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大班数学教案 >

大班数学与教案

大班数学与教案

大班数学教案。

我希望我的“大班数学与教案”能成为您的最佳选项。同时,希望我的建议能为您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编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教案的制定是实践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活动过程

提出课题名称,然后出示实物钟,请幼儿说说钟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

第二部分:让孩子观察钟面,引导孩子仔细观察。鼓励儿童积极地发现问题和寻求知识。

老师问:孩子们,仔细看,你在钟的表面上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两个针和12个数字。

)然后让孩子们进行比较,看看两个针头的区别,引出时针和分针的概念。通过老师的示范,拨动后面的齿轮,请仔细观察,谁的分针和时针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怎么走?在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基础上,老师总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有时针和分针。

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长又细,时针跑得慢,分针跑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空格,但它们都从1转到12。

第三部分:认清整点和半点,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这个环节,我展示了三个时钟,分别拨12点、1点、2点,让孩子观察,比较是否有相同的地方?最后,分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个点。使孩子的知识能立即巩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老师的操作示范、孩子们的细心主动观察,了解分针和时针的操作关系。由于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以我在最后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教师拨钟面,(我们的一日活动)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认识了半点及半点时分针时针之间的运转关系。

第四部分:儿童操作钟面巩固整点、半点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老师说(我们的一日活动),请个别幼儿拨出整点、半点,其他的幼儿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使幼儿对学习活动较感兴趣及易于理解,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请幼儿讲讲自己是几点睡觉的、几点起床的,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活动渗入了常规习惯的培养。

第五部分:与游戏活动,老狼老狼何时完成活动。

2008年6月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2

设计活动时,我重点思考一个“活”字。

1、“活”在自主。

认识标记时,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套圈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计数,有的数一数,有的是算一算,摆圈时,按照标记图去摆雪花片,面对红圈摆8个,黄圈摆1个的要求,通过一系列操作和加减算式,发现规律:两圈雪花片的总数与实际数量的差正是两圈相交处雪花片的数量。站圈,孩子们迁移摆圈的经验,协商合作,共同闯关。整个活动,孩子们自主地去发现、探索,去学习、建构数学知识。

2、“活”在运用。

9的加减在这里不是机械的重复“数字的形成、组成,而是用来解决问题。“谁不用数就知道圈外有几个雪花片?”启发孩子用9的减法快速解决问题,摆圈时,教师及时出示算式,“看看这些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从中去发现规律;站圈则运用规律,解决难点——两圈相交处站几人,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如此以来,使数学知识与问题发生联系,激发孩子动脑,使数学真正成为思维的“体操”,让孩子们越学越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越学越聪明,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期待着孩子们在“活”起来的数学活动中,快乐而有意义地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3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学习认识整点的时间,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2、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进行自主操作,并能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3、培养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与判断,让幼儿熟练认识整点的时间。

难点:能够按照1:00——12:00的顺序,将表盘依次排序,并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四、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激励幼儿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活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演示法:通过直观形象的拨动钟表时针,让幼儿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提问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求知。

3、分组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巩固认读整点,并能用相对应的数字表示,也加强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了,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所以,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我引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经典游戏,稍加改编,通过游戏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检验。

五、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变"我要学",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跟随活动进程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有所发现。在本节活动中,我在基本部分的第一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结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即为几点。

2、谈话法:谈话不仅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老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掌握情况,进而进行适时教育。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引用谈话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励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

3、操作法:幼儿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4、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种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活动中用游戏调节学习形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认识时钟的基本结构,能辨认时针、分针、秒针。

物质准备:可拨动的钟表、幼儿操作袋(1:00——12:00的表盘各一个,1:00——12:00的数字卡片个一张)每组一袋

场地准备:将桌椅摆放分为四组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4

教材选自《幼儿多元能力实践课程》(江西高校出版社)

大班下册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东门幼儿园李晓华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时钟》是幼儿多元能力实践课程大班下册主题活动 “清凉一夏”科学领域中的数学活动之一,该活动主要内容是如何引导孩子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教会幼儿正确认读整点、半点的方法。

教学设计理念:

时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经常可以看到它。时钟可以告诉人们时间,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与它有关。孩子学会了认识时钟,才能更好地学会作息时间。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和幼儿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幼儿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事物与现象转换为知识点传授给幼儿,从而达到我们幼儿教育的目标。为此,我选择了利用时钟的知识与孩子互动,达到教书的目的。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运用多**课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简单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结合多**课件, 引导幼儿认读整点、半点——幼儿通过拨纸片钟、做游戏复习认读整点、半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语言讨论法、讲解演示法、动手操作法、游戏法

教学手段:

对话、多**课件、动手操作、游戏

活动内容:认识时钟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钟的表面结构以及分针和时针之间的操作关系。

2.通过辨一辨、读一读,拨一拨,教会幼儿正确认读整点、半点的方法。

三。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工作、按时休息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正确认读整点、半点

活动难点:掌握认读半点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时钟课件,日常生活

2.幼儿人手一份硬纸片钟

3. 实物钟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今天,兔子的新店开业了。它邀请我们去那里。我们开车吧!(放**,进入活动场地)

二、简单了解时钟的作用

兔子的新店来了。你看到了什么?(时钟)原来兔子开了一家钟表店。小朋友你原来看见过时钟吗?

你知道时钟有什么作用吗?时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它。

三、简单认识钟面,初步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1.小朋友想不想和时钟做朋友呀?那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钟吧!让我们邀请兔子来介绍一下

2问:钟的表面是什么?(针和数字)请说出这12个数字。(主要认识分针和时针)较长的针叫什么名字?(分针)最短的针叫什么名字?(时针)

三。初步了解分针和时针的操作关系

(1) 问:时针和分针的速度是一样的吗?谁走得快?(鼓励幼儿互相讨论)

(2) 让我们让兔子告诉我们

(3) 老师总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表示1小时

[活动评价:本项活动由多**课件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欲望。通过组织看多**课件和指导幼儿亲手拨纸片时钟,把抽象思维和直接触摸结合起来,能较好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幼儿与教师互动对时钟的辨一辨、读一读,拨一拨,能让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

四、认读整点和半点

那我们怎样认读时钟表示出的时间呢,我们请小兔来说一说(放课件)

1.认读整点

(1)教师小结: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时或者叫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表示几点。

当分针指向数字12,时针指向数字1时,表示1:00;当分针指向数字12,时针指向数字2时,表示2:00

(2)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复习认读整点(放一日生活***)

提问:小朋友,我们每天几点来幼儿园?(8:00)中午几点吃中饭?(12:00)下午几点放学回家(4:00)?请你们用小兔送给你们的小时钟拨一拨吧!

2.认读半点

当分针指在数字12就表示整点,当分针指在数字6又表示什么呢?我们请小兔说一说(放课件)

(1) 老师总结:当分针指向数字6,时针指向两个数字中间时,表示半分。(出示表示半点的时钟)那这面时钟表示几点半呢?

然后我们要看时针经过的是哪个数字,或者比较时钟两边数字的大小,哪个数字更小,也就是说什么时间是半过去的。(教师示范讲解)3:30、7:

30、9:30

(2)幼儿结合日常生活,复习认读整点(放一日生活***)

问题:孩子们,我们每天早上几点做早操?(8:30)你中午几点起床?(2:30)请你们用小时钟拨一拨吧!

[活动评价:本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利用多**课件,形象、直观、鲜艳的画面,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观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运算法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幼儿结合一日生活,通过自己拨时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学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3)特殊开会时间:12:30

(出示表示12:30的时钟)小朋友,这是表示几点半呢?这个时间有些特殊,分针指在6,时针指在12和1的中间,数字1虽然比数字12小,但时钟表示的时间是12:

30,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五、做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复习认读整点和半点

(1)讲解游戏规则:小兔现在要和小朋友们玩个“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你们愿意玩吗?小兔扮演老狼,请小朋友来当小羊。

老狼在前面问“小羊,小羊几点了?”老狼就双手拿着一个钟拨时间,请小羊来说时间。小羊如果说对了,老狼就会发奖品给小羊,如果说错了,小羊就要退出游戏,小朋友听清楚了吗?

(2)组织幼儿做游戏

[活动评价:游戏法是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幼儿能一边玩一边快乐地学习。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6、 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工作、按时休息的良好习惯

今天我们知道时钟,时间很宝贵,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做一个守时的好孩子。已经很晚了。我们该回家了。让我们跟兔子说再见吧!(放**)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5、6、7的分解,能用圆点和数字记录分解的结果。

2.体验总数与部分之间的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关系。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教师出示5只螃蟹导入。

2.请幼儿用圆点来表示小螃蟹。

3.重点引导幼儿说说分式符号的含义。

二、6只螃蟹做游戏。

1.教师再出示一只螃蟹。

2.幼儿讲述6只螃蟹在沙滩上玩会发生的情况。

3.幼儿操作分卡。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有效语言设计:

1.有5只螃蟹在沙滩上做游戏,它们一前一后的爬着。

2.两只小螃蟹可以用几个圆点表示?分号下面的两个小方框里应该画几个小圆点?

3.第二天,又有一只小螃蟹在沙滩上玩,现在一共有几只了?

4.6只螃蟹在沙滩上爬呀爬,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小螃蟹玩累了要回家了,它们会回到哪个洞里去呢?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6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康宁镇中心幼儿园陈雪莲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

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说活动目标

大班幼儿**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儿童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各种感官、手和脑,**问题,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三。引导孩子运用讨论、交流等研究手段,体验探索与同伴交流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3、说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

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次活动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孩子在探索和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性,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

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方法和手段注重可操作性、敏感性和经验性。

4、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服务于特定的活动目标,儿童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来发展。《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每个孩子都要有一个小篮子,篮子里放着乒乓球、玻璃珠、圆纸和油灰,操作材料各一个。

2.教师示范的一个大例子。 教师一角有球形物体。

5、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操作法、比较法、发现法、讨论法、查找法。

6、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有六个环节,分别是: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滚一滚、捏一捏和活动延伸。这六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相互关联的。

第一个环节(导入):摸一摸。

教师:“昨天是森林里的小兔子跳跳的生日,小动物们送来她许多漂亮的礼物,但是有一件礼物跳跳从来没有见过,她觉得这件礼物非常神奇,于是她拜托老师让小朋友帮助她寻找这件礼物的奥秘。来吧,孩子们。这是神奇的礼物。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导入神奇的礼物——球,引导幼儿先从触觉入手,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改变单纯从理论入手的枯燥乏味局面,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摸起来圆滚滚的。

第二个环节:看一看

教师引导幼儿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礼物(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要求幼儿说出从哪个方向看礼物(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最后教师小结:

礼物(乒乓球)来自四面八方,是圆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从视觉出发,引导孩子们通过眼睛的观察,找到球体的另一个特征——它从四面八方都是圆的。

第三个环节:比一比

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礼物(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教师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发现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对比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将圆纸片与球进行比较,发现圆纸片与球的不同之处,深化球体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这一基本特征。

第四个环节:滚一滚

老师分发玻璃珠,把球放在桌上,让孩子们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看看玻璃珠和礼物(乒乓球)滚动时候的共同点,并启发幼儿说出:礼物(乒乓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

1礼物(乒乓球)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2、原来小兔子跳跳收到的这件神奇的礼物名叫“球体”。球体的外部特征是:从四面八方都是圆的,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这样的形状叫做球体。

请告诉小兔子她的礼物的名字是什么,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加入了新的球体——玻璃珠,目的是为了凸显具有同样外形特征的球体滚动的共同点,幼儿通过亲自动手玩一玩、滚一滚玻璃珠和礼物(乒乓球)进而发现球体的另一特征:礼物(乒乓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第五个环节:捏一捏

教师引导幼儿用橡皮泥捏出球体,并向同伴展示。教师:“小兔子跳跳说她也想让小朋友拥有这样一个神奇的礼物,她为大家准备了橡皮泥,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橡皮泥球。

完成后,老师请孩子们向您展示您制做的泥球。”这一环节是整个故事情境的结尾,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橡皮泥进一步巩固对球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六个环节(活动扩展):找出答案

请幼儿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球体形状的。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首先,请儿童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在更深层次上,引导孩子们谈论日常生活中类似球体的物体。它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了活动的价值。

七、说活动反思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滚一滚、捏一捏和活动延伸这六个环节中,幼儿分别运用了触觉、视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时给幼儿提供了多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加深对所**物体的认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发现法、讨论法、寻找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

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7

《自然测量》说课稿

指教者:蔡金静

一、说教材

1教材**:这项活动用于儿童生活游戏。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

《自然测量》

指教者:蔡金静

一、说教材

1教材**:这项活动用于儿童生活游戏。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数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当然,其中一种测量方法也是他们对数的理解方法。居然发现幼儿对于测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有必要使幼儿对于测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加深幼儿对于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2目标定位:数学教育目标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纲要》指出:

“幼儿的科学教育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欲望。科学教育要与儿童的实际生活进密联系,把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的对象。”且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试着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不同的量具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

2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对测量的兴趣和及积探索的精神。

3、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

4体验活动的乐趣,并愿意参与活动。

根据这个目标,我们注重通过孩子们的自由探索和发现,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深化活动。活动的难点是:

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以及用不同测量工具,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主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了解到如何进行正确的记录。总之,我们树立了科学系统的目标观,努力形成有序的目标运行方案。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

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量具:稻草、筷子、羊毛、编织绳、粉笔等自然量具

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

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提供了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儿之外,还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激发幼儿观察认知: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纽带,皮亚杰发生论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都是**与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所谓操作法,是指孩子们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和学习。我为这次活动安排了两次行动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物体的长度,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中获得感知。

第二个操作是让孩子们按照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用不同的材料测量同一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2、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法指让幼儿之间或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活动中,我请个别幼儿上来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结果,通过交流、演示和讨论,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三。比较观察:比较观察是指对相似事物中不同因素的比较和鉴别——在同一事物中求不同,在不同中求相似。在本次活动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让观察和比较个别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更准确。

二是让孩子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测量同一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差异。

4示范法:指教师通过讲解对话,向孩子展示实物或教具,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在这次活动中,老师演示了如何完成一个简单的记录**,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简单的记录方法。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理解力,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升华了他们的情感。儿童在这项活动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包括: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自由地去探索测量物体从而感知测量的基本方法,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的测量方法、记录的方法。

通过介绍性评价,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正确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组织下一次活动的程序,流程如下:

激发兴趣——记录表和量具介绍——自由探索——深化课题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将疑惑变成问题抛给了幼儿,请幼儿来帮我想办法解决,让幼儿引出今天的课题——测量。并让孩子们谈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引出各种测量工具,激发孩子们测量的兴趣。

(二)介绍记录表及测量工具

在记录之前向幼儿介绍记录表和测量工具,让幼儿明确操作的内容和方向,使幼儿对测量的材料和记录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利于接着测量做好准备。

(3) 孩子们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体验测量的乐趣。

根据儿童好奇心和多动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自由探索安排在第三个环节。我们已经通过了大量的测量材料供儿通测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让幼儿来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和同伴说说自己的测量、记录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还通过了幼儿的集中交流、展示自己的测量幼儿测量和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而得由教师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这样他们就可以向别人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了吗?通过展示一个幼儿的测量和结果和老师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让幼儿来发现这两种测量、记录方法哪种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最后,总结和论证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在这一环节,体现了目标一的部分目标、第二目标和第三目标,主要体现在探索态度和参与意愿方面。

(四)深化课题

让幼儿了解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结果之后,让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了二次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了测量的难度,让幼儿用不同的材料测量同种物体,让幼儿感知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不同。

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

一、活动内容:《自然测量》

活动意图:在一次下午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中,发现一个幼儿在用一把长尺在钢琴椅上进行测量,之后告诉另一名幼儿“这把椅子有两米长”,另一个幼儿说“不对,我来测量”于是他也似乎开始认真的测量起来,之后告诉刚才那个幼儿不同的答案,于是两个人就在争论各自的答案,当然他们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都是不准确的。其实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这两个孩子身上,其他孩子对测量也有一定的兴趣。

做为一个大班幼儿对于数应该有了更好地认识,测量也是认识数的一种方法,于是决定通过开设此次活动让幼儿初步掌握到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让他们体验测量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试着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不同的量具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

2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对测量的兴趣和及积探索的精神。

3、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

4体验活动的乐趣,并愿意参与活动。

三、活动准备:

1量具:稻草、筷子、羊毛、编织绳、粉笔等自然量具

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

三。演示工具:黑板、粉笔、模拟测量对象等。

四、活动过程:

(1) 介绍问题,引导孩子说出各种测量工具,激发孩子的兴趣。

1、师:“这黑板的两侧的边哪边比较长?到底有多长?我不知道,小

朋友你们知道吗?”

2、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说说多种的测量工具。

(二)介绍记录表及测量工具

向孩子们介绍记录表和测量工具,使孩子们对记录有初步的了解并知道如何记录?

(3) 孩子们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体验测量的乐趣。

1要求: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活动室地砖、桌椅、玩具柜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2孩子们自由地操作,老师观察孩子们的测量和记录。

三。儿童集中交流:测量什么对象?选择什么测量工具?你是怎么量的?怎么记录的?(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并引导他们更详细地了解如何记录)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四、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

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幼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

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

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9

3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排序》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

比如:吃碗和盘子周围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我们老师是孩子们发现、使用和创造这种规律美的向导。

儿童的学习顺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基本的数学概念。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

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鼓励儿童在动手活动中比较和发现物体排列的可传递性和可逆性,并开展大胆而独立的分类活动。

(2) 提高儿童对分拣作业活动的兴趣,逐步培养儿童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

分析: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发现和学习对象增减序律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和难点。

目的(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着重激发儿童对测序活动的兴趣,掌握分类操作方法,培养儿童的分类能力。

三、说重难点

重点:鼓励儿童在动手活动中比较和发现物体排列的可传递性和可逆性,并开展大胆而独立的分类活动。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为了解决困难,我以新家为出发点,准备了各种形象、有趣的教具。通过各种有趣的分类活动的操作,孩子们可以学会分类,激发他们对分类活动的兴趣。大班的幼儿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操作,在活动中借助一些启发性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幼儿自主探索排序的方法,从中找到排序的规律。

四、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物质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1第一个环节:老师展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直接引导主题,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老师介绍装修材料,提出装修要求。孩子们独立探索物体的简单排序规则,并分组操作。

(1) 地砖:根据蓝白颜色的变化规律。

⑵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⑶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⑷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在这一个环节中,可以让幼儿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这也便于教师的分层指导及因材施教。在儿童自主操作、同伴探索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等活动中,第一级重点目标得以解决。

3、第三环节:教师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

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减少,小花一朵朵增加)。通过观察和比较,孩子们发现了数字递增和递减的规律。

然后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雪花,学习按顺序增减物体的数量。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训练了幼儿进行初步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4、第四环节: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

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5活动拓展:观察家庭和自然中有规律的秩序现象,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六、说教法学法

大班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转移新旧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本节中

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本课程遵循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情景引入法:

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对话、表演小品等情境,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观察法:

在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例题地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则,构建知识体系。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四、说亮点

首先,教师为孩子们提供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

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知识。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作业材料的过程,把它看作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建并开展各种测序活动,帮助孩子从多个角度理解测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排序》

3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分苹果”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要求会比较的底,但是在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小来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数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五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卡纸水果,首先,我将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小朋友就会按五个五个来数,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20个苹果跟15个犁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苹果贴贴纸

四、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

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20个苹果,15个犁,10个西红柿,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让幼儿过来进行比较苹果跟犁多几个,犁跟西红柿多几个,。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20个苹果跟15个梨多,就是20比15多,也就是20比15大,依次说苹果和梨,梨和西红柿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4、幼儿再次操作;

5、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2、幼儿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空间方位的.知觉和判断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操作卡、小动物卡片、玩具小狗、

T:每个人有两只手,一只是左手一只是右手,请在你们的右手的手背上贴个小爱心,说一说右手能帮我们做什么?请你们举起右手转一转,摆一摆,摸摸耳朵,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棒。

T:是不是所有的事情右手一只手都可以完成?左手可以帮右手做什么?请举起你的左手转一转………

T:我们跟着音乐来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左”、“右”

T:我们的身体除了手可以分左右,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左右?

T:我们一起来跟着指令做动作,伸左手、伸右手、伸左脚、右脚、左拍拍、右拍拍、小朋友手拉手向左走、向右走、向左跳、向右跳。

森林里建了一座新房子,所有的小动物都要搬新家,小猴子最聪明,它最先找到了它的家,其它小动物找不到自己的家,请小朋友帮帮它们好吗?(幼儿在老师的提示下为每一个小动物找家)最后一个小动幼儿猜一猜它家的密码是什么?

规则:说出寻找的路线,往左走几步,往右走几步或往上走几步。

今天我们学会了区分左右,那我们回教室里找一找,教室里你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文章来源:仁寿县富加镇幼儿园——陈敏投稿,此文章版权与本站无关。

大班数学与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知道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理解单双数的概念。

2.能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

3.对单双数感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1)大象开了一家糖果超市非常有意思,里面的所有糖果都要用卡片来换,两张卡片就换一颗糖,请小朋友看看你有几张卡片,能换几颗糖?

请幼儿先数一数自己有几张卡片,然后自由的换糖果。在换购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小结: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两个两个的数,最后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3)出示1——10的扑克牌卡片,让幼儿判断其单、双数。

(1)两两结对:幼儿取卡黏贴在身上,取到单数卡的幼儿找单数卡幼儿做朋友,取到双数卡的幼儿找双数卡的幼儿做朋友。单数与单数,双数与双数,幼儿两两结对在音乐声中走秀表演,音乐停止,教师检查幼儿是否找到自己的单、双数朋友。

(2)击鼓取数:

游戏规则:幼儿伴随铃鼓声传递小箱子,当铃鼓声停止时,箱子在谁的手上谁就从箱里摸出一张数字卡,大声地报出什么数字、是双数还是单数。

找找生活中的单双数。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