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心得体会 >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篇1)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在“三农”发展进和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和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随着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要求,为深入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不忘初心,就要首先用“同理心”走好家乡振新发展的“路”。从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来看,没有我们家乡这一个地方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立足于我们家乡的实际情况,组好规划,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立志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不忘初心,还要打造家乡人才的“向心力”。着力农村创业创新,走人才强农之路,例如政府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人才回流,鼓励和支持本地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为家乡建设出力。也可以采取技能培训为主的专业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小组,带动老百姓,主要是家乡中的中青年,利用所学技能,深挖发展潜力,全民都是“人才”。

不忘初心,以“树立良好家风”为引领,用“责任心”塑清廉家乡。把廉政文化中“家风”建设作为宣传的主要部分,积极培育和挖掘优秀家风家训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廉洁文明家风”签名承诺、“廉洁文明家风”家访等系列活动,推进文明廉洁家乡,走提升美丽家乡发展内涵之路。

不忘初心,以“赤诚之心”坚守绿水青山,不为盲目发展断未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守住了绿水青山,才是守住了我们的金山银山。以前的发展多多少少都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刻不容缓。转变发展思路,利用自然风光,打造旅游业等等,不能为了发展提前消耗家乡的“青山绿水”,让绿色成为美丽家乡的保护衣。

不忘初心,牢记为“家乡”发展建设贡献力量的使命,从多个“心”出发,为建设美丽家乡“添砖加瓦”,让家乡更加美好,未来的蓝天越来越辽阔。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篇2)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生态文明战略实施的空间载体,其建设管理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文明城市实施路径这一理念,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金磊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并要按照城市各个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烟台市位于渤海湾的南大门,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通航和烟台港不断发展壮大,作为环渤海“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日渐显露,与东北亚及长三角经济圈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而高新区则位于烟台中心城区东部,距市中心约15公里,距离莱山机场约10公里,距烟台港约15公里,烟威高速、青烟威荣城际轻轨从区内穿过,对外交通体系便捷,是进入烟台中心城区的东大门。

长期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思想,秉承着建设"生态城市、美丽烟台“的战略目标。2013年烟台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开启烟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围绕打造烟台“东部滨海生态城”这一建设目标,烟台高新区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目标,到2014年初,烟台高新区已经初步建成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成为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区。

二、基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城市是生态文明战略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之一,我国自从提出生态文明战略以来,就有很多城市开始积极探索试验生态文明城市的实现方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烟台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其主要的路径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一:政策引导

烟台市高新区实行低碳经济的阶段还处于初期,政府抓紧出台相关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充分利用扶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激励政策,同时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应用等问题提出具体支持的建议,特别是对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要给予积极的政策扶持。二是利用政策、经济等组合手段来控制当地碳排放量的大小与速度,同时积极探索碳排放交易制度与大型企业碳排放额度的目标考核制度。三是搞好市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并积极探索全面协调低碳经济发展的行政体制与机制,使企业在节能减排中遇到矛盾和困难能及时得到解决。

(二)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二:技术保障

(1)创新生态城市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烟台高新区把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发展目标。在空间布局上,高新区总体按照“一心”、“四带”展开。“一心”即以科技CBD为中心,将科技CBD打造成为低碳绿色核心区、低碳起步示范区;“四带”即将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打造成为低碳智能示范区,将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打造成为低碳工业示范区,将高端服务业聚集带打造成为低碳建筑示范区,将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打造成为低碳交通示范区。

(2)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烟台高新区牢固树立“产城融合”理念,突出主题、彰显特色、追求卓越、打造精品,全面打造特色鲜明、创新活跃、发展高效、生态优美、宜居宜业、低碳智能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根据《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高新区将建成一座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在全球具有影响的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高新区作为烟台“第六城区”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总体规划中,高新区将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孵化、软件外包、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

(3)全面实施生态建设。烟台高新区作为“中德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区”,开展了全面生态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与旧城更新改造;建筑节能、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与社区节能;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城市智能化管理;城市交通解决方案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废物和废水处理与利用等。

(三)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三:公众参与

烟台高新区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直围绕群众、依靠群众。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活动提高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扎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政治层面。要求高新区的党员干部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发动群众,齐心共促,通过公告、宣传标语、限期整改通知书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卫生意识,调动全区人民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促进全区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在区内主要垃圾点增设乱倒垃圾警示牌,制作以“文明乡村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等为内容的横幅,下达限期改正通知书。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实现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选择合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是每一个城市面临的首要问题。烟台市高新区已经在发展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了新的起点。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展的内涵和规律,紧紧围绕“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不断深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篇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从“江海门户”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到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再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的江苏之行充满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在“十四五”新征程即将开启之际,这份殷殷嘱托用意深远。

把稳人民至上“风向标”,构筑人民生活品质“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丽的风景总是让人赏心悦目,美丽风景的构建则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四五”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不管经济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正所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阶段新发展新成果也将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牵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牛鼻子”,下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盘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到眼前效益,不顾长远效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体现出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筑起污染防治“隔离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只依靠少数人、个别企业、道德约束,必须吹响环境保护“集结号”,团结最强力量。要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美丽风景你我共建共治;要以环保督查开启环境保护“探照灯”,下足力、铆足劲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弥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要带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的“紧箍咒”,“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最严格的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上好“保险杠”。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读懂总书记“生态寄语”背后的深意,就是读懂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往开来,共同描绘绿意盎然的中国发展新篇章。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篇4)

根据中共两当县委办公室、两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两当县生态环境问题大讨论大排查大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9月27日,泰山乡党委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暨环保问题整治”专题民主生活会。

会议召开前通过组织专题学习,深入学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中央、省市县环保会议精神,广泛征求了乡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谈心谈话,为民主生活会的召开做了扎实的准备工作。班子成员重点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理念、主体责任落实、交办问题整改、污染防治等方面,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具体地进行反思剖析,并撰写了个人发言提纲。

民主生活会上,乡主要负责人通报了乡党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前期准备情况,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各项法律法规学习、辖区内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之后其他班子成员逐一反思剖析,认真进行了对照检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最后,乡主要负责人对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了点评,认为召开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非常及时和必要,会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体现了大家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决心,体现了党委班子的担当作为精神,通过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理清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明确了整改任务和努力方向,为下一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篇5)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

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保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保护和优化,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体会》。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出发,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三、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理念

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

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生态文明心得体会(篇6)

“澶漫江淮万里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慰问受灾群众,温暖民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在察看庄台后,总书记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总书记的感慨点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两个经典故事,饱含了对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的深情致敬,和对当下党带领人民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工作的殷殷嘱托,也让党员干部从总书记的“感慨”中做到三个“坚定”。

坚定人民至上、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了解决水患,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与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开山劈石,夙兴夜寐,团结带领部落人民共斗洪魔,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为了人民,大禹治水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今年以来,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防洪救灾,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疫情、斗洪魔,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疫情尚未根除,防汛救灾任务还在继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战”在一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

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禹治水时,曾手持规矩,实地查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治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河流。大文豪苏轼也是治水专家。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初到任上,正值颍河八丈沟工程开工。颍河与淮河毗连,水系复杂、河患无穷。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寻官问民,查证资料,差人测量,两个月后,取得了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并及时叫停这个“拍脑门”工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朝廷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后根据颍州实地情况,疏浚清河、治理颍州西湖,兴航运、灌农田,造福百姓、泽被后世。大禹治水、苏轼治颍的故事均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办实事,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今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防洪双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党员干部要坚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坚定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古蜀有“泽国”“赤盆”之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李冰任蜀守后,实地查探,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发现水流湍急的岷江到下游后,水势浩大,一马平川,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附近山峦阻流,水患加剧。在尊重当地水文实际规律的前提下,李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都江堰。不仅解决了洪灾问题,而且得以灌溉良田万亩,使蜀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全球年代最久、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得益于它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和科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保护自然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副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1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