,请你再来读一读。(生读)月光是柔美的,二泉的水是灵动的,一起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这些词语还记得吗? 出示: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师: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喊2生,问:你为何会选择竖着读? 评价:你很会观察,试试看,来读一读。评价:不仅会观察,还会读书,真不错。!师: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竖着一起来读吧。(JaB88.CoM 88教案网)

(生充满感情地读)品一段人生

师:二泉映月它不仅是一首有名的二胡曲,更是一处有名的风景呢!你们瞧,(出示,手指图片)

师述: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谁来说一说。(出示)

师:从你的读书声中,我感受到了那儿的树多,景美。谁再来向我们介绍介绍。

师:你听得多认真呀!(板书:听)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拿起你的笔,边读课文,边画出含有“听”这个字的句子。好,开始。生开始画。

师:找到了请举手。你读一读。

预设1: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就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读得好,在和师父赏月的时候,师傅提出一个问题问阿炳,你说—— 生:“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师:阿炳听到声音吗?一起说。可是师父说在这二泉的流水中,会有很多——(奇妙)的声音。(奇妙请孩子说)(板书:奇妙)

师:奇妙的声音。这是师父所听到的泉水声。阿炳又会听出什么声音来呢?我们继续交流带有“听”的句子。

预设: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一起读一读这些词,师:难道这就是阿炳师父说的奇妙的声音吗?(生答)

你觉得怎样的泉水声才是美妙的? 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手指板书)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 师父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师:你从课文找到了什么关键词?

“双目失明”

师:你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昨天,我们一起玩了一个“黑暗”游戏,还记得吗?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交流感受。

师:带着这种体会,来读好这个词。请你——,你也来试试——

师:是的,这个词语才只有4个字,读起来也不过几秒钟。可是“双目失明”对一个人的打击是多么大呀!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

师:阿炳身患眼疾,他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他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师: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齐读 “卖艺度日”

师:当你看到这个词语的时候,我相信一定有一组画面呈现在你的脑海中。说说看。(看一组卖艺的图片,南大街)

师:,这是一组流浪者的照片,看完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可是现在这些人俨然就是现在的阿炳。阿炳又会是怎么挣钱度日的呢?(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师述:)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同桌之间说说看。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师:他拉着他那二胡,演奏出的会是那么幸福甜蜜的曲调吗?

这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渐渐的”

师:面对眼疾,面对生活的穷困,这卖艺度日的生活把阿炳打垮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喊一生: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师:泯灭是什么意思?阿炳的内心充满着对——(请同学板书:热爱音乐、向往光明)师:心所往,声诉情,阿炳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他从泉水中听出了(手指板书)拿起书来,听着听着,读——“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师:他深沉的叹息,有人倾听吗? 师:他伤心的哭泣,有人倾听吗? 师:他激愤的倾诉,有人倾听吗? 师:他倔强的呐喊,有人倾听吗?

师: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阿炳,此时此刻,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播放《二泉映月》)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出来。“阿炳的心——”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师:这委婉的琴声,似乎是阿炳——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

师:这不是琴声,而是阿炳的心声那!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一起去倾听。(伴奏《二泉映月》读课文第五节“起初„„随着„„,读得动情,丝丝入扣)

师: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顾老师真想再听一听。谁再来为我而读? 师:这琴声,就是阿炳的生活写照呀!让我们再一次捧起书本,一起来感受吧!生齐读。

师: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从小失去母爱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你们谁能告诉我他靠什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请孩子相机板书孩子的内容)

师: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什么支撑他? 生:音乐。

师:还是这样的场景。同学们,当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在街头卖艺,当他拉起这动人的曲子时,他会感到——

当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拉起这动人的曲子时,他会感到——

当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无人在身边时,他再一次拉起这动人的曲子时,他会感到 ——(出示ppt)

师:是音乐给了他光明,是音乐给了他美好的世界。也是音乐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读“他爱„„”

师: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享有怎样的声誉呢?(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师: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师:用心,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的《二泉映月》。(播放《二泉映月》)

师:有句话说得好,山不过来我过去,苦难会带给人类痛苦,但是也会同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下课

(时间若多,师布置作业,同学们,师:让我们在这悠扬的琴声中收藏课文的4、5自然段吧)板书:

10、二泉映月

叹息 哭泣(听)奇妙

倾诉 呐喊

(孩子的相机板书)

二泉映月课件(篇9)

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趣。”《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信息技术的渗入为课堂提供了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朗读、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课文创造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通过景、情、人、曲的对话、交融、回旋、升华,为学生展示一处曲径通幽的自然景观,一段历经磨难的坎坷人生,一首荡气回肠的不朽乐曲,一个顶天立地的盲人音乐家,一份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从了解阿炳入手,在如银的月光中走过阿炳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走进阿炳的内心,走向《二泉映月》,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披文入情入境,对生命的意义做出自己的思考。

2.教学对象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良好的语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体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3.教学环境分析。

我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年初被评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示范学校。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每间教室配置了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或电子白板。鉴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在理解前有必要也有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我从网络中寻找有关的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经过剪辑、编辑,制成教学专题资源,在课上让学生浏览,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一方面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表述的思路,丰富叙述的内容,开启学生的语言储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静影沉璧”“升腾跌宕”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朗读,欣赏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表现《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丰富情怀。

突破方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读体验为主的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来理解语言文字潜藏的情感,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在课文学习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音乐情境,了解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想象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二泉映月》,为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一、《二泉映月》,一首乐曲。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问:《二泉映月》是什么?生:一首曲子。(板书:一首乐曲)是谁创作的呢?

PPT出示阿炳简介: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出生。民间音乐家。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设计理念: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为学生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二泉映月,一道风景。

师:“二泉映月”除了是一首曲子,它还是江苏无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请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句子,PPT依次出现这四句话。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分为四大组再读这四句话。

老师把句中的这些词语单独列出来了,谁能读一读。

PPT出示词语:

一泓清泉淙淙流水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指名读这六个词语。着重理解“静影沉璧”。引导:看背景图理解?璧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全班再齐读这些词语。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直观地把二泉映月这一美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能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课文中语言文字相对应的表象,激活形象思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理解。

三、《二泉映月》,一段人生。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那如银的月光,那清澈的泉水,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都——看不见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听。请找出文中带有“听”字的句子。用()标出来。

学生勾画、交流。

PPT出示:

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同样的二泉池畔,同样的中秋之夜,为什么阿炳听到却的如此不同?就因为这中间相隔了十多年的岁月!那么,这十多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学生发言,PPT同步出示: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生读完后,把“度”字变成红色。

问:你如何理解这个“度”字,你还知道阿炳经历了哪些磨难?请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

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作答,老师相机作点拨。

闭上眼睛想象阿炳的生活,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阿炳的生活里有太多的苦难与痛楚,太多的穷困与屈辱,这是一段怎样坎坷的人生啊!(板书:一段人生)

PPT出示:

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齐读这两个句子。

师:一面是穷困和折磨,一面是热爱和向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阿炳?(不屈不挠的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阿炳)此时此刻,阿炳又来到了二泉边,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

PPT出示: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学生读完这个句子。

师:阿炳在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呢?

学生发言。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阿炳的资料,了解阿炳的苦难人生,并根据学习的需求进行整理概括,轻松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体验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四、《二泉映月》,一片情怀。

师小结:是的,阿炳在叹息多舛的命运,在哭泣坎坷的遭遇,在倾诉世间的不公,在呐喊幸福与正义。这叹息、哭泣也好,这倾诉、呐喊也罢,阿炳都从流水中听出来了。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

多媒体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师:能谈谈你的感觉吗?(悲伤、凄凉……)看看你的感觉与阿炳想要表达的情怀一样吗?拿笔,用“——”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旋律的句子。

学生勾画。

PPT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把乐曲的旋律表现出来?

PPT播放《二泉映月》课文朗读片段,指导读好这一部分。

师:阿炳的琴声还仅仅是乐曲吗?他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什么呢?

PPT出示: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生读完这段话后,省略号变色。

问:阿炳还想通过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什么呢?(他爱亲人,爱生活,爱那磨炼人生的苦难。)此时的《二泉映月》,它不仅是一首曲子,它更是阿炳的一片火热情怀啊!(板书:一片情怀。)

设计理念:音乐本是天籁之声,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切实感受音乐的魅力。听完音乐后,谈感受,学生已被多媒体营造的氛围所感染,已被乐曲深深地打动。多媒体的应用更利于学生理解表现《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体验阿炳的一片火热情怀。接着让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描写乐曲旋律的句子。学生随着曲调的变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从而有效实现了文、曲、人的高度融合。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理解了《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走进了阿炳的内心,感悟到了阿炳的一片火热情怀。

五、《二泉映月》,一种精神。

师:让我们再回到《二泉映月》这个题目中来,《二泉映月》多么美的一个题目,而它却是阿炳感时伤怀之作,被称为是阿炳“自述式的悲歌”,所以有人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你怎么看?(除了悲伤更有高昂,有激荡,有倔强的呐喊,有对命运的抗争,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命运的悲歌,可也是阿炳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之歌,更是一种身处逆境,在命运的悲歌下,不屈不挠,勇敢抗争的精神赞歌。(板书:一种精神)

师: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PPT出示:

1.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后,激动不已,流着泪说:“这样的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2.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3.至今,中国乐坛出访外国的时候,《二泉映月》常为首选曲目。

师:像阿炳这样生前穷困潦倒,孤苦落寞的艺术大师们为数不少,阿炳如此,贝多芬如此,梵高如此,舒伯特也是如此。苦难尽管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哀伤、哭泣,但是同学们,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PPT出现阿炳的背影图,同时响起《二泉映月》这首乐曲。

让我们记住那个中秋之夜的二泉池畔,记住《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记住阿炳,这位伟大的民间盲人艺术家。

设计理念:通过网络查找《二泉映月》在国际乐坛上的盛誉,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文本的界限,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另外,结课时出示的图片和播放的乐曲,让学生在美文、美景、美乐中久久回味……

板书设计:

一首乐曲

一道风景

二泉映月一段人生

一片情怀

一种精神

二泉映月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渴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比一比,再组词。

锡()惠()愤()

踢()慧()喷()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动机

1、《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播放乐曲)你们会欣赏吗?请听一听,试着用一些词语表达你此时的感受好吗?(多数学生虽不能欣赏,但可促进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2、此曲的作者是,江苏人。你对曲作者有哪些了解?大家一起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

3、《二泉映月》是阿炳全部才智和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如今它已成千古绝唱,享誉世界。同学们要想真正欣赏这首驰名中外的二胡曲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理解乐曲背后的故事。

二、交流展示:

交流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字词识记:在正确的读音和用字下面画“——”:

富饶(ráonáo) 搀扶(chāncān)

(生升)腾 (胜盛)誉

2、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写下来。

3、朗读课文:

(1)自由读,练习读通读顺。长句子朗读时该怎样停顿,请用“/”标记。

(2)小组读,把自己想读的、自认为难读的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3)集体读,分小节连读课文。评价、正音、相互鼓励。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选一选,下列哪些表述符合文章的意思:

(1)课文主要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

(2)文章重点写了阿炳生活的贫困和受疾病的折磨。()

(3)文章还写了这首曲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三、互动探究:

研读课文,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乐曲的丰富内涵。你认为可以设计哪些问题,最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二泉映月课件(篇1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上的《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当中的第9课。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这篇文章总的教学要求是: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7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来历及曲作者阿炳坎坷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教学的时间分配是三课时,那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下面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首先是揭示课题,直接导入新课。在新课部分,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欣赏二泉美景、感叹阿炳人生、品析《二泉映月》、倾诉一片情怀。在欣赏二泉美景的时候,主要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边听边找,找出课文中描写二泉美景的句子或是词语。同时提炼出“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等八个词语,进行交流,指导朗读,感受二泉映月的美景。接着通过教师深沉的叙说:这美丽的二泉映月阿炳看的见吗?感叹阿炳一段坎坷的人生,这部分主要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正是因为阿炳坎坷的人生,不寻常的经历,以及阿炳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压倒,敢于同命运的抗争,当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池畔的时候,他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等丰富的声音,从而创作了内涵丰富的《二泉映月》。接着播放曲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曲子的丰富内涵,品析《二泉映月》。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上,学生在这个部分才能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在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的感知过程,水到渠成。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在倾诉一片情怀这个环节,再次播放乐曲,边听边问: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谁在琴声向你倾诉?让学生感受阿炳与命运抗争、向往光明、热爱生活的一片情怀。最后是总结部分:这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这就是民族音乐的瑰宝——二泉映月;这就是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的不朽之作——二泉映月。这就是我的教学流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想从情字出发,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以上是我上这课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今天上完之后,感觉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诚恳的希望教研室的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多加指点!谢谢!

二泉映月课件(篇12)

【一】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第十册第9课课文。

【二】教材简解: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情皆美、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三】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阿炳的满腔情怀,体会琴声的变化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主人公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的坎坷经历,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五】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设计思路: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由于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本课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大家交流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设计意图:师生进行话题交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泉映月》的曲子有的学生可能听过,但不一定有深刻的感受,小学生欣赏乐曲的能力有限,此时只是初步感知,只要求学生谈初步感受,为课文的学习作情感的铺垫。】

5、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做到有的放矢。】

二、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找出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4)结合课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阿炳。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交流、认读描写月亮、月光、阿炳的身世的以及《二泉映月》旋律的关键词。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类词语的交流,让学生对二泉映月的美景、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有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感受那如水的月色,也为后面进一步感悟人物,感受乐曲作好了铺垫。】

(3)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课件呈现无锡锡惠公园龙光塔下天下第二泉的画面,师生共同交流对阿炳的了解。

【设计意图:交流对阿炳的了解,为课文进行补白,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走近阿炳。

1、体验坎坷人生。

(1)阿炳几次游历二泉?每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第一次 第二次

淙淙的流水声

淙淙的流水声

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

(3)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最佳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4)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是哪些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那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

预设片段:坎坷的经历。

①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让学生找一找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同时课件出示为阿炳写的一首四字词语歌,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痛丧师父 孤苦无依

天来横祸 双目失明

颠沛流离 卖艺度日

坎坷人生 苦苦凄凄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阿炳的苦难经历在师生平等有效的对话中无声无息的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撩动了学生朴素的同情之心,为下环节的朗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调。】

③同学们,这就是阿炳十多年的经历,请大家把你的目光集中到阿炳的那张脸上。你看,那张曾经非常可爱的脸,那张曾经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的脸,如今,随着师父的离世,随着他的双目失明,随着大雪纷飞,烈日炎炎,那张脸变了,变了,变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张怎样的脸?(学生回答)

④同学们,经历坎坷人生的阿炳尽管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面黄肌瘦的脸,布满皱纹的脸,但他心里面却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生活的渴望。

出示: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mǐn)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阿炳火热的内心。

⑤同学们已经走进了阿炳心里。如今,阿炳再次听泉,那淙淙的流水也走进了阿炳的心里,发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些声音阿炳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是谁在叹息、谁在哭泣?是谁在倾诉、谁在呐喊?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表达出是阿炳在叹息自己的双目失明,是阿炳在哭泣命运的悲惨,是阿炳在倾诉不幸的遭遇,是阿炳在呐喊自己对光明的向往!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体会顿号的用法,不用较大的停顿。

【设计意图:同样是这泓清泉,依旧是二泉美景,可阿炳再也看不到了。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在学生的心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了深刻的体验。而场景的铺陈,情境的营造,意境的渲染更是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了,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学生在切己体察悄然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品悟不朽名曲。

(1)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要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当时有人听阿炳倾诉吗?没有。流水是他的知音,月夜是他的朋友,琴弦是他的伙伴,他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于是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他倾吐了哪些情怀呢?请学生拿起笔来用不同的标记画一画哪些句子描写了琴曲的特点?哪些句子是琴曲传达出的情感?

(2)交流。

A、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 委婉连绵 ,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指导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音乐起始部分的委婉连绵,用稳重的语气读出音乐传达的情感。

B、出示: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欣赏乐曲高潮部分,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情感,指导学生加快语速,升高语调来表现乐曲的高潮,用激昂高亢的语调表现乐曲抒发的情感。

C、出示: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指导学生理解表示乐曲的丰富内涵的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用徐缓回味的语气读整首曲子带给听者的感受,用抒情的语调读好最后的排比句。关注排比句中的逗号,读出停顿。

(3)采用师生合作或男女生合作等多种形式感情朗读。

(4)再次播放二胡曲,静静的聆听。要求学生欣赏后表达自己的感受。

(5)学生再次跟随乐曲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情感虽然集聚到了急需释放的程度,但是毕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鉴赏乐曲,步步铺垫,层层深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接着在读懂基础上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提高,学生读好了乐曲,真真切切成为了瞎子阿炳的知音。】

(6)《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乐曲就这样诞生了。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此曲时,不由得跪了下来。同学们,小泽征尔为什么跪下来呢?

2、补充介绍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课件出示演出图片);三天后,阿炳吐血身亡,只活了57岁(出示阿炳墓图片)。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3、向学生提问: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介绍拓展延伸了学生对《二泉映月》享有盛誉的具体了解,无形间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学生由衷地抒怀,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实现乐无痕的教育境界。】

4、师生共同朗读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

看不见黑暗

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

听不见苦难

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

一把二胡,道尽人世的沧桑

两根细弦,诉尽命运的悲凉

阿炳啊

你那把血泪斑斑的胡琴

凄凉而不绝望

忧愤而不疯狂

空荡荡的夜色中

我听到了不屈的抗争

触摸到了一颗坚强的灵魂

教师总结:

伴着二泉映月完美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落魄的阿炳又缓缓向我们走来。苦难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阿炳穷尽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同学们,那就是:人在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赢得生活!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2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