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模板5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模板5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老师在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趣祝福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1】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不断主动把握学习机会,同时培养和他人合作的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注重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其积极作用。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要使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教师应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审视,使之不断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2】

【教学构想】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讲授此课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在说明事物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的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说明的顺序,对文章作整体的把握。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讲授此课时,我抛弃传统的细致讲解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对课文作整体把握后,设计了几个有趣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的开展中,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最后共同分析语言特色,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领悟说明文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方法。

4、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学生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观看图片;感知课文;设计活动;共同分析。

[教学步骤]

学生介绍纪念碑。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情况作一定的了解,加深认识,并学会整理中心资料。)

一、导入

1、放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不同角度摄影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对纪念碑的外观、基本构成作了解。)

2、请一位同学看着图片介绍纪念碑。

3、先不作评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也是说明、介绍纪念碑的,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在说明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把握课文

读完课文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畅谈。

(可以互相补充,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方位词的使用,说明时抓住事物的特征,语言饱含情感等,教师适时做总结。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充分地肯定学生。)

三、分小组设计活动

1、学生当导游,介绍瞻仰的路线及瞻仰顺序。

(学生活动:画方位词;可以让多名学生尝试,互相补充;其他学生总结说明顺序。)

路线:(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一踏着(石道)一踏上(台阶)一到了(平台)一走下(台阶)一离开(纪念碑)。

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介绍lO幅浮雕)

东—一南——西(1839年——解放战争)

第二课时

(继续进行活动安排)

2、看着浮雕图片,学生当革命史迹的讲解员。

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

总结:说明文中记叙、描写的作用。介绍lO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和说明,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作为普通的瞻仰者,说说纪念碑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先说特征:

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一砌成的,它象征……

装饰花纹象征……

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

次说感受:

抓住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活动环节的设计富有个性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四、师生共同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文的语言很精练准确,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如:“落成”、“瞻仰”、“巍峨”怎样讲?不用“落成”,而用“建成”、“造好”,不用“瞻仰”,而用“参观”,行不行?

(“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造好”等一般性字眼,就无法表现作者的崇敬心情。“瞻仰”,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用它比用“参观”这一类字眼贴切、庄重得多。这种“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是贯穿全篇的。因此,这一节起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又如:“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长40、68米。”这些句子用数字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文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1、导入激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欣赏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学生的看图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陕地学习。

2、小组活动设计,增添课堂魅力。

我精心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学生当导游、讲解员,充当瞻仰者的身份,允许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下面的学生也有事可干,他们可随时补充、纠正并总结。这样让他们真正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3】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品味作者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说明对象、特征,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1、了解纪念碑的结构特点,品味作者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说明对象、特征,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3、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或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视频资料),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近人民英雄纪念碑!

3、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表明本文说明的对象。

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瞻仰” 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指恭敬地看。)

2、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3、积累词语。

4、初读课文,思考:

(1)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作者对纪念碑总印象即纪念碑的总特征)(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巍峨、雄伟、 庄严

(2) 阅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3)说说课文总体上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纪念碑的?请勾画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

(4)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5、班内展示、交流,老师补充。

(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从…走去,  越过…踏着…走到… 踏上…到了…

瞻仰:从…起往南转到… 西面…来到… 走下…离开…

1、边读边理:找出作者参观路线的方位词,试着画出参观路线图。

2、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涉及到的说明文知识,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顺序等,梳理全文。

学习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努力奋斗。

(一)读课文2-5节,思考:

1.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从远处来看(2、3两节)写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3.从近处来看(4、5两节)写了纪念碑哪些内容?

4.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二)读课文6-10节,思考:

1.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哪10座浮雕?

(1)东一:“虎门销烟”     (2)东二:“金田起义” (3)南一:“武昌起义”

(4)南二:“五四运动”   (5)南三“五卅运动”   (6)西一:“八一南昌起义”

(9)北二:“胜利渡江,解放全国” (10)北三:“人民欢迎解放军”

明确顺序: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同浮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找一找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  高大巍峨的特点

(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到1000年之久。

句中“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如果去掉后就太绝对了。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人民英雄纪念碑要纪念的英雄究竟是哪些人?

2、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

3、如果要在纪念碑上补充建国以来的人民英雄,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为了把它完整的介绍给读者,作者按照自己瞻仰的顺序,一步步把我们带到纪念碑前,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顺序,有条不紊的给我们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突出了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2、运用所学说明顺序,简要的写一写我们的学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教学重点:

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2.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

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生字词(结合课文生词表以及课下注释整理后与同学交流)

2、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3、说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第二课时

三、交流展示:

1、自己分析题目

2、读课文第一节,说说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是怎样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2、3节,纪念碑处于什么位置,周围环境如何?兴建哪一年?谁为它奠定基石的?它的规模如何,是什么质料构成的?

4、阅读课文4、5节,了解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并说一说文章照录碑文的用意是什么?以及装饰有什么象征意义,造型有什么特色?

5、再次速读2~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给我们面前?(即作者的活动顺序)

6、在平台前瞻仰,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

7、思考:既然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的杂乱?

8、文章那些部分是介绍大碑座的?是采用什么结构?先总写浮雕的、、。以及雕刻了英雄人物的数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形象特点。

9、阅读7~10节,这一部分运用哪些表达方式,简要说明一下。

10、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你是如何知道的?(用原文的一句话)并按文中的顺序简要说明浮雕的主要内容?

11、研究课文,思考P92练习2

12、读课文11小节,它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归纳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学生见过纪念碑却不一定有比较深的印象,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篇说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尝试,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几点感想。

一、预习的必要性。

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结合查找的文字资料,为很好地理解碑文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课堂证明,预习之后在教学时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表的合理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能直观形象地了解说明顺序的使用,除了在书本上让学生划出标志性的词句,我还特地制作了一张表格,画了一幅纪念碑方位的简图,然后让学生结合书上标志性的词句,填图,学生根据提示,很快填好图表,然后我按方位顺序依次参观给学生看,并请一个同学在旁边扮演导游,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我一起亲身感受了参观的过程,也对什么是空间顺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纪念碑的浮雕内容。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运用

说明方法虽然以前也曾接触过,但往往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这节课上,我先带着大家回顾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让学生找出一个说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让学生从我的示范分析中寻找分析要点。学生掌握要点后,我再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使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尝试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课堂交流,点评并补充纠错。几个学生下来,就发现这样做是很有效的,学生既掌握了方法,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介绍某个物品,使用两个说明方法,并在语句后做一个说明方法的分析。这样就又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篇5】

2.  指名3-4名学生朗诵该诗,要求力求读出诗味。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1.朗读全诗,抽查学生,教师正音。

2.播放朗读带,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即饱含的深情。

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节奏,交流诵读感受。

4.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胡,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23成立新月社,他是主要成员。

5.康桥:

19,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1928年,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

2.这些意象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3.第一诗节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怀?为何选择云彩这个物象?为何又要轻轻的?

4.即将告别母校这个理想的摇篮,此时的康桥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妙无比的,离人眼中的康桥是怎样的,作者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5.诗人为什么“不能放歌”?为什么连夏虫也沉默?

6.第七节又表达了诗人的何种情感?

四 、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这首诗已经成为一个对于精神归宿的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都会从这首诗中感受到面对精神归宿时的心灵的平静。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哪些地方找到?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②音乐美: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熟读《古诗三首》,查找资料,了解三首诗的意思。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495453.html