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心得体会 > 坚持心得体会 >

坚持心得体会(实用13篇)

坚持心得体会(实用13篇)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对工作生活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要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与感悟。为了让心得体会更加生动,可以适当的加入个人经历,旗帜鲜明的表明立场,心得体会是否需要叙写印象深刻的一些片段?此外,您还可以浏览心得体会栏目的整顿工作作风心得体会合集

坚持心得体会(篇1)

1、有时候,人太清醒反而觉得累,觉得不快乐,但是想要学会装糊涂还真是难。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且行且珍惜。

2、你可能在一个人面前一文不值,却在另一个人面前是无价之宝。谨记自己的价值所在。

3、路再远,也有尽头;苦再深,也会结束,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只是,在漫漫的长途中跋涉,在深深的痛苦中挣扎,我们常常为环境所迫,被困难所迷惑,放弃了希望,厌倦了生活,觉得路越走越窄,苦越来越深。其实,窄的不是路,是思想与感情,深的不是苦,是感受与心情,路边是路,苦中有甜,看得是你自己。

4、许多人,不是擦肩,就是错过,总是无缘;许多事,不是无能,就是无情,总是无缘。人生,就是一次艰辛的旅行,得意时,顿生许多豪情,期盼着,浏览更多美好的风景;失意时,凭添许多伤心,渴望着,走出困境摆脱愁情。人生所有的一切,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圆满很少,完美不多,人如此,事这样,如意很少。

5、人生,有许多无奈,好多人或事,明明喜欢,偏偏不能;明明热爱,恰恰不能;生活,有许多无能,好多事情,明明讨厌,常常不做不行;明明厌倦,往往不做不成。想做的不能,想说的不行;不愿做的,却又不能,不想说的,就是不行。我们就是这样无奈,无能。何时,能随心如愿,给心身最大的自由,那该多好。

坚持心得体会(篇2)

坚持这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处广泛,它不仅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许多种种诱惑和挑战,而真正能够走向成功道路的人,最终都是坚定地走了自己的路,坚持到底的人。在我过去的人生经历中,也有着不少坚持的体验和感悟,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人类的学习过程是漫长而繁琐的过程。能否坚持自己的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技能,是人类成功的首要条件。在学习路上,会有很多的诱惑和困难,但是那些始终坚持不懈的人,才是真正的成长者。在我的学习经历中,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困惑,学到了一半便想停下来休息,觉得自己已经学够了。但是,当我想到那些一直努力学习的优秀学者,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不断勇敢尝试、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于是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让自己不断成长。

我们的身体是我们前进道路的根基,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便无法走得很远。尤其在城市里,不锻炼一下,就很容易产生种种疾病,对于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但是,坚持锻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之前,也曾经尝试着去运动,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但慢慢地我明白了,只有坚持锻炼,才能够使自己养成健康的身体状况,并且,也让我懂得不仅仅要坚持学习,还要坚持锻炼,这才是提高个人生活素质的重要条件。

第四段:坚持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梦想,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梦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就不会难以实现我们的梦想。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总以为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在实现梦想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会轻易放弃。但是,当我逐渐成长,体会到实现梦想的难度,我明白了坚持梦想和实现梦想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够让自己的梦想不断接近实现。

第五段:总结。

坚持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取得的成果,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时间。但如果你真正把坚持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不断努力去实现,并付诸行动,那么,你的成功和进步将会没有边界。坚持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自强,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人生的美好之处。希望你在前行的路上,始终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坚持心得体会(篇3)

政治生态决定一切生态,用人问题决定一切问题。

十九大报告提出: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当前,基层“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正在进行,选班子、建队伍关系到我党第一个百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党的承诺是否打折扣,也关系到党在人民和国际上的诚信,人民期待着,国际上关注着。

各地区在当前“两委”换届选举中出台了“十不准”,并收看“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警示教育片,坚持政治领导和程序合法,加强公安、纪委,检察等多部门联合指导和监督,确保“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团结和公平是抓班子、带队伍的两大基石,是确保“两委”换届选举风清气正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在“两委”换届选举中的人心向背和人心所愿的重要保证。

基层农村发展事业,人人有责,不限制,不打压一切愿意为基层农村经济发展的所有公民,支持一切愿意为基层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想法。可以实行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事务公开招标代理制度,让基层农村“能人”在为农村基层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出来。

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务促村务、促发展。1927年,我党把“支部建在连上”,我党的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党把支部设在村里基层,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保证。把“能人”选出来,村民才能乐起来,村民乐起来,事业才能火起来。

焦裕禄书记说过:“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干部、干部,首先要干,然后再带领,这里的“部”就是带领、率领的意思。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书记,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书记非常关键。

每名共产党员都应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大局观,价值观,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福祉为上,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坚持心得体会(篇4)

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引起现场代表们的热烈反响,“人民至上”也成为了2020年两会的“热门词汇”。

“人民至上”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执政理念,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忠实信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党的领导是根本。对此,各级党组织要保证与人民方向一致、步调一致,就必须与人民紧密团结,做好人民身边的“行者”,与广大群众在逐梦路上携手前进。

做人民的“先行者”,奋勇向前,敢为民先,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自党成立至今,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争、解放、发展……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望祖国百年发展之路,不乏伟大的革命先驱,他们是人民前行路上的阶梯,也是披荆斩棘的排头兵,他们用“求变”的改革决心和“不变”的为民初心,打开了中华民族新局面。如今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征程,党员干部要将“先行者”身份传承下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根基,紧紧围绕“发展”这一关键词,以高站位促改革,以长眼光谋规划;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各级党组织要凝心聚力、只争朝夕,摒弃自满心理和懈怠情绪,始终走在人民前列,牢牢把握发展方向,做好掌舵者和领路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稳步走向共同富裕。

做人民的“同行者”,与民为伴,为民所想,将提升群众获得感作为首要政绩。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抛开人民群众,一切事业都将成为空谈。疫情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面对严峻挑战时,党与人民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渡过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寒冬”。除疫情防控外,2020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要想交出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就必须回归根本,做人民的“同行者”,面对脱贫攻坚,我们要持续深化群众路线,面对面倾听人民诉求,对脱贫困难户要积极研判,精准施策,让广大人民深切感受到党组织关怀,切忌脱离群众凭空想象,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党组织要让党员干部善于和敢于深入基层,让干部直观捕捉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打破人民与干部间的“最后一公里”。

做人民的“后行者”,担当作为,真抓实干,为人民筑起坚实稳固的大后方。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想要长期实现“国泰民安”,提升群众“安全感”,让人民群众在发展路上走得“有底气”“有干劲儿”,就必须要求党员干部有担当意识和实干精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和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但这一愿景不会一蹴而就,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发扬攻坚克难精神,提升组织战斗力和执行力,敢于和问题硬碰硬,猛药去疴,让干部敢于讲实话、讲真话,做到“在前进中找问题,在问题中求前进”;在选人用人时,要挖掘高站位、高素养、高水平的“三高”党员干部,重点提拔政治立场坚定、真抓实干、经验丰富的基层干部,给予充分容错空间,同时要利用好群众这面“镜子”,将群众的意见和满意度作为重点参考指标,选用人民满意、与人民“同心同德”的优质干部。

坚持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并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更是我党为人民服务宗旨进入新时代的新境界。

1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并不满足于实现人民的眼前利益,而是着眼于通过抓住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发展来实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起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众所周知,清末以来,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有多少党派、志士救国图强,甚至献出了生命,但最终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有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并带领人民解决了这个根本矛盾——“土地问题”,从而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西方也标榜“以民意为基础执政”,但他们为争取选票,只满足简单多数民众的眼前需要,并不解决根本问题,结果导致社会矛盾越积越深,最终要么激化矛盾、要么诱发新的更多的矛盾。

2坚持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等七个方面举措。

3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不是为人民“送幸福”,也不是代替人民谋幸福,而是带领人民、并和人民一起去谋幸福,人民是主人,代替和带领一词之差,所蕴含的力量存在巨大的差距。

4依法保证群众当家做主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习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好社会生活之中。”

5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毛泽东曾经讲过一句话:“根本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民众所处的层面无法意识到如何实现根本利益,只有经过共产党的教育和引导,民众才能认识到应该如何实现符合自身需求的利益”。

坚持心得体会(篇6)

近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局性概括提出“十个坚持”,深刻总结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更好地诠释了这一宗旨。当前,我们正踏上乡村振兴新的“赶考”之路,广大基层干部需时刻牢记“人民至上”,以心中的光加强政治引领、以肩上的责勇于拼搏进取、以脚下的土坚持实干担当,奋力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员干部当善养“浩然之气”,修身养性、提升境界,让这种“气”凝聚奋进新时代、同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浩然之气”从书中得,胸中丘壑成山岳。书本是纳学识之海、容智慧之器、成精神之山。党员干部要多读理论书籍,理论书籍是在长期斗争与发展中形成的,蕴含着路线方略,也蕴含着真理智慧,既科学严谨、高屋建瓴,也与时俱进、深接地气。从书本中,我们能够学到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作风、“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思想,从而强化自身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鲜明特质,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与坚定信念,从而更加明晰奋斗目标与前行方向。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文韬成山岳。党员干部应当在学习中沉淀出一种定得住心神的静气,激发出一种奋发向前的冲劲,让山岳之稳重与山涛之气势凝成“浩然之气”,在书海中扬帆远航,在新时代写华章、绘亮色。

“浩然之气”从心中得,心底坦荡明如月。心胸宽广如大海之广博,宽容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品德。心底坦荡的党员干部有“大格局”,在面对他人批评的时候,听得进建议、吃得了“辣味”,还能够常常“回味”、时时提醒,不断改进不足、完善自我,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心底坦荡的党员干部有“大境界”,不讲空话只讲真话,不讲“大道理”只讲“实道理”,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处事原则,不讲人情往来只讲人民情怀,始终牢记入党初衷,始终不忘时代使命;心底坦荡的党员干部有“大胸怀”,能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发掘对方身上的闪光点,而非紧抓对方的短处不放。对待他人功绩不妒,对待他人之过能容,而非锱铢必较、妒贤嫉能,能够团结共事者,凝聚起干事创业力量。心底坦荡如明月,党员干部心中有清波荡漾、清气萦绕、清光四射,自成一片风景,“浩然之气”自然满心满怀。

“浩然之气”从行中得,乘风破浪势如潮。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有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善于学习理论、总结提炼,也要善于实践创造、以行致知。要在学习中领悟思想、感悟情怀,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增进情感,只有厚植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才能汲取更深厚的思想力量、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与人民同向同行,才能拥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充沛的力量;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把这份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才能强化斗争精神,遇难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向前迈出的脚步才能永不停滞、决不懈怠。党员干部的“行”不是茫行,没有航向地随波逐流;也不是盲行,不辨方向地跟船行走;更不是莽行,铆足劲头一个劲地往前冲,党员干部的“行”永远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幸福,在实践中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坚持心得体会(篇7)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人民至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把人民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广大组工干部要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将人民作为自身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距离”拉近,把“灰尘”除净,把“内功”练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干部”。

把“距离”拉近,筑牢群众观念。组工干部为干部、党员、人才服务,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民生民意是服务好坏的“晴雨表”,也是政策反映的“指南针”,组工干部要带头筑牢群众观念,把为民服务的情怀化作工作的热情,主动深入问题突出、矛盾尖锐的基层一线,做到问政于民知得失、问需于民知冷暖、问计于民掌虚实,把“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到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员教育管理等各项重点任务中,全力以赴解决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以“距离”的缩短不断打开新的工作局面,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真情、获得利益,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同频同振。

把“灰尘”除净,塑造为民风骨。“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在新时代快速发展与多元融合背景下,如何走好克己奉公“独木桥”,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重要“关卡”之一。组工干部承担着管理、教育、监督职责,面临考验更多且更杂,更需要以最高的政治标准、最严的纪律要求、最正的业务作风为表率,时刻牢记一切权力皆为人民所赋予,自觉保持政治清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组织把关,替群众用权,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积极回应群众关注的选人用人公信度问题,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坚持程序,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灰尘”的除却塑造组工威信,做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好干部。

把“内功”练好,争做人民公仆。总书记曾指出:“要群众信任,决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我们党正是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群众由胜利走向胜利,组工干部更应苦练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在高强度、高标准的工作过程中取信于民、普惠于民。要突出实绩导向、人民导向,传承组工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神,少搞“花架子”,多下“真功夫”,把工作做实、做精、做细,以精通的业务知识强化为民之能,创新为民之举,改进工作方法,强化责任担当,以扎实的“内功”施展“拳脚”,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彰显个人价值。

坚持心得体会(篇8)

?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协调化,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其次,推进依法治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适应的这个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注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继更新推进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让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使党,国家,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更加注意制度化建设,增强按制度办理,依法办理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总结,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示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答了新时什么什么实行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指南,全党全国要认真学习领会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

坚持心得体会(篇9)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坚持心得体会(篇1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十个坚持”深刻总结了建党百年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就是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延展和升华。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好“人民至上”理念,既要入脑入心,更要付诸行动,做到“眼、耳、口、手、脚”“五官并用”,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接力棒”。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读懂拳拳为民的真挚初心,用好为民“三向仪”,从党史中汲取“大力量”,为人民群众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导向仪”。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员干部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持续奋斗的目标,心中勾画蓝图,脚下充满力量,自觉主动地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向群众之所往、想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在躬身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也要有久久为功的干事恒心。对待简单具体的事情,要细致认真;对待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坚持到底,在干事创业中尽力而为,不断创造业绩、不断实现目标,以积极有为的努力、矢志不渝的追求、竭尽全力的奋斗,凝聚精神的力量,保持发展的后劲,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进一步筑牢发展根基。

以“解决急难愁盼”为“干事方向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是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我们必须牢记在心、担当于肩、付诸于行,以此为干事创业的“导航仪”。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常态化上门走访,掌握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问题,一心一意地改善民生,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更高水平的满足,朝着干事方向共同努力、砥砺前行。

以“推动共同富裕”为“奋斗指向仪”。“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告诉我们传授方法的重要性。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日子更红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指向。党员干部要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中奋勇争先,理解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明确共同富裕的总体要求,要牢牢抓住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紧抓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坚持在奋斗中形成群众参与、发展共享的生动局面。着眼实际,党员干部要为群众免费提供技能培训、联系就业平台,增强人民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有贴心的关怀和可靠的保障。

坚持心得体会(篇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两个重要讲话,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着眼初心使命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全党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干部进行的一次深刻思想洗礼、发出的嘹亮进军号角。两个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深刻洞察国内外复杂形势和当前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机遇挑战、目标任务,内涵十分丰富,要求明确具体,语言朴实有力,不仅对中青年干部在勇于斗争中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根本遵循。李希书记在省委党校开班式上的讲话,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了很好的领读和解读,非常全面系统,切合广东实际,令人备受鼓舞。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主要体会:

一、理论学习要做到“三个舍得”

(一)舍得用时。我们平时工作繁忙、杂事太多,各方面压力巨大,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要像雷锋同志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时间越是宝贵,越是要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习时既要做到“原汁原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只有正本清源,才能自觉抵制那些谬论、曲解,才能通过消化吸收真正变为自己的收获;同时,也要做到“常学常新”,总书记的每一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要求,要通过学习第一时间领会掌握,做到融会贯通,迅速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落点。

(二)舍得用力。检视自己以前的学习,有时过于实用主义,遇到问题了才来学,临时抱佛脚找答案,有时蜻蜓点水、浮于表面、不紧不实,总想着省力气去干点别的事情。不得不说,这是对学和干的关系把握不准确的一种表现。学就是干,干就是学。学不是像书呆子那样,死记硬背,百无一用;干也不是像没头苍蝇那样,横冲直撞,瞎乱指挥。实干兴邦,用力学习其实就是实干,要舍得下功夫、用大力。学的形式是次要的,学的效果才是主要的。

(三)舍得用脑。不要舍不得动脑筋、花心思,要认真领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包含的原理、规律,并进行总结提升,学用相长、知行合一,指导实践。我们常以表面上的、形体上的忙碌,掩饰学习的不深入和无效率。理论不是没有用,而是没学好。只有学深悟透,知行合一,才能感受到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执政为民要以“三个是不是”为标准

(一)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要与人民始终站在一边、保持同一立场。记得以前有个反面例子,某局长质问记者到底是代表党和政府的立场,还是人民的立场。将党和政府的立场与人民的立场对立割裂,是严重的政治错误。习近平总书记说:“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榜样,就是表率,就是号召。

(二)是不是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困难。能不能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这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我们国家,人民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当官的不是要为老百姓做主,而是要为老百姓服务。要善于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全体与个体、长期与短期、内因与外因等关系,在一些协调处理疑难问题,如信访、维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中善于顾全大局,维护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求得最大公约数。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单靠政府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开展协商民主,做好解释,群策群力,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征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以惠民之心,做实事,求实效,履行好职责,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必须答好的一张考卷。70年前,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进京赶考”论断,至今听来仍然铿锵有力、引人深思。要增进人民福祉,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靠改革,但也要正视更多深层次问题加以妥善解决,防止积重难返,甚至形成重大风险隐患。

三、党性修养要坚持“三个不停”

(一)修身不停。习近平总书记说:“为政之道,修身为本。”要增强政治定力,恪守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要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人生信条。但不是要明哲保身、当撞钟和尚,而是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勇气和精神,努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修身需要靠内向的不断反省自觉,也要靠外部的理论知识注入。省委党校的培训学习体制,就很有优势,让大家既能够静下心来钻进去,也能够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这种高效、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对于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很有裨益。

(二)奉献不停。要立志做事,心平气静,看淡个人得失进退,全心全意谋发展,扑下身子抓工作,多问问自己为集体、为他人做过什么实事,奉献过什么。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是没有什么其他自己的利益的。这就是对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比如广东农垦在海外的一大批中青年党员干部,他们远离祖国、远离亲人,在比国内条件艰苦很多的橡胶基地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出去时孩子还没出生,有的携妻带子一家人扎根海外企业。他们的工资不见得多高,但他们觉得自己能够为“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崇高事业作出贡献,就感到很满足很快乐。

(三)戒贪不停。廉洁自律不过关,不仅官帽会不稳,更是说明做人没了脊梁骨。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任何时候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特别是要增强自制力,慎独慎微慎初,真正把不敢腐的畏惧、不能腐的规矩升华为不想腐的自觉。

四、增强斗争本领的“三个路径”

(一)实干长本领。要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说空话套话,不造花瓶摆设,不搞会议落实会议、文件执行文件那一套,不搞喊响亮口号、开空头支票、只画饼充饥那一套,要瞄准问题、精准点穴、彻底解决,做实干家、老黄牛。只有经历实干的历练,决策才会越来越准,能力才会越来越强,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二)平时多磨砺。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除了经风雨、见世面,别无捷径。不要怕矛盾出现,我们的工作正是在解决老矛盾之后再去解决新矛盾。不要怕问题压身,只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才会越发强烈、斗争本领才会越发强大。深化改革、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争着向前、抢着领命。

(三)战时敢亮剑。现在我们面临更多的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意识形态领域。打赢这类战争,我们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必胜的信心。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要消除的就是认识模糊、麻痹大意思想,认为和谐世界了,对于西方反动思想也可以包容互鉴了。要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敢于坚决斗争”,做新时代李云龙式的干部。

坚持心得体会(篇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

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落实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民,提高认识是关键。领导干部通过学习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十七大精神,搞清楚为什么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为什么必须要优化发展环境,为什么要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以及科学发展与富民强民的关系,即科学发展与富民强民是辩证的统一。科学发展关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富民强民关乎发展的目标和结果。科学发展是富民强民的必然路径,富民强民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提高对“科学发展、富民强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人民赋予的重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加快发展、富民强民服务,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

落实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广大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切实深怀爱民之心,恪实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在四个方面率先垂范:一是在深入群众方面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思想认识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符合加快发展的需要,更加快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服务,特别是要为弱势群众服务,办好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最大限度地让群众得到实惠。特别要解决好看病难上学贵买房贵的问题。二是在工作创新上率先垂范。认真切实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和新办法,大胆创新,加快发展,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在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上率先垂范。必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不该沾的东西坚决不沾,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做到有所敬畏,尤其要敬畏百姓,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为官,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四是在弘扬创业精神上率先垂范。把艰苦奋斗的精神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增强创业意识,纪律意识,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了解群众的疾苦,寻找致富的门路,身体力行,真抓实干,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总之,切实实现科学发展为了人民,科学发展依靠人民,科学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是富民强民的手段和方式,后者是前者的目标和结果。真正体现科学发展是富民强民的最好理念.

坚持心得体会(篇13)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展大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改革开放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入学习和正确把握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重要论述,对于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确立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从国内改革到对外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形成全面系统顶层设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改革总目标逐渐清晰并最终确立,这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后,就来到广东深圳,重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向全社会释放出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强烈信号,掀开了全面深化改革大幕。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党的绘制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并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强调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始终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二、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分阶段目标,并将改革总目标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新修改的党章,成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伟大航程的灯塔。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对推进实现改革历史任务,贯彻落实好各项改革部署至关重要。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统一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动摇。把握改革正确方向,首先要把握好这个根本政治方向。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两句话”的论述指明了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方向,“两个半程”的论述标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为我们清晰、准确地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历史使命。

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改革全局,科学把握改革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改革论断,为指导改革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十分繁重的改革任务和各种风险挑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改革领导体制、务实高效的统筹决策机制、上下联动的协调推进机制、追责问效的督察落实机制。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划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努力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完善改革政策,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在部署推进各项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着眼于切实解决体制机制中的突出问题。在制定方案上,强调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拿出的方案要有棱角,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在部署推动上,强调要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在督促落实上,强调要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结果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四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在改革实践中,研究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要同步考虑所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上升为法律。全面实施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通过法律法规的“立改废”落实改革决策,巩固发展改革成果。

五是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和国防军队等各领域,改革任务之全面、内容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谋划推动改革过程中,注重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推动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提高改革整体效益。

六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在亲自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实施、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同时,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要鼓励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对需要稳妥实施的改革,积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看准了再推开。科学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要高度重视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动面上的改革。

七是坚持蹄疾步稳推进改革。着重强调,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对于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招制胜、立竿见影,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落实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要牵住“牛鼻子”,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全局。

八是坚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改革落实。强调,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要把抓落实作为改革工作的重点,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既当促进派、又做实干家,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要发挥督察的重要作用,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冲破“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7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