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社区调研报告 >

社区调研报告15篇

社区调研报告15篇

【#范文大全# #社区调研报告15篇#】报告是一个把你展示给大家的机会,向大家宣布你的成果,让你今后更有信心地做事,我们在结束一段工作时。我们一般都需要写报告,撰写报告时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编辑为您提供了社区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社区调研报告(篇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推进农村小城镇化新型社区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基于此,我们组织专门人员对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后陈社区位于宁陵县城西,社区中心距县城2公里,S325省道南侧,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社区共辖后陈、潘集、前陈、张瑞寒、解洼、张三庄、东张楼、苏庄、訾庄、西张楼、张白、十里铺、严庄、姚庄十四个自然村。社区总人口8663人,总户数2288户,总耕地面积7894亩,党员总数110人。

后陈社区综合建设用地面积共计1350亩,原14个自然村居住占地总面积4073亩,社区整合后新增耕地面积2723亩。后陈社区建设分为“一心一带两片区”。一心:社区管理中心、文化大院、党员教育基地、社区超市等组成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一带:沿村北后陈水库和张解沟形成了一条自然景观绿化带;两片区:以景观带分割的南北两个居住片区,南片区安排789户老龄人员居住,为2层连体楼,面积165平方米,不超过2分半,北片区为5层和高层住宅楼,安排1499户中青年居住。

二、取得的经验和成绩

20xx年以来,社区“两委”班子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高效发展强实力,提升品位显魅力,惠民富民增动力,文明和谐添活力”的工作目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于博个人无偿出资5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800多万元用于办企业和帮助村民建房。县委、县政府又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建设,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社区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完成2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00元;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20xx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75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0元。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使后陈社区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典型新农村社区。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共拆除旧房43345平方米,新建楼房51360平方米,改造废旧坑塘4处;在老水库取土19万多立方,填平了村内外坑洼地,消除了空心村,使社区新增耕地366亩;建造了村民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多功能大礼堂等公共设施;社区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兴建了村预制厂、水电暖安装公司和3个建筑队,创办了博远粮油、永胜木业、宏运木制品、鼎盛农业科技和中天混凝土5个股份制企业;成立了久赢种植、华裔农场品开发等4个专业合作社,转移安排劳动力500多人。先后修通了七纵五横道路共计16.3公里;街内外安装了路灯、红外线可视电子监控,确保了社区群众生活财产的安全;同时狠抓乡风文明建设,凡婚丧嫁娶一律不准大操大办,定期开展“三好”、“四户”等评比活动;对社区内外486座坟墓全部迁移至公墓,社区1200亩耕地实行了群众较满意的合理流转,发展高效大棚有机果蔬1000亩;实施了井井通电工程,新打机井18眼,埋地埋管6300米,地埋线6700米,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后陈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村新型小城化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我们先后召开3次社区“两委”会、社区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走访群众35人次,倾听其呼声,了解其所想所盼。经过分类归纳,目前,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沉思:

(一)集中搬迁不便操作。随着农村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意识不尽一致,一些潜藏在农村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表露出来,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极个别人对党的政策及政府的引导怀有本能的不理解,譬如在一个自然村内绝大多数人同意并支持搬迁,但仅有几户因计生超生或其他原因被政府处罚而不理解,故不同意搬迁,这就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二)新建房户成为不愿搬迁的“最大一族”。有的农户倾全部家产,盖了一座新房,在无扶持资金的情况下,仅靠做思想工作,效果不甚理想。

(三)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由于社区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强大的公共积累作支撑,对一些困难户的帮助局限于社区党组织的义务劳动支持,扶持效果甚微,使这些困难户想搬迁而无能为力。

(四)农户搬迁融资渠道单一。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贷款环节多,手续繁琐,一些农户“望贷止步、谈贷色变”。

根据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着力解决:

一是社区建设应尊重群众意愿,不强迫命令,不强制拆迁,注重宣传引导。在启动建设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时,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开始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条件较差或暂可不需要建房的可以后建,对于社区住宅,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

二是引导农民入住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坚持建得起,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将培育产业支撑,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首要前提。一是将已入住社区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培训范围优先免费培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应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二是依托经济园区,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入住社区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转移。三是推进土地健康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田大户集中,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使群众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增加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发展新型农民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过去“家家点火、处处冒烟”的小、散、乱状况,实现千家万户的大生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机衔接,增加同类产品上下游的关联性,该区久赢种植专业合作社,争取入社成员突破95%。

三是加大对群众尤其是困难户扶持力度。诚然,近两年来,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农民逐步摆脱贫困,但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根据调查:目前建房每平米造价600元左右,户均建房投资需10多万元,该区30%农户年均收入在4万元左右,自筹资金10万左右,甚至可以满足建房投资需求,而50%农户年均收入在2—3万左右,自有资金在7—8万元,建房资金缺口在2—3万元,还有20%农户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下,需要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对这些困难户,可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或利用危房改造资金解决。

四是科学安排部署,周密设计步骤。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让群众对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有正确的认识,并将经群众代表大会或群众大会同意或确定的户型向群众公示,让群众选择,并申请报名。之后群众代表按照集中连片优先,急于盖房优先的原则,确定入住农户,签定搬迁协议等,使整个建设过程有条不紊,有章有序。

五是典型引路,分步实施。选择村情好,群众觉悟高的村做为试点村先启动,政府积极搞好各种服务,创新实践,培植典型树样板,典型引路促启步,将政府的引导变为群众的自愿行动,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使这项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发展的战略工程有力、顺利、健康推进。

四、对策和建议

一、建议上级政府选个试点县进行社区建设体制改革,撤掉乡(镇)级编制,把乡(镇)干部分流到各个社区工作,既减少了办事程序,又提高了办事效率,既不增加财政支出,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老龄化。有效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如不能进行体制改革,也可先把乡(镇)主要领导集中起来,成立一个“城乡发展管理中心”,抽调一名副县级干部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各乡(镇)领导可继续服务各自区域内的社区。

二、建议上级政府出台支持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的政策,简化社区建设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加快组织完善社区班子建设,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基础设施。抓住中央、省在发展政策上向农村基础施设建设倾斜的机遇,搞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选项立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入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向后陈社区集中投放。积极开展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二)大力发展经济。立足现有情况,引导经济强人、致富能人积极投资,选上项目带动村域经济发展。引导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进行聚零为整,规模化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三)加强民主建设。按照“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有一个好的扶持政策”的要求,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农村新型小城镇化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要特别注意发现一批思想作风正派、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农村优秀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进行多方面培养,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

(四)促进社区和谐。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不间断的培训,使9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掌握1—2项劳动技能,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懂法、守法、用法水平。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使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议,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搞好基层民主建设。倡树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

(五)提升社区品位,后陈社区所要建设的不但是一个村的旧貌换新颜,一个村的生活改变,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一种深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生活,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形象,完成社会主义农民的根本转变,实现农民生活与城市接轨,缩小乃至等化城乡差距。

社区调研报告(篇2)

为深入推进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近日我们组织专人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了调查研究,有关情况如下:

一、我区社区矫正工作总体情况

20xx年,我区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几年来,社区矫正工作本着“依法规范、积极稳妥”的工作方针,按照“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管理”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有效途径,以抓基础,定制度,强管理,显实效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矫正质量,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防止了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确保了社会的安全稳定。自全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20人,解除矫正74人,现在册矫正人数46人,正在接受社区矫正委托调查12人。我区现有一个基层司法所(老庄子司法所),负责空港城开发区和老庄子镇的社区矫正工作,街道办事处、庆北办事处和社区管理办公室的社区矫正工作由其本单位管理。为使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实施,我们采取业务练兵、岗位学习为主,到丰润、路南等先进县区参观见学等形式强化业务学习,明确职责,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履行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依法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奠定了基础。20xx年社区矫正实行新的档案管理办法后,我们严格执行审前调查评估、交付与接收、矫正实施、解除矫正、档案归档等整个工作流程,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案,针对不同对象个体特征,制定矫正方案,坚持周联系月汇报,让每个监管对象服从监外执行的纪律,积极主动地配合社区矫正机关的监督管理。抓好帮教措施的落实,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对象,关心其生产、生活,使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能安心进行矫正,有效的防范了矫正对象再犯罪。

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基层社区矫正由司法所和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管理。受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区仅有一个基层司法所,即老庄子司法所,负责空港城开发区和老庄子镇社区矫正工作,街道办事处、庆北办事处和社区管理办公室的社区矫正工作由其本单位管理。社区矫正与监内执行有着同样的严肃性,只是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存在不同。按照《市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来执行管理。街道办事处、庆北办事处和社区办既不具备行政司法主体资格,又难以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规范管理,也极大地削弱了法律应有的威慑力。今年6月份市司法局对我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针对司法行政主体资格问题对我区提出了明确整改意见。

二是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公、检、法、司、民政、劳动社保、街道、村(居)等部门的共同配合,由于区司法局组建时间比较短,各部门相互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社区矫正组织的辅助力量有待加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应建立一支专业矫正力量与社会矫正力量相结合的矫正工作队伍。社会矫正力量主要是社会志愿者,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人员、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成员、高等院校学生、矫正对象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等。但在实践中,除了村(居)委会成员和矫正对象近亲属外,其他矫正社会力量还有待于全面发展和加强。

四是工作任务日益加重。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越来越多的罪犯将转入基层社区接受矫正。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工作,能够有效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对于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推行社区矫正工作中,无法按照要求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日常管理,极有可能造成这部分人员的失管、失控,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工作建议

1.增加专门机构,加强人力配备和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司法管理水平,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司发通〔20xx〕71号),建议新建一个司法所,负责街道办事处、庆北办事处和社区管理办公室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在岗学与脱产学相结合、自学与组织培训相结合等形式,下大苦功加强现职人员的业务学习,花大气力提高现职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壮大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把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放在社会上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其显著特征。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要积极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正面宣传,不断扩大社区矫正的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使全社会都能够正确认识、理解、支持和协助社区矫正工作,大力营造社区矫正的良好氛围。要广泛吸收符合社区矫正志愿者条件的社会人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如选派社区矫正工作经验丰富的监狱、劳教所干警,精通法律的法学工作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由司法行政部门聘请离退休干部、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居委会成员、高校教师、学生和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及所在单位的人员等优秀人才加入社区矫正组织等,从而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工作队伍。

3.加强经费保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资金需求。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精神,继续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按照每名社区服刑人员,每年不少于20xx元的标准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培训、必要的办公用品、印制宣传材料、工作表彰等,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4.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社区矫正工作合力。要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定期通报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分析研判矫正工作动态,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各部门应按照责任分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加强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脱管失控。另一方面要为他们积极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谋生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就学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调研报告(篇3)

一、基本情况

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的情况,目前的社区矫正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慨括为三个基本,一是基本上构筑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组织,具体表现为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保障;二是基本上按照中央、省、市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基本上制定了工作流程、职责、制度,部门衔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框架,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服务。但由于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责权不够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在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时常会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执法与执行上分离。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工作。由此,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从形式上说,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责任单位。而从事社区矫正具体指导、管理、组织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却没有刑罚的执行权。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实际效果。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的监管规定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一是奖惩考核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能够获得减刑、假释奖励的实际上只有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至于缓刑对象必须要“重大立功表现”才可以获得减刑,假释对象“一般不得减刑”,剥夺政治权利对象则没有减刑奖励。二是监督管理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违反监管规定可予以收监执行的只有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对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就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外出打工或下落不明时,见档不见人的,见人不见档的,占有相当比例而无相应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矫正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参加劳动的内容。虽然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但在实际执行中,该规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对象是否属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3、衔接工作缺乏有效机制。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相对复杂性。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以及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脱管、漏管对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街道至今还没有移交档案,更不用说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的跟踪查找,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也常常比较被动。

4、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但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结构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司法所因为受编制限制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公安机关仍为执法机关,负有协助义务,但常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工作衔接时常脱节;有的街道、乡镇领导思想不重视、派人不积极,组织领导、经费安排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村(居)委会治安调解员的素质急待培训提高。

三、关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社区矫正执行机制,构建统一的行刑权。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部分刑罚执行权。但现行法律又规定“五种对象”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和制衡,也不符合国际上刑罚执行一般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惯例。从执行权的属性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看,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较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政法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符合执行权的本质属性,符合我国刑罚执行的原则要求。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将行刑权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逐步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形成监禁刑措施与非监禁刑措施良性互动的、统一的刑罚执行机制。同时,应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级设立社区矫正处,县级设立社区矫正科,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修改现行刑事法律,将“五种人”的非监禁刑罚权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

2、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监管有章可循。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监督管理措施的完善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显得尤为迫切,彰显重要。针对“五种对象”奖惩中存在的“惩处多、奖励难”现象,以及缓刑、假释在减刑方面,既存在条件过高,又有实际执行中认定“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比较困难的问题,应及时推动立法就奖惩原则、种类、考核、条件、办理及审批等内容和程序进行相应规定,适度突破完善。针对“五种对象”外出打工问题,在健全帮教小组、落实社区矫正责任人,严格请假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其动向的同时,切实加强与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目的地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等社区矫正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落实异地委托管理制度,对外出打工对象的个别谈话教育,要紧紧抓住其外出与回村两个时段以及传统节日时机实施相关教育。针对“五种对象”下落不明问题,可制度创设其严重违反监管规定,即构成重新犯罪,对其实施网上追捕。针对“五种对象”参加劳动的问题,仍可制度创设规定社区服务,由法院判决犯罪人到社区进行一定时间无偿劳动。

3、加大部门衔接工作,确保对象接收和矫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特别是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大部门衔接工作,关键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要确保具备“两个要素”(户在人在、法律文书齐全)的社区矫正对象全部接收。采取集中交接和日常交接方式进行接收,统一由移交方向社区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责令其做出书面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移送相关法律文书。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时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交接,由派出所宣告,一次性移交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后新增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交接,属于本地人民法院判处或决定的,由本地人民法院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宣告;属于本地看守所出所的,由本地看守所宣告;属于外地人民法院判处、决定、裁定,或属于监狱出监,或属于外地看守所出所,向居住地派出所报到登记的,由派出所宣告;原不具备“两个要素”的社区矫正对象,经派出所继续查找回所报到的,由派出所宣告。

二要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监督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在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配合时期,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大衔接工作力度,制定规范性文件界定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凡涉及社区矫正对象的报到、请销假、行为和心理矫正、参加公益劳动、汇报思想以及就学、就业、家庭事务等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凡社区矫正对象不接受、不服从监管或违反监管规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提请收监、重新追究刑事责任的,则由公安机关负责。

4、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重点把好三大关:

一是严把选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整合现有工作人员,把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司法所;公安机关要抽调专人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派出所也要确定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民警主动搞好对接;街道、乡镇要抽调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对社会志愿者的选聘工作,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二是严把学习关。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掌握专业知识,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汲取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上的偏差,弥补工作措施上的不足。

三是严把管理关。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制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并将其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奖惩、提拔、评优的重要标准。

社区调研报告(篇4)

建设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稳定性强的工作队伍,对于依法规范、有序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确保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准确性,提高罪犯的教育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是强化培训。为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快知识更新步伐,确保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我们要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

1、举办培训班。要定期组织试点区司法所所长、抽调的监狱劳教干警、司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国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让工作人员解决真实性问题,来掌握隐含于其中的知识,形成解决当前矫正工作存在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的能力。

2、举办知识竞赛。要本着“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宗旨,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激发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3、组织学习考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赴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省、市考察学习,以加深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使试点工作的开展更充分、采取措施更有力。另外,还可以邀请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好的省、市相关工作人员赴我市对我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交流经验,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互相触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分类管理。为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职能作用,确保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效果。我们应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施分类管理。

1、对抽调狱所干警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抽调干警日常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干警的奖惩、请销假、考核等进行管理,规范干警工作。

2、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管理。市区司法所工作人员隶属于街道办事处内部编制,为便于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建议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实施双重管理。即司法所工作人员接受市司法局业务指导,由市司法局负责具体工作安排和年终考核。

3、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要以试点区为单位,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人才储备库,为社区矫正工作不断供应新鲜血液,对那些不适宜继续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志愿者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志愿者进行分类,按照参与矫正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矫正的空间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等不同类型。

三是改善结构。要结合社区矫正的开展,突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素质建设和要求,司法所所长、抽调干警和社区矫正志愿者应当按照需要具备大专以上法律专业学历或相当学历的要求进行配备、为依法、严格、规范、准确地实施刑罚提供素质支撑。一方面,要从知识层面上进行优化。实施多元化人才选拔,要坚持“公开招考、定岗竞争、择优入围”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选拔热爱社区矫正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具备法律、心理、教育、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社工和志愿者,充实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另一方面,要从年龄上进行优化。采取阶梯式用人方式,在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选拔上,既要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干部。要按照年龄的大小,科学配备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工作人员的自身优势,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是完善机制。要完善司法所岗位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竞争机制,及时调整不称职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进而优化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结构;要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考评检查小组,由职能部门牵头,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试点区20个司法所检查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年终时要进行综合评比,同时评出工作先进和后进,用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是加大宣传。社区矫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新事物,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月”、“社区矫正大家谈”、“社区矫正研讨会”,开办社区矫正信息网、宣传专栏以及各种会议等形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重点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向群众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增强社会影响力,使社会各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可度明显提高,积极争取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努力使广大群众成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

社区调研报告(篇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度综合统筹推进,重心从新农村建设点整治转向统筹城乡、扩张城镇、联乡成线、镇村联动建设,为解决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从20xx年开始,我县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一批中心村,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一、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

整合社会资源,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居民化。

1、城镇开发建设模式。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小城镇开发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心小城镇建设,通过移民搬迁方式,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围绕“怎么迁得出、怎么住得稳、怎么能致富”核心问题,着力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就业结构。如XX县江口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把处于深山区的原樟木村整体700多人搬迁到集镇,规划建设了樟木新区社区,辅以蜡芯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善相关自治组织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新型社区。

2、农业产业联动模式。按照以社区建设为方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土地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农业园区社区集中,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发向环境优美的社区聚集。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又促进了村庄整合。如南塘镇黄屋村结合XX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清溪园的开发建设,对黄屋开展整村整治建设,利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农村住房建设,形成产业联动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农民实现了“从一辈子盖几次房到三辈子盖一次房”的梦想。

3、中心村建设模式。以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完善居住环境,改善房舍、设施、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上,实现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如XX县江口镇旱塘新村、南塘镇船埠新村、吉埠镇枧田新村,通过开展整村推进整治方式,建设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中心村,形成了人口20xx多人的宜居新型农村社区。

4、整体搬迁集中居住模式。结合扶贫开发,通过深山区移民搬迁,让分散在各个自然村的居民统一在规划地集中按新户型建房,整体重新建设具备生活、娱乐、服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辅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让农民从以前的小农经济中脱离出来,逐步转为一产、二产工人。如南塘镇大都新村,分三年集中建设了120余栋房屋,发展了现代农业蔬菜产业种植。江口镇美丽家园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引导农民向圩镇集中居住,转变就业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让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尽快适度集中,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房屋,找到稳定的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1、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难。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看病难和上学难等问题,配套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医疗、教育、公共娱乐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入难题。

2、农村违章建房难控制,村庄合并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起,引发了村庄合并, 形成了村庄合并的新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扩大升级,虽然编制了建设规范,开展了“违法、违规’建设综合整治工作,但因农民观念影响,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

3、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安置就业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简单,面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对究竟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它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具备哪些条件,怎样创造这些条件等诸多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社区的建设也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农民的安置就业将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又是深刻的社会变革;既是发展当务之急,又是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遵循规律,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1、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往往在经济基础比较好、基层组织有号召力的农村率先突破。对暂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农村,也应作出整体规划,逐步向这方面引导。

2、尊重意愿,强化协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利益格局,必然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比如,土地置换问题、资金筹措问题、建设标准问题,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协调,统筹利用资金、项目来综合推进。

3、加强服务,搞好管理。新型农村社区要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队伍,社区建成后,随着人员的增加,公共服务难度也在加大,公共卫生等往往成为反复反弹的问题,要搞好社区党组织、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区组织建设,科学制定社区管理工作职责,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4、产业支撑,夯实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更大范围内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在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该考虑和筹划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新兴产业问题,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促进加工业、运输业、仓储业的兴旺,从各个方面扩大农民就业渠道,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5、多元投资,调动力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巨额资金,县乡两级财力有限,上级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

6、土地置换、综合利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许利用节约出来的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主要建设资金。把这个指标转移到产业集聚区和城区用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原地复耕后还给农民,用于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后,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社区调研报告(篇6)

一、社区建设

1、民主协商工作。按照民主协商议事厅工作方案,社区社情民意收集5条,按照民主协商程序,经两委联席会确定2条可以为居民召开议事协商会议。

2、发挥居民会议作用。今年在1月20日和6月15日前召开两次居民会议,向居民代表做社区工作总结,并把居务公开工作向代表进行汇报,向居民代表发放问计问需表,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3、加强社区干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10次,不断提高社区干部服务社区、服务居民的本领。

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1.落实养老服务政策。贯彻《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区级民政部门关于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完善老年协会工作机构。按照龙山街道建立老年协会的工作要求,成立了老年协会,制定年度目标、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完善老年协会的各项制度。

3、开展为老服务活动。

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组织老年人健步走、运动会等活动。

4、开展好常规工作。

今年老年证办理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优待卡办理近15人,增强了养老助残卡社会福利、优待服务、消费优惠等功能。

6、做好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今年社区法律知识讲座8场,广泛普及为老服务各项法律法规宣讲,为老年人维权提供便利。

三、认真开展科普健康教育卫生工作。

1、科普工作。开展科普知识大讲堂四次,组织居民开展科普之春、科普之夏、科技周等活动。组织辖区居民走进科普体验厅,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全面提高居民科学素养,为居民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环境。

2、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今年开展六次健康大课堂活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做好健康指导员的指导培训,能够向居民宣传健康生活方式。

社区调研报告(篇7)

为进一步深入把握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助推和提高养老社会化程度,促进昆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法委于20xx年4-6月间对我市不同类型、各具代表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工作成效

(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xx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xx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XX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XX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xx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xx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设方式及规模。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服务内容。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服务对象及方式。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情况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二是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XX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三是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XX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xx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四是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XX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xx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五是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3.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xx年的“星光计划”,即20xx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xx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xx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二、我市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一是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二是“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二是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国际上一般都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3000美元的时候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XX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昆明的重要意义,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切实增强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建立“政府投入主导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大格局;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搭建平台、培育机构、典型示范、服务监管等途径,切实加强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二)加快制定有利于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按照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抓紧对《XX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进行修订,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条例中。二是制定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老年人口分布和老年人的需求,科学谋划、高位统筹,做顶层设计。三是市政府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XX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深入调研,摸清情况,学习借鉴省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阶段性要求,以及各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一步规范“中心”的建设、运营,通过建立长效性的运行、管理、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建立健全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强化市、(县)区两级老龄部门养老行业主管部门的责任,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县(市)区、街道(乡镇)两级政府为“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负责具体承建“中心”项目;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属地管理主体的责任,在“中心”项目建成后,交由社区、社会组织及企业等管理运营,由街道(乡镇)、社区负责日常监管。形成“条抓块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非营利性组织负责“中心”营运”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二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界限,放开社会化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小额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具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性较强的非营利性机构,尤其是社会工作机构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学习上海模式,建立公益招投标平台,设立养老服务专项,通过市场化的引入激发行业的活力,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普惠+特惠”的政策,优先向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将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80岁以上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的高龄老年人列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为其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通过市场运作,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为具有服务需求和一定经济能力的低龄老人提供有偿服务,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的公众化。四是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经费保障机制。老龄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且养老产业属于微利或无利行业,建议政府通过财政拨付、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助老员”工资、日间照料床位、老年饭桌、场地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夯实居家养老的硬件基础。一是将“中心”建设纳入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建设,作为“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考核。二是加强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心”建设用地纳入新建小区的建设规划,在开发时预留小区总面积的5%或8%,作为养老设施用地,规划、土地、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在立项、规划、用地、工程许可、小区命名等各个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政策合力;加大对老旧小区硬件设施的修缮和改造,充分利用有限空间,以改扩建的方式逐步加强“中心”硬件建设。三是加强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社区“两委”应重视和支持“中心”建设,加强老龄、民政、卫生、工青妇等基层组织的协调配合,充分依靠和挖掘社区内公共单位的力量,调动小区物管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一是进一步理顺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整合老龄办与市委老干局的资源,以适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对老龄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二是与“4050”人员再就业工作相结合,参照社管综治“协管员”的方式,在每一个“中心”设立2-3个“助老员”的公益岗位。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与劳动就业部门配合,定期对专职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心理学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培训,实行“助老员”持证上岗和定期星级评定,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四是注重发挥“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展“以老养老”、“银行式储蓄养老”,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低龄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六)加大宣传力度,引领社会化养老新风尚。社区居家养老在全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以新修订的《老年法》普法学习宣传为契机,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宣传,发挥舆论引导和推动作用,强化“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养老服务事业的浓厚氛围。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集中宣传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背景、内涵和意义,通过对“中心”养老服务实际效果的提升和宣传,释放敬老、爱老、养老的社会“正能量”,以提高社会关注度;要针对老年人做好细致的宣传讲解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这一新型的养老方式,引领社会化养老的新风尚。

社区调研报告(篇8)

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xx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

《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xx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

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xx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近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xx年开始,至20xx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

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 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xx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三、具体做法

目前,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全面铺开,并开始形成强力推进的局面,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规划布局。按照就近合并、

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全县1005个村庄,规划后形成城中村115个,中心村107个,基层村374个。二是抓好典型培育。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原则,重点抓好以城关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村等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从实践中探索总结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有序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农村经济合作社为平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园区。如:五星乡安寨村鑫龙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昌泰甜瓜种植合作社,众利禽业合作社的成功运作,有效流转土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注重把握“三个结合”。坚持“有序、有效、有力”三个原则,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一是与推动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政府领导引导、村级自主自愿、社会多元投入,把市场化运行机制导入农村新型社区开发建设,解决好基层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与保护基层利益相结合。坚持政府着眼服务、基层着眼发展,通过新型社区的开发建设,使基层组织在加快发展的资本积累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上得到实惠,积蓄后劲。三是与促进民生改善相结合。坚持民本为上、民需为先、民生为重,在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引导农民积极趋同、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改造空心村、搬迁偏远村、趋聚中心村、建设新农村。如:户部寨乡“新宗村花园”的建设,村两委与濮阳市卫都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有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宅基地420亩。节约土地经政府审批后用于兴办食品工业园区,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农民就近就业,既推动了企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三)着力强化“三个支撑”。一是强化组织支撑。既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领导核心作用,也要发挥好基层“两委”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发挥好驻村帮扶、企业帮扶的辅助推动作用。二是强化民心支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制约点在于民心是否趋同认可、是否主动接受参与,因此,必须善于通过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解放群众的思想观念,赢得民心支持。三是强化投入支撑。重点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支持,在物质上帮扶,在服务上用心,在环境上改善,在设施上用力,想方设法加大公共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四)积极推动“二个变化”。一是新村功能社区化。通过多村合并、中心集聚,防止了公益设施的重复性投入,可以高标准实现水、电、路、卫生室、文化广场、幼儿园等设施建设。二是居住环境生态化。通过高品位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容貌综合整治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型社区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社区调研报告(篇9)

近年来,东站社区围绕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目标和方向,大力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社区党建有特色;尽力满足居民群众需求,社区服务有亮点;丰富活动载体,社区文化有活力;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社区文明上台阶。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居民的认同感极大增强。同时,也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社区经济发展“短腿”,二是“同驻共建”氛围不浓,三是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四是社区服务亟需“上档升级”,五是社区干部普遍存在着“知识储备不够”。“窥一斑知全豹”。东站社区的个性问题折射出当前城市社区的共性差距,反映出建设和谐社区仍然任重道远。尤其要围绕构筑和谐社区,突出抓好五点。

一、立足建设实力型社区,大力实施强居工程

在发展社区经济上,社区居委会要跳出自办经济的小圈子,确立税源经济的发展方向,致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组织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作为政府来讲,当前要加快探索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财力来源的新机制。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来自社区的财政收入“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同时,引导街居组织搞好自办企业改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类社区经济,不断夯实社区的财力基础。

二、立足建设自治型社区,大力实施共建工程

积极适应社会转型、管理体制变更的新形势,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要求,进一步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新模式。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和改进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方法取代过去简单的行政命令。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在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同时,不断培育壮大各类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承接起大量与居民相关的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和公益事业。要健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完善居务公开的各项制度,畅通居民参与管理的渠道。

三、立足建设服务型社区,大力实施便民工程

要立足于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尤其要满足社区居民最为迫切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既要注重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公益性,又要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以盈利养福利,以有偿补无偿,通过多种形式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形成多渠道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在社区内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动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

四、立足建设人文型社区,大力实施素质工程

东站社区的实践证明,社区文化建设开展得红红火火,就会形成一种大氛围,成为一种“文化社区”。要通过挖掘文体骨干、培育文体团队、组织文体活动等,在各社区形成有自己特点的文化队伍和活动项目。要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和文体人才的优势,建立社区学校,并可在街道和居民小区建立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为居民群众提供陶冶情操、学习知识、人际交往、丰富生活的便利。要以青少年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为重点,搞好社区教育;进一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党组织班子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证。

五、立足建设安全型社区,大力实施平安工程

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确保社区的安全和稳定,是创建和谐社区的前提条件。要结合社区特点,抓好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政法基层单位为骨干、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防群治为依靠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挥好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根据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逐渐凸现的实际,建立健全纠纷排查、矛盾调处、突发事件预警、困难群体帮扶、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社区、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建立由社区居委会协助公安部门统一管理居民户口的制度,单位管理的居民户口全部移交社区管理;城市社区普遍建立社区警务室,并按照社区地理、人口规模、治安状况等,灵活实行一居一警、一居两警、一居多警等多种配置模式,为社区提供安全保证。

社区调研报告(篇10)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和各项组织的领导核心,是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者,其影响力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我社区通过召开党员干部、群众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社区的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社区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我社区农民致富缺少好的“带头人”,社区老党员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发展党员的后备力量不足问题。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社区农村党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仅占16.5% , 60岁以上的占35.8% ;大专以上学历仅占8.2 % ,初中及以下的占68.5%。社区党员干部发展思路不清晰,缺乏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认识和判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农村党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社区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社区党组织在培养和发展党员时,比较注重党员结构和年轻化、知识化,但从总体上看,社区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即便发展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青年农民入党,也大多流动到外面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能留在农村务农和工作的很少。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高、素质偏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

(二)社区党组织干部培训机制缺乏。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培训长效机制能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基层工作新的尝试与探索,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执政能力,巩同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基层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当前缺乏对村级基层组织队伍干部的执政、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三)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还不够。组织凝聚力直接影响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模范作用的有效发挥,凝聚力不够会导致党的政策在向农村推进过程中缺乏吸纳力和渗透力,使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目前社区干部缺乏服务农村、致富农民的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必将影响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实施,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一)把培养、选拔社区党组织带头人放在社区党建工作的第一位。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社区党组织书记不仅是组织内党员干部的带头人,还是全体村民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因此,培养、选拔好组织的带头人是解决当前组织建设难题的关键。抓住社区换届这一契机, 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拔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按照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

(二)创新社区党组织管理模式,做好党员工作。随着社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党员从业多样、流动性强,社区党组织管理党员受到地域的限制,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困难,因此,可以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利用社区农业优势,在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里建立党的组织,特别是对致富愿望强烈、致富技能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的吸引力更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难、年龄结构老化等方面的难题。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体制。社区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与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陈旧的思想观念分不开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社区党组织书记往往处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党支部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制订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方案,建立一套及时、科学的农村基层难点、热点问题反馈机制,将反馈信息进行梳理、归纳,作为社区干部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党建工作督导,把社区党建工作做在日常。党建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和心血来潮,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把工作做在平常,经常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以党建工作来统领社区工作的全局,使“两委”班子始终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团结战斗、为民办实事的战斗堡垒。

三、对《条例》存在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召开党员座谈会,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行了讨论与征求意见,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过座谈社区党员干部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一是对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将其摆在应有位置,投入足够的精力;二是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抓得不紧,措施不力。

第二,没有很好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一是宣传得不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还不了解。二是学习不够。基层干部对《条例》一知半解,不知道其中内容。三是贯彻不够。工作中落实得不扎实、不全面、不彻底,断章取义,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同时针对以上的二个问题,社区将从以下方面为抓手,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社区党组织要切实负起责任,主动抓、自觉抓,下大力气,长抓不懈,抓紧抓好,坚持例会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落实好工作责任。二是社区党总支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坚持“一把手”抓党建,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二〉把贯彻《条例》作为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宣传和学习好《条例》。要通过专题讲座、专家讲解、实例解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党员、群众和基层干部理解和掌握《条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二是用《条例》来规范工作,调动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同时要把贯彻《条例》作为保证社区党总支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性文件,使两委会明白:村委会必须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党组织有义务支持村民依法自治。

社区调研报告(篇11)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它起到其他学科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笔者力求在较全面的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从教育观念,学生自身情况,学校办学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查找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现状 生活化 德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程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研过程中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对洪山区卓刀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作以下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全校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队伍现状,各班品德与社会课的开课情况,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以及学生的品德状况,更重要的是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上好每一节品社课,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快地与新课改接轨,使我们的学生先成人再成才,进而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材。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的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德育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为培养";四有";新人发挥了作用。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问题对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十分不利,这些现象引起我们对品社课教学的反思。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意义,需要力求在较全面的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从教育观念,学生自身情况,学校办学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入手,查找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访谈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该校校长、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品社课任课教师以及三年级到六年级各班抽出的30名学生。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调查之前与各位调查者不打任何招呼,做到即谈即记录。

问卷调查:对全校小学3-6年级学生(各年级每个班随机抽取学生组成调查样本,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30、45、40、35)进行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 “普九”质量跟踪测试,采用试卷形式,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本学科特点,以闭卷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全面的测查,包括基础知识、创新知识、实践知识等。

教学实践调查:主要通过对四年级、五年级课堂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发言情况以及学生亲身的表现情况来发现。

调查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品社课教学取得的成绩、品社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取得的成绩

1、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提高,行为能力有所加强。据抽样调查,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儿童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发展智力的满足,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享受心灵上、精神上的满足,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实现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认知与情感、头脑和心灵、道德实践全投入的过程。如通过“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学习,学生们知道了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从小就应该养成生活自理,学习自觉,自强自立,不依赖他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等方面的知识。行为上通过家校联系,共建“学生成长纪录档案”等活动,让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同学共同努力,相互帮助。同学们的道德实践,基本上达到同年龄人所应具备的良好标准。

2、品社课教学评价不再以考试为唯一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实行以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品社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两个方面来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大多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正确的道德理念评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主流值得肯定。他们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道德实践,他们普遍认为要孝敬师长,对人有礼貌,在家里要做家务,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假期应该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要爱护公共设施,诚实守信很重要,讲粗话、脏话不文明,有损形象,拾物要交公或交还失主等。

(二)发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匮乏,没有专任教师,品社课出现不上不讲的情况。

全校各班几乎没有一名专职的品社课教师,除个别班由领导兼任品社课,或有任课教师但同时还兼任其他科的教学外,其他班均由班主任兼品社课的教学,这是由该校的生源及教师的编制决定的。班主任既要上好语文、数学,又要上品社,甚至还要上体育、音乐、美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那么一个班主任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而其主要精力又要放在“主科”——语文、数学上,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不上不讲的情况是品社课只是摆在课表上。由于主管部门评价有失妥当,学校不重视,教师改上其他课,一些学校和教师(包括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语文、数学等上边要考核评比的科目,认为品社课是“副课”,上与不上得看主课的教学情况而定。品社课被语文、数学等学科挤占了。同时大部分教师不备课,85%的品社课被挪为他用。

2、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积极性偏低,独白式的灌输是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对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示不满意的占61.5%,说不清的占14.8%,满意的仅为23.5%。当问到现行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进行改革时,教师中有77.9%的表明坚决同意的态度,19.8%的认为应学习国外先进教法,1.8%的表示恢复传统教法,仅有0.5%的认为可维持现状。 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课堂观察,都发现独白式讲授法仍牢牢地占据着大多数课堂。承认目前品德课教学“灌输过多,学生学习被动”的教师占本次调查人数的71.6%,在对学生调查中也有44.7%的人认为教师通常是“上课照着教科书、教案讲”,36.9%的人认为有时是这样,只有18.3%的人认为很少是或不是。试想这种以独白式讲授和灌输的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认知、道德规范的教学怎能引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又怎能使学生在体验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行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呢?除此之外,有的教师受教材的制约,仍抱着陈旧的教学思路不放,仍然按着旧的、固定的模式去套上品社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单调、呆板,效果不佳。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新课程走进每一位教师已近二年,很多学校也搞了新课标的培训工作。确实有一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改观。但仍有一大部分教师还在穿新鞋走老路。传统的教育思想仍在这些学校、这些教师心里根深蒂固。教师独霸课堂,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材为本位,教学过程中不讲方法,只让学生背条条框框,造成学生思维不开阔,能力较差。有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师生民主和谐关系的协调。教师代替学生体验,代替学生思考,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背道而驰,这是影响综合科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3、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谨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教材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

4、忽视主体性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实际,是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

在课堂上教师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的高远的、单一的道德理想出发,将道德教育变为空洞的说教和灌输,一昧地片面强调学生对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无视义务和权利的对等性,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使学生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予以体认,忽视主体性的发展,学生受到是来自多方面的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个体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样的教育(学)不仅限制了儿童的智慧更限制了道德的发展。

5、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堪忧。

现在的青少年成长期正面临我国社会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负面,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等消极腐朽的思想,无一不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甚至是腐蚀。孩子们有意或无意地感觉到老师讲的和家长说的不一致,上课说的和社会上见的不一样,大人们说归说做归做。孩子们容易被困惑了,受诱惑了。

6、学生品德状况良好,但不容乐观。

由于每天到小学实习,不用访谈我便能感受得到:各班学生都非常文明有礼,尊敬师长,见到客人都能主动问好,并且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爱清洁、讲卫生。通过与校长座谈,了解到各校均没有品德劣迹生,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能落到实处。但通过与学生座谈又了解到:有不少同学自理、自立能力差,自己能做的事不能自己做,全部由家长包办代替,还有的同学爱花零钱,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该校小卖部的学生买小零食吃的学生络绎不绝就可看出来

(二) 几点改革措施和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品社课教学的优化,搞好培训工作,提高师资水平,更新教师观念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时,一是加强品社课教学人员的配备与基本训练,二是及时发现品社教学人才,三是培养品社课教学骨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品社教学的优化。品德与社会课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为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从个人身心、家庭、学校一直涉及到国家和世界,包含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能力和做人的正确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对任课教师的人品与学识均有较高的要求。这样,各学校不仅安排教师时要选择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而且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教师素质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了防止教师们“穿新鞋,走老路”,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搞好培训工作,为新课程培养合格的教师。首先,对教师培养与培训目标进行调整。要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或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或以具体方法、技能传授为主的培训目标,要致力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实际教育行为、能力的综合提高,帮助教师理解、内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提倡的基本理念,实现教师实际教育行为的切实转变。

其次,改进教师培训的方法。在培训过程中,不仅适当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更要充分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保障每一位任品社课的教师都能接受适当的、有效的、持续的培训,使其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权威的教授地位,以教材为载体,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3、要实现四个转变

这四个转变是:(1)由过去的灌输向积极地引导转变。过去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教什么,重在讲道理。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把要教的东西给学生讲清楚。现在应从“重在讲”变为“重在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引导。(2)由问题的主考官向积极启发转变。(3)由课堂上的主宰者向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作伙伴、朋友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于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加掩饰,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问题。(4)由道德行为的评判者向辅导者转变。对一个事物、一种道德行为不要由教师来评判对与错,而是辅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讨,学着自己判断。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4、开足课时,加大监管力度,不欠一节品社课,配齐任课教师

课程标准要求“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这个规定的提出是有针对性的,以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的学校往往认为思品、社会课都不是“主课”,而随意削减。尤其是到考试阶段,即使开设也早早结束课程,让出时间给语文、数学等“主课”。根据我们县的“县情”,各校都能做到开足课时,在配齐教师方面会有一定困难,但不管怎样,各校不能忽视综合科的地位与作用,思品、社会课一定要有人上,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5、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应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社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1)教材内容由大变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2)教材内容由繁变简。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研究对象越具体,人的认识才会越深刻。(3)教材内容由虚变实。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

6、多方配合,要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追求整体效应。

品德与社会课与生活联系紧密。有时需要走上社会,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因此,必定不能关门上课,有些内容的学习也很难用课时来划分。所以,各学校应注意本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科教学以及乡土资源中的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紧密配合,从而使校外课程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以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要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必须抓住两点: 第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按需执教,只有真正树立主体教育思想,并深入研究主体性水平发展策略,才能带动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只有遵循儿童生活逻辑,联系儿童道德生活世界,并以儿童生活的主体活动或游戏为载体,才能真正满足儿童的道德需要并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第二,创设多种活动情境,激发学生道德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从儿童道德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表演、竞赛、操作、问题探究等活动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构建知识和能力,杜绝“三多三少”现象,即杜绝“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焕发出来,将道德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需要、道德的需要,让学生自觉而积极地将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从而有效地提高品社课教学实教。

7、回归生活,学用结合,注重实践。

在品社教学中做到: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上选择生活榜样,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在教学评价上要评价内容多项化;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主题多元化。这个过程始终需要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这样使得学生在享受中成长,在“真实生活”中发展智慧、在“平等对话”中满足需求、在“亲身体验”中自主构建。老师要强调和引导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参与性。老师也应更多地关注课后实践的指导和检查。比如可举行“环保知识知多少”的知识竞赛,开展“从我做起,拒绝塑料袋”的活动,组织好环保小队,定期交流实践成果等。教师还要注意应随时观察、组织评析、及时表扬,以鼓励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学生的行为发展及时得到外界评价的反馈信息,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为保护家庭周围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长远的自觉行为。

8、家、校共同努力,养成良好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应经常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便使学校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同时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这样,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学生养成勤劳节俭、自立自强,按时完成各种任务等好习惯。

社区调研报告(篇12)

为了加快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工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日,区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河东、金沙等10个乡镇的13个新型社区,采取实地查看和村组干部、农户交流等方式对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工程进度、土地利用、资金筹集、基础设施配套及社区管理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六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我区把农村小康住宅建设做为实践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审时度势在全区实施新农村百村万户小康住宅建设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迅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农民集中居住、生产生活分离、功能配套完善、社区管理规范的目标,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今年以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48个,10561户,其中动工新型农村社区24个,9983户,动工小康住宅点24个,578户。

(一)农村面貌变化快。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社区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观念,人畜分离,把后院从原来的生产区变为生活区,有效地杜绝了畜禽、秸秆进入小区,影响环境卫生的三堆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城乡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农民将住上单元房,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群众得到实惠多。

几年来,市、区财政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对近两年20户以上的小康住宅示范点,今年300户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每户给予不少于2万元的补助,农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信用社发放微利、政策性信贷,其它商业银行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五和乡为解决群众资金困难,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合作,正在为社区入住农户办理按揭贷款。一些企业集团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住房一次投入长期使用,据调查,目前我区农宅82%以上是砖土木结构,使用期限一般在20年左右,新建的农宅基本是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限70年左右,避免了农民在住宅建设上的重复投入。

(三)拉动投资贡献大。

今年以来,全区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康住宅示范点共10561户,目前已完工852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1亿元,占同期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4.86亿元的6.74%。带动了钢筋、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砖瓦等一系列建材生产消费,促进了家电、运输、通信、建筑、餐饮等行业发展,拉动了全区经济快速增长。

(四)土地节约集约化。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以多层或小高层为主,按照小区式集中建设,单体面积在90㎡左右,大幅度节约了土地。如金沙乡金厦社区,规划占地1204亩,入住农户4049户,可节约用地750亩;河东乡中心社区一期规划占地300亩,入住农户630户,可节约土地840亩。据区委农办测算,目前我区农村住宅占地近27.9万亩,户均1.5亩,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全区预计占地不到8万亩,土地节约的空间非常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从入户和群众交谈以及在乡镇召开座谈会了解的情况看,群众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性高,但也程度不同地反映出了一些担忧,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总体规划滞后。

全区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还没有启动,部分乡镇只是依据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搞建设,选址的随意性很大。空间布局辐射人口少,建设规模小,如发放镇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贾家墩、双桥和小路社区,造成入住农户分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和运行成本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统筹考虑不够。

(二)建设机制不完善。

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建设手续多,报批困难。如高坝镇十三里社区报批手续达15项之多,收费平均达到170元/㎡,办完所有手续时间长达6个多月。有些社区土地使用不规范,存在未批先建的问题。社区后期的运行和管理还没有深入研究,群众还存在上水何处来,下水如何排,取暖怎么供,社区谁来管的顾虑。

(三)基础设施配套缓慢。

各乡镇普遍重视住房实体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个别乡镇未将基础设施配套部分计入住宅建设成本,实现完工入住的资金缺口大。如河东乡前期为鼓励农户到中心社区居住,未将供暖、供水、供电、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相关费用摊入房价,建设资金缺口达600多万元;补助资金、危改资金和其它项目资金拨付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基础设施配套;已经建成的示范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没有全面完工,影响了群众入住的满意度。

(四)筹资渠道不宽。

新型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乡镇初步测算,每户建筑面积以80—120㎡计,建房资金需要12—18万元,主要靠群众集资和政府补助。建设500户以上规模的社区,按照目前设计要求,水、电、路、供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户均需2—3万元,资金压力相当大,社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存在很大的难度。

(五)工程质量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不细,施工准备工作不充分,以包代管,管理制度不健全;个别施工企业技术力量不足,规范性施工不到位;有的乡镇工程招标、质量监管未完全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监理费用由施工方承担,工程监理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现场监理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施工检查、旁站监理不到位,资料记载不全,存在质量管理漏洞。

三、对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实践证明,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更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契机。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新的理念指导建设,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组建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建管队伍,具体负责政策研究、组织协调、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会议制度,凡是区上办理的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尽量减免各种规费。市一级报批的建设手续,由乡镇提供完备资料,对口区级部门协助报批。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乡镇、村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乡(镇)村积极运作、农民主动参与的推进工作联动机制。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合理。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依照《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邀请国内有资质、有影响的规划单位,打破现行的行政区域界线,采取合村并点的方式,加快制定全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乡镇的详细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要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建设模式,建议城郊和工业园区乡镇发挥土地增值优势,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以小高层和高层为主;金色大道沿线条件较好的乡镇,以高层或多层为主;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薄弱、有荒滩空地的沿山边缘乡镇根据群众意愿以二层或平顶房为主,因地制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强化产业支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注重产业发展。随着社区规模的扩大,要更大范围规划产业布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催生一批高效节水种植大户、设施农牧业大户、特色林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从而使农民群众既不离乡也不离土,就近就业,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发挥优势,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入住的后顾之忧。

(四)拓宽融资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瓶颈。

资金短缺是制约目前我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因素。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扶持政策,探索市场化融资新路子,多元化融集资金。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机制。区上每年度安排一定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并逐年增加,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用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集体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对形成的土地增值收益,除国家规定用途外,其余部分应优先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三是整合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的原则,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五是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社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担保方式、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多方化解资金难题。

(五)保证工程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不能因盲目降低成本、满足群众的购买能力而忽视工程质量。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要按照建设集约化、居住生态化、管理科学化、布局合理化的理念,做到八通(路、电、水、沼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科技信息网络)、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三有(休闲广场、农家店、农家书屋)、一集中(垃圾集中处理),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生产布局等通盘考虑,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群众买着放心、住着舒心,把好事办实,让群众满意。

(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带来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还将引发农村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社区建成后,几个村集中居住,村级组织如何设置、集体资产如何管理、物业和社区服务如何开展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就要提前思考社区管理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及早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新途径,培养一批指导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才,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蓄积力量。

社区调研报告(篇13)

沂堂镇以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工作为契机,走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要求,对推动沂堂镇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培养锻炼机关干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能够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健全社区规章制度、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以点带面,推进基层但组织资源共享、互促互赢、加快推进全区城乡社会一体化进程。

区域规划以来、沂堂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以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总体要求,高点定位、创新实践,科学规划、多元投入,示范带动、统筹推进,健全组织,党建先行,社区建设实现了快速健康和谐发展。然而对于在社区建设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社区建设相对滞后、经验不足,工作机制缺少合力,公共服务资源普遍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镇党委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把这次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作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明确了围绕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下大气力抓了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基层组织创先争优等工作。形成以“上级帮扶、共同建设、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乡村实施”的良好格局,使全镇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沂堂镇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沂堂镇辖5个工作区,32个行政村,4.5万人,6.3万亩耕地,总面积75平方公里。按照“中心村”社区建设模式,准备搭建一个区域化、开放式、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农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全镇计划建设大兴屯、麒麟、迷龙、台井、柳庄和沂堂6个社区,区委共派出12名机关干部分别到上述6个社区中到村任职。为此沂堂镇党委、政府:

(一)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有关工作,涉及基层党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有力保障了工作稳步推进。抽组专人,对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组织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广泛调研,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论证,积极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是深入考察,坚定信心。

组织任职干部、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工作区总支书记、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到先进县区、兄弟街道学习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考察学习,使大家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节约土地资源、加快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着极大帮助,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工作的信心。

(三)是立足实际,明确目标。

在对辖区32个行政村进行调查摸底、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的原则,今年确定了麒麟山、大兴屯为试点,率先启动农村社区建设。现在基本完成了麒麟社区的拟建选址、搬迁、规划、勘探、协议的整理工作。

(四)是组织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全镇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村务公开栏、远教平台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处,消除部分群众的顾虑思想,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社区组织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一)深入基层,认真开展调研。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完善、三年上台阶”的总体目标,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全面提升”的主题,本着服务效率最高、居民受益最大的原则,大力开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直接的问题作为社区为民服务的切入点。

(二)加强对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和扶持,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

(三)探索建立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以社会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单位帮扶为补充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到村任职机关干部作用,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

三、存在的问题

全镇行政村多、分布不均匀、村情民意复杂,各村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社区建设发展。

(一)是个别干部群众思想上认识不足。很多干部群众不了解社区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农村社区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村干部担心在以中心村为模式的社区建设中,村的数量将少,村级班子也会受到影响,自己的村干部身份将会大打折扣,群众有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愿意到外庄生活,认识上存在误区和思想顾虑。对推行农村社区建设达到全覆盖难度很大。

(二)是社区建设资金筹集难度大。由于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社区建设的基础差,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等靠要”的想法,不积极寻求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因此,农村社区建设的后劲不足。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头绪多、投资大,仅仅依靠镇、村财政投入远远不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适合农村社区建设的融资渠道,社区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障,势必会影响工作进程。

(三)建设土地少、标准低、档次低。近几年,农村建房存在向外发展、形成“空心村”的现状,造成了发展土地少,选址困难。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处在起步阶段,其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新建的部分社区只有办公场所,没有其它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单一,达不到综合性服务的要求,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不够。

(四)是群众参与社区活动不够广泛。社区中能够真正满足老人需要的活动和服务较少,居民技能培训,以及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及文体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较少。

四、下一步的规划和打算

(一)以人为本,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中心村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综合服务中心,可利用现有中心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适当改造整合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重新规划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设置,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聚居、交通状况、历史传统等特点,做到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形成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体教育、计划生育、民间纠纷调解、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警务等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农村社区的保障和服务水平。

(三)坚持民主,不断促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以“四民主一考核”为具体工作方法,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调动社区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建设的热情,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建设党建阵地,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为村民提供固定的党建阵地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农村文化大院、远程教育、电视专栏等渠道,开展对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村级党建阵地做大做强。组织创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农民参与社区的意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思想上、行为上达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生活层次,使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得到实现。

(五)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以“五化”为主要内容,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存在的“脏、乱、差”问题。

(六)建设平安社区,加强农村社区治安建设。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加强社区警务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社区平安建设中的作用,建设一支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素质过硬的队伍,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建设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和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五、几点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村社区基础建设。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和扶持力度。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活力,努力建立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二)加强阵地建设,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机关干部进社区任职的力度,引进工作人员扶持工资等待遇,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大农村社区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落实有利于引导、吸引文教、卫生、教育科技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阵地、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党的建设,陶冶村民情操,和谐邻里关系,繁荣社区文化,营造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具体帮助下,以这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为契机走出农村社区党建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科学谋划、群策群力,认真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向区委、区政府,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20xx年5月14日

社区调研报告(篇14)

为了进一步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我县城市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强力推进街道社区各项工作上台阶,创特色、争一流。我办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走访、征求建议和意见、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充分听取驻区单位和居民不同意见。调研期间共走访驻区单位12个,居民50户74人,开会讨论4次,外出参观学习2次。在此基础上,本人经过认真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市街道办成立于XX年8月,正式开展工作于XX年4月,现有干部职工50人。街道办位于**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区界限北至**村(**村与***火车桥之间有25户100多人,计划生育工作属街道办管理,但社区其它工作又不属于街道办管理);南至**桥、**大桥;东至**烟草公司后墙,;西至**及**沟;辖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总户数6554,总人口23391人,其中农民594户2507人,居民4182户15307人,流动人口1778户5577人;辖区划分为12个小区,分别由12个牵头单位协助管理。街道办辖南关、北关两个社区居委会,指导下寺湾、道镇两个基层社区居委会,内设计生站、人武部、民政站、司法所、综治办等工作机构,承载着辖区内的党建、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党管武装等多项职能。

二、近年来社区工作运行情况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街道办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辛勤工作,办事处现有15间办公用房,一大间集体办公用房和一间会议室,办公设备基本维持正常办公运转。南关居委现有办公用房7间,会议室1间,建有社区支部办公室、警务室、计生卫生服务站、低保工作站,但距一个标准社区四室三站一场还相差甚远。北关居委现在租房办公,XX年10月份由政府划拔了办公场所,目前办公场所的维修工作全面展开。

2、整合资源,合理划分社区

街道办根据县委、县政府相关规定,与民政局一同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明确、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将辖区划分为2个社区居委会(**社区、**社区),12个居民小区(**)。

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街道办共有50名在职干部职工,由于年龄、文化结构的参差不齐,加之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缺乏社区工作经验,制约着社区工作的快速发展。为了全面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办事处狠抓干部自身教育,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促进的工作方针,组织全体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和外出参观考察,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干部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开拓了视野,明确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4、社区各项功能逐步趋向完善

社区的功能就是服务社会、服务居民,充当城市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我办根据工作实践,逐步探索理清了以县委政府领导,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方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管理格局;全面完善社区各项功能,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社区保障等机制运转良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基本达到社区服务的要求,健全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了平安社区、文明和谐小区系列创建活动。强化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美化家园,爱护环境,极大的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了社区共驻共建工作,合疗、卫生、救助制度得到健全,社区旧貌得到改变,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快速发展。

社区调研报告(篇15)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行刑方式,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罪犯进行改造,极大地降低了行刑成本,避免了监禁改造的交叉感染,更有利于其顺利回归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既是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开始试点,XX年在全国试行,湖北省作为全国的第二批试点省份,于XX年开始试点。孝感市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地区,于XX年在孝南区广场街进行试点,安陆市社区矫正工作于XX年在全市全面推行。近年来,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使全市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各级社区矫正组织按照提认识,建机制,增投入,夯基础,重创新,强队伍,勤督办,求实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化管理、多元化教育、人性化帮扶社区矫正工作模式,目前,安陆市在矫人员260人,累计接收469人,解矫209人,总体上管控得力,做到教育管理常规化,档案文书标准化,监管帮教人性化,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社区矫正工作扎实开展,为维护安陆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工作现状。当前,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总体薄弱,社区矫正组织不很健全,各乡镇虽成立了领导小组,但相应的工作职责、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工作开展。司法所是基层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但从目前司法所的编制、人员配备现状看,工作力量与工作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司法所的设置上,按国家规定每个所应配3-5人,除社区矫正外还有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多项职责。安陆市现有16个基层司法所,其中,一人所10个,2人所6个。在工作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基层司法所认真执行日常监管教育工作。一是严把接收环节。所有到市局报到的矫正对象,除携带相关法律文书外,还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和2张照片,由市局统一设计并印制了矫正通知书、送达回执,确保了服刑人员都能按时按要求到指定司法所报到。二是逐人建立档案。通过全国社区矫正信息平台,各所把所有矫正人员的档案信息资料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各司法所根据矫正人员提供的基础资料,逐人建立纸质档案,确保电子与纸质档案同步相符。

在实践中,从大体情况看,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基层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承担,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在吸纳社会志愿者、整合社区力量帮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处于构思起步阶段居委会成员和矫正对象单位及近亲属作为矫正小组的成员,责任心不强,成立的矫正小组大部分均没有尽到小组的职责,矫正小组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监管情况。虽然我国制定了一些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但是关于社区矫正的执行权问题却是一片空白。我国《刑法》规定,依据人民法院判决的内容不同,刑罚分别由公安机关、监狱、人民法院执行。社区矫正工作是刑罚执行活动,目前没有正式法律予以明文规定。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司法行政部门只赋予了义务,并没有给予作好此项工作的权利,社区矫正属于一种行政执法,也代表法律的严肃性,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身份没有定位,无统一着装,无执法证件。现阶段司法行政各级部门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过程中,在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一味的宽无边但对矫正人员的管理却严不足,造成这种被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行政奖惩与刑事奖惩缺乏有效衔接,直接导致对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罚的部分内容形同虚设,对抗拒改造、不服从管理的社区矫正人员却很难收监执行;二是对于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属于刑罚执行性质,而现阶段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身份与社区矫正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极不相称。随着《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出台,公安由管理主体成了辅助力量,而司法行政机关自己的执法队伍却没有及时建立填补公安退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后的权力真空,造成了司法所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缺乏有力的权力保障,司法所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强制管理手段,监管工作缺乏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遇到紧急情况,无法对服刑人员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现在稳定工作压倒一切,出于稳定的需要,在工作中基于管理工作考核的制约和人道主义精神,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人员遇到的困难不得不设法解决,虽然这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维稳目标,但是也助长了极个别社区矫正人员以此为要挟。宽而不严的工作方式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

延伸阅读

最新社区调研报告推荐


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工作阶段,撰写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任务。撰写报告实质上是一种写作技巧,而写作技巧的基础是充足的阅读量。只有阅读足够多,才能逐渐摸索到写作的技巧和窍门。那么正确的报告格式应该如何撰写呢?下面的“社区调研报告”相关内容主题,是趣祝福为您专门提供的。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让更多的人受益。

社区调研报告 篇1

新成立的--社区,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总人口---户,----人,其中农业人口----人。辖区驻有党政机关1个,有学校、医院、城建等乡直站(所)--个及--等中小型企业,境内土壤肥沃、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尤其是自----年-月,开展------教育活动以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狠抓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使社区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全乡各项工作的排头兵,多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表彰,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社区地处乡政府所在地,历届村级领导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各项具体工作,使社区经济社会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年社会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与----年相比,经济纯收入增--万元,人均增----元,农民纯收入元,人均增--元。但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原因,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较小,辐射带动力弱,聚集功能差。全社区除--产业特色鲜明,第三产业有一定规模外,其它产业效益不明显,仍属于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农业型社区。

1、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社区地处--乡政府,距--城南--公里,是全区--、--输出的必经之地,交通极为便捷。--高等级公路距社区仅-公里,---路、---国道及正在兴建的--公路途经--社区,社区内生产生活道路硬化率达--%以上。这一特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为--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地势平坦,环境较好。一是社区境内地势平坦,人均拥有耕地---亩,土壤以--为主,土地利用率高,开发潜力大,成本低。二是自然环境较好,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春暖夏凉冬不寒,四季温差不大,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社会环境良好。社区在加紧--改造的同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社区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较好。----年村“两委”班子调整以来,党总支深入开展-----教育学习活动,使社区党总支和-个党支部、---名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总支书记---同志,办事公道,作风正派,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工作中他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规范化种植,使-----一步到位,征用土地发展个体企业、小城镇建设用地等方面比较顺利,无群众上访和抵触。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群众积极性较高。为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党员户带头调整产业结构、落实科技措施为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作物复种面积----亩,大小春粮食作物----亩(其中水稻---,蚕豆---亩,小麦----亩),种经济作物----亩(其中烤烟----亩,果园----亩,并在果园中套种甜椒---亩,在--收完后种--------亩),粮经比例达--:--,总收入达----元,人均达----元。

5、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第三产业效果明显。一是以社区综治办为主,组建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巡逻队,街天对集市巡逻,平常对辖区为进行昼夜巡逻,打击盗抢行为,有效地维护了个体私营企业主及社区居民的安全;二是在创造良好环境基础上,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经营主,盘活已建的----城居民新村铺面,使更多的居民新村房屋得到出租,不断增加了居民的收入。目前已出租铺面--户--间---平方米,年收入达---万元,出让土地---亩,引进--万吨--厂一个。三是充分发挥农贸市场、--厂、--厂优势,积极做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全社区长期转移到集镇从事经营的劳动力---个,利用街天赶集短期转移劳动力----个,为--及--厂等驻-厂矿提供长期合同制工人---个,新引进的--厂建成后可解决剩余劳动力---至---人,为社区居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门路。

--社区在共享入世等机遇的同时,又具有了自己千载难逢的特有机遇。一是省政府--现场办公会把--作为--中心大城市来建设,--已规划为---大城市-组团之一,为--社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是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公路途经--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会向社区聚集,为社区发展带来重要的拉动作用。三是县委、县政府--月-日在--经济社会发展调研会上,明确提出要把--作为工业基地来建设,-----万吨--厂将在社区---亩土地上兴建,也将为社区引进大企业、大资金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提从良好的机遇。四是今年-月启动的----工程,县委、政府把社区--定为县级示范点来抓,这必将为基层组织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些机遇必将成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起点。

近几年来,--社区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社区在增强服务功能,夯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环境,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好各项工作。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社区管理。--年-月,由刚刚过去的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社区,必须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积极探索新时期社区管理的新路子,把工作重心从过去服务“三农”为主转变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上来。一是要正确理解社区的含义,找准社区工作的切入点,组织所有单位、厂矿、学校、居民积极为社区经济发展做贡献,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态势。二是要转变观念,树立起“社区居民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社区成员单位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的服务理念,强化社区管理,真正走“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路子。三是要结合----工程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等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区域共建的体系,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积极宣政策法规,服务居民,以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形象,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2、进一步强化社区城镇服务功能,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一是要加强与驻社区单位、厂矿的联系与协作,强化动员社区各单位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二是社区与单位共建,办好学校、幼儿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发展经济解除后顾之忧,增强社区社会化发展功能,为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社区与厂矿、社区与机关联防联动,同时解决了社区治安联防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使企业居民都能放心搞生产。四是加强与社区内集镇个体户的联系,促使他们为社区经济发展出力,让个体户发财,求社区发展。

3、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区工作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型社区干部队伍。社区干部是社区工作的主力军,要搞好社区工作,必须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强化社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区干部的服务奉献意识,使社区干部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意识。二是要提高社区干部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经营能力,使他们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专家,市场运作的行家,结合实际指导好社区居民发展订单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使他们在指导社区居民按照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解决好难点热点问题,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辖区厂矿工人、干部提供生活商品。四是对果树专业户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使他们更好地产生经济效益,与此带动更好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利用现有果园、水库鱼塘、山林等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探索假日经济发展模式,增加社区经济。五是有计划地搞好-------的改造和拓宽工作、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

4、加快社区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实力,切实解决社区目前经济空壳问题,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干事。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三提五统”,社区原先向农村居民收取的有关费用没有了,社区干部的报酬、日常开支没有了来源,要稳定社区干部工作正常运转,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一是各级政府能够把社区必要的开支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拨一点;二是社区兴办实体,招商引资办企业等方面以土地入股分红提一点;三是在加强社区服务中实行有偿服务收一点等办法妥善解决好集体经济空壳问题。

社区调研报告 篇2

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心在社区、力量源泉在社区、成效体现在社区。为了进一步贯彻区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会议”相关工作要求,区政协专题调研组对我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的发展思路,坚持主题引领,共同治理,普惠服务,专业推进,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以示范城区创建为动力,推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我区把和谐社区创建与文明社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文明和谐社区为总抓手,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优化社区建设环境,创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区64个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市和谐社区”,其中8个社区被命名为“省和谐社区”,11个社区被命名为“市和谐示范社区”。工人新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目前,以社区为平台、社工为抓手、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三社联动”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年8月,我区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授予“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

2、以深化社区民主自治为重点,加强社区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建立了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区议事园制度、社区成员会议常任代表制度、居民回音壁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多种自治参与渠道,实现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多样化。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方式实现由户代表到居民直接选举的转变,丁家桥等6个社区还成功实行了无候选人选举。同步加强了社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建设并开通社区网站和64个社区网站,网站点击率突破10万次。

3、以提升服务居民的能力素质为目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近年来,我们逐步加强和完善了社区工作者的配备和管理。年,按照每300户配备1人的标准,将计生专干、司法调解员、劳保协管员全部纳入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统一享受专职社区工作者待遇。先后出台了《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和《区专职社区工作者考核暂行办法》;完善社区网格化和扁平化管理机制,社工每人包户300户,建立民情日记;实施了一人多岗制、错时工作制、节假日值班制、预约服务制、一门受理制等制度。目前,社工总数为688人,大专以上学历社工603人,占总数的88%;获得全国社会工作等级水平考试证书的社工131人,占总数的近20%。“”期间,我区先后三次提高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专职社区工作者平均月收入已由年的950-1050元提高到现在的3103—4003元。

4、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区普惠化服务

建立以城市低保制度为基础,与低保边缘救助相衔接,以医疗、教育、住房、助残、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慈善救助等社会帮困手段为补充的新型救助体系。在完成“三美元计划”基础上,年开始实施无就业能力低收入家庭每人每年“万元保障计划”,低保家庭纯生活保障水平已达到630元。大力实施“亮居工程”项目。构建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福利机构为骨干”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网”实现60岁以上孤寡、独居和困难空巢老人免费服务全覆盖。,用于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金达260万元,用于民营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达到673万元。全区机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目前270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4张。年正式开通了首家智慧社区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

5、以社区软硬件建设基础为载体,夯实社区建设基础

通过新建、租赁、共享等途径,并建立新增面积装修补贴、租赁补贴制度,社区办公服务条件有所改善。我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总面积(含共享)从年的18271平方米上升到现在的81639平方米,全部达到每百户30平方米标准。社区办公经费达到7-12万元。所有社区都配备计算机、触摸屏、数码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生活服务求助热线被市民政局确定为市的民生服务热线,满意率达99.8%。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我区社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根据中央、省市关于社区建设的工作要求,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需要出发,我区社区建设工作还有一定差距。

1、社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但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街道,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街道,使社区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受限。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大部分街道并未落实“居财街管、管用分开”的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街道决定,社区经费普遍存在和街道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将工作延伸到社区,本应“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但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在人员管理方面,社区工作者的使用、去留全部由街道负责,导致社区工作者眼睛只盯着上面,在与居民的联系、沟通、服务方面下的功夫不够。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社区居委会工作内容严重“膨胀”,负担不断加重。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弱化,特别是为居民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又一级行政组织。

2、社区建设难以形成统一合力

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甚至各部门在工作下沉到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加重社区工作的负担,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基本信息库的建设,公安一套,计生局一套,劳动部门又一套,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社区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来,我区对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根据市委《关于推进“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和“扁平化”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委发〔xxx〕37号)规定“20xx年,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400平方米”要求,我区现有2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去除共享面积外,均不能达到400平方米标准,占社区总数的42%。

4、专职社工队伍能力素质有待提升

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复杂性,对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社工在工作理念、工作精神和工作能力上还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非常缺乏,只能完成一些行政服务基本工作。社工长期坐在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与居民缺少沟通联系,在居民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够。大学生社工流失严重。年我区招聘100名大学生社工,目前仅有53人留在社区。

三、推进社区建设建议

1、加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

建议区建设部门统筹安排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设规划,并纳入到新一轮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之中。利用老城建设、小区出新、拆违改造时机,选择适宜地段新建、改建社区用房。街道通过积极购买、租赁、调剂社区用房,挖掘驻区单位闲置房源等多种措施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建议区政府每年安排社区基础建设专项资金,每年解决5到6个社区用房,使其非共享面积达到400平方米。

2、扩大社区工作自主权

根据市委37号文中关于“人财物联动下移,切实使公共财政向社区倾斜、公共资源向社区聚集,为‘扁平化’社区管理奠定基础”和“城市社区工作所需经费(不含人员经费),由社区设立专门账户,独立使用”要求,建议实施社区工作责权利和人财物联动下移,提高社区工作效能。一是财力下沉。出台社区工作经费下沉实施办法。社区工作预算和决算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同意,街道每季度或半年将社区工作经费和活动经费直接下拨到各社区账户,社区活动项目经社区议事园议定,社区居委会具体实施。完善社区财务监督程序,社区每月公示财务支出,街道定期对社区财务进行审计监督。二是人权下沉。赋予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对社工进口的选择权、出口的决定权、工作分配和考核的决定权;进一步扩大社区主任无候选人选举范围,在20xx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扩大到30%以上社区;三是物权下沉,完善社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作用,确保社区资产自主管理,规范运作。

3、探索“三网合一”社区管理机制

针对当前居民普遍关注的老旧小区管理、环境保护、治安保卫等问题,建议推进社工工作网格化、城市管理网格化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三者联动,做到三网合一,形成解决社区管理问题上的民情搜集、城市管理、矛盾调处的有机统一。结合专职社工工作考核,设置社工工作网格,社工每人包300户,在网格基础上建立楼栋长、居民积极分子定期登门入户制度,及时反映民情民意。结合城市管理网格,街道、社区可将其不能解决的问题反映到区城管平台,区城管平台再将问题交给区各职能部门办理。结合社区综合治理网格,依靠社工工作网络,不断完善居民信息资料,加强常住户、流动人口和租赁户管理,为及时发现治安隐患、调处社区矛盾打下坚实基础,形成“一格多元、多元联动”的社区管理新格局,真正把社区网格化、扁平化管理落到实处。

4、进一步整合社区工作事务

大力压缩针对社区的各种会议、台账、材料、报表,规范面向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创建达标活动。由区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负责,对下沉到社区的各项行政事务实行“准入制”。凡是准予进入的工作,集中在社区管理服务站统一承办。区社会建设、民政部门负责梳理下沉到社区的行政事务,区财政局据此整合涉及事权下放的相应条线的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实行统一扎口、统一下拨、统一管理,确保权随责走、责随事转以及责权利和人财物联动下移。请软件公司研究开发社区综合台帐软件系统,将计生、民政、劳动各部门信息管理软件统一,建立统一的社区工作管理平台。

5、适当提高社工待遇

根据《市政府批转市民政局等部门的通知》(政发[]159号)“从起,全市专职社工工资补贴待遇要严格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钩,并于每年的7月1日进行调整”要求。按照市统计局公布的市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5444元(比年增加5310元),月平均约为3787元。我区专职社工工资平均水平与此还有一定差距,建议适时进行调整。同时建议对连续多年考核优秀的社工和担任社区主要负责人一定年限且工作表现突出的社工,区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以激励社工长期扎根社区。条件成熟时可以尝试从优秀社区专职社工中考录公务员和选任街道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岗位。注重推选优秀社工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让广大社工感到工作有奔头、事业有前途、成长有空间。

社区调研报告 篇3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点“工程”。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与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强我县社区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57个城市社区(其中城区20个,镇级37个),47个农村社区,434个居民小组。管辖面积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区,6.7平方公里;管辖面积最小的是侣俸镇中兴社区,0.1平方公里。管辖人数(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东城街道塔山社区30560人;管辖人数最少的是少云镇长滩社区,338人。我县社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础,社区管理体系、工作队伍、社会服务基本到位。

(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县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单位议事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等,形成领导层、决策层、监督层和执行层兼备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党组织在协调社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区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全县共有228名社区干部。城市社区配备“五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务助理员、文书、计生专干),镇级社区配备“四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专干),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干部中,党员占总数的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数的29.4%。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镇级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务逐步到位

全县共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55个,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保、就业、卫生等服务。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图书室等,部分社区还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区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区为居民提供健身设施。部分社区联系县级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知识进社区活动。部分社区建立了帮扶救助、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志愿者队伍,开展便民服务。

(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多

多数城市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小分队、健身队等,如东方社区成立“东方艺术团”,南城社区成立“夕阳红艺术团”,经常进社区、进居民楼院演出;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东城社区成功兴办了首届社会体育运动会,受到群众欢迎。部分社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

部体来看,我县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县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

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职责主要是居民服务。但目前社承担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纠纷调解、扶贫帮困、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区还要承担“两河整治”、“拆违”、“三整一改革”等阶段性工作,并应付上级检查、考评等,社区居委会超负荷运行特点明显。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把工本职工作交组社区,但权利、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导致工作开展难、工作效果差。

(二)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

根据市里相关规定,“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县仅有9个社区达标,大多社区用房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区办公用房仅144平方米,旧县镇金钟社区用房仅20平方米,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县社区用房多是利用社区内单位、企业、居民闲置旧房,建设不规范,条件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响积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管理人口增金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生,而每个社区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社区干部工资水平较低,养老保险每年仅400至600元,他们普遍认为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不对等;由于部分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区基本没有“造血”能力,每年仅靠2万元经费开展工作,没有经济实力更好地为民服务。仅有部分条件较好的社区,如正街、东城、龙山等社区,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区服务组织中介两种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经济的动力不强、支撑不够;二是社区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务性工作上,在兴办实体、发展经济上缺少时间和精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多方面为社区“减负”

在社区职责和服务对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充分为社区“减负”。一是政府要理顺和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社区有更多的精力为居民服务。二是在条件允许下调整社区布局。社区合理规模一般是1000户至3000户,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区已严重“超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社区。三是对管辖范围广、管理人数多的社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配专职干部,或适当增加工作经费让社区聘用工作人员,解决事多人少的问题。四是政府部门将工作交给社区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社区阵地建设

采取多元化方式,统筹解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的问题。一是将社区建设纳入新城建设规划,县城开发区新建设社区要根据实际需要留足办公和服务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和将部分闲置国有房屋调配给社区使用等办法,解决老城区社区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应按照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难以落实的,应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四是采取联办、有偿或无偿等方式,将社区内单位、企业的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协调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仅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共同建设社区。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责任共担”的`路子,完善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发挥部门优势,为社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设立社区建设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

(四)增强社区“造血”能力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的保障,应增强社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一是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社区大力支持,为社区发展经济实体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目的,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有偿服务,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创办超市、茶楼、绿色网吧,为单体楼提供物业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等,在增加社区收入的同进为困难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三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兴办服务机构,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如通过连锁经营,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保健等服务。

(五)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

社区干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保障机制。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实绩逐步提高社区干部报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离任补贴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二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道的培训,政府部门可结合实际对社区干部进行短训辅导,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匮乏是导致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原因,应强化公众参与,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强居民归属感。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增进居民感情。经常开展邻里联谊会、二手物品交易、社区歌唱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增强邻里感情和互助意识。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储蓄回报机制,树立志愿服务的典型,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能够用较小的成本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结合我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可以根据社区老年人状况,提供生活协助、特殊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鼓励社区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让老年人在社区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帮助。此外,社区可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解决医疗难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困难多、责任重。只有正视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才能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区调研报告 篇4

xx派出所民警: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

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防范体系。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居民的义务辅警意识,加强专职联防队员和义务巡逻队员的正规化管理;另一方面对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要以街道、门面、行业、场所建立纵横的联防、联管、联护的防范网络,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建立起灵敏高效的立体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社区调研报告 篇5

为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城区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县民政局对我县城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我县城区面积14.63平方公里,总人口10.9万人,辖2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居委会(包括9个村改居),16个村委会。近年来,城区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一是城区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社区管理范围基本覆盖了县城城区,管理服务队伍初步建立,部分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业务相继展开。各社区居委会均建立了“十制度、一守则、一职责”等规章制度,社区规范化管理程度逐步提高。二是社区工作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社区居委会专职人员由原平阴镇政府按原工资标准发放,兼职人员工资从社区居委会办公费用中列支。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由县、街道办事处按照1:1的比例分担。三是社区服务网络不断加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在重要地段、主要场所安装了视频监控,逐步形成全方位巡防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组织不够完善。全县城区社区建设管理组织尚未成立;大部分居民居住区未成立社区居委会,已建立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仍达不到应有职数。二是社区基础设施较差。5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均为租赁,达不到新建居住小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648平方米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住小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要求。三是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居委会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特别是9个村改居社区,没有进行农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仍沿用农村管理方式。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有的居将辖区内外来定居人员排除在管理与服务之外,有的居实行分等级管理,后入住人员不能与原村民享受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四是社区管理责权不明确。部分职能部门将本部门工作任务交到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部分开发商将小区管理交给下属物业公司,造成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监督不到位。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都未成立业主委员会。五是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政府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仍将社区居委会作为其行政职能延伸到基层的载体。甚至部分社区居委会主任为单位部门正职,除社区工作外,还担负其他工作。六是社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目前,社区经费全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城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组织。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城区社区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由县机构编制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核定,人员从县、镇(街道)党政机关选派和面向社会招考。二是制定规划。结合县城城市规划,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1000—3000户左右规模为标准,对县城城区社区规模进行科学调整,组建10个社区居委会,对辖区内非“城中村”居民实施全员管理。三是完善制度。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意见》,着力解决影响社区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建立机制。把社区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推动社区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二)健全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在划定的社区,建立以党支部为核心的领导机构、以居民代表会议为主的民主决策机构、以社区居委会为主的执行机构。每个社区按照党支部至少设3职、居委会至少设5职、社区服务站设3-5职的标准配备工作人员。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中选派挂职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等人员。同时,建立承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委员会,配齐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积极开展楼院门栋居民自治,形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院门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

(三)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专项整治,已规划社区办公用房但未建设或未按规划建设的,责成建设单位按规定补建或新建;挪用的,要按规定收回,移交街道办事处用于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未规划的,要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租借、调剂置换等方式解决。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发改、国土、房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社区工作用房、服务设施与小区建设、旧城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四)改革社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属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凡依法应由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的事项,应当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社区要切实履行好“协助开展”的职责,确保社区管理、自治工作落到实处。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物业服务纠纷,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社区居民委员会要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

(五)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社区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逐步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按照“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流动人口的生活、子女入托、入学和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社区居民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扶、孤有所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有所乐。抓好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

(六)健全多方投入的共建机制。建议将城市社区办公经费纳入县、街道两级财政预算,社区办公室经费按上级有关标准核拨,由县、街道财政按比例分担。社区服务站的服务收入和“费随事转”经费全部留作社区工作经费。工作用房、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维修经费及物业管理等费用,由县、街道负责解决。县和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到社区任职的人员,其薪酬待遇由派出单位按相同层级人员的标准落实;面向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XX县最低工资保障标准给予适当补贴或参照县聘工勤人员的工资标准执行,并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解决。协助社区开展工作的楼院门栋长、网格管理员,其生活补助标准由街道通过考核发放。社区居委会要主动加强与驻社区单位的协作,努力探索建设和整合社区资源的新途径,使社区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社区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小孟镇,按照“经济主导工业化,农业生产产业化,各项要素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的原则,高度重视,做好结合文章,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小孟建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近日,小孟镇政协委员活动组组织7名政协委员听取镇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实地考察镇驻地、史王、张王居民楼建设工地,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孟镇位于兖州市西北部。全镇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辖4个管区,42个行政村,总人口3.9万人。目前,镇驻地、史王、张王、太平,三点一心正在建设中,史王村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完工。

二、做法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去年,我们聘请了省建筑大学规划设计院为我镇进行了高标准规划,目前,规划工作已经完成,等待专家评审。根据总体规划,把全镇42个行政村规划成“九点一心”,即海子中心村、苏户中心村、太平中心村、河庄中心村、史王中心村、张王中心村、桑园中心村、吴寺中心村、函丈中心村及镇驻地。42个行政村原村庄占地面积8835亩,通过规划,“九点一心”占地3397。5亩,可节约土地5437.5亩。尤其对镇驻地进行了详细规划,提出了“八村合一”社区化建设方案。

目前,这项工程正在实施中,规划后的镇驻地占地1575亩,共设计高层住宅楼180幢,可容纳5688户,2万余人。社区内规划六大功能分区;居住区、文教区、办公区、商贸区、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建文化中心广场一处,占地约8000平方米;集文化、电信、邮政、民政、司法、派出所、计生服务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8000平方米;农贸市场1500平方米;商业门头20000平方米。在住宅楼房设计上,以多层建筑为主,既体现现代化风格,兼顾农民生活习惯,又最大限度的节省投资,节约用地。目前,镇驻地供销社开发建设已经规划完毕,即将启动。

2、坚持政府主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镇党委、政府组织编制社区建设规划,指导监督党支部村委会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组织建设施工。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组织好工程建设。严格决策程序,坚持公开透明,让群众享有规划建设全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村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社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目前,我镇史王村居民楼已完成装修,首批居民即将入住。太平、张王、刘李村居民楼正在施工建设中。

3、坚持楼房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我镇始终坚持社区建设不仅只是拆了平房建楼房,重点是要配套完善服务设施,搭建服务平台,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坚持建新与拆旧相结合。建新必须拆旧,原则上先建新楼,后拆旧房,坚决避免搬进新楼不拆旧房的现象。对我镇区域内出现的居民建房,按照有关程序申报,经批准方可进行建设,在规划区内停止新建居民房。规划为社区中心的村制定各村的实施方案,并由镇政府参与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拆平房建楼房、合村并点建社区,逐步形成全镇“九点一心”的总体规划格局。并对新型社区内教育、卫生、群众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一并规划建设。

4、坚持建筑质量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镇党委、政府为确保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楼房,避免“烂尾楼”、“半拉子工程”、“危楼”等情况的发生,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工程招标、财务、安全、质量等方面全程监管。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设施务必到位,确保无一例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存在问题

1、镇、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对新社区的建设,认识还不到位,存在这样那样的想法,与新型社区建设的步伐存在一定的差距。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

四、几点建议

1、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加强规划引导,从功能上、空间上加以规范和指导,促进全镇新型社区平衡稳步发展。给予一些功能相对较弱、建设任务较重、进度缓慢的新型社区一定的建设资金支持,帮助引导其尽快制定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的科学规划。

3、加大宣传力度,镇党委、政府要及时地出动宣传车,并通过村级广播等形式,从环境卫生、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绿化和美化、使群众一步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社区调研报告 篇7

一、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情况

20xx年7月,遵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及要求,我县启动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先期完成试点的基础上,于10月份在全县铺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通过司法等职能部门、各镇乡、社区(村)的共同努力,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摧进,截止20xx年6月底,共累计接受社区矫正对象496人,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社区矫正工作网络体系更加健全。县里成立了衡南县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并在县司法局设立了副科级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社区矫正中心),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全县27个乡镇大部分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了县、乡镇(办事处)、村三级工作框架。

2、社区矫正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按照要求,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执行、监管、考核、解除等五个环节,制定了报到管理、定期排查和动态分析报告、分对象走访、异地委托管理、跟踪管理、应急管理、特殊时期重点对象监管安全和矫正对象报告、计分考核、矫正执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严格规范,认真落实,使社区矫正工作有章可循,行之有序。建立了矫正对象电子信息数据库。落实了“一人二档”台账,把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情况形成文字、表册材料存入档案,以此作为行政奖惩和司法奖惩的重要依据;各乡镇(办事处)司法所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工作台账资料,直观式反映社区矫正工作情况。

3、社区矫正工作更富经常性、实效性。由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之后,通过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村)干部、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的走访和谈心,使矫正对象及其家属与矫正组织的距离感拉近,进而使矫正组织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矫正对象的真实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过积极引导和教育矫正,绝大多数矫正对象(包括外出学习、经商、务工的人员)能够做到定期报到和思想汇报,参加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遵守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等管理制度,服从监督管理,自觉接受教育改造,积极悔过自新。

二、我县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困难

我县的社区矫正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再加上主客观各方面的因素,尚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执法依据不足,工作措施手段有限。尽管社区矫正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法院、监狱等部门不遵照执行,致使对象不及时报到,无法查找,一些监管活动无法落实,从而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2、工作力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司法所是基层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但从司法所的设臵、人员配备、编制现状看,都存在问题。在司法所的设臵上,全县27个乡镇(办事处)目前虽都设立了直属司法所,在人员配备、编制上,各司法所虽然都配臵了工作人员,但一人一所就有14个,人员紧缺,力量不足,甚至有2个所没有公职人员。按有关规定“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应是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社会矫正工作志愿者参与者少,来源渠道窄,难以满足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而且绝大多数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尤其是那些社区(村)干部和社会志愿者,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矫正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欠缺,没有接触过刑罚的执行工作,缺乏管理矫正对象的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矫正工作。

3、衔接机制不健全,容易发生脱管现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法、检、公、司等部门之间的衔接制度还很不完善。第一,审判机关、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在移送法律文书过程中存在不及时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没有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矫正期限不明,执行矫正没有依据或内容不详;第二,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要求,矫正对象应按时报到,但由于衔接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衔接不及时或存在相互推诿,导致矫正对象失控或脱管漏管现象发生。第三,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权力,对违法的对象没有震胁力,而公、检、法等部门配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4、宣传工作欠缺,社会认知度不高。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群众认知程度低。老百姓对在监狱服刑的犯罪人转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服刑,或多或少存在着担忧与不安,这是社区矫正难以取得社区居民全面合作的深层心理因素。特别是将艾滋病、吸毒的人员臵于社区,造成了社会不予理解、缺少支持的局面,因此极大地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进一步做好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改变我国重监禁刑轻非监禁刑的作法,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议事日程。

2、法院必需依法办案,法院一家独大,部分法官爱钱轻法,有法不依的作法严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

3、强化经费保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有稳定的来源渠道。

4、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对罪犯的拘留权,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力度。

社区调研报告 篇8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成为我镇经济的重要支柱。我镇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子,从实际出发,把工业园区作为拓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园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的 互动 双赢 。

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工业园区党建情况

工业园区是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主战场,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按照 党员活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 的原则,高度重视园区党建工作。 2、重视发展党员。在灵活设置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组建率的基础上,各支部坚持党员标准,积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特别是采取 培养、推优、发展 等形式,坚持质量和数量并举原则,把技术骨干、生产工作一线职工和企业管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在非公企业职工中,相当一部分学历素质较高、在企业作用明显、具备入党条件,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找他们谈心、交心,举办入党培训班,引导他们加入党组织。20XX年~20XX年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16人,发展党员68人,为园区非公有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注重组织活动。园区党组织能否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开展各项组织活动,这几年来,我十分注重这点。以园区企业发展为目标,按照 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员工拥护、党员欢迎 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以镇党委务口牵头,以园区服务中心为载体,灵活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开展 当标兵 活动20xx优秀社区基层党建调研报告精选3篇2015优秀社区基层党建调研报告精选3篇。要求企业党、团员做生产技术的标兵、做完成任务的标兵、做排忧解难的标兵、做遵守纪律的标兵、做服务企业的标兵。二是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党支网部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先锋岗活动,在工作岗位上悬挂先锋岗标志牌,在厂区设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公示监督栏,时刻提醒他们牢记自己的身份,接受群众的监督,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开展 我为企业增产增效献良策 活动。本文来源: ***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来组织活动,在组织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技术比武等活动的同时,开展 我为企业增产增效献良策 活动,发动员工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这些系列活动开展,推动了企业发展,得到企业业的肯定。

突出制度建设。园区党支部全年工作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对每位党员建立了跟踪管理档案制度,对党员的跟踪管理不断线。建立健全党组织、党员活动制度,正常、规范 三会一课 活动,并做好台帐记录。建立健全党员发

展制度。工业园区党员发展工作每年有计划、有培训、有考察,做到年年有发展。建立、完善并真正执行好各项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工业园区党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的保障。

发挥园区服务中心作用。为便于灯具园区的管理,我镇于20XX年成立了园区服务中心,以工业园服务中心为载体,创新工业园区党建工作,提升工业园党建工作水平,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活动难开展、难以满足企业职工多方面的服务需求等问题,切实加强了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园区文化

景区调研报告7篇


景区调研报告【篇1】

最近,本人出差到景区、景区对景区封闭管理及进去客运接泊项目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两景区封闭管理的基本情况,并对照我们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个景区的基本状况

(一)景区情况

景区情况

(二)景区内部管理情况

1、景区管理情况。上山观光车共五个车场:报国寺客运中心-五显岗车场-万年寺车场-零公里车场-车场。报国寺客运中心的绿色环保旅游车队统一售票、滚动发班。每间隔20分钟一班车。游人可在全山五大车场任一时间随意上、下车。夏季凡22座以下的非经营性的自驾车均可上,冬季为了旅客的安全则不能自行上山。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在保护中合理开发”便成了这里永恒的主题。用科学的手段管理名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赞同。目前,已全面聘用“电子导游”,景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将逐渐形成。过去,90%的旅游车辆由个体经营。个体车车型车质差,争拉游客,服务质量差,安全难以保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景区将所有旅游车辆全部收购,统一更换、统一实行封闭管理,使景区客运市场从混乱走上了“安全、有序”的轨道。游客进去后都是坐专门的旅游车,车都是统一的外表、而且环保。

2、景区管理情况。1986年景区对外开外后,省政府投资5000万元,修建了一条长25.5公里的景区旅游道路,为世人一览仙山风姿提供了便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旅游业的发展,特区政府于1994年自行投资3000余万元修建了25公里长的景区索道路,两条全长50.5公里的景区旅游道路,日接待游客1.5万余人。旅游高峰期客流量达3万人以上,大小车辆3500余台,与景区旅游业相关连经营企业800余家,从业人数达2万余人。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特区的飞跃发展,同时也给景区道路交通形势带来沉重负担和严峻的局面,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危机四伏、安全管理责任重大。

自古风光在险峰,景区旅游道路受地理条件所限,行车环境非常复杂。全长50.5公里的道路,陡坡急弯105处,特别是地方政府于1996年自建的25公里通往索道的道路,由于受特定的地理条件限制,路面不符合国家道路标准,最宽处6米,最窄处只有5.2米,弯道78处,有两处急弯弯度达60度,险路险段有14处,全部处在陡峭悬崖上。如此复杂的道路环境给安全行车造成极大的隐患,外地驾驶员路况不熟,心存恐惧,常常违章占道,多起碰撞事故都是由于以上原因在弯道发生。为消除安全行车隐患,景区管理部门筹措资金13万元,修砌交通安全防护墩1500余个共7255米,防护墙10座900米,修复防护墩82个1300米,喷刷交通标线7900米,进一步规范了旅游道路交通秩序,巩固和完善了旅游道路的硬件防护设施,较好地起到了安全防护作用。

在景区车辆管理中,景区采取了具有特色的封闭管理措施,游客都是同一乘旅游车进山。里面还有一些村民没有迁移出来,但他们可以坐大巴进去,车费也比游客坐的车便宜。这样的封闭管理好处是减少了交通压力,因为旅游景区路都是比较险的,如果不封闭,将造成交通压力大;而只有观光车的话,交通压力就会减小。而且景区还设专门的管理处进行管理,每个景区有接待游客的场所。接待的时候,接待车可以开到景区里面,只要有通行证,就可以进去。但景区封闭的道路还是归公路局所有,平时他们的车要进去,也要凭证。为了营造景区道路安全行车氛围,景区还制作警示标志标牌标语80余块,分别设置于景区内二条道路,提醒驾驶员和乘客,遵章行驶,确保安全第一,同时还大造宣传声势,在特区有线电台打出安全行车警示标语,每日滚动播出,使交通安全深入人心,确保景区道路交通安全。

二、我们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风景区年游客接待量始终保持在万人次以上,旅游高峰每天驶入景区的游客车辆达车次,景区内社区居民、单位、从业人员的车辆也多达辆。由于景区内道路路面狭窄,旅游旺季车辆堵塞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节假日,交通堵塞现象更为严重,不但游客长时间滞留,投诉不断,而且景区内社区居民的出行也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大多数外地司机对景区路况不熟悉,交通安全隐患比较突出,景区曾多次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另外,由于大多数车辆尾气排放超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比较严重。

三、我们景区实行封闭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创新管理模式。要坚持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坚持《世界遗产公约》“加强保护,适度利用”的宗旨,建立了景区永久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构架。我们现行的管理模式,景区从业人员及其亲友出入景区都需严格审查,各种矛盾比较突出,单纯的景区式管理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景区内道路狭窄,景点车位少,放开道路通行限制单纯实行景点式管理也难以实现。因此,可以实行“景区+景点”管理模式的思路。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启用客服中心,开通旅游观光车。主要游览景点实行相对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设立电子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景点以外区域,对非游览车辆实行相对宽松的管理,允许按规定的线路行驶;游览车辆集中停放在客服中心停车场,游客购票后换乘旅游观光车到各景点游览。

二是加强景区道路管理。为推动我市旅游事业发展,优化我市省道路网布局,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应开辟景区旅游专用路。在此基础上,对道路分段进行管理,在封闭区域内,除允许持景区道路通行证或贵宾卡的车辆、重要公务接待的车辆等特种车辆通行外,其它车辆一律不允许通行。在客服中心可以实现车辆查验、游客停车、旅游观光车换乘、公交车换乘、居民班车换乘、临时通行证办理等功能。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了符合欧Ⅲ排放标准的旅游观光车,在客服中心各个区段循环运行。届时,所有游客车辆将在客服中心停车场集中免费停放,购买景区新式门票后,换乘景区旅游观光车到各景点游览。

三是加快开通旅游专用车。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讲,将游客车辆在客服中心停车场集中停放,换乘欧Ⅲ标准的环保旅游观光车进入景区,可以有效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净化景区生态环境。从旅游秩序和交通安全角度讲,开通旅游观光车,一方面会大幅减少景区道路上的车辆,有效缓解旅游旺季交通压力,避免道路堵塞,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游客通行安全、顺畅。另一方面,会大幅减少景点内的停车数量,增加游客的游览空间,改善景区旅游秩序,提升景区的对外窗口形象。另外,经常旅游的市民都知道,在国内如黄山、、九寨沟、云台山、张家界等40多个知名景区均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并开通了旅游观光车。景区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开通旅游观光车,可以大大提升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在建设国内一流风景名胜区,赶超全国先进景区的道路上将迈出重要一步。

四是加快景区数字化进程,尽快设置电子门禁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是“数字化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条形码门票、指纹闸机、售票系统及中央数据处理服务器构成,具有售票、检票、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实时了解某一时段的售检票情况、日客流量、周客流量、月客流量以及各种数据的对比分析,为景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与传统人工售检票相比,电子门票具有较强的防伪功能和时效性,能够有效杜绝假票、偷漏票、重复使用票、人情票等管理问题。同时,各项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及时,避免财务统计误差。与之相配套,还要建立景区数字化指挥中心,在景区重点区域和危险路段安装监控点,对景区进行全方位监测,在旅游旺季可以根据游客分步情况对车辆进行及时调度,保障游客安全。

五是尽快迁移景区内的居民。要尽快把景区部分原住居民逐步向外迁移,并进行环境修复,在景区外形成集中的旅游服务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旅游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景区的侵害。这样既解决了景区严格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矛盾,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走向了人与自然统一、保护与旅游共存的和谐发展之路。

今后,我们要围绕生态资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管理体系、、旅游秩序改善和文明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建成景区数字化管理体系,争创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跻身全国一流风景名胜区行列。

景区调研报告【篇2】

按照局党组的安排,省旅游局商洛调研组于2月25日至3月1日赴商洛开展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调研活动,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牧户关旅游度假区、洛南老君山、山阳漫川古镇、月亮洞、镇安塔云山及柞水溶洞,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商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综合优势

1、生态资源优势

(1)商洛是秦岭的龙首之地,是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秦岭山区所具有的山地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在商洛均有体现,形成了金丝峡、木王、牛背梁、天竺山等一批包含原始森林、峡谷段落、岩石洞穴、奇特象形山石、潭池瀑布等多种类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景区;以丹江、金钱河为代表的水文景观等。商洛还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称,被誉为秦岭生态名城,中国核桃之乡。

(2)商洛森林覆盖率达66%,是一个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充沛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是旅游者最佳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和养生保健场所。

2、文化资源优势

(1)历史上这里曾是京畿长安的东南门户,也是明清时代南北物资集散地。被誉为陕西东南的小上海,名镇众多、商贾云集、经济繁盛、文化丰富多样,是一片经济的沃野和文化的绿洲。商於古道,被称为与丝绸之路相对应的通往我国东南的文化之路和诗歌之路。

(2)商洛是全国著名的戏剧之乡。剧种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黄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

(3)商洛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在商洛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4)商洛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全区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岩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汉代的四皓墓、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等人文资源品质高。

3、区位优势

商洛是陕西省唯一一个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市区。地处大西北与东部经济联系的交通要道,在陕南三市中距西安最近,区位优势明显,随着西康、西合两条铁路和312国道运营以及西康、西合、西武三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条件将全面改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借势发展的条件更加优越。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经纬,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

4、发展现状及优势

十一五以来,XX市委、市政府依托良好的秦岭生态环境,县县陆续通高速的交通区位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关注大秦岭、宣传大秦岭、开发大秦岭的历史机遇,适时提出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商洛打造成为大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的战略部署,从政府主导、产业规划布局、精品景区建设、品牌战略营销等方面强力推动实施。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态旅游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商洛已经成为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和鄂豫陕地区的旅游热点城市,是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重要节点。

20xx年,全市共有对外开放旅游景区41家,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家,国家级地质公园2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3家,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4家。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三星级酒店16家。有旅行社及旅行社分社20家。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4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6个,特色旅游古镇3个,农家乐经营户1186户。20xx年至今,全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以超过50%的速度快速增长。20xx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288.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分别是20xx年的19倍和42倍。旅游人数及综合收入在20xx年、20xx年的横向评比连续跃居陕南三市之首。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已初具规模,秦岭最美是商洛被评为最响亮旅游口号,商洛同西安、延安一起被全国网民评为陕西省旅游风向标城市。

目前,XX市、区县政府将旅游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主要领导亲自抓旅游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XX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方向、目标,将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主动融入旅游产业之中,有效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各区县政府大力推进,全市旅游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商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均衡、交通仍受制约

XX市投入的旅游开发资金相对不足,项目融资渠道狭窄,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不高,形成制约旅游上档升级的瓶颈。尤其表现在景区的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道路交通通畅性不强,整个旅游交通还没有形成环线。

2、旅游产品提升与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商洛旅游虽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众多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还未得到全面整合开发,娱乐、购物环节薄弱,地方特色不明显,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收入单一,综合效益不高;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产业链条过短。虽有金丝峡等知名景区的影响,旅游依然处于点状开发,对于商洛整体旅游业的提升与优化没有发挥出更为积极的引领作用。

3、宣传营销联动作用不明显

商洛宣传促销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冷热不均,整体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核心景区对周边景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等相对薄弱,宣传营销没有发挥联动作用,轰动效应差,在西北及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是很高。

4、旅游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标准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行业提升项目发展不平衡,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旅游星级公厕建设工作;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提升改造;旅游宾馆、农家住宿提升工作缓慢。二是部分县(市)区示XX县工作推进不力。部分试点县(市)区工作仅停留在部署阶段,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不够。三是部分示范村没有形成规模。

5、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与休闲度假需求还不相适应

XX市旅游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人才引进渠道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与倡导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需求还不相适应。

三、商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思路定位

在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背景下,商洛旅游业应依托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具体思路定位:

依托秦岭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以人文精神表现大秦岭,借文化积淀解读大秦岭,凭生态脊梁架构大秦岭,彰显商洛在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中具有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思路定位应以旅游产业园区化为发展理念,以山水为基础,文化为灵魂,项目为支撑,市场为引领,围绕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基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引领、企业主体、项目支撑、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大区域旅游精品开发,打通旅游线路交通环线,拓展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做实秦岭最美是商洛根基,完善秦岭最美是商洛内涵,叫响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强力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四、对商洛在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建设中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整合商洛人文生态度假资源,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着眼点,开发特色差异化休闲度假产品。

努力完成金丝峡5a创建工作,以牛背梁、天竺山通过4a评定为契机,整体提升景区管理、服务层次,不断增强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启动柞水溶洞、丹江漂流4a级景区创建。加快柞水秦楚古道、山阳天竺山二期、月亮洞、洛南华山南区等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山阳月亮洞、商南闯王寨按期开园。积极推进仙鹅湖生态度假区招商引资及准备工作,力争取得实质进展。构建生态系列差异化度假产品。

(2)加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推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产品高位提升。

以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层内的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产业效益提高,产品转型升级。可遵循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要求,推进大秦岭文化旅游实验区、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商南金丝峡旅游示范区、柞水牛背梁生态产业园、丹凤棣花文化旅游区建设,积极申报升级产业示范园区。

(3)加快旅游道路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秦岭东南、东北门户区建设。

抓住十二五期间XX市高速公路建设机遇,进一步打通四大国家森林公园及重点景区之间连接线,在形成区域精品旅游循环线路的基础上,努力打通陕南三市旅游高速公路,打造跨省精品旅游线路。结合自驾游、自助游快速发展趋势,积极推进进入秦岭东南、东北门户区的建设,做好自驾车营地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4)加快培育新的旅游业态,推出表现大秦岭人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及系列旅游产品。

为了彰显大秦岭人文生态度假需求,除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外,还应注入表现人文生态旅游度假的体、疗、修、悟等旅游新要素,适应旅游消费,培育新的旅游业态,如休闲度假经营综合体、旅游文化产业创意园等。鼓励开发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丰富旅游产品。

(5)以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旅游特色名镇为契机,引导、规范旅游文化名街、名镇发展,促进度假圈内的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转型升级。

应切实加大乡村旅游工作的扶持和指导力度,充分用足用活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业、扶贫、城建、水利、环保等部门和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将乡村旅游发展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片区产业扶贫和陕南移民搬迁相结合,同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逐步引导全市乡村旅游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业带转变。

(6)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多类型的秦岭生态旅游节庆活动,彰显大秦岭人文生态品牌效应。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原则,继续办好秦岭生态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商洛旅游文化产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与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形成高品质的演艺节目,继续唱响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品牌。

(7)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文化工程的积极作用。

大力推动大秦岭商洛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加强和艺术表演院团合作,打造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舞台艺术精品,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增强感染力、影响力。

(8)积极推进建设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保障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多方协作,强化宣传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加强旅游标准化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健全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旅游市场规范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希望能够对商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的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借助资金外力、人才外力、营销外力积极推进商洛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建立健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促销、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的市场营销机制,促进商洛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建设。

景区调研报告【篇3】

xx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经济增长“双丰收”

2x21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到xx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总书记指出,xx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xx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于2x21年x?至x月对xx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红色旅游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调研组发现,近年来,xx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红色旅游已成为xx旅游业的主打产品之一,xx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经济增长“双丰收”。

一是红色遗址的保护开发力度不断增强,一批纪念场馆、博物馆得以建成并投入使用,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等一批纪念设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建成。

二是xx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红色旅游发展,逐步建立协调机制,成立领导机构,下发指导性意见,列入专项规划,?并增设了专门机构和人员编制。同时,红色资源正成为xx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围绕红色资源所建成的干部培训基地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三是红色旅游的各种要素条件得到不断提升,一批精品基地、精品线路正在完善,一批优秀红色导游、红色讲解员正在成长。四是各地通过人大立法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普遍增强,加快了法制xx建设步伐。五是红色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力度逐渐增强,红色旅游人数、收入明显增加,红色旅游正成为xx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六是“血色xx”等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戏曲作品、影视作品、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陆续推出,红色资源的传承力度进一步增强,赓续红色基因的氛围进一步提升。2x21年,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等多重因素助推,xx红色旅游发展迅猛。据测算,2x21年上半年,全区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约xxxx万人次,比xxxx年同期增长%,实现红色旅游总消费约xxx亿元,比xxxx年同期增长%。

二、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及红色旅游发展工作。

2x21年x月xx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xxx带领自治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到中共xx特委旧址开展读书班和集中研讨,强调要用好xx起义、xx起义、xx战役等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自治区主席蓝天立在2x2x年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强调,要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二是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自治区层面出台了《推进桂北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方案》《关于实施xx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x1x-2x22年)的意见》《xx左右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文物保护总体方案》等文件。xx市出台了《xx市xx起义文物条例》,xx市完成了《xx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草案)》起草工作。三是不断健全红色旅游发展管理机制。2x21年x月x日,自治区编办批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增设革命文物处;“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建立了桂北红军长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工作领导小组,xx、xx、南宁市分别成立了xx红军长征xx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xx起义纪念园管理中心和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四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自治区编制了《xx红色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建设保护规划》,当前正在编制《xx红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xx市编制了《xx市红色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xx市编制了《xx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xx市编制了《xx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等红色旅游规划。通过以上措施,全区积极推动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全力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设施建设,持续提高红色旅游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持续加大对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2xxx-xxxx年,自治区财政共投入万元支持红色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排xxxx万元重点支持xx游直通车项目(“一键游xx”)建设,进一步推动xx旅游智能化,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二是加快红色旅游交通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xx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交通设施建设,xx、xx、xx等重点红色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红色旅游景区通达度不断提升;逐步完善覆盖红色旅游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并开通防城港(xx)—xx—下xx境自驾游线路,提高自驾游通关效率,为中越红色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大力建设红色旅游驿站。xx、xx、xx、xx等市建设一批红色旅游驿站,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便民服务点,促进行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四是优化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xx红色文化旅游人才专家库,正在酝酿出台《xx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管理办法(暂行)》;不断加大红色讲解员培训力度,讲解员的讲解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并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三)强化资源保护,不断夯实红色旅游发展基础

一是组织开展xx红色资源普查。

编制了《xx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红色旅游导览手册》等资料,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二是积极做好革命文物史料征集工作。组织xx战役、xx起义相关文物资料及史实等的搜集、整理、研究,不断拓展和充实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三是认真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自治区组织开展全区革命文物名录报送、审核、公示等工作,公布xx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xxx处、可移动革命文物xxxx件)。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亿元,完成了一批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工程、革命文物安防工程和红色文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治工程,革命文物保存状态持续改善。xx战役旧址保护利用实践探索案例入选xxxx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成为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载体。

(四)坚持点线面结合,全力打造红色旅游xx品牌

一是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力度。

全区红色经典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县红军长征xx战役纪念园、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xx烈士纪念碑园、灌阳县红军长征xx战役新圩阻击战纪念园等xx家景区成功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xx起义纪念园成功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xx、xx、xx、xx等市依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x个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东兰县拔群干部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共有国家x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xx家,x处xx个景区(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二是推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策划推出“邓小平足迹之旅”“xx战役之旅”“xx革命之旅”等xx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其中x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xx、xx、xx、xx等市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完善当地红色游学线路。三是努力深化区域合作。自治区积极推动与xx、xx两省的红色旅游合作,启动编制《xx左右xx区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共同打造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并推动成立左右江片区红色旅游发展联合体。xx市与xx省xx市等长征沿线城市组建红色旅游联盟,共同签署《红色旅游城市区域合作xx宣言》。

(五)聚焦融合创新,积极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一是打造“红色旅游+”新模式。

xx、xx、xx等市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红色旅游文化村(镇)、生态村(镇)、民俗村(镇);?xx市龙州县将红色旅游与世界文化遗产、绿色生态相结合,形成“红古绿”?相融合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径;柳州市加快推进红色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发展,?新增螺蛳粉小镇等多家xA级工业旅游景区。二是推出一批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各地推出了音乐剧《血色xx》、动画电影《xxxxxx?向死而生》、电影《黄?文秀》等文艺作品,整理创作《一山一石一丰碑》《红军瑶家一条心》等系列民谣和歌曲。三是不断创新红色旅游宣传方式。制作红色旅游宣传短片《红色故乡?xx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结合“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组织红色讲解员深入学校、机关、部队、社区、企业等开展xx红色文化旅游宣讲。xxxx年上半年,共开展红色文化旅游宣讲xx场,听众超过万人;

?通过各类媒体发布的xx红色旅游相关报道千余篇,阅读量超xxx万次。

三、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调研组发现,当前xx红色旅游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包括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有待加强、整体认识有待提高,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红色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红色旅游发展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等。为此,调研组提出了以下意见建议。

(一)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正确方向

一是深刻认识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文化和旅游工作做出批示指示和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就红色旅游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为红色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各地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推动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二是把握好红色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让干部群众来到这里能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突出社会效益,强化教育功能,其次要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融合发展。要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相融合,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促进,?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增强统筹管理和制度保障,着力提升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及红色旅游服务水平

一是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调整充实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力量,由自治区领导担任协调小组组长,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协调小组成员,自治区红色旅游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二是组织提炼红色精神,用红色精神推动xx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议宣传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概括提炼红色精神,?进一步规范讲解词和导游词,加快推出一批红色文化艺术精品,讲好xx红色故事,形成建设壮美xx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构建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格局,?引导各地争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议自治区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xx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xx的红色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全区红色旅游发展布局,并明确在全区推动建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四是加强红色旅游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讲解员业务培训、红色故事讲解大赛、优秀讲解员评选等活动,规范讲解和教学行为,提升红色讲解员、红色教育培训教师等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红色文化宣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建立针对讲解员队伍的有效激励管理机制,确保讲解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注重产业融合与区域合作,着力提高红色旅游创新发展水平

一是突出“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促进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红色小镇、红军街,提供红军餐等特色产品。以xx和xx市为龙头,?培育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二是持续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加快xx、xx、xx等市重点红色景区改造升级,推动红军长征xx战役“一园两馆”创建国家xA级旅游景区,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品牌。

三是加大区域合作力度。

xx市要加强与xx、xx市合作,形成左右江红色旅游核心圈。自治区层面要进一步推动与xx、xx、xx、xx等省份的合作,共同打造长征文化、左右江片区红色旅游精品品牌。

(四)突出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着力凸显红色旅游核心功能

一是加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多形式、多途径提升xx红色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xx、xx市可以每年策划举办一次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展一次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以红色节会聚集人气,扩大影响力。二是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品牌。用好用足xx党校、高校、职校等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努力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三是规范红色教育培训行业管理。及时出台红色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推动红色教育培训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景区调研报告【篇4】

为树立景区形象,加强景区内部交通管理,切实提升景区服务环境质量,有效保障广大游客人身安全,按照县委、县政府及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要求,从即日起,对海岛金山寺景区实施封闭式管理。

一、一切车辆禁止入内,可在景区停车场存放,景区出入口处严禁停车。

二、行政接待车辆、内部经营业户车辆凭通行证入内。进入景区后,限时速5公里,严禁大声鸣笛,并停放在指定位置。

三、行人请走两侧人行通道。

四、对违反景区内交通封闭式管理的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及交通安全事故的,将由交警部门根据交通道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五、对强行进入景区的车辆或采取阻塞交通等行为违反本通告的游客,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自负,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故意破坏拦车器等封闭管理设施者,将依法严肃处理。

敬请广大游客及经营业户予以积极配合。

景区调研报告【篇5】

第1季度我国旅游景区整体景气状况

1.旅游景区运行状况的总体判断

第1季度旅游业由淡季向旺季过度,企业对下季度行业及自身发展信心满满,各地景区对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的占多数。

2.旅游景区行业运行的外部影响因素

正面因素

旅游经济运行平稳

预计XX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上仍将平稳较快增长。旅游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为景区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在世界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XX年,全球境外游客总数达10亿,增长42%,其中约8000万是中国人;去年6000万人次到中国游览,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组织在中国成立了5个旅游观察站,负责监测和分析旅游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政策环境利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XX-2020)》出台,全国进入国家主导、倡导国民旅游休闲的新时代。

负面因素

春节黄金周期间,热点景区容量过载,使景区、交通和安全保障面临着空前巨大的压力。规模空前的游客数量对目的地的公共资源形成挤占的态势,加上群体聚集场所的非理性行为,管理成为假日期间景区旅游工作的现实问题。

第1季度旅游景区行业分析

1.景区行业的总体样本分析

从整体状况来看:XX年第1季度景区企业对于行业发展以及自身经营状况的预期比上季度相比更加稳定。

第1季度38.82%的企业对行业发展预期表示乐观和非常乐观;超过半数企业对景区行业的发展持审慎乐观的态度,认为本季度行业发展情况一般;多数景区企业对下季度整个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将近80%的企业对下季度景区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

第1季度景区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预期中,有35.29%的企业表示企业发展状况上升,而认为本季度经营状况下降的企业占比为7.06%。尽管超过半数企业认为与上季度相比,企业发展状况一般,但总体趋稳,并未出现继续下降的趋势,基本符合行业发展的季节性规律。

从规模指标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XX年第1季度接待人数增加与持平的景区企业基本相当。同时有2.35%的企业表示1季度的接待人数比去年同期下降。本季度过半数的景区认为预订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同时42.35%的景区企业预定人数有所增加。

从绩效指标来看:94.12%的景区企业门票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少数企业门票价格同比上升。本季度50.59%的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增加,同时有2.35%的景区企业营业成本有所下降,而8.24%的企业营收下降。超过60%的景区企业利润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约30%的景区利润水平出现回升。

从就业指标来看:88.24%的景区从业人员数量与去年同期持平,景区的用工规模更加稳定,只有1.18%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本季度约三分之一的景区员工工资同比增加,极个别的企业工资水平有所下降,多数景区的员工工资水平与去年同期持平。

2.景区行业的区域分析

东中西部景区对行业的发展预期

本季度东部和中部地区对当季行业预期持乐观以上态度的企业占比均接近或略超40%,西部地区33.44%的景区对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比中部地区高出一倍。东部及中部地区对下季度行业发展持乐观以上态度的企业占比均超过80%。

东中西部景区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预期

对于景区企业经营发展的年度环比,东中西部景区的预期基本保持一致。XX年第1季度东部地区以及中部地区认为经营状况环比上升的企业占比均不足30%,而西部地区38.89%的企业认为本季度经营状况好于XX年第4季度。各地景区经营状况环比持平的企业占比均过半数,且各地均有少数景区认为经营状况较上季度相比有所下降。东部及西部地区80%的企业预期下季度经营状况将环比上升,中部地区这一比例略低,且6.25%的企业预期经营状况将环比下降,认为经营状况年度环比上升与持平的比例占据区域抽样总量的'绝大部分,仅东部地区1.96%的企业预期年度环比下降,中部和西部地区均未出现预期年度环比下降的情况。

东中西部景区主要经营指标的同比变动

从规模指标来看:中部地区75%的景区企业预订人数与去年同期持平,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及西部地区的同类指标。中部地区的接待人数较其他地区而言也更加稳定。东部及西部地区均出现少数企业接待人数与预订人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各区域内固定资产变动的趋势整体一致,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同期持平和有所增加的企业占比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占比差距并不明显,三个区域内仅东部地区2%的企业表示本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增加。

从绩效指标来看:各区域门票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比均超过75%,东部地区门票价格同比持平的企业占到96.08%,各地区均未出现门票价格同比下降的企业。东部及西部地区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中部地区营业成本同比持平的企业占比为75%,而营业收入43.75%。综合而言,中部地区的利润水平也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东部地区7.84%的企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利润下降最为明显,超过15%的企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应继续大力推动景区产品开发,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从就业指标来看:XX年第1季度景区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稳中有升,三个地区从业人员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的企业占比均超过85%,且只有西部地区的少数企业缩小用工规模。各地员工工资水平多数保持与去年同期同样的水平,但各地均有企业提高了员工工资,西部地区5.56%的企业员工工资水平同比下降。

3.景区行业的重点分析

本季度仅有5.71%的企业认为经营状况环比下降。景区发展由淡季逐渐转入旺季,景区企业对于下季度行业及企业发展的预期均高于本季度,对今年总体发展的预期呈现审慎乐观的态度。XX年第1季度重点景区企业的规模指标、绩效指标与就业指标整体稳定,尤其是门票价格与从业人员数量指标同比持平的企业占比超过90%,多数经营指标均出现不同比例企业有一定程度下降。

景区行业的运行动态

1.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有望突破景区门票经济的瓶颈

长远来看,紧跟市场需求,适时适度开发高端旅游市场有望成为景区的新选择。

2.京广高铁贯通为景区发展带来新契机

京广高铁的开通使广东地区的许多次热地点成为游客的新宠,陕西、山西等支线景区也在高铁的辐射效应带动下获得了持续发展助力,游客旅途时间缩短相应增加了其自由活动的空间。此外,京广高铁开通为沿线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整合带来了机遇,相邻或同类景区通过主题联合与资源共享开发更加有层次感和更有内涵的旅游产品成为可能。

3.体验式旅游是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旅游景区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持续进行特色主题产品开发,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我国旅游市场也正朝着大众化、散客化趋势发展。近年来,旅游方式更加灵活,景区为保持对游客持续的吸引力,应逐渐改变单一的观光产品模式,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帮助景区更好地打造核心竞争力。

2.善用社会媒体进行旅游营销

景区应充分利用社会媒体这一广泛的平台开展营销活动。具体而言,除了确立合理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外,还应设计一个与该品牌信息一致并能让中国用户产生文化共鸣的网站;在主要社会媒体网站(包括几大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络和微博)建立网页,发布与产品相关的内容,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推出具创新性的社会媒体宣传活动来驱动流量并捕获消费者数据。

3.旅游经营,诚信先行

景区企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经营是其必须要遵循的宗旨和第一要义。“旅游投诉与质监系统”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畅通旅游投诉的渠道,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全行业的服务水平。

景区调研报告【篇6】

光山是红色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是大别山革命的重要发祥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也是红25军长征的决策地。长期的革命斗争为我县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县共有革命纪念地500多处,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主体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红色景区有:王大湾会议会址,邓颖超祖居,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地、徐畈革命旧址群,尤太忠、万海峰将军旧居,花山寨会议旧址,殷区起义纪念地,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决定中原突围”会议会址等。2010年河南省将我县邓颖超祖居推荐到全国二期红色景区名录之中。开发利用好光山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打造光山红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光山红色旅游服务于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光山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业,紧紧抓住“红色吸引人,绿色留住人,情景感染人”的旅游理念,围绕“千里跃进、红色摇篮”的红色品牌主题,准确定位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战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提升红色景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拓宽红色旅游产业市场,加强红色景区旅游业服务管理,使光山红色旅游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呈现出良性增长的发展态势。光山发展红色旅游业的思维超前,善于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接头续尾”完整展现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进程,把红色旅游的文章做的很深、很细,实现了做大做精做旺红色旅游业的目的。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以来,我们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旅游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多次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掌握和澄清了全县红色旅游资源的底子,为保护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共有革命纪念地500多处,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主体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筹资征收了徐畈革命旧址群房屋50余间,邓颖超祖居房屋30余间,王大湾会议会址房屋150余间。

近几年,利用上级文物保护经费和多方筹集资金维修了王大湾会议会址、徐畈革命旧址群、邓颖超祖居、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尤太忠、万海峰将军旧居等,并征集了一大批革命文物,分别进行了陈列布展。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保护。

(二)争取了国家红色旅游政策和项目的支持

自2005年至今,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发展红色旅游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不懈努力将王大湾会议会址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家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确定的12个重要红色旅游景区“千里跃进〃将军故里”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争取到国家、省配套资金和老区转移支付资金800多万元进行红色旅游开发。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打造,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了新的展馆和停车场。于2009年4月27日成功举行开馆仪式,正式建成对外开放。

2013年由光山县委组织部牵头,文旅局具体负责筹资近100万元,在原来“鱼水村”展示馆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造,建成了“大别山根据地群众工作馆”,充分展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而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场景,将在为我省重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场所之一。现为国家3A级景区,并己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我县红色旅游的龙头品牌。

2008年,将五虎岔羊战斗纪念馆纳入红色旅游开发项目,近几年利用老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民政零散烈士墓地项目资金、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彩票公益金及农田改造项目资金等共计450万共同打造、共同做大的红色景点。在原址上兴建了由主馆(刘伯承在光山记事馆)、附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列馆)、五虎岔羊烈士纪念碑、五虎岔羊革命烈士殉难墓地以及配套设施景区大门、管理房、围墙、道路、停车场、景区绿化等组成。总占地面积76亩,建筑面积平方米。现已竣工并布展对外开放。命名“五虎岔羊战斗纪念地”纪念馆。

(三)扶持和建成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景区

一是大力整修邓颖超祖居。光山是伟人邓颖超的故乡;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投入600多万元整修了邓颖超祖居。通过项目的实施,让游客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享受祖居古朴典雅的清代徽派建筑艺术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2009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青少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二是改造尤太忠将军故居。2013年,文物旅游局依照将军故里的现有布局和景点参观的基本要求,会同县有关部门共同打造,投入资金180万元,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对尤太忠将军故居进行升级改造。以将军故居为中心,修建了景点大门、休闲小广场、到后山步行道等,还对景点整体环境进行了统一规划,从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新布置展览,对外开放。

三是建设白雀园镇殉难烈士纪念地。白雀园镇殉难烈士纪念地红色旅游建设项目,是白雀园镇“两景一带”重要建设工程,也是全县“双十”工程之一。按照3A级景区标准设计建造,与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馆连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县东南片红色文化旅游重要景点之一。

四是维修和保护花山寨会议会址。“花山寨会议会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红军25军长征的决策地,花山寨壮烈的革命斗争史积淀了光山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优势,我们以红色为根本,以基础为平台,加强对会址的维修保护。利用国家防洪除险项目资金600万元,硬化景区道路,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搜索整理“花山寨会议会址”史志材料,顺利出版《红色花山寨》一书;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向上申报,力争得到省以上政策倾斜,将“花山寨会议会址”纳入红色精品线路之中;加强对会议旧址房屋的维修保护和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制定长期建设规划,筹备建造红军广场、“花山寨会议会址”纪念碑、纪念馆等。同时带动了徐畈革命旧址群、万海峰将军旧居、吉鸿昌旧居、“决定中原突围”会议会址等一大批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四)带动了人文、绿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在立足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坚持以“红色”带动“民俗”,以“民俗”拉动“红色”。先后在王大湾会议会址、邓颖超祖居、五虎岔羊战斗旧址等景区开辟民俗展示,使民俗展示与红色旅游相互映衬,增加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可观赏性。同时以“红”带“绿”,已开工兴建投资亿元的光山中国茶具博物馆以及光山佛教博物馆、大苏山森林公园、龙山湖风景游览区、泼河豫南民俗文化生态智慧园等绿色旅游项目,千年古刹大苏山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是大文豪苏东坡的灵魂家园,素有“福乡宁境”、“诗城乐地”之誉;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重建紫云塔、石刻博物馆(石来运转园)、抗日干部培训学校、东西大门、民俗村等十大建设工程正稳步向前推进。通过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形式的统筹发展达到了“红绿相映”的效果。

目前我县红色旅游在全市乃至省内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红色旅游资源独有的魅力得到彰显,掀起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旅游高潮。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期间,己接信阳市直、八县两区和其它省内外党员群众参观红色景点达5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红色旅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游资源的宣传教育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一)红色旅游起步晚、产品单一

我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红色旅游都较晚,尚处于初步阶段,整体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结构单

一、档次不高。旅游形象和城市形象不够突出,“红色”特征不明显,且红色旅游开发多为柜式和图片展示、静态观光内容诸多,参与性少,缺乏新奇感受,这对新时期的年轻人吸引力不足。

(二)宣传手段单一,知名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方式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大力宣传,但由于财力有限,投入旅游发展的资金不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手段单

一、滞后,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宣传趋势。

(三)景区综合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突显出来。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是制约我县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保护不够,缺乏整体规划

缺乏对全县红色旅游资源的详细规划,一方面是开发缺乏立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足于全国、立足于全省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另一方面是产品单

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当前,许多的革命遗址、旧居、故居等,由于还没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进行很好的保护,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如徐畈革命旧址群、花山寨会议会址、殷区起义纪念地等重要红色文物都面临毁坏的危险。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建议(一)科学合理定位,搞好红色旅游规划

在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科学的、可行的、前瞻的红色旅游开发策划与修建性的规划,是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在制定红色旅游规划时,一定要高起点、高品质、广开视野、兼容古今,与全国红色旅游网络相融合,合理编制红色旅游线路。一定要符合景区发展实际,符合地域文化,符合历史事实。规划要合理解决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解决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突出景区的整体定位,围绕景区主题编制,为长远发展留空间。要为陈列展览,旅游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规划留有余地。

(二)加大投入保护力度,完善景点配套功能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我县红色旅游是否能火热起来,关键是看红色景点是否吸引人,是否有价值,是否服务优质,功能完善。目前我县开发的红色景点旅游产品较为单一,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配套,内容单调,形不成气候。所以,加大景区投入力度,开发新景点,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势在必行。一是建设新的经典景观。围绕景区主题,恢复一批历史景观,新建一些与历史环境相协调的特色景观,进一步丰富景点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的看点和亮点。如有待开发的徐畈革命旧址群、花山寨会议会址、殷区起义战斗纪念地等景区。鉴于大多红色景点没有现代化的陈列展馆,应该把建设陈列展馆作为景区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新建陈列馆、纪念地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二是搞好配套工程建设。健全红色旅游辅助设施,扩大和完善红色旅游接待功能,全面提升景区的档次和品位,比如改造星级厕所,新建旅游服务中心等。三是整治环境。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营造一个整洁、干净、舒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的生态环境。

(三)开展内外协作,实现“红、绿、古、俗”结合

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也要看到我县丰富的绿色资源,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彩的民俗风情文化。让这些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视“红、绿、古、俗”四大旅游资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源的设计和整体开发、力求做到以“红”感人,以“绿”留人,以“古”诱人,以“民俗”引人。旅游市场的纵横联合,有利于资源共享,互利互用,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最大值的实现。具体是:一是红红结合,在打好本区域红色品牌的同时,主动与周边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造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经典线路,让游客充分领略我县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的魅力。三是红古结合,就是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交相辉映,共同推介。让广大游客参观完红色景点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四是红俗结合。“俗”就是指民俗民情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已独特风土人情,这是也是游客非常感兴趣和好奇的,建立一些民俗展示馆,开发民俗风情游、乡村游,使游客了解当地的历史典故,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民俗文化,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有利于旅游大市场的良性建立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成立机构,综合协调合力发展红色旅游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单位很多,单靠旅游部门是无法做好的,必须高位推动,整合协调各方力量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们建议县委、县政府应成立红色文化及旅游开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旅游规 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划、开发利用和景区项目建设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政务等方面加强统筹保障,切实落实发展红色旅游的各项工作。

(五)不断提升红色旅游的综合服务功能

一是突出基地红色主题教育功能,注重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把红色教育基地办成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二是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党史和红色旅游政策科学研究,把光山革命斗争史与全国革命发展史进行有机衔接,找准发展区域红色旅游灵魂与红色文化的切入点,系统地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红色景点、教育基地的展示和旅游形式传输给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不断完善红色旅游相关政策,“以红为主、以绿为辅”的发展思路,促进红色景区的科学发展。

三是提高讲解员的服务水平。景区讲解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县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他们不仅要具有端庄大方的仪表,清晰的讲解技巧,更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需要通晓当地的革命史,还要了解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革命发展脉络,才能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党史生动地“回放”于片刻之间,使广大旅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解放思想,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

立足于今天的旅游市场,在坚持红色旅游资源正确政治方向基础上,解放思想,将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普遍价值点与现代旅游消费热点进行碰撞对接,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充分利用司马光、邓颖超等名人的影响力,面向全国推广光山文化,大力开发具有广泛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产业。

(二)争取立项,促进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继续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立项申报红色旅游项目,积极争取1个以上的红色旅游项目纳入省以上红色旅游项目库。下一步我们将及时了解吃透国家红色旅游项目政策,投资方面,抓紧组织项目论证申报,主动与国家有关部门做好沟通,积极争跑、争取项目早日获得批复,促进我县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营销,扩大红色旅游知名度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网络以及宣传版面,彩册等多种宣传渠道,加大向外推介光山红色旅游频率,加入河南省“盟盟游网络营销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以提高光山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光山县红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四)创新服务,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对现有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规范景区管理制度。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实行饭店评星、农家乐评星、景区评A工作提前介入制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从细节入手,不断优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结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景区管理人员、讲解员业务素质和接待水平,为广大游客提供一流的优质服务。

(五)区域联合,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我县红色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与光山县委、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我们将始终坚持“念红色旅游经,唱特色经济戏”,努力打造融入鄂豫皖全线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将我县融入全市、全省、全国大旅游行列,做大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我县红色旅游业的竞争力。继续争取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光山旅游的整体形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县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光 山 县 政 协 光山县文物旅游局 2014年8月6日

景区调研报告【篇7】

禄充风景区是整个抚仙湖沿岸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在禄充风景区建立与4A级景区相适应的旅游管理机制和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良好服务,关系到澂江旅游的整体对外形象,关系到景区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澂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禄充旅游风景区健康快速发展,经县政协主席会议协商决定,对禄充旅游风景区的旅游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邀请了编办、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领导,深入景区展开调研,通过对景区的实地查勘、走访景区内的企业、经营户、社区居民,与景区“三委”负责人座谈,查阅相关资料,对景区目前的管理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县政协组织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对目前禄充风景区的组织管理模式、运行状态、4A级风景区管理目标的落实情况、景区内经营户的经营状况、利益分配等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总结禄充在旅游发展中所取得的经验,分析当前景区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意见和建议,以期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禄充社区居民委员会辖禄充、豹子窝、泥母猪3个自然村,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869人,其中:禄充风景区居民小组637户,人口1748人,现有耕地105亩,人均耕地0。06亩。人地矛盾较为突出,贫富差距较大。全村仅有200多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从业人员600余人,占总人口的34%。现居住在老村内的群众大部分生活还较为贫困,每年的`收入仅靠公司入股和门票收入的分红。

禄充素以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渔村人文资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1987年抚仙湖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抚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后,禄充的旅游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为加强对禄充风景区的管理,澂江县批准成立了禄充管委会,机构格级为正乡(科)级,隶属于澂江县人民政府管理,负责禄充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至2007年期间,禄充管委会对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7年,禄充风景区禄充管委会由县政府直管的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龙街镇人民政府管理。经过多年发展,禄充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日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累计投资达5亿多元,建成各种档次宾馆酒店25个,其中星级宾馆3家。至今景区内共有经营户313户,其中:企业16户;个体经营户297户。按行业划分为:住宿124户、餐饮97户、食品经营37户、服装日用品23户、娱乐服务5户、种养殖8户、潜水1户、药品经营1户、液化气零售1户。共有客房1527间,床位3120个,旅游从业人员867人,基本形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务服务、水上娱乐和特色风味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20xx年,禄充风景区共接待游客96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206万人次的46。6 %。

2007年,禄充风景区禄充管委会成建制划归龙街镇人民政府管理后,在组织领导上由龙街镇党委、政府下派一名干部任禄充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管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副科级),主任由镇长兼任。龙街镇除派一名副主任外,禄充风景区管委会至今无内设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禄充风景区的管理运行职能全部由禄充

居民委员会承担。禄充党总支、居委会、监督委员会“三大组织”的11名村干部,加上一名下派干部,即承担着基层组织的各项任务,同时分工负责管理景区各项事务。为维持景区的运行,居委会专门成立了门票组、绿化环卫组、水上救援组,招收59名社区居民分担各组工作。

禄充景区内的经营户分为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企业、个体经营户的经营状况按照经营项目、区位的不同差异较大,又因受季节性影响较强的原因,经营受到限制。就宾馆、酒店住宿行业来说,全年的平均客房使用率都不超过40%,基本都处在微利经营中。

集体经营主要为禄充村对沿湖沙滩由居民小组集体实行公司化垄断经营。2009年4月,由居民小组组织成立了云南禄充笔架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严格按《公司法》运作,注册资本370万元。股东由集体和本社区居民小组的居民构成,为照顾到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公司对每个居民实行2万元的股份限购,确保了公平利益分配格局的实现。在景区一定范围内实行公司化管理,是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积极探索和开拓景区经营管理新途径的大胆尝试。主要好处体现在:一是局部解决了有限资源利益的分配格局,变过去由少数人控制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利益由少数人垄断到全体居民共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二是规范了沙滩经营秩序,解决了沙滩周围乱搭、乱建,拉客、宰客、无序竞争的局面;三是解决了本村劳动力228人的就业。20xx年实现经营收入600万元。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公司化经营模式仅只局限于对景区的个别稀缺资源和特定经营项目的垄断控制,覆射范围有限。

集体收入分配情况。集体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20xx年实际收入为:

1、波息湾农田租赁收入81。6万元;

2、门票收入380万元;

3、公司经营收入600万元。扣除税收,抚仙湖保护费、景区管理费、公司经营成本后,社区居民人均分配现金接近2000元。

禄充风景区属于国家级4A级景区,由于景区管委会未履行管理景区的职能、职责,居委会客观上又不具备专业管理景区的能力,致使景区实际上处于维持着较低水平的运行状态。

1、景区的管理机制严重滞后。目前禄充景区的运行仅仅局限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水上救援,景区的游客服务、旅游设施的维护、旅游秩序的管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景区的发展规划等都没有相对应的部门、机构、人员进行管理,在此运行机制下确实难以确保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消费服务,难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2、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风景区管理不到位主要原因。

禄充风景区管委会由县政府直管的事业单位成建制划归龙街镇人民政府管理,管委会机构级别虽为正科级,领导职数1正2副,2011年核定事业编制15名,但实际上只安排了一名副主任到管委会工作,没有核定内设机构、没有明确职能职责、没有人员办事,管委会成了“三无”机构,实际上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管委会。其次,管委会的管理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居委会,客观上社区居委会的“三委”每三年必须依法进行换届,由于换届选举一方面带来人员难以保证相对稳定,影响了景区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由于担心得罪人多了落选,因此存在着遇事不敢管、不愿管,相互推诿的现象。

3、管理职能职责不明确,景区秩序较为混乱。一是工商经营户的管理不到位。景区现有各类商户313户,其中:已登记注册

的个体工商户202户,无照经营户111户,占总户数的35。46%。无照经营户中,餐饮户占74。77%、住宿户占25。23%。大量未注册登记经营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税收、公安、工商、消防、食品安全、物价等部门的行业监管,直接影响到国家、守法经营户、旅游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市场管理不规范,没有进行划行归市,划定经营区域。在景区内的各主要通道摆摊、经营沙滩摩托和马匹,经营户乱搭乱建、伸杆搭棚、乱摆摊设点、车辆随意停放。

4、基础设施滞后。一是2001年建成使用的禄充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生活污水2000吨。20xx年共处理污水67。2万吨,旅游高峰段的7月—9月,日平均处理量都在2800吨以上,20xx年最高日处理污水4126。4吨。污水量增加的原因除游客量增加外,主要是景区清水管及明沟内的雨水并入污水管网,雨污未进行分流。带来的问题一是运行成本较高,二是污水量远远超过设计范围,污水没有在厂停留的时间,所以处理后的污水不能达标排放。二是景区内共设有公共停车场6块,共 27500 ㎡,其中:硬化停车场2块共12000 ㎡,生态停车场1块共4500㎡,临时停车场3块11000㎡,除此之外景区内20家宾馆酒店自配停车场总面积超过30000㎡。理论上可同时容纳2300辆车同时停放。旅游高峰期,禄充游客日接待量最大曾突破过2万人,意味着需要4000个以上的停车位。事实上游客又主要集中在集镇这边,分布在波息湾、笔架山庄的不多,生态停车场和临时停车场又被建筑垃圾和零时建筑挤占,加之疏导不力,以至每每造成景区道路交通拥堵。三是景区标识标牌破损、老化得不到更新和维护;四是游客购票进入4A级景区,景区应免费提供公厕设施服务,但现景区内的公厕都实行了承包经营,向游客收费。

社区调查报告


中国古代先贤有云:只有实际行动后才能体悟真谛。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我们频繁地需要撰写报告。那么,在进行报告写作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呢?通过阅读这一页,我们对于“社区调查报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议将此页以及我们的网站收藏起来,以方便日后查阅!

社区调查报告(篇1)

通过对各街道小区的调查,我发现以前的随处所见的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排除,在绿化带边角上依稀可见有少量包装袋舒坦地晒着太阳,很多是由居民行走时乱丢弃的,更有甚者的是从商处房内扔出来的。道路两旁的垃圾箱由于清洁工没有及时清理,而导致垃圾溢出垃圾箱,还有很多人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附近,散落的垃圾是固体废气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炎热夏天会发出一阵阵的恶臭味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能招来许多苍蝇、蚊子,从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昆虫媒介传染病的散发和流行。影响整个社区的形象。如果有些老年人经过而没有注意散落的垃圾,有可能使老年人滑到从而会造成伤害。通过调查还发现有些建筑垃圾散落无人及时清理,以及某些建筑单位引起的粉尘污染严重,造成社区空气中粉尘浓度增高,从而造成人们某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影响人体健康。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但提高,汽车以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不容忽视,还有汽车的喇叭声在社区对还在休息的人们所产生的噪音污染。特别是在中午休息期间会使一些人烦躁不安,从而影响睡眠质量。

4.1 在对随机抽取的2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

4.1.1 请问你平时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9人,占45%,回答不会的有4人,占2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7人,占35%。

4.1.2 平时关注关于保护环境的新闻吗?

大多数回答不会,占55%,回答会的占5%,觉得于己无关占40%。

4.1.3 你将废弃的电池怎么处理?

选择随手扔掉的占30%,选择扔进专门的垃圾箱的占17%,无所谓的占5%

4.1.4 你实行垃圾分类了吗?

选择实行的占20%,不实行的占80%

4.1.5 你赞成用塑料袋吗?

赞成占37%,不赞成占20%,无所谓占43%

4.1.6 你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

知道的占75%,不知道的占25%

4.1.7 你有没有随地吐痰或扔烟头的习惯?

有的占20%,没有的占50%,有其中一项的占30%

4.1.8 你有没有随时乱扔垃圾的习惯?

有40%人说不太在意,25%说偶尔,25%说不乱扔垃圾。

4.1.9 你认为环境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多数人没有明确的概念,不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有些人认为环境就是简单的不乱扔垃圾,少数人认为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环保意识。

社区调查报告(篇2)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和谐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6.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居民自觉保护环境,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多种活动,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

6.2 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对废弃物的再回收,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 强废弃物的处理,避免垃圾焚烧。

6.3 环境部门应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及体系,加强对环境监督力度,各阶层要深入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及措施。

6.4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鼓励人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6.5 实行环保奖罚制度,奖励对环保有突出贡献的人,对工厂任意排放行为进行治理管制。

6.6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建设城市污水及城市污染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机构,

6.7 个人要加强学习,自觉提高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为环保贡献自觉的力量。

社区调查报告(篇3)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区xx街道xx社区位于xx区迎新路xx小区43栋旁,辖区面积0.86平方公里,现有居民户约3800户,户籍人口2420人。辖区内有省电力公司、省地税局、中国网通、环达路桥、国家电网、xx宾馆等六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和xx小区、青园花都等新型居民小区。

xx社区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11人。XX年社区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服务大楼,并按照“十一个一”的要求,对服务大楼进行了合理布局。社区秉乘“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竭诚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号召,进一步提高我社区的文明程度,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办和街道办事处的要求。我社区立足实际,周密安排,层层动员,狠抓落实,文明创建工作进展顺利,效果十分明显。

二、社区具体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及落实到位,社区召集辖区各单位进行文明创建动员大会,成立以书记为首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刘奕为文明创建专干。同时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创建标准,实行分项负责,真正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目标到人,有力的保证了文明创建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工作

群众是文明创建的受益者和主人翁,社区以提高居民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为重点,扎实开展工作。

1、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知晓率。

为了在社区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社区发放4000多册宣传资料和各类调查问卷到各家各户、商家店铺。利用社区广播、市民学校、全国文化信息共享点宣传“创建”内容,用板报、宣传画等进行“创建”宣传,在各楼院、各单元口张贴以“创建”知识为主题的宣传画,让居民融入创建的氛围中来。同时举办xx社区文明创建知晓晚会等,在辖区里掀起一个又一个创建活动高潮。

2、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居民的参与率。

社区通过一系列活动,把居民调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文明创建工作中。一是召集辖内门店经营户召开座谈会,宣传文明创建有关知识,发放宣传资料,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要求各门店主根据三包责任书内容,做好本门店工作。二是发动居民群众广泛开展卫生大扫除、清理楼栋堆物、清理白色垃圾、清理墙面油污等活动,今年累计发动群众上千人次。三是发动党员组建文明创建志愿者队,开展“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创建知识宣传、督查不文明现象、检查社区环境提出整改意见等;四是开展婚育时尚明星户等评比活动,大力宣传家庭美德等内容。通过各种活动,让群众真正参加到文明创建工作中,有效的推动社区文明创建工作。

3、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支持率。

以创建为契机,社区以完善基础建设,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一是针对xx小区内大型渣土车多,影响小区环境问题,联合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整治;二是对社区内毁绿情况,进行补绿还绿的全面整治;三是在xx小区内统一安装晒衣架,既解决了居民晒衣难的实际问题,也美化了小区环境;四是在xx小区新安装垃圾桶65个,有效的解决小区内垃圾桶过少,居民乱丢垃圾的现象;五是对店外经营、流动摊担、违章建筑进行全面清理,今年以来已开展6次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下达各种限期整改通知书70余份。六是对xx小区路灯进行全面改造,通过各种整治活动,使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明创建带来的实惠和好处,有效的提高了居民群众的支持率。

三、社区以后工作打算

文明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抓不懈。社区以提高市民素质,提升整体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通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狠抓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做到“路平、沟通、灯亮、环洁”。开展各类文明评选活动,狠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居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文明创建无止境,大风破浪正当时。目前,社区在“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目标指引下,社区文明现象不断涌现,文明创建新生事物也在孕育而生,我们还将继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开放提升活力,以进取提升素质,以文明提升形象,为构建繁荣、和谐、进步的社会不懈奋斗。

文明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一些却被我们抛弃。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什么社会发展了,而我们的文明却倒退。更狭隘点的说,是我们的素质却没有相应提高,甚至更加低俗。因此创建文明工作,提高居民素质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社区调查报告(篇4)

一、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学针对风疹流行学定义

(一)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其中的实际数目要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唾液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三)易感人群 本病一般多见于5~9岁的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我国自80年代后期至今有多处地方流行。近年用血凝抑制抗体检测法测风疹抗体,6个月以下小儿因母体来的被动免疫故很少患病。一次患病后大多有持久免疫。风疹较多见于冬春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容易在人群密集地区流行。

经对社区190人调查,其中检查出显性感染37人,其发病率约为19.0%。调查中采集收集发病者血清3份、恢复期血清12份,共计15份血清经过市疾控中心检查,检查者占发病人数16.4%。首发病例出现在1月20号,最后一病例为7月25号。发病者主要集中在五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期间,总共21例,其占发病人数的56.8%。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55岁。男21例.女16例,男女比例1.31:1。儿童主要集中在没有打过麻风腮疫苗的4-5岁的儿童,大多数儿童已经接受过麻风腮疫苗,所以这次风疹发病只有5个儿童,4个在4到5岁,为幼托儿童,一个是8个月的儿童,这5个儿童都没有打过麻风腮疫苗,其余都是成人间的传染。

二、临床特点

病人临床表现为,一般发热24~48小时后出现皮疹,皮疹最初出现在面部颈部,耳后迅速向下扩张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足底、手掌一般无疹。皮疹最初起呈斑丘疹、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或丘疹,直径2~3mm.四肢远端、面部出疹相对稀疏,有的类似麻疹。身体特别是背部皮疹密集,聚集成片,有的又类似猩红热。

面部有疹表现出风疹的特征,少部分数病人出疹呈出血性,同时全身伴出血倾向,出疹期掌伴低热,并伴有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并且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其中尤以耳后、颈后、枕部大淋巴结肿最为明显,肿大淋巴结表现轻度压痛,不化脓,不融合。有的交疹病人脾脏和淋巴结肿的大可在出疹前4~10天的淋巴结逐渐恢复,一般完全完全恢复正常者,常需数周以后。

经医学检查其中病例多数症状较轻,38~40.3℃的病例者18例,占48.6%。有卡他症状15例,全部病例均有皮疹。从发热时起24小时内皮疹出齐者17例,占40.6%,在三天内皮疹完全消退者31例,4~7天消退完全者6例,都无色素着及脱屑。皮疹像麻疹的21例,如猩红热的8例,软腭和颊粘膜有散在玫瑰色粘膜疹26例,占70.3%。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28例,占75.7%。合并脑炎者在皮疹消失2天后出现头痛,抽搐。所有病例柯氏斑(一),除扁桃体炎3例、支气管炎2例,未见其它合并症及后遗症。

三、实验检查,别诊断

风疹患者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此三种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此外,风疹尚需与幼儿急疹、药物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参见麻疹章)。

对同里社区病例的相关检测如下(1)白细胞4~10×20E﹢09∕L者26人,10~15×10E﹢09/L者8人,嗜中性白细胞均<60%。(2)血清学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风疹SIgM抗体。发现病者血清检测风疹SIgM抗体阳性11人,占29.7%,麻疹SIgM抗体均阴性。

四、风疹的预防

(一)隔离检疫,病人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但本病症状轻微,隐性感染者多,故易被忽略,不易做到全部隔离。一般接触者可不进行检疫,但妊娠期、特别妊娠早期的妇女在风疹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病人。

(二)自动免疫,经过多年来广泛应用风疹减毒疫苗,证明安全有效,接种后抗体阳转率达到95%以上,接种后仅个别有短期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关节肿痛等反应,免疫后抗体持久,大多数能够维持在七年以上。

五、调查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调查,对流行病学与异型麻疹鉴别有有了新的认识。尽管风疹症状一般不严重,但是可能有较重合并症,为保证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所以我们江苏省已经把麻风免疫纳入扩大免疫规划之中。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风疹病人一般症状轻微,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而对于其并发症治疗,出现脑炎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建议:开展健康教育,增加人们健康意识,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迅速提高其免疫水平,增强免疫屏障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措施。

社区调查报告(篇5)

摘要: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对推进城市乃至国家的先进文化发展,起着中流抵柱的作用。社区文化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对社区成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作用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存在着设施建设落后、专业队伍建设薄弱、居民活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砚池小区的文化建设的调查,回顾社区文化建设的历程,以小见大,从个体到一般来审视社区文化的现状,在肯定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成果的同时,着重分析其不足,并研究对策及方法,进一步推进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

正文:

我国目前开展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基础工程,是丰富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事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居民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的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使城市快速持续地发展下去。纵观社区文化的发展历程,社区文化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它作为改革开放后产生的一个新兴事物,其发展历程是短暂的,人们对其认识不到位,因而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对策性分析。 一、社区和社区文化的概念

(一)社区

社区最早见诸于1887年法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他将人类群体分为两种类型,即社区和社会。社会是社会共同体,以目的、利益、契约以及距离为基础;社区则是生活共同体,以地域、意识、行为以及利益为特征。

参照社会学家的定义,我们所说的社区是指区域性的社会,是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规模,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要,凭感觉能够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社区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都市社区,此后提及的社区主要是指都市社区,即在现代城市里,具有一定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在同一地域内共同生活的有机体。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如地域的独立性渐趋模糊,居民需求对外部的交通、通讯和服务

有更强的依赖性,人口密度调整适当,年龄结构老化,社区管理机构多元化,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增强,等等。

(二)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

1。社区文化的作用

是促进城市乃至全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在提升社区整体实力上作用显著。

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区文化为“社区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社区文化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社区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王青山在他的《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有关于我国城市社区重大意义的详细介绍。) 2。社区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少。形象好、会说、会写、会跳、会唱,有组织协调能力,是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基本要求。但目前许多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达不到这些要求,给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人员数量太少。社区文化工作如果全面开展起来,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够全面动作起来的,而是需要很多不同专业人员才能开展起来。现在许多住宅区,只配置一个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许多工作没有人干。

(3)认为社区文化就是简单的出板报或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形式单调,无新意。出板报、宣传栏或小区内的期刊,逢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一些文娱(体)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使居民提不起兴趣来参加,不能调动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或者就是请专业的表演团体来表演,从而忽略了业主的参与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在开展活动时,不能充分利用小区或周边的配套设施,使得活动场地及设施受到限制。

文化设施建设落后。文化设施是社区文化的基础。如图书阅览场所等利用的好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居民要求。但私自收费未给居民带来实惠。

社区文化专业队伍薄弱

居民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热情不高

3。建议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文化专业队伍;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体制。首先加强社区文化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其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能力。;提高居民文化活动参与意识。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体系。

正文主体:

调查社区文化的目的:从细微处发现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实现并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下面是以扬州砚池小区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

二、砚池社区的社会文化

砚池小区位于荷花池公园西门,北邻扬州大学中心校区。占地1。5平方公里。

图1(上图是砚池小区居委会的办公楼)

(一)主要举办的活动

图2 健身队伍 ( 砚池小区有自己的健身队伍,上面的图片是一个健身活动的部分场景)

图3 (建党90周年的图片)

砚池小区每年还会与别的小区或者单位合作举办一些活动

( 比如:在每年的5月份会在三元桥小学那边举办一个比较大型的由三个社区联合举办

的社区文化活动)

图4 送饺子

调查过程中,遇到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的学生举行的给老人送饺子的文化活动。

据了解,此类文化活动经常举办

(二)深入了解采访

Q1:文化活动举办频率?

陈:如果参与人数多的话,一般会提前20天准备;大活动一般是上级派下的任务

Q2:文化宣传栏的更换频率以及内容?

陈:一季度换一次。目前,因为天气转暖,主要以消防宣传为主

Q3:社区文化活动资金来源?

陈:来自于办公经费(无盈利)。因为举办活动前都有财政预算,所以一般不会出现赤字的情况。

Q4:社区文化宣传方式?

陈:主要是通过居委会的展板和向居民发送宣传单

Q5: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对象?

陈:参与对象较为固定,大多为退休人员

Q6:文化组织形式?

陈:多数情况下是组织文化表演活动。我们社区有自己的表演队伍。还有的时候,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

Q7:目前社区的文化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

陈:目前有电子阅览室,体育锻炼多功能室(设施刚到,还没有安装)。图书馆开放与关闭的时间与居委会的上下班时间是一致的。

图5图书阅览室

Q8:图书室藏书来源?

陈:来源于居民捐赠和政府捐赠

Q9:有没有其他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陈:会要请社区义工的加入。社区义工的来源主要是本社区的在职人员和党员。工作主要是进行法律援助和教育辅导,例如暑假就会进行少儿辅导。

园区调研报告范文9篇


园区调研报告【篇1】

基层社会治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序、有活力的基础运作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作为全市基层社会治理范围内的治欠保支工作,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加强治欠保支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文山的刚性任务,是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今年5月,为牵头单位,市人社局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股院,深入城区部分建筑企业、务工群体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市人社局2020年1-4月治欠保支工作情况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云政办发〔2017〕60号)等规定,市人社局重点开展治欠保支工作。

(一)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政府具体负责的工作体制建设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云政办发〔2017〕60号)等规定,文山市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31个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欠薪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解决欠薪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清欠责任,加强协调,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实现欠薪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长效治理,有效遏制欠薪违法行为。对监管责任落实不力,有关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因欠薪引发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的,严肃追究有关部门领导和人员责任;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

(二)工程建设领域欠薪源头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进一步规范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从清欠到治欠,严厉打击出借资质,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的行为,对未取得施工许可证就擅自施工建设的工程项目,一律停止工程建设。建设领域施工企业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无人社部门出具的《工资支付信用记录证明》,一律不得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建设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三)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工作开展情况

强化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业工资支付的监管责任,和发改、市场监督等有关部门签署欠薪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建立拖欠工资企业“黑名单”制度,公布重大欠薪违法行为。逐步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共享监管信息,使拖欠方“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四)依法处置欠薪案件、打击使用童工现象

1—4月,开展日常巡查30户,接到投诉118件,结案115件,涉及人数877人,金额1396万元。同时,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疫情期间,建议来投诉人员尽量在12345、12333平台上投诉。1—4月份,平台上共接到了投诉96件。共发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农民工维权手册》、《外出务工知识问答手册》、《工伤保险条例》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宣传资料600余份。出动车辆20车次,宣传人员30余人次,张贴标语2条,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

二、存在问题

治欠保支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够、责任落实不够、欠薪治理制度落实不够、恶意欠薪打击力度不够、执法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仍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够。中央、省、州的制度还未完全落实。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的“1号文件”,明确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资突出的问题,提出各类企业应严格依法将工资按月足额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严禁支付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施工总承包企业不得以包代管;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制度,鼓励实行分包企业农民工工资委托施工总承包企业直接代发的办法;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等诸多举措。但到目前为止,文山市用工实名制、银行代发工资制度、分账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还未实现建设项目全覆盖,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且结算纠纷频发,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也还不到位。

(二)建筑行业层层转包、违法分包现象比较突出。建筑企业原本应承担的按月支付薪酬、签订劳动合同等法定责任,最终转嫁到一些不规范的劳务公司或者包工头身上,从而导致工程质量和工程款纠纷和欠薪事件的发生。其次,借用资质、挂靠经营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成为引发工程款拖欠和工资拖欠的重要原因。

(三)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淡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基础弱化。农民工大多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出现工资拖欠时,不能理性的依法依规维权,过度依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而现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人员编制、执法装备等均未达到基本工作需求。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治欠保支治理工作“大保障”。建议在“人、财、物”等方面逐步加强保障,强力推进治欠保支治理基层基础建设。一是重点推进治欠保支行业部门规范化建设,统筹推进县(市)、乡、村三级联治建设,积极整合人社、住建等信息资源、矛盾纠纷化解等机构,落实人手力量配备、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实现整体推进、联勤联动。二是健全网格化监管服务建设。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功能,健全完善市级行业部门联勤联动机制,将涉及治欠保支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员、资金、设施等资源下沉进网格,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逐个解决。着力加强网格管理员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县(市)、乡网格管理员,加强技能培训和教育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

(二)推动治欠保支治理理念的“大转变”。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是一项民生工作,也是一项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工作,还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广大劳动者切实利益,关乎社会稳定,必须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实抓好。要推动治欠保支治理重心向社会普及、向企业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群众良性互动。一是要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普法宣传教育,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应有之义。市人社局除了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服务,还依托就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招聘,综合开展普法宣传,做到服务全方位,实现17个乡镇(街道)村委会、村小组法律宣传教育全覆盖。二是要树立“协同”理念。推动部门力量从分散游离向聚集协同转变,正视行业主管部门、法律服务行业、示范企业力量在治欠保支治理中的作用,激发社会协同活力。三是树立“参与”理念。推动基层群众从徘徊观望向共建参与转变,全面营造良好的“治欠保支治理共建共享”舆论氛围,引导企业、务工人员了解、理解、参与、支持治欠保支治理工作。四是树立“服务”理念。推动治理主体从管控打防到精细服务转变,即将治理思路从“要把治欠保支管理好”转变为“要为治欠保支服务好”,将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风险防控从“问题出现了怎么办”转变为“务工人员、企业有哪些多元需求,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来实施摸排、预防、化解等工作。思想认识到位。

(三)推进治欠保支治理模式的“大融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目标任务明确要求,以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餐饮服务等易发生拖欠工资问题的行业为重点,健全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司法联动惩处的工作体系。到2020年,形成制度完备、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根本遏制,努力实现基本无拖欠。具体而言,与其他部门和社会行业依法依规实施动态监管和联合惩戒。所以:一是要深入开展法治建设。坚持企业守法、务工用法。努力推动企业、务工者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坚持法治保障。扎实推进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进基层活动。维护法律尊严。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深入倡行德治教化。坚持以规立德。完善、推广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和务工者成员的行为准则,强化规范约束,发挥明导向、正民心、树新风的积极作用。坚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倡导社会成员讲道德、守法纪,讲诚信、守承诺,正向推动企业和社会德治良性发展。三是监督开展自治服务。努力实现“企业能做的监督企业去做,务工人员能做的引导务工人员去做”,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企业自治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责任落实一定到位。重点要落实属地总负责责任、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牵头责任、项目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总包企业或专业施工企业直接支付工资责任和清偿责任。五是欠薪隐患问题的排查化解到位、认真督办。各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主管部门牵头,财政、发改、人社和工会等相关部门配合,对本行业政府工程项目进行全覆盖、无盲区、无遗漏的拉网式排查,做到不隐瞒、不瞒报、底数清、情况明;对已发生欠薪或存在欠薪隐患的政府工程项目,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制定解决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挂牌督办,积极筹措资金,确保责任不推诿、矛盾不上交、问题不升级,坚决杜绝越级上访,做好2019年度治欠保支各项工作。六是落实总承包企业欠薪清偿责任制。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全面负责,分包企业对分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直接负责。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管理制度。要求各部门对各自职责范围内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管对象,尽快建立完善相关信用档案,及时汇总有关单位的信用信息,并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共享监管信息,使拖欠方“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四)推进治欠保支治理体系的“大完善”。一是要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强化预防预警能力,有效防范矛盾风险,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处,强化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二是加大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的打击处罚力度。以《刑法修正案》第四十一条规定为依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公安机关等相关执法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此类案件违法犯罪活动的严重性、危害性,建立人社、住建、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作机制,以打击恶意欠薪和恶意讨薪为重点,密切分工协作,依法移送和查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涉嫌犯罪案件,有力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行为,对于恶意欠薪企业,依法严厉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以讨要农民工工资名义讨要工程款以及以堵路、封门等非法手段讨要工资的坚决予以严惩,维护法律权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项专门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五)推进治欠保支治理体系手段的“大提升”。提高治欠保支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大融合、大共享、大应用思路,加强对科技信息建设统筹,发挥好大数据作用,推动广泛融合共享内外数据。积极优化治欠保支治理平台建设,为社会治安防控和监测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提高科技在企业治理的运用深度,积小安为大安。推动治欠保支治理专业化,培养一批懂电脑、懂信息、懂数据的干部队伍,提升治欠保支治理队伍科技水平。

园区调研报告【篇2】

20xx年1月,国家体育场组织了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考察调研项目。调研期间,体育中心上属集团公司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体育板块及艺术、会展板块负责人与鸟巢项目组进行了积极深度的探讨,表示非常欢迎国家体育场与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展开长期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场馆联盟、项目导入、共建文体IP等多种合作模式。

一、项目基础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内。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区东部,行政面积278平方公里,总人口119万,常住人口80万,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地区,处于“苏州新城”的重要地位。20xx年园区生产总值2150.6亿元,进出口总额4903亿元,初步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

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项目地处工业园区中心轴,地理位置优越。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35.8万平米,其中地上约25.6万平米,地下约10.2万平米,总投资约50.7亿元,其中自建部分12.5亿元,代建部分38.2亿元,总停车位约3300多辆,其中中央地下车库约1350个。项目总体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及商业中心、体育公园五大板块。其中,体育场建筑面积约8.38.3万平米,容量45000座,体育馆建筑面积约6.26.2万平米,容量13000座,游泳馆建筑面积约4.9万平米,容量3000座,商业中心苏体广场包括商业及休闲运动运动员酒店(初步选定洲际集团“智选”品牌),面积约10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定位Living+生活家,包括商场+酒店+冰场+影院多种业态,体育工业遍布在一场两馆四周,包括3483平米AST真冰溜冰场,18000平米智选假日酒店(四星),5757平米室外篮球公园、13300平米室外足球公园、4200平米室外棒球公园、儿童乐园等。每个场馆均还自带商业面积,主要用于与第三方进行体育培训开发。

未来,体育中心将定位于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业务分布为场馆管理、场馆代建、文体经纪、产品销售、旅游联动及管理输出六大板块,专注在场地租贷、活动自办、大众体育、体育培训、商业招租等现金流业务。

体育中心整体为开放式公园,居民及游客可以随意进出园区,单个场馆/项目进行收费。整体项目预计在20xx年10月全部建设完成,年底开业。目前苏体广场由专业的招商代理公司负责,已经完成约70%招商,一场两馆商业面积总共14560.6平米,总计14个铺位。其中体育场定位特色体育培训,4551平米,共计6个商业用房;体育馆定为互动体验娱乐,5030平米,共4个商业用房;游泳馆定位家庭健康管理,4979平米,共3个商业用房,已成完招商,形式为招标。

调研小组观摩规划沙盘

徐书记现场实地考察

二、艺术板块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隶属于集团公司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其旗下除了在建的最新的体育板块外,还包括园区毗邻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及苏州博览中心。

艺术项目输出主要与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张亮进行沟通交流,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开业于20xx年10月1日,由苏州大剧院、苏艺影城、苏艺芭蕾舞团、苏州金鸡湖美术馆、园区文化馆、苏艺培训、商业中心等组成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金鸡湖畔,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包括1座1200余个座位的国际标准“品”字型舞台的歌剧院级大剧院,1座近500个观赏座位的演艺厅,7间各具特色的豪华影厅和1间IMAX巨幅全景影厅及2.5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苏艺影城是中国“金鸡奖”永久评奖基地,是苏州首家挂牌国家级五星影院、首家“五星级文明影城”。艺术中心的原设计师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

经了解现在音乐厅和剧院运营基本饱和,每年承接电影金鸡奖评审,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经过沟通,目前商业艺术展览将可能制造新的增长点,诸如鸟巢国际米开朗基罗国际艺术展、晶彩陶瓷艺术展、非遗艺术展等商业艺术展项目后,双方有极大可能在此领域建立两地输出合作,并获得可观的商业收益。

三、人力资源情况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数据:20xx年苏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9870元,其中工业园区排名第一,为97866元。

分行业看,年平均工资居第一位的是金融业(182395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28倍),年平均工资列最后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45205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6.6%),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单位的年平均工资最高,为118888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49倍;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为100895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26倍。

结合本次实际调研,园区薪酬体系背靠背,所以未获得详细数据。但在与园区部分领导交谈中得知,新场馆设计薪酬时,按照人员平均成本按照大致20万/人/年计算。园区内行业间薪酬差距比较大,其中外企工资普遍处于较高水平。如我公司作为人才输出方,人员成本可综上作为参考。

四、鸟巢文化中心品牌复制落地思路

作为鸟巢管理及品牌输出的首站,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显然具有较强的地理优势、规模优势及硬件优势。体育场公司拟在体育中心内设立“鸟巢文化中心”,约20xx-3000平米商业面积,汇集五大子公司的'业务内容,通过输出鸟巢十年来的品牌管理、商业活动联纵效应、商业艺术展览及其它商业形态,在鸟巢跨地域及区位的大品牌战略背景下,获得稳定可预期的商业赢利模式。

1、整体思路

在鸟巢文化中心(苏州)20xx-3000平米商业面积内,可落地鸟巢咖啡、零售、餐饮、传媒等多元配套业态作为日常经营,可多元地针对小型活动、论坛、沙龙及艺展进行异地复制落地,日常引入体育培训、体育金融及体育投资等资源与活动,充分实现资源、智源的匹配对接,实现联络部和项目研发基地职能。谋求利用鸟巢的国际品牌背书以及鸟巢文化中心(苏州)的区位优势,统一谈判两地经营的模式,引入优质的大型体育活动及演出项目,可以节约谈判及运营成本。通过内容的输出,鸟巢可以获得稳定的商业收益。如先期商业面积低于500平方米,可先考虑落地“鸟巢咖啡”,分阶段逐步推进。

另一方面,其它鸟巢自营内容、苏州工业园区内艺术中心、博览中心自营项目均为可以作为原生产内容,实现两地共建共营。鸟巢近年来发展的商业艺术展览可以无缝与体育中心所在集团旗下的艺术、文化及展览部分紧密实现合作与输送。

整体而言,苏州体育中心设备完善,区域人口消费层次及素质较高,鸟巢文化中心(苏州)适宜通过内容输出的形式与苏州体育中心进行联动深度合作。

鸟巢规模化场馆联盟及品牌复制符合商业投资要求,如直接按整体租赁形式,在苏州体育中心体育场内的商业面积内设立鸟巢咖啡(苏州),面积约500平米,价格经了解目前招标价为100元-200元/平米/月,以项目合作方式可寻求更优惠的条件,在其整合的体育产业、体育培训商业的生态内,拓展上述业务。

2、调研结论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体育场所规划的商业面积不满足鸟巢文化中心的面积需求,基本上商铺面积在300-500平米/个,规模较适合鸟巢咖啡。目前多项建设和筹备工作在进行,变数较大,可考虑先着手鸟巢咖啡落地事宜,在体育场建成前后再行磋商是否有扩大规模的可能。但双方可以推进展开进驻和项目合作事宜。

园区调研报告【篇3】

为加快推开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入园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进展。8月6日,县工商联围绕调结构促进展调研工业园区建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委参加。副县长何健升、县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林业局、住建局、工商局、财政局、经贸局、交通局、水务局、统计局、安监局、国税局、电力公司、镇、营乡的主要领导和部分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应邀参加调研。

一、基本状况

〔一〕园区规划修编

依据“工业城镇上山、爱惜坝区农田〞的进展思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xx——20xx》的编制工作已完成,并于20xx年6月12日通过省、市专家评审,修编后园区规划面积为57.7平方公里。

〔二〕园区产业布局

1.冶金建材片区〔建成区〕:位于北镇,涉及两个村委会、2个村小组,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进展优质水泥、建材产业,优质水泥产能支配到达1000万吨,产值50亿元,利税3-5亿元,建成云南省最大水泥建材示范基地。现已入驻企业21家,投产15家。

2.饲料产业基地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4个村小组,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集中建设打造云南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各类饲料200万吨,产值100亿元。已入驻饲料企业22家〔其中全国50强12家、上市公司8家、外资企业2家〕,投产1家。

3.农特产品加工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进展核桃、板栗、鸭子、乳制品、饮料、蔬菜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已建成投产企业9家。

4.板材加工片区〔在建区〕:位于镇、乡,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进展家具板材加工及实木板、夹板、装饰面板、细木工板等装饰配套产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15家。

5.箱板包装片区〔在建区〕:位于镇,涉及1个村委会、1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引进软包装、纸包装、塑料包装、玻璃包装、金属包装、铝箔包装、木质包装等包装行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8家。

6.机械装备制造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工业。

7.五金加工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厨卫、水暖器材、量具、电开工具、不锈钢制品、礼品五金等特色产业。

8.木龙万亩特色产业园区〔拟建区〕:规划面积10平方

公里,重点引进大型工业项目。

9.市级特色产业园〔拟建区〕:位于营村委会,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承接昆明市“退二进三〞企业和老东山片区企业搬迁,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具有进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10.物流片区〔拟建区〕:重点引进运输、仓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行业。

11.综合服务区〔拟建区〕:在工业园区新建一个园区配套服务区,规划面积3000亩。包括管委会办公大楼,一个五星级酒店及5000套商住房、保障性住房。

〔三〕园区征地状况

依据“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山地化、山地生态化〞进展原则,园区亲热协作县国土局做好土地调规工作,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园区总体规划无缝对接。今年园区完成土地预收储6340亩。

〔四〕园区进展成果

园区于20xx年3月31日挂牌成立,20xx年2月25日经省工信委批准,正式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20xx年以来,园区投资7.4亿元,不断完善 “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新增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新宜九公路全线通车,进一步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截止20xx年12月,园区累计引进项目58个,协议投资金额7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99亿元。园区现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主要

有建材、化工、冶金、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主导产业为建材、化工、冶金,主导产业GDP占比81.2%。

园区实施“工业上山、爱惜坝区农田〞的举措成为省国土厅推广的10种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之一。被列为省国土厅工业城镇上山试点县、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县。

今年1—6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1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7408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完成7662万元,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017万元。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7.54,完成目标任务的329.8%。

二、存在问题

1.园区工业总量不大,规模以上企业少;缺乏新型工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2.工业产业弱,导致税源缺乏,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太慢,财政缺乏支撑力。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资金投入缺乏,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

三、工作建议

调研组实地查看饲料园区、红狮水泥和板材包装片区,听取工业园区负责人的汇报后,对园区建设提出工作建议:

〔一〕调结构保增长要处理好6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重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要瞄准绿色经济、低碳经

济、新型产业,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通过存量转型拓展增长空间。二是处理好局部突破与整体推动的关系。要选择科学方法,向重点部位领先突破。不能只追求重点突破而忽视整体提高,既要抓重点,也要顾一般。三是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进展的关系。既要激励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又要支持企业转换机制,研发技术。把近期利益与长远进展结合起来。四是处理好重经济效益与重民生改善的关系。进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进展经济的终级目标,在进展经济时确定要考虑就业容量和提高农夫收入两个问题。五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在调结构中,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要保证调结构不偏离方向、不脱离正轨、不陷入低效。政府部门的任务是找准角色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自身在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六是处理好工业进展与配套服务的关系。

园区调研报告【篇4】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强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来抓,各工业园区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各地工业化进程中的排头兵。目前,全市10个工业园开发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33.2亿元,入园企业898户,其中投产企业569户。园区内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形成了以济民可信、仁和、海尔思、博士达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兰丰、华厦、红狮为龙头的水泥产业;以清华泰豪、英田汽车、龙工齿轮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宝成鞋业、匹克鞋业为龙头的鞋革业;以××纺织和××服装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旺旺食品、青龙高科、金源农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今年1-8月份,园区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34.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8.8亿元,实现税金6.33亿元,安置就业人数13.9万人,已初步显现出工业园区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益。

一、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

一是在发展经济定位上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较深。农业经济的烙印深刻,对发展工业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认识不足;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受地域、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有畏难情绪产生。

二是对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对发展工业园重视和抓落实不够。比如,有的地方对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和谋划统筹等方面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经过严格论证的符合实际的详细规划。

三是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认识不足,还有局部利益影响大局的情况。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在为客商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一些部门为了维持或获取更大的利益、权利等,给招商引资设置人为的障碍,制约了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2、现行的管理机制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软肋”。

当前,我市所沿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仍旧是在市县党委政府领导下,由园区的党委及管委会负责管理。但这样的管理机制,使得园区党委及管委会无权定事、无钱办事、无政策行事,只是利用财政拨付很少的办公经费来维持日常工作的运转。因此,在协调园区范文大全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园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职能显得捉襟见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健康发展。

3、宏观谋划相对薄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瓶颈”。

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市县领导层都能充分认识到搞好工业园区规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真正落实到位,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搞好园区中长期规划的不是很多。有些工业基础较好,工业园区起步较早的县市,规范工作相对做得比较早,相对也比较成熟,但还有一部分县市可能是园区企业不多,既上不了规模也上不了档次,骨干企业支撑不够,功能区域不明显,规划编制工作也仅仅才摆上日程;有的地方虽然也搞好了初步的规划,但前瞻性不够,科学性欠佳,档次偏低。

4、园区企业生产链条短、集群效益不明显是制约工业园建设与发展的薄弱环节。

目前,大部分的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间没有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群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大部分园区内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少,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5、资金支撑脆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县市一般处于吃饭财政状况,仅仅能维持工资的发放,再搞工业园区建设,搞基础设施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使得部分园区建设水平偏低,建设进度缓慢,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6、电价贵、用地紧、成本高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难题。

电价贵主要表现在:一是电价高,上高旺旺集团在全国11个省区有1XX年家企业,电价最低的只有0.22元/度,而上高电价达到0.72元/度,在集团内位居第二。其二,电价调整幅度过大过密。据上高工业园反映,XX年5月至7月接连电价“三级跳”。其三,有的工业园区电网设计滞后,时常出现电网超负荷大面积断电,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

用地紧主要表现在:

一是用地手段繁杂,不仅报批时间过长,而且增加了测量、评估等费用。

二是土地开发运营成本过高。

成本高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不配套,部分工业园区企业间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满足不了客商的配套要求。

二是物流体系不完善,造成运价偏高,加上许多路段限速限载,对超速超载实行重罚,人为地增加了运输成本。

7、融资难、招工难、服务弱是制约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融资难,主要体现为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招商引资新入园的企业,流动资金十分困难,这些企业到宜春后银行要重新授信,导致难以从银行贷款。招工难,主要是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范文大全量大,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年轻人掌握了一定技能后,流向沿海地区。服务弱,主要是在服务环境上,客商反映,块块管的部门比条条管的部门要好,非权力部门比权力部门要好,有些部门对企业有“两多一少”现象,即罚款多、检查多、服务少。

二、破解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瓶颈的对策

1、坚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经济腾飞的良策。

近年来,我市虽然出台了一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但在领导机构设置,职、责、权、利的划分方面还没有形成可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和办法。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尽快出台关于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管理办法,对今后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作出具体安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前进方向。其次,各县市区要尽快成立高效务实的工业园区建设指导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和目标任务,及时调解存在的问题。第三,建议在党委、政府把握好大方向的基础上,向园区进一步放权,给园区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政策、园区软硬环境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园区管理服务机构,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园区财政。暂时不具备建立园区财政的,可由县市区财政设立园区建设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实行项目管理,使他们真正有权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能办好事。

2、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建设前期必须认真搞好规划,而且要经过科学论证。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要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使园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项目投资的'集聚地,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和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园区规划必须从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从单一注重经济指标转向全面提高竞争力,提高环境综合优势。要针对工业园区存在的多、散、小及定位不清、功能雷同、特色不明和规模较小等问题,按照地域相近、产业关联等原则,逐步加以整合,最终形成若干有规模、有特色、有效益的工业园区。各园区要本着土地节约、环境优美及科学性、前瞻性原则,做好园区产业布局、生活布局、消防、道路、供排水、排污等规划。

3、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工业园区,必须解决建设资金矛盾,只有在投入机制上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园区才可以顺利发展。要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做法,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搞好工业园规划,降低工业园的建设成本。政府要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支持,投入适当的启动资金,为园区的贷款提供担保机构。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确保园区的初期开发和滚动发展,将园区内企业所创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量部分和园区土地出让收入留给园区用于滚动开发建设,从国有资产出让变现或营运获得的净收入以及各级财政安排的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中专门安排一部分用于园区开发。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园区主干道及水、电、气、通信设施,应由相关部门或小组发动民间资本投资建设。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和担保(质押)方式,简化审贷手续,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信贷支持。要实行“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办法,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实行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动,逐步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转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4、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群。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区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和品牌延伸等办法,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发挥产业集群吸附效应,以配套产业集群吸纳龙头项目的落户,以密集的、庞大的生产需求市场吸引原材料生产供应商和国际物流企业、采购商的入驻,由零及整,不断延伸充实产业链。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拓展,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合工作。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品牌经营,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拓展品牌效应,建设品牌企业舰队,使品牌的无形资产在运动中增值,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主导产业的聚集和成长,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为纽带、以专业化协作网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更密集、产业竞争力更强的经济板块。

5、坚持园区市场化运作,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

园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建立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一套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融资机制,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及其项目的建设。

三要成立工业园区发展公司,架构银企合作平台,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信用担保机构,保证企业能够贷到必要的生产流动资金。要建立一套鼓励企业创新、激发内在活力的激励机制,通过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制订各种激励政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园区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6、坚持服务至上理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发展工业园区要有新思路,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环境优势,特别是软环境。

一是各级行政部门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

二是严格禁止对企业乱收费行为,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部门、收费范围,实行集中统一收费。合法收费应通过园区规定的渠道统一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直接向园区内的企业收费。

三是破解招工的难题,

一要实行市场化运作,设立专门从事工业园区企业劳动力的资源储备,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劳动用工招聘服务;

二要设立县外、市外劳务招聘窗口,拓展县外、市外劳务招聘窗口;

三要健全用工服务网络,完善市县级劳动力力市场,健全乡镇劳动事务所,设立村级劳动力转移联系点,发展社会职业介绍机构,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用工服务网络。

四要供电部门要加大园区的网络建设,增加用电负荷量,保证企业的用电需求,实行电价听证制度,防止随意涨价,保护企业利益。

园区调研报告【篇5】

在刚刚闭幕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二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记者了解到,该《调查报告》对全国205家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情况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调研,为政府主管部门、物流园区和企业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1家物流园区中有10家物流园区认为,在园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之一是来自规划不充分,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2%以上。可见缺乏科学规划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首要因素。

物流园区自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出现以来,被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德国、英国、荷兰、法国都规划并建成了一大批物流园区。近几年来,随着物流园区的概念进入我国,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是推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两大主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将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推动地区、区域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纷纷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随着传统储运业向市场化及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和转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开始制定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宏观政策,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也纷纷筹建物流园区,还有数不胜数的城市、乡镇甚至街道办事处也要发展物流园区。特别是20xx年前后,由于缺乏对物流园区的清醒认识、科学界定和规划控制,又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各地区出现了物流园区项目大量上马,项目规划盲目跟风现象。甚至以建设物流园区名义而圈地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可是,这些仓促上马的物流园区项目是否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和考察?是否经过了科学规划和严谨的论证?这里面有多少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说清楚。发展现代物流,真的需要建那么多园区、基地、中心吗?建一个物流园区,占地动辄就是几百亩,投资起码也要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项目上马之前怎可不三思而后行?

《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05家物流园区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最多,有128个,占62%;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有51个,占25%;企业自主开发的物流园区有26个,占13%。

物流园区要发展,关键的一点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如果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不但不能减少费用,还会使成本加大,甚至还会重蹈一些地方搞开发区“开而不发”的覆辙。现在有些地方建设物流园区前缺乏足够的论证,建成后企业入驻情况并不乐观。有些地方为了使项目不致荒废,甚至采取行政手段或优惠条件逼迫或诱使物流企业入驻,导致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无法保证利润。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进驻后,囤积土地,转而投向房地产,使周边地产价格急剧攀升,造成短期内商务成本快速上升,进而损害当地的产业竞争力,造成其他产业逐步转移、投资环境恶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全国层面由中央政府加强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在地方层面由地方政府顺应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在做物流园区(基地、中心)规划时,政府主管和行业协调部门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推动,而不能追风赶潮、推波助澜。决不能将物流园区当做政绩工程,把园区土地出让当做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将物流园区变成了市场区和房地产区,造成商业设施比重过大,取代了物流设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既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又要坚持政府的协调引导。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科学选址原则。物流园区区域物资集散地的作用,决定了其地理位置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应拥有大规模的物流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有大宗进出口贸易,雄厚的生产制造业基础,大量原材料、产成品的贸易活动等。其二,要靠近重要的交通位置。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园区,大都位于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大都依托雄厚交通基础设施,例如海港、内河码头、铁路交会处,空港、公铁、公水铁联运。此外,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还需考虑物流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条件因素。市场需求是决定任何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缺乏物流园区建设的必备条件,无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距码头远,距消费地远,会导致物流量和消费量不足。物流园区的建设要与物流市场需求相适应,不能脱离需求盲目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物流需求,才能吸引国内外有影响的物流企业进驻。

园区调研报告【篇6】

我旗的工业园区建设,应把“核心抓招商”工作思路与工业园区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我旗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借鉴外地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在连片开发土地、集中经营管理、优化招商环境上下功夫。

(一)规划先行,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的前瞻性。工业园区是工业布局调整的载体,其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规划配套起来,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在明确园区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方向的同时,一是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配套建设;二是要对入园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交税收等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园区建设无论从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还是形成工业区域、合理规划建设城镇等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设一流的园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客商投资兴业,促进生产项目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说到底,加快园区建设是为了“筑好巢,引来凤”。因此,园区要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型方向发展,能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从而形成优势板块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科学指导,进一步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

1、合理优化布局,高起点抓好园区规划。

一要充分体现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使三个园区的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及配套设施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超前性。

二要以特色的思路来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现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三是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树立长远目光,着眼于园区的长远发展,防止园不成形、区不成块的现象发生。

2、立足因地制宜,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适度超前。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适应长期的发展需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适度超前抓好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因为资金制约就降低建设标准。二是梯度推进。要依托项目建设园区,根据入园项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科学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空地、白地,防止开而不发。

3、运用市场法则,高水平抓好园区经营管理。要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模式设置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统一负责园区管理。

(四)全力支持,进一步发挥园区的积极作用。

1、核心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园区建设的生命线,园区建设目的在于有利招商引资,而招商引资的成功与否又系园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议旗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结合我旗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大中小、内外资项目一齐上,在较短时间内引进一批项目,较快地树立园区形象,开创我旗园区工作的新局面。

2、要利用园区的特色优势招商,进一步挖掘园区的特色和优势,做好园区的包装和推介,“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举办经贸洽谈会、项目推介会,不断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和公认度。要探索招商新办法,实现招商形式多样化,重视发挥网络信息在招商引资中的突出作用,开设园区招商网站,把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发布出去,力争园区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3、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要对现有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并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加大通报和反馈的力度,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确保优惠政策真正能够体现“优惠”。同时,要搞好政策研究,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抓住重点,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政策。

4、营造良好环境。优越的投资环境,特色的投资氛围,是竞争制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旗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使我旗真正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创业者的乐园”,还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建设工业园区是工业兴旗的战略性举措,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还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和探索,进行严肃缜密的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打造好建设工业园区的平台,创造好软、硬环境,以诚信换取回报,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相信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定能给巴林左旗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园区调研报告【篇7】

环境是生产力,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营造环境比较优势,才能抢得发展先机,赢得更多的关注和项目投资,进一步把园区做大、做强,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课题组近期深入经济开发区和部分项目单位,就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园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园区建设情况。20xx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原经济开发区梅花园区的基础上,南延建立城南工业项目区,规划控制20km2,其中起步区(核心区)6km2,着力建设“以工业为主导的南部新城”。城南工业项目区在去年征地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今年新征土地1650亩,建成区初步实现“七通一平”。另外,占地31亩、投资3000多万元的生活配套服务区正在加紧拆迁建设之中。

2、园区项目建设情况。目前,梅花园区共入驻项目46个,并全部建成投产;城南项目区已入驻项目31个,引资总额达6.2亿元,部分项目已建成投产,涉及机械、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今年上半年两园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404万元、工业增加值2698万元、商贸及工业销售收入73080万元、税收918.65万元、财政收入1569.5万元,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为项目服务情况。在为入园项目服务过程中,实行重大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项目制度、“四个一、三个帮”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制度。同时,强化服务质量监督,实行入园企业封闭式管理、检查备案制度,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活动,成立经济环境保护委员会和“经保办”等,为入园项目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目前我区的园区建设有较快发展,环境秩序总体趋好,绝大多数企业对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服务较为满意,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环境不优和园区建设滞后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为项目服务的体制不顺。园区功能不全,缺乏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等方面职能,使“一站式”服务无法完全落实,影响了为入园项目提供报批、建设等方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招商部门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其指导、信息服务、企业落地服务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虽有项目落地联席会议制度,但由于联席会议涉及众多职能部门且次数有限,造成实际落实不力。撤市设区后,区级政府职能大大削弱,工作协调难度加大,难为企业一步到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城南镇梅花村、樊通桥村沿西环路外沿200米内及七里岗村一部分的建设规划属市控制,区无权规划建设,严重制约了园区项目供地需求;入园项目从确定投资意向到建成厂房,要经历很多环节,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千万元以上项目的环评、立项、工商登记等还需到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办理。各单位在招商过程中各自为政,有时发生区内几家单位同时与同一投资商洽谈的问题,影响了招商效果。

二是园区规划布局起点较低。由于我区的园区建设时间短,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招商引资规模小,项目档次低,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园区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划分相应的功能区,入驻项目布局处于无序状态,甚至存在相互污染的隐患,难以适应长远发展和产业集聚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有钱买地、无钱建设”的现象,不仅浪费土地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形象。

三是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部门和单位只关心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眼前的利益和个人的利害得失,对优化环境认识不到位,或把口号喊在嘴上、贴在墙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一些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管理”得多,“检查监督”得多,服务得少,主动上门服务则少之又少。有的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据部分项目单位反映,现在到有些部门办事,一趟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跑多趟,甚至还要找到关系人说情才肯办理。有的部门收费项目、标准不公开,相关费用的标准“不确定”。有些执法部门、执法人员过分强调管理职能,注重处罚与收费,行为简单粗暴,随意性大。有些部门和单位政令不畅通,很多工作在一些环节难落实,形成严重的“中梗阻”。另外,从事招商的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层次不齐,对外招商缺乏统一口径,有的对本地的资源优势、产业方向、优惠政策,甚至水、电价格及设施建设费用也不完全了解,对投资咨询难以应对自如。

四是各项配套尚未完全到位。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虽安装了部分路灯,但未能实现“亮化”;虽硬化了部分道路、建成了部分厂房,但未设置导向标志;虽实施了部分绿化工程,但有的建成企业门前未能及时绿化;虽能通车,但市内公交未能通达等。二是失地农民保障不够,在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养老保险、就业保障等方面没有系统的规划安排。三是缺乏较为全面的投资信息资料,投资者难以迅速获取全区可公开的资源信息(包括矿产、能源、生态)、生产要素信息(技术、人才等)、企业信息(包括各类企业的分布、产品、联系地址等)、投资信息(包括投资类行业的申办手续和程序等)、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四是缺乏一整套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办法,尚需进一步强化各项服务监管措施。

三、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千辛万苦洽谈的项目难落地,费尽心机引来的企业难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努力打造投资兴业的一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当前市、区不合理的行政职能分配和行政权力划分作出科学、合理的调整,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及县级政府职能设置的要求,把该下放的行政职能放到区,如下放园区项目用地审批权等,以形成职能完整、职权合理、功能完善、工作高效的区一级行政体系。围绕加快我区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的需要,合理界定区招商局和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责,在开发区管委会内部设立园区建设发展办公室和招商办公室,使调整后的职责更有利于为园区的发展发挥指导、协调、服务作用;把有关部门的职能下放到开发区,或设立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门人员办公,赋予相应权力,开通“一站式”全程办事代理制服务,简化审批环节。由区招商办公室负责对各部门各单位外出招商信息建立招商项目库,统一调度,避免重复招商、交叉洽谈,形成对外招商的整体合力。

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发展规划。好的园区建设规划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搞好园区的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定位,突出园区的行业特色和产业特色,确定园区的产业政策导向,将园区划分为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机械配件、服装纺织、化学工业等功能区。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指标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在投资密度、产出效益、环境污染等方面对不同的.产业项目设立不同的准入“门槛”,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此基础上,推动大项目入园、中小企业跟进,引导园区朝产业集群方向发展,优化园区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鼓励和引导关联企业或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功能区聚集,培育一批企业关联性强、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带,努力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使之成为相关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三要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要认真抓好招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实行定期“充电”,使招商工作人员熟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能如数家珍地介绍我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现状,讲清地理、区位、交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要实施标准工业园建设工程,建好部分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活区、标准厂房区等,出租或出售给入驻企业,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征地成本、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使入园企业能够快捷高效地投入生产运营。对进入园区的新办企业,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推动限时办结制、办事程序公开制、收费公示制、服务承诺制、全程代理制、审批“超时默认”制和企业特事特办制度等,开辟绿色服务通道;完善入驻项目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入驻项目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成立建筑建材、机械配件等园区产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联系,形成对外竞争合力,促进区内企业之间协作和沟通,并通过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四要打造配套和谐的园区发展环境。要按照新城区建设标准,完善园区内配套设施,尤其要尽快实现建成企业门前的绿化和亮化,在园区内各主干道旁分别设置交通标识和路标,着力提升园区建设档次。要积极协调市有关部门,开通到园区的公交线路,方便入驻企业职工上下班。要切实加强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对引进入园企业的同志按照企业到位资金比例兑现奖励,以促进园区的快速壮大。要健全园区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为他们制定类似下岗工人的优惠政策,举办园区入驻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动他们参加养老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强化投诉受理机制,制定园区企业保护措施,增设跟踪服务企业监测点,及时解决企业投诉问题,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积极为企业发展生产搞好服务。要完善服务企业质量公开评议制度,在深入开展“发展环境千人评”的基础上,聘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进行明察暗访、予以监督,同时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对行政管理、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执法水平等情况进行评议,以促进机关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

园区调研报告【篇8】

一、李庄乡铝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商丘神火铝厂投资10亿元,于20xx年成立,目前年生产能36万吨,年销售收入54亿元;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底,总投资16.7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其中铝坯料10万吨,装饰用带材1万吨,PS版基材3万吨,空调泊1万吨,项目完全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一期5万吨铸轧生产线已建成并投产,一期5万吨冷轧生产线已基本建成,马上即可试车生产;商丘东南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总投资4000万元,20xx年正式投产运营,目前日生产各种型号铝棒材300吨,可实现年销售收15亿元;河南鑫源铝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目前,日生产铝棒材150吨,可见现年销售收入7亿元。

另有已签约落地园区的商丘广源运输有限公司即将开工建设,投资5.6亿元的商丘广宇石墨有限公司正在做落地前的各项准工作,投资10亿元的电解铝阴极项目正在洽淡之中。

随着市、区两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制定了专门的铝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力争把铝加工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等相关政策出台后,园区的发展后劲更加有力,园区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各种配套设施更加齐备,园区功能更加完善。

二、当前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对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更加需求旺盛,同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铝行业的进一步限制,使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广东佛山,短短一年多时间,竞猛增了400多家铝加工企业,**年来,全世界铝材加工总。()量为3000万吨,而我国铝产量为1300多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40%还多,但我国的铝加工企业多属于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加工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强,很多高精铝产品仍需进口。同时铝加工企业存在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情况,出现了局部的产能过剩,真正的高精度铝板带,高强度汽车铝轮,精密铝铸件,泡沫铝、高压电子铝箔,优质彩色涂层板、铝塑复合板管、特种铝型材、微细球型铝粉等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市场缺口仍然很大。

三、铝工业发展趋势:

以美、日、德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世纪已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过程,并成立了跨国集团,进行全球性的选择、生产和经营。其中美铝公司在全世界设有分支、囊括了高精铝加工的全部行业,年加工能力为200万吨,在铝加工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通过对全球铝行业纵向、横向比较,多行业、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总体上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电解铝需求不会增长太多,铝加工企业数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铝产品需求将猛增。因此未来的铝加工企业在加工工艺上,应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应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更加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上发展。

四、金融危机对铝行业的影响:

08年底,09年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下滑,电解铝下游行业发展后劲乏力等影响,我国铝加工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单就我乡铝工业园区内几家企业来说就损失惨重:神火铝厂的销售严重下滑,库存压力陡增,最后不得不停止过半生产线,直到我省加大战略储备和国家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才使神火铝厂逐步渡过难关;商丘阳光铝材有限公司生的铝板也出现了滞销现象,面对正在建设的冷轧项目,公司高层个别人士基至出现了犹豫思想;商丘东南铝业的.客户需求减少80%,使其无法正常生产;河南鑫海铝业公司干脆停产来应对危机。08年底至09年上半年上述四家企业共减少销售收入近60亿元,它们经历了一次非常严重的经济寒冬。随着09年下半年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同时全球需求开始增长,09年第四季度及今年第一季度,它们的销售收入分别比09年第三季度增长了10%和17%,目前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生产销售水平。

五、当前梁园区铝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铝工业园区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还比较单一。

2、铝工业园区的道路、电力、排水等各种配套设施还需更加完善。

3、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少,个别企业存在高能耗与污染。

4、园区内中小企业多,成规模的大企业少,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更少。

5、园区内企业存在各自为战,互不沟通,没有形成合力,对外缺乏竞争力。

六、对策和建议:

1、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使更多铝加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入驻园区,扩大园区规模,健全产品类型。

2、进一步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努力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3、全力以赴搞好园区建设,同时加强对园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力争为落地企业提供更加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4、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5、协调企业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严禁过度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

6、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企业,要努力引进一些铝加工业的战略投资者,形成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

7、提升供识,抢站发展制高点,一定要抓住历史战略机遇,克服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互动,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互促,产业开发与行业发展互助的发展路子。要通过大力发展铝加工业来不断调整我区产业结构,不断壮大铝加工业园的规模,不断增强其在我区经济中的支柱性作用。

园区调研报告【篇9】

在刚刚闭幕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二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记者了解到,该《调查报告》对全国205家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情况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调研,为政府主管部门、物流园区和企业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1家物流园区中有10家物流园区认为,在园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之一是来自规划不充分,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2%以上。可见缺乏科学规划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首要因素。

物流园区自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出现以来,被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德国、英国、荷兰、法国都规划并建成了一大批物流园区。近几年来,随着物流园区的概念进入我国,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是推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两大主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将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推动地区、区域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纷纷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随着传统储运业向市场化及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和转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开始制定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宏观政策,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也纷纷筹建物流园区,还有数不胜数的城市、乡镇甚至街道办事处也要发展物流园区。特别是20xx年前后,由于缺乏对物流园区的清醒认识、科学界定和规划控制,又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各地区出现了物流园区项目大量上马,项目规划盲目跟风现象。甚至以建设物流园区名义而圈地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可是,这些仓促上马的物流园区项目是否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和考察?是否经过了科学规划和严谨的.论证?这里面有多少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说清楚。发展现代物流,真的需要建那么多园区、基地、中心吗?建一个物流园区,占地动辄就是几百亩,投资起码也要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项目上马之前怎可不三思而后行?

《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05家物流园区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最多,有128个,占62%;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的物流园区有51个,占25%;企业自主开发的物流园区有26个,占13%。

物流园区要发展,关键的一点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如果盲目上马、重复建设,不但不能减少费用,还会使成本加大,甚至还会重蹈一些地方搞开发区“开而不发”的覆辙。现在有些地方建设物流园区前缺乏足够的论证,建成后企业入驻情况并不乐观。有些地方为了使项目不致荒废,甚至采取行政手段或优惠条件逼迫或诱使物流企业入驻,导致进入物流园区的企业无法保证利润。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进驻后,囤积土地,转而投向房地产,使周边地产价格急剧攀升,造成短期内商务成本快速上升,进而损害当地的产业竞争力,造成其他产业逐步转移、投资环境恶化。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全国层面由中央政府加强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在地方层面由地方政府顺应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在做物流园区(基地、中心)规划时,政府主管和行业协调部门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推动,而不能追风赶潮、推波助澜。决不能将物流园区当做政绩工程,把园区土地出让当做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将物流园区变成了市场区和房地产区,造成商业设施比重过大,取代了物流设施。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既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作,又要坚持政府的协调引导。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科学选址原则。物流园区区域物资集散地的作用,决定了其地理位置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应拥有大规模的物流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有大宗进出口贸易,雄厚的生产制造业基础,大量原材料、产成品的贸易活动等。其二,要靠近重要的交通位置。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园区,大都位于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大都依托雄厚交通基础设施,例如海港、内河码头、铁路交会处,空港、公铁、公水铁联运。此外,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上还需考虑物流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条件因素。市场需求是决定任何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缺乏物流园区建设的必备条件,无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距码头远,距消费地远,会导致物流量和消费量不足。物流园区的建设要与物流市场需求相适应,不能脱离需求盲目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物流需求,才能吸引国内外有影响的物流企业进驻。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0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