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压强教案 >

压强教案经典八篇

压强教案经典八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教学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准备的资料,每位教师都需扎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课件。教案对于衡量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构建我们的教学课件?接下来,我们将为您展示“压强教案”,相信你有能力找出最适合你的信息!

压强教案 篇1

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大气压强》,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我的物理教学思想六个板块。

【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强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表准要求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设计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由六个环节、八个活动组成。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设计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设计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设计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设计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设计说明:通过小结,让学生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原因:重力、流动性

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P0=1.01×105Pa

影响因素:高度等

气压计:水银、无液(高度计)

应用:抽水机

【我的物理教学思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压强教案 篇2

各位评委,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8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压强》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三个方面谈谈本节教学的构思。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识和受力分析能力,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实验探究积极性高,抽象思维不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比较弱。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2、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3、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主要反映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要点)。

(一)设计思路和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程序的安排与意图(包括教学媒体和板书的使用步骤及其理由)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自制压力小桌、自制压力演示器(铜圆柱体绑在钢锯片上)、钩码一盒、废旧小矿泉水瓶、水、针、图钉、细线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本节教学程序设计采用以下几个板块进行:

第一个板块:情境导入;第二个板块:压力概念;第三个板块:感受压力的效果;第四个板块: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第五个板块: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第六个板块:总结和反馈。

1、情境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2、压力概念

通过视频引入中“冰破裂”导出压力概念。对压力概念的教学不宜用太多时间,分两步完成:

(1)建立概念

展示茶杯对桌面、图钉对墙面、木块对斜面等代表不同方向压力的生活现象图片,通过受力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压力共同特征,导出压力概念并板书。

(板书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深化理解

由于重力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为了突破压力学习难点。我利用自制教具设计了一个实验:将钢锯片平放、斜放、竖放,从形变大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压力和重力大小,为理解压力效果作好铺垫。

3、感受压力效果

让学生感受压力效果,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为压强概念的建立做准备。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我设计两个体验活动:

体验一:用手指压铅笔两端。

体验二:用不同的力压气球,用针尖扎气球。

意在通过体验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期望,并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分组自选器材对可行性方案自由探究,验证猜想。

实验探究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时不受器材的限制,大胆尝试,根据自己实际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交流总结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实验探究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中,学生往往忙于动手,而忽略实验的记录和总结,老师及时让学生填写实验单并展示实验方案,有助于学生相互学习,得出结论,并体验成功快乐。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尽情体验,加深对压力作用效果的理解,从而更好理解压强的概念。充分体现出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理念。

4、压强概念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学生已经认识到压力的效果不仅跟压力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由此提出压力的大小能否反映压力的效果?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指出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压强来反映压力的效果,揭示出压强的物理意义。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比较压力效果的两种方法,通过两种方法分析对比,启发学生分析压力大而作用效果不明显是不是压力被面积分散了,问学生能否找到一种计算压力效果的方法呢?自然给出压强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p=F/S

⒋单位:Pa,1Pa =1N/m2,1Pa含义)

这种按照“物理意义 定义 定义式 单位”逻辑顺序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在前面学习速度、密度时已有接触,在这里加以强化,体现了对方法的重视,同时也为后续功率等物理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例题使学生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更进一步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先看书自学,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获得相关知识,教师分析例题,主要强调公式的应用和解题规范。深刻挖掘例题的隐含意义:一是单位要一致,二是正确理解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含义。三是进一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以砖块为例分析压力、接触面积及压强。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那么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呢?自然引入下一个问题-----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5、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

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途径。然后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并展示各种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它们分别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意在将压强知识联系在生活中应用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突出新课程“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总结和反馈

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形成知识体系,既总结知识也总结方法。

解释现象:在杂技表演时,气功师躺在钉子上,人却毫发无损。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的问题,如果要设法营救落入冰窟窿的人,设计多种营救方案。

意图:学以致用,前后呼应。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三)板书设计

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压强1、意义:表示压力的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3、公式:p=F/S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现代课堂教学观为指导,以实验活动为基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力求突出课堂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但课堂内容较多,讲解时注意侧重点,把握时间节点。

压强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材由“三个活动”和“一个看图讨论”组成,其中心是围绕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及应用展开,教学重点是“压力、压强概念”的建立,难点是“压强概念”的建立。为了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个:

1、学生通过画一画、比较归纳找出压力的共同特征、建立压力的概念并能尝试画出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2、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猜想、合作探究明确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影响因素,并能建立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单位;

3、学生能尝试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分析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充分地体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中你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雪深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利用随手可得的实验器材、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引出压强的概念、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交流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3、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师生之间多层次的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图钉、铁钉、羊角锤、三角板等;

2、学生分组器材:铅笔、气球、饮料瓶、水槽、水、海棉、软泡沫、钩码、长方体金属块(砖块)、小方桌、细沙等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压力——观察、体验、猜想、探究——引发认知冲突,建立压强概念——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巩固练习——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压力教学(把握生活经验、确立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自己准备的物品、教室内的人和物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你能画出老师(静止地站在地面上)对地面作用力的示意图吗?

2、请画出教室内花盆对桌面的作用力、画出课桌上的书本对桌面的作用力(在第一题完成之后)

3、教师演示向墙上按图钉、用羊角锤订铁钉钉并要求学生分别画出手对图钉的作用力和羊角锤锤子对铁钉的作用力

说明:上述几个问题都要求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预先设计好黑板的位置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几幅图(如图1-5)的共同体特征,引出压力的概念

板书: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引申三点:压力的作用点——受压物体表面;方向——垂直并指向受压表面;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此三点均由教师讲解)

5、小练习:请画出斜面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图6)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物品、教室内的人和物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教学起点,通过画一画、比较归纳、感悟体会、强化练习等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内容。

过渡:压力总与物体的形变相关联,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观察:观察图7生活场景,并回顾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境,思考为什么?

2、体验:体验两个小活动,如图8,谈谈自己的体会;

3、猜想:针对观察和体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此处使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整合、提炼出探究课题: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4、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器材(有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学生自备的器材),方法不限,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探究方案

探究方法一:利用矿泉水瓶和海绵进行探究(如图9)

探究方法二:利用软泡沫金属块(砖快)进行实验(分别平方、侧方、立放)(如图10)

探究方法三:利用自制的小方桌(四根钉子和一块小木板)、钩码、海绵进行探究(如图11)

探究方法四:利用小方桌、钩码、细沙进行实验探究(如图12)

5、师生通过多变互动归纳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观察——体验——猜想——实验——结论”,一步步剖析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实验探究后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归纳结论”的思维过程,不但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更实现了“知、情、意”的有机融合,很好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过渡1:对于压力相同或受力面积相同时,我们知道如何判别压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如果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时,如何判别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呢?

比如:播放动画(舞蹈演员与大象)

过渡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中引入了“压强”的概念。

三、压强

教师介绍、讲解压强引入的意义、压强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单位的物理含义,尤其要强调公式使用的范围、注意事项

具体板书和例题详见PPT

四、压强知识的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快速反应:(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如何使人对地面的压强增加到原来的2倍?又如何减小人对地面的压强?

2、紧急解救:(播放PPT)一个儿童在玩耍时,不慎落入水中,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应怎样避免压破冰层,救出儿童?

3、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几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然后再回归到生活中适当解释一些现象(深度点击)。(板书详见PPT)

【设计意图】许多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创设生活场景或虚拟生活场景,广泛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将物理与生活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并进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情感,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教学研究的对象,不但体现了物理的生活意义,更体现了物理的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也会感到亲切,感到物理有用、有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巩固练习:播放PPT,师生共同完成(具体内容见PPT)

六、小结: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给学生以清晰的图示(PPT)

作业设计(略)

教学反思

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地探索,课前制作准备了幻灯片、准备了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实验室中的一些实验器材,提供钉子、图钉、羊角锤、剪刀、针、小刀等,让学生自己准备海绵、软泡沫塑料、气球、饮料瓶、制作小方桌(四颗钉子和一块木板)、方砖、塑料引管、废旧注射器等生活中的物品。

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压力”的定义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改为“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压力、从“压”字上体会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画“压力的示意图”刚开始时,很多同学都将作用点画在了施力物体上,教师必须给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总结之后,教学效果会更好;而对于第二版块“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很难,学生不知如何去提问,该怎样提问,教师必须做出指导、提示,共同提炼探究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愿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一些尝试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生活的探索者,让每一个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体悟物理的思想方法、体验学物理、用物理的乐趣,那么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就不是一句空话、课堂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压强教案 篇4

我说课的课题是初中物理第十章压强和浮力第一节压强,本节内容根据教材要求是两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有两大版块内容:压力、压强,压强的应用留到第二课时再讲。本节课我用动画和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实验及分析建立相关的物理概念,同时本课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控制变量的思想。

一、 说教材

根据教学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②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

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3、教学资源:

1、多媒体及课件。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一些简单介绍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法、引导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等。

下面我就详细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很好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对于新课的引入,我是从一段动画开始的:“胸口碎大石”,通过这段动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很快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必然会想到钉子多少对这个现象的影响。然后我在这个地方不失时宜地跟上钉板的演示实验,一个钉板钉子数很多,一个很少,泡沫板放上去,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在泡沫板上加上砝码按压,学生会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个钉子分摊力的大小不一样,钉子多的,每个钉子分摊的力就小,所以就不会有危险,进一步引导得出关键是和受力面积有关系,在这里顺势提出压力的效果还和压力的大小有关,这样的效果可以用压强来描述,从而引入到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2、新课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压力和压强概念的建立,对于这两个重点概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压力的概念我是这样建立的,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上的两幅图的作图,实物投影,学生纠错,总结出共同点,让学生充分感知压力指的是垂直作用在物体接触面上的力。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且在描述关系的时候始终是控制某一个因素不变的,强化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但现在如果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都变化的话,我们又该如何来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来进行比较,从而引出了压强的概念,类似于速度的定义的建立。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压力与重力的区别,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化解的:用了一个演示实验,两个物体对齐分开放,上面搭上一块三合板,在三合板上加砝码,学生观察可以发现三合板发生了形变,教师紧接着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关键是因为受到了压力的作用,教师继续提问,那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教师举例,比方说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支持力,另外物体还会给水平面压力,根据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得到压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教师在这个地方顺势提问:是不是压力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呢?引导学生举出反例,比方说擦黑板,用手压着黑板擦,手给黑板擦一个压力,黑板擦要压黑板,这时候黑板擦对黑板的压力是由手提供的,手一松,板擦由于重力作用会掉下来,所以这个地方压力并不是由重力提供的。继续回到实验上面来,用手将三合板的一端缓缓抬起,观察三合板的形变程度,学生一眼看出形变变小了,引导学生得出此时压力的大小小于重力的大小,到此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得到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提供的,压力大小并不都等于重力的大小。考虑完大小,还要再考虑一下压力和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学生自己研究得出作用点肯定不同,方向一般不同。

本课的难点之二压强概念里面的物理意义以及压强计算,在介绍完压强的公式以后,紧接着介绍压强的单位Pa,同时指出压强的单位是符合单位N/m2,这样在描述一张报纸平摊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为0.5Pa的物理意义就会得心应手。另外对计算一定要强化解题格式的规范。

另外,本节课对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需要,自己从老师所给的器材中挑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器材,并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并上台边模拟边讲解实验思路,其他同学补充,然后一起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完整回答相关结论。

到了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全部结束了,课堂反馈的题目里面我主要解决的是受力面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的东西,对于课堂反馈的内容实物投影,学生自纠。

五、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但有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不够到位,环节与环节过度不够自然,需要进行一些细化处理。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以内容式展现,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压强》这一课时的一个简单的教学设计,由于经验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评委给予指导和帮助。谢谢!

板书设计

第九章 压强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和重力是不同的两个力。

2、作用效果大小的影响因素:①压力的大小 ②受力面积的大小

二、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压强。

3. 计算公式:p=f/s 单位:帕斯卡 简称 帕 符号是 pa 1pa=1n/㎡

三、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压强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节,主要内容是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因素以及压强概念和公式的计算,本节内容既是建立在对于弹力、力的三要素等知识的基础上,更是本章中的基础内容,学好本节课可以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本节课中教材还设立了探究性实验,能够推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总结归纳能力逐步提高。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下面谈谈我所教授学生的情况。

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正逐渐发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而本节内容与日常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易于理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仍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如认为压力一定等于重力或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与压力有关等,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实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过学习,增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

【难点】能够根据改变压强大小的因素理解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教法一方面将采用设置情境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将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为让学生先学会,再会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将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同学课本中压路机压路、跳水运动员起跳及手压图钉的图片,进而向同学提出疑问,以上三副图片中物体受力情况有什么特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进而导入本节新课《压强》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并激发其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图片结束后设置疑问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研究的知识目标,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四个重要知识点:首先是对于压力的理解与认识。

我会组织学生对于导入图片中所受压力进行分析,主要从力的三要素中的方向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我此时讲解压力的产生条件,并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压力一定等于重力吗?学生简单思考后,我举出正例,物体不受其他力放在水平面上,再举出反例,用手戳胳膊,让学生意识到压力是不一定等于重力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压力是属于弹力的一种,但是对其方向、产生条件并没有系统的进行学习,而本节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所以对于压力的相关知识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接着是第二个知识点,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此时我会继续抛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用在受力物体身上的力是压力,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吗?让一名学生演示双手夹铅笔并说出其感受,引发学生的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还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接下来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猜想,实验前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本次实验中由于需要讨论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使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怎样选取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才能明显比较出压力的作用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则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必要时解决学生所提出的疑问,和学生共同总结出实验具体步骤。实验结束后先由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再由我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后,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化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有较为清晰的把握,也能够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接着是第三个知识点的讲解。

此时我会适时在学生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物理学中利用压强表示压力的这种作用效果,并对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进行讲解,举出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具体数值,并由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之后,系统地对于压强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是对增大或减小压强这一知识点的讲解。

我会根据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是什么,同时让学生再列举其他的方式或例子来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新课讲授之后就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在此环节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两人一组合作,利用网格纸中测出脚与地的接触面积,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重,估算站立时自己对地面的压强的具体数值,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研究并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设计意图:增大和减小压强在大部分教学过程中都是以问答法的方式进行,但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以致用,本环节中让学生改变以往的听课方式,在教室中自由讨论合作,估算自己对地压强数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中的物理量】

环节四:小结作业

最后就是小结作业环节了。

师生共同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我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工具,如指甲刀、火车枕木等如何利用压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七、说板书设计

压强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实验、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四、说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三幅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力和压强)

(二)讲授新课

(1)通过观看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引出压力的概念。接着让学生作出一些图形的压力的示意图。对压力和重力再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压力与重力是不同的两种力,并强调只有在水平面时,压力大小与重力相等。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接着让学生用手压铅笔的两端时,有何感受?

a、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b、提出假设: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c、设计实验:

d、验证假设: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e、得出结论: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受力面积下,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结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

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N/m2(Pa),且1Pa=1N/m2,并说明1N/m2的意思。并举例说明帕是一个很小的单位。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压强教案 篇7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

——《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且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教学难点:影响压强的因素。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学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类比法、对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教具学具:多媒体、海绵块、铅笔、啤酒瓶、水、烧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动画播放:冬天的北方,漫天雪花飘飘,大地披上了银装。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甲:脚会陷到雪里,举步维艰。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陷到雪地里。

师: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小聪在雪地里自由行走?

生乙:穿上滑雪板

课件动画播放:小聪的朋友穿上滑雪板在雪地里自由行走、滑行。

小实验: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端削尖的铅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甲:食指感觉有点疼,且肌肉凹得深;拇指不觉得疼,肌肉凹得浅。

师:你实验做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

以上现象都是由压力产生的与压力的作用效果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压力,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压强等。

二、新课教学:1.压力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生甲:人走过雪地为什么会留下脚印?生乙: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生丙: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生乙: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甲: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力。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入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课件播放: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总结: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师: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生甲: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生乙: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丙: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可能都有关系。生甲: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比较压力作用下物体的凹陷程度的大小。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做实验?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生甲:我们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将啤酒瓶放在海绵上,受力面积一定,通过在瓶子中加水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从海绵的凹陷程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生乙:我们将瓶盖盖紧,保持瓶子对海绵的压力不变,通过倒放和正放来改变瓶子对海绵的受力面积,从海绵的凹陷程度大小可以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 2.压强

师:设疑:怎样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要取相同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利用“类比法”(与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及“比值定义法”等得出压强的概念。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教师归纳:(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2)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40的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要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课件展示图片。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例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教师归纳:可从压强公式P=F/S分析:

F一定时,S增大,P减小;S减小,P增大。 S一定时,F增大,P增大;F减小,P减小。

三、作业课本P41

板书设计

9.1压强

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

3、单位:帕(Pa) 1牛顿/平方米=1帕斯卡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让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材料,亲自观察和实验,经过分析归纳出物理概念,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无疑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等智能因素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由于课堂教学时间较紧,对压强计算花时较少,对压力和压强概念的类比还比较初步,这些只能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加强。

压强教案 篇8

一、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 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 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 探究 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

1、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 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 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 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课堂收获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 3、4 ; 2.《练习册》P14 :7,8

七、板书设计

9.1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 压强

物理意义: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公式为: P=F/S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1Pa=1N/。

3.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小编推荐

音乐教案经典八篇


音乐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出表达课文及段落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与视频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喜爱音乐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聊聊音乐,走近维也纳

同学们,你们喜爱音乐吗?能说出原因吗?

过渡: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充分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轻松与愉快。请看大屏幕———

二、聆听音乐,感知维也纳

1、大屏幕展示维也纳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

2、请学生谈谈对刚才所看所听之后的感受。

三、走进文本,融入维也纳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说出课文的分段情况,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第一段(1)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位置及美丽景色。

第二段(2~4)具体介绍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第三段(5~7)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与金碧辉煌。

2、学习第一部分

(1)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内涵。

(2)鼓励学生谈读后感受。你读到了什么?读后你的心情怎样?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三个中心句。

(2)谈谈这三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品词析句

出示大屏幕:

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主要原因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离不开音乐

体会:

“摇篮”(本义是指婴儿睡觉的地主。这里指维也纳是孕育音乐家及古典世界名曲的地方),本自然段回顾了维也纳悠长的音乐史。

“装饰”(本义是指用各种材料使某样东西变得更漂亮,更有特色,这里突出了维也纳这座城市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本自然段展现了城市的外在形象。

“几乎一天”是指“差不多每天”的意思,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维也纳市民对音乐的酷爱,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使得这儿成了音乐家的“摇篮”,诞生了无数首世界名曲,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手,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才使得维也纳成为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自然段着重展示出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维也纳人民的生活习惯。

4、学习第四部分

(1)学生轻声读文,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出维也纳国家大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建筑特点。(历史悠长宏伟壮观/装饰精美金碧辉煌)

(2)填空

出示大屏幕:

在维也纳众多的建筑中,作者从中选择了——和——来介绍。国家歌剧院创建于——年,被称为“————”,它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金色大厅”的特点是——、——。同时它也是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象征,因为每到新年,在这里都要举行——的新年音乐会。

音乐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感恩,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艺术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超级女声这样一种流行要素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西北民族的民歌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视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民歌曲调的地域划分知道多少?有没有谁能说出各个地域的民歌风格?

2)然后我将会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超级女声演唱民歌的视频,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2个学习目标(略)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让他们听三首歌曲的旋律片段,了解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及表现情绪等。

阅览歌曲简介、欣赏歌曲、知识链接、互动链接

2)然后我将结合流行歌曲,给学生介绍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

阅读音乐知识,了解花儿、信天游,欣赏歌曲,互动链接

4、拓展探究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深入地感知、体验、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并结合流行乐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自然地导出下节课的内容。

六、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电脑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的音乐欣赏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节省了教师板书和传统播放音乐进带倒带的时间,教学内容紧凑丰富,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而富于吸引力。当然这种尝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改进,取得好的效果。

音乐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这是一篇歌曲教学(欣赏)课。本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 首先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 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X年级下册第X单元的《。。。。》。(《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调纯朴简洁、旋律起伏委婉,颇具特点,歌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X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爱大自然、热爱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

⑵ 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蹈),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歌曲创编。

⑶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用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节奏(切分节奏、小附点等)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一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 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让学生在《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中做律动进入教室,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手击拍以及画强弱箭头图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音型。

(三)歌曲处理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试着将已经学过的切分节奏、连音线标注在合适的地方,尝一尝说说感觉如何。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

b. 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编活动(5分钟)

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表演组,一个是合唱组一个是舞蹈组,每个组推荐一名组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3-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请学生说说《。。。。》的歌曲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歌曲的理解?最后师生在《。。。。》的愉快的结束本课。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音乐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摘草莓》是一首活泼、抒情的儿童歌曲,以流畅跳荡的旋律、轻盈灵活的节奏和生动细腻的歌词,刻画了小姑娘的可爱形象。第二声部中间的衬词“呦喂”力度由弱到强,节奏由松到紧,又拉宽,这既是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赞美,也是小姑娘心里活动的表露。这首歌曲我们和小朋友已经学习过,所以本次活动把学习第二声部作为难点也是重点学习的部分。

2、本次活动的目标为(1)运用气息的控制,较有弹性的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轻快、欢悦的情绪。(2)迁移两个声部念歌词的经验,并在图谱和老师的帮助下演唱两个声部。(3)知道在两个声部的演唱中,必须边听边唱才能保持美好的声音效果。

3、教学重难点:(1)重点:歌曲演唱表现出轻快、欢跃的情绪来。能较好地表现力度与速度的变化。(2)难点:在图谱老师的帮助下演唱两个声部。

二、说课前准备

1、幼儿已经学会歌曲摘草莓,因为只有熟练地掌握第一声部的歌曲演唱,才能更好地进行两声部的合作演唱。

2、图谱两份,给幼儿更直观的视觉帮助。

三、说活动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准备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1、发声练习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小铃铛

(将幼儿的声音打开来,为唱歌活动做好准备。)

2、复习歌曲

1、幼儿自由演唱

2、教师范唱

3、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通过对比发现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要好听一点。并进行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3、练习两个声部演唱。

1、幼儿用声音为歌曲伴奏,老师范唱第二声部的歌词

小姑娘在上山摘草莓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啦等幼儿说什么就让他们用什么词来伴奏)那请你用啦来为歌曲伴奏,在声音伴奏时声音也要轻柔,还要请你用手摸好自己的肚子,要感受到肚子在一鼓一鼓。

(掌握歌唱活动中气息的运用。)

2、幼儿练习运用气息的控制,较有弹性的演唱歌曲旋律。

3、还可以用什么声音来伴奏,哟,注意你的气息摸好肚子。这是老师有意识地配上第二声部的歌词。

(老师运用无意识教学让幼儿学唱二声部歌曲。)

4、刚才你在演唱的时候听见老师在唱什么,什么时候唱的?

5、出示第二声部的图谱

看看图上有什么?画圈的地方表示什么?(空拍)除了用刚才的声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空拍,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图谱上的内容唱一下。提醒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6、教师和幼儿合作演唱幼儿先用声音伴唱,教师唱第二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合作,你们还是用刚才的声音来为歌曲伴奏,我就唱这一个部分的内容,你们可要注意力集中,唱好你们自己的伴奏。

7、交换,我来为你们伴奏,你们来唱这部分的内容。

8、现在我们要将第一部分的内容也唱出来了,再配上第二部分的内容,听听老师是怎样唱的,现在我请周老师和我合作一下。

9、小结:像有两个部分的内容,有的人唱一部分,另外的人唱另外一部分这种演唱方式就叫做合唱。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幼儿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方法。)

10、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合唱这首歌吗。

那你们先唱第一部分,我唱第二部分,注意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还有注意不要被别人的声音吸引过去。

11、交换老师唱第一声部,你们唱第二声部。

12、现在老师不唱了要你们自己来唱了,在演唱的时候你可以看老师的指挥。

13、交换演唱内容多次练习。

(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巩固二声部的演唱方法。)

4、讨论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歌声好听

知道在唱歌时要一边唱歌,一边听别人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和谐一致就好听了。

(通过讨论了解怎样才能使歌声更好听,丰富幼儿的演唱技能)

音乐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我所执教的课是小学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儿童圆舞曲》。《儿童圆舞曲》是一首稍快而活泼的歌曲。节拍四三拍,歌曲以的稍快的速度、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少年儿童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过程与方法:在音乐的伴奏下,准确把握乐曲的节奏;学会跳一段集体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协调的动作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根据本课的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感受、体验圆舞曲的律动。

教学难点:学习圆舞曲的基本舞步,学跳集体舞。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教唱、练习、舞蹈等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跳唱结合,让学生感受圆舞曲音乐的旋律美,感受圆舞曲的风格特点。

2、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自由发挥。采用练唱练跳的手段,让学生在跳与唱中感受圆舞曲的特点。通过分组进行创编,表演,在交流和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

三、说设计理念: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本节课——学唱《儿童圆舞曲》。

四、说教学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导入新课、学习歌曲、歌表演这三部分组成。过程如下:

本课我采用欣赏《杜鹃圆舞曲》的片断导入新课,挖掘学生已有的对圆舞曲特点的了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增加学生对圆舞曲学习的兴趣。

导入完新课以后,我遵循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从聆听入手学唱歌曲,第一次听录音的范唱,让学生聆听音乐,了解歌词的内容。第二次教师有感情的演唱,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节拍情绪的理解和感受。

在歌曲旋律唱会后,学生自然地就能演唱这首歌曲,知识技能的掌握渗透在歌曲学唱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短时高效的学会歌曲。

为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智,在学会歌曲以后,我设计了舞蹈创编这个教学环节。舞蹈创编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再度创作,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学生的身心、肢体与音乐密切结合,让学生在创编合作中体验快乐,表现快乐。

在教学中,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和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音乐教案(篇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能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热情,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

技能目标:能够用高兴地心情、轻柔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认识并掌握356的音高,能够边做科尔文手势边视唱本歌曲普。

情感目标:通过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等实践创编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够用高兴的心情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舒展的情绪。

教学难点:认识并掌握歌曲中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全音符的时值以及歌曲的创编环节。

教具: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边做科尔文手势边唱C自然大调音阶,A自然小调音阶。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下面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

开心列车快乐列车幸福列车

呜-轰隆咔嚓咔嚓

2、旅客朋友们,内蒙火车站到了。让我们一起骑马扬鞭去到草原逛一逛。律动《草原就是我的家》。

3、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学习歌曲

蒙古族人这样热情好客,他们为我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1、聆听歌曲范唱,初步感受歌曲。生谈感受。

2、再次聆听歌曲,说说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3、边划拍边轻声按节奏朗读歌词。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全音符并掌握其时值。

4、闭口微笑哼唱歌曲旋律。

5、用lu来演唱歌曲旋律。

6、先读一遍曲谱,然后在视唱曲谱。

7、边做科尔文手势边读曲谱,然后在边做手势边视唱曲谱。

8、随琴轻声填唱第一段歌词,熟练后填唱第二段歌词。

9、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10、师生接龙、生生接龙演唱歌曲。

11、用高兴的心情演唱歌曲,唱出蒙古族热情豪放的情感。

12、找同学演唱歌曲。

四、创造表现

1、同学们唱的真好,老师也被你们的歌声感染了,老师都想翩翩起舞了。(学习蒙古族舞的基本动作)学生为歌曲创编动作,然后分组表演。

2、同学们的舞姿真优美,为了让草原上的歌舞更精彩,我们一起来为它伴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时候不早了,我们今天的旅行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了解了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使我们更加热爱蒙古这片辽阔的土地。就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离开这恋恋不舍的旅行吧!

音乐教案(篇7)

一、说活动的内容:

《快乐的音乐会》从调式上说,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曲调欢快活泼、琅琅上口,从歌词来说,歌词风趣幽默,拟人化强,整体比较贴近幼儿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幼儿十分喜欢小动物,更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一起唱歌游戏,沉溺在欢快热闹的气氛当中。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这首歌曲中还含有休止符、儿化音、象声词等,能让幼儿感受艺术表示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就是说,这节课在内容上隐含着许多的教育价值,只要老师在活动过程中充沛挖掘,就能对幼儿现有的认知和音乐表示技能有一定的提升。我们知道,同一个内容,不同的要求可以放在不同年龄班来上。这首歌曲假如放在中班可以作为欣赏活动进行教学,而作为歌唱活动就比较适合放在大班第一学期的第一课时进行,本次活动就是作为歌唱活动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大班幼儿的音域,将歌曲改为了降E调。

二、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一首歌曲的认识和掌握,认为本次活动重点应该是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特点,并能够在图谱的提示和辅助作用下,掌握休止符节奏和两段歌词中象声词的不同节奏:滋妞妞滋妞滋妞 得儿喂;的的打打的的打打的打 得儿喂,初步学习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这首歌曲的难点之一是休止符节奏0××,还有就是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节奏不一样,而且这一节奏还与休止符节奏紧紧相连,作为第一课时的新授内容,应该作为难点来解决。借助形象的图谱和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幼儿理解并正确表示休止符和不同乐器的声音节奏,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方法。

三、说活动的目标:

1、尝试根据图谱提示学习歌曲,体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快乐。2、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能有表情地演唱。这两个目标都是根据新《纲要》中要把强调幼儿的感受、体验和自主探索和学习放在第一位,防止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灌输等新精神、新理念而设置的。

四、说活动的准备:

本次活动需要从两个方面准备,物质准备:(师)设计的图谱一套、(幼儿)每组一套图谱;经验准备:幼儿对乐器有一些认知经验。教具准备我们遵循了直观形象性、适宜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

五、说活动的组织过程:

根据音乐教育的新理念,活动强调幼儿的感受欣赏,自主探索和发现,大胆尝试和表示,幼儿自由讨论发现难题、教师适当介入等,围绕“欣赏感受——理解学习——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协助解决难题,提升经验——充沛表示”这一思路展开活动。活动一共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幼儿完整欣赏感受音乐旋律

首先是给幼儿听觉(纯音乐)欣赏和感受(听!森林里传来了音乐声,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幼儿完整欣赏音乐,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听了这段音乐,你们猜猜森林里正在干什么事情?)让幼儿自由理解想象音乐表达的欢快和热闹的意境。

根据歌曲的特点,我们采用分段教学,由此引出——

第二个层次: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在图谱的辅助作用下学习演唱第一段歌曲。

在第一段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给幼儿听觉上的刺激,因为音乐首先是聆听的艺术:

1、 教师清唱,幼儿完整欣赏歌曲的第一段。

师:“原来森林里真的在开音乐会,我们一起来听听都有谁来参与音乐会了?”

(1) “你刚才听到哪个小乐器在唱歌?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谁来学一学?”(引导幼儿在老师范唱的过程中发现小胡琴声音图谱代表的含义,学习看图谱演唱小胡琴的声音。)

(2) 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小胡琴声音后面小嘴巴和小花代表的含义。

(3) 教师发出疑问“咦?哪些小动物也来参与音乐会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学唱第一段歌曲的后半局部)

(4) 幼儿看图谱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引导幼儿自由发现小胡琴后面缺少了小嘴巴和小花)

(5) 师幼带着检查的目的一起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

师:“那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7)幼儿有表情地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老师只用口型,没有声音)

第三个层次:幼儿尝试看图谱、听伴奏自由探索演唱歌曲第二段。

在让幼儿学习第二段歌词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相结合,自由发现和教师适当介入相结合的方式。(第二段改换成自主学习,是为了防止音乐课歌唱活动教学时重复唱的单一形式,也是为了充沛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

(1) 幼儿听音乐看图谱自由探索。

师:“小胡琴演奏完了,接下来哪个小乐器来演奏呢?它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小狗小猫听到了又怎么样了?请你们到边上找找看,等会儿告诉我。”

(2) 请幼儿自由说说自身的理解,教师引导幼儿用歌曲里的语言表达出来。(重点是小喇叭声音和疑问词的地方)

师:“你看懂了什么地方?”

(3)幼儿尝试跟音乐唱出歌曲第二段,教师适当提示。

(1) 教师协助幼儿解决难点。

师:“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不会的?”

(2) 幼儿完整演唱歌曲第二段。(老师只用口型,没有声音)

第四个层次:幼儿完整看图谱演唱歌曲。

(1) 幼儿看图谱完整演唱歌曲。

师:“你们有没有学会?怎么这么快就学会的?是有了谁的帮助?那你们想不想看着图谱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引导幼儿体会图谱在学唱歌曲时的作用)

(2)引导幼儿体会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并带着情绪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好听吗?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好听,最有趣?我们来学学看。”

“那我们再来演唱一遍,这次,你觉得开心的地方就用开心的声音,带上开心的`表情;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就用有趣的声音,带上有趣的表情哦!”

(2) 脱离图谱,幼儿用声音、表情和动作表示歌曲。

师:“你们觉得这个音乐会怎么样?那我们给这个音乐会起个什么好听的名字呢?”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快乐的音乐会》演唱一遍吧!”

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时应该给幼儿留下悬念,让幼儿带着好奇和探究的欲望,精神丰满地去自由探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开音乐会啊?假如你们来开音乐会,你还会请哪些小乐器来?它们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纵观整个活动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教育理念:

1、关注幼儿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是简单地教幼儿学唱歌曲,而是通过一些有效教学方法和战略的运用,提供给幼儿更大的考虑和探索空间。让幼儿在听听、看看、猜猜、唱唱、玩玩中学会了歌曲。

2、关注幼儿的有效发展。有效教学的内涵就是通过教学,使幼儿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幼儿内在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发明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可以让幼儿获得认知(主要是歌曲中出现的几种节奏型);情感(愉悦陶冶幼儿的心灵,体验与动物朋友游戏、唱歌、扮演带来的快乐);学习能力(观察力、倾听力、语言组织能力、模仿和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3、关注音乐作品美感的传送与表示。为了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歌曲的欢快、幽默和风趣,通过图片的设计,教师的歌声、表情、情绪的带动和感染,营造相应的情境氛围,协助幼儿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意境。

整个活动流程自然流畅,层次清晰,学习战略适合幼儿的学习节奏,能让小朋友们处在积极的审美体验中,达到高效学习和审美体验的和谐统一。当然,这节课所依据的教育理念和理论支撑很多,我只是重点从音乐有效教学和幼儿的自主学习这两方面来说的,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好的建议。

音乐教案(篇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xxx 》,这是一篇歌曲教学(欣赏)课。本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希望我能将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X年级下册第X单元的《 》。(《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调纯朴简洁、旋律起伏委婉,颇具特点,歌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X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爱大自然、热爱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

⑵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蹈),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歌曲创编。

⑶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

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用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节奏(切分节奏、小附点等)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一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让学生在《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中做律动进入教室,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

方案教学(经典八篇)


方案教学【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和一些句子的浅层意思。

2、感知内容,理顺思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想象当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周总理的课文?

启发回答:《温暖》、《飞机遇险的时候》、《难忘的泼水节》

我们都知道周总理一直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月11日,首都人民自发地聚到长安街送总理,场面十分感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本课的生字词:柱着、洋槐、耐心、装饰、腮边、陪着、矫健、检阅、五洲四海、不约而同、挽幛。

3、学生互相提示书写易错的字

槐:易丢撇折点

饰:左面不是“布”,也不是“市”。

4、区分同音、形近字,口头组词:

柱()州()陪()检()矫()

拄()洲()培()捡()骄()

5、解释词语的意思

矫健:强壮而有力。

肃穆:严肃而恭敬。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三)默读课文

1、看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2、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在小组里讨论学习后,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3、指名按段落读课文,要求熟练通顺。

(四)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把你认为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8 十里长街送总理

第一段(1)等灵车,心沉痛。

第二段(2—3)望灵车,忆总理。

第三段(4)送总理,心相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含义。

2、体会人民群观众对总理崇敬爱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

1、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1月11日,当首都人民听到总理遗体火化的消息时,上百万群众冒着严寒,聚集在长安街至八宝山的路旁,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最后送别自己的总理。只见长安街两旁,万民肃穆哀泣。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当时的长安街上,与首都人民一起送一送总理。

(二)回忆

上节初读课文时,各段各写了什么?(板书)

(三)新授

人们在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时心情怎样?

板书:悲痛

的确,首都人民为自己失去这样好的总理而痛心。

1、提问:从送总理情景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

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对总理热爱的词句,并说说这些词句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先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品析关键性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以下几句:(投影出示句子)

(1)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两句话是写来送总理的人多。“挤满了”形容人行道上的人密密麻麻,非常多;“男女老少”说明来的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站在长安街两旁送别总理的队伍很长。这么多人自发地到长安街来送别总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敬爱之情。

(2)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将三个“都”字抽出来,让学生比较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

(3)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说明老奶奶年老体衰,但她仍要来向总理告别。“焦急而又耐心”写出了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灵车,哪怕等的时间再长。这句话以老奶奶为代表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等待总理灵车的心情。

(4)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让学生抓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体会思想感情。

(5)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这句话写的是灵车过去了,人们的心跟灵车紧紧相连,不忍总理离去。“希望时间能停下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迫切希望能看一看总理的强烈愿望。

注意:在品味句子的含义和情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在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指导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2)教师范读,个人读,集体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自己试着背诵,然后分段指名背诵。

附:板书设计

等灵车

十里长街送总理 望灵车 无限悲痛

送总理 无限怀念

方案教学【篇2】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指示精神;通过开展阳光长跑活动,展示广工大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健康观念,形成阳光运动、强身健体的校园体育化氛围,不断提高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同时选拔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田径队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为学校争光。

(一)学生(4+2)×2公里接力竞赛跑;

(一)学生分A组(一年级)、B组(二~五年级)(4+2)×2公里接力竞赛跑。全校十七个学院及研究生院为单位。

(二)4公里健身跑。全校十七个学院及研究生院为单位;教职工由校工会组队参加。

(一)参加活动者必须是xx工业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职教职工。

(二)参加活动者必须是经常进行长跑锻炼,经医院检查证明身体健康,适宜参加长跑活动。校运会报名时已在校医院身体测试不符合要求者不得报名参加竞赛组活动。

(三)各学院需为通过医院检查的报名参加学生接力竞赛跑的运动员购买竞赛保险。

(一)学生(4+2)×2公里接力竞赛跑;

(一)学生(4+2)×2公里接力竞赛跑。各单位统一组队报名参加,可报领队1人(学院领导),教练1人,每单位报A组和B组各一支队伍共2支队伍(分别命名为××学院A队、××学院B队),运动员20人。其中,每支队伍报女子运动员4人、男子运动员6人,上场比赛4男、2女。

(二)4公里健身跑。大学城校园每个学院组织200名学生(其他校区各学院及研究生院,每个单位组织100名学生)组成长跑方队,以院旗作先导,进行全程健身跑活动。

(一)学生(4+2)×2公里接力竞赛跑人数216人;

(二)学生健身跑人数2800人;

(三)教工参加健身跑人数,校工会将另行通知。

(一)学生(4+2)×2公里接力竞赛跑出发;

(二)学生、教工4公里健身跑出发。

(一)本次比赛的裁判长宣布比赛成绩;

(二)校领导分别为获得学生A、B组(4+2)×2公里接力竞赛跑前八名的运动队颁奖;

(三)校领导宣布阳光长跑活动圆满结束。

(一)报名方式:请各参赛单位填写并打印《学生竞赛报名表》(领队需是学院领导)经主管负责人签名,加盖单位公于月4日前交体育场馆中心办公室(体育馆东门外);电子版的《学生长跑竞赛报名表》发E-ail:xx;联系电话:xx;联系人:严老师。

(二)请各学院通知报名竞赛跑的学生于12月至8日8:0-11:0和1:0-1:0到大学城校园医院做心电图检查。如在报名今年校运会时已测,本次可以不测,但需在报名时注明。

(三)领队会议定于年12月12日(星期二)上午10:00在大学城校园体育部会议室举行。

(四)各参加单位自带院旗,组织所有参加活动人员穿统一服装,按“10人×10人”(或“10人×20人”)方队按指定时间和地点报到集结。

(五)各单位所有参加活动人员必须做赛前热身运动,整理着装。

(六)凡参加活动人员要服从大会指挥,各种车辆均要按大会的要求停放。

方案教学【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二、学习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环境出谋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留心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体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阅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了解传统文化,丰富想象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有所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 200个字,会写1 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仿影。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及程度和要求的差异,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衔接。

三、教学与学法

1.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要尊重学生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质颖问难。

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

(6)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就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交流、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引向深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7)组织好全班交流。

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装的想法。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装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装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习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略读课文,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成搞清楚,留着今后解决。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有8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装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三)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1.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培养能力。

教师要从启发兴趣、激发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装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或辩论。

2.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情境的创设,要有层次性,不能是一个水平上的循环。可以是语言表达上的提高,也可以是表达内容的丰富,还可以是思维水平的增强。

3.全员参与

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装都积极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装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4.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开展简单的评价活动,并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装进行自主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

5.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不作过多的指点。

6.学生装口语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口语交际课,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领带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对学生装进行交际训练。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

在上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上课需要准备生字卡片、课件等。

五、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37人,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爱学习,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贪玩;不能主动用心的学习,教学中要坚持 正面引导的原则,因材施教,努力转化学生。

六、教学时间安排

精读课文 80课时

略读课文 20课时 总计132课时

语文园地 32课时

七、作文计划

本学期安排了8篇习作,每次习作安排在语文园地中,时间大约是每两周一篇,具体内容安排要求:

方案教学【篇4】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散文。从多个角度写了夏天的“迷人”。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部分其他生字,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体会融入朗读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

不仅能读,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难点。

教学构想:

将语文天地中的“连一连”放在开课阶段,因为这道词语搭配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搭配,需要学生展开想象,才能连好,因此放在开头,会使学生马上进入多彩的夏天的氛围当中。另外,针对学生要向中年级过渡的实际情况,本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自己质疑、解答、辩论。

我对教案的设计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设计,而是更趋于方法的介绍和指导,至于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应对,真正做主体学生的引导者。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轻快的音乐,屏幕出现语文天地中的题目。

蟋蟀 萤火虫 青蛙 知了

打灯笼 弹琴 唱歌 敲鼓 跳舞

请同学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迷人的夏天里想象一下,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会做什么?

每人一张连线纸,想一想、读一读、连一连。

说说你的想法好吗?上来的同学把自己的连线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词语搭配方式展开了学生的想象,把窗外迷人的夏天世界带进了课堂。

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感觉?

2、引出课题:《多彩的夏天》

二、认识生字

1、在小组中自己学习生字。

2、指名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认读生字。自己认为特别难的字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可补充。

3、识字游戏:

从要认的字中,任意挑选两个字,小组合作连成一句话。如:“辣”“淇”——太阳火辣辣的照着我,我就买了一个冰淇淋吃,真凉爽!

[设计意图]即熟练了要认的字,又提高了组词造句的水平,还锻炼了灵活运用的能力,更加强了合作参与意识。

三、朗读理解

1、按照“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顺序,自己朗读课文。

五分钟!看通过你们的努力能读到什么程度?

2、你最喜欢哪一段?读给大家听。

[操作方式]读到哪一段,就展开哪一段的自主学习:读了这一段,你想说什么?想问什么?同学互相帮助解答,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相机板书这一段的重点词语。

例如:读到第二段夏天是多彩的时,展示图画,用各种生动的词语表现夏天的五彩斑斓。然后,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的内容也要充分利用,老师机智应对,转化为新的问题。

如:学生说“他读的真好!”老师顺势问“你认为好在哪里?”“很有趣!”“你能读的也让我们感到这么快乐和有趣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成分地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展开讨论不仅仅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敢想敢说,思维活跃。为升入中年级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指导他们读好课文的每一段话。

四、从课文走出回到自己

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让我们一起尽情的享受夏天吧!

(板书设计略)

方案教学【篇5】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音像资料导入 。

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

2.谈感性认识。

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

3.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 课文学习。

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

⑴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

1.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掐 蛰 啖 中看 嘤嘤 蠕蠕 酿蜜 提防 渺小 黑黝黝 疙疙瘩瘩

2.解释下列词语。

⑶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显示第二屏:

思考题一: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前后有哪些变化? 从文中勾画出说明这种变化的语句。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题一:

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过程是:从总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蜜蜂,到赞叹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相关的语句:

1.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2.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3.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4.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5.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感情是因事而发的。作者因小时候被蜜蜂蜇过,所以不大喜欢蜜蜂;因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因参观了“养蜂大厦”,看到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却有限;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夜不辞辛苦……),于是“不禁一颤”,发出了“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这样的由衷赞叹;因看到了在水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联想到香甜的和勤劳的蜜蜂,认识到劳动人民正在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进而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以此来表达自己喜爱蜜蜂,热爱生活,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思想感情。由此不难看出,文章是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中心思想的。

⑴运用媒体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

思考题三:作者开头提到对蜜蜂“总不大喜欢”,为什么结尾却说“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开头和结尾是矛盾的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思考题四:怎样理解“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①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三:

作者开头对蜜蜂不大喜欢,喝了,看到了蜜蜂的劳动,了解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后,就情愿做一只小蜜蜂,可见甜美的新生活,以及新生活的创造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有多么强大的感染力。

这样写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而

且使感情变化的线索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明确思考题四:

“渺小”是从蜜蜂是个小生灵,生命短暂来说的。“高尚”是指它勤劳无私的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来说的。

⑵指导学生朗读第17自然段。

⑶播放思考题的幻灯片四。

显示第四屏:

思考题五:课文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中心的?

思考题六:作者抒发感情借助联想,作者是怎样由蜜蜂联想到农民的?这样的联想是否合理?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通过对采访从化温泉养蜂场的记叙,借赞美的香甜和蜜蜂的无私奉献,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活,歌颂为之付出辛勤劳动的普通劳动者,表达了作者愿意成为一名为新生活献身的普通劳动者的愿望。

作者是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中心的。

作者用视线的转移,由蜜蜂写到农民,这样的联想是合理的。农民与蜜蜂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蜜蜂辛勤酿蜜,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文章借助联想赞美了劳动人民,歌颂了奉献精神。

⑷指导学生朗读第18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借助联想、托物抒情的手法,将画意、诗情、哲理融为一体。希望同学们课下反复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产生联想,用托物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方案教学【篇6】

●教学目标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

妙的思想感情。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背诵、默写课文。●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习本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导入  新课。简介作者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简介作者:陶弘景(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例:《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等。背诵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仅八十余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学习本文;要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导入  新课,简介作者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 L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b.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O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b.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c.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d.竞背课文 e.抽查背诵问题研讨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交流空明澄澈,似真似幻。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

给学生介绍几首(篇)描写月亮的诗文(也可让学生来作介绍),比较不同作者笔下月景的不同,体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词

方案教学【篇7】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背诵课文。

同学们,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做《行道树》。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篇文言短文,它们在写法上与《行道树》相似,都是借助一种事物,表达作者的心志。这节课我们先学习《陋室铭》。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先由教师朗读,给学生做出示范。再提出要求,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将课文读熟,进而感知内容。

教师导学:

“铭”,原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多用来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其文字精练,多用骈句,有韵。提示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为自己的“陋室”作铭。

思考题: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作者“惟吾德馨”的?

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教师组织并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讨论,合作探究。不解之处由教师讲解。

明确:

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情景,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教师可适当讲解什么是类比;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

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也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句:室不在华,有

贤则贵。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集体朗读课文。讨论思考本文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明确:

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用类比法引出中心;第二部分具体描写陋室的情景,揭示中心;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语言特点:语言简练,多用整句,又多对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教师可适当地谈谈骈文知识其及整句和散句的应用,全文只在篇末用了散句。指导

学生找出韵脚。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陋室之物,写陋室不陋,言高洁傲岸之志。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过去曾接触过,教师可结合旧知识再加点拔。

指名让同学分段逐一朗读并讲解课文内容,并由教师或同学补充指正,务必使全体

同学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对以下句子及词语的掌握情况:

此外可以对学生讲解本课出现的一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只要让学生明白,不必

教师导学: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抒发作者的感想。莲是画家的爱

物,也是文学作品常见的题材。教师可指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思考,并对自己感

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不必按顺序答问,最好采用漫谈的形式综述。

思考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

a.采用衬托的手法,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都是为了突出莲的形象。

b.直接描述莲花的形象:分别从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莲的生活习性(濯清涟

而不妖),莲的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莲的气味(香远益清)、莲的气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写。

c.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赞美莲花(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对莲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是把它作为一种高贵品格的象征。

◇作者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况,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章里均有所见。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

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赏。抒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

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可视情况

取舍。

思考题: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与《陋室铭》异中求同。

就其思想内容而言,与《桃花源》同中求异。

提示:

在表现形式上,两篇文章的文体各不相同,一篇是骈文,一篇是散文,前者自然骈句居多

(只有末句是散句),而后者骈散结合;相同点是两篇文章都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应该说两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寄托了作者的志趣和理想,但

方案教学【篇8】

第二单元 太阳与时间

认识太阳

一、教学目标:

1.在交流有关太阳的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想法;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搜集及交流信息资料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知道太阳是个温度很高的大球体。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太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教师叙述谜语内容: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

2.学生说出谜底,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关于太阳,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组内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交流,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师巡视,注意倾听,适时指导。)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补充。

4.思考与总结

各小组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总结。

5.展示交流

学生再次进行汇报。

6.师生共同总结。(可投影太阳的相关图片或制成课件)

(1)太阳的外观和银河系

(2)太阳的结构

(3)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4)太阳的大小、体积、质量。

(5)太阳与地球的比较

7.对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进行总结交流。

(三)自由活动:

1.说一说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假如没有太阳,会怎么样?

3.评价:从我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表达与交流方面让学生进行自评。

(四)拓展活动:

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来创作有关太阳的科幻小说或科学童话。或者让学生继续查阅相关的资料,将对太阳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草原教案经典八篇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教案课件来进行教学,因此每天都需要去撰写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才能在遇到各种可能情况时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撰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趣祝福小编想向大家分享一些与“草原教案”相关的知识,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建议将其加入收藏夹以便下次阅读!

草原教案 篇1

第二课时

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

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

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

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4/40 x 0 x 0 xx x x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直切本课主题。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视听结合,使学生产生好奇。结合民族音乐文化(手鼓等演奏),让学生走进哈萨克族的神奇土地,使学生在了解歌曲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1、 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1)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老师出示图谱○ ○

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草原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草原的乐趣。第二部分(第二至第第五自然段),写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受到蒙古族主人的热情欢迎与款待。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二自然段),写蒙古族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二层(第三四自然段),具体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三层(第五自然段),写活动结束,大家依依惜别。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对场面的描写富有激情,细腻贴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俊()竣()限()驰()

峻()唆()梭()垠()弛()

蹄()茶()貌()杯()跤()

缔()荼()藐()怀()胶()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后记

作者把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线交融在一起,随着空间的转移、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也在逐步加深,把这三者关系列出简图,可以联系课文进一步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

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1.小结: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教学后记

扎扎实实读书,让学生从语言环境中领悟重点难点,在语言环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产生意境,从而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3个生字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黑卡纸、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谁能说说我们这儿的早晨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地图:指出苏州(只有针尖那么大)草原(内蒙古地区中国的西北部)通过对比显示草原地理位置。

二、讲授新课

(1)看图学词

出示:无边齐读

铺满新绿的草原上有些什么呢?请大家看着图来说说(由近到远)

相机贴字:近处:羊儿牧民骏马

(出示一个读一个,正音;最后齐读词语)

(2)那这么美丽的草原上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检查自读:

鞭声 黎明 宁静 醒 蹦跳 歌声

新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牧羊人

(自读找规律—指读—开火车—领读—自读课文)

响亮的 黎明的 铺满新绿的 打破了 醒来了 羊儿

鞭声 一只只 跨上 追赶 远处 回荡着

草原在

(找规律—指读—领读—自读课文:正确)

继续看图想想如果你是羊儿你被关了一夜后放出羊圈后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兴奋)那么你们会怎么跑出羊圈?会怎样奔向草原的?(涌出来蹦跳着齐读)那么假如你是牧羊人,羊儿这么蹦跳着涌出来你会做什么事?(跨上骏马追赶羊群齐读)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3)出示句子:

(自读课文:流利)

(4)女生读,男生读,指读。

(范读通过读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美)那它究竟美在何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三、教学生字

1、原说结构教部首说你怎么记住它

2、动说两个字的相同处教“力”字旁

3、打说怎么记

草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会写“原、门、无、打”四个生字。

3、初步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丽。

2、学习生字,并练习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来到了美丽的小池塘,爬上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出示草原视频??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 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 5、草原的早晨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难的字可以多读几遍,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wú yuán pū xīn

无边 草原 铺满 新绿

biān dǎ lí níng jìng

鞭声 打破 黎明 宁 静

yáng yǒng juàn m?n bang

羊儿 涌 出 圈 门 蹦跳

mù mín kuà jùn zhuī gǎn

牧 民 跨 上 骏马 追 赶

chù d?ng

远处 飘动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3)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4)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5)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6)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7)集体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门、无、打。

1、出示生字、 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

草原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多媒体展示图片及草原风光视频给学生展示了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面对一篇优美的教材,如何吃透它,让教材变为 “学”材,从单纯地研究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我要求自己先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又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字词句,凡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先要感得深悟得透。在教学中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着力于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 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在这一节课上,由于自己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把握用时过多,导致课堂上学生写字时间的不足,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全体学生,尤其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在课堂上与学生生成问题时,应首先以学生思维及角度从实际出发考虑。所以我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首先自己得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案 篇6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二、教学分析: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五、教学媒体发选择和应用: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草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能用固定节奏拍手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及律动表演等形式参与歌曲表现。

2、在演唱、听赏及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美,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对草原及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用喜欢的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

cai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筷子、双响筒或小竹筒

教学过程:

一、欣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导入

师:“小朋友们,草原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蒙古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你们想看吗?”(播放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看了舞蹈,你们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他们最喜欢干什么吗?”(骑马)“那里的小朋友最喜欢骑马了,那里的小 朋友个个都是草原小骑手。”

二、聆听乐曲《赛马》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小骑手们一起到草原上去赛马”

“小朋友们!合着音乐扬起你们的小马鞭!”(播放乐曲《赛马》)

三、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带着问题听歌曲

“小朋友们,《赛马》的音乐好不好听呀?草原上还有更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看着歌词听歌曲,听完之后,谁能说说草原上的小朋友他们最会干什么呢?”(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学生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蒙古族小朋友最会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

2、在动作表演中感受节奏

“下面老师做一个动作,你们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拉弓射箭)”教师表演:“大雁见我绕道飞呀,黄羊见我躲着走,我是草原——小射手。”

“谁愿意上来表演小骑手呢?”(学生表演,老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伴奏)┃

“老师还想当小摔跤手,谁上来跟老师比试比试?其他同学为我们加加油!”

在表演中我们接触了两种节奏:

一种是马蹄声节奏(双响筒)× × × ×┃ × × × ×┃

一种是加油的节奏(铃鼓)× ×┃× ×┃

用双响筒和铃鼓练习这两种节奏

3、有节奏的念歌词(第一段跟老师念,二、三段试着边念边敲)

4、熟悉旋律

(1)教师范唱曲调(介绍下滑音)

(2)用“ɑ”音模唱曲调

(3)弹舌模唱(用“弹舌”的方法模仿马蹄声,模唱曲调)

5、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体会歌曲速度及情绪

(2)引导跟琴试唱二、三段

6、练唱歌曲

(1)跟歌曲范唱练唱歌曲

(2)尝试用不同力度唱(创设音乐情境“小骑手由远到近”)

(3)师生接唱

(4)分角色唱(小骑手队、小射手队、小摔跤手队)

四、创编、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小组讨论、创编

选择用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或小乐器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2、集体展示、评价(鼓励学生自信地参与表演、评价)

小乐器组、舞蹈组、策马扬鞭组…表演,邀请学生上台跟老师一起跳舞。

五、拓展、听赏草原的歌——《天堂》

课件播放歌曲《天堂》,教师小结:“这堂课我们一起随着小骑手在音乐中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小骑手的欢乐,在小骑手的心中草原就是人间的天堂,在这堂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在歌声中让我们和草原说再见!”

草原教案 篇8

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蒙古民族有着动人的歌舞,神奇的乐器,而每一首歌曲、每一段旋律,都常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本课是《来自草原的故事》教学课例之一。

第一课时:马头琴的故事:了解马头琴的构造及特点,聆听马头琴的故事及蒙古乐曲,引导学生在音乐中用绘画作品表现草原的美丽。

第二课时:嘎达梅林。在展示学生艺术作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式引出嘎达梅林的故事,学习嗄达梅林这首歌曲,聆听和欣赏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三课时:马背上的驰骋:学习和欣赏蒙古族舞蹈,根据记忆创作绘画作品《马背上的民族》。

本课教学为第二课时: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民歌《嘎达梅林》的旋律和歌词,了解《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

(2)通过欣赏多种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学唱歌曲。

(2)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的综合,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吉祥三宝》的音乐背景下展示上节课学生绘画作品。

1、导言(略)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美丽的图画和动人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氛?

1、听赏《吉祥三宝》

2、展示自己课前的绘画作品,交流自己的情感。

3、体验今天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幸福生活。

以音乐电视的形式引入草原的意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交流草原歌曲,品味今天草原的幸福生活,为《嘎达梅林》的引出打下伏笔。

初听歌曲《嘎达梅林》(腾格尔演唱)

1、同学生一起听赏《嘎达梅林》提问:①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②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聆听滕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2、用“LU”来哼唱歌曲旋律感受乐曲情绪。

3、交流对这首乐曲的最初印象。

利用音乐对比的方式引出本课主题。

通过聆听和哼唱初步感受乐曲情绪。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学唱歌曲

1、教师简介作品并范唱全曲。

2、学生轻声演唱全曲。

1、聆听教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2、学唱全曲

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在连还画的背景下讲述嘎达梅林的动人故事,欣赏由齐峰和用蒙语两种形式的演唱。

1、引导学生聆听用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

2、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3、讲述嘎达梅林的故事。

4、引导学生观看连环画作品《嘎达梅林》。

5、引导学生讨论嘎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1、谈自己对“嘎达梅林”的含义的简单理解。

2、聆听《嘎达梅林》的故事及齐峰的演唱。

3、欣赏《嘎达梅林》的连环画片段。

4、聆听用蒙语演唱的《嘎达梅林》

5、讨论自己心中的嘎达形象。

通过讲故事、欣赏连环画和聆听多种形式演唱的《嘎达梅林》,引导学生从多个艺术角度去理解和感悟《嘎达梅林》的内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影片《嘎达梅林》片段

1、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要把《嘎达梅林》拍成电影,你会拍哪些场景?

2、观赏由冯小宁导演的《嘎达梅林》电影片段。

1、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谈自己的创作意图。

2、学生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

通过观赏电影《嘎达梅林》片段,使学生在把握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获得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画面语言及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运用。

师生创作表演舞剧《嘎达梅林》

1、讨论观后感。

2、引导学生自己表演和体验人物情绪。

3、师生共同表演小舞剧《嘎达梅林》

1、学生交流自己对影片的感受。

2、学生模仿部分情节片段。

3、师生同演小舞剧。

引导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尝试扮演人物,表达感情,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表演舞剧,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草原的热爱。

在马头琴的音乐中结束本课

1、教师简单小结本课。

2、播放马头琴曲。

3、引导学生跳起蒙古族舞蹈。

师生共同跳起蒙古舞,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1、前后呼应,并为下节课的舞蹈学习做好铺垫。2、今天我们共同品味昨天的故事,明天我们的故事也会成为草原上最美的传说,引导学生畅想明天,更加热爱草原。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7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