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运动课件 >

运动课件(锦集14篇)

运动课件(锦集14篇)

运动课件。

针对您查询的“运动课件”,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一些资料供您参考,期望对您有帮助。备课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案和课件的制定要认真对待,因为它们能够促进课堂效果和教学满意度的提高。

运动课件(篇1)

教材说明:

这是一次综合性活动,包括“找一找”和“说一说”两个层面的内容。

“找一找“时为儿童查阅和搜集资料所创设的活动情境。

“说一说”是以几幅反映儿童汇报交流活动的画面来提示低年级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的初步经历,让儿童对中秋节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激发儿童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通过说一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通过简单的综合性学习尝试,了解语文的学习途径不只在课堂上、书本里,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2、把所获成果全面、真实地展现出来。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教师帮助学生完成。

2、教师要适时指导。

教学计划:

1、课余搜集资料,进行整合。

2、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内容。

3、形式不拘一格,提倡创新。

教学过程:

在这堂课中,教师应该针对自己班的不同情况,合理地安排进行。

一、找一找。

1、查日历看中秋节是哪一天。

2、查看月饼的商标。

3、请父母帮我们找一找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4、找一找和中秋节有关的`诗和歌曲。

二、说一说。

1、奶奶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2、全世界的华人都过中秋节。

3、我们家一边吃月饼,一边看中秋晚会。

4、月饼的包装袋上有许多知识呢!

5、教师应该在活动之后进行总结。

教学余音:

帮助学生展示成文、成画的作品。

运动课件(篇2)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方法和手段

导入新课播放

1.动物运动的录像片;

2.雅典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观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媒体播放

观察鸡足(爪子)关节的结构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

1.解剖和观察鸡足关节。

2.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实验操作

(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

人体关节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讨论

骨骼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结,骨骼在运动中起支持作用。

观察、思考。

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

图片展示

骨骼肌的结构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

播放动画

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3.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

1.制作肘关节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体验屈肘和伸肘过程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加深理解骨骼肌的协作关系。

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适时发现制作不同关节模型的典型学生,请他们为大家做示范和说明。模型制作

播放动画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评价。

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讨论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

动物运动的意义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分组讨论

小结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运动中是动力器官。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

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讨论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经验

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200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过探究实验,亲自解剖和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改进措施

关节结构的观察,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哺乳动物的关节。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

七、点评

1.优选媒体资源,展示运动之美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屏幕上展示着第二十四届雅典奥运会“亚洲飞人”刘翔飞跃跨栏的一瞬、女排姑娘顽强的最后一扣、射击冠军王义夫紧扣板击、篮球“巨人”姚明一记重扣……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无不再次拨动师生们激动的心弦。为国争光,体育强国,运动之美,力的炫耀。荧屏又翻动着猎豹追捕着羚羊、袋鼠互相争斗、大象与它的孩子们欢快地洗浴、海面游动的鲸喷溅着高高的水柱、丹顶鹤在空中展翅飞翔……这些图片材料是要告诉学生们──人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运动的和谐,运动之美。

2.探究关节的秘密,开启智慧的天窗

小心地拿起家兔的骨骼标本,看看骨与骨的连接,耸耸自己的肩膀,摇摇自己的臂膀,交叉双手转一转手腕,脚尖触地晃动一下脚踝,感受的是关节、骨与肌肉的关系。托起手中的解剖盘,白白的“凤爪”任尔挑选。轻轻地划开鸡爪上的皮肤,剪开肌腱,触摸光滑的软骨,了解关节的结构,感受它的牢固、柔韧与灵活。稍然地实现着“做中学”。

3.模拟制作体验过程,关注评价激活思维

两片天蓝色塑料薄板,两个橡皮筋,几个图钉,试一试模拟探究关节、骨骼和肌肉的关系。若要模拟制作的成功,先与老师一起做一做伸肘与屈肘动作。耐心地体会,细致的琢磨,想明白啦,塑料板代表两块骨骼,图钉相当于连接骨的关节,橡皮筋联合起来模拟伸肘与屈肘动作时的骨骼肌运动情况。教师发现学生能力的差异,请上台来一一叙述制作的道理,有不合适的地方,先由本小组同学给予纠正,后由老师予以评价和指导。重在过程与能力建构,认同学生存在的差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4.认知过程为美的追求,思与想的系统升华

动物具备了关节、骨骼和肌肉即可完成各种运动吗?回忆动物世界的精彩,吟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丽诗篇,明白了动物的运动需要神经系统、需要能量的供给,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不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感性认识的体验,理性思维的提升。

运动课件(篇3)

一、说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七、练习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

运动课件(篇4)

教学内容:了解剧本的编写形式,会编写剧本。搜集生活中美与丑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在表演中,辨别美与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提高团结合作的精神。

3.了解剧本的编写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剧本的编写形式,会编写剧本。

在表演中,辨别美与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高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读《丑公主》,回顾剧本的编写特点。

1、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

2、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3、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

二、小组同学一起回顾生活中可以编成剧本的事例。可以使以下事例:

送受伤的同学回家;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三、遵循编剧本的原则小组编写剧本。要求:

3、可以一边排练一边修改剧本。

四、选出导演,排练剧本。

要求: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口齿清楚、动作的题大方。

五、 组织演出。

七、 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

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用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

运动课件(篇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依据“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知识产生和建构的场所,是学生“做中学”的乐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科学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第一节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

2、概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概述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探究实验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细致观察和科学推理的科学素养。

四、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动物生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阶段,也是思维较活跃的时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欲望也很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方法和手段

导入新课播放

1.动物运动的录像片;

2.雅典奥运会运动员图片观察、思考。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媒体播放

观察鸡足(爪子)关节的结构设疑:如果人的肘、肩、膝等部位如果不活动,运动情况会怎样?关节的结构又是如何呢?它有哪些适于运动的特点呢?

1.解剖和观察鸡足关节。

2.讨论并总结关节的结构具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实验操作

(强调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器械伤手)。

人体关节设疑:人体有哪些关节?我们在运动中应注意哪些?结合实际生活,讨论、总结在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并突出STS的教育。讨论

骨骼关节是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结,骨骼在运动中起支持作用。

观察、思考。

理解运动系统的结构。

图片展示

骨骼肌的结构:

1.设疑:运动中牵拉骨完成运动的结构是什么?

2.展示骨骼肌结构的动画。

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激发兴趣,揭示内部的结构。

播放动画

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1.设疑:有了灵活的关节,骨骼肌牵动着骨可以绕着关节活动,然而运动的具体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

2.制作肘关节的模型,探究骨骼肌的着生情况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关系。

3.播放屈肘和伸肘的动画。

播放动画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时评价。

动物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运动设疑:动物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运动吗?如果不是,还有哪些方面的参与呢?

讨论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

动物运动的意义设疑:动物的运动对动物有哪些意义?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运动能够有效地获取食物和逃避敌害。培养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分组讨论

小结运动系统由骨和骨骼肌组成;关节具有牢固灵活的特点适于运动;骨骼肌在运动中是动力器官。

讨论总结:动物通过各种方式的运动能够充分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

加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讨论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经验

利用媒体资源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200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和视频材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过探究实验,亲自解剖和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改进措施

关节结构的观察,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用哺乳动物的关节。模型制作的材料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固定性还不够好,使用图钉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等。

七、点评

1.优选媒体资源,展示运动之美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屏幕上展示着第二十四届雅典奥运会“亚洲飞人”刘翔飞跃跨栏的一瞬、女排姑娘顽强的最后一扣、射击冠军王义夫紧扣板击、篮球“巨人”姚明一记重扣……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无不再次拨动师生们激动的心弦。为国争光,体育强国,运动之美,力的炫耀。荧屏又翻动着猎豹追捕着羚羊、袋鼠互相争斗、大象与它的孩子们欢快地洗浴、海面游动的鲸喷溅着高高的水柱、丹顶鹤在空中展翅飞翔……这些图片材料是要告诉学生们──人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到人与动物运动的和谐,运动之美。

2.探究关节的秘密,开启智慧的天窗

小心地拿起家兔的骨骼标本,看看骨与骨的连接,耸耸自己的肩膀,摇摇自己的臂膀,交叉双手转一转手腕,脚尖触地晃动一下脚踝,感受的是关节、骨与肌肉的关系。托起手中的解剖盘,白白的“凤爪”任尔挑选。轻轻地划开鸡爪上的皮肤,剪开肌腱,触摸光滑的软骨,了解关节的结构,感受它的牢固、柔韧与灵活。稍然地实现着“做中学”。

3.模拟制作体验过程,关注评价激活思维

两片天蓝色塑料薄板,两个橡皮筋,几个图钉,试一试模拟探究关节、骨骼和肌肉的关系。若要模拟制作的成功,先与老师一起做一做伸肘与屈肘动作。耐心地体会,细致的琢磨,想明白啦,塑料板代表两块骨骼,图钉相当于连接骨的关节,橡皮筋联合起来模拟伸肘与屈肘动作时的骨骼肌运动情况。教师发现学生能力的差异,请上台来一一叙述制作的道理,有不合适的地方,先由本小组同学给予纠正,后由老师予以评价和指导。重在过程与能力建构,认同学生存在的差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4.认知过程为美的追求,思与想的系统升华

动物具备了关节、骨骼和肌肉即可完成各种运动吗?回忆动物世界的精彩,吟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丽诗篇,明白了动物的运动需要神经系统、需要能量的供给,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这样才能实现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不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感性认识的体验,理性思维的提升。

运动课件(篇6)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平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

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

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

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习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3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蜗牛:1.5*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平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习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课件(篇7)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运动有快慢” 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反馈展示

1.物体叫做机械运动。

2.地球同步卫星以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 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坐在向东行驶汽车里的小明,以自己为参照物会看到路旁的树木 ,若以 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

4.在实际生活中物体的 是相对的 5.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转载于:/h= m/s,18m/s= km/h,54km/h= m/s

6.常见速度值:

(二)生生互助、合作探究----运动类型

1.匀速直线运动:; 2.变速运动: 3.例题(阅读教材21页例题,并写出计算过程)

【练一练】:

(三)小组互助、拓展提高

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行进150m,则它第5s内的速度是______m/s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的路程,则汽车在全程中 的平均速度是 。 三、堂清训练、巩固双基:

1.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其速度是 km/h,合 m/s。

2.飞机在12min内飞行216km,其速度是 :而子弹在2s内飞行了1600m,则 运动的更快。

3.关于速度,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两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2:1,行驶的路程之比是4: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

5.南京到北京的列车第一天晚上10时发车,至第二天下午3时到达,全程1050km,该列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平直铁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的列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B.投出的篮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C.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卫星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D.沿直线跑道跑百米的运动员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气球分别以1m/s和1.5m/s的速度竖直升上天空,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B.以地面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 C.以甲球为参照物,乙球在上升D.以乙球为参照物,甲球在上升

8.甲、乙两同学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跑到终点时,乙总落后10m,如果甲在起跑线处,乙在甲前方10m同时起跑,则()

A.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甲先到达终点 D.未到终点前,乙在甲前边

运动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对力学运动的研究首先是从研究天体运动开始。

2、介绍两种学说——地心说与日心说,了解科学家发现的艰辛。

3、知道开普勒的定律。

重点:开普勒定律

难点:开普勒定律的应用

教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就遇到了时间的测量总是如季节的更替,旱季或雨季什么时候开始,如何辩别方向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通过对天体——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的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类就这样开始对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研究。

二、授新:

1、行星的运动的两种学说

研究天体运动显然应当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发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萍。他们就认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太阳、月亮、行星和星球教师围绕着地球在天空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

结论:地心说的内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得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或者三世纪,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指出,地球和所有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而转动的。此外,地球还围绕自身的轴而旋转。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关太阳系结构的所谓日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对日心说有更具体的论述和数学论证。此书的出版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结论:日心说的内容:太阳是宇宙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两种学说的斗争

地心说的观点与宗教神学观点一样,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随着对行星的研究的加深,人们感到地心说对天体运动的解释过于复杂和人为化,而日心说对行星的运动的解释更为合理简单。

3、开普勒定律

虽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否定了地心说,但仍然认为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开普勒在第谷对780颗左右恒星观察并有准确记录的基础上,提出了椭圆轨道定律和周期定律。

a、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贺的一个焦点上。

b、开普勒第二定律(周期定律):所和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画图解释)

开普勒定律以极简明的结论代替了庞大复杂的系统,使得计算行星的轨道半径和它们的位置工作大简化。

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一节行星的运动

1、行星的两种学说:

a、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得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b、心说:太阳是宇宙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两种学说的斗争:

3、开普勒定律:

a、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贺的一个焦点上。

b、普勒第二定律(周期定律):所和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运动课件(篇9)

一、主题的提出:

水是生命的源泉,生命最早出现在水中,水是文明的摇篮,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往往孕育着人类辉煌的文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水是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但实际上,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人类目前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部分水储量很少,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相当于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一。

无数的河流湖泊为人们提供水能、航运、灌溉、矿产、水产、蓄水泄洪和各类用水的便利,也为人们提供游泳、划船、垂钓、观光的良好去处。河流湖泊施与人类无限的恩惠,为人类作出无私的奉献。

但人类对保护淡水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人类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把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排入河流湖泊,使水体受到污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另外,大家的节水意识不够,日常生活的一些用水习惯或多或少地浪费了水资源。

1、在能力目标上。能对水的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情况进行简单的考察、调查和实验,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处理信息和计算能力。

2、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懂得防止水资源浪费和破坏是我们每一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单位的责任。通过调查,激发他们对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责任感。

3、在知识目标上。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的污染还会损害人的健康,危害动、植物的生长。

本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是三年级学生,共分为:1、活动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阶段。3、汇报交流阶段。4、宣传展示阶段。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有效地展开调查研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此次主题研究的意义。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来了解“地球上的水是多还是少?”课上展开讨论。有的说:“地球上的水很多,你看地球仪上,蓝色的占大部分,说明水很多。”马上有同学提出不同的看法:“被蓝色覆盖的是海洋,是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淡水资源。”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地球是有很多水,但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然后教师用一个苹果来作演示,假如把一个苹果看做全球的总水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多少呢?通过对苹果的切割,当同学们们看到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大家都惊叫起来。老师告诉同学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十万分之一,无法再分割,同学们都呆住了。怎么办?于是,教师就顺势提出让同学们去进行一次水的调查,了解水污染和水浪费的情况,同学们兴致勃勃。前期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根据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两份调查表,一份是“关于家乡水污染的调查。”另一份是“家庭用水情况调查。”调查表如下:

对如何防治水污染,你有没有好的建议?

在你身边有没有浪费水的现象?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几条节水的建议。

这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们纷纷呈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片断如下:

▲我家附近有一条河流,爸爸妈妈说他们小时侯这条河很清,河里有许多鱼虾。如今,这条河在渐渐发黑发臭,河里漂浮着许多塑料袋和泡沫,河里长满水葫芦,几乎没有鱼类生存……

▲附近有家工厂把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周围居民的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入河中,一到夏天,这条小河成了一条臭河。

▲妈妈把淘米后的水用来洗碗,洗菜后的水冲厕所,洗衣服后的水冲厕所,洗衣服后的水用来拖地,洗鞋子等,这样会节约很多水。

汇报家中一天的用水量,计算全班,全校仅淘米、洗衣服这一项一天合计约用多少千克水。

为了让学生对节约用水有深刻的体验,组织学生做了一个实验,用量筒测一测一分钟的水龙头的滴量,填表如下:

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积极思维,集思广益,相互合作,知道了如何改善日常用水习惯,激起了珍惜每一滴水的社会意识

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如何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节约用水的活动中来,如何来进行宣传。最后,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商议决定,首先要求每位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向家人、邻居、亲戚宣传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人人动手编写一份《爱护水资源》的手抄报,然后在教室里展出,通过学校的小星星电视台向同学们宣扬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加深爱护水资源的责任心。

[综合活动--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

运动课件(篇10)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是初二年级学生;小学已经接触过有关运动的知识;

2、学生为初中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学生已经学过运动的描述;

5、学生能够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简单的比较;

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

3重点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引入课题:图片引入。

生活中我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百米短跑中以什么为标准来确定冠军的?

2、小时候做游戏,比较谁跑得快,往往是喊“预备!跑!”然后两人从同一起点跑,怎样判定谁获胜?

活动2【讲授】进行新课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路程多,谁快!

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V= s/t

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s——路程 ——米(m)

t——时间 ——秒(s)

v——速度 ——米/秒(m/s)

⒋单位:

⑴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或m·s-

⑵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或km·h-

⑶换算关系:1m/s=3.6km/h

讲解单位换算:(见课件)

练习

(1)18 km/h =XXm/s

(2)15 m/s=XXkm/h

4规范解题:

例题1.20xx年刘翔110米栏夺金,成绩是12,92s,问这项纪录的运动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与速度是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已知:s1=110m,t1=12.91s,v2=30km/h

求:v1

解:v1=s1/t1=110m/12.91s=8.52m/s

V2=30km/h=30×(1000/3600)m/s=8.3m/s

答:刘翔的运动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强调解题过程

注意:1、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

2、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大屏幕出示)

下表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10

20

30

40

小车1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小车2通过的路程/m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1和小车2的速度变化

总结: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我们把它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直线,速度(快慢)不变的运动。

2、特点:

(1)运动路径是直线;

(2)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改变

四、变速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速度或方向时刻改变的运动。

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平均速度:

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出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V=s/t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例题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前50m平均速度:

后50m平均速度:

全程时间:

全程平均速度:

50 m

答: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8.3 m/s、7.1 m/s和7.7 m/s。

7 s

50 m

6 s

13 s

100 m

8.3 m/s

7.1 m/s

7.7 m/s

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想想议议: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车程”一词在这里的含义。

这里的“车程”指的是汽车行驶的路程,就是从出发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

活动3【讲授】归纳小结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路程比时间

2、相同时间比路程

二、速度

1、物理意义及定义

2、公式:v=s/t

3、单位:1m/s = 3.6 km/h 1km/h=1/3.6 m/s

4、规范解题:

三、匀速直线运动

四、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v =s/t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多种:A、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B、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C、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那么:

(1)在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采用的是上述XX方法

(2)裁判员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采用了上述XX方法;

(3)物理学中比较运动快慢采用了上述 XX方法。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XX,读作 XX,速度用符号XX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XX,读作XX。

以下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远

4、自行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18km/h,合XXX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XXX。

5、一辆火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 m/s,通过的路程为 m。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为20米/秒,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汽车,羚羊,运动员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2、小明距学校2.7千米,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1.2m/s,请你算出小明步行多长时间能到学校?

运动课件(篇11)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澄清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

重点、难点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日心说、地心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讲述开普勒定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材料,也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的读物。这些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又容易接受,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方法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是为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铺垫,开普勒定律没必要做过高要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着无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天体。白天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夜晚,仰望苍穹,繁星闪烁,美丽的月亮把我们带入无限的遐想中。由这些天体所组成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渴望了解又不断探索的领域。经成百上千年的探索,伟大的科学家们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本节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前人所探索到的行星的运动情况。

(二)进行新课

一、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投影出示以下提纲:

1、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

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

3、哪种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

4、两种学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代表发言。

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3、“地心说”占领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

4、“日心说”与“地心说”争论的结果是“日心说”最终战胜了“地心说”.真理最终战胜了谬误。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投影出示以下提纲:

1、古人认为天体做什么运动?

2、开普勒认为行星做什么样的运动?他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哪几个方面的描述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具体表述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代表发言。

1、古人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十分神圣,他们认为天体的运动不同于地面物体的运动,天体做的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2、开普勒认为行星做椭圆运动。他发现假设行星作匀速圆周运动,计算所得的数据与观测数据不符,只有认为行星作椭圆运动,才能解释这一差别。

3、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行星运动轨道、行星运动的线速度变化、轨道与周期的关系三个方面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具体表述为: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比值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教师活动:认真听取学生代表发言,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出示挂图]介绍行星运动的挂图,使学生对行星的运动有一个简单的感性认识.

[放录像]使学生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立体画面的观看,对天体运动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思考:比值k与行星无关,你能猜想出它可能跟谁有关吗?

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课文、挂图及录像所提供的线索得出答案。学生代表发言。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知: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可以猜想,这个“k”一定与运动系统的物体有关。因为常数k对于所有行星都相同,而各行星是不一样的,故跟行星无关,而在运动系中除了行星就是中心天体??太阳,故这一常数“k”一定与中心天体??太阳有关。

(三)实例探究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C.水星轨道的半长轴最短,公转周期就最长

D.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公转周期就最长

?分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a越大,T越大,故BD正确,C错误;式中的T是公转周期而非自转周期,故A错。

答案:BD

[例2]已知木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12倍。则木星绕太阳公转轨道的半长轴为地球公转轨道半长轴的倍。

思维入门指导:木星和地球均为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可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直接求解。本题考查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解: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

对地球:对木星

所以

点拨:在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解题时,应注意它们的比值中的k是一个与行星运动无关的常量。

[例3]已知地球绕太阳作椭圆运动。在地球远离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率越来越小,试判断地球所受向心力如何变化。若此向心力突然消失,则地球运动情况将如何?

思维入门指导:行星的运动为曲线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常常和曲线运动知识相综合。

解:由于地球在远离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其速率减小,据牛顿第二定律有,,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地球在远离太阳运动的过程中角速度(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角度)也减小,故向心力减小。若此向心力突然消失,则地球将沿轨道的切线方向做离心运动。

点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虽然并非匀速圆周运动,但向心力公式仍适用。任一时刻,地球的速度方向均沿椭圆的切线方向。

课余作业

课后完成33“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运动课件(篇12)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与原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抓住重点,借用多媒体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2.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同动物的运动要依赖一定的结构的观点,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大意义,从而真正理解运动和行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相互合作的信心和能力。

③情感目标: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3 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运动需要身体各系统的配合才能完成,运动对动物的生存有重大意义。

②难点:运动是动物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2.4 教具准备:

①教具:多媒体课件、猪的胫骨和脊椎骨各一根、自制模型、条形木棍(一头钻洞)、小铁钉1个、玩具汽车、细绳。

②学具:20 cm×2 cm纸板(或木板)2块、皮筋2根、小铁钉1个。

3.教学过程

3.1 复习提问

①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②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

3.2 导入新课 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材料。提问:

①这些动物在做什么?

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

③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

④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

⑤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动物捕食时需要观察、奔跑和扑咬等)

小结:同捕食有关的运动是动物的捕食行为,同理动物也有繁殖行为等,所以运动是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

运动课件(篇13)

活动目标:

1.结合季节教育,围绕 “雪”的主题展开音乐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幼儿从中认识雪的特性,并尝试以“雪” 为主题的词,曲,歌舞及打击乐等形式的音乐创编活动.

2.引导幼儿体会如何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现“雪”的形象与内容.并感受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节拍特点极其在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的不同

3.培养幼儿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和即兴创编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合作和勇敢精神以及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材料: 活动场地的布置(冬天的雪景绘画,装饰为背景)地毯,小椅子(每把椅子背后挂有一只布袋,内有打击乐器一件)头饰,纱巾若干.

2. 教具: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一套(磁盘)电脑,投影仪,大屏幕,话筒.其中软件的内容主要包括: 的VCD一张, “智慧老人” 的录音一段,编配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乐曲共三段; “雪花”的动画设计一段,节奏型设计,打击乐的节奏谱设计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带领幼儿到户外看雪,观察雪的颜色,形状,感知雪的特性,并启发幼儿发现和表达雪的特性

基本部分:

1. 带幼儿进入活动区,请幼儿观看动画片并提问:

① 雪孩子是什么做成的?

② 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③ 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2. 引导幼儿创编的歌词,并帮助幼儿将创编的内容修改,整理成四句歌词.

① 播放三段节拍,速度,风格不同的曲调,请幼儿欣赏并让幼儿谈谈对各段音乐的感受② 启发幼儿讨论: 给的歌词配曲,哪一段最合适?

③ 结合歌词与音乐形象的特点,重点向幼儿介绍三拍子的节拍特点和强弱规律.

④ 幼儿看节奏谱打各种三拍子的节奏型。播放三拍子的曲调,引导幼儿试着填词演唱. 4. 欣赏乐曲,启发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舞蹈.

① 启发幼儿设计不同的动作去表现雪花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自由自在的姿态。

② 帮助幼儿分析音乐③ 播放音乐及动画背景,并提供一些舞蹈的`道具,如:头饰,纱巾等,幼儿自由即兴创编表演.

5. 指导幼儿为舞曲编配打击乐并表演.

① 幼儿拿出自己的小口袋中的乐器自由结组,分组讨论设计的方案.

② 请各组幼儿分别表演,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③ 组织幼儿评议,并选出最佳方案.

④ 幼儿按乐器分组,看节奏谱为的音乐配打击乐并表演.结束部分:

① 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从而教育幼儿应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② 从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 活动的延伸,教师提议:我们重新做个 “雪孩子”吧!(放的音乐-----三拍子)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堆雪人,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76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