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祝福语大全 > 道德经读书笔记 >

道德经读书笔记集锦

道德经读书笔记集锦

道德经读书笔记。

在人与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朋友之间,祝福越多,关系一定不错。收到祝福语的人们都会非常安心,趁现在,让我们祝福所有人,那些祝福语可以借鉴一下?以下“道德经读书笔记集锦”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1】

《道德经》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众所周知,黄老之学重在“清静无为”,其思想为后来的西汉前期所用,大汉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为当世所用。近日,读老子之说颇有感触,无奈才疏学浅不足以评头论足,只得将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读了两遍《道德经》还是未能完全领悟,不过却有所思所想。我觉得老子的“清静无为”是整个道德经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样不能具体的语言去描述它,然而却蕴含于每一句话中。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直接论述何为道何为德,或何为清静何为无为,而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释。

缜密思维,科学论断

只读了《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让我对老子肃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处对于“道”和“名”,“有”和“无”的阐释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奥妙之中。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转换间便让我感受了老子思维的缜密,又说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叫做万物的本源。谁说又不是呢,宇宙还不存在时就是“无”,单单一个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长久的疑虑——宇宙之前是什么?而万物化生的时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顺理成章,这些都是自然事实老子只是描述出来便又体现了无为中的有为。中国的文字计数原不称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单单“有无”两言便道破了天机,有和无本同根而生,无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的妙处,为形而上;有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的行迹为形而下,两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问题就是研究宇宙奥妙的法门。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无吧,而现世的我们不也正在为之而努力吗,我们从何而来向何处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

老子给后人留了这个有和无的问题,但老子又是怎样解释的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老子对“无”的解释,混成之物生于天地之前暂且将其记录为“道”,称其为“大”。大道便是无的代言,现在理解起来不就是自然规律吗,自然制定了一切规律于是才去创造天地。然而何又谓之“有”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有”便是道生一的瞬间。这一句话是我最佩服老子的一句话,它缜密而又科学,在古代的科学思想中可谓领先全球。后世有人根据这句话创立了道家的标志—太极图。《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子的话相联系,太极便是混沌即“道”,两仪是事物的两面即“阴阳”或“一”,四象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星宿方位即“二”,八卦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即“三”,这其中表示的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根据周敦颐的太极图解说,黑白即为阴阳,中间的界线就是阴阳相冲万物相生之意,整个太极就是天地混沌无极之意也就是道了。

辩证待世 慧眼识道

老子除了他的清静无为之学外,《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也颇为后人推崇,这是他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方法。“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如太极图所示,太极生两仪,世间万物分为两仪,每个事物又有两仪。这就是老子对世界的看法,万物有阴阳两面,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他的辩证思想给中国的哲学带来了重要启示,特别是对中庸思想的影响,它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也只有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所观察的世界才是完整的真实的。

中庸之道 天长地久

中庸之道给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大的,直接体现在当代人的为人处事中。比如我们的语言习惯,总是不直接和盘托出而是先进行前题渲染在合适的时机再道出主题,不急也不缓,不冷也不热。再比如中国人的谦让品德外柔内刚,成功之道功成身退等等,讲究的就是分寸二字,而中国人是拿捏的最好的。《道德经》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东西多了就会溢出来,不如停止拥有。东西太尖锐了是不会长久的。金玉满堂也是守不住的。富贵又骄淫会自种祸根。功成身退才是天道啊。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可尽其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引来祸端。古代多少名臣大将没把握好中庸之道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西汉大将周亚夫为汉景帝刘启训练出细柳营两万精兵强将,又凭借这两万主力平叛了吴楚七国之乱,可谓护国之功,功盖千秋。但因其骄横跋扈目中无人,蔑视皇帝违汉制修建墓陵最终惹来杀身之祸,君不杀他其自杀之。周亚夫虽有功却太锐,不善藏不善退,不谙中庸之道落了个自取其辱的下场。

那么如何保持中庸呢?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像拉弓一样,高了就低点低了就高点,多了就去点不足就补点,不恃才傲物不独处高处。中庸就是保持虚静,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保持一个虚静宽广的胸怀才能容得下天地。中庸的分寸只有圣人才能把握的恰当,而圣人都已经成为书中的经典了,我辈尚需努力,当世中又能不能出现一个圣人呢? 只能等后人去评价了。

对立转换 物极必反

老子的辩证法中,事物的两面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又是可转换的。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圣贤人、大智慧、仁义之德、技巧名利都消失了之后,自然之道的新气象就会出现,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死大道就难以实现,因为他相信对立转换,物极必反。“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不正与我们所说的乱世出英雄异曲同工吗,国家礼崩乐坏奸臣当道的时候才有人去强调忠信仁义,孔子正是最鲜明的例子。

对立转换,物极必反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维方式。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欲进先退等等都说明了后世对这个辩证思想的成功运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也算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军事思想吧,上天制定的道就是柔弱胜刚强,高峰之后就是山谷,烈火燃烧后便是灰烬了。

时代局限 一家之言

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话不是完全的正确,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东周末年,诸侯割据,诸侯相残已是司空见惯,国家间的残杀让老子不再相信统一的大国了。我觉得老子的无为的思想有时就像是在逃避现实,一切皆法自然可是要人又有什么用呢,人的价值又如何实现呢?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是老子的理想也是老子的乌托邦,现在找个孤立的小岛都难更不用说小国,处处都是金钱名利哪还有敦实淳朴的百姓。社会发展到现在是有为还是无为的结果呢?若是无为却有人类两千多年的文明印记,若是有为人所做的一切不都是顺道而行吗?

结语

读了两遍《道德经》也没有弄明白它的真谛,不但是因为我的资质不够深,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历代对老子的研究不尽其数,谁也搞不清老子的真面目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笔者也就有一千个老子,发展到现在老子已经分为几派了,例如有为派,无为派。这说明了经典的不断阐释文化的不断发展,可是最终却弄不清经典的真面目,要想研究真正的黄老之学就要摒弃众家之言还其本质,从他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文字发展等本真的客观现实出发,逐字推敲每一言。像研究历史一样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可是这很难做到,如果做到了与老子的面对面研究而统一了所有《道德经》的解释,恐怕文化发展也就到此为止了。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2】

【原文】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与江海也。

【现代汉语解读】

道一直处于无名无形的状态,道虽然小,而天地那么大,却不驱使它。领导者如果能够遵守道的原则,天地万物将自来顺从你。天地相合,风调雨顺,降下甘露,百姓不需要你命令他,而他们自己就会各守其位。然后可开始有各种名相,有了名相之后,就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所以不会消亡。这就如同说,道与天下关系,就好像小溪流对于江海的关系一样。

【延伸解读】

朴,未经雕刻的木头,指原始混沌状态,也即道。道虽然小,甚至看不见它,但它是天地万物的源头,因此天地不敢以它为臣。宾,宾客,顺从。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我们与万物是一体的,我们的态度决定了万物的态度,您若遵循道的法则行事,万物就会来帮助您,也就是说,您的心可以驱使万物。这里讲的是我们人与世界的关系。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相合,即阴阳调和,阴阳相合,天地安泰。俞,通雨。这里讲的人与自然界的感应关系。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天地感应,皇帝、官员特别重视祈雨。在天地相合的状态下,领导者只要把自己的心摆正了,百姓就能够感应到领导心态,百姓的心也会慢慢静下来。

名相,指规章制度、名誉地位、官职官位等等有形的东西。知止,知道停止,适可而止,省略了停止的对象,一般指领导者的欲望、追求,有了名相之后,就会滋生人的欲望。

前文有“朴唯小”,就是说道是小的,这里说道虽然小,但天地源于道;就好像小溪流与江海的关系,江海的源头是小溪流。告诫我们要点点滴滴按道的法则做事,无数小事汇成大事。作者:枫杨e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3】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中空一样,它都一直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来有很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安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

【延伸解读】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该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远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欢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后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开普通的车子,把成功的光环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带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敞开随便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从身体、生命角度讲,寒是没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状态,躁,就是动起来,脱离这种状态,运动之后可能会过热、虚热,这时候就要静下来,把虚热清掉,让身体进入一种中正、平和状态。从经济生活角度讲,寒是赤贫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断努力工作,让自己脱贫,但当财富积累到很多的时候,就要心静,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4】

道德经读书笔记——信言不美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现代汉语解读】

可信的话往往不会悦耳动听,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会真实。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向外求太多的知识,向外求太多知识的人往往并没有了解真理。达到上善的境界就不会为自己求多,为自己多求的人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圣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谋利益,结果自己的财富却越积越多。他们总是给予别人,结果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所以天之道的规则是利益众生而不去伤害,圣人的规则是为了大家做事而不为自己争夺私利。

【延伸解读】

信,古代特指口信,就是带话给对方。真正写下来的这种信函叫函。那么对于信的要求就是准确,一般不会有华丽的词藻,后来引申为真诚、可靠。我们最美好的人生道路,有可能恰恰是看起来那种最笨拙、最朴实无华的道路。这种道路你认真地去走,一点儿点儿走,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可是有些路外表看起来无比绚丽,有可能里边处处是陷井。我们希望“信”和“美”是相匹配的,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生活中往往并不是如此,“信”和“美”往往不能结合在一起。当人们过度渲染美的时候,往往它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美好。所以有一句话:在集市上喊的最响的人,往往推销的都是劣质产品。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每个人要尽量保持清醒,要了解“信”和“美”之间关系,我们要能从外表中看出真正的实质内涵来,这是需要我们有感知力、洞察力,需要我们有定力的。这种觉察力和定力,是我们人生必备的修养之一。

你知道“道”,你了解真知、了解真理的人不会太多向外去求,不会博学。博学只是向外求得太多知识,如果不求博,缺乏深刻领会并消化它,最广博的知识也不能为自己所用,也无法获得真知,根本不可能领悟“道”,所以“博者不知。”所以,掌握了根本,就不必再去追求那些细枝末节。境界的高低从来都不是由数量的多少来决定。

这里边的“善”不是简单的指善良,而是上善若水的“善”,指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达到了悟道境界。在这种善的境界里边,这人不会为自己求多,而为自己求多的人他一定没有达到那个上善的境界。这里指领导者会不会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平时一定不出现,但是只要这人出现,一定有事来求你了。他只有在需要你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他永远不会出现的,他把自己生活过的很好,可是绝对不会想到你,他享受自己的东西。其实,互帮互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做事要先看到大家,最终我们都能幸福。

既然圣人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圣人自己拥有越来越多,有人怀疑圣人动机不纯粹。“无我利他”,怎么自己拥有越来越多?其实,老子鼓励的是双赢的行为,你好我好大家好,为人做事不代表自己要变得一无所有。如果圣人做事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富,这样的事情怎么做得下去?这里有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圣人做事的目标是为了大家“多”,而结果却是双赢,“人”与“己”都是“愈有”、“愈多”。“无我利他”思想指导下的做事结果是“有我有他”,不是零和游戏。

这里老子又一次明确了无为的真正含义就是“为而弗争”。《道德经》真正的“道”就是这八个字,“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不是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他对百姓幸福国家强盛的用心不应该被泯灭。老子的“道”不是倒退的,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5】

这段文字讲天之道。微,悄无声息。希,织布,孔大的称希,我们可以理解为稀少的意思。夷,平坦的意思。一,是指世界混沌状态。道生一,道是源头,一是道落实到世界的体现,是世界最初的状态。这里老子讲的是道介于有与无之间,无论视觉、听觉,触觉都触摸不到,但又确实存在。

沕,微妙,望,边际,辽远。这里老子告诉我们,道是无影无形的,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又看不清楚。道是超越时空存在的,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也望不到它的结尾。道的运行规律我们是可以找到的。道的运行规律亘古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今天道的运行规律推断自古以来道的规律。其方法就是把道的法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看看结果,就能够明白道的运行规律。这是老子告诉我们道的学习方法。

这一章讲的是天之道。老子总是从天之道中推演出圣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的行文结构总是讲一段“天之道”,然后阐述“圣人之道”。老子眼中的道是模糊不清、混沌的,无法描述的,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这是老子的宇宙观,我们发现老子是高明的,又很科学。

因为在他的那种年代对于宇宙的了解很少,实际上直到现在,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仍然很有限,科学说宇宙中百分之九正是多是暗物质、暗能量,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英国科学家认为宇宙中存在平行空间。老子的做法是明确道的存在,也承认描述不清,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绘出自己认为的明确世界。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6】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道德经读书笔记【篇7】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杨鹏校订版)

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得民心”的君王的天下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吗?我们暂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旁,来看看偷盗的事情。

在秉持公义正直的人们看来,偷盗行为就如同沙子般不能被肉眼容忍。自诩公义正直的人们,那颗嫉恶如仇的心不容置疑,可是,他们真的就是明辨是非了吗?

庄子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偷一块面包进监狱,偷一条铁路进国会。”

马基雅维利也曾感叹:“偷盗会受惩罚,但是依靠权力的抢劫却不会。”

偷一个钩子,偷一块面包,所偷之物的价值并不大,却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因为偷盗的性质毋庸置疑;那偷了一个国家,怎么不受惩罚反而成了诸侯?其实,若再进一步追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用“偷了一个国家”来表述这种“打江山”的行为的呢?

言辞是思想的载体,而思想的背后是观念。撒切尔夫人说:“注意你的观念,它将决定你的思想;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打江山”与“窃国者为诸侯”折射出了语言背后思想观念的不同。庄子使用“窃”字,而众人却使用“打”字,背后是基于不同价值观下的对天下本质的理解。

那么天下的本质是什么?究竟天下是谁的天下?为什么庄子说“窃国者为诸侯”?老子在这章给出了答案:“夫天下神器也!”杨鹏老师为我们解读:“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治理天下,就是替神守好这器皿,敬奉天下人,珍惜天下万物,珍惜运行在每个人身上的那个独立而不改的力量。”

真是如雷贯耳、具有唤醒功能的解读。联系道德经的其他篇章,天下是上天的神器,这一观点在道德经的其他篇章中是可以得到支撑的。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道德经第十三章),意思是若你认为“为身”、“爱自己的身体”比“为天下”更重要,那天下就可以寄托给你了。这里老子前后用了两个字“托”和“寄”,明确表达了天下并非君王的天下,而是上天把天下“寄”“托”在君王手上临时保管的。

“天将建之,以慈卫之,”(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上天创造了天下,天下是神的器皿,并用祂的慈爱护佑着天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一切“熵”的行为,即使暂时逃离了人间律法的审判,但终将难逃神的判决。

“天下是上天的神器,是神的器皿~~~天下这个大工具,它的根本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由上天所决定的,是服务于神的目标的。(杨鹏)”。

心中有了这个观念,思想上就通畅了许多,能够与庄子的“窃国者为诸侯”的言语背后的思想共鸣,可以看清那些“依靠权力的抢劫”行为的本质,许多问题也可以想得更明白一些了。

圣经上有一个巴别塔的故事,我一直没有明白,人建造通天塔,即没有杀戮也没有抢劫,服务自身,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什么神要阻止呢?

《圣经·创世纪》11.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的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看过圣经原文,并在老子的启发之下,心中有了答案:上帝之所以要变乱人的口音,是因为他们集合天下所有的资源建造这一巴别塔的原因,是要服务自身、传扬自己的名,而非与神同在,荣耀上帝。

“夫天下神器也”的两层启示:对于君王,要替神照看好托付在身上的“天下”这一“神器”。天下非君主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人共有共享共治共守的天下,但前提是天下是“神器”。万物或行或随、或热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坠,每个人个性不同,禀赋不同,圣人应该去甚去大去奢,虚无为本,因循为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辅助每个人,去让每个人身上“独立而不改”的神性释放、创造、发光。

对于个人而言,对外寻找神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世界的神性;对内寻找自己内在的神性,让自身的神性之光,发出应有的光芒,终不至于随着世俗之躯而消亡。

以上祝福语大全的精彩内容由祝福语网zf133.com提供,感谢您阅读《道德经读书笔记集锦》相关内容,如需访问更多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内容,请访问道德经读书笔记专题!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6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